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觀生態

景觀生態

時間:2022-02-13 13:45: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景觀生態

第1篇

關鍵詞:生態性 , 駁岸景觀設計,生態設計,生態駁岸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technology and culture level unceasing progress, landscape design in constant challenge, for more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ttern, ecological desig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ith water as the main suzhou.luzhi landscape ele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suzhou.luzhi must be fully play a leading role for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entertainments.

Keywords: ecology, landscape design of suzhou.luzhi, ecological design, ecological suzhou.luzhi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景觀的概念極其發展意義

1.1生態景觀的概念

生態景觀是指由地理景觀、生物景觀、經濟景觀和人文景觀組成的多維復合生態體。生

態景觀的設計應從經濟、技術、文化等不同層面來綜合考量,應滿足自然性、和諧性、整體性等設計要求,構造人――生活――環境三位一體的和諧生活。

1.2 生態景觀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城市的發展必須以人的健康發展為大前提,人類對自然的向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力量。我們要改造城市,就必須尊重自然,生態性的景觀設計原則敲好滿足了這樣的心理需求。

2. 駁岸景觀的生態性設計

2.1生態性駁岸的設計要點

生態性駁岸的設計應滿足一下功能:

1. 緩解內澇、補枯、調節水位

濕地駁岸是一種可滲透的界面。豐水期,水體中的水向駁岸外的地下水層滲透儲存,緩解內澇;枯水期,地下水通過駁岸反滲透如水體中。植被也有蓄水的作用。

2. 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

水生植物可吸收、去除水體中的氮、磷元素。植被的根系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對水體進行初級凈化。凸凹不平的駁岸形成的魚道、魚巢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帶和水的紊流,使空氣中的氧融入水中。

3. 促進水陸生態平衡

駁岸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練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湖泊生態系統。其坡腳具有高孔隙率、多魚類巢穴、多生物生長帶、多流速變化,為魚類等水生植物和其他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駁岸上繁茂的綠樹叢不僅是陸上昆蟲、鳥類覓食、繁衍的樂土,而且進入水中的植物根系還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提供了場所,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2.2 生態駁岸的設計形式

1.自然原型駁岸。對于坡度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慮保持自然狀態,配合植物的種

植,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如種植柳樹、水楊、白楊、蘆葦以及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發達的根系可以穩定堤岸,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強抗洪、護堤的能力。

2.卵石緩坡駁岸技術。在緩坡駁岸上點綴鋪設卵石、景石等,其橫斷面俗稱“蝶形”斷

面,有利于安全和兩棲動物的出行,以及冬季防水。結合水生植物種植 ,凸顯自然生態感。

3.山石駁岸。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景觀水系特色,即利用就地取材的鄉土天然山石,

不經人工整形,順其自然。山石縫隙間栽植植物,點綴岸坡,展示植物與石的柔美結合。

4.生態袋技術。生態袋采用100%的可循環使用的聚丙烯材料制成,具有抗沖刷、抗浪蝕、抗凍害、抗酸堿、抗微生物、、無強度折損等特點。在生態袋內裝土,可形成0~90攝氏度自由變化的坡岸,然后在生態袋上壓播、插播或噴播植物。在陡岸及緩坡的水邊過渡帶設置裝土生態袋,既滿足了結構的穩定要求,又可以解決河岸雨季拉坡、污染物過濾和波浪沖刷、塌岸問題。

2.3生態駁岸景觀設計的植物選擇

在進行駁岸設計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植物品種的選擇,形成豐富景觀層次,與其他景觀共同構造生態的駁岸景觀。植物的選擇應包括喬木、灌木、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1. 漂浮植物。水葫蘆、大藻、水芹菜、李氏禾、浮萍、豆瓣菜、水菜等。特點:生命力強,對環境適應性好,根系發達;生物量大,生長迅速;具有季節性休眠現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蘆、大藻、,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旺盛季節主要在3~10月或9月~次年5月;生育周期短,主要以營養生長為主,對N的需求量最高。

2.挺水草本植物。蘆葦、鳶尾、茭草、再力花、香蒲、早傘竹、皇竹草、水蔥、水莎草、紙莎草等。適應力強,根系發達,生長量大,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存,對N、P、K的吸收都比較豐富,能于無土環境生長。可分為深根叢生型、深根散生型、淺根叢生型和淺根散生型。

3.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質清潔的環境,其生長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只能在水質較好的濕地中。

3. 生態駁岸景觀設計的優缺點

3.1生態駁岸景觀設計的優點

生態駁岸可為水中生物提供棲息地,為水生生物提供休憩、產卵的空間;駁岸植物的根系可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各種層次的駁岸植物使整個水生環境可循環的發展,維持生態系統平衡。

3.2生態駁岸景觀設計的缺點

生態駁岸的建造方法各種各樣,需根據不同的堤岸選擇適合的駁岸改造方法,為設計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武星寬,《環境藝術設計學――小城鎮特色創新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董翠,《景觀設計原理》,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0;

第2篇

0引言

人居環境是大環境的一部分,人居環境的建設的好壞關系到整體環境的優劣,關系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引入現代生態住宅小區環境設計理念、積極開展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智能化試點,對深入“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重大。節約資源、尊重原生態是人居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可憑借設計手法的創新,建立自然生態的居住環境。本文從生態環境建設的視角,選取生態住宅小區中的規劃、綠化、水景設計三個方面作了論述,以期構建一個生態的住宅小區環境,改善和提高居民的人居生活環境質量。

1現狀分析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同時,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人類對生態的破壞也日趨嚴重,尤其是日漸嚴峻的大氣污染問題。環境污染的加劇使人們逐步領悟到人類的生存與自然環境不可分割,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才能良性循環發展。因此,在現代城市的城鎮化建設中,要更好地利用先進工藝技術改善人居生存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同發展。堅持資源利用綜合化和可持續化,發展生態住宅景觀作用顯著,住宅景觀既要現代美觀,又要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化。“生態住宅”的生態理念已經逐漸被廣泛認可,生態住宅設計是對生態學、美學、建筑學等學科門類的融合、發展和創新,在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基礎上構造更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空間。

2生態型住宅小區的特點與功能分析

2.1生態型住宅小區的特點

生態型住宅小區既要重視舒適、健康,又要體現出生態效益,并從外在上呈現出一種新的人居生活方式,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提高綠化率。環境綠化率的提高并非簡單的移栽花草,而是結合生態學、建筑學、生物工程學、城市和小區環境規劃、美學、地理學、水資源等綜合性學科,妥善處理環境的生態平衡,并充分利用綠地資源。②節約土地資源。重視綠色建筑材料的使用,節約土地資源。歸還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積,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造福當代和后世子孫。③節約水資源。水資源是生態住宅小區開發和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水是生命之源,而我國水資源相對貧乏,我國對于雨水資源的收集和回收利用,落后于西方先進發達國家。根據專家預測,我國到2025年水危機空前爆發,不要等到危機爆發時才研究水資源的節約問題,到時為時已晚。④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在小區設計中引入生態設計概念,由于每一生態系統都有其各自的結構和物質能量循環方式及路徑,在通常情況下,穩定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在設計中滿足住宅生態平衡。如充分利用太陽光和熱能,室內設計采用系統化的節能光源等,既能降低工程造價成本,又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⑤垃圾實行分類處理。此項工作雖然不屬于住宅建設的內容,但它有利于綠色環保、住宅物業管理工作。

2.2生態型住宅小區的功能作用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具有可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調節地區氣候、減少污染物總量排放的功效,主要體現在:①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內容涵蓋生物物種、遺傳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住宅小區能夠確保城市自然生態的整體性、連續性,減少城市生物物種分布和環境變化的阻力,改造當前的生態環境,同時可為生物提供最適宜的生存和繁衍環境。②調節地區氣候,減少污染物總量排放。綠色生態住宅小區能夠有效利用墻面、窗臺、陽臺等多層次空間,移栽種植花草、樹木等綠色植物。可達到增強光合作用,凈化空氣和水體,調節環境的溫濕度,改善區域環境的功效;亦可以減少城市噪音污染,吸收空氣中的微粒,營造舒適和諧的生活居住環境。一言以蔽之,住宅區綠化率提升,不僅有利于降低空氣、噪音、水土污染,而且能提供清新的氧氣,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住宅區區域性氣候,提升住宅區的舒適性。

3生態型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構思

在現代的繁榮熱鬧的都市里,人們為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磚混結構、磚木結構的現代建筑所阻礙,想要回歸綠色田園心靈休憩的生態家園,成了都市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田園生活情結。本文本著生態居住環境的設計理念,試圖闡釋一種嶄新的現代生態生活社區理念,進而營造一種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自由漫步式家園生活方式。

3.1居住區區域位置及配套設施

在選擇居住區地理位置時首要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確保居住區空氣清爽、日照充分、通風良好、交通便利。居住區規劃時應根據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段優勢,與外界環境有機的融合。居住區區域應以居住為主要功能,根據實際需要綜合合理配置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交通出行、園林綠化等功能設施。

3.2住宅小區景觀中的道路設計

住宅小區道路是組織和關聯小區各項綠化地塊的紐帶,也是居民日常出行、生活的必經之路,因此,極大地影響著住宅小區的綠化面貌。小區綠化地塊有利于通風,區域性氣候的改善,減少交通噪音,保護路面,同時起到美化街道的效用。道路設計作為聯結紐帶,要引人入勝,引導小區居住者進入情景之中。此外,以少量的用地,增加住宅小區的綠化覆蓋面積,易于認知的優美道路線、明晰的道路系統、良好的組織與路面鋪裝,更加體現了居住環境質量。

4生態型住宅小區景觀設計

“綠”和“水”是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素,“綠色”已從狹義的色彩元素轉變為廣義的環保和生態意識理念。綠色不僅僅指色彩,更蘊涵一種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返璞自然的設計理念。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也。水,具材也!水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起著協調作用。水不僅能給人帶來愉悅、輕盈、靈動、柔和的感受,而且具有調節環境濕度、凈化空氣等顯著的環保作用。因為有了“綠”與“水”的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既能取得良好的環境協調效應,又能實現生態環保的生態理念。

4.1住宅小區綠化設計

住宅小區綠化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物質生態上來講,還是從視覺形態構成上,綠化景觀所發揮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小區綠化設計中既要合理利用植物對環境的生態作用,又要對喬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進行搭配設計,創造出賞心悅目、環境舒適的物境感受供人們欣賞。在對小區景觀進行生態設計過程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保持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在綠化植物物種的搭配模式上,在空間位置配備上合理搭配種植喬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這不僅符合自然植物生長發育規律,又有利于住宅小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空間位置群落的垂直結構,可形成高低錯落有序的組合,層次分明的觀賞效果。協同住宅墻面和長廊上的藤本植物,就形成色彩鮮明、高低層次錯落有致的景致。第二,注重植被配置的生態性。生態景觀中植被的綠化更應注重植物造景生態化,做到多種類型綜合種植設計。科學地進行選擇、配置和種植,盡量選擇本土植物,避免外來物種入侵。在時間上,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提前考慮景觀植被的后期維護,采用易于維護和管理及后期能源消耗少的植物,多因素綜合考慮設計。第三,強調綠化的多面性。在城市供地日趨緊張的現狀下,實施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多面綠化是合理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明智之舉。

通過多方位地面綠化、建筑墻面綠化及屋頂綠化,營造適合人類生存的人居環境。地面綠化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陽光、空氣、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結合棚架綠化、陽臺綠化、陽臺景觀綠化,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綠化效果。建筑墻面綠化是以藤蔓類植物為主的對豎向空間綠化,與喬木、灌木等植物結合的豎向綠化可起到減低噪音和減輕紫外線強度的效果。屋頂綠化是以建筑屋頂平臺為依托,進行蓄水、覆土并營造景觀的空間綠化模式,屋頂綠化種植土層相對較薄,植株的選擇上應選淺根的植株,多用灌木草本類。第四,注重植物的季節觀賞性。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長周期,其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周期各不相同。在利用不同植物觀賞期差異的綠化景觀設計時,將不同生長周期植物交叉搭配種植,可展現出不同審美效果。根據不同植物季節變化的氣候特征,營造四季常青的優美宜居環境,呈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優美居住環境。

4.2住宅小區水體設計

水體是住宅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體設計一類是借助自然水體豐富小區景觀;另一類是將區域內原有的水塘進行整理加工,或者將城市內江河湖泊水源引入住宅小區,結合人工造景,使用其他設計手法來代替水景。在設計中,對水體的利用應以節約為原則,避免水景的閑置與浪費,采用生態設計手法進行闡釋,并最大限度發揮美觀和生態效應。住宅小區水體設計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盡量以自然水景進行造景,或者將城市內江河水源引流至住宅小區中,自然水景為活水,自身具有清潔和凈化的功能,充分利用自然水景的自然風貌,發揮其生態優勢,引入住宅小區景觀之中,展現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水景,降低運行投入成本,提升小區水景的生態性。

第二,秉承著節約水體原則,構造節約型的水體景觀。旱地噴泉作為引進的新型水景設計,主要應用于小區公共活動的場地,不開啟時,公共場地可作為休閑廣場,滿足親水活動需求;由鵝卵石或碎石鋪砌成的淺溪駁岸和底面,展現原生態自然景觀效果,既能給人們不同的景觀體驗,也起到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環保作用。

第三,運用生態設計手法處理小區里的人工水景,防止水質惡化。當前,大多數小區的人造水景為封閉靜止水體,水體植物種類單一,水體自凈和恢復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在此類小區人工水景設計中,應依據水體流量大小設計相應的循環水泵,水景后期維護管理中,需定期補水稀釋有害污染物濃度,在投入化學制劑去除藻類凈化水體過程中,配合清淤凈化水體,并對水生植物進行合理配植,增強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

第四,水景駁岸采取生態處理方式。水景駁岸是指水面和地面交接的地方,在設計中,依據不同的水體類型采取駁岸處理方式亦不相同,常用的處理方式有自然原型駁岸、多孔型駁岸以及生物有機材料駁岸。自然原型駁岸采用自然土壤與植物,搭配疊石、置石處理駁岸方式,結合水生和濕生植物,達到保持水土與凈化水體的功效;多孔型駁岸以多孔型鋪裝材料來鋪設路面,既能保證透水性,又能增強護岸能力;生物有機材料駁岸是采用可降解再生的材料來設計駁岸路面,景觀效果別具一格。

4.3國內生態住宅區景觀設計實踐

北京鏡之谷山間別墅小區坐落于古檀峪自然生態保護區以內,小區總體布局呈現三角形結構,地勢東邊高西邊低,東北兩方向空間上靠近山體,東南方向首尾連接壁崖,南面鄰近河流。小區自然地表規劃布局與建筑物形體與區域小氣候相適應,在城市中保持有機的小生態圈,創造地域特色的綠色生態體系,讓森林進入城市。潺潺而動的溪水將小區中央主景呈現在風景透視線的焦點上,不同元素之間相互影響,有機關聯。結合地理優勢,可從山中引入泉水,東南側小壁崖處,依據天然高差設計而成三層疊水的壁泉,向外伸展拓寬了居民嬉水樂園的空間。別墅屋頂綠化大都以藤蔓植物為主,曲折盤旋,串聯起兩側濃稠綠意和自然美景。搭配以喬、灌、草、花相結合,實現四季觀花四季有景的水平布局與垂直布局植物群落,在情調色調和空間形態上更具靈動性。小區果蔬種植區以碧綠的菜畦為獨具一格的特色。家庭既可成片栽植,也能夠小面積分區種植蔬菜瓜果或者爬藤類蔬菜,使業主的差異化需求得到滿足,揭示出“歸園田居”的意境。在果蔬種植區種植蔬菜瓜果,減少外界物質與能量的供給,更加低碳綠色環保。沿著山體與小區的相連的地區多種植以多層次、多高度、高密度屏風隔斷植物,一是能夠構建綠色屏障以抵御春季風沙,二是屏風植物融合成為園中景觀,大景與小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5結語

生態化住宅小區的建設,能夠使城市住宅小區及城市的生態系統更加完善,提升城市住宅區的居住環境質量。于開發商視角而言,景觀生態環境優美的居住區市場前景更為廣闊,于大眾消費者選擇而言,人們更樂意選擇景觀生態環境優美的住宅。因此,居住區開發策劃的重點是構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這也是市場銷售中至關重要的賣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景觀生態模式為實踐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統一創造了條件。注重生態環境環保是當今住宅開發的主題,亦將是未來住宅小區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參考文獻:

[1]周滔,李啟明編著.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在中國的發展分析[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2.

[2]夏云,夏奎,施燕編著.生態與可持續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劉威編著.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功能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02.

[4]陳易,張靚編著.生態居住社區的概念與設計原則[J].中外建筑,2005.

[5]孫鴻野,田偉編著.淺議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生態人性化空間問題[J].山西建筑,2008.

[6]秦柯,李利編著.關于生態與設計的綜述[J].現代農業科學,2008.

[7]張凱編著.城市生態住宅區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8]鄔建國編著.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

關鍵詞:生態型景觀;校園;景觀規劃;環境;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J1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02-02

一、生態型校園景觀規劃理念

所謂生態環境,就是在現代城市中,人類、動物、植物能夠和諧共存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學校作為培養國家未來人才的特定機構,其硬件設施的科學化是十分重要的。面對當今世界環境危機等諸多因素,可持續性發展的校園景觀將成為重點研究的領域。校園生態環境是在學校建設中建立起來的。提倡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限制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倡導重復使用,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嚴格選擇,設計合理,完善建筑自身耐久性和靈活性,原有設施的更新重新有效的利用,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生態型校園景觀在設計、建設上,在運營、教育上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前提進行,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使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在建筑設計中建筑物的排放減少占用自然資源,學校大面積綠化如屋頂綠化和墻面垂直綠化等等,學校生態系統的運用、太陽能利用、雨水利用,垃圾分類、廢物再利用等都可以歸結于生態型校園的行列。通過開展各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生態情況,從而激發起他們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愛護校園環境的意識,創造一種校園認同感。

二、生態化景觀設施在校園設計細節中的體現

生態校園景觀設計在總體空間規劃上既要求有新視野、活躍性、又不失人性化、嚴謹穩重、大方得體。寓教于樂是教學的主旨,景觀提供了學生的休憩區,游樂與課堂的過渡區,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區域,要考慮到學生在活動中比成年人會更多的關注到地面的植被、動物昆蟲的變化,更多的看到墻面地面色彩,因此設計中增添種植區給學生提供一個貼近自然界的生態區域,景觀設施周邊安置沙坑,保障學生游樂安全的同時也是滿足其喜愛沙泥自然的天性。

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管是在授課的靈活性上,還是在課程編排的多樣化上都缺乏活力,缺少師生互動的環節。傳統的校園是從教師的觀點為出發點設計的,突出以“教”為主。因此,在設計上突出把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目前校園建筑中教室大部分都為固定的長方形,學習空間比較單一,缺乏適應素質教育的多樣教學的靈活性空間。而在生態校園景觀規劃中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可以在室內到室外的一系列過渡空間內進行,活動和學習的形式豐富多樣,交往空間非常具有人文關懷的特點。靈活的教學空間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安排學習和生活的內容是非常有益的。這些都要求設計在空間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跟隨學生的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在能保持優良的教學前提下,在設計上特別注重了開放與美感的表現。教室與開放式空間位置的關系,門的朝向以及教師資源、教材、網絡、休息室,陽臺、供水等不同要素的整合,空間高度的變化等等。采用有效靈活的科目教室運營方式,將相關科目的教室組合在一起,形成科目教室的共用空間中心區,教室及多功能化教室的設計必須要認識到這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老師教學熱情的地方。因此在其房間大小和課桌椅的擺放上要脫離以往的模式,做出與需求相適應的設計。現在不管是中學、小學還是幼兒園都在深入學生心理方面做了充分的工作。例如,修建體閑景觀交流區,情緒釋放區等。特別是在不同于成人的吃飯、更衣、休息、入廁等生活小事方面都經過專門分析設計。如,設置寬大的衛生間,便于交友的咖啡吧,多功能集會大廳等,整體設計清爽,明亮。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建筑設計正逐步根據學生學習特性設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豐富了教學。新型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還必須深入了解各年級的具體需要。比如高中教學活動通常針對現代學生的個性,能力,職業領域等不同方向,選修制的導入,學校設施更加細化。校園整體設計時,教室大小可按照授課教室,自習室等不同需要設定。信息技術的電腦應用,網絡的普及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在各個教室和公共空間配備電腦,營造四通八達的網絡體系,是現代化教育所追求的目標。網絡作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萬能工具,為學校間相互交流提供了媒介。

三、環保節能在校園景觀規劃中的運用

環保節能的校園建設對于能源的關注一直是生態設計的核心問題。從宏觀上看,氣候因素在校園規劃和構建景觀的整個過程中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設計細節,從廣義上講,氣候決定設計效果。風景如畫的大校園空間和小地區設計應相互結合,景觀設計的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水量、風速風向和日照時間、日照強度。隨著季節變化,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過來影響自然的生態,比如選擇、活力、綠色植被運用在戶外場地的使用中可以緩解惡劣氣候。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的開發利用是當今不斷實踐的課題。木材豐富而微妙的肌理是建設學校的首選材料,其自然,柔和的木制結構空間在崇尚自然的同時,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除此之外,房屋建筑的外墻隔熱材料或者在室外、屋頂等種植大面積綠化也能達到很好的防曬保暖作用。

四、結語

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人性化的校園設施越來越受到重視,沖破傳統,尊重生態,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盡可能的滿足學校的發展。在設計領域中不斷探索,在校園規劃設計中真正實現建筑與生態的完美結合,達到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共存。

參考文獻:

[1]日本建筑學會編[M].建筑設計資料集成.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12).

[2]理查德·P.多貝爾(美).校園景觀:功能·形式·實例.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04)-01.

[3]戴維·紐曼.(美)著 薛力.孫世界譯.學院與大學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09)-01.

[4]丁甜甜.小學建筑空間形態初探[D].湖北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09(5).

第4篇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主義;設計科學;環保理念

在景觀設計實踐中,生態主義是一種重要的指導思想,探索景觀設計中的生態主義理念,是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尋求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生態主義概念簡述

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展理念,生態主義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態學原理,創新生態發展技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主義并不排斥傳統工業與經濟發展,而是通過生態技術的革新與理念融入,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協同發展,重點在于創新技術形式與方法。作為一種環保理念指引下的社會思潮,生態主義與人本主義相對應,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人類都只關注人類自身,所有工作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不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生態保護。在人本主義指引下,人類社會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注重自然觀念,生態主義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思潮,對各個行業起到了科學的指引作用。

二、生態主義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一)設計思想

生態主義對景觀設計的影響,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在設計思想上,生態主義要求景觀設計強化生態保護,在對相關因素與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的時候,不能單純考慮經濟效益和設計效果,更多的要注重環保工作,要通過景觀設計實現生態的發展,推動自然和諧發展。在生態補償方面,生態主義要求景觀設計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與此同時還要利用景觀設計契機,實現對自然的修復與補償,提升環保總體水平。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生態主義理念,要充分考慮風向、水文等多樣化特征,提升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盡最大可能減小人類景觀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構建健康的自然生態循環。

(二)表現形式

景觀設計在生態主義的外在表現形式方面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自然設計上,生態主義要求景觀設計根據植物的分布與群落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自然設計,力求將原始生態自然引入城市設計中。此外,還可以通過鄉土化設計,根據不同的土壤和自然條件,盡可能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植被,突出環境的鄉土性和自然性特征。此外,根據生態主義指引,進行盡管設計還要體現保護性設計原則,在進行景觀設計和匹配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特點,構建景觀的內部循環,提升景觀設計的生態特性,營造良好的區域自然環境。此外,在景觀設計中踐行生態主義,要注重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對于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破壞了的自然環境,可以通過高質量的景觀設計進行恢復。

三、生態主義景觀設計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自然環境

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踐行生態主義理念,最為重要的就是尊重自然環境。從生態體系來看,人類只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個鏈條,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尊重自然環境的本真地位,要充分考慮景觀設計的環境基礎,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氣候和水文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提升景觀設計的層次和自然屬性,優化資源利用模式,實現科學設計與規劃的目標。

(二)突出景觀設計的創造性

尊重自然環境與景觀設計當中存在一些基本矛盾,作為景觀設計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創造能力,利用有限的資源提升景觀的豐富性和層次性,要實現景觀設計藝術屬性與自然屬性的平衡。在利用現代資源與條件的過程中,景觀設計人員要注重突出藝術特性,展現自然的藝術美感,同時也要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都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充分踐行生態主義,實現生態保護與景觀設計的雙重目標。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景觀用途及特點,選擇合適的設計方式與理念,通過局部補償等方式,減小景觀設計對于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注重保留和恢復場景

在生態主義指引下開展景觀設計工作,要充分保留和利用自然場景。在傳統的景觀設計工作中,更加強調場景的創新,經常出現全面改造的情況。在生態主義模式下,設計師要充分尊重和保留場景,對于原有的自然基礎,要充分尊重,并保留相關的要素。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現有的設計規則,選取合適的設計策略,實現原有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產生新的資源投入,盡可能減小對于資源的影響和破壞,在這樣的設計原則下,也能將設計效果最大化,既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歷史基礎,同時也實現了節約資源的目標,同時也提高了景觀設計的藝術性和層次性,打造一種多贏的局面。

(四)注重材料的集約化利用

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踐行生態主義,就要對裝飾材料進行集約化利用。在M行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材料,根據生態主義原則,要進行循環利用,或者選取環保材料,經過加工處理后進行再利用。為了減小景觀設計的能源消耗,在材料選取上,還要注重就地取材,對生態資源進行有效的保留和改造開發。在生態資源的循環利用過程中,包括動植物資源和水文資源,充分尊重這些自然元素,是生態主義原則的重要體現。此外,隨著現代新材料技術的發展,環保材料在現代建筑與裝飾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進行材料選取,要盡可能選擇環保材料,提升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

(五)注重協調人文性景觀

在生態主義指引下開展景觀設計工作,要充分注重協調人文性景觀。生態主義不僅僅要求景觀設計集約化利用自然資源,同時對于人文景觀設計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景觀設計實踐來看,不同城市和地域的人文特征相差較大,所以不會有統一的設計模板,但是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還是要充分考慮并尊重人文要素,將民俗風情滲透到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中,充分釋放本土文化活力,實現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匹配。在宏觀資源調控上,景觀設計師要開闊自己的眼界,納入多種設計元素與設計符號,將當地人文和自然環境有機統一起來,盡可能減小景觀建設投入,用最小的自然資源消耗,實現景觀設計效果的最大化,進而滿足現代景觀設計需求。

第5篇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園林;優化設計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rief elaboration.

Key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garden;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觀生物群落與主要環境條件之間錯綜復雜的因果反饋關系的學科,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生態園林是當代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的目標模式,它以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導思想,講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原理,按照各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讓各種生物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創造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

一、城市景觀生態的特點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設計的對象是具有特殊屬性的生態系統,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態系統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屬性,其物理環境結構和物質能量流發生了迅速的變化,系統的自然調節凈化機能受到巨大影響.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殊景觀,其自發的過程是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其景觀結構的具體表現為:工業斑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源增多,面擴大;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并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基質和綠地斑塊;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是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斑塊卻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能源來維持正常運轉.可見城市景觀的自發發展具有日趨惡劣的趨勢.

二、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

2.1 整體優化原則

城市景觀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設計中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和研究,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在把握城市總體景觀結構的基礎上對于城市中的自然綠地、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的分布和發展趨勢要做系統的調查分析,以此作為宏觀基礎來對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中觀的城市景觀要素進行指導和協調.

2.2 異質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原則.

2.3 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生態鑲嵌式結構的拼塊的復雜性、多樣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勻度、鑲嵌度和連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態學的研究表明,生態系統內結構和物種多樣性有利于系統抗干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統的穩定和發展.景觀設計中的多樣性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景觀拼塊結構的多樣性,即城市中各種景觀資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應盡可能多樣化,以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轉;城市景觀生態元中生物分布的多樣性;城市景觀生態元空間形態及承載行為模式的多樣性.

2.4 景觀個性原則

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它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這是地域分異客觀規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2.5 遺留地保護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一定要絕對保護自然保留地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

2.6 生態關系協調共生原則

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網的協調,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三、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

由于生態化設計的特殊性和系統性,照搬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方法是不完全適用的,城市景觀的網絡生態化設計應該在根本上從景觀生態出發.

3.1 廊道的構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也就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城市中的公路、鐵路、河流、各種綠化帶、林蔭帶均屬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景觀的連通性,也影響著拼塊間物種、物質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網絡的構建不僅僅是道路和綠地系統的規劃,它奠定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空間格局,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各景觀生態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規模恰當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氣流,改善局部氣候環境,也可以阻擋風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對拼塊的干擾,可以控制拼塊的發展趨勢,從而保護自然資源拼塊,協調人工景觀拼塊的發展.以“廊道”的概念來設計城

市的基本生態網絡,可以不再局限于僅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城市空間和交通層面的規劃,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性.廊道網絡的構建應遵循整體性和地域性原則,并預留動態發展的彈性空間.

3.2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

第6篇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景觀生態;生態美學;景觀生態產業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以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為其絕對永恒的自然基礎。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人口增加、工業化、城市化及人類活動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規模改變著自然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及全球變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維護其再生能力,并使人類生存環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生態型城市就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自然系統的和諧為基礎,以彰顯個性的文化魅力為靈魂,以資源的循環、協調和高效利用為保障,以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整體效益的和諧統一為目標,建立在區域平衡協調的基礎之上的城鄉統一體。

1做好生態景觀城市設計

生態城市規劃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和評價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內容。景觀設計要遵循自然辯證法。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背景文化、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信息等第三產業。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未來生態城市的基本輪廓應當是:(1)能充分利用可持續供給的清潔能源。(2)能充分利用可持續供給的清潔材料。(3)城市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形成全面的協調共生網絡。(4)在城市的長期發展中始終具有最佳的生態位和最強的組織力。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而設計出了十大戰略,包括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鄉土環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態;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建立無汽車綠色通道;開放專用綠地;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生命基質;溶解城市,保護和利用高產農田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鄉土植物苗圃基地。通過這些景觀戰略,建立大地綠脈,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

2生態景觀城市設計策略

2.1設計原則

2.1.1穩定性原則

景觀在自然或人為干擾下不斷發生變化,不同強度的作用力產生不同的生態反應。不受干擾時,景觀水平結構向同質化方向發展,景觀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適度干擾可迅速增加異質性,景觀還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嚴重干擾則使異質性迅速降低,景觀難以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產生新的動態平衡。

2.1.2生態美學原則

景觀作為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不僅具有經濟、生態價值,而且具有美學價值。

2.1.3實效性原則

景觀生態規劃強調生態合理性,即相對符合自然規律合理規劃,以達到符合人類生態的長遠利益,在規劃中深入分析區域及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能流與物流特征以及規劃實施后的生態風險等,維護與改善景觀的生態完整性,達到生態合理性。同時由于人類在景觀系統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也決定了景觀生態規劃必須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二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2.2城市生態植物設計

按生態學原理考慮,植物材料應有較強的適應性、抗逆性、長壽性與生態功能,比如森林每增長1m2,大致可吸收、固定350 kg的CO2,當森林覆蓋率達35%以上時,就能產生適合于人類生活的氣候。同時,片林和林蔭道夏季能降低氣溫3℃,降低路面溫度7℃,降低建筑物表面溫度4℃~l0℃,減少高溫持續時間3h~8h。一個林地結構、樹種選擇、配置合理的城市,空氣相對濕度可增加54%,寬30m的林帶可降低噪聲6dB~8dB。但是,雖然植物有吸收有毒氣體、吸附塵埃、凈化空氣和防風阻沙的能力,但在植物材料選用上應考慮樹木的生化相克、對人體產生過敏、有礙健康的問題。在群落配置時,還應考慮要有層次性、多樣性、各樹種間和草木建群的穩定性問題等。適地適樹,城市的骨干樹種(基調樹種)應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已馴化的外來樹種。在城郊過渡區與城市近郊區,無論是公園或綠色隔離帶或片林,都不應是純林,應該營造針闊混交林,而且林下一定要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配置的空間,無論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據植物的形態、高低、大小、落葉或常綠、色彩、質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2.3城市總體設計

營造自然景觀優美、建筑風貌時尚新穎、生態調控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區,同時,要改造舊城區,保護古建筑,運用都市里的村莊、城市中的鄉村民居度假村、生態公園模式改造“城中村”。發展綠色社區;完善城市商務區和各種服務系統,優化交通網絡,密切城市各組團的聯系,滿足居民的多元交通方式需求,降低各種出行方式的“時間成本”和“環境成本”,形成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景觀是具有大量的、規則的人工景觀要素,如大樓、街道、綠化帶、商業區、文教區、工業區、倉儲區等,是各種人造景觀的高度集合。一個城市景觀生態功能的優劣,不僅要使各功能區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還要使各功能區在空間上的組合搭配合理,協調不同功能區的物流、能流的輸入和輸出的效率。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則應精心設計建筑群體的空間構成、注意對城市建筑物的數量、輪廓、色彩、材料等的控制,對城市人文景觀加以控制,保持城市流暢的輪廓線和特色,同時,要合理布局斑塊和廊道,精心營造城市綠色生態空間系統,以達到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

3對城市景觀生態發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觀規劃已經越來越趨向成熟,逐漸體現出多樣性、多元化的態勢,對城市生態科學研究的加深,生態健康的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觀的建設有了一個更好的社會和學術背景,更多的既能順應自然環境規律又能表達人類實用與審美精神需求的景觀不斷問世。

當代城市景觀規劃凸顯出人性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總體特質。人性化特征是景觀發展的中心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它是景觀規劃超越功能意義進而完善人的生命意義的體現。它呼吁設計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無微不至的關照。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針對不同年齡、職業和身份的受眾進行設計將不斷增加景觀的獨特內涵和意義,另外針對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這些特殊人群的設計會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同傳統的景觀形式相比,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景觀所承載的信息量越來越多,未來景觀的信息化發展將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發展為景觀的表現形式的提高創造了可能,其生態功能的完備與審美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景觀系統中,以信息表現為主的各種標志系統和指示系統將以更加豐富、簡潔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現;信息化的提高,無疑使人與景觀環境的互動性增強,人的參與,景觀的影響,使時空感覺產生變化。

景觀發展的多元化來源與文化的多元,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使文化景觀呈現迥異的面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景觀的發展不應是走向一種聲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別,我們應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不同文化構成的脈絡,地域文化傳統將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和未來相結合,從而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和文化價值。

除上述城市景觀未來發展的趨勢外,我們在研究城市景觀生態時也應把握這樣的思想:景觀生態系統中的地形、土壤、水體、植被等自然因素并不是靜止的縱向聯系,人的各種活動都滲透到其中,產生著千絲萬縷的橫向聯系。因此在將來的景觀規劃時,必須多考慮人的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把景觀生態系統看作是人類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個生態系統,城市景觀規劃與其它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將越來越密切,也會不斷產生新的分支學科。

4結束語

生態城市已成為國際第四代城市的發展目標。它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是城市人類與其它生物高度協調的標志,也是城市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合的象征。城市生態規劃應該將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作為其目標,研究和制定為生態城市建設服務的規劃理論和對策。目前對于組成生態城市的各要素的研究較多,但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綜合的概念。生態城市規劃應在分析考察城市的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為實現生態城市勾畫藍圖。生態景觀城市的構建與設計,推動了和諧社會的發展,加快了可持續發展進程,其理論與實際意義非常重大,必須把握設計總原則,從城市總體到植物設計出發,才能加快生態景觀城市的合理構建。

[參考文獻]

[1]任燕萍.淺議城市環境問題及對策[J].科技咨詢導報,2007,(12):71.

第7篇

【關鍵詞】生態主義;景觀設計

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要體現,也是景觀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生態景觀設計水平能夠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改善城市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要求。

一、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含義

現代景觀生態設計是城市生態規劃的重要部分,現代景觀生態設計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和“生態”的理念生態的現代景觀是一種口號與目標,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提高生態景觀設計水平,就是解決自然與人工景觀之間的關系,使之完美的結合,以此來提高整個城市的生活質量以及改善城市的環境使人與自然協調統一;同時景觀生態設計并不是只滿足于人們的精神需求,而是從生態出發,達到自然物質的能量循環這種景觀設計通過對土地的利用及能量的流動等各因素,建立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的效益所以,本文把景觀生態設計分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來進行探討。

作為設計學科之一的景觀設計,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景觀設計是建筑學學科的延伸,因為事實上很多景觀設計師同時也是建筑師,很多景觀設計項目也是由建筑師完成的;但另外一些學者和專業人士則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景觀應該和雕刻、繪畫、建筑一樣是同一層次的藝術和學科門類。其中,一些專業學者認為景觀設計是多學科綜合的,是用于資源管理和土地規劃利用的有力工具,強調把人與自然世界結合起來考慮規劃設計問題。也有一些專業學者認為:景觀研究是站在人類生存空間與視覺總體高度的研究;改善環境不僅僅是糾正由于技術與城市的發展帶來的污染及其災害,還應該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地不斷演進。在它的最高層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種值得探索的形式,它幫助人類重新發現與自然的統一。還有專家認為: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面向戶外環境建設的學科,是一個集藝術、科學、工程技術于一體的應用型專業。其核心是人類戶外生存環境的建設,故涉及的學科專業極為廣泛綜合,包括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建筑學、林學、農學、地學、管理學、旅游、環境、資源、社會文化、心理等。

“景觀設計是關于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景觀設計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兩者缺一不可。景觀設計師需要科學地分析土地、認識土地,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土地進行規劃、設計、保護和恢復。例如國家對瀕臨消失的沼澤地的恢復,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濕地的保護,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景觀設計包含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也就是說,目前來講,我們所說的景觀設計主要包含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那么,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或城市設計可以結合成為城市景觀規劃,景觀設計也可以和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形成室內外空間一體化的設計,所以景觀設計也可以說是處理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思維方式,一條以景觀為主線的設計組織方式,目的是為了使無論大尺度的規劃還是小尺度的設計都以人和自然最優化組合和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

二、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植物要素

植物在景觀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合理選擇植物。同時合理的配置植物,植物的合理選擇配置能夠使景觀設計與城市的設計和諧統一植物的選擇是景觀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做好植物的選擇工作意義重大。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注意盡量選擇鄉土樹種,同時兼顧一定的景觀效果與觀賞性在種植配置方面,盡量考慮同種生態群落,以滿足其生長特性,其次再追求所謂的“四季有花”、“三季觀果”等景觀效果在群落搭配時,依然要重視其生態性生長狀態要兼容,喬灌草的搭配需要科學性,從而建立合理的、科學的植物生

態群落使不同的群落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協調,達到共同生長的狀態良好的植物生態群落的建成,也會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如小動物、微生物的成長,這樣就能營造更加多樣性的生物環境只有自然界協調發展了,人類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因為兩者是共榮的。所以在建設生物環境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走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植物要素動物、微生物要素

在景觀設計中,除了要堅持植物配置的相關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動物,微生物的相關要素也是現代生態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動物、微生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作用人類對野生動物是有干擾的,人們既可以保護野生動物,又可以控制一定數量的有害野生動物人們把野生動物帶入人居環境,又將家養動物帶入人類生活圈,城市里的動物又形成了新的生物鏈。例如城市中的鳥類,我們要通過生態景觀設計加強對其的保護,營造更多更好的適合鳥類棲息的生活環境只有動物活動的環境,才是更適合人類生活的環境考慮到動物的遷移,高速路上往往會架設一定數量的天橋,以供周邊兩片綠地中的小動物交流活動,起到“綠廊”的作用微生物也是生態景觀設計中藥考慮的重要因素它們不僅是將垃圾處理的可利用資源,也是很多流行病傳染的元兇綠地中集中了多種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微生物的活動對植物的生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經常清掃落葉,就是阻礙微生物的繁殖,切斷了植物自然條件下的養料,從而植物不能很好的生長。

四、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地形要素

在地形因素中,為了更好的體現生態主義,要充分發揮地形優勢,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生態需要,為城市設計出更先進的景觀地形的設計可以為植物與動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小空間,同時還有一定的隔音降噪的作用其中,濕地景觀是較為典型的生態景觀,它是具有較高價值的生態景觀類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它正在逐年減少,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很多水流被截止;二是很多濱水結合處被破壞;三是人類對濕地動物的撲殺;四是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水體,這些都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生態景觀設計可以說拯救環境的設計,為人類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五、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其他要素

現代生態景觀設計中的其他要素包括的內容很多,這里就以人工建材為例進行簡要的說明人工建材是我們常見的人造垃圾,它不可能被微生物消化,只有依靠人類的合理處理來解決其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如何較好的處理人工建材業,是我們生態景觀設計師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大量的實踐,我們發現可以充分利用其補償價值,可以堆成坡,上面鋪上草坪若需大樹,可以經行局部人工換土,使景觀與廢棄物利用合理結合,造就人工地形,充分發揮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生產成本這就是在生態景觀設計中,對不可回收資源再利用的良好實踐。

結 語

本文敘述了現代景觀生態設計的要素,從植物、動物、微生物、地形等方面逐一闡述了其與景觀生態設計的關系以便其能更好的為人們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做好景觀設計工作要堅持生態設計理念,促進景觀設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城市盡管設計的現代化,更好的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2]陳躍中,王小爽.回歸大自然,呼喚城市綠色空間―紅太陽生態園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5.

第8篇

隨著各國經濟進入到后工業時代,后工業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景觀生態設計需遵循功能性、生態性、藝術性、文化性這四種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也需要借鑒這些原則。后工業景觀設計的方法眾多,最常見的方法為保留再利用、生態恢復與促進這兩種方法。無論使用何種方法,應該遵循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最小干擾性原則,保護原則和生態、藝術、功能三者相協調的原則。設計者還應該掌握生態重建的策略,以修護被損害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

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方法;原則

一、后工業景觀概述

1.概念產業成長階段論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后工業時代,這種劃分方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農業時代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工業時代以工業為主要產業,后工業時代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產業。當一國經濟進入到后工業時代,往往會產生逆城市化的傾向,大量的工業廠區由此變為廢地。而經過設計者對工業廢地進行再設計就產生了后工業景觀,所以,后工業景觀就是在后工業時代的背景下產生的。根據后工業景觀產生的背景,可以將后工業景觀定義為根據工業廢地的自然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后工業時代的工業元素進行規劃設計,使工業廢地具有休閑、娛樂、觀賞等多種功能的景觀。例如,后工業城市再生景觀、后工業景觀園林就屬于后工業景觀設計的典型。

2.分類按照地域類型可以將后工業景觀劃分為城市開放空間和郊野后工業景觀兩大類。城市開放空間指的是地處城市區域的后工業景觀,例如,北京著名的改造自原國營798電子廠老廠區的798藝術中心因為地處朝陽區,而屬于城市開放空間。郊野后工業景觀指地處市郊的后工業景觀,例如,德國魯爾工業區因為地處市郊而屬于郊野后工業景觀。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將后工業景觀劃分城市后工業公園、城市后工業廣場、郊野廢棄地公園和礦區后工業公園。城市后工業公園指依托城市的工業廢棄地建立起來的生態公園,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便屬于城市工業園公園。城市后工業廣場指的是依托工業遺址建立起來的生態廣場,例如,萬科在天津老玻璃廠遺址上建立的大型水晶城廣場便屬于城市后工業廣場。郊野廢棄地公園是指依托市郊的工業遺址及地理環境建立起來的生態公園,例如,粵中造船廠公園便屬于郊野廢棄地公園。礦區后工業公園是指在廢棄的礦區遺址上建造并充分利用礦區地勢特點而建成的生態公園,例如,德國艾森礦業區公園便是典型的礦區后工業公園。

3.特點后工業景觀和一般的景觀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依托性即后工業景觀需要遵從原工業廢地的景觀特色,要依托原工業廢地的建筑、設施、生態環境來進行修建。設計者往往需要全部保留或者部分保留原工業廢地的一些建筑設施和構筑物。例如美國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就保留了原煤廠的一些設施和構筑物,遵從了原工業廢地的景觀特點。(2)功能性后工業景觀作為公共場地,應該具備最基礎的功能性。所以后工業景觀往往具有觀光、休閑的綜合使用價值。例如有的設計者將廢棄工廠的會議及展廳改造成大型音樂廳,將工廠的墻壁改造為攀巖墻,將煉鋼廠的冷卻池改造成潛水區都使得工業廢地發揮了一定的功能性。(3)生態性設計者追求效益最大化,無論用材及施工都注重最小消耗、最小污染,為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環境。設計者往往因地制宜使用材料,使用可循環再生的材料,使用原工業廢地的材料來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

二、景觀生態設計

1.生態設計的概念和內涵生態設計是指設計者將環保作為最重要的設計參考因素,將生態環境作為設計的最終目的。生態設計也稱環境設計或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的內涵包括兩方面:從環境的角度看,應注重減少資源消耗、將對環境的危害值降到最低;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應注重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產品的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2.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目前對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眾說紛紜,有的學者強調文脈原則,有的學者強調生態原則,有的學者強調經濟原則。本文認為這些說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景觀生態設計,因而都有道理。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應該是多元的,具體包括四項原則。(1)功能性原則功能性原則要求景觀生態設計盡量多地提供給人們多元的使用價值。將工業廢地的歷史加以保護,就具有了文化價值;將工業廢地的設施加以改造,就具有了實用性價值;將工業廢地的廢舊設施進行藝術美化就具有了審美價值。(2)生態性原則生態性原則要求景觀生態設計必須注重保護自然景觀資源,展現更為豐富的自然生態特點。工業廢地的自然環境各不相同,良莠不齊,設計者需要取長補短,實現生態價值的最大化。(3)藝術性原則生態景觀設計能體現視覺審美價值。工業廢棄地的建筑和設施往往不具有視覺審美價值,這就需要設計者通過藝術創造賦予工業廢地以藝術價值。(4)文化性原則文化性原則即學者們強調的文脈原則,指的是生態景觀設計能體現出景觀以外的內在內容。這些內在內容包括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工業廢地與其他的遺址一樣,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這就需要設計者保留并突出這些文化價值。雖然有的景觀生態設計不能完全符合以上四點要求,或者有的長于此、短于彼,但是這四點卻應是景觀設計者們所重點依托的原則。

三、后工業景觀的生態設計

1.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非常多,而且隨著設計理念的進步,設計的方法還將越來越多,但是最主要的方法卻是亙古不變的。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最常見的方法是保留再利用。保留再利用的方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這種方法一直受到了設計者們的青睞。綜觀世界上著名的后工業景觀設計無一不是利用了保留再利用的方法。對原工業廢地進行保留包括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很多工廠廢棄物經設計師的點染,往往就具有了藝術審美價值。例如設計師將廢棄的車道改為景觀中的通道就非常自然而輕松,將廢舊的圍欄改為攀援墻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來的建筑構造。在高明的設計師那里,廢棄的礦堆、渣山、墻壁、鍋爐都可以是某種靈感的源泉。另一種為生態恢復與促進。這是因為工業遺址往往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壞以及人力的損毀而變成了毫無實用價值和視覺美感甚至是嚴重被污染的棄置地。這就需要設計者采取一定的策略來恢復被破壞了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對工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促進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生產設備等范疇。根據現實,工業廢棄地受污最為嚴重的往往是土壤,于是對土壤的處理就成為生態恢復與促進的關鍵。常見的對受污土地的恢復辦法有凈土法、翻土法和改造法。目前國際上通過的生態恢復與促進的方法是4R原則。4R原則即改建(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復(Recovery)原則。

2.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目前設計者在設計后工業景觀時往往遵循以下三大原則。(1)最小干擾性原則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首先需要依托原工業廢棄地的特點來進行設計。不同的工業棄地,其建筑規模、構造和廢棄設備各不相同,設計方案需要充分利用工業廢棄地的條件。當然這不是說,景觀生態設計就必須完全順應工業廢棄地的特點,而是指人為對環境的破壞值應該降到最低。(2)保護性原則設計者應該最大限度地保護原工業廢地的優勢的自然生態環境,想方設法改變原工業廢地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考慮使用可再生的材料,可以循環使用的材料,綠色材料。設計者應該最大限度地節省材料成本,以保護工業廢地的生態環境。(3)藝術、功能、生態相協調原則設計者無論從材料的選用,還是對工業廢棄地環境的改造都必須重點考慮生態價值,但是僅僅以生態價值為標準是不夠的。設計者還必須綜合考量藝術價值、功能價值和生態價值三者之間相協調的關系。綜觀世界上優秀的后工業生態景觀無一不是兼具藝術價值、功能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景觀。

3.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生態重建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景觀設計者們重新站在生態主義的角度上審視景觀設計,促使景觀設計師們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行業的本質。景觀設計師也在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實現后工業景觀的生態重建。其中依托原建筑的構造進行設計、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因地制宜選擇材料都已經成為設計者們常用的策略。在設計的過程中,景觀設計師對生態意義的考量往往勝過對審美價值的考量。盡管從外在表象上看,很多后工業生態景觀不夠精美,但是其生態價值卻是值得肯定的。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由于受到了自然的和人力的損害,因此往往需要生態重建。生態重建包含對工業廢棄地的土壤、植被、水源、垃圾的處理和改造。要求設計師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以促進工業廢棄地的生態重建。

四、結語

對于工業廢棄地的生態化改造,發達國家已經帶給了我們很豐富的經驗。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后工業時代的趨近,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棄地將會產生。首先我國應該加大對工業廢棄地的保護力度,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工業廢棄地。因為工業遺產也屬于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設計者需要將工業遺址和景觀設計結合起來,運用生態設計的方法加以改造。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和景觀生態設計一樣,也需要遵循功能性、生態性、藝術性、文化性這四種原則。設計者還必須遵循后工業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最小干擾性原則、保護原則和生態、藝術、功能三者相協調的原則。設計者們需要靈活使用各種方法最大限度地實現工業廢地的生態改造。后工業景觀設計的難度大于一般的景觀設計,屬于跨學科的行業,其涉及建筑設計、環境藝術、景觀設計、遺產保護、城市規劃等多個學科,這要求后工業景觀設計者應該不斷學習,勇于開拓。

參考文獻

[1]劉松茂,張明娟.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北京:建筑出版社,1999.

[3]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12(8):103.

第9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途徑

1、前言

社會的發展總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環境的基礎上,因此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與人們所追求的和諧、自然的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相違背。于是綠色和諧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就應運而生,已形成了強進有力的發展趨勢。

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遵循原則

園林景觀景觀設計大致遵循四大原則:①生態、和諧統一原則;②經濟適用原則;③因地制宜原則;④以人文本的原則,具體介紹如下:

2.1生態和諧統一

這是園林景觀設計原則的核心,每一個環節都是建立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園林景觀在設計時,會有不同的景物參與,在線條、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現出多樣性,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和諧、統一的設計,避免出現雜亂無章或過度單調等現象。要保障設計出的園林景觀既能呈現出生動活潑的一面,同時又能營造出景觀層次感

2.2經濟適用

園林景觀的設計的主要目的讓人們更加貼近自然,身心愉悅放松的場所,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更多追求的應該是以最小的經濟投入設計出更加舒適、更加漂亮的園林。但經濟化,并不意味著過度減少資本投入,偷工減料,應該是用最少的錢購進性價比最高的綠色材料,進而實現經濟適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則也是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園林景觀的設計要建立在當地生態、人文背景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人們需求的生態園林景觀。

2.4以人為本的原則

園林景觀的設計是源于人們的需求,最終亦是服務于民的,因此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是為民服務為宗旨的。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是要全面考慮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盡可能的滿足全民需求。

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途徑

3.1減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壞。生態園林景觀是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設計的,在進行園林設計時,應對園林中原有的植被及歷史建筑進行詳細觀察。如果這些植被不影響園林景觀設計的總體布局,則可將這些植被和歷史建筑進行保存。這樣即實現了資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同時也節約的成本投入,一舉兩得。3.2實現植被間的和諧、優化。參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植被是多樣化的,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時要對相關的植被進行專業性的研究,避免將相克的植被生物種植在一起。盡量實現植被間的和諧,植被與植被之間是互助共生的,這樣不僅能保障植被的茁長健康成長,同時也實現了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3.3生物多樣性、穩定性的管理規劃園林景觀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生態圈的縮影,要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就要保障園林中生物的多樣性,群落的穩定性。在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時,由于過分追求植被的長青這一錯誤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長青植被,但由于這種模式打破了生態圈追求的群落多樣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維持環境穩定、共同發展的自然定律,從而使得這些耗費大量資金的植被不能適應環境的需求而逐漸凋亡。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生態化設計時,必要要保證生物多樣性,群落多樣性,盡可能模擬出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需求的園林景觀,這樣才能保障園林景觀能有效抵御外界環境的干擾、破壞,既能滿足人們對生態園林景觀的需求,又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當前形勢下,園林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因此適應發展需求,遵循生態化園林景觀設計的四大原則,才能設計創造出既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又能實現生態的和諧、平衡的園林,才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園林景觀發展景象。

參考文獻:

[1]張平.生態性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2014.24:92-93.

[2]趙興明.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06:163-164.

[3]牛春霞.關于園林景觀設計的探究[A].太原市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才發展促進會.工程論文發展集[C].太原市中小企業工程技術人才發展促進會2015:01.

第10篇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關鍵詞: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生態保護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態公園景觀生態設計思想的表現形式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景觀設計不再停留在花園設計的狹小天地,它開始介入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其主要表現形式體現在自然性、鄉土化、保護性和恢復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環境。

1.2 鄉土化設計在我國,伴隨著農村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傳統的鄉土自然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沖擊。人們在享受舒適方便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在承受著這種“破壞性建設”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審視鄉土自然的價值,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鄉土自然作為一種風土與文化傳承的場所而存在。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度里,鄉土自然所附著的風土色彩和蘊含的文化氛圍,是任何城市環境都無法替代的。

1.3 保護性設計保護性設計的積極意義在于它率先將生態學研究與景觀設計緊緊聯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學的設計倫理觀: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生存離不開自然;必須限制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行為,并擔負起維護自然環境的責任。隨著生態科學的發展,保護性設計經歷了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認識階段。

1.4 恢復性設計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或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明顯干擾,同時,已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為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服務,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恢復設計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

2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主義內涵

一是在意識形態上。生態主義的認識論與社會發展同步,從極端理性的機器美學中滲透出縷縷激情,人性的復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態下表現出人文、歷史、地域風情;依然是簡約主義,卻是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呵護人性的基礎之上展開的。二是在物質形態上。生態主義科學地組合空間,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純粹”的事物表達豐富的內涵,獲取最大的快樂。用最少的形態語義來揭示空間的本質和歸屬。打破自我封閉、人工圍合接口對自然的隔絕,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構造,與周圍環境重組,形成新的空間。三是在技術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術,削弱了人體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觀、手工的痕跡――哪怕是些許這種符號的視覺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畢竟它是附著在高科技鋼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層之上的自然生態現象。四是在環境性質上。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使環境形象與性質具有個性化,生態平衡的歸屬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現形態上。使抽象的人文歷史、質樸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視、可觸的空間形態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環境中多一點人性、多一點熱情、多一點溫馨、多一點暢想、多一點浪漫。

3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手法的探討

用景觀設計的途徑構建新型生態公園景觀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觀復雜得多。在此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場地原有資源保留利用的設計①場地原有建筑物、構筑物及機器等景觀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構件保留。②場地原有廢棄材料的保留。一些廢料對環境沒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廢料是污染環境的這樣的廢料要經過技術處理后再利用。在廢料和污染處理中,原則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嚴重時要對污染源進行清理或銷毀。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等,尊重場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歷史,對當地自然生境進行恢復與重新創建。對以前人類活動留下了痕跡,在重新的景觀設計中并不試圖掩蓋或消滅,而是尊重場地特征,采用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手法。

3.2 景觀要素的增、減處理的設計①原有建筑、構件的處理。保留下來的廢棄建筑、構筑物或設施,可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只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賦子其使用功能。②廢棄材料的處理。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③自然系統和元素的處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二是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前,需要對工業廢棄地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才能選擇相應的對策。

3.3 廢物再生利用設計①藝術生成。用非常規的材料、鮮明的色彩和戲劇性形式,以及對材料的拆解與重構,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②藝術地展現生態過程。城市廢棄地的更新,融合了藝術思想和生態的原則,在生態公園景觀設計中,這種手法應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用適用特殊生態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園。第二方面,將以生態學原理為運行機制的污染處理系統。

3.4 選擇高技術的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并不排除對污染的常規技術處理,不過那些復雜的處理設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為景觀的構成要素,增加人們對污染處理的了解和景觀體驗。

在廢棄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將工業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進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補充地下水源,為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和流動廊道。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生態技術還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技術,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等技術。

參考文獻:

[1]王向榮,林著.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王晶.關于城市公園生態建設和管理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6,6.

[3]王芳華.現代極簡主義景觀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第11篇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為例進行實證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彭州市小魚洞鎮,典型的山地鄉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災村之一。其屬龍門山脈,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0%。

1場地要素及微氣候舒適度調研分析

1.1場地要素調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與河流之間的臺地上,臺地東面是湔江河,臺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狹長山谷。董坪村內無機動車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響,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較貧瘠,不太適宜農業種植。受地形影響,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區周圍及山坡、河灘,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濕生植物、農作物等,豐富的植被為生態景觀規劃提供低成本資源。

1.2場地微氣候舒適度評價2008年10月起在當地建立監測戶外氣象參數的站點,選取12個點進行為期1年的觀測其微氣候氣象參數,采用WBGT指數和TS指數量化評價其氣候舒適度[3]。同時,對董坪村利益相關者進行熱舒適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適宜的季節,冬季TS指數平均為1.79℃,表明在適應環境的著衣習慣下,戶外舒適度是適宜的[4],但高齡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覺得冷。夏季戶外濕度極高,風速小,無風頻率大,WBGT平均值為34℃,極端最高值為36.7℃,體感很熱,非常不適宜開展旅游活動。因此,董坪村戶外微氣候舒適度的改善主要是通過改善風環境,夏季規劃風道,將涼風引入場地,通風降溫除濕。冬季則規劃風障,阻擋冷風。

2景觀規劃上述分析表明,鄉村生態旅游景觀需具備生態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觀美感性、環境舒適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態旅游景觀主要規劃設計三類。

2.1農業生態景觀農業生態景觀包括農業生產景觀和鄉村居民點景觀。農業生產景觀規劃: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先發展關系國計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綜合競爭力的產業項目——藥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糧食生產基地。鄉村居民點景觀:規劃建設“舒適、健康、高效、文明”的鄉村生態社區。即:保留或恢復傳統林盤,建設較完善的院落生態體系,農房一層變兩層,保護節約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觀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磚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點,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動場地和文化站等社區公共文娛設施,保留傳統鄉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觀構建“水—院落—鄉間道—群聚空間”的景觀格局。水基質環繞整個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時在下游形成生態濕地,作為雨水凈化和村落生態服務、游憩服務的重要節點,營造川西水鄉風情。收集的途徑為屋面路面和綠地。由此,沿建筑物規劃雨水溝,沿道路和綠地規劃生態明水渠,下游規劃生態小濕地,濕地中種植當地的香蒲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過濾、沉淀、分解。由雨水溝、明水渠和生態小濕地構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2.3戶外微氣候改善景觀董坪村戶外微氣候舒適度改善主要是通過改善風環境,夏季降溫除濕,冬季防風保溫[3]。因此,運用建筑景觀和植物景觀改善戶外微氣候舒適度。建筑景觀[5]:結合當地主導風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錯列式南偏東布局,形成通風道,利于夏季通風,冬季則成為西北風的風障。植物景觀[6]:運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層次、院落層次和住宅層次的具有夏季導風遮陰、冬季防風功能的三級鄉村植物景觀體系。夏季將涼爽的河谷風引入場地,冬季則阻擋寒冷的北風。由此,改善戶外微氣候舒適度,創造交往空間,刺激戶外活動[7]。道路景觀:規劃一條寬7米的鄉村道沿西南—東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與場地外道路相連;規劃建設3~4米的碎石路連接院落與鄉村道,院落內入戶道為1~2米寬的石板路。沿道路種植植物,形成風道或風障。

3規劃建設成效經過規劃建設,董坪村生態旅游景觀初見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項目組成員重返董坪村,為期1年考察農業生態景觀、雨水收集利用景觀和環境微氣候舒適度。第一,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村落層次、院落層次和住宅層次的三級植物景觀體系,初步形成傳統川西特色林盤(圖2)。保留了傳統農作物種植,建立藥材基地,進行藥材種植(圖3)。高出檐、灰磚青瓦建筑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進行蔬菜、經濟作物或果木種植(圖4)。建成景觀初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形成有別于城市的傳統鄉村景觀。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見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溝、環繞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態小濕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體系(圖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產生活,調節場地微氣候。第三,董坪村微氣候舒適度得到改善。通過水系和植物體系建設,董坪村微氣候舒適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擋太陽輻射并形成風道,董坪村夏季太陽平均輻射照度由800W/m2降為450W/m2,平均風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響,平均氣溫由29℃降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為29.5℃,與舒適度指標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葉使場地接受陽光,常綠植物構成的風障阻擋冷風,平均溫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陽輻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達到冬季舒適標準[2]。

討論和結論

鄉村旅游中規劃建設鄉村生態景觀是低成本的可行環保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以下技術策略與方法值得借鑒和思考。

1規劃前注重場地調研一是調研鄉村生態旅游的利益主體,特別是當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態旅游作為促進社區和諧的途徑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區居民經濟收入、增強自信心和社會凝聚力及土地權[9]。調研當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規劃的鄉村生態旅游景觀不誤農時,不廢農景,保障居民沿襲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及參與生態旅游的權利。二是調研開發場地的地形、微氣候、土壤、道路、水體等景觀要素,結合這些要素規劃建設生態旅游景觀。

2利用本土要素規劃鄉村傳統景觀特色鄉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鄉村景觀不同于城市景觀。董坪村規劃了獨有的林盤景觀:第一,雨水溝圍繞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環繞院落,匯集到生態濕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觀與道路、植物結合,重現傳統的鄉村景觀。第二,董坪村種植當地的黃連、厚樸、杉木等有別于其他鄉村的植物景觀。第三,采用當地的青磚灰瓦建筑材料構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傳統民居,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間。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來的一層變為兩層,節約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種植,也方便游客就近體驗真實的鄉村勞動生活。

第12篇

一、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方法——生態設計法

生態景觀的設計實質是對鄉村土地空間資源的優化生態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恢復更新的再生設計。通過合理布置旅游景觀的空間組織、維持和發展旅游景觀的異質性生態系統,進而創造一個自我凈化調節的生態系統。鄉村旅游景區建設不能盲從,一方面應在對地域特色以及特殊意義的景觀要素進行有目的的保護,保留當地地質地貌地形、鄉土植物、景觀肌理和一些細部的景觀元素;另一方面,應充分挖掘與提煉當地鄉土特色與文化元素,為傳統物質空間形態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承提供豐厚的地域文化背景與文化景觀基礎。

二、鄉村旅游景觀生態設計保護措施

三里鎮風景秀麗,千畝茶園茶香縈繞,每年觀光游客絡繹不絕,但是可參與體驗和可以弘揚傳承歷史文化的景觀較少,景點設施老化現象嚴重。茶文化生態園景區開發多以觀茶園、品茶為主,圍繞茶文化做強茶葉經濟,但在景區的互動與體驗項目上設計不足,多為“冷休閑”項目。

(一)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景觀元素的協調

1.對景區進行功能分區三里鎮茶葉生態園景區功能分區的目的在于構筑景區內觀光、休閑度假和諧的空間組合,通過車道、步道將功能區連接,并通過合理的功能定位與區域隔離形成觀光與休閑度假人流的疏導;功能區要嚴格遵照生態保護措施,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尤其加強對茶園、水體、林地的保護措施;在各功能區的建設過程中,處理好開發與安置的關系,保留一部分景區內部民居作為旅游接待設施,在其他區域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等相結合,和諧發展。

2.保護水體環境、動植物環境保護重視對本區域水文景觀的保護,收集數據研究旅游區環境容量并設定限定值,機動靈活地截留蓄水調節景觀效果,避免對水資源的掠奪性、過度性利用,保護珍貴的濕地自然資源,采取筑巢引鳥、放養等措施,創造良好的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地。

3.低碳減排景觀區域規劃使用電瓶車、自行車等環保型交通工具,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普及電力、太陽能等無污染能源,降低鄉村傳統能源使用,例如燃煤、燃木等低級污染型能源利用現象。

4.垃圾處理和環衛措施在景區設立垃圾轉運站,將產生的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并用車把垃圾送到鎮區的垃圾填埋場,使景區內無暴露垃圾,不焚燒垃圾。垃圾桶設計要有藝術性,并有專業環衛人員及時清理。規劃地內廁所均按生態化旅游廁所標準建設,主要集中在游客聚集區域,游道每隔一定距離設置簡易生態型衛生間。

(二)凸顯鄉土本色,兼顧第三產業

筆者認為,應保持鄉村古樸、原始的地方特色,避免大量人工景觀,充分考慮茶文化生態園景區內的文化底蘊、資源特色等因素。此茶葉生態園景區開發歷史悠久,無論是從資源規模和地理位置各方面考察分析都有著良好的基礎,但此茶園景區主要以觀光功能為主,缺少體驗性、宣傳,在此基礎上,設計能夠凸顯三里鎮茶文化的景觀,例如對柏園村進行差異化的主題定位,將傳統農業“農、林、漁、牧”生產通過設計成體驗式、參與式景觀,形成景區良性發展態勢,進而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三、生態設計法在大悟茶文化旅游景觀設計中的具體實現

(一)大悟茶文化特色

首先優化現有茶園景觀環境,將茗道廠房改成為一個既有參與體驗又有宣傳功能的“制茶工坊”,通過仿真模型道具還原茶農賞茶、采茶、制茶、品茶、購茶的每個場景。然后通過浮雕、塑像、小品等景觀元素生動展現茶與民俗文化、茶與歷史名人、茶與制作工藝的文化內涵,使人們在游覽的每個空間轉換中逐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大悟禪茶文化體現

茶文化往往與禪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大悟黃龍寺的修繕和保護融合了佛教文化元素,在景觀功能上也增加了佛教觀光功能,并衍生禪茶的養生功能等。重修黃龍寺的方案是保留舊址不變,按照建筑中軸線向東西延伸,修建山門、十八羅漢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廟規模氣勢;將現有的水塘改造成一個放生池,并在黃龍寺左側山坳處修建素芳齋,進一步體現黃龍寺的禪茶文化內涵,并且修建禪茶園和竹林精舍,使之成為佛文化朝覲、祈福、品茗、修心養性之地。

(三)大悟民俗山水文化體現

擂鼓臺是景區現有較為成熟的區域,主要景點包括一線天、萬丈巖、曬布石和擂鼓臺。規劃在提升景區現有旅游硬件的基礎上,通過石雕的方式講述“楊八姐擂鼓臺點將”“智斗鐵頭王和尚”的故事。

(四)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營建

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作為景區的形象展示窗口,不僅承擔景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同時要顧及景區的經濟效益。重新設計改建現有景區大門,修建茶文化廣場、“兩樹一車”、設計鋪設草坪磚的生態停車場、完善旅游服務中心等旅游服務設施,修建鄂北民俗建筑,設計集商貿、服務、餐飲、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民俗商業步行街。

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在线资源| 中文字幕国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在线播| 国产一区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欧洲国产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影院| 99久久精品国|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 2021天天干夜夜爽|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少妇在线观看 | 乱子伦农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写真| av午夜影院| 国产乱色国产精品播放视频| 欧美日韩三区二区| 国产天堂第一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麻豆99| 野花社区不卡一卡二|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丁香婷 |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久|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日本大码bbw肉感高潮| 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日韩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手机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米奇777| 国产男女乱淫视频高清免费|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免费高清| 午夜影院一级片|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不卡毛片|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精品八区|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蜜臀| 日本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推荐资源| 久久久精品99久久精品36亚| 国产精品九九九九九九| 欧美日韩一二三四区| 国产日韩欧美91| 欧美福利三区| av午夜影院| 91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奇米色| 欧美日韩中文不卡| 亚洲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日韩高潮|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老牛| 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中文字幕国内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级| 国产一二区在线观看|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天天干狠狠插|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人人爽| 精品国产区| 亚州精品中文|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亚洲久色影视| av午夜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欧美系列一区| 大bbw大bbw巨大bbb| 国产伦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2 | 中文字幕欧美另类精品亚洲| 岛国精品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 91久久香蕉| 欧美日本三级少妇三级久久| 国产97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