時間:2022-12-03 16:20: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規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戰略要求,長沙鎮原有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功能依規劃將逐步轉移至新的城市中心,城市結構將相繼產生變異,城鎮規模擴大,人口分散等使得舊城中心區經濟活力正面臨日漸衰落的危機(圖1)。長沙鎮舊城區面積約40萬m2,其中本項目所在山花街地塊占地面積3萬m2(45畝),位于舊城區中部,為其鎮政府原所在地。項目用地包括南北兩個地塊,北部地塊長約180m,寬約76m,用地面積約1.35萬m2;南部地塊長約225m,寬約64m,用地面積約1.63萬m2。現狀總建筑面積6萬m2。周圍教育資源集中,鄰近鎮區最主要的文化娛樂空間和景觀核心,曾是長沙鎮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未來規劃中也處于鎮文化教育中心地段。
現狀分析與設計條件解析
功能———從多樣走向單一。山花街地塊內部包含15m寬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塊內建筑以臨街線性分布的2~4層居民自建房為主,其形式多為底商上宅。隨著政府的搬離,由政府機能所帶動的地塊生命力逐步喪失,商業功能沒落,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環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成為了山花街生活場景的主要人群。這一情況與我國大多數小城鎮中心地塊十分相似,即復合功能向單一功能轉變,建筑品質下降等都成為了舊城衰退的誘因(圖2)。
空間———從豐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塊作為沿街形成的線性地塊和道路交叉口,道路與建筑之間形成的交往空間自然成為了街區公共、半公共的場所,內部街道成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場景。圍繞著街道鄰里熏肉箱、夜間的小燒烤攤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山花街以“街”為主的空間傳統和生活習慣。然而隨著90年代以來的房地產的開發,地塊外側的高層商品房建設將地塊內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設及亂搭亂建的情況嚴重,整體環境變差(圖3)。
機遇與危機同在,位于本地塊東南側的陳家中學是鎮區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東北側的桔子廣場正在進行改造,旨在創造出適宜公眾的公共空間,其中的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的塑造正是植根于當地特有的娛樂活動;同時西側的現有過境路向城市內部道路轉變所形成的商業氛圍也為本地塊提供了商業潛力。如何結合文教功能與公共交往空間,合理重置本地塊的功能成為本更新的重點問題之一。同時現狀的低層高密度也給更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形式束縛。
更新改造模式
通過上文對于山花街現狀的介紹,可以發現,對其進行形如大城市的居住區規劃是不符合其發展需求的。大城市的舊城更新為居住區規劃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兩個導向:第一,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多是以房地產商的資金為經濟依托,通過高容積率來達到經濟效益。這樣的規劃策略在小城鎮是不適用的:高的容積率在小城鎮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空間效益,對小城鎮的傳統肌理產生破壞。第二,以景觀效益為導向,強調居住區的景觀優勢,多為單一的居住功能和少許配套功能。這種規劃策略在長沙這樣的小城鎮也是不適用的:山花街本已單一的社區功能如不在更新規劃上加以補充,將使社區無法延續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該方案提出以下更新框架:在規劃上結合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引入商業的多樣化功能,采取點式高層的住宅以滿足更新開發的經濟壓力,同時運用建筑裙房的空間塑造來延續地塊文脈,給予居民宜人的交往空間。
政策引導———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長沙鎮山花街更新因地塊較小,原住民較多的情況,采取大規模激進式的開發模式在地塊經濟性和更新可行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原有容積率高于2.0,依據現有的舊城拆遷還房的經驗以及長沙鎮現階段地價和房價之比,“拆一建三”①才能基本滿足房地產開發有利可圖;然而,若單一地采取以開發商利益為主體的政策導向,必定會導致不符合小城鎮現狀的城市格局和不符合原有居民居住習慣的建筑形制。故該次更新改造積極探索適應長沙鎮發展需要的多元共存互補的更新模式:在政策手段上,建議政府對開發商采取“新舊綁定”的政策,規避開發商利益優先的問題,在給予新區容積補助的情況下,適當降低舊城更新的容積率壓力,將山花街地塊的容積率壓力降至“拆一建二”②,同時加強對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原住民提供可選擇的居住地,這樣才能帶動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
開發策略———以商業為導向的開發方向。如前文現狀分析中提到,山花街現狀的單一的居住功能是地塊活力喪失的主要原因。簡•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樣性”的概念曾明確提出了若要一個地區保持活力,就必須保證內部區域的主要功能必須要多于一個,最好是多于兩個。這些功能可確保人流的存在[3]。該次更新正是基于對于山花街地塊多樣性的分析,結合周邊環境提出以商業為導向。這里設置的商業并不是巨大的商業綜合體,而是適宜于小城鎮發展的小企業(小規模功用),這些零售業、文化和娛樂業等服務行業的入駐,確保了分時段的人流的存在:區別于單一的住宅區所導致的同時段出行,多樣的零售業可以將學生流聚集與此,文化與娛樂業也可以吸引晚間來廣場散步或娛樂的居民。同時商業導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開發商的利益,也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性。
建筑設計策略。由于在更新模式上選擇以高層點式住宅來滿足“拆一建二”的開發經濟壓力,對于裙房的建筑空間的營造則成為了延續城市文脈,滿足居民交往需求的主要途徑(圖4-圖5)故在設計中提出以下兩個建筑設計策略。生活場景的保留是延續城市文脈最現實的思路,而街道正是山花街地塊中大部分生活場景的載體。設計中保留“街”這一空間主體,以一條曲折的街形成兩側線性的商業界面,并在轉折處形成“院”式節點,設置室外的交往空間,以進一步完善街道空間的品質,增強其吸引力;用兩層的商業裙房屋頂形成屋外平臺,使得街道的剖面及視線效果更接近傳統的街道尺度,二層的公共空間也起到了強化街道氛圍的作用。步行空間作為提高小城鎮舊城區公共聚集性,增強城市公共生活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4]。對于小城鎮,步行不僅僅是交通方式,也是一種交往方式。在該設計中,步行成為了主要交通方式,車輛由場地進入地下停車庫,裙房之間步行空間與交往空間交錯布置,在這樣的步行空間中,人們聊聊家常,熏熏臘肉,老年人擁有了夏日乘涼的地方,孩童們上下學從這里穿過。這樣的街道融合了日常生活的多樣性與各式各樣的使用者,也就越能得到人們隨時隨地的包括經濟上的支持。
當代藝術特征是多元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明確提出:“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中國文化報,2001-11-7)。當代審美的標準,從理性的審美原則轉向了對審美過程的感性表達,因地域、民族、生活水平的不同,審美過程的感性表達激發了各種不同形態的藝術觀念,美的意義就有了多元化的表述。
George Santayana將現代美學流派分為三種,感覺美學(Sensory Aesthetics)、形式美學(Formal Aesthetics)、象征美學(Symbolic Aesthetics)。感覺美學側重人的內省分析(李道增, 1999:163);形式美學建立在符號論的語構模式,即美是由產生美的形式的必然結果;象征美學來自對環境所表達的含義引起人們的愉快聯想,對環境符號的自我認同。美學標準的分流使古典藝術走下了神壇,不再奉行一種靜態的、優美的、符合經典構圖的形式。藝術作為客體的規范化,轉向對審美主體的主觀認知過程。美的標準不是一種教條,不只是對具體美好事物的描繪,人類對美感的逐步認識過程,成為現代藝術逐步剝離的審美源泉,成為追求美的每一個藝術片斷,引發了各種門類的藝術表現。就是說藝術從靜態的美學形式變成對美的動態認識過程的重視。就像黑格爾強調生命是一種變化過程,其實質就在這變化過程本身。園林藝術不能只是成為一種被“異化”的目標,不只是要擁有一片按“美的形式”設計的街道花園,一座噴泉。美的園林藝術意義在于營造自然的戶外生活本身,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形式下蘊藏的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
2形式多變的綠地園林設計作品
城市園林景觀藝術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和文化形態,不可避免地帶有當代藝術多元化的特征,受到其他文化藝術形態的影響。對當代園林多元化的空間表現,基本上可從園林文化、社會秩序、自然生態三個主線出發,設計師憑著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要么遵從,要么扭曲,要么折中,傳統園林的藝術風格與現代藝術全球化的浪潮不斷碰撞出火花。麥克哈格的生態分析理論、彼得·沃克的極簡主義構圖、施瓦茨的波普藝術手法,丹·凱利的規則式網格園林,巴拉干的色彩構成,哈格里夫斯表現非常態自然過程(暴雨、臺風)的張力,是符合20世紀60年代生物多樣性理論催生的文化多元化,導致90年代追求個性張揚的各自表述藝術潮流的。
園林美學意義的擴展,使評價園林藝術的美不只局限于園林空間的經典構圖。西方文藝復興確立的黃金分割與透視審美標準,到法國古典主義園林時達到了極點,一切都是經典審美規范產生的形式。一直到英國風景式園林的崛起,用自然美逐步取代了人工美。到了現代,自然風景式園林脫胎于風景繪畫的構圖美,又被現代園林藝術視為古典,審美標準被機械的人工美感所代替。園林設計師更是被現代主義的審美信條所激發,窮盡人工的形式,把園林當成一種生產線上下來的產品,有明確的線條、功能,充滿機械僵硬的形式、質感。到了80年代后現代主義風尚流行起來,園林還是表現著較多的人工造型,但是有了許多的不確定空間構圖,怪異的符號和線條扭曲錯織在一起,反映出園林設計師內心深處對人工形式與自然形式審美標準的錯位與掙扎。特別是線形公共開敞空間的園林,多處在廣告、建筑、汽車嘈雜的鬧市當中,很多情況下設計師的心態也會被這些人工物的表現形式所左右,被這些流于表面的審美標準所驅動,將自然當成一種人工形式窮盡變化,拆解組合。
在這些天才設計師的妙手下,線形公共開敞空間園林有了許多新的面具,市民也就在這些形式多變的園林空間里尋找大自然在膨脹大都市里留下的歡樂、嘆息與希望,暫時拋棄各種時尚的念頭,感受著自然與人之間和諧的根本命題。
穆拉色(Robert Murase)擅以用各種石材塑造有意義的現代園林景觀,其代表作是波特蘭河濱公園日裔美籍人紀念廣場(見圖1)。在彎曲的園路邊和斜坡上散置一些巨石,象征日裔的移民世界,美國人權法案“總統與國會道歉咨文”與其他祈求和平的日文詩詞刻在其中12塊石頭上。“100株櫻花呈兩排列植于河岸草地上,春天美麗的花朵與粗糙沉重的石頭形成對比,代表今天的美好與歷史的沉重,警示后人不要讓(二戰)歷史重演”(王向榮,2002)。
哈格里夫斯對地形的塑造不同于那些風景如畫的起伏微地形,他把早年觀察到的龍卷風席卷地面的大自然的巨大張力隱喻在地形設計里,表現自然的動感、力量。在加州燭臺角文化公園里迎著主風向在“風障土丘的中間切開一道缺口(見圖2),順應著風的主導方向,一直伸到水中,形成一個開敞的迎風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用心靈去體味自然的場所”(王向榮,2002)。
當人們迎著風道走向海邊時,臨近風口會感到強勁的風拂面吹來,海面視野逐漸張開,海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回首望去,走過的狹道像是風的通道,大海是被強風帶過來的。風之門的設計意念要使用的人意會才行,不是形式的構圖,有“禪”境的頓悟(見圖3)。
將地形塑造與現代藝術思潮緊密結合的高手還有瑪莎·施瓦茨,她將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對時尚文化品位與園林設計藝術綜合在一起,通過她深厚的藝術背景,把地形設計變成了波譜到達達主義“時裝”的演出。聯邦法院大樓前廣場隆起的23組水滴形草丘象征著當地一種“drumlin”地形(王向榮,2002),上面種植小松樹。實際廣場底下是停車場,種植池只能高出地面,施瓦茨的設計巧妙地應用象征手法將高出地面的種植土與當地有特征的地形聯系起來,解決了種植功能問題,又達到藝術創作目的,放置在地上粗壯的原木也象征著當地木材工業(見圖4、圖5)。
美國景觀大師哈普林認為在都市環境中按自然體驗來設計,就要將自然抽象,而不是簡單的抄襲。哈普林在高速公路公園用巨大的塊狀混凝土堆成錯層平臺,利用疊水瀑布“創造了一個水流峽谷的印象,將車輛交通的噪聲淹沒在水聲中”(王向榮,2002)。哈普林構筑臺地的材質是人工的,形態卻是自然峽谷的抽象,奔流的疊水、瀑布仍是自然的趣味(見圖6)。
圖6西雅圖高速公路花園疊水設計
園林設計師佐佐木葉二在橫濱港灣地區海濱公園的地形設計時(見圖7),用平行弧形起伏的地形重現了海邊波浪層層疊嶂的形態,體現了他一貫堅持“把自然作為作品特色的主基調,……讓人們充分體驗到這個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內涵”(章俊華, 2002)。
在佛羅里達國家銀行廣場設計中,丹·剴利(Dan·Kiley)接受建筑師的建議,將整個外部場地用45米見方的鋪裝來鋪滿,模仿建筑立面的開窗模數,形成了場地整體的網格空間,網格是城市道路向場地西邊河流的延續。每四條鋪裝石板的交頭是透草的,草地仍然透過鋪裝,感覺上是隔而不絕(見圖8、圖9)。廣場的道路系統是城市道路網絡的延伸,四條貫穿廣場的道路和兩邊的樹形成更大的網格空間。廣場內的水池、花園椅等設施均布置在網格邊上,與植物、鋪裝、草坪塑造極富韻律網格空間,隨意散布的800棵桃金娘樹與不定時噴發的噴泉是廣場上活躍的因素,與網格空間的嚴謹形成對比。夏建統評論道:“佛羅里達國家銀行廣場景觀是最體現丹·剴利‘文脈—結構—韻律—神秘感’的設計過程”(夏建統, 2001)。
3現代園林景觀職能多元化推動設計市場的細分
現代城市綠地多元化功能形成了相適應的市場需求細分,改變了以往認為園林就是綠化的單一市場概念。目前城市綠地園林功能首先在城市人文尺度上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對話并存,如北京頤和園作為一個傳統風格的皇家園林,仍然起到北京西郊山水公園和旅游景區的功能,對北京的城市環境以及旅游市場有著積極的貢獻。二是城市舊城更新積極打造文化名片,往往是景觀設計先行,改變了街道風貌形象,激發了地段的活力,進一步推動了整個舊街區的城市化發展,如上海新天地項目。三是城市規劃論文綠地系統對在日益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氣候的調節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目前熱炒的海綿城市綠地設計理論,綠地的蓄水不僅補充城市日益降低的地下水位,也避免城市板結化后形成的內澇問題,進一步緩解了城市熱島現象。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城市建設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孟兆禎院士認為現階段城市進入“生態環境建設階段”,園林設計師要“以人造自然彌補城市原真自然環境的不足。……為人類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孟兆禎,2003:77),這是當代中國園林設計師的天職,也是擺在園林市場面前的根本命題。
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有著自然的屬性,也有人工的屬性,體現自然的精神,也帶著人文的意旨。但園林的藝術形式不能脫離自然的屬性,人工自然是園林藝術的母體,不能離開自然的先決條件去談藝術。城市綠地園林設計,例如街旁綠地與帶狀公園關系著城市生態廊道、市民日常戶外生活環境的質量,雖然在公共綠地里分量很小,意義卻很重大。特別是這兩種綠地四周多是建筑,更可惜的是豐富的地形條件多被三通一平,給造景的條件最為苛刻,設計師更要以恢復改造自然生態環境為天職,在密集的空間里營造咫尺森林、悠然勝境的景觀效果。
中國現代城市綠地園林景觀脫胎于傳統園林空間布局、造型手法,帶有現代藝術主觀審美對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客體自然的重新塑造,不是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更深入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探索,帶有民族園林審美的理想與范式,也帶有設計師的人格靈性,借園林景觀表現“自我”。面對嘈雜、浮躁、奢華的社會,現代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更應表現出都市綠洲應有的寧靜、清新、素雅,讓人們勞頓的心靈有個輕松愜意的去處。緩坡、青石、草坪、流泉、綠樹、鮮花、小徑,傳統的構園要素經過創意的組合,同樣能體現新的園林形式,表達新時代藝術氣息的園林意趣。
空間造景的手法緊跟時代藝術思潮的發展,走向了市場多元化。當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命題沒有變。在這個前提下,城市綠地園林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一道,相互借鑒,共同塑造著城市街道綠地和綠道園林景觀,營造著城市日常戶外生活的場所。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的藝術風格首先是表現自然美,同時帶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審美理想,也要表達設計師對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借園林形式表現自我,以景生情,以情動人,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具有風格與人格完美結合的多元化魅力。
4結論
城市綠地園林是中國城市化進入綠色增長時代的市場熱點,如何在大量急迫的生產任務中發展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吸收國外優秀的理論和范例的經驗,體現場所景觀文化特征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要從業人員有冷靜的心態,不要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勇于創新,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創作。中國城市綠地園林景觀將借助市場的推手,以傳統園林藝術為本,以園林景觀塑造城市文化風貌,體現時代精神,切合市場的多元需求,給現代中國城市新型城市化帶來綠色增長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