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6: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追問;激趣;促想;深化理解;激情;點化;解困
一、引論
近些年,當我觀摩了我國著名特級教師們一堂堂生動而精彩的課堂實錄,發現他們的課堂之所以扎實而又充滿靈性和創造性,除了他們擁有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教學藝術外,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在課堂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牢牢把握追問的契機,順學而問,以問導學。本文就追問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作些探索。
二、運用追問激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我運用追問質疑引趣,導入新課。我先出示課件:斗蟋蟀,然后問:在你看來它們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它們在斗。斗蟋蟀是一項娛樂活動,古時候,那些有錢人家的少爺常干這事。我繼續追問:是啊,這小小的昆蟲自古有名,我們去看看這小家伙住在什么地方。(課件出示蟋蟀的住宅)這就是它的家。你們見到過蟋蟀嗎?我再次追問:蟋蟀的叫聲的確很好聽,又能供人娛樂,可作者為什么不寫這些,卻選擇了它的住宅來寫呢?一只小小的昆蟲的住宅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呢?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三、運用追問促進想象
“搞科學發明,沒有想象,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缺乏想象力,所寫的文章就會枯燥乏味,不能給人以遐想的余地。語文是一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兒童又喜愛想象,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學《古詩二首――題臨安邸》時,學生很難根據詩句展開想象。此時,我抓住詩眼,運用追問,給予學生一雙想象的翅膀,讓他們浮想聯翩。我問學生怎么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繼續追問,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么?學生進入情景,浮想聯翩,仿佛聽到了達官貴人們在酒店里的吆喝聲,“我出一呀,你出二……”。
四、運用追問深化理解
語文教學的本色是學國的語言文字,發展學生的語言。在閱讀教學中,只有運用追問,讓學生不斷地觸摸語言、品味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啟迪。文章的關鍵詞句,往往隱含著豐富的意蘊,可它卻容易被學生忽略或視而不見。因此,我們的追問可以此為抓手,將文中的關鍵詞句作為追問的落腳點。
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運用追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冒”反復進行品味,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先問:“冒”還可以換成什么字眼?開啟了學生思維的水閘,諸如:長、鉆、伸、露等許許多多的相類似的詞語涌現出來。我再問:作者為什么要用“冒”?怎樣長出來才是“冒”出來?
五、運用追問激感
新課程的閱讀講求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的達成,其中最難達成的便是情感目標的實現。情感不可能通過教師的單向傳遞,只能對內容的探討,對情境的浸染,對文本的反復誦讀來達成。如在教學《稱贊》一文時,我運用追問置換角色,來引導學生激情誦讀小刺猬稱贊小獾的話。我先出示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再問:哪只小刺猬來稱贊小獾?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追問:小刺猬,小獾的板凳做得這樣精糙,你為什么還要夸獎它呢?別著急,請再默讀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會用心讀書的孩子一定能找到。
六、運用追問點化難點
新課程極力倡導解讀文本的個性化,然而,就實際教學經驗得知,學生在個性解讀文本時,難免會出現偏差。如果直白否認,當面制止,會抑制學生展開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于是,我將拒絕隱藏在巧妙的追問中,通過追問的語氣,追問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偏頗的解讀。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放棄射門》一文時,我問:你覺得福勒是不是一個優秀的隊員?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我認為福勒是優秀球員,他這么年輕就成為世界級的球星。”有的說:“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我認為福勒并不是優秀的球員,球員的職責是把球踢進對方的球門,而他放棄了一次進球的機會,更何況罰點球時漫不經心,故意將球踢正,他給本隊帶來了損失,他不負責任。”(學生相互爭論起來)此時,我沒有直白否認,當面制止,而是追問:那么什么樣的球員才算是優秀球員?
七、運用追問化解疑異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經常會有學生忽然提出一些與課文主題無關的問題請教老師。有些問題,如果我們直面回答,則會偏離課的主題,破壞已營造好的課堂氣氛。如果不回答,又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時,教師可以運用追問,使學生在反思中自悟心中的疑惑。如在《丑小鴨》的課堂上,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待鳴鼓收兵,忽有學生質疑:“丑小鴨本身就是一個天鵝蛋,無論在哪里,它都會長成一只天鵝,這跟它是否努力其實沒有關系。”我鎮定自若地問學生:“如果丑小鴨沒有經歷磨難,而是留在養鴨場,那它會長成一只怎樣的天鵝呢?”
八、結論
追問是學生情感迷茫時的啟明星,是學生理解文本受挫時的支援者,是護送學生駛向生命港灣的一葉扁舟,更是學生生命閃耀,人格得以升華的催化劑。閱讀教學中,只有牢牢把握追問的契機,順學而問,以問導學,才能使激情與智慧共舞,靈性和創造性共存。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向來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如“一日無書,百事荒蕪”“飯可以一日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等等。但長期以來,對學生進行的閱讀指導卻總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的消化理解、輕閱讀的感悟體驗,使得學生的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脫節,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結果。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即是說,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當用課內閱讀的針,引課外閱讀的線,讓學生織繡出課外閱讀的美麗畫卷,開創學生閱讀的新局面,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利用課內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方式及方法的多樣性,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下而我就這一方面的話題淺談一些見解和做法。
一、補充式引導
用課內閱讀推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是要實現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的閱讀指導目標。補充式引導是指以課文內容為核心,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與文中信息相關的資料來擴大閱讀面,幫助學生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提高查找、篩選、加工資料的能力,增大學生閱讀的信息量。
1.補充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是指與課文作者相關的資料,如作者的生平、寫作時期、寫作目的等。我們知道,閱讀追求的應是讀者與文本之間靈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但在學習某些課文時,文中并沒有對背景資料有所交代;而脫離作品背景進行解讀,則難免對作品原意理解不當甚至失之偏頗。此時,我們用補充背景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我在教授古詩《泊船瓜洲》時,曾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了解詩人作詩時的背景。學生通過查找背景資料,了解到王安石雖官復原職卻憂心忡忡的原因,同時也把詩人“離家近”且“思家切”,卻不回家看看的原因弄清楚了。
2.補充課文內容的空白
在課文中,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會涵蓋進去,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這就是文章中的“空白”。這些“空白”就像話外之音,需要讀者去查閱課外資料來填補,如此才能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如課文《自然之道》中提到了綠海龜,只用了簡單的一句話說明綠海龜是珍稀動物。但到底綠海龜珍稀到什么程度呢,學生不了解;不了解的話,學生就會對后面作者和其他游人都要求向導救那只偵查龜的行為感到不理解,也無法體會后來作者因違反了自然規律導致大量幼龜死亡而產生的愧疚、自責的心理,更無法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于是,我在授課時補充介紹了綠海龜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到綠海龜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的物種名錄之中,了解到“我國南海成年綠海龜不到2000只”。
二、對照式引導
1.與原文對照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在被選作課文時,已被編者作了一些改動。改動過的課文應該說是“刪繁就簡”。有利于小學生理解文中的內容。但在被改動過的課文中,一些作者原本要交代的事情、一些隱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被更改了。甚至被省略了,失去了“原汁原味”:這使學生讀起來有時會摸不著頭腦,無法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更無法學習到作者優美的語言文字及獨特的寫作手法。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的同時,可以引導他們閱讀原文,把課文和原文對照著讀,充分利用兩個文本,提高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拓寬他們閱讀和思考的空間:這不僅是一種閱讀的方法,同時還包含著一種求真求實的思想以及對知識追根求源的精神。
如《竊讀記》中,課文的編者劉原文進行了多處修改和刪減。原文中有些被刪減的部分正好是能夠說明作者為什么要“竊讀”而不是光明正大、心安理得地在書店看書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出示原文,讓學生把課文與原文對照著讀。一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二來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課文與原文是雙向比較的,并不是原文什么都比課文好,也不是課文什么都比原義好。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對照式閱讀時,要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理解原作與課文各自的特點,而不能采取“一面倒”的閱讀方法。
2.與相同題材文章對照
《語義課程標準》指出:“(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們就必須創造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課文與相同題材的文章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讓學生看到文章的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如在執教老舍寫的《貓》這一課文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周而復和夏沔尊寫貓的片斷。老舍寫貓,是通過抓住貓的性格來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周而復通過描寫貓的樣子來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夏沔尊則通過不同的人對貓的不同態度,同樣表達了對貓的喜愛之情。同樣是寫貓,同樣是表達對貓的喜愛之情,可不同的作家從不同的角度去寫,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效果。這樣學生可從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了解到不同的寫作手法,閱讀能力及寫作水平也會相對提高。
讓學生把相同題材的文章對對照著讀,等于在解讀文本的同時,為學生引入新的閱讀素材,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增長點、情感深化點和技能鞏固擴展點。
三、延伸式引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義實踐中掌握運用語義的規律。”所以,學生在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之后,語文學習并沒有結束。延伸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地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然后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目,指導學生正確選擇課外讀物。
1.引導學生閱讀名著
名著不同于暢銷小說,它能夠流經歷史,沉淀下來,自然有其非同尋常的價值,它是先賢留給我們的精神瑰寶。讀文學名著,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學到在家庭和學校中學不到的知識,可以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我們可以通過教授課本中的一些名著節選,引導學生在課外繼續閱讀名著,提高閱讀的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了法布爾寫的《蟋蟀的住宅》之后,我推薦他們去讀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完《草船借箭》之后,我鼓勵他們去讀《三國演義》。對語文基礎好的學生,可鼓勵他們讀文言版;對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可指導他們讀白話版。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鞏同和加深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而且可以把學生從漫畫、笑話等較狹小的閱讀空間中解放出來,使其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
2.引導學生閱讀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