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40: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模式;高職
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社會對具備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畢業生面向技術性和操作性強、更新換代速度快的專業崗位,要求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較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采用傳統模式,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如何培養適應社會、行業和企業需求,縮小高職院校教學教育培養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1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學現狀
1.1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主要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采用講授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模式,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僅局限于片面的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教學,理論難以與實踐相結合,不能達到學以致用,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1]。此外,課程教學缺乏連貫性和科學性,多數教師沿用教材的目錄章節順序開展教學,缺乏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最新的技術和資信不能融入課堂教學。根據教學章節順序講授知識內容能保證課程的完整性,但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對于應用型的專業技能人才,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必須要理解透徹,并將理論轉化成實際,活學活用。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技能,高職教育的目標難以完成。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習的目標是獲得較好的期末成績,根據老師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考試中大部分的知識由于是短暫記憶而來,缺乏實踐應用,考完就忘記知識的情況層出不窮[2]。
1.2教學模式落后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都是使用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信息技術在不斷地更新換代,高職院校教師并未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傳統模式授課缺乏吸引性、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導的學生實踐技能較差[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技術性和時效性較強,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缺少實踐應用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和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難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主動性、積極性和緊跟社會的變革能力,缺乏創新思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應注重教學模式的革新,加強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構建創新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模式
2.1啟發式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需要具備良好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理論知識的抽象性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在講授理論知識過程中,針對理論知識的抽象性,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推動學生的思考,由淺入深,實際聯系理論,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可視化、可實操化。如在講授“局域網”相關的理論知識點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接觸到局域網的事件、局域網出現的領域,逐步深入,由家庭局域網到有線局域網,從有線局域網到無線局域網,由家庭如何組建無線或有線局域網到公共場合局域網的組建等。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事件相結合,啟發學生去挖掘生活中涉及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圍繞“局域網”的主題不斷發散思維,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注重“穿針引線”,從旁指導,讓學生根據知識的邏輯思維構建知識框架,學會整理、梳理和思考專業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2案例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理論教學中加入案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過程中,清晰地明白理論如何與實踐相結合,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中。同時,典型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對社會、行業和企業的影響,明白該專業在促進社會進步中起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以收集最新的專業案例,根據課程內容結合案例教學,如在講授“計算機網絡與安全”的知識點時,引入現實中計算機網絡被襲擊的經典案例,讓學生思考和提出自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計算機網絡安全事件,探討應對模式等,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再是空洞的理論教學,而是圍繞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靈活熟練地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網絡平臺和智能移動終端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應用性較強,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后學習和鍛煉僅限于老師的隨堂作業,不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和鍛煉機會,難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并保持高度的專業素養。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模式授課,“微課”短暫的十幾分鐘濃縮了一個專業知識點,讓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隨時進行自主學習,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以設置網絡課程平臺,不定期地專業知識點和設置實時討論專區,供學生隨時隨地討論并學習專業知識,讓學生之間養成互相學習、互相解答的習慣。可開設微信公眾號,不定期專業、行業最新的知識和技術,讓學生與社會接軌,隨時更新專業知識,學習最新的專業技能。
2.4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學校教授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基礎實踐技能,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崗位實踐應用技能指導。校企合作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校的教學能貼近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能需求,共同開發教學課程,使得課程體系與行業、企業標準接軌,培養社會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學校的專業學習是較為純凈和單一的,與企業的崗位要求相結合,讓學生能真實體會崗位工作和對技能的需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清晰、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畢業就業中快速適應崗位,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5“學徒制”教學模式
針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專業屬性,采用“學徒制”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學徒制”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的創新改革,注重學校老師與企業師傅之間的協調和配合,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指導學習。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將專業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也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在教學過程中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影響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素質。在甄選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過程中,需要選擇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教學表達能力人員,能順利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保證優質的教學。同時,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隨時跟蹤和反饋教學質量,保證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及時根據學生接受能力、行業最新技術和資訊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有效的修訂,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3結語
關鍵詞:校企深度合作;雙贏互惠;共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教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辦學質量提高的關鍵環節,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也符合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沒有校企合作,就不可能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的人才,但簡單的合作,甚至是“單想思”的懇求企業配合,不能互惠互利是行不通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校企深度合作,變被動為主動,把學校建成企業新產品、新技術、新規范推廣的一個人才培養中心、員工培訓中心、技術鑒定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實現校企“雙贏”,開創校企緊密合作的新局面。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點,實踐性強、技術更新快,為培養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優秀網絡技術人才,校企深度合作勢在必行。江西工貿職院早在06年就開始不斷探索創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逐漸形成了校企緊密合作的辦學機制。
2 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實訓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是學生素質能力培養中最重要的環節,為強化動手能力,適應專業教學發展,先進的實訓設備必不可少。校內實訓教學平臺,是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關鍵,直接引響到辦學質量。為突出實訓教學平臺的先進性,適應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及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能力結構的新要求,我們考察了國內多家網絡技術類校內實踐教學平臺生產公司,雖各有特色,但卻都與網絡專業實踐教學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校與本地生產公司“江西國鼎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通過不斷地改進,江西國鼎“智能樓宇網絡工程實踐平臺”在我校網絡專業實踐教學中使用,教學效果顯著。該產品10年獲江西省自主創新產品及江西省科技成果獎,在全國多所高校推廣使用,并獲得一致好評,現在正著手研發“網絡系統集成實訓平臺”。這樣,學校成為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及新規范的研發、試用和推廣中心,學校師生在專業教學實踐中可享用企業的最新技術成果,企業樂意,學校實惠。
3 掛職鍛煉,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高職院校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要具有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要求專業教師本身必須具備過硬的實際操作技能。實踐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本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分不開。因此,需要大力加強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職業技能。我們積極與技術實力較強的一些網絡公司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往來,通過輪換的方式,分批送專業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直接參與工程現場施工,學習最新技術,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充分利用本專業校外實習基地,讓教師直接參與實習基地的具體工作,接觸實際問題和應用,了解社會需要和技術發展的新方向、新成果,轉化為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為專業發展作好知識儲備和技術準備。為此,學院還明文規定“雙師型”教師,每二年必須下企業鍛煉不少于三個月;網絡技術專業教師,要求每年的寒暑假必須到南昌市內的合作網絡公司掛職鍛煉不少于二個月,平時每月至少要參加公司的一次專題研討會議,了解公司運行機制和最新科技動態,了解行業現狀與發展方向。教師掛職期間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為企業的發展、產品研發獻計獻策。
教師通過到企業實踐鍛煉,了解了企業對學生素質的需求,熟悉了崗位對學生的技能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知識結構、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要求。為本專業的內容調整和教學改革,找到了依據,積累了經驗,使專業教學改革更有針對性、科學性。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專業教師,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使之成為高素質技能型職校教師,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與支持,從而實現了互惠互利。
4 企業參與辦學,推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
為進一步推行校企深層次合作,使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我校網絡技術專業與省內外多家網絡公司簽訂了多種合作協議,如:校外實習基地協議,“訂單”培養協議;校內共建實訓場所協議;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建設精品課程協議;共同開發CAI課件協議等等。聘請企業專家擔任網絡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直接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與ATA合作就網絡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專業定位、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進行了全面調整和修訂;與神州數碼合作就網絡設備安裝與調試、網絡系統集成等課程,進行了課程置換;與江西國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靈活調整和制訂教學計劃,從08年開始全面推行網絡技術部分專業課程教學采用“工學交替”,課前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網絡工程現場進行教學,先由一線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學生在專業教師與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按職業操作規范和標準完成相應崗位操作,真正實現“做中學”。要求大三學生畢業前到公司“頂崗實習”,并必須通過相應的崗位技能考核才能畢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了學校辦學質量。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實施至今效果良好。
5 建立校內研發中心和培訓中心,雙贏互惠,共同發展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充分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本著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10年5月由江西國鼎科技有限公司投資60多萬元,在校內建立了“網絡研發中心”,我校4位網絡技術專業教師成為研發中心兼職工程師。研發中心成立后,為公司的新產品的研發和改進,網絡新技術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服務與支持。一年來,中心協助江西國鼎科技公司:10年6月完成“綜合布線系統端接與測試平臺”和“智能樓宇網絡工程教學軟件系統”產品研發;11年1月完成“智能樓宇網絡工程實踐平臺(GD-WLPT6502)”產品研發,3月完成“智能樓宇網絡工程實踐平臺(GD-WLPT6602)”產品研發,新產品不斷地改進和創新,使之更科學、更實用、更能適合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11年5月在研發中心的基礎上又新組建成立了“培訓中心”,為南昌市的網絡公司新進員工提供崗前培訓及校內外相關專業就業前培訓,目前已經為江西國鼎公司新進員工舉辦了二期崗前培訓班,合格率達100%。11年6月協助國鼎公司成功舉辦了江西省首屆大專院校企業冠名的職業技能網絡工程大賽:“江西省高校電子電腦大賽—國鼎杯網絡工程賽”,我校代表隊榮獲高職組第一名。“研發中心”和“培訓中心”為產品的研發、推廣應用,公司的發展盡心盡力,得到公司上下的一至好評。
總之,校企深度合作,院校可近距離獲得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合作企業可深入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有利于改進辦學,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校利用專業和技術優勢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行科研攻關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藝技能、物化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企業整體效益。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企業優先選聘專業優秀畢業生,低成本獲得滿足自己需要的畢業生。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校企雙贏,共同發展。綜合上述,我校網絡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如政府推廣力度不夠、優惠政策不到位,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合作機制不完善、管理體系欠缺、效果不明顯等等。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任重而道遠,還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
[2]趙偉.產教結合風正帆懸 校企合作波瀾壯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實訓課程;課程體系;構建策略
1構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課程體系的作用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企業發展輸送全面的人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主要可以發揮如下兩點作用。
1.1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崗位
在對相關網絡企業進行調查之后,可以發現: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網頁設計制作師和其他相關的各類崗位。而完善的實訓課程體系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本專業不同類型的知識。綜合素質強的學生往往能夠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融入崗位建設的過程中。從而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個人的發展[1]。
1.2更好地聯系企業的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培養
從計算機技術的實際運用過程來看,在工作中,只有認清工作職責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而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課程體系構建能幫助專業人員對要從事的工作的職責右更全面的認識。所以,構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體系變得尤為重要。例如,作為一個專業的網絡管理員,不單能夠進行日常網絡管理,還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有效地進行網絡建設,在之后還要熟悉網絡設備的設置去有效地進行網絡配置和管理。在學習階段如果能為學生建立好的實訓課程體系的規劃與構建,對其今后的就業來說,能對他們的工作祈禱極大的幫助作用。有了這些基礎和知識體系的認識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在就業后根據企業實際的需求來對網絡架構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設計[2]。
2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原則
2.1系統性原則
實踐教學目標、實踐考核和實踐評價體系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整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各項內容有其獨自性,通過整體的規劃將其系統地結合在一起,并有效地開展教學,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加系統的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4]。
2.2連續性原則
只有對學生所需的技能進行連貫的教學,才能夠使學生獲得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從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來看,本專業學生主要要掌握的技能包括網絡維護能力、局域網技術、網絡工程實施、計算機網絡綜合布線等多項內容構成。要規劃好先驅課程和后續課程的開設時間,在建設的過程中還要秉持著連續性原則建設。
2.3獨立性原則
對實踐教學進行獨立性的考評設置,才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相關的實踐課程。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課程體系主要由縱向的“三層次”和橫向的“六模塊”組成。“三層次”主要是由認知感性層次、強化訓練層次和創新實踐層次組成。“六模塊”主要是由職業基本訓練模塊、課內實驗模塊、崗位綜合實踐模塊、專業綜合實踐模塊、綜合設計模塊和生產實踐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都是相互獨立的。
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關鍵環節
3.1開拓和加強實踐教學新途徑
在實際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地方具體特點來構建合適的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夠在之后形成系列化、工程化和應用化的新格局。在實踐過程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構建產學研合作的機制,最終全面構建課內外、校內外和產學研“三結合”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在實驗、實習、競賽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出現的零碎的和不成體系問題。
3.2優化實踐教學新機制
設置符合時代需求的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有效地優化實訓條件,將之前對實踐內容認識不深、師資隊伍配置不強和實驗設施較為陳舊等一系列的問題加以解決和改善。
3.3加強實驗教材的編寫建設
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可全面規劃本專業的教材、鼓勵教師多編寫優秀的實踐教材,必要時可以個人或團隊方式制作媒體教材和電子教案。
3.4全面實施融入式的職業資格認證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融入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對構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更能有效地起到促進作用。通過職業資格認證,不但能夠通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擴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并能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3.5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實踐考核
只有有效地構建實踐教學考核體系才能夠更好地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課的教學。通過有效地考核,老師可以得知學生對于實踐課程的掌握情況,并全方位地考查自身的職業技能。在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的環節,企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成績來有效地評定。學校可以根據這些考查的結果,給學生在畢業時進行個性化的工作崗位的就業推薦,同時也可激發高職學生對實驗課教學的認真程度,促使學生們對實驗課的學習更加認真。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斱法探索
不吋時期,適合學生的教學斱式是不吋的,社伕所需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也是不吋的。本文重點分析了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幵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斱法。
1高職計算機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斱式單一
教學斱式挃的是教師為傳授學生某項技能而采取的多元化斱式,如情景演示法、實踐活動法、歸納讱授法等。當下,我國各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所采用的教學斱式是相對單一的,主要體現為:一斱面,部分高職計算機教師為減輕工作量,就常年沿用吋一種教學斱式,讓學生對每日所學的計算機課程內容毫無期待感。另一斱面,部分高職計算機教師雖然積枀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盡量融入多種形式的教學斱式,但都只是―蜻蜓點水。比如,A板塊的計算機課程內容原本只適合采用歸納讱解法,教師只需要深度剖析歸納讱解法,在此基礎上采用腦圖歸納法、口失歸納法、視頻讱解法等多元化的教學斱法即可,但是教師將40分鐘的課堂一分為四,―走馬觀花地分別采用了談話法、提問法、實踐活動法、情景演示法,繁雜的課堂流程讓學生苦不堪言。
1.2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吋的地區,他們的家庨環境、學習環境、所享受的學習資源、個人喜愛等都其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意味著他們現有的計算機水平也有所不吋。就家庨環境而言,有的學生的家庨條件相對較好,可能仍小就開始接觸計算機,能夠熟練地操作計算機的各項功能;但是,部分學生的家庨情冴相對較差,他們操作計算機的時間相對較少,只有在計算機課堂中才有機伕接觸計算機。就學習環境而言,不吋學生所在的學校是不吋的,各個學校對計算機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不吋的,比如,有的學校開設的計算機課形吋虛設,常被語文、數學等主科老師占用;而有的學校非常看重計算機課程,雖然計算機耂試幵未被納入高耂范疇,但是有的學校伕自収地組織校內計算機課程耂核。就個人喜愛而言,有的學生是因為自身非常喜歡鉆研計算機網絡技術而選擇這個專業,有的學生卻是受家人的影響而選擇這個專業。顯而易見,自主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比被動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擁有更強的學習勁失。鑒于以上三種情冴,各計算機教師必須實施分層教學,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迅速地適應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節奏。
1.3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不相符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理論知識和計算機網絡實際組建、管理、維護等基礎技能。仍教學內容不難看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的各項操作技能。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迚行讱解,這可能伕造成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無法為當下的社伕工作服務;如果教師無法及時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建立有機聯系,這可能伕造成學生―只伕說,不伕操作。
2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改革方法
2.1轉變教學思路
當前,計算機網絡產業屬于我國的朝陽產業,其有很大的収展空間,急需大量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加入。吋時,各行各業對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的職業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鑒于此,各高職院校及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師應仍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工程這兩大培茲斱向出収,及時地調整培茲目標,仍培茲理論型人才為主迆渡到培茲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當各高職院校的培茲目標収生變化時,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也應隨著収生變化,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
2.2更新教學觀念
各高職院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師傅領迚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不僅在強調個人収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更是在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各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師需要正確定位自我的工作職責,不是單純地帩助學生掌握復雜的知識體系就可以了,還需要引導學生快速把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聯系。比如,在向學生讱解與信息系統相關的理論知識時,還需要教伕學生如何快速地極建、運行和維護計算機信息系統;再比如,在向學生讱解與數據庫相關的理論知識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創建數據庫、管理數據庫的技能。
2.3創新教學模式
大多數教師和學生認為教學就是教師讱課的迆程,實則不然,教學是―教與―學的融合,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積枀配合。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教什么,也取決于學生學到了什么。因此,計算機教師在開展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時,應創新教學模式,善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服務于自己的教學。計算機網絡教學其備直觀性、趣味性、快捷性等特點,加乊計算機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了如挃掌,如果運用得當,一定能夠實現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的高敁化、高質化。比如,在讱授C語言編程的―程序執行教學內容時,教師無法及時地監督到每一位學生的其體操作。為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采用多模塊違線教學法,運用局域網對每一位學生的編程迆程迚行逐一檢查、挃導。
2.4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案例教學模式
心理學乊父皮亞杰曾說:―所有智力斱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關趣。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在學習的迆程中都離不開關趣的支撐,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學習亦是如此。因此,各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師在開展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時,務必融入趣味性案例教學模式,激収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關趣。教師要擁有一雙収現趣味點的眼睛,用心地挖掘每一章節內容中隱藏的趣味點,幵針對這一趣味點精心設計與乊相關的課堂活動。需要注意的是,一個趣味點足以支撐一次40分鐘的課堂,點到即可,不宜迆于頻繁地―抖包袱。比如,在向學生讱解網絡與信息安全板塊時,教師可以灱活地采用情景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模式法,兇向學生分享一些企業內部網被―黑的現實案例,再將全班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扮演黑客,另一組扮演IT企業的網絡技術人員;黑客的仸務是潛入IT企業的內部網,盕取XX文件,而網絡技術人員的仸務是防守住安全網。在如此逼真的情景下,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一定伕很高,他們也能在全身心投入的迆程中,潛移默化地鞏固已學知識。
2.5注重培茲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常常扮演著很多角艱:保姆、裁刞、朋友、教練。就當下而言,計算機教師最適合扮演的角艱是教練,因為唯有教練才能更好地培茲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同合栺的教練需要其備以下幾斱面素茲:第一,耐心地向學生傳達計算機理論知識、操作觃則;第事,可鼓勵學生迚行自作,也可在學生迚行實踐操作乊前,兇迚行示范性操作;第三,在學生操作計算機時,教師應做好―觀察者,認真觀察學生的操作流程,幵記彔學生的錯誤乊處,在最名的課堂總結中逐一挃出學生的錯誤,幵教伕他們如何正確操作。第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他們自主組建合作團隊,就每日學習的新技能展開討論。
關鍵詞:技校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制定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計算機網絡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對網絡人才有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單位是政府機關、企業。政府方面,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全國已有2000余個地級以上政府機關建立網站并逐步形成網上辦公。已經實現上網的縣級以下政府機關數量超過1萬個,全國等待建設的政府網站不少于15萬個,未來三年從業人員總需求將不少于30萬人。企業方面,隨著網絡的蓬勃發展,企業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將越來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國企業網站約130萬個,按照每個企業網站1人計算,從業人員共130萬人,目前企業上網總數還不足全部企業的5%,企業網站增長速度將會有大幅度的上升,未來5年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的網絡人才需求將不少于100萬人。
2.進行計算機網絡行業企業調研
為了科學地制定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組織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類行業、企業進行調研。調研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網絡相關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企業對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需求情況,企業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等。通過實地調研,收集行業、企業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召開專家訪談會,分析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對計算機網絡行業企業職業崗位進行描述,分析企業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結構與素質總體要求,為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
1.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計算機網絡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能力,初步規劃、設計和應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能力;能組建較基礎的中小企業網絡系統;能進行局域網設計、安裝、調試、經營及管理維護;能進行網頁設計,網站的安裝、部署和調試;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2.課程體系設計
(1)設計思路。成立由企業專家和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小組,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企業生產典型工作任務為切入點,按照職業資格標準要求設計課程內容,實現“學中做,做中學,邊做邊學”,形成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
(2)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制定一體化課改實施計劃表,主要內容包括:
行業情況分析:開展企業調研,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形成調研報告。
企業調研:針對課改工作進入企業調研,進行工作崗位及工作任務分析,并為下一步課改物色實踐專家。制作調查問卷,進行學生、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的調研分析,形成企業訪談調研報告。
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根據實踐專家職業能力發展階段提取有一定職業進階的典型工作任務,以此作為該專業課程建設的來源。從調研的企業中聘請實踐專家,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結合企業工作過程,從代表性工作任務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務。
確定學習領域:根據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一體化學習領域,并由行業、企業和職教專家進行評審論證。
設計學習情境:在企業實踐專家和職教專家的指導下,結合學校師資、場地、設備的實際情況,設計開發可執行的學習情境,并對學習情境設計進行論證。編制一體化課程標準,并組織專家對課程標準進行論證。
根據一體化課程標準及學習情境設計方案,完成8門學習領域課程相關工作頁的編寫。
3.基本實訓條件
(1)校內實訓室。為滿足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及職教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一體化教室的建設,主要內容為:一體化教室(工作站)教學區:改變原有實訓室布局,使實訓室能滿足理論教學、學生小組討論需要;設置小型宣傳層架,用于展示學習小組學習文化及成果,設置信息檢索區域,配置電腦、打印機、資料柜等設施設備,配套相關工具書。一體化教室(工作站)實訓區:根據不同的實訓課題,配備相關實訓設備,創建真實的工作環境,實行6S管理。
(2)校外實訓基地。為實現校內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建了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共同建設、共同育人、共同管理,雙向互派、雙向評價、雙向服務。
4.師資要求
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條件,因此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師的數量和素質要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具備本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實踐教學的主講教師要具備計算機網絡規劃設計等中級以上的IT認證資格證書或工程師資格;信息系統工程工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至少有一名教師有實際工程經驗,能夠帶領學生完成實際項目;教師“雙師”資格的比例要達到80%以上;專任教師與學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實訓基地指導學生實訓實習的企業兼職教師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學組織與實施
一是成立課改試點班。在試點班級開展專業一體化教學,進入課改試驗性實施階段。二是創新教學方法。試點班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貫徹“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行動導向法,實施“項目教學”“任務引領型教學”。三是推行工學結合、校企一體、頂崗實習。在教學安排上,加強校企合作,采取校內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重點突出實踐性教學。具體安排是:第一、二學期主要開設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逐漸了解所學專業;第三、四學期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滲透專業前沿技術,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第二、三、四學期,每學期每個學生必須到校外實訓基地實訓不少于100學時;第五、六學期以頂崗實習為主,讓學生提前適應企業的氛圍,為將來在短期內適應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四是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究課程體系改革,共同開發一體化課程并指導一體化教學過程實施。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生產需要,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校企共同做好學生實習期間的組織和管理工作。聘請企業專家指導學生參與企業項目施工、定期到校為學生授課,制定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參與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組織和考核、實結、成績評定等工作。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 高職院校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過去的十來年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到了迅猛發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職院校也漸漸由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建設,依托校企合作辦學,堅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來謀劃科學發展。培育高職院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專業群是形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每個專業群都要圍繞一到兩個核心專業,為適應區域經濟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建設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并同時帶動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增強社會服務和輻射能力。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龍頭,帶動網絡系統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圖文信息技術等計算機類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夯實基礎,強化特色,提升內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根據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建設的具體情況,對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建設工作談幾點認識。
二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建設的基礎
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于2003年開始招生,是學院重點建設專業。經過國家示范性重點培育高職院校5年的建設,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擁有一支力量較雄厚、結構較合理的專業教學團隊
幾年來,通過引進專家、選送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進修、以老帶新、互相學習等方法和途徑,本專業基本形成了以高級職稱教師領頭、中級職稱教師作為支撐、初級職稱教師為后備力量的專業教學團隊,大部分教師直接來自企業生產、管理崗位,持有行業權威職業資格認證。
在兼職教師聘用方面,通過建立兼職教師數據庫,收集大量的行業、知名企業的專家信息,并且指定專人與專家保持密切的聯系。從2007年建庫至今,在冊專家人數已達到了50多人,可以滿足本專業對兼職教師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項目為載體、校企共建的課程體系
建立了以專業技能為主線、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校企共建課程體系。教材的編寫以項目為載體,注重實效性和實用性,努力做到內容與實際工作需要零距離。多門核心課程與企業合作開發了項目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材并運用于實際教學。如CCNA認證課程則直接采用思科官方開發的最新權威教材。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Windows組網技術”已建成省級精品課程,“交換機與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統管理與組網技術”、“網絡數據庫SQL Server”已建成院級精品課程。
3.實訓基地具備一定規模
校內實訓基地中建有網絡技術中心一個,包含網絡基礎實訓室、網絡系統集成實訓室和網絡綜合布線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中包含有校園網。
4.引進行業權威認證,在校內建立認證考試中心
學校引進思科的CCNA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和考試,把CCNA培訓課程融入本專業課程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此外,還設有高新技術ATA認證考試點,開設有華為網絡助理工程師、工信部網絡安全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和考試項目。
5.科研、教改成果顯著
2007年以來,學校承擔區級以上科研、教改課題4項,院級課題9項。學生在許多全國性的比賽中取得驕人的成績。如在第四屆“思科網院杯”2009年度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中,本專業學生與國內著名大學本科學生同臺競技,以廣西第1名、全國第11名的成績進入復賽,在復賽中取得了全國第12名的成績。
6.社會服務能力強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在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的同時,依托學院的教學設施和實訓設備,對中職教師和社會行業從業人員進行了計算機技術培訓,先后培訓中職教師250人次;同時,專業教師與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還進行橫向科研開發,成功開展了2項課題的研發工作;并且積極扶持兄弟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三 專業建設改革的內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進過程中,在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認證培訓、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方面,只要找準切入點,找準校企合作的結合點,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學校通過把美國思科公司的CCNA認證課程融入到網絡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而得到該公司的大力支持,不僅在認證考試費用上給予低折扣的優惠待遇,而且給予教師免費培訓和贈與網絡設備等幫助,該公司也表示今后還將長期合作。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國內外知名網絡相關企業的內在需要,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力量、場地安排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溝通和協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
2.實踐“企業引領、職業化訓練”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區域經濟對網絡技術人才的需求特點和高技能專門人才規格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依托行業企業,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培養學生“建網、用網、管網”三項職業技能;基于工作過程進行崗位能力分解,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與校企合作共同構建以項目訓練為主線的“企業引領、職業化訓練”的人才培養模式。
把職業認證教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推行“雙證”畢業制度,規定學生在領取畢業證書前必須獲得一個以上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目前,學校已經把CCNA認證課程融合到正常教學體系中,考取CCNA證書成為了基本要求;而且計劃在選修課中增加CCNP課程,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考取CCNP證書;鼓勵優秀的學生自學CCIE,爭取獲得CCIE等頂級國際認證。加強校企合作,以項目訓練為主線,采取工學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依托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通過北部灣園區學院進行“廠中校”的學習。每學期分為三個階段:校內學習階段、北部灣園區學院實習階段和到企業頂崗實習階段。三個階段交替進行,每個學期至少安排學生到北部灣園區學院參觀實習一周,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和將來的工作環境,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達到職業認知的目的。校內學習階段以項目為主線,整個學習過程都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內完成,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崗位技能,實現職業認同的目的。每個學期最后五周安排學生直接到企業實訓,讓學生熟悉網絡組建的基本流程、企業生產工藝及崗位技能,三年當中學生反復多次到企業實訓。一方面,學生對職業有了較深入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業先進的技術。每個階段均采用項目教學方法,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培養了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通過學生到企業崗位工作實踐,讓學生在真實企業環境中提升崗位技能。通過多階段的頂崗實習,確保學生在畢業前累計都到過企業從事網絡相關專業工作一年以上,保證學生畢業后能夠無縫過渡到實際工作環境中。
3.構建基于工作過程、項目化的課程體系
第一,職業認證課程融入正常教學,使學生所學知識更符合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繼續完善CCNA認證課程教學。在學校建立VUE考試中心,強化學生認證考試,提高認證通過率。
第二,提高認證課程級別,培養技術全面過硬的高級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認證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網絡技術的頂級認證培訓融入到實際教學中,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緊缺的高技能高技術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訓練課程。通過校企合作,深化課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網、用網、管網”工作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制定網絡技術人才的職業能力標準,校企共同開發并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案例專業課程,編寫具有鮮明職業特色、“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教材,將Cisco、華為等國內外知名IT企業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職業認證課程融入實際教學,實現職業資格認證課程與基礎專業課程相融合,使課程更加貼近實際工作崗位對技能和知識的要求,對學生實施職業化訓練。
4.建設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素質高的教學團隊
通過校企互派教師、合作教學、合作開發項目、合作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提高專業教師“雙師”素質,使具有“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比例達到90%以上,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50%,形成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素質高的教學團隊。
5.建設具有“校中廠”、“廠中校”特征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針對國內外知名網絡設備生產企業、網絡安全系統集成企業和通訊與互聯網運營企業在員工培養、客戶培訓、設備和軟件系統潛在用戶的培育、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內在需要,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力量、場地安排等方面的優勢,與企業共同合作,在校內建設以企業名字命名的網絡設備系統集成實訓室、網絡安全實訓室、項目開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職業資格認證培訓與考試中心等具有真實企業環境特征的“校中廠”實訓基地;在企業內建設具有“廠中校”特征的校外實訓基地。
6.帶動計算機類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
通過重點建設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帶動網絡系統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圖文信息技術等計算機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全面推動專業群各專業的整體水平提升,形成群體優勢,做到資源共享,提高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綜合能力。
7.增強社會服務和輻射能力
發揮本專業及專業群在IT技術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培訓、職業認證等方面的優勢,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開展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開展網絡系統集成和軟件項目開發技術服務,主動承擔區域內中職和高職院校的帶動責任,加強對口幫扶服務。通過多種渠道對北部灣經濟圈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結束語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建設有其自身特色,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信息化建設服務的需求,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龍頭,以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為主干,以軟件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圖文信息處理技術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并且在專業改革和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專業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樹超、范唯.以專業改革與建設踐行高職教育科學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9(9)
關 鍵 詞:職業教育;網絡專業;課程體系;銜接
一、研究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為實現這一目標提出了具體指導。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推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相關行業、企業、職業崗位對網絡技術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不斷提高,表現在具備熟練的崗位操作技能,較好的職業綜合素質,并且具備一定的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部分中職、中專學生希望畢業后能直接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提高就業層次。為滿足海南經濟發展和中職學生繼續教育的需要,近兩年來省內部分高職院校進行了單獨招生試點,經過我們的調研,如果有更好的鼓勵政策,將有相當比例的中職學生愿意進入高職繼續學習。目前中高職專業目錄中均有網絡技術專業,為促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取得切實的效果,有必要從微觀上對二者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分析研究,使之能夠合理銜接,真正體現中高職教學資源整合,使人才培養體現系統性。
二、海南省中高職網絡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對比分析
1.海南中高職網絡技術專業基本情況
海南省目前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94所,在校生15.7萬人[3],若按學制三年計算,每年畢業人數為5.2萬人左右,這類中職學校大多設置了網絡技術專業,其中規模較大的,比如省商業學校、省高級技工學校的網絡技術專業年招生人數在100―200人,中等規模學校的年招生人數在50人左右。海南省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有11所,七所設置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兩所設置了通信類專業,對其中六所院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所做的數據搜集表明,近五年來,各校網絡技術專業在校生人數大多在150―600人。
2. 中高職網絡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比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中職和高職教育都要圍繞經濟需求和學生就業設置專業, 因此中高職培養目標針對的崗位或崗位群會出現相似的情況。從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來看,中職學校培養目標應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吃苦耐勞品質,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網絡硬件、軟件應用的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夠從事計算機網絡組建、維護的初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作的業務流程、技能和方法,具備從事網絡組建與管理等崗位(群)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能勝任計算機網絡及相關行業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任務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二者的區別主要是技術人才的培養層次差異,即中職培養中初級專門人才與勞動者,高職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 職業發展能力較強;二是學生對前沿性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較高;三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具有復合性。
3.中高職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比
中高職網絡專業的課程體系為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如何銜接好,對提高教學效益、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意義重大。我們選取兩所中職學校和一所高職學校網絡專業課程體系中主要的課程來對比分析。表1、表2分別是海南某技工學校(中職)、某商業學校(中專)和某職業技術學院(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中基礎文化課、專業基礎與專業技術課的對比表。
對比發現,課程大多屬于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的課程,名稱有所區別,層次有所提升,比如英語提升為大學英語。
對比分析表2中的中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與高職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發現二者課程重復現象比較嚴重,但并不說明課程設置不該如此,因為初級和中級網絡專業技術人員應該經過這樣的培養過程。對中職院校畢業生的調研發現,同樣的課程,中職院校授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實際上較難達到職業資格認證的水平,而高職是基本可以達到。并且高職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有針對性的綜合實戰課程以及分模塊的專業拓展課程,如網絡組建模塊開設CAD工程制圖、客戶關系管理,網站技術模塊開設軟件開發工具、網站建設等課程,選修課有調查與分析、網絡編輯、電子商務座位等,而中職缺少這些拓展和選修內容。
從學科體系的角度看,同一專業的中職、高職課程很難避免重復,同一課程的具體內容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有很大不同,所以避免課程內容重復的關鍵并不在于課程名稱,而在于制定合理的課程標準[4]。
三、中高職網絡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的策略
我們分析研究了部分發達國家中高職對接的情況,如德國職業教育是以雙元制為基礎,實施螺旋式循環上升的學制體系銜接和在課程上實行階梯式綜合性職業課程的中高職對接模式。日本實施推薦與選拔優秀職業高中畢業生進入國立高等職業專門院校的制度,高職專門學校開發出與職業高中教學內容相銜接的教學計劃。美國的情形是不斷修改銜接方案,在中職開設一些技術準備課程供上高職的學生選學,而且建立了以知識與職業技術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實用性,如開設應用科學、實用數學、工程技術等綜合課程。英國中高職教學單元對接模式的具體做法是,把中職課程和高職課程統一制定成了教學單元的方法,避免了重復學習。
關鍵詞 職業教育;綜合實訓;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9-0069-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Exploration//Song Li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rket,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network training courses, the process of network training, network integrated training aspects of network technology etc., has a in-depth explora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network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Baot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Baotou, Inner Mongolia, China 014035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的高等生基本(入門)職業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的,從分散的知識、單項的技能掌握到各科知識和各項技能的綜合應用。實現這一過程的關鍵在于校內的綜合實訓和企業的頂崗實習兩個環節,從綜合實訓開始到頂崗實習結束,既是一個積累的量變過程,也是一個從“學”到“用”的質變過程。然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企業對實習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學生基本職業能力能否順利形成,關鍵就在于實習前校內的綜合實訓課程的質量。根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對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綜合實訓進行探索。
1 以就業為導向、企業需求為導向設計實訓
從近幾年的畢業生去向和各地人才招聘信息的調查可以看出,現在很多中小企業都建立了局域網,并接入Internet,建立了本企業的網站,大部分企業需要的是既能組建管理局域網,又能制作和維護網站的“計算機網絡管理”人才。根據市場的需求,可以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整合,分成“網絡組建與管理”和“網站開發與維護”兩個基本模塊。
2 科學和合理地管理實訓課程
2.1 采用“項目/任務訓練”模式
為保證綜合實訓的有效性,必須要求學生能夠接受全過程的操作訓練,通過完成一項完整的生產項目/任務,可以讓學生體驗生產各個環節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產或服務的程序,體會生產或服務中環節的連接重點和各個工作崗位的重要性。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課程綜合實訓中可以以“建設某商務網站”和“組建某網絡”為實際任務,并設定網絡、網站的具體需求,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實訓方案的設計,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方案設計要體現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要預見到應該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整個實訓過程中,學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項目要求為最終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設計獨立完成,在進行操作的同時應完成相關文檔的書寫。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考察生產實地、設計方案及調試設備等,僅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檢查、解決他們的一些疑難點。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能夠培養學生系統、完整、具體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2.2 通過必要的組織形式完成工作
課程綜合實訓采用的組織形式應該是企業常見的勞動組織形式,這樣可以使學生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
目前,軟件工程和網絡工程領域主要采用項目經理負責制。在實訓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項目小組,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項目經理的組織下共同完成網站項目或網絡項目的設計與實現。在實訓成績評定的過程中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學生的成績由個人和整個團隊兩個方面的表現決定。
2.3 課程綜合實訓應集中、連續地進行
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項目的設計與實現是一個綜合了各個技術環節的連續過程,其中會出現很多需要反復調試和處理的突發問題,因此綜合實訓的課程安排應該是連續的,甚至是沒有課時概念的。整個過程應該有總體的時間要求,但是學生的具體工作時間應在教師的指導下,由項目小組的項目經理靈活安排。
2.4 課程綜合實訓的成績考核
成績考核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導向、檢驗診斷、反饋調節等多重作用。綜合實訓的考核評價應采取與以往不同考核評價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綜合實訓的結果,全面評價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能力和關鍵能力的程度。在評價內容上采取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鑒定內容相關聯的考評體系,實現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采取多種評價形式,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項目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評價和指導教師的評價相結合。實訓的綜合得分由實訓設計、實訓過程、實訓成果、實訓報告、回答問題等幾個部分的得分組成,學生的成績由個人和項目小組兩個方面的表現決定。指導教師記載每一個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成果驗收得分、批閱實訓報告得分;在項目設計、實施和驗收過程中,由項目小組選出一名學生,進行匯報答辯,指導教師也可從項目小組中隨機挑選學生回答問題,其成績作為本組每一個學生的成績。
3 課程綜合實訓的功能
3.1 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
在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中,都會安排畢業設計(論文)的環節,以此使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整合與綜合職業技能的全面掌握。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畢業設計都安排在學生的實習期間由教師指導學生來完成,隨著目前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在實習期間工作壓力較大,缺乏完成畢業設計的時間和必要條件,而找不到實習單位的學生更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畢業設計,加上高職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從而造成目前的畢業設計對很多學生形同虛設,抄襲成風,不能實現整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的目標。
課程綜合實訓則通過崗位輪換、任務/項目的工作整體流程,將學生按課程順序和教學環節進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貫串起來,讓學生在到企業實習之前就能對工作環境有全面的了解。課程綜合實訓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學校獨立完成,有較完善的實驗條件和嚴格的考核標準,學生會更加重視,也是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環節,從而實現知識的整合與綜合職業技能的全面掌握。
3.2 促進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一般是針對崗位群所設立,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所要求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在學生進入頂崗實習前,就應學會處理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職業能力。而以往的課程教學安排,比較強調課程中知識點和單項技能的掌握,忽視了這些知識、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綜合應用問題,難以達到上述要求。綜合實訓則針對這一問題,重點解決知識、技能在哪些工作環節、哪些工作崗位、哪些工作情景的應用及如何應用的問題。
3.3 推進教學模式改革
課程綜合實訓的靈魂在于按照就業崗位要求,采用綜合知識技能的思路與方式訓練學生,其實現的效果需要前期相關課程教學的積淀。因此,課程綜合實訓的開展,必然會引發對前期課程教學改革的“倒逼”態勢,將推進課程整合的深入開展,所有課程必須圍繞課程綜合實訓這個中心展開。課程綜合實訓所形成的新的教學理念、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方式,必將為其他課程和教學環節做出示范,帶動整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
4 總結
計算機網絡發展很快,要做好計算機網絡實踐教學,教師必須緊貼網絡實際情況,從真實的網絡應用入手講解網絡的組建、應用、管理和維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年來高職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并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要增加學生的就業率,歸根到底是要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實現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而由于目前企業的選擇余地較大,企業并不愿意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實習機會,學生的實習和就業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因此學生要實現所學知識的整合,形成基本職業能力,關鍵就在于實習前校內的綜合實訓課程的質量。目前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已經設置“商務網站的建設與維護綜合實訓”這一課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以就業為導向,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綜合實訓課程體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樓樺.高職高專院校網絡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6(11):135.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網絡技術專業 實踐教學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實踐教學的地位尤為突出,那么作為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來說,實踐教學在教學組成單元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大。筆者通過對實踐教學的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顯示,成效顯著的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專業技能,讓學生未出校門就能掌握就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使得學生在畢業時能夠較快地適應崗位工作,并付諸于良好的工作狀態中。這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極大地滿足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贏利。
實踐教學能否順利開展需要實訓設備、實訓室等硬件設施支撐。為此,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由學院信息工程系牽頭,與國內著名的聯想三門峽創新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創建了三門峽創新網絡實訓室,在硬件設施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要使實踐教學達到預期的成效,硬件設施投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師資隊伍、實踐教學項目的規劃、設計和組織、項目實施的過程管理以及實訓成績考核與平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組織部分。
一、以就業為導向、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安排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核心。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也要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樣才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不是為了應付做實訓而做實訓,而是為了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技術能力,為自己將來畢業時擁有很強的就業競爭力而做實訓。我校網絡技術專業在專業設置就闡明了始終堅持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并汲取了其它院系安排網絡技術實踐教學的經驗,精心設計相關實訓項目,保障專業培養的每項能力均有對應的1-2個實訓項目,具體將,主要開設了以下實踐教學環節:
(一)網絡基礎類實踐教學環節。這類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網絡組建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相關實踐教學項目熟悉網絡工程的方案設計方法和實施流程,并能夠構建小型家庭辦公網絡。這方面的主要實訓環節有:制作雙絞線(直通線和交叉線)、ADSL撥號上網實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操作、基于寬帶路由器開展的多臺PC共享上網、交換機的基本配置項目訓練、使用交換機劃分VLAN、交換機的級聯和鏈路聚合配置操作等。通過這些實訓環節,讓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網絡綜合布線及構建小型家庭辦公網絡等基礎性的網絡技能。
(二)網絡管理類實踐教學環節。這類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管理網絡的能力。這方面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有:交換機的端口鏡像、綁定端口和MAC地址、使用抓包工具軟件分析網絡數據、配置VPN(虛擬專用網)、分配IP地址、網絡帶寬的監控維護、基于802.1x的AAA服務配置等。通過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可以使學生基本掌握網絡認證、網絡設備管理、網絡故障及性能管理、計費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三)網絡安全類實踐教學環節。這類實踐教學環節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網絡安全監控方面掌握防范網絡入侵與網絡攻擊的基本技能,能夠應付一般的網絡入侵和攻擊,并掌握網絡安全設備配置的基本方法。
(四)網絡綜合類實踐教學環節。這類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網絡綜合應用能力,滿足大中型企業網絡工作的需求。
二、科學合理地管理實訓過程
由于網絡實訓基地相對一般教室而言學習氛圍比較輕松,學生表現尤為活躍,如果對實訓過程不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那么實訓課可能會變成自由活動課、教學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制訂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訓基地管理制度來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服從實訓指導教師的統一安排、實訓課時間內不得做與實訓無關的事情;教師應隨時隨機抽查各實訓小組的進展情況、掌握程度等。通過對學生實訓過程的有效督導,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實訓存在的問題,以便幫助學生改進。
三、重視對學生實踐教學結果的考評
對實訓教學結果進行考評是整個實踐教學工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更是檢驗實踐教學目標完成度和完成成效的重要衡量手段。對網絡實訓結果的考評形式主要是對學生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的考核。對學生所做的單項實訓進行考核,主要是以實訓的完成情況與出現問題是否正確解決來進行評判,這部分的考核占整體考評的一小部分。占較大比重的是進行綜合實訓的考核,通過綜合實訓的進展情況來考察實訓效果,除了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進行基本配置之外,還應該在實訓環境中設置一定干擾性問題。
四、結束語
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崗位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實際困難。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有的需要投入經費,有的需要增加課時,有的還需要技術進步才能解決。
作者簡介:
劉豐年(1982-),男,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資源庫 JSP技術 軟件開發
1 項目概述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向不同學生群體開放課程,讓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教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需要一個平臺來支撐,需要一個網站來作為載體。
本項目主要面向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搭建學生學習的一個資源庫系統,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課程結構,每門課提供教案、課件等供學生閱讀和下載,同時為了方便師生交流互動,提供了一個教學答疑系統,有疑問都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出,當教師登錄系統后可以看到學生向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回復,也可以查看所有問題,了解學習動態。
2 項目主要功能介紹
項目主要分為兩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資源的閱讀和下載,第二部分是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答疑系統。
2.1 閱讀和下載功能說明
當瀏覽者訪問頁面時,可以在主頁中清楚看到課程資源的分類,共分為基礎課程、網絡設備配置、網絡編程三大類,基礎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數學,網絡設備配置包括網絡操作系統、Linux服務器配置、路由交換技術、網絡安全、綜合布線,網絡編程編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JSP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綜合課程。每一門課程作為一個選項卡,當用戶點擊每個選項卡時可以看到該門課程共享的資源,目前主要提供教案、教材、課件。
教案:主要提供給學生進行閱讀查看
教材:清楚知道課程使用的教材
課件:由于文件較多,主要方便學生進行下載
2.2 教學答疑系統功能說明
當用戶選擇“教學答疑系統”時,系統將用戶的類型分為管理員、教師和學生,以不同的角色或者身份登錄系統,能夠使用的功能也不一樣,角色主要分管理員和一般用戶,教師和學生都屬于一般用戶,下面分別介紹:
2.2.1 管理員角色
管理員主要負責信息的維護工作,主要包括用戶管理、新聞管理、問題管理、回復管理,其中用戶管理包括添加用戶和顯示用戶列表,新聞管理包括添加新聞和新聞列表,問題管理包括提問和問題列表,回復管理則只有回復列表,列表主要顯示對應表中的所有數據。
2.2.2 一般用戶角色
一般用戶登錄系統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有別人指定自己回答的問題,主要有四個功能,“我提過的問題列表”用于顯示自己曾經提過的問題,“查看所有問題”用于顯示截至目前所有的問題,“我要提問”可以提出自己的新問題,“需要回答的列表”則顯示自己需要回復的問題。
3 項目環境的搭建
項目服務器Web服務器使用Tomcat 9.0,數據庫選用開源數據庫Mysql5.5,集成開發環境采用myeclipse2015,展示頁面使用JSP。
4 主要的開發技術
系統的主要分為前臺頁面的顯示和后臺管理,前臺負責信息顯示,后臺負責信息維護,前臺主要的開發技術包括DIV+CSS、框架集,后臺管理的主要開發技術包括Jquery-EasyUI和富文本編輯器。
4.1 DIV+CSS
在傳統的頁面布局中,一般都是使用表格進行布局,使用表格法的優點就是簡單易學,容易理解,但是使用表格布局,搜索引擎在進行搜索時,內容不被篩選,影響網站的優化排名,目前比較熱門的HTML5技術逐漸興起,需要使用DIV+CSS進行頁面布局。
DIV(DIVision)拆分,主要進行頁面內容的定位,分割顯示區域,將頁面劃分為獨立的、不同的部分,屬于Web前端的開發技術,主流的瀏覽器如IE、360瀏覽器、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等都支持DIV標簽,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的中文名稱:層疊樣式表,主要用于對DIV的顯示進行美化,對頁面元素進行修飾和格式化,在CSS中,一個文件的樣式可以從其他文件進行繼承,減少重復代碼的開發,提高代碼的重用性。采用DIV+CSS進行頁面布局,可以是實現將結構和顯示分離開來,便于代碼的維護,當頁面加載時,逐蛹釉兀使頁面載入的速度更快,大部分的HTML內容和樣式寫入CSS文件,便于搜索引擎收錄,提升網站的搜索排名,可以根據不同的瀏覽器進行展示。
4.2 框架集
在展示課程資源時,主要使用框架集進行頁面的拆分,框架集可以將瀏覽器窗口劃分為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就是一個框架,在框架中顯示不用的網頁,在框架中還可以包含框架集,達到不同的展示效果,便于瀏覽和查看。
框架集(frameset),定義了一系列的行和列,行rows或列columns 的值規定了每行或每列占屏幕的大小,但是不能將body標簽與frameset標簽同時使用,框架的主要作用是增強網頁的導航功能,如果瀏覽器版本較低,不支持框架集這個功能,看到的將會是一片空白,可以使用noframes標記,提示用戶升級自己的瀏覽器。
4.3 Jquery-EasyUI
在搭建后臺管理框架時主要使用Jquery-EasyUI,Jquery-EasyUI是一種基于Jquery的用戶界面插件,目前最新版本是jQueryEasyUI 1.4,下載完后解壓,將themes、jquery-1.4a2.min.js、jquery.easyui.min.js引入到頁面文件中。
在開發新聞時,使用了富文本編輯器,類似于微軟的Word編輯功能,是一種可內嵌于瀏覽器,所見即所得的文本編輯器,使用戶易于編輯文章或內容,日益被開發者所青睞。目前比較好的富文本編輯器有KindEditor、UEditor等,在目中,使用KindEditor,目前最新版本4.X。
KindEditor是一個開源的HTML編輯器,主要用于讓用戶在網站上得到所見即所得的編輯效果,開發人員可以用KindEditor把傳統的多行文本輸入框(textarea)替換為可視化的富文本編輯。KindEditor使用JavaScript語言編寫,可以無縫地與Java、.NET、PHP等程序集成,比較適合在商城、論壇、博客、電子郵件等互聯網應用中使用。主要特點是體積小加載速度快、開放源代碼、內置DOM類庫精確操作DOM、支持主流瀏覽器(如IE、Firefox、Safari、Chrome、Opera)。
首先在頁面中創建一個textarea節點,并指定id屬性,引入文件,然后就可以通過JavaScript將textarea轉換為富文本編輯器,代碼如下:
var editor;
KindEditor.ready(function(K) {
editor = K.create('textarea節點的id值', { uploadJson : upload_json.jsp文件的路徑,
fileManagerJson : file_manager_json.jsp文件的路徑,
allowFileManager : true
});
});
4.5 數據庫設計
本項目主要用到的表如圖1。
“用戶表”中的“角色”表示用戶的類型,0表示管理員,1表示教師,2表示學生,用戶登錄時,根據不同的用戶類型跳轉到不同的頁面。“狀態”表示用戶的狀態,0表示正常,1表示鎖定,狀態正常才能使用系統功能,鎖定狀態需要管理進行解鎖操作。
在新聞表、提問表和回復表中,設置外鍵“用戶ID”關聯用戶表中的“用戶ID”,在回復表中設置外鍵“問題ID”關聯提問表的“問題ID”,這樣,就可以查詢問題對應的回復內容,通過主外鍵建立表之間的聯系,在開發中,將每一張表各自對應一個類,表中的字段對應類的成員,將關系型數據庫和面向對象聯系起來。
5 項目運行結果部分截圖
如圖2所示。
一般用戶登錄教學答疑系統后界面如圖3。
后臺管理員界面如圖4。
6 總結
項目從2015年11月正式啟動,歷時1年,在項目組成員的協調配合下,最終項目按進度順利開發完成,準備進入試運行階段,在開發過程中,由于時間倉促,人員和經費投入不足,只完成了必需的功能,可能在低版本瀏覽器或者分辨率低的顯示設備上呈現的效果會有偏差,今后將逐步完善,進一步改進,使系統更加健壯、穩定。
參考文獻
[1]戴勇.高職院校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核心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
[2]葉綠.基于JSP技術的網上學習輔導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5.
[3]劉銳.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2013.
作者簡介
朱家全,工程師,現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信息教研室主任。
韋海清,講師,現為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計算機專任教師。
摘要:為構建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按照網絡管理與運維職業崗位對應的國家職業標準以及企業認證標準,對中高
>> 中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分析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構建與研究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思考 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討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究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析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組織的研究 關于優化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 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研究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研究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絡工程方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中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研究 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探索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EB/OL].[3] 李全奎.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13(3):3-11.
[4]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職銜接的現實進展與模式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5):27-32.
[5]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的通知[EB/OL]..
[6]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EB/OL]..
[7] 朱琳佳,蘆京昌.中高職課程銜接初探[J].職教論壇.2012,(22):57-59.
[8] 呂江毅,劉敏杰.“3+2”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研究呂江毅.教育與職業.2012,(11):102-103.
[9] 范敏,蘆京昌.中、高職銜接的模式、問題及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8):78-80.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工學結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02-504-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ZHANG Mei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tech computer network of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talent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community'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right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alent is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computer professionals face an important issu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must b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depth reform and innovation,and offered to employment-oriented, with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s the entry point, Computer Network Training efforts to explore new ways to cultivate a generou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superb,outstanding students a strong sense of innovation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diploma program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engineering with; personnel training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們的社會生活對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網絡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其所帶來的網絡隱患問題日益嚴重。而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在解決隱患和威脅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突出。
1 我國高職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的現狀分析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加快,產生了大量需要從事網站維護工程師,網絡維護工程師,網絡安全工程師,網絡架構工程師,系統架構工程師,網絡開發運營工程師等工作崗位的IT專業人員。未來的網絡行業將成為中國的“金領行業”,能從事基層網絡服務的技能型人才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總體來說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處于探索階段。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是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而展開的。我國高職院校開始設置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標志著我國將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正式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目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根據高職院校所處的經濟發展區域的不同及高職院校本身辦學條件的不同所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尚未形成科學的模式。由于高職院校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正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各個高職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體現出不同的辦學思路。
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現象嚴重。畢業生基本操作與用人單位實際要求差距較大,工作狀態周期較長,未能體現出高職培養人才的特點與優勢。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多方面:有些學校簡單照搬辦學模式;學校的師資水平還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教學內容陳舊,與市場需求脫節;辦學經費緊張,實習、實訓條件較差;由于人們對高職院校存在偏見,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總體偏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鉆研精神相對較弱。
2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十年的改革,高職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無論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技術課,都更加接近所期望的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目標。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已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特點的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與傳統的職業教育有巨大的區別,是相對于普通教育體系平行而立的又一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社會發展要求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夠掌握某種技能,動手能力強,到崗后能很快進入角色,工作踏實,能吃苦耐勞。高職計算機專業就要努力按照市場要求去辦學。高職教育要求教師更新觀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學校要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參加行業職業技能證書的考試,逐步實行持“雙證”上崗制度。只有教師擁有了過硬的本領,才能培養出本領過硬的學生。
3 改革措施
1)創新能力的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獲取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教育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廣的知識面和知識體系,可以滿足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不同需求。通過大學及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學生不但可以很快熟悉并鞏固書本知識,并且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研究發現新問題并予以解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根基,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基礎之上的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和要求,因此,與“核心課程+課程模塊”模式相比,依據“工學結合”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2)課程改革:我國應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模式,采取“工學結合”這種課堂學習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使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方向更適合企業的需求。依托企業優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校教育功能與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需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企業更愿意接收學生,并據此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
根據社會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實際要求,課改要實行有保、有壓、有擴充的方針,注重通過所開設的課程讓學生確實掌握某種技能。對實際中使用較少的理論性課程要壓縮,對有助于形成專業技能的課程要增加。課程設置要注重實用性、前瞻性。實用性保證學生在校所學知識畢業后能立即用上;前瞻性保證畢業生在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內所學知識不會落后于實際應用。
專業課程流程為:崗位任務分析確定專業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具體流程的起點是市場調研,經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職業行動領域分析、職業行動領域專家評審確認、學習領域開發分析、教學計劃開發制定、學習領域與學習情境設計等環節。這樣的課程設置,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某方面的技能,畢業后能較快從事相應的技術工作。為適應社會需要,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應是動態的,按社會需求而設置,隨市場變化而調整。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實行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把原先的“以產定銷”的模式轉變為“以銷定產”的模式。
3)教學內容改革:為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保證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實現,建立起適合當前狀況的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素質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構成了整個課程體系的兩大堅實基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和身體素質,這樣才能成為優秀的技術人員。
而技術基礎課可以說是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立足之本,其設置情況應該認真探討。在技術基礎課中,增設了"專業導入"的內容,這是高職所有專業都應該開設的,以講座,報告或參觀的形式,讓學生在入學后首先了解培養目標,了解他們將要從事工作的性質,崗位特征,發展方向等,進而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學習。
4)引導“雙證”制:高職院校要把“雙證”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實施。學生必須達到素質合格要求,取得一個素質達標證書;具備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微機操作基本能力;參加一個學生實踐團隊;利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一個或多個實際項目任務;最終達到網絡技術應用及管理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一個目標,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真正達到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的目的,做到“教、學、做”的有機統一。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通過率,也有利于規范教學,方便評價教學質量,使學生通過考證扎實掌握一門技能。
5)教學方法改革: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對應用性較強的一些課程,如應用軟件、程序設計的教學,要運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實施項目解決方案,使學生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做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并注重校園網、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6)重視實習實訓環節:對高職學生要特別注重實踐環節的訓練,要高度重視校內實習、實訓環境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校內除通用的微機室外還應籌建幾個專業實驗室;校外要加強校企聯合,建立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對實踐環節要精心設計安排,將其放在與課堂教學同樣重要的位置,教學和實踐課的比例應控制在3:2~1:1之間。同時,應將平時的實驗與畢業設計的集中實踐、校內校外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7)考核制度改革:考核的宗旨是對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進行綜合考核,建立了以考核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為主導的考核系統,減少了專業課理論的考核內容,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獨立完成項目能力的考核。同時,要對考核結果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分流。高職生除了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學習,還要通過獲取一些職業資格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就業競爭力。
在考核中要逐步減少專業課理論考核內容,加大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完成項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應從傳統的卷面考核逐步過渡到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努力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
4 結論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人才匱乏是當今世界的一大緊急警報。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為我國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宏偉目標:“建設國家網絡信息保障體系,加快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增強國民網絡信息化意識;提高國民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構建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在職培訓為重點,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公益培訓與商業培訓相互補充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我國高職院校應按照《發展戰略》的指引和要求,積極探索和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模式,為網絡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只有如此才能營造出和諧、高效的網絡空間。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就一定能取得預期成效,我們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雷超陽,劉軍華.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9(1).
[2] 程書紅,楊莉.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8).
[3] 馮小輝,吳昊.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