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

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

時間:2023-09-24 10:52: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脊椎側彎的治療技術

第1篇

關鍵詞:胸腰椎;不穩定骨折;前后路手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6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類概念,提出脊柱的穩定性有賴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決定于后方韌帶復合結構。三主分類將脊柱分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損傷的患者都屬于不穩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術技術和治療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國在近幾年的醫學發展中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穩定骨折的患者,對他們進行了I期前后路手術,通過對術后療效的觀察,5名患者均恢復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墜傷、交通事故等原因導致的。5例患者在手術前呈現的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分別是A、A、B、B、B級。

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先從患者的脊椎后路切開,使用Luque棒將脊椎固定和復位,然后進行側前方的減壓,將已經斷裂的椎骨及軟骨取出,露出骨面。選取同側的髂骨,將其處理成骨塊,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術中根據患者脊椎骨的損傷情況,分別使用普通的“L”形鋼板和“Z-plate”鋼板進行固定。在手術結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檢查患者是否感染,對有常規性感染的進行治療。手術時間在6~7小時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間,為患者輸血每人1000~1500ml。

2結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5天,我院對術后的患者進行了為期1年到18個月的隨訪,患者的髂骨植入處均融合良好,固定處穩定,沒有松動的跡象,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分別達到D、D、D、E、E級。

3討論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的科技技術也隨之提高。在醫學領域里,由于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和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人們開始發現,因脊椎骨折所帶來的神經壓迫是在硬脊膜的側前方。通過對患者的臨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將脊柱復位及固定的方法,難以將移位的椎骨良好復位,容易導致神經的二次損傷,進行二次手術。根據Denis提出的三柱分類概念,脊柱是否穩定,取決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導致中柱斷裂就是不穩定性骨折。對于這種患者的手術應盡量的提早進行,消除骨折的椎體對于神經的壓迫,盡最大可能恢復骨折處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對脊柱進行固定處理,使復位效果達到最好。運用前后路聯合的固定方式,在縱向抗壓、后伸抗彎、側彎抗彎及抗旋轉方面,都要比單獨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療效好[3]。在臨床病癥的治療過程中不難看出,單獨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復位的方法,其療效要取決于損傷脊椎的前韌帶的完整性。如果前韌帶損壞,則當弓根釘被撐開時,沒辦法讓損傷的椎體達到預期的復原效果,而且嚴重時,會使損傷的椎體發生脫臼或旋轉移位的現象,打亂了損傷脊椎周圍其他椎體的排列順序,在復位以后容易在損傷椎體留下一部分類似“臺階”的痕跡,導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帶來的壓力,這樣,手術就達不到預期的療效了。然而,前后路聯合手術就避免了這一弊端,在手術中,后路手術是運用Luque棒固定損傷的脊椎,這時,脊椎復位不單單只是借助于前韌帶的彈性,而是在后柱的輔助下,借助于被擰緊的鋼絲的拉力,使損傷的脊椎逐步的復位,并且使周圍的脊柱恢復正常的排列順序,然后再進行前方的減壓,將硬脊膜處殘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來自前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穩定性。本次觀察的5例患者均屬于是不穩定性骨折,如果單獨使用后路手術,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還會增加對損傷脊柱后柱的損傷,導致損傷脊柱穩定性進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聯合手術就可以幫助這5例患者消除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損傷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還能使損傷脊柱得到前后兩個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損傷脊柱穩定性。

4結語

根據5例患者的臨場觀察和術后隨訪,我們不難看出,在對胸腰椎不穩定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已經不能只采取單純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為這樣不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帶來的壓力,還會增加對損傷脊柱后柱的損傷。應該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的方法,因為這樣會使損傷脊椎受到前后兩個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復位效果,而且還可以較好的減小損傷脊椎對于神經的壓迫,恢復脊椎的正常排列順序,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使得患者的損傷脊柱最大可能恢復到最好狀態。

參考文獻

[1]霍,溫樹正,郭文通.前路減壓Kanada裝置內固定治療胸腰椎段爆裂型骨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7(3):123~124

第2篇

【中圖分類號】R726.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是區別于環樞關節半脫位的環樞關節輕微移位,是環樞關節解剖位置的微細改變,在直接或間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導致環樞關節移位時,對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的牽拉力在其彈性限度之內,沒有造成軟組織的撕裂傷,原發性軟組織損傷較輕,由于小關節移位而導致的病理改變,而出現一系列的繼發癥狀。

2 病因病機:由于長期伏案和低頭工作,或枕頭過高,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使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長期牽拉,緊張、痙攣、疲勞、松弛,導致局部軟組織慢性疲勞性損傷,充血、水腫,形成原發性無菌性炎癥,由于肌肉及關節囊松弛,牽拉力不平衡,使關節腔內平衡失調,滑膜嵌頓,關節移位,出現繼發性炎癥反應,局部充血、水腫,張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其受到炎癥反應的侵襲和關節移位平衡失調的壓力和水腫的張力,使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受到輕度損傷,功能紊亂,出現局部、頭部和全身癥狀。

3 癥狀:

3.1 局部癥狀:輕者僅感覺頸項酸困不適,休息后逐漸減輕或消失;重者表現為頸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頭部有向前下墜感,減少或停止不良姿勢后,癥狀逐漸減輕。

3.2 頭部癥狀:頭暈、偏頭痛、頭脹,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失眠多夢,血壓不穩,視力減退,耳鳴耳聾,鼻塞,口眼歪斜等癥狀。

3.3 全身癥狀: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覺不適。

4 檢查:

4.1 X 線檢查:X線片開口位,可顯示環樞關節輕度移位,齒狀突不對稱,側塊偏移,環樞關節間隙不等寬,并排除骨折、脫位、先天畸形。

4.2 體格檢查:急性期:頸部活動范圍(前傾、后仰、側彎、旋轉)受限或輕度受限,頸部各項體征基本屬陰性;慢性期:活動范圍基本正常,各項體征均屬陰性。

4.3 拇指觸診:急性期:環樞椎后部及兩側有輕度腫脹,壓痛明顯,以患側為甚;慢性期:環椎關節兩側椎板壓痛明顯,以患側為甚;樞椎的棘突和橫突有壓痛,患側為甚;可觸及環樞關節和橫突表面不平整,向一側突出,棘突偏歪。

5 診斷:

5.1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根據解剖位置的改變命名,其癥狀包含頸椎病的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

5.2 頸椎病(椎動脈型)(根據癥狀為主命名)

5.3 頸椎病(交感神經型)(根據癥狀為主命名)

6 鑒別診斷:

6.1 落枕:由于轉頭睡眠時間較長,或旋轉幅度較大,或睡時受涼,引起頸部軟組織損傷,主要是胸鎖乳突肌痙攣和斜方肌損傷。

6.2 環樞關節半脫位:由于頸椎退變失穩,導致隱形損傷,關節囊松弛,或不協調的外力,引起環樞關節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關節移位的外力超過局部軟組織的彈性限度時,可造成橫韌帶、翼狀韌帶或齒突尖韌帶損傷,環樞關節移位或環樞關節交鎖,嚴重者可造成脊髓損傷或椎動脈受壓迫。

6.3 頸椎病(神經根型):X線片45度斜位可見椎間孔變小,主要表現為上肢疼痛、麻木。

6.4 頸椎病(脊髓型):MRI可顯示頸椎間盤突出,主要表現為下肢步態不穩,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覺。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線片開口位、正、側、斜位片,可顯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療:

7.1 按摩:用揉法、彈撥法、理筋法,頸部重點在風池、風府、枕骨下緣,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及壓痛部位按摩,肩部順著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點是肩胛內緣、肩胛內上角、崗上肌、崗下肌、大圓肌、小圓肌。

7.2 針灸:重點是風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陽陵泉、條口透承山。

8 手法復位:

8.1 旋轉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旋轉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左旋障礙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樞椎棘突,左臂向左輕輕旋轉,患者頭部左旋(下頜不超過左側肩頭),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8.2 側推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左右側彎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右側彎障礙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環樞椎右側突出的環樞關節處,左臂向上向左輕輕提拉旋轉,旋轉不超過30度,右手拇指向左側輕推,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8.3 牽搬復位法:適用于環樞關節后仰功能障礙者。

操作:以頭部后仰功能障礙棘突右偏為例,患者端坐,醫者站其后,醫者左肘彎托著患者下頜,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樞椎棘突,左臂向上輕輕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輕推,稍發頓力,聽到響聲,指下有移動感,復位結束,按壓原來的壓痛點,疼痛減輕或消失,復位成功。

9 功能鍛煉:頸椎六步操:患者端坐,頭部中立、前傾、后仰、左側、右側、左旋、右旋,可重復3~5遍。

10 小結:

10.1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只是一個指標,也是診斷的病名,是損傷程度介于落枕和環樞關節半脫位之間的病理改變和一系列的癥狀。

10.2 環樞關節輕度移位是頸椎病的早期表現,為功能性改變,多數患者感覺病因簡單,癥狀較輕,簡單治療或靠自身恢復,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療時期;癥狀較重時,與五官科、神經科的癥狀相似,容易誤診。若遷延日久,反復發作,形成較重的頸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臥位(有洞的按摩床)較好,手法要輕柔和緩,多種手法交替使用,多個部位輪流按摩,避免醫源性損傷,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個部位長時間按摩。

10.4 手法復位時,一般采取坐位復位,對頭部癥狀較重者采取平臥位復位;根據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先做針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幾次后,局部炎癥反應基本消失后再做復位。

10.5 復位原則:排除手法禁忌癥,手法要輕巧,不要追求響聲,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頸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簡單、輕柔,安全、無副作用的頸椎鍛煉方法,實用于健康人的鍛煉,亞健康人的康復,患者的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張長江等《脊柱相關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 鐘士元《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廣東科技出版社

[4] 田紀鈞等《脊柱調衡療法》,石家莊市,人民日報社 新聞事業培訓中心醫藥專題部

[5] 韋貴康 《脊椎相關疾病》,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3篇

關鍵詞:脊柱;結核;X線;CT

        脊柱結核在骨關節結核中最為常見。近年來隨著結核桿菌耐藥性的增加及艾滋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等因素,結核的發病率又呈明顯上升趨勢[1]。本病是嚴重的骨關節疾病,其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大,因而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意義重大。現搜集經我院診治的脊柱結核200例X線及CT資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討其X線、CT表現及二者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資料齊全的脊柱結核患者影像及臨床資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32.5歲。就診原因:139例因相應節段椎體結核區域疼痛就診,9例發現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診,32例因在外院確診脊柱結核到我院治療,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儀器采用美國Kodak公司產CR系統,常規攝取脊柱正側位片。CT采用美國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掃描機。對200例脊柱結核患者的X線及CT表現進行分析歸納。

        2結果

        本組200例全部于術前行X線正側位檢查,182例同時行CT病變部位掃描。200例脊柱結核中X線檢出188例,檢出率為94%(188/200),CT全部檢出,其檢出率為100%(200/200)。發病部位:頸椎6例(其中寰樞關節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單發椎體病變84例,累及鄰近2個椎體98例,累及鄰近3個或以上椎體11例,跳躍性累及2個及以上椎體7例。X線及CT表現:椎體上、下緣蟲蝕樣骨質破壞,椎體可被壓縮呈楔形樣變,椎間隙變窄及周圍軟組織腫脹,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討論

        3.1臨床與病理:脊柱結核在骨關節結核中最常見,約占40%-50%[2]。以25歲以上的青壯年最多見,近年來老年人脊椎結核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腰椎為最好發的部位,胸椎次之,頸椎較少見。結核桿菌通常隨著血液循環到達椎體,引起椎體中央或邊緣骨質破壞,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由于前縱韌帶下結核病變侵蝕破壞椎體。結核病進一步發展侵犯椎間盤和椎旁軟組織,導致椎間盤破壞和椎旁膿腫形成。病變常累及兩個以上椎體,可間隔分段發病。約90%的脊椎結核病變侵犯椎體,脊椎附件較少侵犯。病理可分為兩大類即椎體結核和附件結核[3],前者又分為中心型、邊緣型和韌帶下型;附件結核指發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結核。臨床上,大多數病人發病隱襲,病程緩慢,癥狀較輕。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從事勞動。全身癥狀可有低熱,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動受限,頸、背或腰痛,多為酸痛或鈍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壓可出現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或癱瘓。頸椎結核形成咽厚壁膿腫,可壓迫食管和氣管,引起吞咽困難和呼吸不暢。下胸椎、腰椎結核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入髂窩,甚至到達臀部。

    3.2脊柱結核X線、CT征象分析:脊椎骨質破壞:椎體骨質破壞是脊柱結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據骨質最先破壞的部位,脊椎破壞可分中心型、邊緣型、韌帶下型及附件型,但臨床上見到的常很難分型。由于骨質破壞和脊柱承重的關系,椎體塌陷變扁,呈楔形,甚至椎體完全消失為最常見的表現。少數病例為所謂附件型,主要見棘突、橫突、椎弓等附件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病變引起相鄰的椎體終板破壞,髓核疝入椎體,椎間盤完全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膿腫:膿液會聚集在椎體一側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膿腫;當膿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關系沿肌肉筋膜間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膿腫。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膿腫,表現為腰大肌輪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現為胸椎兩旁梭形軟組織腫脹影;在頸椎形成咽后壁膿腫,表現為咽后壁軟組織影增寬,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變廣泛,可發生脊椎畸形,可見脊椎后凸或側彎畸形。死骨:較少見。可見中心型的骨破壞區中沙粒狀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結核X線、CT臨床應用價值:早期脊柱結核骨質破壞較輕微且軟組織腫脹(冷膿腫)往往亦輕微,X線片上很難發現,一些較為特殊部位的脊柱結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體型因素等往往可掩蓋病變位置,本組200例中有12例骨質破壞較輕微且位置較為特殊在X線片上并未發現病變,其位置分別位于寰樞關節、腰骶椎。而CT則可100%檢出,較X線更容易顯示骨質破壞,即使較小的破壞也能夠顯示,更容易發現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掃結合增強檢查還可幫助了解膿腫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大血管、組織器官的關系。

        4小結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的X及CT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可作出正確診斷,但早期脊柱結核的診斷CT更優于X線平片,故在X線片陰性而臨床高度懷疑結核時,宜早期選擇CT檢出,避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俞勇,鐘生才.脊柱結核的診斷與治療現狀[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8,5:164-166

[2]郭啟勇,主編.實用放射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第4篇

因為,久坐、坐姿不良、缺少運動是這類人群的日常狀態,也同時也是脊椎病的促因。

比如前幾年就結成病友,時常切磋哪家中醫院更好的李冰冰、梅婷、袁立等人,都曾受其害。

其中,李冰冰更是腰椎間盤突出的資深患者。

人老先從脊椎老

“人類成為這世間唯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付出了代價的。” 肖丹用他數年來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的接診案例佐證此言。

頸肩疼痛、腰痛、腿痛、走路乏力而前來求助的人,是肖丹最常遇見的患者。“他們大多都是由于久坐并且長期坐姿不良,脊椎長久壓力過大,而引發脊椎疾病。經常開車的人,也容易有這些問題。生物由四肢爬行演化為今天人類的直立,脊椎要承受比非直立行走大許多的壓力,這讓它在日常活動中容易受到影響。”

脊椎健康,比我們以為的更重要。

脊椎病,通常意味著脊椎的骨質、椎間盤、韌帶、肌肉發生病變,進而壓迫、牽引刺激脊髓、脊神經、血管、植物神經從而出現復雜多樣的癥狀。比如,使動脈血管受到影響,造成腦供血不足,使得記憶嚴重受到影響,嚴重會造成失眠。

不能直立、頭痛、眩暈、視力模糊、記憶力下降、頸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嘔吐、下肢無力、走路像踩著棉花,都是脊椎病的可能癥狀。

“如果不能改變久坐的工作方式,那就要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尤其坐姿”,肖丹說。

“坐如鐘”不利于脊椎健康后仰135度最好

據《泰晤士報》報道,長期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理想的坐姿是上半身與大腿成約135度。這樣可能給使用電腦帶來不方便,但脊椎承受的壓力比弓著背和直坐小。

在研究中,22名志愿者擺出三種坐姿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掃描:弓腰趴在桌上或玩游戲;90度直坐;上半身向后與大腿成135度角,放松,雙腿著地。

通過計算不同姿態脊椎的角度、排列和椎間盤的高度、移動,放射線學者發現,放松的坐姿最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形狀。

領導研究的瓦西姆•阿米爾•巴什爾說:“當脊椎承受壓力時,它會受到擠壓、偏離排列。135度坐姿是最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而非大多數人認為正常的90度坐姿。”

巴什爾醫生指出,上班族和學生或許可以通過糾正坐姿和依靠能向后躺的椅子避免未來的背部疾病。

他說:“我們生來就不是可以長時間坐的,但是現代生活要求全球絕大多數人在椅子上工作。最佳的護背姿勢是躺著,但實際情況不允許這樣。”

選擇讓脊椎松馳的枕頭

對于脊椎,坐姿之外,睡姿也很重要。

古人說“高枕無憂”,但現代醫學認為,“枕頭太高或太低,對頸椎都不好,墊錯位置更會出問題。平躺時,枕頭要剛好從整個頭部一直墊到脖子,不能墊到肩膀,更不能只墊到后腦一半之處”,肖丹說,“讓頭稍微向后仰,才是讓頭腦休息的最好姿勢。”

下巴最低處若朝天,就表示枕頭太低,若下巴往下壓,即枕頭太高,下巴應該保持水平,才是舒服且正確的枕頭高度。

但是,不論姿勢再怎么正確,固定太久都不宜,久了一定要換一換,睡覺要翻身,坐久要站起來動一動,脊椎才能保養好。

另外,有些人認為睡硬板床,是對脊椎好,其實人體臀部、腰部、肩膀三處的肉多少不同,硬板床會讓身體曲線處不能貼到床面,以致不能放松休息,不舒服也不健康。

用辦公中的邊角料時間給脊椎減壓

注意保持正確的坐姿之外,運動是預防、緩解脊椎疾病的良好方式。

肖丹建議,在辦公桌前,每1、2個小時,要起身活動一下筋骨。若不想站起來,可以用最簡單的自我牽引的方式來給脊椎減壓:用手托住下巴,推動頭部盡力向后仰;有意識地左右轉動頭部、扭動腰部。每次幾分鐘即可。

此外,最適合緩解久坐引致的脊椎病的運動是游泳,肖丹認為。

“游泳時,頭部要不時伸出水面呼吸,讓可以讓脊椎盡量向后牽引拉伸,有利于緩解平時弓腰對著電腦書桌給脊椎帶來的損傷。”

“對于脊椎職業病,中醫的針灸、按摩只是通過促進血液循環來緩解癥狀,不能治療脊椎病,若是真的有這方面問題,還是要去醫院請醫生用專業手法檢查、治療。”

脊椎是否健康自檢

不健康的脊椎有多種表現。雖然脊椎矯正醫生需要憑借多年的訓練和老練的分析技術經驗才能發現脊椎半脫位,但自己仍可通過以下一些簡單的檢查對照,判斷脊椎是否健康。

1.如果鞋子的腳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雙腿長度的不相等或沿著脊柱長軸壓力的不均衡。

2.不能完成十分舒適的深長呼吸。呼吸與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緊密聯系。

3.下頜運動時發出“咔嗒”的聲音。多是由于頸部或者髖部關節半脫位引起的。

4.頸部、背部或更多的關節發出爆裂的聲音。通常是由于脊椎關節被鎖住或卡住。

5.頭或髖部不能向兩側輕松地扭動或者旋轉相同的角度,運動的范圍減少。

6.經常感到疲勞。不平衡的脊柱消耗更多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集中。脊椎半脫位或頸椎不適會影響大腦健康。

8.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脊椎半脫位可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而神經內分泌系統在抵抗疾病和防止傳染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9.行走的時候腳尖向外展開。只要你不是有意改變的話,這試驗很容易。在你走路的時候,注意看你的腳。他們二者都指向前方嗎?或者有一側腳出現向內或向外展開?或者雙側?腳外展也許是下部脊椎或髖骨的問題,或頭頸部或顱骨基底部的壓力不均衡的信號。

對于有上述情況的,最好到骨科門診體檢隨訪,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鳴謝本文部分醫學專業知識支持: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肖丹、北京同和醫院院辦

預備姿勢:直立,腿并攏,兩臂自然下垂。

動作:兩臂前上舉同時吸氣,然后兩臂由體前下垂,上體盡量向下彎屈,同時呼氣。重復做8-10次。

預備姿勢:端坐椅上。

動作:兩手交叉于頭后,肩搭椅背,同時吸氣,肩胛骨盡力后屈3-5次,然后還原。呼氣。重復。

這兩個練習能減輕脊背的疲勞,可在工間休息時做,呼吸要自然。

預備姿勢:兩臂屈肘俯臥地上。

動作:兩臂伸直,上體離地盡量向后彎屈。重復6-8次。

第5篇

中圖分類號:R 246.6 文獻標志碼:B

1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共48例,均為本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均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20~58歲,平均42歲;病程1~50天,平均25.5天。

2 治療方法

采用針刺加枕骨復位法。

(1)針刺治療:穴取陽白透魚腰、攢竹透瞳子、迎香透四白、地倉透頰車、牽正透下關、水溝透地倉、承漿透地倉。乳突區疼痛加翳風、風池;眼裂不能閉合加申脈。操作:急性期(1~7天)取健側穴位,靜止期取患側穴位。針刺后以G6805-2電針治療儀通電,選用斷續波,頻率15~20次/分,強度以面部剛出現跳動為度,每次通電30min。每天治療1次,10天為一療程。

(2)枕骨矯正法[1] :左右交換,隔日1次。以右側矯正為例,方法如下:患者仰臥位于矯正床上,頭部放低,將患者頭部向左旋轉90°,患側在上。矯正者站于患者右側,兩腳分開成八字形站立,膝半蹲,腰部微彎,左手托住患者左側臉頰,掌心不要緊貼耳朵,以免患者產生壓力,右手掌貼于右臉頰與下頜中間,拇指壓于乳突骨后方,小指置下頜處,余3指平均平穩貼在臉頰,兩前臂放低,盡量與床平行。兩手向患者頭頂的方向稍微牽引,左手將頭部向上稍微托起同時雙手帶動頭部向患側旋轉,轉到極限后再退回少許,然后瞬間發力,超越極限2°-5°即完成糾正。矯正前注意:舒緩患部矯正的軟組織;舒緩前胸部軟組織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上點處。頭部不能做90°旋轉的患者及嚴重骨質疏松者禁用此法。

治療1個月后統計療效。

3 治療效果

采用日本面神經研究會制定的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2]。病情評價依照表1方法累計計分,病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具體劃分標準如下。輕度:累計積分>20;中度:累計積分12~20;重度:累計積分<12。療效評價依照表1方法累計計分。臨床治愈為累計積分≥36,計30例,占62.5%;好轉為累計積分≥22,且<36,計18例,占37.5%;恢復不良為累計積分<22,計0例。總有效率為100.0%。

表1 面神經功能評價標準分

4 體會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歸屬于祖國醫學中的“口僻”范疇,多因機體正氣內虛,外邪乘虛侵襲面部經脈,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肌肉遲緩不收。其病變部位輕淺,臨床多采用透刺法,施以平補平瀉。但對一些頑固性面癱,患者療效往往欠佳。筆者在偶然間了解脊椎與相關疾病中,得知枕骨關節紊亂可引起頭面部疾患,且長期的臨床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面癱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面神經炎癥水腫、變形所致,枕骨復位法通過糾正枕骨的關節紊亂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改善面神經營養,加速面神經的修復,從而取得療效。筆者以枕骨復位結合針刺治療本病不僅在臨床報道中鮮見,更重要的是此方法所取得的療效給臨床針灸醫師在治療面癱時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也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參考文獻:

[1] 茍亞博,黃國松.脊柱手療法大全(圖解)[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4-16.

第6篇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丹參注射液;楊氏手法

武漢同濟醫院康復專業楊樹宣教授,以其獨特的脊柱整復法被同行業認同,楊樹宣教授的脊柱整得手法“楊氏手法”被臨床廣泛運用[1]。筆者于2000年進修于武漢同濟醫院康復科,回院后將“楊氏手法”應用在非手術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結合丹參注射液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篩選可采用保守治療的病例108例,男45例,女63例,年齡20~60歲,平均43歲,病程最長的3年,最短的4 d。腰通伴一側下肢疼痛,跛行,起坐困難86例,其中左下肢疼痛33例,右下肢疼痛者53例,僅有腰痛患者12例。查體:腰椎側彎活動度受限,直腿抬高試驗86例,腰椎CT顯示:外側后型突出者73例,其中半側隱窩狹窄者6例,混合型13例,中央突出型的12例,大多數病變發生于L4~L5,L5~S1,L3~L4,少數在L2~L3。

1.2  治療方法

1.2.1 在急性期囑患者平側硬板床,制動。予丹參注射液800 mg(正大藥業丹參凍干)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或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5~7 d為1個療程。

1.2.2 在急性期過后,便可采用“楊氏手法”進行治療,在作手法之前,先檢查患者的脊椎是否側彎,是否有壓痛點及腰椎活動受限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側屈、右側屈六個方面及直腿抬高度。而后囑患者俯臥位,首先在肌肉僵硬處進行按摩使僵硬肌肉放松,而后以 “無痛反向運動的概念”既“無痛自由運動的原則”為理論基礎,采用旋轉手法,也就是說:囑患者仰臥位所選手法的方向是與疼痛或運動受限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運動,又稱旋轉復位法[2]。手法可單一應用,也可將“后伸法”、“振搖技術”中醫按摩等綜合應用,但在治療手法上必須掌握3個時期:①擺好位置;②拉緊;③沖擊得法。這樣就能準確合理的控制用力程度以及手法進行的范圍,從而可提高療效。應用 “楊氏手法”]治療3至4次如無療效,就應該修改治療方案或采取其他治療方法(這是楊樹宣教授多年行醫以來的獨到見解,也是我在進行治療過程當中的學習體會)。

1.3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腰肌痙攣消失,功能恢復,能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好轉:癥狀大部份消失,肌痙攣緩解,直腿抬高試驗可達60°左右,能做日常工作。無效:經治療癥狀無明顯好轉[3]。

2 結果

臨床治愈94例(82%),好轉8例(8.2),無效5例(4.7%),總有效率為95.3%。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多年的治療中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保守治療的方法繁多、流派紛呈、各有所長、獨具一格,然而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但影響療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再加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因復雜,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深入細致的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開辟新的領域,為此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丹參注射液結合“楊氏手法”治療原理在此闡述:①丹參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丹參酮,具有解聚抗凝之作用,還可使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所以能夠消腫止痛,它符合中醫理論氣血凝滯經絡不得宣通,不通側痛的原理;②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及韌帶位置的改變以及肌肉痙攣,久病具有韌帶僵硬,小關節粘連等,在用“楊氏手法”前,先用中醫按摩消散的手法緩解肌肉痙攣,然后采用“旋轉復位法”或“后伸法”使粘連的關節、韌帶復位,從而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因此,丹參注射液結合“楊氏手法”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即經濟又實用,且療效顯著。

4 參考文獻

[1] 黃紹燦,楊樹宣.楊氏手法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5):226.

第7篇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側突;經皮髓核切吸術;入路途徑

The investigate of fld operation’ way in lunbar interverbral disc protrusion with the spinal columu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Aim at to be different suffer from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patient,look for the best PLD surgical operation to go into journey path to raise the treatment result of surgical operation.Methods At 192 suffer from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on the sick list person,copying the performance that the elephnt learns according to CT’etc.ising pided into ridge never an oppression type(A type)68,ride never root outside oppression a type(B type)45 and mixture type(C type)are 79 inside root,each again is pided into observation set and matched control random.Among them,the observation set adopts a health side to go int o road,the matched control adoption suffers from the PLD surgical operation of the way enforcement that the side goes,into road,carrying on observation,contrat and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finally after operation.Results Judge according to Nakai curative effect sdandard,the observation set of A type good rate is 82.35%,the matched control good rate is 67.65%,wasing learned by covariance processing,P0.05,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Conclusion In to contracts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patient to implement PLD surgical operation,the ridge never an oppression type(A type) inside the root is proper to adopt a hralthy side to go into road;But ridge never root influence which then is free from into the journey path of the outside oppression tpye(B type) and mixture type(C type),but at part of serious side outstanding patient,the first chooses to take suffering from a side to go into road as good.

【Key words】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go into journey path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引起腰腿疼痛不適的常見病癥,它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經皮髓核切吸術(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簡稱PLD)等微創治療技術因其損傷小、見效快、副作用少的特點,目前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青睞。然而,針對具體不同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如何進一步完善手術操作技能,以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仍為當前經皮微創技術領域中研究的熱門話題。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期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有脊柱側突患者,采用不同的PLD術入路途徑進行手術治療,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病例總共192例,所有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脊柱側彎改變、腰腿疼痛、麻木、肌肉萎縮或肌力下降等現象,無馬尾損害的表現;且與X線、CT、MRI相關的影像學資料相符合,并排除椎管狹窄和椎間盤脫出等情況存在。

根據臨床的CT影像學資料的表現,在上述病例中,脊神經根內壓迫型(A型)68例,脊神經根外壓迫型(B型)45例,混合型(C型)79例。各型具體詳情分別見表1~6。表1 脊神經根內壓迫型(A型)的一般情況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 表2 A型兩組病例的發病部位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表3 脊神經根外壓迫型(B型)的一般情況 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表4 B型兩組病例的發病部位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表5 混合型(C型)的一般情況 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表6 混合型(C型)兩組病例的發病部位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病例術中均取俯臥位,使用山東龍冠公司生產的經皮髓核切吸儀、西安藍港C臂X光機、在1%Procain局部麻醉的同等條件下進行PLD術治療。其中,觀察組采用健側入路,對照組采用患側入路的方式施行PLD術。

1.3 療效觀察 按照Nakai[1]等標準評定治療效果。優:癥狀和體征消失,恢復原來工作。良: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脹感,恢復原工作。可: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遺留輕度腰痛或下肢不適,需減少工作及活動量。差: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從事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x±s表示,u或χ2檢驗進行統計處理,P0.05,差異為無顯著性。

2 結果

依照Nakai療效判定標準,治療的效果分為優、良、可、差。其治療組和觀察組的結果詳情見表7、表8、表9。表7 A型病例各組的療效情況 注:兩組比較,P< 0.05,差異有顯著性 表8 B型病例各組的療效情況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差異性表9 C型病例各組的療效情況 注: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根據資料統計,大約有 25%~47%[2]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有脊柱側突,這主要因為病變的椎間盤突出的髓核壓迫脊神經根,而引起軀體防護性改變的結果。然而,由于突出物壓迫神經根的部位不同,所造成脊柱側突的方向亦不一樣。

腰骶神經離開硬脊膜囊的水平其與腰椎間盤的關系,許多作者報道不一。Armstrong[3]發現L4神經根位于L3/4椎間盤的上緣,而L5和S1神經根則分別位于L4/5和L5/S1椎間盤的上方。孫正文[4]等通過尸體的腰椎解剖、腰椎管的造影術以及部分的CTM掃描,來觀察脊神經根離開硬膜囊的位置。同時將脊神經根出囊的位置分為椎間盤上部、椎間盤部和椎間盤下部。其中以L5神經受累的發病率最高,多在椎間盤的上部出現。此外,S1神經根的位置比較高,位于上部者72%以上,盤部僅為16%,故有時可因L4/5腰椎間盤突出壓迫而受累。L5神經根發自L4/5椎間盤及其上下緣的水平,斜向外下方出椎間孔。基于這一關系,當L4/5椎間盤突出時,多累及L5神經根的發出處。

然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側突主要產生在腰部,其突出的方向與神經根和突出物相鄰的位置有關。如突出物在脊神經根的內側——腋部,則腰凸向健側,以減輕脊神經根所受到突出髓核的壓迫,使神經根松弛。此外,腰背神經受到強烈的刺激,患側腰段骶棘肌痙攣,也是出現向健側凸出的原因。相反,突出物在脊神經根的外側——肩部,則腰凸向患側,使神經根離開突出物而達到減輕受壓的程度。也有部分的病人脊柱側突有可能出現左右交替性的改變,即神經根開始凸向一側,過了一段時間又凸向另一側。這主要由于突出物恰好位于神經根的前方,當腰部活動時,神經根在突出物的內外側移動所造成的結果。一般來說,脊柱側突絕大多數發生在L4/5腰椎間盤突出。而L5/S1腰椎間盤突出往往比較少有,這是因為髂腰韌帶使L5的橫突與髂嵴、髂骨翼及骶骨緊密相連,令L5難有機會出現側屈活動度[5]。

如何區分椎間盤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關系,這在臨床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青島醫學院附院[6]對100例單個后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進行觀察,發現突出物最高點位于脊神經根前外方或外上方者46例,位于脊神經根內下方者11例,而位于脊神經根前方分不清內外者43例。在影像學的定位與分型方面,X線攝片只能顯示脊柱側突的方向和程度,以及病變椎間盤的形狀改變,但它不能顯示脊柱的非骨性結構,對直接的定位診斷價值極為有限。椎管造影對椎間盤髓核后方突出的節段具有良好的定位價值,但由于其侵入性和危險性,目前已經較少應用。隨著高新影像技術(CT、MRI等)的臨床廣泛應用,特別是CT檢查技術手段,在腰椎間盤突出的節段定位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胡有谷等[7]應用CT對椎間盤后方突出的具體部位做了比較確切的描述:(1)將矢狀面的椎體節分為三個層面。Ⅰ層面——椎間盤層面;Ⅱ層面——椎間盤上層面,即上一椎體的椎弓根下切跡至椎間盤上界;Ⅲ層面——椎間盤下層面,椎間盤下界至下一椎體的椎弓根下切跡。(2)將橫斷椎體后緣面分為4個區。將兩側椎弓根內界即椎管前界分為3等份,中1/3稱為中央區或1區,左、右1/3分別稱為左、右外側區或2區;在椎弓根內外界之間稱為椎間孔區或3區;椎弓根外界以外稱為極外區或4區。

經皮髓核切吸術(PLD)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最為常用的經皮微創技術手段之一。然而,經典的PLD術大多采用后外側入路的手術途徑來完成手術操作,此種模式對于中央型突出或者膨出型來說,髓核的摘除比較完全,脊神經根的減壓效果也是比較充分。一般來說,切吸的工作套管插入椎間盤時,理想的位置在椎間盤的后外側1/3的區域。這也就意味著該手術入路的操作存在著兩個理論上的盲區,即入路側工作管的前外區和后區。由于前外區屬在椎間盤的外側部,一般比較少影響到脊神經的功能改變。而后區恰好位于椎管的前外側,相當于CT分類型中的2區、3區和4區,正好和脊神經根相鄰。因此,合并有脊椎側突的患者如依常規的入路施行手術,勢必在部分的病人中可能出現有突出的髓核摘除不干凈,令受到壓迫的脊神經根減壓不夠徹底,從而影響到患者手術后的治療效果。

本組病例的研究顯示,在脊神經根內壓迫型(A型)方面,從采用健側入路的觀察組的效果看,優良率28例(82.35%),而在對照組采用患側入路的優良率則為23例(67.65%)。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從CT表現來看,該類型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剛好在2區。如果采用患側入路的方式施行PLD術,而這一位置剛好落在手術盲區的區域,極易出現有髓核摘除不干凈的弊病,勢必影響到脊神經減壓的效果。而從健側入路可避免這點弊端,該入路途徑對突出的髓核摘除比較完全,進而對脊神經根的減壓也獲得比較充分的效果。這就提示在對脊神經根內壓迫型(A型)患者施行PLD術時,應選擇從健側入路進行手術。

在脊神經根外壓迫型(B型)和混合型(C型)方面,從觀察組健側入路和對照組采用患側入路的優良率結果對比中,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無顯著性。從CT上顯示,此兩種類型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剛好在4區和3區,當采用健側入路進行手術時,突出的髓核在手術操作的區域,脊神經能夠達到滿意的減壓效果。而采用患側方式手術,由于手術工作套管穿刺部位恰好就在突出物的鄰近區域,縱然有可能存在盲區,但局部突出物附近的纖維環受到穿刺“開窗”的影響,也亦使得受壓的脊神經根獲得較為充分的減壓效果。盡管這兩型病人的手術入路與術后效果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但在實際的手術操作中,仍依具體的情況而定。如果脊柱側彎比較嚴重,手術時最好以患側入路為首選。其理由是該類型患者大多的脊椎是向患側突出,這樣就造成健側的椎間盤較患側為窄,如從健側入路,操作的難度相對比較大一些,有時病人術中的疼痛感覺多一些。

【參考文獻】

1 Nakai O, Ookvwa A, Yamaura I. Long-term roentgenogragphic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tion for central lumbar stensis.J Bone Sury Am,1991,73(5):1184-1191.

2 Perennou D,Marcelli C,Herisson C,et al. Adult lumbar pain population. Spine,1994,19:121.

3 Armstorng JR.Lumbar disc lesion.3rd ed.Edinburgh:Livingstons,1965.

4 孫正文,閔坤山.腰椎間盤突出癥與神經根出囊位置的關系.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5,5(2):49.

5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537.

第8篇

精確診斷辨癥施治

疑難骨病十天康復

我叫湯文成,今年32歲,是安徽省阜陽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員。三年前患上了一種病,呼吸時常出現右側胸脅疼痛,自脖子右側耳后至鎖骨處異常難受,還有頭暈惡心現象。我去過多家醫院都沒有明確診斷,甚至還去做了推拿針灸,但都是治標不治本。2010年入秋,天氣轉涼,我的病情隨之加重。無奈之下,我只有在媒體上四處尋醫。后來,我在一本叫做《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的雜志上面看到了介紹于小軒醫師治療風濕骨病的報導。我眼前一亮,馬上電話聯系了于醫師。和于醫師講了自己的病情,于醫師說:“憑經驗判斷,你這不屬于胸脅的問題,應該是頸椎的問題。”我告訴于醫師:“之前我也按照頸椎病治療過,但都沒有治好。”于醫師說:“頸椎病有六大類型,有極特殊的病例,沒有多年的實踐經驗是找不到病根的,你的病情比較復雜。你抽時間來我這里,我給你做詳細的診斷。”

電話溝通后,我向單位請了半個月的公休假,于11月16日來到了宏福康,把拍的CT片也一并帶了過來。于醫師詳細檢查診斷后我被確診為頸椎小關節紊亂,頸椎三四曲度變直,第五六節向右錯位且鎖骨出現半脫位后引起神經與軟組織粘連,稱為頸鎖綜合癥,比較少見。于醫師首先進行了頸椎正骨復位,又結合外用藥物滲透,一次做下來后他讓我做深呼吸,當時就感覺癥狀減輕不少!我在宏福康接受了一個療程(十天)的治療。11月25日我病癥痊愈準備回阜陽,臨走時我握著于醫師的手說:“非常感謝你于醫師,您的技術真實可靠,連我這好幾年的疑難病都治好了。回去之后有合適的朋友我一定介紹過來學習您的技術,當地的骨病患者也就不用大老遠的出來治病了!”

當時,和我一起在宏福康治療還有一名河南的患者叫陳彥召。他是做柴油機修理工作的,來診時整個脊柱側彎,右肩膀明顯高于左肩膀,還有嚴重的腰肌勞損。于醫師采用側彎矯正術及外用1號、3號藥物滲透外敷,療效非常明顯,一個療程十天的治療后,陳彥召的脊椎基本恢復正常,兩肩高度也沒有明顯的差別。于醫師又建議他為防止復發再做一個療程的治療,就可以從根本上康復。在宏福康治療的期間,我每天都看到很多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膝關節骨質增生等疑難骨病的患者,他們都在于醫師的治療下痊愈!

痼疾頑癥五天即痊愈

患者下定決心學絕技

于醫師的絕技不僅治愈了數以萬計的骨病患者,他還著力培養專業骨病人才,服務各地骨病患者,造福一方。

我叫余放曉,廣東人,一直在廣州做服裝批發生意。2009年我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壓迫右側臀部至后腳跟疼痛麻木。在廣州大醫院治療后疼倒是不疼了,但麻木難受的感覺始終存在。2010年夏天,因為小孩上學我決定回老家,但又不知回家做點什么生意。這時,我想到了山東萊西市宏福康的于小軒醫師。早在2005年,我就通過報導了解到了于小軒醫師治療風濕骨病的事跡和他帶徒弟的事情。因為自己的病情不見好,這次正好想去找于醫師治療,要是能治好就留下來學習。

11月1日我來到了宏福康。經于醫師診斷,我是坐骨神經因長期受髓核突出的壓迫已出現水腫炎癥,且骨盆嚴重傾斜,需要做腰椎正骨復位,解除壓迫。在做了腰椎正骨后又結合骨盆矯正五分鐘后,于醫師讓我下床走走,當時我感覺舒服多了,麻木感立時減輕了七八成。于醫師對我說:“像你這種情況如果剛剛得,只需一次正骨即可恢復正常。但你的癥狀已有一年多,所以需要治療幾天,才能徹底治愈。”11月6號,我覺得麻木感消失了,就下定決心要學習于醫師的技術。我決定留下學習,不僅是因為自己的病好了,更打動我的是每天都能看到許多病人和我一樣在宏福康得到了最好地治療。

有位患者是山東海陽市人,患三叉神經痛已有兩年,吃飯說話不敢張大嘴,發作時他手捂著臉疼得在床上打滾,一連三天吃不進飯,有時連碰都不敢碰。他也去過不少地方治療,中藥西藥吃了一大堆也沒治好。后來他去煙臺大醫院治療,醫生建議他做手術切斷神經,但他怕手術后可能出現歪嘴或吃飯漏飯和時常流口水等后遺癥,因此一直沒敢手術。后來聽說宏福康能治療這種病,就特來求診。在宏福康,于醫師采用十步整神經手法及專治神經疼痛的外用搽劑,當時就見效果。一次治療下來最多五六分鐘,再用手摸一摸就不疼了,效果立竿見影。經過七天的治療,患者再沒出現反復,病痛痊愈。

當時在宏福康學習的還有各地的幾位學員。大家選擇宏福康,都是因為于醫師的醫術精湛,治療效果好。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療效,我們回家開門診就更有信心了!

相關鏈接:于小軒醫師絕技主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關節錯位、急性腰扭傷、落枕、腰肌勞損、肩周炎、膝關節積液腫大、網球肘、椎管狹窄、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側彎、股骨頭無菌性早期壞死以及關節脫臼、小兒橈骨頭脫位、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疼、神經衰弱、電腦綜合癥等。

自2005年開始,于小軒醫師就開始在全國以師帶徒的形式招收學員,學員學習必須面授,學期一個月,學員學習在門診,于老師治病全過程都能看到,正骨技術手把手地教。學完后可實習,實習時間根據自己掌握情況安排,學會為止,年齡不限,一次性收費6500元,免費住宿,并可辦理高級康復理療師證,全國通用。

2011年,因春節較早,宏福康將從2011年2月18日(農歷正月十六)開始招收學員,特此通知。

地址:山東省萊西市青島路北端422號宏福康骨病康復中心(青島路與北京路十字路口北70米路西二層樓)

第9篇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25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所有病例的診斷均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中制訂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均行X線片(部分患者經CT或MRI)檢查。其中男120例,女136例,年齡33~68歲,平均50.5歲,病程15天~29年,其中小于6個月者86例,6個月~3年者113例,3年以上者57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28例,其中男67例,女61例,年齡35~68歲,病程15天~27年;對照組128例,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齡33~67歲,病程18天~29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頸椎牽引、短波、中頻電療法加按摩綜合治療:(1)頸椎牽引:牽引儀器采用日本歐技公司產OL-2000型牽引系統,患者采用坐位枕頜牽引法,牽引時,患者頭部前傾10°~25°,牽引重量首次從5 kg開始,間歇牽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逐漸遞增牽引重量,每天遞增1~2 kg,最大牽引力不超過16 kg,以患者感到牽引后自覺癥狀減輕時的重量為維持牽引量,每日1次,每次15 min,10次為1個療程。(2)短波療法:采用日本伊藤公司產SW-101型短波治療儀,短波頻率(27.12±162.72)kHz,波長11.06 m,輸出功率80 W,將兩個165 mm×165 mm板狀電容電極置于患側頸肩部斜對置,根據患者的病情選用微熱量或溫熱量,每日1次,每次治療15 min,10次為1個療程。(3)電頻電療:應用北京奔奧公司產BA2008-Ⅳ型電腦中頻治療儀,患者取俯臥位,將電極分別置于大椎、肩井、曲池、外關及阿是穴。選擇2號治療處方,中頻載波頻率為1~10 kHz,低頻調制頻率為0.5~140 Hz,調制波型為方波、尖波、三角波、指數波及數種組合波形,輸出強度以患者耐受量,感覺舒適為宜,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為1個療程。(4)按摩:用雙手拿揉頸肩部患側上肢,反復施術,約3~5 min。單手拇指撥揉頸項部,由輕而重,反復施術,約2 min。用肘沿脊椎兩側(T1~T7)做點壓法3~5遍(刺激強度適宜)。用拇指點壓大椎、頸根、肩井、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等穴各30 s。若頸椎側彎棘突偏歪,采用坐式定位旋轉復位法。以右側為例,術者左手拇指頂住偏歪的棘突,并使其頸前屈25°左右,右手以肘部兜住患者下頜將頭抱緊,向右牽旋,此時會有彈響聲(不可強求彈響),同時左手拇指下有輕微滑動感,然后頭顱恢復中立位,用手指理順椎旁肌肉、韌帶。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按摩治療,方法同治療組。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張鳴生等介紹的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2],具體標準為:臨床治愈:患者頸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手指末端麻木感消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顯效:患者頸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手指末端偶有麻木感,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或弱陽性;好轉:患者頸臂部放射性疼痛減輕,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弱陽性;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患者終止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經3個療程的治療后,2組患者的治愈顯效率分別為83.59%和57.81%,經χ2檢驗,其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均P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在康復療法中,頸椎牽引是各型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措施,能降低頸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張力,緩解痙攣,使椎間隙增寬,緩沖椎間盤內壓,有利于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或者改變突出的髓核與神經根的關系,使椎間孔牽開,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與刺激。短波治療可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改善組織血液循環,加強組織營養,促使水腫和炎性浸潤消散吸收[3]。調制中頻電刺激可根據患者治療需求合理調節刺激參數,其每一次脈沖刺激均可引起神經肌肉興奮一次,刺激粗神經纖維興奮進而引發閘門關閉效應,切斷痛覺傳導通道,從而發揮拮抗痛覺的作用;其產生明顯的麻、揉、拍、顫等節律性脈沖電刺激,疏通經絡,可促進靜脈淋巴液回流,有效改善組織血液,解除局部痙攣,達到止痛效果[4]。對于頸背部有不同程度肌肉緊張、痙攣甚至粘連的患者,通過揉、拿、點、壓、撥等手法,可使其肌肉松弛下來,達到通絡止痛之目的。其次,通過循經穴位點壓,可消除氣血運行阻滯、疏通經脈。通過特定手法,如定位旋轉復位法,可以糾正肌肉、韌帶之扭挫,使經絡順接,糾正關節錯縫,使脊柱恢復正常的生理平衡,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消除頸背部疼痛及上肢的竄痛竄麻。

觀察證明,綜合治療具有協同治療、加強互補的作用。使神經組織在短時間內得到修復,頸部解剖關系達到新的平衡,縮短了療程,提高了療效,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1993,31:472.

2 張鳴生,許偉成,林仲民,等.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51.

第10篇

兒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若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臨床效果非常理想;若延誤治療,則將導致不可逆的疼痛性骨關節炎和不同程度殘疾。

病因

小兒髖關節脫位的病因現在還不太清楚,可能與孕期母體激素分泌異常或胎位等機械因素有關。母親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分泌大量的激素,促使韌帶松弛,便于分娩。超量的激素可能是引起嬰兒髖關節脫位的重要因素。

髖關節脫位的患兒中,臀位產出的高達16% ~ 30%。臀位產嬰兒發生先天性髖脫位的比率較頭位產要高出10 倍,而臀位出生的女嬰則患病比例更高。另外,家族發病率高達20% ~ 30%。

從哪些方面觀察孩子患有此病癥?

患兒出生時,部分或全部股骨頭脫出髖臼,病變累及髖臼、股骨頭、關節囊及髖周韌帶肌肉。在醫療完善的婦幼醫院,醫生的常規檢查是會給新生兒做蛙式試驗,即外展試驗,或者觀察嬰兒的皮紋。皮紋檢查是很重要的手段,如果嬰兒大腿兩側的皮紋不對稱,應懷疑髖關節發育脫位的可能,要及時找小兒骨科醫生進行髖關節檢查。

早期若出現下列癥狀,建議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 3~4個月大的嬰兒兩條腿外觀不一致;

* 嬰兒仰臥時其中一條腿(因脫位)不能完全打開;

* 站立時嬰兒的兩個膝蓋有高低。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為什么容易漏診?

嬰兒期,患兒尚未開始行走,癥狀難以被家長發現,所以容易漏診。若仔細觀察,我們仍能發現一些異常表現。

父母應該怎樣觀察:

* 孩子的大腿、小腿兩側不對稱:表現為變短或變細、外旋(腳尖指向身體外側,見于單側);

* 臀部增寬(見于雙側);

* 皮紋不對稱:臀部、腹股溝與大腿皮紋增多、增深,不對稱;

* 肢體活動有異,換尿布時最容易發現:有問題的那條腿活動少,把尿或換尿布時雙腿分開受限等。

* 幼兒及兒童期現步態異常:走路較晚,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的樣子(單側);走鴨步,肢體不等長,軀干側彎或出現髖部彈響等。

如何得到確診

如果懷疑孩子有髖脫位,最簡單的是到醫院骨科檢查一下。出生6個月前做超聲檢查,6個月后拍X光片。根據B超或X 光片中骨塊的形狀、相互關系和角度可以判斷脫位的類型和程度。醫生會通過家長的情況介紹、手法檢查和分析影像學結果,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確診。

早期選擇保守治療

孩子一旦被診斷是髖關節脫位要即刻開始治療。早期可以采取保守療法,比如說做一個連衣挽具、穿一個小布兜或使用專業的PAVLIC吊帶,使孩子雙腿處在一個外展的蛙式位,每隔2~3個月去醫院復診,檢查髖關節的發育情況。如果6~7個月以后還沒有明顯改善,需要進行麻醉復位,并且佩戴蛙式石膏或使用支具。

生活護理提醒:

1. 患兒的床褥要稍硬一些,以防小屁股下沉,不利康復。

2. 患兒的褲子要稍大一些,最好穿著背帶褲,使孩子自由地活動腿腳,伸展髖關節和膝蓋。

什么情況需要進行手術

如果孩子已過18個月,保守療法未能達到復位的目的,可能需要住院手術。手術治療一般適合18個月以上、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失敗的患兒。其他包括脫位時間長、復位困難、畸形比較嚴重的患兒以及行走后就診較晚、年齡較大的患兒等。

全脫位者術前還需要行骨牽引,視具體病情選用相應手術。

治療效果提醒

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與年齡有很大關系,患兒在6歲以前如果能得到正確的治療,大多數能治愈。超過8歲,關節病變已很嚴重,治療效果一般不太滿意。

術后護理和鍛煉

髖關節脫位治療后的護理與功能鍛煉十分重要,會影響到最終的治療效果。醫生的治療只是盡力恢復髖關節的形態,功能的恢復主要靠鍛煉,需要家長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功能訓練。這會要求家長付出極大的耐心。

骨科門診中父母經常詢問的問題:

問:孩子3歲,經常腿疼,有可能是患了骨科方面的毛病嗎?

答:首先要看孩子疼痛的部位是否固定,疼痛的時間是否持續,疼痛有無功能障礙,是否有關節、肌肉的異常,是否伴有其他的癥狀。小孩腿疼,家長不可掉以輕心但也不必大驚小怪。如果關節腫脹、伴有發燒、貧血、皮膚起斑疹,建議帶孩子去醫院做血常規、血沉等檢查,判斷孩子是否有關節炎或者其他疾病。做過以上檢查,排除內科疾患以后再到骨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問:有沒有必要給孩子測測骨齡?

答:對決心成為專業運動員的孩子來說有意義,可以幫助教練預測孩子的潛能,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沒有特別意義。

小兒骨科常識

容易被忽視的先天性骨科疾病

寶寶出生后,他在母體內形成的姿勢會持續一陣子,如小腿彎曲,足部內翻或外翻,頭頸部稍微傾斜,脊椎前屈等。這些被稱為“姿勢性變形”,絕大部分會慢慢自行改善,恢復正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有些“異常”屬于先天性畸形,是結構上的異樣,必須請醫生鑒定,如:

背脊突起新生兒身體較軟,身體向前傾時,背脊彎曲較明顯,有時嬰兒動來動去時背部有側彎現象,絕大部分是正常的,如果不放心,可去小兒骨科檢查一下。

胸骨異常胸骨尤其是在腹部上方左右處特別隆起,好像里面有什么東西把它推出來的,這都是軟骨發育不均衡的緣故,沒大礙。輕度雞胸或漏斗胸不會防礙身體發育,不必治療。較嚴重的,則需觀察到2歲,必要時手術矯正。

歪脖子如果是因胎內壓迫所造成的,無需治療。頸部肌肉有腫塊時,最好作物理治療,繼續觀察是否會演變成真正的肌性斜頸。經醫生確診,可在1歲后接受手術治療。

馬蹄足與小腿彎曲 足部在子宮內可能處于往內翻或往外翻的位置,這種“變形”在出生后幾個月內會慢慢恢復正常,不會有后遺癥。真正的畸形足需要石膏矯正,甚至手術治療。

佝僂病、O型腿或X型腿 這是嬰兒最常見的生理現象,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此種情況會更明顯,2歲后會逐漸改善。如果“O”型腿特別嚴重,兩腿不對稱,可到醫院拍X光片或抽血檢驗,檢查有無佝僂癥,以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王醫生的特別提醒: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有時候正常與異常的分界并不那么明晰,需要家長多加留意,發現有異及時請醫生作專業的判斷。一旦發現孩子有骨骼發育的異常現象時,及早去醫院咨詢就診。

專家介紹:王志剛

專業專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外展性髖攣縮

簡歷:

1992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醫學專業,后多次赴美國進修,學習惡性腫瘤的保肢手術、兒童脊柱畸形矯治等,學習了國際最先進的兒童脊柱畸形的治療理念和技術。

2000年起在國內率先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方法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2004年被列入“馬蹄足治療全球認證醫生名單”,成為中國首位得到此殊榮的醫生。

王志剛醫生門診時間:

第11篇

目的 探討多排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技術在脊柱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回顧分析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的脊柱結核34例,全部進行x線檢查、螺旋ct掃描及多平面重建(mpr)。 結果 34例中ct及mpr圖像顯示共66個椎體受累,28個破壞椎體中見死骨,累及椎弓根4例,32個椎間盤受累,34例椎旁、前或腰大肌膿腫,4例見鈣化,10例椎管狹窄,3例椎體后滑脫。 結論 常規的x線檢查為脊柱結核診斷的最基本檢查方法,螺旋ct掃描結合其mpr后處理可以清晰顯示骨質破壞細節、死骨、鈣化、膿腫以及椎間盤的改變,對病變范圍、椎管狹窄程度及脊髓壓迫情況具有優越性,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  脊柱結核;螺旋ct;多平面重建

脊柱結核為骨關節結核中最常見者,近年脊柱結核患者的發病率又呈現出上升之勢[1],脊柱結核致殘率高,在晚期常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脊柱結核早期缺乏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螺旋ct檢查及其強大的后處理功能,是脊柱結核重要的影像診斷手段之一,為臨床提供全面而準確的信息。本文收集了34例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的脊柱結核的x線、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影像資料進行對照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38.2歲,臨床表現有低熱、盜汗者5例,雙上肢麻木3例,胸背、腰骶疼痛、活動受限20例,截癱6例。病程1個月~6年不等,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進行了脊椎正側位x線檢查及螺旋ct檢查,所用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層螺旋ct,掃描層厚:頸椎2mm,胸腰椎3mm,重建層厚0.75mm,間隔1mm,骨函數b60s重建方式,將掃描數據傳至wizard工作站,采用圖像后處理軟件行mpr重建。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變累及范圍

34例患者中累及頸椎4例(11.8%),胸椎12例(35.3%),腰椎13例(38.3%),頸胸椎同時受累1例(2.9%),胸腰椎1例(2.9%),腰骶椎3例(8.8%),其中單個椎體受累6例(17.6%),兩個椎體受累24例(70.6%),三個及以上椎體4例(11.8%)。共累及66個椎體。累及附件4例(11.8%),主要累及椎弓根。

2.2  x線、ct軸位及mpr檢查結果  x線與ct兩者間比較,經統計學計算,在椎體骨質破壞(χ2=15.74)、椎間隙狹窄或椎間盤破壞(χ2=3.90)、椎旁或腰大肌膿腫(χ2=20.11)、死骨形成(χ2=57.97)及椎管內受侵(χ2=33.18),上述改變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脊柱結核x線、ct及mpr表現(略)

3  討論

3.1  脊柱結核的臨床及ct表現

脊柱結核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青壯年多見,其次為兒童;男性略多于女性,最好發于胸腰椎交界附近,其次為腰椎、上胸椎和頸椎,骶、尾椎少見,以相連椎體或多個椎體受累多見,本組28例占82.4%,單個椎體及跳躍性病變少見,6例占17.6%;脊柱活動障礙、疼痛和畸形為常見癥狀及體征,嚴重者可出現截癱。

脊柱結核的主要ct表現為①骨質破壞為脊柱結核的直接征象,呈單椎體或多椎體不同程度骨質破壞,少數呈跳躍性破壞,多侵及椎體前部少累及椎體后部及附件,這與椎體微循環有關,但從本組病例來看,累及椎體前中部15個,僅占22.7%,累及整個椎體較多見,51個,占77.3%,這可能與患者病程長、就診晚有關,常見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高密度死骨,破壞椎體邊緣常見有增生、硬化,部分破壞嚴重者可見椎體塌陷、脊柱后突或側彎畸形,甚至滑脫改變。椎弓根破壞多發生在前部,與病變椎體延續。②多椎體骨質破壞多伴有椎間盤改變,嚴重者椎間隙狹窄或消失,而椎間盤破壞是診斷脊柱結核的重要指征之一。③椎前、旁或腰大肌膿腫,部分膿腫內可見鈣化。膿腫累及范圍可超過病變鄰近多個正常椎體,甚至流注至腹股溝或髂窩形成膿腫。椎前、旁或腰大肌膿腫是脊柱結核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別是膿腫的鈣化常具有特異性。④部分患者見有椎管狹窄,脊髓受壓。本組共9例見有椎管狹窄,mpr發現其中3例椎體壓縮塌陷后滑脫致椎管狹窄,而ct軸位僅發現2例呈“雙邊征”改變。

3.2  ct在脊柱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ct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顯示較小、輕微的骨質破壞及對椎管內侵犯程度,而成為常規x線檢查的重要補充,其優越性在于①顯示椎體不同程度及部位骨質破壞,以及對附件骨結構及破壞程度范圍的顯示較常規x線更為清楚。能清楚顯示骨破壞區內的肉芽組織,特別是能發現早期x線平片難于發現椎體前緣輕微的骨破壞及骨膜下膿腫侵蝕樣改變以及小死骨。②顯示結核病變突入椎管的范圍及椎管的狹窄程度。③對椎旁膿腫及其內部結構的顯示,特別是膿腫內細小鈣化的顯示有獨特之處。④對椎間盤溶解破壞或退變顯示較平片清楚。⑤ct可清晰顯示椎管受侵,硬膜囊受壓的情況。⑥有助于脊柱結核的鑒別診斷,特別是轉移性椎體腫瘤和化膿性脊柱炎。⑦用于手術前手術方案的制定和作為治療后的隨訪復查。本組34例x線與ct對照,ct對顯示骨質破壞細節、椎間盤破壞、椎旁膿腫及椎管狹窄明顯優于x線(p<0.05)。

3.3  mpr在脊柱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mpr是在橫斷面圖像上按要求任意畫線,然后依此線重建圖像,為二維圖像,由于容積掃描,可選擇任意方向和平面進行重建,調節窗寬窗位,多方位、直觀、清楚和形象地觀察椎體破壞的具體情況及周圍軟組織的關系,椎體壓縮程度,椎間盤受累,椎前、椎旁膿腫的部位、范圍及內部情況,椎管狹窄程度,充分展示脊柱及脊髓的復雜結構,是x線檢查無法達到的,能獲得全面的信息,不遺漏小的病變,克服了x線檢查時的影像重疊、干擾圖像的觀察,又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軸位圖像的不足之處,對椎體破壞類型的鑒別、椎旁軟組織有無膿腫、有無破壞的骨碎片、硬膜囊有無受壓等有獨到的優勢。

骨骼系統具有良好的天然對比,x線檢查能顯示大部分椎體骨質破壞,能清晰顯示椎間隙狹窄,根據椎體骨質破壞、椎間隙狹窄即可確診90%的脊柱結核[2]。脊柱正側位x線檢查可觀察脊柱各種結構的全貌,空間分辨率高,為診斷脊柱結核的基本方法,對于椎體楔形變、脊柱側彎、后突畸形、跳躍性及多椎體受累等方面,平片因涉及的范圍廣,顯示較為清晰、直觀,由于脊柱結構的復雜性,且平片是一種重疊影像,難以發現椎體前部的輕微破壞和前緣潛在的缺損,以及骨質破壞細節、死骨、脊髓受壓情況,對椎旁膿腫及膿腫內鈣化的顯示率也較低。ct軸位掃描及其mpr后處理兩者結合使用能顯示脊柱結核早期較小、較輕微骨質破壞及椎管內侵犯,明顯提高脊柱結核的檢出率,做出準確診斷,減少漏診,脊柱結核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治愈率高[3],而早期診斷對治療及預后非常重要,我們認為常規x線檢查仍為脊柱結核診斷的首選,但對于不能確診或需要了解脊柱結核病變的詳細情況時,須做ct掃描并行mpr重建,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并可作為脊柱結核治療后的療效觀察。

【參考文獻】

 

[1] tuli sm,mbbs ms,general prlciples of osteoatricular tuberculosis[j].clin ortho,2002,398:11.

第12篇

關鍵詞:胸腰段骨折;傷椎固定; 椎弓根置釘;植骨

胸腰段為活動腰椎與固定胸椎間的轉折點,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以及生物力學特點,該節段為脊柱骨折多發部位。傳統的手術方法多采用后路跨傷椎四釘法固定技術,但該術式存在術后傷椎高度恢復不理想,遠期椎體高度繼發丟失以及釘棒斷裂等一系列問題。我科采用后路經傷椎置釘結合經椎弓根植骨技術治療胸腰段骨折26例,臨床療效確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脊柱胸腰段骨折26例(男17例,女9例),年齡23~55歲,平均33.6歲。致傷原因:交通傷9例,重物砸傷4例,高處墜落傷13例。骨折部位:胸12椎體8例,腰1椎體11例,腰2椎體7例。所有患者均攝胸腰椎X線片、CT及MRI檢查,術前CT示傷椎雙側椎弓根均完整或基本完整,本組26例術前均無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損傷。按Denis分類,其中A型8例,B型14例,C型1例,D型3例。

1.2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患者俯臥位,取后正中縱行切口,以傷椎棘突為中心,充分暴露傷椎及上下相鄰椎的棘突、椎板、關節突和橫突,依次置入椎弓根螺釘,安裝預彎好的連接桿,緊固傷椎椎弓根螺釘與連接桿,以其為支撐點,雙側上下同時撐開后鎖定上下椎的椎弓根螺釘,術中透視下證實傷椎的椎體前緣高度已恢復或基本恢復,并且生理曲度恢復,再松開一側連接桿,退出同側的傷椎椎弓根螺釘,通過已經形成的椎弓根通道植骨并壓實,置入原傷椎螺釘并鎖緊連接桿;另一側依同法進行。

1.3 術后處理 術后絕對臥床休息4w,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早期進行腰背肌鍛煉.術后4w可在腰背部支具保護下逐漸站立行走,3個月內禁彎腰及負重。

2 結果

26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28個月,平均15.7月。切口甲級愈合,無神經損傷、腦脊液漏及切口感染,術后傷椎椎體高度、傷椎椎管正中矢狀徑和Cobb角較術前均明顯改善,隨訪期間無發生椎弓根螺釘斷裂或松動,椎體前緣高度無明顯繼發丟失,椎管正中矢狀徑及Cobb角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脊椎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多數損傷源于高處墜落傷,重物砸傷,車禍傷。其中胸腰段骨折多見,約占脊柱骨折的50%。對于胸腰段骨折,大部位可以通過后路椎弓根釘系統固定,較前路手術,其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手術技巧相對更容易等優勢。

3.1經傷椎置釘六釘法與傳統后路跨傷椎四釘法固定技術的比較 傳統后路跨傷椎四釘法固定技術使用廣泛,但該術式存在術后傷椎高度恢復不理想,遠期椎體高度繼發丟失以及釘棒斷裂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許多學者都對經后路傷椎置釘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顏華儒[1]等通過對比研究得出結論:胸腰段骨折經傷椎的六釘法固定在術后椎體穩定性及復位程度方面優于跨傷椎的四釘法固定。有研究[2-5]顯示經傷椎置釘可有效控制脊柱各軸向的旋轉,顯著增加脊柱的穩定性,因此能減輕骨折復位后椎體高度的繼發丟失,減少術后內固定物斷裂的風險。經傷椎置入椎弓根螺釘,術中術者既可通過傷椎的椎弓根螺釘直接加力從而復位骨折椎體,同時亦可以傷椎為支撐點,更有利于縱向撐開傷椎及相鄰椎體,從而恢復椎體前緣的高度及Cobb角,并可以降低傳統4釘固定所造成的平行四邊形效應,傷椎置釘可以分擔應力分布,由原來的4釘承擔增加至6釘承擔,并在連接棒的中央增加了一個支點,縮短了連接棒的力臂,故可降低術后內固定斷裂的發生率。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經傷椎置釘首先要求傷椎的椎弓根至少有一側是完整的,只有置入椎弓根螺釘的釘道周圍骨質結構完整,椎弓根螺釘才能提供足夠的把持力度 ,才能起到力學支撐作用,故術前常規CT檢查以了解傷椎椎弓根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3.2經傷椎椎弓根植骨的重要性 胸腰段椎體壓縮性骨折后,通過后路椎弓根螺釘撐開復位使椎體前緣的高度得以恢復,但復位后椎體內必然存在一定的空隙,空隙較大者將影響骨折的愈合,并使椎弓根螺釘所承受的應力明顯增加,甚至導致螺釘斷裂。有研究證實通過傳統的四釘法固定,壓縮的傷椎經復位后,椎體前緣高度可恢復或接近正常,但椎體內骨小梁及髓核等結構卻不能完全復位,致使其形成空殼現象,傷椎的承載能力下降,影響前柱及中柱的穩定性[6-7]。根據Denis三柱理論我們得知,脊柱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前、中柱, 因此脊柱前、中柱穩定性的重建對于椎弓根釘固定術后椎體高度的維持至關重要。目前通過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穩定性辦法不多,而經傷椎椎弓根植骨則是一種可行的方法[8],通過椎弓根向椎體內植入自體松質骨可以明顯縮小甚至消除空殼,增加椎體的抗壓穩定性,使前柱及中柱的穩定性增加,同時通過椎體內植骨可使傷椎內骨小梁重建時間縮短,從而使傷椎承載負荷的能力增加,減輕術后傷椎的高度繼發丟失,也使前柱及中柱的穩定性早期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后路經傷椎置釘結合經椎弓根植骨是治療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經傷椎置釘有助于骨折復位,可以分擔應力分布;經椎弓根植骨可避免椎體蛋殼樣變,重建脊柱前中柱穩定性,促進骨折愈合。該術式可有效防止術后內固定失敗、椎體高度繼發丟失和后凸畸形,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顏華儒,許互新,張斌,等.六釘法和四釘法在胸腰段骨折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5):441-443.

[2]宋晉剛,苗艷,崔易坤,等.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研究[J].華西醫學,2012,27(8):1146-1149.

[3]張結合,黃學應,任戈亮,等.后路傷椎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1,15(8):999-1000.

[4]敖新華,吳爭鳴,范衛星,等.經傷椎椎弓根釘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O11,26(3):237-238.

[5]Wu H, Wang CX, Gu CY,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J].Chin J Traumatol,2013,16(1):31-35.

[6]袁強,田偉,張貴林,等.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06,26(4):217-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一级欧美片免费播放| 日韩毛片一区| 99视频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99视频免费|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亚洲理论影院| 亚洲欧美一卡二卡|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视|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画质| 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综合亚洲91久久98|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动态图|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99视频国产精品| 色乱码一区二区三在线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天堂av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网站| 高清人人天天夜夜曰狠狠狠狠|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热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精品尤物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157页| 午夜影院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在线免费|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本一区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 欧美黑人巨大久久久精品一区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欧美一区免费| 精品福利一区| 久久综合狠狠狠色97| **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午夜| 国产精品视频tv|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乱破| 991本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99国精视频一区一区一三|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欧美亚洲精品suv一区| 久久影视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黄色香港三级三级三级| 老女人伦理hd|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性| 欧美精品xxxxx|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精品国产一级|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偷拍|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五码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少妇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