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4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photoshop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 平面設計 圖形圖像格式
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制作和平面設計中,圖形圖像的應用是最廣泛的。教學工作包括寫教案、出試卷、繪制掛圖等,寫教學論文,PPT課件、FLASH動畫和視頻制作中,都離不開圖形圖像的應用。所以圖形圖像的處理是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制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圖形圖像的常用格式
一般來說,圖形文件對應的是矢量圖,而圖像文件對應的是位圖,又稱為點陣圖。
矢量圖用數學的向量方式來記錄圖形內容,圖形以線條和色塊為主。由于矢量圖形可通過公式計算獲得,所以矢量圖形文件體積一般較小。矢量圖形與分辨率無關,可以將它縮放到任意大小和以任意分辨率在輸出設備上打印出來,都不會影響清晰度。位圖是由稱作像素的單個點組成的。這些點可以進行不同的排列和染色以構成圖樣。由于位圖表現的色彩比較豐富,所以占用的空間會很大。當放大圖像時,像素點也放大了,但每個像素點表示的顏色是單一的,所以在位圖放大后就會出現馬賽克狀。
基于兩者的優缺點,在圖形圖像的處理和應用中,要根據教學資源的要求來選擇合適的圖形圖像格式。常用的圖形圖像格式有很多種。矢量圖格式有CDR、AI、EPS、DWG、EPS和WMF等,位圖格式有JPG、GIF、PSD、PNG和TIF等。
二、圖形圖像格式的相互轉換
1.矢量圖轉換為位圖的方法
在矢量繪圖軟件中繪制好圖形后,在其他軟件中使用是經常遇到的。這就存在一個用什么方法把圖形拿出去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拷貝圖形,再在其他軟件中粘貼。但這種方法效果不好,一是圖形大小不能調整,二是圖形不光滑。在把矢量圖形轉換為位圖時,有兩個重要屬性要注意,一是圖形導出后背景要透明,二是保留圖形的矢量性質。下面介紹在實際應用中最好的導出法。
利用軟件的導出功能,簡便而且效果好。首先把在CorelDraw繪制好要導出的圖形放置在一個單獨的頁面。點擊文件下拉菜單看到導出或者按快捷鍵Ctrl+E,彈出導出對話框,在保存類型選項一定要選EPS格式。因為EPS格式同時具備背景透明和具有矢量性質,對在后來的位圖軟件中使用極有好處。點擊С觶選默認配置,將圖片導出為EPS格式文件。在photoshop打開剛才導出的EPS文件,出現“柵格化EPS格式”對話框。這時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大小、分辨率以及色彩模式。
2.位圖轉換為矢量圖的方法
在教學資源的開發制作中,經常遇到位圖轉矢量圖的情況。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如下兩種方法用于位圖轉矢量圖,效果很好。
(1)PhotoShop選區法。根據圖像的情況,假如要處理的圖像是黑白圖案形式的,那么用這種方法是再恰當不過了。首先運行PhotoShop,打開要轉換的圖片。用魔棒工具選取圖案黑色部分,再點選菜單“選擇/選取相似”,將圖案全部選取。打開路徑調板,點擊調板右上角的黑色小三角形,打開對話框,選“建立工作路徑”,容差設置為1,再點擊確定,將選區轉為路徑。點選菜單“文件/導出”,選“路徑到Illustrator”把路徑以AI的格式導出。打開CorelDraw,新建一個文檔。把剛才PhotoShop導出的AI格式的對象導入,然后雙擊工具欄“選擇工具”全選對象。選屬性欄的取消全部群組,填充中顏色。再選擇屬性欄里前面那個“合并”后對象的形狀全部出現。
在應用這種方法時,如果原圖的圖片太小,可以在PhotoShop中將圖像轉為智能對象,把圖片拉大后再用魔棒選取對象。
[論文摘要]本文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結合培訓工作實際,對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在促進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中,在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必須首先重視教師的培訓,把建設一支具有強烈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意識、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作為首要任務。在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如何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采用最優化的教學模式及進行科學的考核與評價,是提高培訓實效的關鍵。近幾年年來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辦了多期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班,結合培訓工作,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對此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思考。
一、高校教師培訓特點與建構主義理論
1.高校教師特點
1.1從實際調查中發現由于各地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信息技術硬件和軟件配備及教師水平等條件差別較大,高校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師范性院校或理工科專業畢業的教師,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好;非師范院校教師或文科專業畢業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差,甚至很少使用計算機。
1.2基本的課程安排較滿,工作負擔重,壓力大,難以花大量時間集中培訓。在培訓中要特別重視教師的工學矛盾,不能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訓的時間宜短不宜長,這樣既便于教師安排,又可以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
2.傳統的培訓模式
我國傳統的教師培訓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課為主。“一人講、眾人聽”的純集中講座模式為專題講座,由專家做一些理論上的介紹,然后再觀摩幾堂公開課,以此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作為“局外人”成為被灌輸的對象。這種“專家講,教師聽”的培訓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難以調動教師的學習熱情,教師可能已經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這些新的理念很難滲透到教師的內心,更談不上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師回到自己的學校和課堂依舊難以使之付諸實踐。經過培訓的教師的知識技能雖然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更新,但這些教師在回到學校后的教學行為卻往往并沒有持久的、明顯的改進。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是任務驅動,任務驅動培訓模式的設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單向地向教師講述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念,而是為了幫助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專業技能,讓教師通過培訓掌握教育技術理論和教學軟件開發的技能,提高多媒體網絡教學設計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廣泛開展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學習過程,開發和利用學習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培訓內容的優化選擇
1.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當今任何一門學科都未曾有過的。信息技術硬件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這樣使得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處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發展狀態之中。知識會陳舊,會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將時時處處有用。授人以魚,僅供一時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培訓中,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中的許多內容看作是“教學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實用,也無須死記硬背其中的細枝末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模型”發展培訓者的智力和培養能力,從而提高其信息素質。據此,可將一些過時的、淘汰的或將要淘汰的知識及時舍棄,適當增加實用的知識、實用軟件、實用工具等知識比重,以形成嶄新的知識體系,才能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如視窗操作系統、Office辦公系統、Access數據庫、多媒體CAI課件設計與制作及教學應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與教學應用、智能拼音輸入法及常用殺毒軟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現代信息技術是-17應用性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規培訓教材的結構體系,一開始就學理論,對于剛入門的初學學員,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影響教學效果。據我們的多期培訓經驗,若堅持從具體到一般的原則,先學習一些具體的操作,使學員建立一些感性認識的后,再上升到學習理論,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們近期的培訓,無論是整個知識結構體系的安排,還是各個知識點的教學安排都是由具體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論在后,少數內容也是理論與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說先讓學員接觸具體的信息技術應用內容,有了直觀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讓他們自覺和不自覺地歸納總結出基礎理論,這樣可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幫助學員消除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興趣。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的教學進程,不僅深受廣大培訓學員的歡迎,也能使培訓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學模式的優化設計
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授課模式是由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培訓授課中,選擇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即多模式教學,并使其在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動態地發揮作用,是提高培訓效果的關鍵環節。經過多期培訓實踐探索,我們總結歸納采用了如下四種結構穩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課模式,頗具實效。
1.以理論為主的講授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輔之以演示、問答等方法,可以用于傳授新知識,也可以用于鞏同舊知識,比如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本組成、產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歷程、網絡技術的基礎知識等理論內容,通過這種模式邊講邊借助直觀教具(我們通常是采用視頻展示臺)或實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為主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采用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將培訓內容以圖、文、聲、像、動畫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出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其培訓的顯著教學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種感官優化組合能提高培訓效率;二是優化教學策略實施自主、創造和多層次的學習目標采用該授課模式關鍵要有優良的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選用或剪輯現成的信息技術內容的多媒體軟件,比如三晨影庫、翰林匯、科利華及眾多的計算機教育軟件開發公司,均有許多相關的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二是從教育網上下載,比如K12、中國教育科研網及各大學的網站,也有很多非常實用的信息技術CA[課件;三是自己動手設計與制作多媒體CA[課件。
3.以操作為主的機訓模式
信息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的創立和發展都離不開實際上機的操作,不上機操作學不會,不實踐操作學了也沒有用。同時,在培訓中,上機操作也是檢驗學員信息技術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學效果的具體手段,是培訓的最終目標。
為更好地鞏固教學效果,采用這種模式應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培訓教學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精講”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員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并培養學員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二是做好上機課前預習,提出上機的基本要求,明確上機目的和操作規程,給出上機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對上機操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英文提示、執行過程及出現異常結果的常用處理方法給出提示,這樣才能保證上機教學程序的順利進行。
4.以發展能力為主的任務驅動模式
的能力。具體施教過程是:在培訓告一段落時,聯系學員從事的教學或管理工作給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比如計算機、Internet網絡或多媒體設備等)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讓學員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比如讓學員帶著“教學論文的撰寫與編輯”或“教案修改”等任務去學Word或WPS;帶著“專題報告演示”或“教學幻燈片制作”等任務去學PowerPoint;帶著“多媒體CAI課件制作”任務去學幾何畫板、方正奧思或JBMT等課件工具、軟件及掃描儀、數碼相機、配套光盤等設備的使用;帶著“教學動畫設計”任務去學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動畫軟件;帶著“學校的主頁設計任務”去學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網頁制作軟件;帶著“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學科研信息”去學Internet的使用;帶著“電子郵件”去學E—1Ilail的發送與接收;帶著“故障計算機”去學計算機的維護與檢修等硬件知識與技能。培訓實踐證明,這種任務驅動培訓模式不僅發揮了學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且符合在職教師的認知規律,是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中最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四、考核與評價方法的優化組合
考核評價是保證培訓效果的激勵機制。參加培訓的學員對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有一定的自覺性,但還是要有一定的壓力,要通過規范的考核來進一步促進學員的主動積極性為了使考核評價規范化,我們根據不同層次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的培訓目標和設置的課程內容,對學員進行以下三種方式的考核評價。
1.過程性考核
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包括學員參加培訓的態度、集中培訓的到課率、完成規定的理論、參加各種信息技術專題培訓時的發言情況等項目進行逐項考核評價。
2.切實保證作業設計的質量
每個學員的“作業設計”要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必須獨立完成;“作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個性特點。作業不及格的不能參加最后的考試。
3.上機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