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

時間:2023-05-30 10:09: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自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自我

第1篇

關鍵詞:自卑;自負;健康心理自我構建;策略

案例一:初一三班李明浩同學,成績一般,而且在班里人際關系緊張,沒有同學喜歡他。當其他同學叫他幫忙拿橡皮的時候,他總是認為別人影響了他自己的學習,感到很厭煩。他時常有自己很笨的念頭,不敢問別人問題。別的同學課間活動或者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一個人發呆,感覺插不上嘴,無法參與。

案例二:初二十班石玉婷同學,好勝心強,事事不讓人,總想自己出人頭地,感覺別人不如自己,別人和他下棋必須輸給她才行,否則就不依不饒,總是找一個借口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不承認自己輸掉,久而久之,學習好的同學不理她,學習差的同學也不問她問題,同學關系比較緊張,感覺很孤單。

一、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李明浩同學的自卑,時他已經無法端正心態,無法參與同學們的集體活動,自己感覺被同學“另類化”。石玉婷同學是自負的典型案例,事事要強,自以為是,往往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也逐漸被班集體“另類化”而無法融入其中。針對以上案例通過一個學期的跟蹤心理輔導,兩位同學都有很大進步,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輔導策略

1.充分認識自卑和自負兩種心理現象的本質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不敢大膽去肯定自己,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的缺點太多。與自卑恰恰相反,自負就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肯定,把生活的重心基于自己身上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它的表現幾乎與自卑形成互補。自卑與自負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但是究其產生的根源,卻有一致之處,都是由于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過度關注自己造成的。

初中生由于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不能夠確切的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征,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適切的評價。偶然的成功,加上家長老師的過度表揚,學生就會沾沾自喜;一次不經意的失敗,也會使他們感覺自己愚蠢透頂,極度自卑[1]。一般來說,自我認識與其自身實際情況越接近,就越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相反,自我認識與其自身實際相距越遠,明顯低于或明顯高于其實際情況,都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2.同理傾聽,故事引領

在與這兩位同學第一次接觸,我沒有多問,首先讓他們把自己的大致情況寫下來,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把寫的材料交給我之后,并讓他們簡單復述了一遍自己的境況。從表情看,心理好像平靜了一些。我也沒有立即給他們講什么,而是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厝ブ?,自卑的同學去讀一個“自卑的女傭和他兒子的故事”。自負的同學讀“坐井觀天”的故事。下次回來,把讀后的感受跟我交流。

(自卑的女傭和他兒子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家舉行晚宴,女傭要工作到很晚,她只好將四歲的兒子帶到主人家。她很自卑,怕兒子知道自己是一個傭人,于是把兒子藏在衛生間里,并告訴他,他將在這里享用晚宴。男孩在貧困中長大,從沒見過這么豪華的房子,更沒有見過衛生間。他不認識抽水馬桶,不認識漂亮的大理石洗漱臺。他聞著洗滌液和香皂的香氣,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將盤子放在馬桶蓋上,盯著盤子里的香腸和面包,為自己唱起快樂的歌。晚宴開始的時候,主人想起女傭的兒子。主人看女傭躲閃的目光就猜到了一切。他在房子衛生間里找到了男孩。他問:“你躲在這里干什么?”“我是來這里參加晚宴的,現在我正在吃晚餐。媽媽說這是主人單獨為我準備的房間。不過,我希望能有個人陪我吃這些東西?!敝魅四呋夭妥狼?,對所有的客人說:“對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們共進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比缓螅麖牟妥郎隙俗吡藘蓚€盤子去陪孩子吃飯。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多年后男孩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帶兩個衛生間的房子。他步入上流社會,成為富人。每年他都拿出很大一筆錢救助一些窮人,可是他從不舉行捐贈儀式,更不讓那些窮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問及理由,他說:“我始終記得許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他們小心翼翼地保護了一個四歲男孩的自尊。)

3.故事分享,心靈溝通

一周之后,兩位同學分別找到了我,和我一起分享了他們的感受。

我給李明浩同學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關于自卑的女傭和她的兒子,你猜她的兒子后來知道不知道自己當時是在豪華別墅的最差的地方用餐?第二,知道之后他有沒有自暴自棄,看不起母親,抱怨母親,他是如何做的?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小男孩很有感恩之心,不但沒有抱怨母親的卑微,還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改變自己,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還把這種感恩意識發揚光大,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幫助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我問他你知道怎么做了嗎?他點點頭離開了我的辦公室,還說了六個字,“成主任,謝謝你”……。(形成了積極的投射心理)

對于自負的石玉婷,我先讓她談了自己的感受:“井底之蛙,目光短淺,還跟小鳥理論天的大小……”?!澳阏f的很好,“井底之蛙,總覺得天很小,自己很大,但是跳出井口之后,感覺天很大自己很小。我們現在如何跳出跳出井口?你把你的想法寫在紙上好嗎”她沉默了許久,逐漸在紙上寫下了下面一段話:“老師,謝謝你,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我要學會接受同學的意見,端正態度,學會關心他人,不能總是認為什么都是人家的不對,不能好高騖遠?!保ㄐ纬闪朔e極的投射心理)

4.團結協作,共度難關

在與學生交流之后,我約了兩個班主任和他們的家長,與他們談讀故事的感受,并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明確自己的責任。井底之蛙之所以看到了天的大和自己的小,是因為有了小鳥的對話,小鳥的建議;自卑的女傭和她的兒子中兒子的成功源于什么?源于保護了自己自尊心的富人。老師和家長就是扮演小鳥和富人的角色。

第二,根據認知行為療法,正確的評價孩子

根據認知行為療法“ABC”理論,認知行為治療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療的策略,便在于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行為治療認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2]。

而找出錯誤認知的關鍵,就是正確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要實事求是,不能夠過高(容易自負),也不能夠過低(容易自卑)。家長和老師不能夠因為溺愛而不切實際的吹捧,亦不能以偏概全,總是強調孩子的不足,容易造成學生錯誤的自我意識,而自卑和自負性格的形成就是因為錯誤的自我意識。

第三給學生創造成長的機會

自負者,目光短淺,沒有遠大理想和抱負,容易自我滿足,停滯不前,自負之人很難與別人相處,因為他們不能夠做到平等對待他人。對別人的失敗往往幸災樂禍,于是“坐井觀天”。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更容易產生自負心理。家長和老師要給創造跳出來的情景和機會。創造一些自然的遭遇挫折的機會,經歷適當的挫折,才會讓孩子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良藥雖然“苦口”,但這是孩子心理機制健全的“必經之路”。

自卑者,自我意識中,盲目否定自己,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家長和老師應該像那位富人一樣,保護孩子成長的心靈,甚至發動同學,幫助和關心他們,然這樣的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不斷發現自己的長處,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形象,獲得成功感。同時,要注意積極的情感投射和遷移,或者選擇積極的代償性為,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中去,不斷構建自信。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自我感覺;顯著差異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4-0507-03

本文通過研究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狀況,探討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相互關系,從而為改善知識分子身心狀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樣本采用方便抽樣法,被試對象抽取了我國地區,即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華東地區(北)的江蘇、安徽、山東,華東地區(南)的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的湖南、湖北、河南,西南地區的重慶、四川、貴州、,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市)城鄉18歲以上的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知識分子健身水平測量表制定知識分子健身水平的調查內容:體育參與者、體育人口、參與層、意向參與層[1]、無意向參與層。該量表將“體育人口”、“參與層面”、“意向參與層和無意向參與層面”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健身水平,即“體育人口”為高組,“參與層面”為中組,“意向參與層面和無意向參與層面”為低組。量表分為三級評分,按其程度分別賦值3、2、1。

1.2.1.2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測量表制定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調查內容:身體經常疲勞、精神經常疲勞、體力不足、擔心慢性病、運動不足、肥胖正在發生。該量表采用SCL-90評分標準及統計指標[2]:陽性項目數單項分大于等于2的項目數,表示了受試個體在多少項中呈現“有癥狀”;陽性癥狀是陽性項目總分除以陽性項目數,是陽性項目的均分,它反映被試自我感覺不佳項目的嚴重程度介于哪個范圍;陰性水平是在各個題目上回答“從無”的項目數,表示受試個體“無癥狀”的項目的多少。該量表分為五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根據量表的因子得分、均分和總分了解被試的身體和心理的自我感覺狀況。

1.2.1.3知識分子個人情況量表制定知識分子個人情況的調查內容:民族、性別、年齡、職業類型、城鄉、健康。

1.2.2調查實施調查人員組成:一是利用親戚、朋友、同學按要求實施調查;二是課題組成員,利用空閑時間分別到醫院、學校、社區、科研、行政進行調查;三是組織部分在校大學生集中培訓,利用寒假、暑假、節假日深入到各省、市、地區(包括少數民族)、鄉村實施調查。

調查內容在全面調查實施之前,先在湖北十堰地區進行了初試(測試人數100人),調查中采用問卷、訪問和電話訪談等形式,按照問卷設計的原則,并對所設的問題通過特爾斐法進行篩選,然后確定本課題的調查內容。信度和效度檢驗分為0.82和0.73。正式調查問卷從2004年5月20日開始,到2005年3月20日結束。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為11 000人,回收問卷10 423份,回收率94.8%,有效問卷9 419份,其中知識分子4 800份、非知識分子4 619份,有效率90.4%。

1.2.3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問卷由被試對象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都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真實情況填寫,《健身水平測量表》、《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測量表》按其程度分別賦值,所獲得的數據全部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1.0統計軟包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知識分子基本情況分析

2.1.1年齡分布青年組(18~35歲)占43.9%、中年組(36~59歲)占46.2%、老年組(≥60歲)占9.9%。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83歲。

2.1.2性別結構性別以男性為多,男性占67.4%,女性占32.6%。男性大約是女性的2倍。

2.1.3民族結構漢族占91.3%、少數民族占8.7%。

職業分布:有職業的占89.5%,無職業的占10.5%,職業分布廣泛而又相對集中。知識分子在工人(6.7%)、農民(1.9%)、服務人員(7.1%)、個體經營(5.4%)等人群當中占的比率較小,但在管理(31%)、教科衛工作(28.9%)人群占比率較大,高達59.9%,職業分布有明顯的傾向性(表1)。

2.2知識分子健身水平的主要特征分析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是指其每周參與健身活動的頻率和強度。它主要包括體育人口、參與層、意向參與層和無意向參與層三個層面。體育人口指每周活動頻率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體活動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為中等程度以上。準體育人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參與層,指參加體育活動但沒有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人群。二是意向參與層,指沒有參加體育活動,但有強烈意向去參加體育活動的群體。無意向參與層面指完全沒有體育活動的群體,也無健身意識。表2顯示,知識分子健身狀況的主要特征:1) 知識分子體育人口和準體育人口明顯高于非知識分子。這一結論表明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價值觀的結果[3]。2) 漢族在體育人口比例高于少數民族、準體育人口低于少數民族。表明少數民族主要位于欠發達地區,社會服務體系滯后于位于發達地區的漢族。3) 男性與女性體育人口比例呈現出顯著性差異,而準體育人口比例無顯著差異。4) 年齡結構差異在體育人口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表明知識分子進入青年時期就中斷體育活動的現象依然存在[4]。而準體育人口則呈“∩”型分布。表明中年知識分子健身行為和對健身的認識態度有較大的反差,出現了他們健身行為滯后于其健身意識的現象[5]。5) 體育人口無職業高于有職業,準體育人口有職業高于無職業。表明閑暇時間是影響知識分子參加健身活動的重要因素。6) 有慢性病體育人口與無慢性病有顯著差異,而準體育人口無顯著差異。表明知識分子意識到身體鍛煉不但能增強體質和提高機體抵御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6],健身已成為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7) 農村體育人口低于城市,農村準體育人口比例和城鎮相比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農村知識分子擁有廣闊發展空間,只是組織、場地器材、時間與經濟等方面落后于城鎮的發展。8) 知識分子職業類型不同,其體育人口和準體育人口也存在顯著差異。表明職業勞動條件影響其從事體育運動的時間多少及可能性的問題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2.3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心境現狀分析根據心理癥量表SCL-90評分標準,總分為1~2(不包括2)者,表示無明顯癥狀;總平均分為2~3者(不包括3)表示輕度心理癥狀;總分為3以上者,表示有明顯的心理癥狀。結果發現,被試樣本中有明顯心理癥狀者為6.1%,有輕度癥狀者為21.7%,無明顯癥狀者為72.2%。

以各因子達到或者超過輕度水平(≥2)為界,劃為有無輕度心理癥狀。結果發現,知識分子有輕度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主要表現為身體經常疲勞(27.6%)、精神經常疲勞(24.3%)、肥胖正在發生(23.7%)、運動不足(22.9%)、體力正在衰退(21.5%)、擔心慢性病(12.7%)。有明顯問題(≥3)的人數不多,常見的明顯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是運動不足(9.8%)、肥胖正在發生(8.6%)。

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因子的描述性統計及差異性檢驗結果(表3)表明:1) 知識分子“運動不足”、“肥胖正在發生”兩項外,其他各項均優于非知識分子,檢驗結果表明,兩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

2.4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間的關系

表4結果表明:1) 不同健身水平的知識分子,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呈現顯著性差異。健身水平越高者,其表現出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明顯高于低者。2)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低者,所呈現出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項指標平均值為2.04,不僅低于健身水平高者,也比非知識分子(1.97)低。3) 知識分子不同健身水平所對應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項指標平均值分別1.37、1.65、2.04,知識分子總體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平均值為1.89。表明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顯著影響,隨著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

進一步對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維度與其健身水平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表5):各維度與健身水平之間均達到顯著相關,其中運動不足與健身水平的相關程度最高,且為負相關。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維度描述性統計、差異性檢驗結果和相關分析表明,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感覺各維度相關,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與其健身水平兩者存在顯著互動關系,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一定的預測功能,能夠作為其健身水平的有效顯示器。

3結論

1)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優于非知識分子,其健身水平總體偏高。不同民族、性別、職業、年齡結構、健康、城鄉、職業類型的知識分子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年齡結構差異在體育人口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而準體育人口則呈“∩”型分布。體育人口無職業高于有職業,準體育人口有職業高于無職業。慢性病患者健身水平高組低于無慢性患者、準體育人口卻高于無慢性患者。農村體育人口低于城市,農村準體育人口比例和城鎮相比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民族、城鄉知識分子健身行為和對健身認識態度有較大的反差,健身行為落后于健身意識,鄉村知識分子顯得尤其突出。2) 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優于非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被試樣本中有明顯心理癥狀者為6.1%,有輕度癥狀者為21.7%,無明顯癥狀者為72.2%。有輕度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主要表現為身體經常疲勞(27.6%)、精神經常疲勞(24.3%)、肥胖正在發生(23.7%)、運動不足(22.9%)、體力正在衰退(21.5%)、擔心慢性病(12.7%)。有明顯問題(≥3)的人數不多,常見的明顯健康問題是運動不足(9.8%)、肥胖正在發生(8.6%)。3)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不同,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呈現出顯著差異。4) 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相關,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顯著影響,隨著身體和心理感覺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龐元寧,蔡興林.中國準體育人口的基本特征與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3):45-47.

[2]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濟寧: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社,2001:118-121.

[3]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2.

[4] 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EB/OL].www.sport.org.cn/ziliao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2003-12-18.

第3篇

朱虎興:我們學校大概是在1997年開始醞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我校的特色教育項目的。當時的原發點非常樸實:一是我們看到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由于生活環境和地位的特殊性,他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與以往有兄弟姐妹的學生相比,有一些優勢,例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思維活躍、有較強的平等意識等,但整體上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比較嬌氣和任性、依賴性比較強、缺乏堅強的意志力和獨立性,不少獨生子女學生有些自私自利,不善于體諒他人和與他人合作等?;谶@些問題,我們想:如果能多研究一下當時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來實施教育,一定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因為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中心小學,每每外出聽課,看到城里的學生在課堂上自信地表達,大方地展示,而我們鄉鎮學校的很多學生在公開課上就顯得有些膽怯,不夠自信,在大場合上不敢展現自我。我們希望通過實施心理教育能讓我們的學生更自信,更獨立,更堅強。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思考,我們當時就把特色教育確定為了心理健康教育。

石萍:在上個世紀云亭實驗小學心理教育萌芽階段,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朱虎興:在心理教育萌芽階段,我們建起了心理咨詢室――開心屋,添置了一些用于心理輔導的器材和書籍,在校園環境布置上進行了“心育”文化浸潤的整體設計。如各教室黑板上設計了“心語泉”,墻壁上布置了“心理園地”,長廊中櫥窗增設了“陽光少年”專版……在加強外在氛圍營造的同時,我們更注重內在理念的轉變,因為我們感到這是決定心理教育內涵發展的真正關鍵所在。我們一方面參與了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主持的國家級子課題《學習風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在心理教育專家的指導下,研究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情緒等心理特點,優化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個性特征,更加有效。這個參與性研究使我們的教師增強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心”來教的意識。另一方面,我們從1997年開始承擔了江陰市級的“九五”課題“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探索了一些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和策略。我們通過團體討論、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小組活動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比如有的班級中不少學生不善于合作,平時交往中時常會有小矛盾和小摩擦,對此老師在班里開展“中的一條船(站報紙)”的團體輔導活動:首先準備一張普通的報紙,展開放在地上,然后找4~5人同時站在上面(不能站在報紙之外,周圍有人做好安全保護)約3秒鐘,成員間可以相互用手協助,之后再將報紙對折,重復上面的活動;以此類推,看在最小的面積上能否站下他們4~5人。這個活動很好地增強了小組的協作精神與凝聚力。

石萍:1998年以后,云亭實驗小學的心理教育是如何由團體心理輔導轉向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的?這其中包涵了何種思考?

朱虎興:1998年以后,我校的心理教育的重點開始由團體心理輔導逐步轉向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這主要源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在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起主導和決定性作用的不是教師、家長等外在力量,而是學生的內部力量。任何外部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因素都要通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過于強勢,一直將學生置于被幫助、被輔導這樣被動的、弱勢的位置,那取得的教育效果可能只是暫時的。例如學生心里有煩惱了,在心理輔導老師的心理疏導下,他暫時走出了情緒的低谷。但以后當他再遇到煩惱的時候,離開了他人的幫助,他可能就不會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我們期待的心理教育,是能使學生養成自信樂觀、活潑開朗、堅強自立、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過程,也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他們能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逐步提高正確認識自我、積極設計自我、調控自我的能力,漸漸成長為能調控自己、輔導自己的“心理小醫生”和能設計自我、發展自我的“成長主體”。

為了實現向“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轉變,我們當時著重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努力:一是讓心理教育的內容更加注重以生為本,我們自主開發和設計了校本教材――《我心飛翔》,兼顧心育內容的預設性和生成性。我們把“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心理教育切入學生的生活天地,讓心理教育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調動學生教育自我的能動性。”作為確定心理自我教育內容、編寫校本教材的指導思想。這本心育教材采用了對話、交流的編寫方式,有讓學生自主閱讀、傾聽、觀察等預設的內容,更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傾訴、交談、填寫的內容,這些內容來自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獨特真實的內心感受,是最鮮活的教育內容。二是心理教育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更側重于體現心育形式的自主性和體驗性。我們的心理輔導課淡化了教師的“講解傳授”和“排憂解難”的教育痕跡,突出學生評評、說說、唱唱、跳跳、演演等自主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體驗,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自信心,調節情緒,產生向新目標攀登的動力。三是我們開辟了心理自我教育的交流陣地和研究陣地,體現心育的自和互動性。我們開通“網上熱線”,設“悄悄話”信箱,編《心星小報》,讓學生在紙上、網上、“開心屋”中相互交流,傾訴痛苦煩惱或傳達愉快之情,交流心理自我教育的體驗和收獲,在積極、愉悅的互動中促進心理自我調節。當時我校還成立了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科學院,下設心芽研究所(低年級)、心苗研究所(中年級)和心蕾研究所(高年級),院長、所長和研究員由心理素質好、心理輔導能力強的學生競聘上崗。通過培訓,科學院的小研究員獨立開展工作,從生活中發現研究的小課題,進行探索,寫出相應的心理小論文。對同學中已經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探索對策,進行有效輔導。

石萍:我們注意到,云亭實驗小學的江蘇省“十一五”重點規劃課題“基于班級生活的小學生心理自助教育研究”,側重點已由原來的“自我教育”轉為“自助教育”,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又是以何種形式呈現的?

朱虎興:您非常細心,發現了“自我教育”到“自助教育”這一字之變。其實這“一字之變”背后是我們研究過程中從“困惑”到“改變”再到“明朗”的過程。在進行無錫市“十五”立項課題:“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的研究”深入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們感到以下兩個困惑:第一,與成人相比,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畢竟還比較低,對社會發展需求的認識模糊,學生到底應朝著什么方向和水準發展,他們自身往往難以把握;第二,在心理自我教育中,學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那教師在這種教育中地位何在?教師的作用通過何種途徑得以發揮?在設計“十一五”課題的時候,譚頂良教授建議我們將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改為“心理自助教育”??此坪唵蔚囊蛔种模估蠋焸儗ι鲜鰞蓚€困惑得以豁然開朗:心理自助的主體是學生,不僅指學生個體,也指學生群體。學生群體中個體之間的相互幫助相對于群體以外的教師、家長幫助而言,也稱為自助。學生心理的成長體現在自助過程之中,因此需要特別重視學生心理自助過程的研究。心理自助教育的主體是教師,任務是助生自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原來心理自我教育中教師角色難以準確定位的問題。

我們覺得心理自助教育的呈現,離不開感性的互助活動,離不開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生喜歡參與的心理自助教育應該是生動活潑、形式豐富的。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心理自助教育活動,逐步完善了“自主晨會”、“心理輔導”、“心育交流”、“心理劇”等心育活動,更強化了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自我體驗,豐富了心理自助和互助的形式。2008年年初,我們開始嘗試把小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創編心理自助小游戲,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富有活動性、趣味性、操作性、參與性的游戲之中,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最真實的心理體驗,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一個學期結束時,課題組已經積累了近50個原創的心理自助小游戲。為了進一步完善這些心理自助小游戲,在2008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又選取了一些實驗班級,組織開展了這些游戲,最終精選了36種心理自助小游戲,通過修改完善,撰寫成書,從而更好地指導各班開展好心理自助小游戲。

石萍:“優勢遷移”是云亭實驗小學在“十二五”階段關注的重點,“優勢遷移”與“心理自助教育”之間關系如何?提倡“優勢遷移”的教育是怎樣的教育?

朱虎興:“優勢遷移”是我校在“十二五”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實踐方向。我們以“心理自助教育”作為基本途徑進行小學生優勢遷移的實踐研究。一方面,是用學生已經掌握的心理自助的方法和技巧,發現自身的優勢,并不斷提升和拓展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學生在進行“心理自助”時,并不是僅僅掌握了“心理自助”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就夠了,更重要的是要尋找每個孩子的優勢,并運用他的優勢,讓優勢成為孩子成長的底蘊,增加孩子自助的底氣。最終,通過“優勢遷移”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步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所以,我們認為,“優勢遷移”和“心理自助教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我們提倡“優勢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現在處于國際前沿的心理學理論――“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積極心理學”提倡關注人性中最積極向上的部分。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中提到:培養孩子不是盯著他身上的短處,而是認識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強,即他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將這些最優秀的品質變成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動力。我們非常贊同這一理念,我們認為孩子的成長更需要關注“優勢”,這對于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防心理疾病于未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的“優勢教育”可以歸入“積極心理學”的范疇。當然,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優勢,也就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我們認為這是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途徑。

石萍:關于心理教育,應該說很多學校都有所研究,也舉辦過各類活動,但相當一部分是流于形式、淺嘗輒止。云亭實驗小學這么多年來心理教育特色一直充滿生命力,且發展前景廣闊,這種呈現于學校特色建設方面的鮮明特色源于什么?

朱虎興:心理教育成為我校特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從1997年開始,我們就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一直行走在心理教育的道路上。從“九五”到“十一五”,我們分別做了江陰市立項課題“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設計與操作的研究”、無錫市立項課題“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的研究”、江蘇省重點規劃課題“基于班級生活的小學生心理自助教育的研究”。整整十五年,我們都鐘情于心理教育,“十二五”期間,我們依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心理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優勢開發和培養,旨在讓優勢成為學生自我發展的底蘊和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形成我校心理教育的新亮點。

第4篇

關鍵詞:心理自立;生涯適應力;自主性;自控―社會性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生涯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生涯形態,展現出開放性、彈性、復雜性、自主性和個人驅動等新生涯形態。基于當前生涯發展動態化、模糊化的研究背景,有關生涯適應力(career adaptability)的相關理論日益受到了當前學者們的關注[1]。生涯適應力即個體對于可預測的生涯任務、所參與的生涯角色,與面對生涯改變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預測之生涯問題應準備程度[2],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職業發展。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如何提升大學生的職場承受力和適應力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探索大學生心理自立與生涯適應力的關系,以期為今后有針對性開展心理自立的教育輔導,提高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提供一定的借鑒依據。

一、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生涯適應力

生涯適應力概念的提出源自Super和Knasel(1981)對其生涯成熟度理論的不斷修訂,他們考慮到個人生涯發展的自主性和多元化發展的特點,認為生涯適應力相對于生涯成熟度在解釋生涯發展上更具有說服力。Savickas(1997,2002,2005)建立并修正完善了生涯適應力的四維理論建構[1],并在2012年和Porfeli概括為4C:生涯關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它們分別代表了適應的人格、能力、行為和結果[3]。其中,生涯關注是指個體對未來職業的關心和重視;生涯控制是指個體能夠對未來職業的發展和選擇有所控制并擔當責任;生涯好奇是指個體對自我和未來職業情境有嘗試和探索的欲望;生涯自信是指個體能夠克服障礙實現生涯抱負的信心。關于生涯適應力的研究目前仍集中在生涯適應力的結果變量[4],關于生涯適應力的前因變量的研究還比較缺乏。

2.心理自立對生涯適應力的影響

心理自立是自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我國學者夏凌翔提出的心理自立的定義,即:“個體從過去對權威、親密的人的迷信與過分依賴、依戀和服從中擺脫出來,相信并依靠自己,自己掌握、管理、調節自己的心理資源、活動以及相應行為,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積極主動地接受外界事物及規劃與發展自己的過程”,由自主性和自控-社會性兩個核心特質組成[4]。牛麗(2010)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自立與職業成熟度呈顯著相關[5]。Super,Tholnson與Lindeman(1988)認為生涯適應力的建構突出了個體和環境的交互作用[1],這同心理自立的結構具有相似性,都考慮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的因素,因此,心理自立與生涯適應力的關系相比其與生涯成熟度的關系更加密切。吳淑琬(2008)研究也發現大學生的高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和親和性以及低神經質與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正向相關[6]?;诖?,本文提出假設1:大學生心理自立與其生涯適應力水平顯著正相關。

心理自立的自主性特質是指個體在面對問題時能主動做出自己的決策,相信并堅持自己的決定[4]。根據Erikson(1963)的自我發展理論,自我是發展的主體,在能力培養和形成的過程中起到關鍵和核心的作用[7]。生涯適應力作為個體因生涯角色變化并與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其發展不能依靠機械刺激,應該是以自我的參與為前提的。因此,自主性強的個體將會更大程度發揮自我的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參與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構建。在職業探索方面,自主性強的大學生將表現得更加主動和自信,在生涯好奇和生涯關注上會更加積極,在遭遇生涯困境時更多依靠自己來決策和處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設2:大學生自主性越強,其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心理自立的自控-社會性特質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依靠自己去認識有關問題,又能擔負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與他人關系融洽,合作愉快,能容納他人[4]。根據自我發展理論,自我能力的發展不僅有賴于自我力量,而且依賴于自我與社會間的相互作用[7]。大學生在發展自身能力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對周邊條件、環境進行理解、整合、利用,必須要以環境條件為前提,在實踐中完成能力的提升。倘若不善于利用和把握客觀環境的資源,顯然能力的提升是無法實現的。自控-社會性強的大學生一方面更容易與他人相處融洽,得到家庭和社會更多的生涯支持,激發其自身更大的探索欲望和提升實現職業理想的信心;另一方面在生涯實踐中更能利用好周邊環境的資源,能從周邊環境中接觸并收集到更多的職業信息,及時調整個人的生涯發展規劃,從而實現生涯適應力的建構與改造。根據生涯建構理論的觀點,生涯適應力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個體與組織環境的交互作用[8]。因此,本文提出假設3:自控-社會性越強的大學生,其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水平越高。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在北京、天津6所本科院校(北京4所、天津2所),以方便抽樣的方式從高校抽取了不同年級、專業、生源地區的男女大學生共計55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87份,回收有效問卷463份,有效問卷率為84.18%。其中,男生214人(46.2%),女生249人(53.8%);大一大二171人(36.9%),大三大四173人(37.4%),研一研二119人(25.7%);理工農醫專業180人(38.9%),人文社科專業283人(61.6%);農村生源地127人(27.4%),城鎮生源地183人(39.5%),大中城市生源地153人(33.1%)。

2.研究工具

(1)大學生心理自立量表

采用夏凌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自立問卷[4],共計21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自立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心理自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自主性和自控-社會性維度的信度分別為0.64和0.83。

(2)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

采用臺灣學者吳淑琬(2008)編制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問卷[6],問卷共計21個題項,由四個維度組成,分別是生涯關注(4題)、生涯控制(4題)、生涯好奇(6題)和生涯自信(7題),本研究在施測前修改了部分詞句以便大陸學生理解。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涯適應力水平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四個子維度的信度分別為0.69、0.62、0.77、0.74。

(3)控制變量

在回歸分析中,我們選取一些人口統計學的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這些控制變量分別為:性別、年級、專業、以及生源地區。

3.實施程序

在各院校征得院系輔導員的同意下,在開班會的時間實施團體測試,要求被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問卷中的所有題目,并強調回答的真實性。采用SSPS20.0進行描述、方差、相關和回歸分析。

三、結果分析

1.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為了驗證本研究所使用量表的結構效度,以及這些量表所測量的各概念的區分效度,我們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CFA)。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六因子模型擬合指標NFI,NNFI,CFI,GFI均在0.90以上,χ2/df=3.59,RMSEA=0.075,各因子載荷均在0.68到0.95之間,說明了本研究所選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列出了各變量描述統計和人口統計學的差異比較。首先,從性別上看,男生在自主性維度上顯著高于女生,男生在生涯自信與生涯控制得分也顯著高于女生。其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適應力總分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心理自立總分顯著高于本科生,該顯著差異主要來源于自控-社會性維度,研究生生涯適應力總分也顯著高于本科生,除生涯關注維度上無顯著差異外,其他三個維度差異都極其顯著。再次,心理自立和生涯適應力各維度均不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最后,從生源地區上看,生涯適應力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中城市、農村、城鎮,城鎮學生生涯適應力總分及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和生涯關注維度上都顯著低于城市學生。

2.研究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心理自立及其子維度與生涯適應力及其子維度之間都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p

3.回歸分析結果

表2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控制了大學生性別、年級等控制變量后,除了生涯好奇外,自主性對生涯適應力其他維度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2部分成立,自控-社會性心理自立對生涯適應力各維度都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3成立。其中,自主性與自控-社會性聯合解釋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關注的變異量分別為36.1%,15.7%,15.4%,自控-社會性單獨解釋了生涯好奇35.7%的變異量。

四、討 論

1.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探討

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中均分值為3.64,屬于中等偏上程度。本研究發現男生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及生涯適應力總分上雖然都高于女生,但只在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上有顯著差異。生涯適應力在年級差異上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生涯適應力最高,其次是大三大四的學生,大一大二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最低。因為研究生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直接或間接獲取的就業經驗和職場信息更加豐富,對自我職業發展的認識和理解會更加成熟,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了研究生比本科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高。在生源地區差異上,生源地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比生源地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高,但不具有顯著性。本研究發現生源地來自城市的大學生與生源地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具有顯著差異,生源地來自城鎮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是最低,原因在于農村大學生自尊感強,他們缺乏外部社會資源,他們常常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在職業探索和選擇上會表現得更加主動;而家庭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從小在城市長大,有一定的社會資本支持,因此,在職業探索和選擇方面更豐富,表現得也更加自信;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各方面條件和資源都居于兩者之間,求職自信沒有城市大學生高,求職主動性不如農村大學生,而且本研究調研發現城鎮學生中往往帶有“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家發展”的觀念,因此,這種就業心態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涯適應力水平的提高。

2.大學生心理自立的探討

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自立的性別主效應不顯著,但在自主性方面,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之間不同的成長環境、個性及家庭、社會的期望要求不同。心理自立的年級主效應顯著,各維度都呈現隨著年級的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但只有自控-社會性維度顯著,可能因為自控-社會性強調與周圍環境的交流與合作,從環境中自我認識、自我負責,和諧處理與他人、事務之間的問題和矛盾。隨著年齡的增長,研究生比本科生在與周圍環境的交流頻率多,在處理與周圍人、事物的經驗也更豐富,因此他們的自控-社會性是最高的,大三大四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的影響大,比大一大二接觸社會的機會多,有更多的社會實踐及學習經驗,因此他們的自控-社會性相對比大一大二要高。

五、小結與展望

本研究探討了大學生心理自立對生涯適應力的預測作用。通過對463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控制了部分人口統計學變量后,大學生心理自立對生涯適應力的正向預測效果是顯著的,說明了良好的心理自立水平的大學生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涯適應力,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相比于心理自立水平低的大學生更能堅持自己職業理想的主張和行為,不斷嘗試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涯方向,并能與職場生涯初期與不同的群體和諧相處并建立良好關系,更能從容適應生涯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當前,傳統的“理性”、“確定性”、“可控性”的生涯發展已經不適應于信息化時代的職業要求,“不確定性”、“開放性”、“自主性”將成為未來生涯發展的新趨勢。因此,在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時,應加強自主教育作用來提高個人生涯適應力的重要性。首先,學校應鼓勵學生學會接納和容忍個人生涯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其次,學校應鼓勵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開展針對不同年級相配套的實習機會,加強學生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交流與了解,以拓寬學生的就業方向和職業發展渠道;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環境背景出身的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職業輔導,并開展團體心理輔導來進行干預;最后,從個體層面上,學校應積極開展以學生帶頭主導的校園活動,倡導獨立自主的校園文化,開展學生生涯心理訓練,提高學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其心理抗挫能力,提升其生涯適應力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小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結構、特點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 Savickas,M.L..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r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3] Savickas,M.L.,&Porfeli,E.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661-673.

[4] 夏凌翔.當代大學生心理自立問卷的初步編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5] 牛麗.大學生心理自立的結構及其與職業成熟度的關系[D].濟南大學,2010.

[6] 吳淑琬.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編制及其相關研究[D].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咨商研究所,2008.

第5篇

自我認識、自我接納是人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品質。重點中學的學生都是來自各個學校的尖子生,上高中之后,由于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往往會有較多不成功的體驗,容易對自己產生疑問和否定:還有一些同學因為朋友對自己的消極評價而逐漸地否定自己。因此,只有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才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發現自我的價值,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

二、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2 幫助學生發掘自身的潛在優勢,使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三、教學準備

1 選擇適宜的音樂、《我真的很不錯》手語版視頻:

2 準備分組用星星形紙、名片紙、彩筆五盒、“給自己的禮物”卡片。

四、場地和分組

最好使用活動教室。學生分組,每組6人。采用顏色分組法。在星星紙上標記1~6個數字,用笑臉標記組長。

五、教學對象

高中一年級學生。

在心理學中,自我認識內容可分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三個方面。

生理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生理屬性的認識,如身高、體重、長相;

心理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屬性的認識,如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

社會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社會屬性的認識,如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地位、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等。

本次教學過程的內容依照心理學自我認識三方面的內容設計。

六、教學過程

(一)活動1:“比一比”――認識生理自我,接受自己

1 活動方式:進行一個小組間的比賽,比賽共三輪。當老師宣布比賽開始后。每組派出一位同學(由教師隨機叫號①④⑥等),等被派出的人都站出來后,教師再請助手宣布這次比賽的具體內容。

2 比賽題目:

①比誰的手最大:

②比誰的頭發最長:

③比誰的眼睛最大。

3 分享感受:

①請比賽獲勝的同學談談贏得比賽的感受。

②請比賽失敗的同學談談輸掉比賽的感受。

③總結這個小活動的收獲。

教師引導:勝敗有時是受環境影響的,它是相對的,與這四個人比是勝利了,如果換一些競爭對手,那你就不一定勝利。(案例:在初中時,我是前三名,來到高中后,再也考不到前三名了,我并不是變得笨了。)大家要及時調整對自己的認識。

同學分享:通過這個小活動我們還對自己的生理屬性――身體特征有了部分了解。

(二)活動2:“亮出你的精彩來”,自制個性化名片――認識心理自我。接受自己

請同學們在5分鐘內為自己制作一張能展示自己特點、能力和風采的個性化名片。名片內容:姓名、體貌特征、性格、愛好及特長、理想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增加特色項目,以突出自己的獨特性(注意時間限制,播放5分鐘的音樂,音樂停止,即停筆)。

名片制作完畢后,小組成員互相傳閱,并推選出一張公認為最好的在全班展示。

在展示過程中,其他人一起認真聽,仔細看。

同學分享:通過這個活動引導學生從名片的內容體會每個人在體貌特征、個性品質、興趣特長、理想等方面的獨特性。

教師概括分享: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中獨一無二的一分子,每個人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不同的優點和缺點的排列成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的經歷組合成每個人的人生。

因此同學們要記?。耗阒皇悄阕约?,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個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他人。

下面我們通過另一個活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一下自己。

(三)活動3:收獲贊美――認識社會自我,悅納自我

每個同學在3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對小組內同學進行贊美,并分別寫在紅色紙條上,并把它送給那位同學。

1 在小組內,每個成員輪流閱讀他人對自己的全部贊美之詞。

2 小組活動后請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團體分享。

3 談談被這么多同學贊美,有什么感受。

通過“亮出你的精彩來”:自制個性化名片,又享受了他人對自己的贊美,進一步發現自己身上的一些優點,自己便自然會產生愉悅、快樂的積極情緒,提升自信心、自我價值感。

教師概括分享: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許多優勢和潛能,只是有時我們沒有注意到。

當我們善于發現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潛能時,就會加強對自己的積極認知,更加悅納自己,感受到我是獨一無二的,“我真的很不錯”。

播放視頻《我真的很不錯(手語版)》。

本課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中獨一無二的一分子,人并非十全十美,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要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并改正自己的缺點(有時缺點擺對位置會變成優點),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個最好的自己。

(四)作業:“給自己的禮物”

請同學們結合今天這節課的感受,在卡片上完成以下兩句話:

1 我是獨一無二的,因為_______。(寫出你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第6篇

關鍵詞 :管理者 管理自我效能感

管理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他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時發現,過去的理論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知識獲取或行為的反應類型方面,結果造成支配知識和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卻被忽視了。他認為,人們如何判斷其能力以及這種判斷如何影響其動機和行為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管理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并不是指人們具有的某種技巧,而是指人們對利用自己的技巧能做什么而進行的判斷,是對自己能力信息的權衡、整合和評估的結果。這種結果對個體行為的選擇、目標的設置、完成任務的努力程度、在困難和失敗面前的堅定程度、緊張程度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它是動機驅動績效的可靠指標。

管理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直接影響個體的思維、動機和行為。自我效能感己經逐漸成為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影響主體的活動選擇和環境選擇 人作為主體傾向于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能力所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愿意承擔并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的事。

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 動機水映了個體對任務的努力程度及行為堅持的時間長度。當被困難纏繞時,具有很強管理自我效能感的人會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戰。

影響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管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與環境發生作用時,會過多地想到個人的不足,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更嚴重。有高度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會將注意力努力集中在情境的要求上,并由障礙激發出更大的意志努力。

影響管理自我效能感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能力觀 Wood和Bandura( 1989)的研究表明,持能力增長趨向的管理者具有較高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而持能力固定趨向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則較低。

歸因方式 把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或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都會降低人們對完整和精確信息的追求。把失敗歸因于可變因素而不是歸因于穩定因素時,則會產生較少的沮喪情緒。具有控制感的歸因能培養自我糾正的行為,缺乏控制感則可能導致焦慮、挫折,從而降低管理自我效能感。

目標設置 目標設置對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為沒有事先設置的目標作為衡量績效的標準,個體很難判斷做得怎么樣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目標不僅引導活動并為活動提供動機,也有助于建立和加強個人和群體效能感。

反饋方式 管理者所進行的績效評估的目的在于提供反饋,而反饋的方式對個體管理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影響。積極的反饋,尤其是上司的反饋,可以提高員工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反饋則會降低員工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績效評定過程中積極的言語勸說與支持性的反饋對那些管理自我效能感很低的員工而言尤其重要。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機制

自我效能感不僅是個體對自己未來活動的事先估計,而且會直接影響個體在執行未來活動過程中的動力。自我效能感是通過以下中介過程實現其作用的:

選擇過程 一般而言,當面臨不同的環境時,個體選擇自認為能加以有效應對的環境,而回避自感無法控制的環境。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僅決定了個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新任務時,是當作挑戰加以迎接還是當作困難加以回避的生活態度,而且也通過影響個體對不同活動方式的選擇而決定其潛能在哪些方面會得到開發。

動機過程 自我效能感通過思維過程發揮作用時,通常會伴有動機因素的參與。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還會影響個體在活動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臨困難、挫折和失敗時對活動的堅持性。特別是對于那些富有挑戰性或帶有革新性質的創造活動而言,這種堅持性是保證活動成功的必要條件。

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及其影響效果的研究

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結構

有學者認為,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結構不應是單維的,而應是多維的。但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到底有哪些維度,還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去探索。

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務的維度 國外學者Mintzberg開創了結構化觀察的先河。Allan通過調查美國紐約市政府1476名管理者對工作任務的重要性描述和時間分配,得出管理者工作任務的六因素:管理員工、協調、信息處理、分析與評價、發動變革、監控,這也是管理者所需要完成的共同核心工作。

我國企業管理者核心管理工作任務的確定 有學者認為,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務研究主要定位于工作內容分析,幾乎不涉及管理措施、管理過程等,理應很少受文化因素的影響,但這并不是說可以直接把西方的研究結果拿來應用,因為盡管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務的維度可能是共同的,但每一緯度內的具體任務以及具體任務的數目和重要程度可能存在著文化差異。因此,應該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如文化、經濟發展狀況、管理現狀等來研究企業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任務。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效果

工作績效及相關工作行為關系的研究 管理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及相關工作行為關系的研究在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實驗室模擬研究和現場研究。這兩類研究發現,管理自我效能感確實是預測管理者工作績效的關鍵性變量。Vianen、Annelies以普通員工為研究對象發現,管理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員工期望獲得管理職位的主要變量。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管理自我效能感對管理者勝任管理工作職位的重要性。

相關工作態度關系的研究 管理自我效能感與相關工作態度關系的研究同管理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及相關工作行為關系的研究相比,要少得多,而且研究結果也存在著一些分歧。Mone以正在進行裁員的組織員工為研究對象,發現管理自我效能感與離職意愿存在著正相關,與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存在著負相關。但Mcdonald以正在經歷技術變革的技術人員為研究對象卻發現,管理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滿意度和承諾水平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與離職意愿、工作懶散呈負相關。因此,對有關管理自我效能感與相關工作態度關系研究的分歧還需要實證研究去檢驗。

本文對已有研究存在問題的分析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管理自我效能感與管理績效及相關因素關系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筆者認為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較多,而特定領域自我效能感研究較少,特別是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研究更少。對于企業管理這一特定復雜任務領域來說,管理自我效能感理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對已形成的結論還需再行驗證和豐富。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現今的企業管理中應用還較少,尚未發揮其應用價值。如何測量管理自我效能感還未達成共識,特別是對于我國企業管理者核心工作任務仍沒有統一的認識。

參考文獻:

第7篇

壓力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或大或小,或輕或重。適當的壓力是人進取和充實的動力,但壓力過大,過于持久,就會出現焦慮煩躁、抑郁不安等心理疾病。因此,自我發現、心理自救,應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心理障礙出現前的征兆

生活中有許多細節在提醒我們,心理狀態開始出現小問題了。比如特別容易對生活中的某些細節耿耿于懷;工作被肯定的情況下,無緣無故地擔心會被裁員;對年齡增長產生恐慌;對感情、對婚姻不自信;需要通過辛辣和油炸的食物來刺激食欲;以及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反而對生活滿意度和成就感有所下降;遇事易急躁,抱怨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差等等。

心理學認為,性格與心理密切相關。如自卑的人不容易控制外界變化,常常怨天尤人,一旦出現負面的生活事件便會觸發心理障礙。

心理自救的三步曲

首先要自己去發現緊張的壓力源頭在哪里,然后對癥下藥,分為三步進行排解。

第一步,從生活細節出發,工作一天后,要懂得適當解壓放松的辦法,通過閉目放松、深呼吸、吃塊巧克力、聽音樂、跑步等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周末的時候,可以打打羽毛球,或者去郊區、游樂園玩玩,給心情放個假。

第二步,從自身出發,改善做事效率,加強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閱讀,來減輕自己對未來的恐懼,讓心靈保持年輕狀態。

第三步,要適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要明白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當內心有所追求時,才不會感到空虛和恐懼。

心理自救小辦法

1、學點自我安慰和自我放松的技巧。譬如練習瑜伽、太極拳、聽聽音樂、打球等等,都會讓人放松下來。

2、好好睡一覺,比較輕的憂慮和不快,通常在一個充足踏實的睡眠后就可能消失。

3、自我良性暗示,多想一想過去成功的經歷,想一想自身具備的優勢,你就可以告訴自己:我在單位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換了別人恐怕還不如我呢!

4、通過飲食來緩解某些不適。如焦躁、心悸、失眠等情況出現后,可多吃豆類、五谷雜糧、蔬菜水果等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避免喝咖啡、濃茶、酒等刺激性飲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蔥、姜等辛辣燥熱之物。

5、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包括朋友、家人、心理咨詢專家等。在郁悶難以排解的時候,向他們“訴苦”,尋求心理幫助。

改變自己更有效

學會說“不”。當人們請求你幫他們做事情而給你造成壓力時,你通常很難說“不”??紤]一下你是否能夠做或者愿意做他們要求你做的事情,學會有效地拒絕他人的請求。

說出你的想法。如果確信別人的某個請求是不合理的,你就得說出來。當憤怒和挫折無法宣泄時,人就會郁悶、沉默、嘮叨、指責或背后誹謗,從而導致“消極―挑釁”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傷害。

第8篇

馬老師,您說我該怎么辦?怎樣才能消除我和他之間的鴻溝?

您沒見過面的學生 小李

小李同學:

你好!你的苦惱是因為你在人際交往上走進了一個小小的誤區。你和好朋友的空間距離近了心理距離卻遠了的感覺,是因為你沒有注意在人際關系上保持心理距離,使“人際氣泡”受到“擁擠”的感覺。

什么是人際氣泡的擁擠?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而促進心理相容的途徑之一就是彼此縮短心理距離。從這個角度說,兩人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小是件好事??墒牵飿O必反。人際交往中距離太小了,也會令人不舒服。這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要求獨占一定的空間,叫做人際空間。由于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著一個人,因此有的心理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人際氣泡”。距離太近了不能滿足彼此人際氣泡的要求,人雖然沒有擠在一起,人際氣泡先感到擁擠了。人際氣泡的擁擠就使人感到不舒服。人們一方面需要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獨享的心理空間。所以人際交往的藝術其實就是一個怎樣調控彼此的心理距離的問題。

由于你沒有調整好你們的心理距離,不恰當地把你們的心理距離拉得太近了,沒有給對方適當的自由度,你才感到對方讓你有許多的不滿意。就是說,你看不慣對方的某些言行舉止,不一定就是人家有什么不對,可能只是彼此的個性的不同,對方的言行與你的個性不大吻合。你以為你們是好朋友,就忽略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必不可免這樣一個事實,而想完全讓對方按你的個人好惡來說話做事。而對方怎么可能完全和你一樣呢?多好的朋友相互間也需要自己獨享的心理自由呀!你忽略了這一點,于是,你感到了痛苦。

你該怎么辦呢?

很簡單。馬老師的建議是保持心理距離。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不論關系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對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離感。距離感是很微妙的,拉開一點距離,一來可以使彼此獲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來可以使彼此感到對方更美好,從而使彼此的關系更融洽和諧。

你聽說過“求大同存小異”這句話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上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過分地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應該給對方充分的獨立的心理空間,允許對方有自己的個性,讓對方擁有足夠的心理自由度。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常常不是簡單的可以論出是非對錯的,更多的是個性不同的表現。

即使是存在是非對錯的事,也應該寬容別人,不必要對別人的言行舉止過分地挑剔。因為我們誰都不是圣人,誰都需要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不錯,假如的確是對方錯了,好友之間是可以相互批評幫助的。但是,這不等于強制別人一定聽你的。

第9篇

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靈被孤獨感所包圍。孤獨感不同于孤獨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認為自己被世人所拒絕所遺忘,而在心理上與世人隔絕開來的主觀心理感受,是交往的需要不能滿足的結果,表現為較復雜的心態和行為。有專家曾對13963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心事無處訴說之感。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后,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往往趨于脆弱。如果身體再不好,更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甚至產生抑郁、絕望的情緒。對于老年人的這種狀態,有人稱之為“老年空巢孤獨征”,是比較形象而貼切的。但是,“空巢”這種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地決定了老人的孤獨感,同是空巢老人,孤獨感的體驗并不一樣,這就是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是人際反應特質不同。

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因人際關系基本反應傾向不同,不同的人會表現為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正是不同人際反應特質,造成了人們對人際交往需要的不同強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強烈,甘愿避開喧鬧的人群,獨居于陋室之中,鉆研思考問題,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干擾。他們雖然兒女離家或是孤身一人,卻沒有孤獨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較強,所以,當面對空巢生活情境的時候,就比較容易體驗到孤獨感。

其次,是氣質類型不同。

心理學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膽汁型;二是多血型;三是黏液型;四是抑郁型。大量的研究表明,氣質類型上屬于抑郁質與黏液質的老年人容易孤獨。因為黏液質的老年人沉著冷靜,情緒發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內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質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膽小孤僻。內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封的內心世界,不愛與人交往,喜歡深思而孤僻,特別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沉默。

再有,是自我認知不同。

孤獨的老年人又往往自我認識不足,容易過低地估計自我。他們常??床坏阶约旱拈L處,在與人交往時,愛拿自己的短處去與他人的長處比較,認為自己的家庭出身、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工作單位都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便逐漸與人疏遠而自我封閉。也有一些老年人過低地估計他人,將他人看得一無是處,并強烈地希望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因而與一般人難于交往,自然會在孤獨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告別孤獨感的心理策略

面對空巢孤獨感的老年朋友,怎樣進行心理自救?

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認知療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成家立業,從父母身邊獨立出去開拓自己的生活空間,哺育自己的后代,應該是子女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長大了,事事處處都離不開父母,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離巢而感到高興。

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為療法

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可以制定一個計劃,向自己布置不同難度的交往任務。開始時,交往任務可以簡單一些,然后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例如,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鄰居聊天10分鐘;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20分鐘,并與其中的一位多聊10分鐘;第三星期,保持上一星期的交友時間,找其中的一位作不計時間的隨意談心;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找其中的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動;第六星期,嘗試與陌生的人交往。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幫助他人,從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心態變得開朗。

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療法

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才是真正終身的伴侶。孩子離巢,老年夫婦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兒,夫婦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余暇活動,加強夫妻情感交流,進一步改善夫妻關系,以此去填補因子女離巢而留下來的“真空”。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再婚,重建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可靠的寄托,擺脫孤獨。

第10篇

概 念

自我效能理論最早由Bandure提出指的是個體對控制行為和周圍環境能力的一種感知或信念。換言之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備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就是指管理者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機能去完成管理任務的自信程度的評價。

管理自我效能感的意義和作用

管理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護士長勇于選擇具有挑戰性的新任務并在工作中始終能表現出飽滿的情緒狀態和足夠的毅力反之其成功機率也低。一般來說充滿自信的人自我效能水平較高;科室的凝聚力強、氣氛融洽、環境愉悅可有助于護士長自我效能的建立與發揮。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從每月的護理質量考評所見考評成績高的護士長其管理自我效能較考評成績一般者要強。

影響護士長管理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他人成功或失敗經驗的示范效應:即看到與自己相類似的人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可以提高自己完成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特別是剛走上崗位的新護士長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所承擔的任務能否完成好會心存疑慮擔心自己的能力但當看到同事能較好地完成時自己的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他人的評價和勸說:如果護士長被上級或下級都認為勝任工作時他就會加倍努力自我效能感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反之則會降低護士長的自我效能感。

情緒狀態: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提高護士長的自我效能感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

目標設置:沒有事先設置的目標作為衡量護士長績效的標準護士長很難判斷自己做得怎樣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因此目標設置與管理自我效能感是互為影響的。

領導的反饋:積極的反饋可以提高護士長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反饋則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護士長的管理自我效能感

首先要提高護士長的能力感:要認識到自己能夠擔任護士長工作是領導和大家信任的結果絕不能辜負大家的希望與重托。要不斷提高護士長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因護士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護理人員中會產生強烈地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會自我欣賞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從容的面對各種困難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護士同仁的支持一定會戰勝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最后取得成功。三是要學會營銷自己營銷自己的護理團隊努力打造出科室的護理特色發揮護理品牌效應。四是要精通護理業務遇到應急事件要反映敏銳業務技術熟練真正成為一名護理技術專家。五是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僅要敢于管理還要善于管理??茖W排班人力資源配置適宜與各部門之間協調有效績效考核成績優良得到大家的認可可使其能力感得到不斷提高。

設立科學的目標:目標設置與管理自我效能感是互為影響的能否準確的設置挑戰性目標就是護士長管理自我效能高低的體現。

要努力實現自己設置的目標必須要樹立足夠的信心為使目標得以實現還應學會預前控制并按時間節點定期總結??蓪⒛繕朔纸獾絺€人充分發揮護理骨干作用依靠團隊的力量共同實現目標。

塑造健康向上的穩定心態:護士長是護士的領頭人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及時調整不良的情緒保持健康的心態杜絕感情用事。護士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寬松的人際關系、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適應新形勢下護理事業的發展和需要使護士長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到穩固的提高。

學會借鑒取長補短:護士長隊伍中的資歷不同要做一名有“心”的護士長平時要注意多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例如:各種管理的方法;處理、協調各種問題的能力及對完成上級任務的質量等等。工作中遇到棘手的問題可及時向有經驗的護士長請教并結合自己科室的特點靈活運用養成事后及時總結經驗的良好習慣。

在實際工作中借鑒的方法有多種除當面取經外還要學會隨時隨地觀察、學習。如在護士長每月的小組檢查和夜間查房過程中對他科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對照自身科室進行反思以此借鑒免于本科室出現同樣的問題與此常往不但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也有助于護士長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團隊的效能感也能得到體現。

努力開發創造性思維激發潛在能力:護士長要具有開拓創新性意識才能更好地運用管理知識和技術實施創造型管理。在發揮護士長的創造思維時上級可采取忽略某些質量的方法:既護士長提出的建議不一定是很超前的而上級首先要肯定其動機是積極的是她們通過認真思考提出的如果一味去強調高質量的建議就會挫傷護士長的積極性。

正確對待反饋:人是通過獲得社會性評價來認識自我的。護士長的工作范疇很廣因此護士長的反饋也來自方方面面包括上級領導的反饋、護士長之間的反饋、護士的反饋、醫生的反饋、病人及家屬的反饋等。在各種反饋中上級領導的反饋對其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影響能否正確的對待反饋對提高管理自我效能感至關重要。因此一方面上級評價護士長業績時應把握客觀因素事實求實地給予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護士長也要學會正確面對上級的負反饋要學會剖析自己才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并將此做為激勵自身進步的動力進一步做好工作。

第11篇

誰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開創出來的。人在旅途,坎坷所帶來的心理困境司空見慣??梢哉f,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內涵,不經歷心理困境的人生也有著缺憾和不完美。誠如歌德所言:“沒有沾著淚水吃過面包

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p>

人們習慣于以成敗論英雄,而成與敗的真正分水嶺,在于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于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遭到滅頂之災,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廢,上演出人生的悲劇。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于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走出一條平坦的路,由“山窮水盡”走向“柳暗花明”,最終贏得成功的人生。這是強者的人生軌跡。

我們都愿意成為人生的強者。那么,我們該怎樣面對自己的心理困境,學會在心理困境中自救呢?

下面便是幫助青少年朋友學會心理自救的策略。

耳不聽心不煩

心理自救策略之一:回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灶?;乇芰讼嚓P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灶。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的這一道理。因此,在體驗到某一心理困境時就該主動回避,不在導致心理困難的時空中久久駐足。比如,家里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趕快走出家門去學校或去找同伴;課間教室里的事讓你“郁悶不樂”,就走出教室到操場上轉一圈。如上所說可算是客觀回避法。

此外,還有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抑機制,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經歷,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在痛苦愁悶的時候,你集中精力動手去干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橫看成嶺側成峰

心理自救策略之二:轉視法

并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回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角度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相傳有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了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發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的天,傘可不好賣喲!”于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雨天,老太太嘀咕:“這下雨天,鹽可咋曬?”于是為二兒子犯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于積郁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雨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您這么轉過來看,就沒愁發嘍!”老太太依計而行,果然心寬體健起來。

事情常有兩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總往壞里想?類似上面故事中的情況生活里到處有。單位里發獎金60元,張先生嘆息:“唉,就這么點,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啦!”于是就煩。李先生欣喜:“哎,還有獎金可發,我以為獎金泡湯了呢,好!”于是就樂。學校里考試,兩個學生同是由原來的80分進步到85分。學生甲心里想:90分都沒達到,真倒霉,真笨,真沒出息,我真是完了。學生乙心里想:一努力就有進步,行,我還行,下次再努力。于是二人感受不同,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磥?,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或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常常會使人的心理困境轉眼間化為烏有。

酸葡萄與甜檸檬

心理自救策略之三:法

《伊索寓言》中有一只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于是不感到痛苦。心理學便借用這則寓言,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不錯,在自我安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確有維護

這不是“精神勝利法”嗎?別把精神勝利法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擺在那里,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承認現實,擺脫心理困境,追求精神勝利。這總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精神頹敗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笑是精神消毒劑

心理自救策略之四:幽默法

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火暴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與客人談話,太太突然跑進來,大罵蘇格拉底,并隨手將臉盆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身上,場面十分尷尬。這對許多人來說,在心理上簡直是突然栽進痛苦的泥潭。蘇格拉底卻笑了笑說:“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會有大雨?!币谎越忸U,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聲來,困窘的氣氛為歡笑所代替。

英國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進行到一半時,臺下有人喊:“狗屎!垃圾!”這分明是指責他演講的內容。但威爾森這位干練的政治家卻裝糊涂微笑以對:“狗屎?垃圾?公共衛生?各位先生,我馬上就說這個社會問題?!本瓦@樣,他不僅沒有陷入困境,反倒贏得一片喝彩聲。

青少年朋友也應學會以微笑和幽默來心理自救。這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理解。校運會上,畢業班的一位“名將”參加比賽,結果是低年級的一位小弟弟拿了第一名。大家正不知該如何做“名將”的思想工作,不料他卻來了一句幽默:“為我校運動員‘年輕化’,咱這是‘讓賢’?!痹谛β曋凶屓寺牫鲆环N健康的心理。一個孩子淘氣被家長批評為“真不懂事”,家長剛一走開,孩子來了一句:“我要像您那么懂事,不就成‘董事長’了!”話音飛到家長耳朵里,家長只是微微一笑,頭都沒轉過去。這就是理解孩子在用幽默法進行心理調節。

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學習、工作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人際交往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窘迫化為輕松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誤會,稀釋責難,緩和氣氛,減輕焦慮,擺脫困境。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心理自救策略之五:低調法

人出于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是個人進取與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來對待人生,勢必有更多的挫折感。這也許正是一些人每天都在郁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于“官念”,于“錢途”,于物欲,

低調期望值無可非議。于事業,于學業,也該如此嗎?正是這樣。我們的大量心理咨詢個案表明,期望值過高是相當一部分同學學業前進的障礙。因為過高的期望值給他們帶來超負荷的心理重壓,壓力過重只能降低學習效率。一位女生考試拿了第四名,竟然還來對老師哭訴。原來是在家長的影響下,期望值過高,反倒使這女孩的成績一退再退。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她走出了高期望值的心理誤區,輕裝前進,學業又有了新發展。

雖然,“志當存高遠”一向為人稱道,但沒有蕓蕓眾生何謂社會?雖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賞,但沒有小小兵卒何來軍隊?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高大,同樣勃勃向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擁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別了心理困境。

大雨過后是晴空

心理自救策略之六:宣泄法

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壓抑情緒,表現出通常情況下的淡笑自若,這種做法雖可以用來應付某些社會場合的要求,但卻會把由挫折引起的緊張累積起來,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帶來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憤怒如強加抑制,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有毀滅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悲痛如強加抑制,不隨淚水宣泄出來,不僅會危害身心健康,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讓人有生命危險。如同悶熱的夏天,唯有一場大雨,才能使空氣一新晴空萬里一樣,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只有宣泄出來,才能贏得心靈的一片晴空。

宣泄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對父母、老師或同學訴說心中的痛苦,或者打開日記,讓心中的苦水順筆端流出來;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如在適當場合和時間,大哭一場,一任淚水橫流,或大叫一陣,一任怒火噴發。據說美國某任總統的辦公室內設有一裝滿細沙的沙箱,每當總統大人怒不可遏之時,他便揮舞雙拳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氣。宣泄法是明智之舉,是陷入極度心理困境的即時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補償法

人無完人,一個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難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勢,因而影響某一目標的實現。人可以采取種種方法補償這一缺陷或薄弱環節,以減輕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一種補償是以另一目標來代替原來嘗試后失敗的目標。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原是專攻鋼琴的。在手指摔傷靈敏度受到影響后,他一度十分痛苦。后來他改學指揮一舉成名,從而擺脫了心理困境。另一種補償是憑新的努力,使弱點得到補救,轉弱為強,來達到原來的目標。希臘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聲音較小和輕度口吃,不能正常演講。他下決心練習口才,便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練習講話,并面對大海高聲呼喊。最終他的語言劣勢得到補救,他成為聞名的大演說家。

目前,大家更應該很好地運用這一自救策略。至今還沒解決好的應試教育推著那么多學生擠獨木橋,其結果總是不可能人人考上理想的大學。就是平時考試,能拿前三名、前十名的也只能有那么些人。如果僅僅把這當成成功的唯一標準,那么失敗者可就是絕大多數了。素質教育正是提倡全面發展,同學們應該一面盡最大努力學好文化課,一面發展自己的特長。發展特長可以讓大家體驗到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其實,同學們幾乎是本能地愿意通過實現其他目標來補償考分的不如意的,這需要家長和老師多給予理解和支持。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心理自救策略之七:升華法

大文豪歌德年輕時曾遭受失戀的痛苦,幾次企圖自殺。但他最終把破滅的感情當素材,從愛情焚毀的灰燼中得到靈感,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正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第12篇

“老師,我心里堵得慌,想向您傾訴!”3月21上午,某師范大三女生蔣婷婷(化名)來到心理咨詢室,大方地向老師“求救”。

蔣婷婷說,近日來父母總吵架,自己不想回家了,每到周末都呆在學校求清靜。可即便窩在學校,心里還是難受,馬上要參加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卻靜不下心。聽過心理咨詢室彭超英老師的耐心撫慰后,蔣婷婷放松了許多。

女大學生是一個比較受社會關注的重要群體,在自我性別角色分工和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女大學生在心理特征上與男生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與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焦慮,更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在自我成就期望值上,女生則比男生低。大學生心理咨詢對哪些女生來說,顯得比較有必要?女大學生心理咨詢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本文將通過一個案例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彭超英介紹,春季是心理疾病高發季節,加強心理自我調節很有必要?!叭绻杏X心理不適,應該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或合理宣泄等方式進行自我調節。另外,與朋友聊天、找老師進行心理咨詢也是排遣抑郁的好方法?!彼卫蠋煴硎?,學校開放心理咨詢室,正是為了在心理上更好地引導同學,幫大家擺脫心理疾病的困擾。可是在以前,一些同學由于害羞不敢來,反而愈發加重心理負擔?!叭缃駥W生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了,來咨詢的都大大方方?!?/p>

女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質,比如,女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高焦慮傾向。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存在更高的焦慮傾向,女生的考試焦慮高于男生,特別是在考試的緊張感和伴隨生理反應的不安方面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另外,女生在中學階段雖然也處于自我意識的形成期,但由于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老師的庇護和管教,她們的獨立感、成人感與進入大學之后還是有顯著區別的。

進入大學校門后,女大學生才真正地走上了獨立自理的道路,真正體會到“自己管理自己”的意義,從而也加強了她們的“自我意識”。在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值上,有相當數量的女大學生把自己的志向水平定位在能夠大學畢業,有份好工作,找個好丈夫,有個好家庭的較低的成就期望值上。

以上獨特的心理特質決定了女大學生心理咨詢在內容上的特殊性,事實上在咨詢實施的具體途徑和實際操作中也同樣需要兼顧其特殊性,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高校建立專門的針對女生的心理咨詢和衛生保健機構,以多種形式為女大學生提供服務。這些專門機構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女大學生心理咨詢的針對性,而且也有利于女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有計劃地、系統地開展工作;其次,注意調整咨詢人員的性別比例,增加咨詢人員中的女性人數。許多女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難題特別是生理上的困擾時,常羞于向人請教,女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她們的親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再次,學校各部門之間要協調配合,為女生多提供實際鍛煉的機會和場所。學生處、團委和學生會等組織機構應有意識地為女生提供機會,創造條件,使她們通過實踐的鍛煉開闊視野,鍛煉意志,提高自身素質。

總之,在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很有必要,其重要性與教學相當,因為這是培養女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女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后,男生心理咨詢工作也要跟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无遮挡| 国产馆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人 | 日韩一级片免费观看| 曰韩av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视频出来一| 九九视频69精品视频秋欲浓 | 久久人91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一级片一区| 国产经典一区二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1区2区3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日韩精品| 美女被羞羞网站视频软件| 亚洲在线久久| 国产原创一区二区| 国产二区不卡| 国产一卡在线| 激情aⅴ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片一区| 国产69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国产精品色在线网站| 99爱精品在线| 99久精品视频| 久久97国产| 日韩欧美激情| 91av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 欧美视屏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黑人| 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国产毛片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五月精品| 久久er精品视频| ass美女的沟沟pics|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欧美激情精品一区| 91久久精品久久国产性色也91| 国内精品99| 国产一区二区四区| 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3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久久人人97超碰婷婷开心情五月| 7777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一区二区在线精品| 一区不卡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红杏| 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午夜欧美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a| 午夜少妇性影院免费观看|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国产人成看黄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影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粉嫩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 欧美性猛交xxxxxⅹxx88| 色一情一交一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五月精品| 久久国产中文字幕|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亚洲乱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另类图片| 久久一区欧美| 亚洲久色影视|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