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00:39: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教學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2年我在云南省一所中學講了一節公開課,來自全省1000多名老師聽了我的課,老師們聽了這一課后收獲很多,受益非淺,對評課有一種新的認識:二次,三次笑聲(鼓掌)是一堂好課的標準。新課標“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考得滿意”是新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F我把這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奉獻給同行們,雙座法(Double Method)是指連坐法和聯座法。連坐法是過硬的方法,屬于“硬件”,而“聯座法”是以人為本,人性化、和諧化的一種方法,屬于“軟件”。由階段訓練、專項訓練、綜合訓練和模擬訓練四個階段構成的一個整體叫做連坐法,其中的階段訓練占用一半左右的復習時間,它又包含語音、詞匯和聽力、語法結構、課本內容、綜合練習四部分,稱作“聯座法”。此模式在高一年級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實踐證明:“雙座法”復習教學模式符合認知規律,它使多元化教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一、準備實驗階段
1.調查摸底。對實驗班45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與思想品行問卷與座談相結合進行調查,并建立檔案。2.制訂計劃,確立目標。3.確立學習小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并掌握、運用合作技能。4.明確小組合作要點與要求。5.要求學生“定向、定時、定量”預習,養成溫習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聯座法”階段復習教學具體操作:自己采用“聯座法”的復習方法介紹給大家
1.語音、詞匯和聽力復習。筆者對高一上學期所教的詞匯,按大綱要求,進行篩選,選出考綱要求掌握的三、四會單詞,以聽寫、根據音標默寫或根據所給的漢語意思來拼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學過的詞匯進行回憶――整理――鞏固,然后用部分常用詞匯進行造句或讓學生自由編寫短文,這一做法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促使他們在造句中運用詞匯,開拓了他們從口頭上和書面上提高交流能力的思維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使整個復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進行,每位學生都在樂中學,使復習課既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指導思想,同時對英語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語法結構復習。把七、八年級和高一上半學期所學的語法羅列出來,讓學生以金字塔的形狀,從易到難,由上往下排列,這一做法體現了分層次的立體教學,使語法從易到難進行復習。每次語法的復習,采取多種練習類型,讓學生在做題(實踐)之后,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理論)語法要點,深化對語法規則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之后摘選歷屆考題來做,使語法復習更加貼近考試,讓學生心中有數。該復習法完全體現了精講精練的原則,復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在樂中學,毫無炒冷飯之感。如復習動詞不定式、賓語從句、動名詞、表語從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學生按金字塔形狀排列順序依次為表從、非定從、賓從、動名詞,他們認為最難掌握的為不定式。
接著選30道考題給學生做,之后讓他們先進行歸納,然后老師小結。
學生在做此類型題時,因均為高考題,他們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均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毫無厭倦之意。這樣完全達到了復習的目的及預期的效果。
3.課文(教材)內容復習。把高一上半學期教材的課文內容從拼盤的形式復述或以小作文的形式歸納課文的內容,然后對課文的知識要點進行對比、歸納,目的是讓學生對舊的語言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之后補充相關的練習,使學生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以模塊二的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為例,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學生的英語素質也隨之逐漸提高。
A good exampl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1 Animal: an elephant in Zimbabwe 2 Situation: previously hunted with numbers decreasing 3 Result: protection by farmers who make money from tourism
What we can get from wildlife protection? 1 Animal: a millipede from tropical Rainforest 2 Situation: produces a drug naturally which can protect us from mosquitoes 3 Result: Daisy plans to tell WWF about the drug
三、實驗的效果
經過半年的不懈實驗與探索,師生共同努力,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考試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根據實驗統計表結果來看,學生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綜合運用英語基礎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書面表達及交流能力亦有明顯好轉,使學生的英語素質更進一步提高。
如果教好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我們只有認真地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現狀和我們的教學實踐,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科學的、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減少遺憾。所以,好的教法是開展好教學活動的基本保證,在教學活動中善于總結,善于應用,才能不斷地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熟悉教學內容,能夠做到承上啟下,準確授課。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為準確制定目標奠定基礎。該“會運用”,就要能當堂運用,不能人為地降低或提高要求。讓學生在上課時就明確學習目標,使其學習有方向,激發其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在以后各個環節里主動地圍繞目標探索、追求。
案例片段(一)思考的問題:在單詞教學中如何變單一為多樣,變死板為生動?我在教授單詞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單詞的使用語境,如在教授cook和cooker這兩個單詞的時候,我分別出示了幾張圖片(一些櫥具和兩位櫥師),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直觀感知,從第一印象開始就對他們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從而避免了對
這兩個詞匯的混淆。然后再通過“he is a good cook,he has a lot of cookers.”這樣的例句加深學生對他們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反思:新目標(人教版)的教材詞匯量大,單詞長,生僻詞較多,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教材的要求。那么我
們該采取什么方式來教學單詞呢?美國學者??怂估字赋觯骸澳軌蛞饘W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睂嵺`證明,拼圖法,數字游戲,單詞接龍游戲,小歌訣,順口溜等傳統教學方法并不過時,教師再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借助圖片,課件。動漫等手段,真正達到重情景,重趣味.重運用,使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使其在特定的語境中被引出,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地加入這些美味的“作料”,無疑是一種優化組合的創新,它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案例片段(二)思考的問題:如何把英語對話教學引入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是往往學習了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英語,還不能開口說英語,而只能紙上談兵。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
對對話的理解和運用,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效果并不理
想。如我在教授:
sandra:hi,gina!
gina:hi,sandra!how’s it going?
sandra:i。m in france.ifm calling to see how you are.
gina:oh。thanks!
sandra:how’it going?
gina:pretty good!i'm just doing my homework.how
are you?
sandra:great!i'm with my pen pal.she’s from paris.
we ale having lunch.
gina:cool!how’s the weather there?
sandra:great!hot and sunny.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gina:also hot.and really humid.
這個對話,在第二天提問時。學生的背誦情況很好,但當我要求他們重新組織一個對話時,效果不盡人意。要么兩人一組的搭配不合適,按照固定的座位進行操練,有的搭配過于懸殊。開展不了對話;要么只會運用近期的知識點,稍微久遠的就遺忘。
1.問題之源起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坝懻撌浇虒W”模式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學生與教師)的學理潛能,具有啟發性、參與性、互動性的優勢。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六課為例,嘗試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運用“討論式” 教學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7—0068—02
一、“討論式”教學的由來與發展
“討論式”教學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常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思維,傳授知識。而古希臘時期的阿卡德米學園 (Academy)以及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所倡導的師生間的討論可以看作是西方“討論式”教學的早期雛形。英國教授俄斯凱恩1919年首次提出了“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概念。杜威的“活動課程”、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也為“討論式”教學法提供了心理學、課程論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例證?!坝懻撌健苯虒W法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二、“討論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討論式”教學法能夠有效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獨立性、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意識
討論式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在大量的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就某一課題進行自由研討,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權利和主體人格。老師的作用是“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使其按照他們本來面目認識自己,在學生需要支持、鼓勵和幫助時,扶他們一把即可?!保ㄐ≡瓏?,366)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向。
2.民主平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討論式教學法完全建立在民主、自由的課堂教學平臺上,倡導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可以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表達權,能夠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溝通和學術討論,從而建構了一個開放、和諧的學習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3.多方互動,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開展學習協作是大學學習的必要途徑,只有通過協作,才能相互啟發、相互影響,使學習和研究在更高層次上進行。討論式教學法注意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訓練,培養合作研究的精神。教師和學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相互切磋,相互質疑,交流學習體會,共同探求未知的答案。在民主平等的條件下,在合作互動的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獨創精神。
4.和諧發展,促進教學和科研的統一
討論式教學模式中,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研究探索的過程。教師既是教學者,也是研究者;學生既是學習者,同時也是研究者,從事的是研究性學習?!敖獭焙汀皩W”的中心任務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質疑和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獨立研究的精神,培養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統一。
三、“討論式”教學的教學案例設計
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第二冊第六單元As his name is, so is he!的課文教學為例來闡述“討論式”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
1.布置任務,小組提前準備
教師將學生按照組間均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出組長、發言人、監控員、問題專家、評估員等,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然后將課文中出現的十數個英語人名平均分給各個小組,要求他們小組合作提前查閱每組分到的兩三個人名的含義、出處,并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為課堂討論做好準備。
2.課堂導入,巧妙創設情境
英語人名作為英語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由于文化差異,學生很難理解英語人名的含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因此,先從漢語人名的文化內涵入手,進行對比教學,幫助學生更快進入情境。通過漢語人名的導入,教師啟發學生探討、歸納漢語人名的文化內涵,并引入英語人名的文化意蘊。
3.小組展示,探討文化內涵
每個小組派發言人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英語人名的含義和出處。并引導學生歸納英語人名的文化內涵。例如:男名中Joe表示“上帝賜予的孩子”,David來源于《圣經》中以色列人著名的國王,反映了宗教、《圣經》對于西方文化的影響。女名中Diana,Cindy都是月亮女神的含義,它們來自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這也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對英語姓名含義與文化內涵的探討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領會和掌握英語語言。
4.復述故事,引導自主學習
本課課文是以人名串起來的,先以Debbie改名的故事引出人名的重要性,然后用Joe,Harry,Julian和Rory以及Elmer和Hubert等人的故事來論證名字對一個人的社交、職業、學業的影響,因此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和結構的把握也可從這幾個人名入手。教師將課文中的幾個重要人名分成以下五組寫在黑板上或PPT上:(1)Debbie;(2)Joe;(3)Harry;(4)Julian and Rory;(5)Elmer and Hubert。
將這五組人名以抽簽的形式分給不同的小組,小組成員充分交流合作,在課文中找出所抽到的人名所在的段落,理清這個人所發生的故事,探討這個人的故事說明了他的名字對他有什么影響(歸納段意)。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復述每個人名的故事并歸納故事的寓意。根據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可以很容易地引導全班學生討論出文章的結構:
Part 1. (Para.1-3): The importance of name.
Part 2. (Para.4-7):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names on life.
Part 3. (Para8):The necessity of changing names.
運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合作中自主探討課文內容和文章結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互教互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達到比老師滿堂灌好得多的效果。
5.互相質疑,鼓勵發現問題
因為前面分組討論,每個小組都只探討了文章的一部分,雖然有提前預習,聽其他小組的講述展示和對文章總體結構的探討,還是有可能會存在每個小組對于自己分得的這一部分內容熟悉,其他部分不甚了然的情況。這時可以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再整體瀏覽一下全文,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和對本文不太明白的地方。這時,可由問題所在課文段落的小組的答問專家負責解答,也可全班爭論,鼓勵學生互相質疑,互教互學。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和答得好的同學都要大力表揚,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總結討論,倡導批判思維
針對本文作者最后的結論:If your name no longer seems to fit you, you can change your name.引導學生討論“Do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name or not?”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鼓勵學生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期傳達學生不盲目接受專家意見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宋歌.Seminar教學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7).
[2]小原國芳著.劉劍橋,由其民,吳光威譯.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3.
[3]張紹瓊.討論式教學法的主要類型和基本策略[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2).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教學案例;案例分析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想能夠比較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與能力,就必須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潛能、個性的開發與培養,進行真正的素質教育。要進行素質教育就應注重教學法的優化,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本文就以導入、預設、調控等方面來探討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并進行教學案例分析。
一、利用道具,自然導入
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對該堂課的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教學內容則對導入的方式與話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標來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
[教學案例分析一]
例如在進行色彩類單詞的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通過一首與色彩相關的英文歌曲來導入新課,或者通過教師與同學的合唱形式,拉開新課教學的帷幕,以歌曲來激發學生對顏色單詞的學習興趣。
在歌曲播放或合唱結束后,教師可以用一把七彩雨傘來作為道具,教師轉動雨傘,并在雨傘停止轉動之后繼續提問:What color is it? 讓學生說出教師手指所在位置的雨傘顏色,并進行比較,看誰說得更快更準。此時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新奇,踴躍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的思維也在隨著雨傘的轉動而變化,學習熱情高漲。就是這把彩色的雨傘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來,讓其處于積極思考的最佳狀態。如此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還對學單詞進行了鞏固,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進行預設,靈活取舍
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的因素,雖然我們無法預測這些因素,但并不是說就能不進行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對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教學環節進行推敲,并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
[教學案例分析二]
在進行Family members 的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一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用英語來介紹自己的全家福,以兩人為一小組通過對話提問的方式在課堂上向全班進行展示。但經過幾輪之后,學生通過照片就可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誰,完全不用這樣“明知故問”,像這樣的機械性練習對學生已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時,教師可換一種方式來進行,將自己年少時的全家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來找出照片中的教師與其家人,并讓學生通過Who’s the woman ?Who’s the boy /guy?等句子來對教師進行提問。此時,學生興趣大增,爭先恐后的舉手提問或回答,在學生提問之后,教師可先不將答案公布于全班學生,將答案小聲告訴提問的學生,并讓這個學生來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
三、進行調控,隨機應變
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不可能預知到教學中的所有細節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把那些有價值的可隨機生成的資源恰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設計中去呢?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資源進行有效地捕捉與調控,做到隨機應變,讓這些看似“意外”的狀況變成教學的輔助資源。以此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達到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地調控,實現教學目標的順利進行。
[教學案例分析三]
在進行近似單詞的區分教學時,如區分listen和hear,look和see,bring和take等單詞組的區分教學時,突然有一只蝴蝶飛進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不認真聽講的狀況。對此,教師就可通過一個有趣的動作(將手指放在嘴邊)讓學生安靜下來,并對學生進行提問:
Teacher:Hey.children!Look.What’s this?
Student:是一只蝴蝶。
Teacher:Yes.But, how to say it in English? Who can tell me?
Student1:It’s a Butterfly.
Teacher:Yes. It’s a Butterfly.
此時,對蝴蝶進行的簡單對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了,讓原本有些許枯燥的教學變得更加的輕松、愉悅。同時,教師還可就蝴蝶設計更多的對話來進行listen和hear,look合see等單詞組的區分練習與加深理解。如此一來,原本的“意外狀況”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只要做到隨機應變,必定能將原本枯燥的英語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對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要體現形式,其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系著該堂課的成功與否。作為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與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晉臣,初中英語教學案例與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12期
[2]潘娜,讓教學機智在課堂中閃光——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及分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年4期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小學英語教學法》讀后感
暑期仔細研讀了王電建和賴紅玲主編的《小學英語教學法》,書中教學理論領先,教學案例詳實,用大量真實的教學案例闡述了怎樣進行小學英語語音、詞匯、語法和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教學,書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讀后我對于小學英語教學有了更新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受益匪淺之下也感觸良多,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享。
一是精研名師,提升自我
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驗很重要,但是在進入課堂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而這些準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從前輩案例中吸取經驗,多向名師學習。讀一本好書,看一堂名師錄播課,參加一次教學培訓,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成長。比如,在《小學英語教學法》一書中的語音教學中提到字母的游戲教學法,教師不是死板地把26個字母從頭到尾教呀,念呀,背呀,而是讓學生分別充當A,B,C……然后用“Who is A?” “Who is B?” “Where is C?” “Hello,A!”等已學過的句型來提問,學生回答“I’m A.” “I’m B.” “I’m here.” “Hello,B!”
這樣教起來,學生有興趣,學得快,記得牢。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對于小學英語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英語教學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二是隨時反思,不斷進步
學而不思則罔,每次學習之后都應該進行反思,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有感觸的案例,遇到好的方法都應該隨時記錄下來,一段時間之后合并同類項,把經驗總結出來,用于下一次的教學活動。比如觀看一堂名師錄播課時,應該要準備好筆記本,隨時按下暫停鍵,把課堂當別好的方法,或者課堂互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地方都記錄下來,養成隨時反思,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三是加強學習,提升教師力
《小學英語教學法》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簡筆畫教學,英語童謠、歌曲教學和英語動畫電影教學,而這些輔助教學的方法都對教師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一線英語教師,應時刻不忘提升自己的教學基本功。孩子們如果能遇到一名多才多藝,富有活力和教師力的老師,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肯定能大大提升,學習效果也相應會大大加強。
關鍵詞:課堂教學案例;新課程;教師培訓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以來,隨著全國各個省、市陸續開始實行新課程,對教師進行大規模的教師培訓成了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部規定,在各地實施新課程之前必須對教師進行培訓。師范類學校的教師也認為,中學在職教師需要培訓。各級中學的領導和教師也覺得需要參加培訓。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師培訓的大環境,教師培訓使得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在培訓過程中,培訓教師也嘗試了很多種培訓的方式,幫助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行動研究,以課例為載體的方式,反思性的教師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然而,教師們對新課程培訓也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的教師對培訓不太滿意。在教師培訓中,有“五大頑癥”,培訓專家所講授的理論比較深奧,教師難以接受,培訓的形式單一,培訓的各方面內容過多,培訓考核、管理不恰當。一次關于市級培訓的調查表明教師們對課堂教學對利用課堂教學案例來剖析新課程的理念特別感興趣。教師既然有對課堂教學案例有需求,我們就應當在這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因此,作者設計了一次利用課堂教學案例培訓高中英語教師的活動,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對這次培訓進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問題
(一)利用課堂教學案例培訓英語教師的效果怎樣?
(二)利用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培訓,英語教師獲得那些方面的收獲?
(三)在利用課堂教學案例培訓教師的過程中,不同的培訓環節對教師有何不同的作用?
三、培訓案例描述
(一)培訓對象
筆者組織培訓某地區高中一年級英語教師32名。這些教師已經參加過市級的新課程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程教材的特點、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設計、新課程下的教學案例分析。教師基本理解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能夠有意識地按照新課程理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但是教師對新課程理解的水平和實際教學操作的水平還有待于提高,不同教師之間的水平也不盡相同。參加培訓教師30名學歷為英語教育專業本科,2名為英語教學方向碩士研究生。教師平均年齡29歲,平均教齡7年。男教師3名,女教師29名。
(二)培訓目標
在其他新課程培訓的基礎上,參加培訓的教師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能夠對課堂教學中的實際的、具體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刻的分析。
(三)培訓環節
1、課堂教學案例的設計介紹
上案例課的教師將印好的教學設計方案發給受訓的每一位教師,教學設計方案包括教師教學的教案和學生學習的學案。教師使用的教案主要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學生學習的學案上列出了學生在課堂上要完成的口頭和書面的練習材料。上案例課的教師同時為參加培訓教師提示上述內容,只說明上案例中的大致內容,并不說明各項設計的意圖,介紹案例的時間為10分鐘。參加培訓教師提前瀏覽教學案例的教學方案,為觀看教學案例做準備。
2、觀看和評價課堂教學案例錄像
參加培訓教師觀看一節45分鐘課堂教學案例的錄像并填寫課堂教學評價表和教師的個人收獲表。本次培訓活動結束時,參加培訓教師將填寫好表格上交。
3、教師自由口頭評課
培訓教師主持評課,引導參加培訓教師評課。每個評課的教師都會得到一本教學參考書作為獎品。當參加培訓的教師不積極發言時,培訓教師提示一些分析課例的角度,如可以從教學目標的角度,可以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可以從教師素質的角度等。如果參加培訓的教師想要發言,就舉手示意。主持教師允許后,參加培訓教師說出自己對教學案例的看法。參加培訓教師既可以評價教學案例的優點,也可以評價它的缺點或者說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參加培訓教師在此期間填寫教師個人收獲表,具體寫出收獲的內容。這個活動環節的時間是40分鐘。有15名教師主動評課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4、上案例課教師講解案例的設計
上案例課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全面的講解,說明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本單元的整體教學安排、平時教學的特點、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準備課例時遇到的問題、課例錄像之前的試講情況等。上案例課教師還針對前一個活動環節中參加培訓教師提出的問題做了相應的解釋,幫助教師進一步理解本節課的設計思路。上案例課教師講解時間為20分鐘。
5、培訓教師整體評價
培訓教師針對本節課教學設計和教師提出的關于案例中的問題,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進行全面的口頭評價與解釋,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培訓教師整體評價時間為20分鐘。
四、數據收集
(一)評價表與問卷
研究者即培訓者預先設計了課堂教學評價表和培訓活動收獲問卷。參加培訓教師在培訓活動的進程中隨時填寫評價表和需要筆頭回答個人收獲的問卷,在培訓活動結束之前還要再利用15分鐘的時間來填寫評價表和需要筆頭回答個人收獲的問卷。
(二)研究者親自體驗
研究者即培訓者在培訓現場,觀察和體驗到了當時培訓活動的全過程。
五、數據分析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既有定量數據分析也有定性數據分析。分析包括參加培訓教師填寫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和他們在培訓活動中的收獲這兩個大方面。
(一)對教師填寫的中學英語課堂評價表的分析
表1中的數字為選擇相應項目的教師數量,總人數為32人。從表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本節課例的認可成度較高,認可度最高的項目是“符合學生實際、教師的專業素質、師生活動的比例”這三項。教師認可度最低的項目是“學生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和見解”,但是也有超過一半的教師選擇“好”這一程度。通過數據可以確定,參加培訓的教師認為這是一節好課。從教師所寫的課堂評語中也可以看出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很高。其中一位教師寫道:“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以體驗、探究的方式學習語法,避免了教師直接地講授語言的規則。教師有效地指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對教學案例進行評價、反思,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新課程的理念。
教師對本課例的評價比較高,在觀看和評價課例
的過程中,就可以從案例中體會到新課程的理念,體會到新課程理念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其中一位老師在填寫自己的整體收獲時寫道:“通過自己觀看和評價這節課,我更加體會到做到真正實事求是,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去講授英語課,復雜語法的講解,沒有母語的幫助,一般學生是很難接受的。而且,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語言體驗、語言探究、語言規律歸納,在情景中應用。語法課不能只是教師在講授,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機會進行思考,才能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p>
(二)通過問卷調查參加培訓教師的收獲
表2中的數字表示的是選擇相應項目的教師數量。從表中可以看出,參加培訓的教師在表中所列的方面收獲均比較大。教師還對上述問題做回答,說明了自己的具體收獲。
1.觀看和評價案例后,您對新課程理念的反思與收獲如何?
參加培訓教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括: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合作式學習;語法課的過程是學生閱讀觀察一體驗一操練~歸納一應用;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從課文中提取含有語法項目的語句;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要充分;制定的教學目標要適合自己的學生;要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要研究新課程理念和自己教學實際的結合;在語法課上,教師要適當利用母語和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
2.聽上課教師講解課堂教學案例設計后,您的收獲如何?
參加培訓教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括:本案例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師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語法課堂教學的步驟要循序漸進,要借助母語的原因就是要真正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教師在學校備課組內經常交流,充分考慮到了課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互動,隨時向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語法教學的落腳點是運用語法進行語言交際,語法就應該和語言實際交流結合在一起;上案例課教師的思維比較活躍,接受新課程理念比較快;教師要結合自己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再開發、再創造;教師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學習知識,教師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發現語法規律,利用學生之間的討論解決問題的活動非常實用。
3.聽評課(包括參加培訓教師評課和培訓者評課)交流后,您的收獲如何?
從總體上講,評課教師對課堂教學案例的評價到位,既說明它的主要特點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參加培訓教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括:獲取到了多位老師的有益觀點;要想課堂教學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師就要把新課程理念和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盡可能完美地結合;聽其他教師的評課,反思到了自己上課的一些缺點,課例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值得借鑒;自己評課和聽他人評課幫助教師提高評課的水平,而且能夠及時獲取別人的經驗;教師要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設計的學生運用語言情境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堂上,教師有時也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當時的反應靈活地調整某些教學環節;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法課要求教師從語言的意義人手,要讓學生首先體會含有相應語法結構句子在文章中的意義,再去分析語言的結構;學生大聲朗讀是促進學生內化語言的一個重要步驟。其中一位教師這樣寫道:我想到的是,上一節好課并不只是一個人思考的結果,通過交流討論,教師們更能發現問題,改正不足,發揚優點,這樣集思廣益我們能夠提高教學水平。
4.您覺得這樣的教研活動方式的效果如何?
絕大多數參加培訓的教師認為這次培訓活動的方式很有效。他們的看法包括:教師討論熱烈、思維活躍,把這節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得比較深入,獲得了上好一節英語語法課的啟示;教師們能夠相互啟發、相互借鑒,能夠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進行反思;上案例課教師和聽課教師,通過評課、交流意見的方式提高了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對今后備課有很大啟發,共同分享了有效教學的體驗。另外,有5名教師將觀看教學課例錄像與在當場聽課比較。他們認為,觀看課堂教學案例錄像不如在當場聽課效果好。主要理由是教師不能觀看到課堂上學生的實際整體表現,體驗不到課堂的實際氣氛。
六、研究結論
本次利用課堂教學案例培訓高中英語教師的活動取得了很好效果。絕大部分參加培訓的教師對培訓的效果認可,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培訓中的不同方式獲得了多方面的收獲。通過觀看和評價課堂教學案例,每位教師看到了新課程理念的具體化方式,再次體驗了一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變式”;通過聽上課教師講解課堂教學案例設計,教師理解到了上課教師的整體設計意圖以及設計的方式和全過程,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備課有啟發;通過聽多名教師評課的過程,教師的思維進一步開闊,從更多的角度來分析這節課,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提升了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獲得了更多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實際課堂教學操作方式。
關鍵詞:建構主義 中職英語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113-01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主要有索緒爾的結構主義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克拉申的語言監督理論,喬姆斯基的生成轉換理論,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的系統功能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基礎英語教學都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其中對筆者影響最大的有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本文主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探討了該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給出了該理論指導下的具體教學案例。
1 建構主義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僅通過教師傳授就可以得到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來學習。它強調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該理論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指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創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獲得語言知識。(3)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會話、商討、爭論等認知過程,使學生構建自我知識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更有利于學生意義的建構。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是教與學、學與教的相互依存和對立統一的必然要求。
2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案例設計
People like keeping pets教學案例設計。
課程內容選自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省中等職業教育規劃新教材《英語》第一冊11單元課文2。具體步驟如下。
2.1 預習
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得知: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生不應該被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所以在課前預先布置給學生任務,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搜集寵物的英語單詞和有關寵物的童謠。這是把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為課堂教學打下了伏筆。
2.2 導入
學習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生要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信息,所以溫故而知新是必要的。
在課堂上播放一首有關寵物的英語童謠。通過音樂,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互相詢問愛好。操練學過的句型,鞏固已有的知識。
2.3 新課
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啟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不是告訴學生現成的答案。針對此指導思想設計了下列教學步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1)播放錄音,訓練聽力。同時提出問題,為下一步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準備。
(2)快速閱讀:給學生兩分鐘閱讀課文,培養學生限時閱讀能力,通過五個正誤判斷題讓學生對全文有大致了解。
(3)精讀:讓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來完成以下三個練習:
①設計四個問答題。訓練學生在課文里查找信息的能力。
②找出表達喜好的句子。
③總結表達喜好的句型。
精讀部分的練習先讓學生找出表達喜歡的句子,然后自己總結句型,并適時擴展句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從而獲得知識。
2.4 操練
學習者想要掌握語言,首先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然后通過交流等手段幫助學習者對當前學習的內容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吸收,應用,從而完成意義的建構。
所以在課堂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用語進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及技能。據此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首先讓學生跟著磁帶朗讀課文,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然后讓學生運用句型造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互相復述課文,進一步鞏固文章內涵并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語言學習,本身是無起伏,無跳躍的積累;但語言學習的收獲,是滾雪球式的擴展。通過這幾個步逐的練習,引導學生從詞到句再到語篇循序漸進準確的運用語言。
2.5 擴展活動:playagame
請一組同學扮演不同的寵物,其他同學可自由挑選喜歡的寵物,并且談談如何照顧好它們。這個步驟是通過游戲模擬具體的語言環境,有了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鼓勵學生大膽說,以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找到成功感,滿足感。這符合建構主義理論中創設逼真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學習,從而達到消化,吸收語言知識的目的。
2.6 總結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記憶和鞏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又讓我們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堂課的學習。
2.7 布置作業
起到鞏固課堂教學重點的作用,鍛煉寫作能力。
3 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其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提高其英語運用能力。因而對中職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蔡昭學.中職基礎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匯,2012(3):148-151.
[2] 魏睿.論中職院校英語教學[J].內江科技,2012(1):189.
關鍵詞:職業英語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信息技術跟學科整合更加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也逐漸成為教育改革強大的支撐點和動力。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研究現在還處于初級起步狀態,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英語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中去。信息技術與職業英語學科的整合的研究有助于解決職業英語教學中很多困難和不足之處,比如教師對陌生的科學領域知識儲備不足、中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運用難理解,學習興趣不高,感到乏味枯燥、缺乏英語氛圍以及對于所學知識找不到適合的場景運用等方面。因此本文在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職業英語教學的特點深入研究了英語教學設計整合基本方法、職業英語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進行教學過程設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診斷整合點,整合點診斷的基本方法、英語教學有哪些共性整合點,共性整合點的解決策略以及英語教學設計的模式研究等方面。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呈現,體現信息技術與職業英語學科整合的必要性。對于實踐教學起到一些指導性作用。
一、背景分析
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我們從研究探討到經歷了逐步推進,從整體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到信息技術與具體學科課程的整合。在國際信息相互交流的今天,各國文化相互碰撞的推動下,更要求我們與國際社會接軌,取其長處,完善自身素質修養,尤其是幼兒教師的自身修養。由于幼兒教師屬于職業技術范疇,因此自身文化素質有限,所以就更需要她們懂得“自己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她們所學習的不僅僅只是知識技能,更要通過學習外國教育集團如何注重孩子教育,如何培養其獨立的一面。在這些條件下需要我們把國外好的地方一點一點“吃”透,尤其是在英語已經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今天。對于英語學科,課程標準中對其內容體系劃分為詞匯與短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幾大部分。由于不同的年齡段有其各自的特點,信息技術與其整合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針對于職業教育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來進行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過設計、分析職業英語口語交際理想狀態下的教學過程,找到其整合點。利用信息技術支撐整合點,研究整合點的解決辦法。探索不同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師英語口語教學整合模式,并在實際教學中應用。教學內容經過信息化處理可以增強生動效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案例中通過多媒體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運用英語來完成任務,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調動了學生多維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課堂,在學習過程中多器官用動,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教學效果。但教學案例也有些設計方面不足之處,比如創新性方面,在練習環節中可適當增加課堂練習的形式,這樣會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時在網絡教學平臺下,網絡自身就是一個生動豐富的背景課堂,它不僅給學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而且教師利用了網絡資源將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還大大提高了教師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通過我們案例研究,信息化教學效果明顯,預期的目標是: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交互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信息化平臺下進行英語學習有利于學生查缺補漏,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4)運用信息手段創設協作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三、信息技術與職業英語教學整合
1、職業英語聽說教學特點
教學實踐中不乏這樣的學生:筆試能力超強,但對話能力超弱。甚至連日常會話都很困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忽略了聽說訓練。而對于職業學生提高聽說能力就成為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進行“聽”,只有聽得準確才能理解其含義并開口說出來。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才能學會用英語去思維。在聽、說、讀、寫四個環節中,聽說自然也是基礎。實物教具當然可以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但有很多話題的學習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物去展示的,因此這是就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
2、整合點及解決方法
語言知識的獲取,應該是在一種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比如我們從出生起學習母語一樣。因此學習英語也必須從聽、說開始。將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聽說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獲取廣泛聽說材料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在網絡上選取適合幼兒師范學生的聽說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擴大聽說材料的獲取范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創造良好聽說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2)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地“說”出來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也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要通過模仿、復述到大量的口語對話練習。在模仿復述階段,可以借助各種多媒體資源給學生采集英文故事、英文電影來豐富教材聽說內容培養學生用英語去思維。讓學生盡量去模仿和復述,達到熟練的程度。在對話練習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講已掌握的知識脫口而出。學生在對話時,語言的復述也會越發地靈活。在口頭表述非常順暢的時候也可以嘗試讓學生用“寫”的形式去復述,從而將“聽說”能力向“讀寫”能力遷移。
四、研究成果
教學內容經過信息化處理可以增強生動效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案例中通過多媒體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然地運用英語來完成任務,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調動了學生多維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課堂,在學習過程中多器官用動,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教學效果。但教學案例也有些設計方面不足之處,比如創新性方面,在練習環節中可適當增加課堂練習的形式,這樣會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時在網絡教學平臺下,網絡自身就是一個生動豐富的背景課堂,它不僅給學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而且教師利用了網絡資源將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還大大提高了教師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通過我們案例研究,信息化教學效果明顯,研究實現了: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信息化平臺下進行英語學習有利于學生查缺補漏,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4)運用信息手段創設協作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鐘紹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4]解月光.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學———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6]陳春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與實踐.2002年12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有效教學———學科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張建鋼的博客《對有效教學的理論認識》
[7]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關鍵詞:情景圖 小學英語教學 教學效果
在小學英語新教材培訓中,教材編寫組何峰提出了有效運用教材中文本情景圖的說明: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材文本(如對話、篇章等)是教學的語言材料,而教材文本情景圖則是學生獲取語言信息的重要途徑。筆者也認為,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是最直觀、最簡便的教具和學具,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大有益處。
一、運用情景圖理解教材文本的內容
結合情景圖理解英語語言是情景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單詞、句子乃至整個對話的意義,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教學案例]:《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8 A camping trip PartA由于話題“野營旅行” 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對于新課學習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故采用常規化、程式化的導入方式,收效甚微。如果我們先呈現課文中孩子們和老師在野營地活動的場景圖,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再利用問題Where are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What are they doing now?與學生交流,就會自然而順利地導入語篇的話題。并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消化吸收。
讓學生理解文本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借助形象生動的情境圖,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掃清障礙,理解文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情景圖突破教材的重難點
英語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難點突破了,重點也就解決了。這就好比一根繩子綁著東西,找到繩結的頭(難點)一扯,重點就顯而易見了。單元情景圖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為此,教師可以從情景圖上尋找突破口,打開學生的想象之門,避免枯燥繁瑣的講解,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案例]:《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A課文中Helen上周在農場上所做的6件事情,對于學生理解文本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在教學中,筆者先指導學生利用跳讀的方法劃出文中的6件事,再呈現這些關鍵詞,同時巧妙利用文中6幅所做事情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后把所做事情和插圖連線,由于課文插圖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就輕松理解了這些事情的含義,此時對話主體部分的理解也就解決了,教學重點也在教學難點突破中有效地凸現并掌握。
巧用情景圖來突破語篇教學重難點效果顯著。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適的情景圖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圖的教學意圖和功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巧用情景圖,突破重難點,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三、運用情景圖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涵養學生的美感?!痹谶M入文本學習前,教師不妨適時地指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利用情景圖能對課文提供直觀線索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地推測或預測,從而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四、運用情景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對好玩有趣的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圍繞課題,結合書本中的圖片復述對話。在這復述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將本課的重點知識進行了內化,給課堂教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教學案例]: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2 A new house PartA時,學完對話后,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觀看插圖,幫助學生分析和概括對話內容,板書關鍵詞。然后鼓勵他們邊看邊描述,將對話的主要內容以敘述的方式呈現出來。其中,一位學生看著課文的情景圖發言如下:Yang Ling and her parents live in a new house. It is big. 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tudy, a kichen, a dinning-room and a large sitting-room. There isn’t a garden. In her bedroom, there’s a desk near the bed. On the bed, there are some dolls.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But there i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re’s a telephone on the desk.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very much. 通過這樣多次復述,大部分學生已經將情景圖印入腦海中,最后不需要看情景圖就能用自己的話復述對話內容。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同時,《英語課程標準》在二級語言技能目標中強調指出:“學生應能根據要求為圖片、實物等寫出簡短的標題或描述”。由此可見,寫作教學已經成為了高段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同時更是難點。單元情景圖不僅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顏色鮮艷的植物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同時更重要的一點,它還具有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這就決定了情景圖必將成為學生習作的一片沃土。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身邊的這一習作資源,更好的為寫作教學服務,讓后進生不怕寫作,讓中等生喜歡寫作,讓優等生愛上寫作。
總之,學習從感知開始,要想讓學生對英語文本有正確的理解,就必須指導學生多讀課文,多看圖,多聯想,并且與口述、畫畫、做做、寫寫相結合,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讓教學效果萌芽并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王 榮 “課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觀看插圖”《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4。
2.紀 斌 文本情境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關鍵詞】同課異構 教學案例 描述 分析
一、“同課異構”研究的緣起
隨著課堂改革的步步深化,我們的英語教學也在隨之不斷地改變和完善。教師們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究著發生在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課例研究就是我國本土創生的一種新型教研模式。
“同課異構,同題多上”等多種聽評課形式,再加之以研究色彩和品位,也就成了課例研究。“課例研究”通常意義上是關于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并通過系列研究以促進所有參與者的自我反思和觀念的更新并進而引發教師行為的根本性轉變。
二、教學案例描述和分析
在英語教學中,課有多種類型。例如,聽說課、講讀課、讀寫課、語言操練課、語法講練課等。由于課的類型不同,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會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課堂教學活動也就不同。
本次“同課異構”課例研究活動的兩位教師是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Unit3 Lesson 9 Near My Home為教學文本。本單元話題是圍繞居室、家具和家庭用品、整理房間及社區環境展開的活動。本研究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時。
以下是兩位教師對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
從A、B教師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師的授課類型也是不同的。A教師是聽讀課,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要內容。B教師是閱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技巧為突破口。兩教師針對同一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授課類型,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習技能。雖然課的類型不同,但卻有著共同要解決好的問題,那就是詞匯教學。
初中英語教學,特別是初中一年級英語教學,詞匯教學是必要的?!叭绻f結構是語言的骨骼,詞匯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Hammer,1991)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語言建筑材料,是基礎。沒有大量的詞匯也就無法順利進行閱讀。但是,詞匯學習又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障礙和難題。
觀“同課異構”,看兩位教師對詞匯教學的不同處理:
【教學案例描述 1】
教師A: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watch a video and listen to a song ,and then asks students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Video中 播放的是植物大戰僵尸的歌詞,歌詞中有There be 句式的出現。在Leading in(導入)環節,教師A先用實物一只鋼筆和一個文具盒導入:
T: There is a pen in the pencil-case.
Ss:(in chorus/齊讀) There is a pen in the pencil-case.
接著教師A采用圖片教學法,利用PPT 展示以下詞匯:shop, supermarket, lake, bridge, hill, trees, flowers,
如:T: There is a shop near my home.
Ss:(In chorus) There is a shop neat my home.
T: 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your home? Yes,there is.
Ss: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your home? Yes,there is.
T: There is a bridge in the park.
Is there a bridge in the park?
But there isn’t a hill in the park. (Ss repeat/重復)
Ss: Repeat…
T:There are some trees in the park.
There aren’t any trees in the park.
Ss: Repeat …
從教師A 對于詞匯的處理來看,還是有刻意強化學生跟讀意識的痕跡。有的觀課教師提出教師是否應當減少這種領讀(帶讀)的頻率,但筆者認為:初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語言的入門階段,跟讀、模仿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必須做好的。語言是一門實踐很強的課程,需要不斷地連續和有效的輸入。學生在未能自己形成輸出能力之前,教師的示范性帶讀還是必不可少的。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教師A設計讓學生根據兩個關鍵詞city 和country ,讓學生用There be 句式,說出城市和鄉村里事物的不同。
教師把男女分為兩組用there be 說句子PK比賽。
City Country
S1 There is a park in the city.
S2 There is a farm in the country.
S3 There is a library in the city.
S4 There is a hill in the country.
學生不僅說出了與文本相關的park, hill, river 還說出了swimming pool, movie theater, air-port, restaurant ,bank, hospital zoo, farm, school 等詞匯。通過此項活動,可以看出學生的背景知識完全得到了激發。
聽讀前或閱讀前的準備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與動機和激發學生以前所掌握的與閱讀相關的背景知識。即:激活圖式-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例如:當Classroom 一詞一出現時,學生會想到學生、教室、課桌、教師,文具等詞匯,這就是圖式。
教師A 正是較好地運用了圖式理論激發了學生,使學生浮想聯翩,于是在city和country兩個詞匯一出現時,學生已有的與之相關的詞匯便“魚貫而出”。
“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的關系、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教育部.2011)。就詞匯學習價值而言,教師要挖掘詞塊、詞語搭配等內容,而不是將單個詞語作為教學內容,這樣才有利于訓練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語言輸出的能力。
【教學案例描述 2】
教師B:教師利用視頻快速展示本課將要學習的單詞,并要求學生在一分鐘內寫出視頻中出現的詞匯,同時電子表在記時。二位男女同學在黑板上同時寫下了屏幕閃現的13或14個單詞,令觀課老師感嘆不已。雖有“表演做秀”的嫌疑,可能會覺得學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能夠記憶這么多的詞匯,但筆者卻覺得如果經常使用這種視覺方法記憶單詞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好方法。Mind-map (思維導圖)記憶法不失為一種讓學生聯想記憶單詞的好方法。
【教學案例描述 3】
教師B 在Practice 環節,用替換詞的形式 操練there be 句式。
A:Is there a forest near your home?
B: Yes, there is a forest near my home.
(屏幕PPT上出現替換詞)
A a school B a small park C a playground D a river
學生根據替換詞有選擇地進行名詞復數的替換操練。如:
A:Are there any forests near your home?
B: Yes, there are. There are. (屏幕PPT上出現替換詞)
A schools B small lakes C playgrounds D rivers
E shops F supermarkets G parks H hills
B教師充分利用替換詞的練習形式,有效地使學生鞏固了本課出現的詞匯。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當教師問道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countryside?What do you know in the countryside? 學生們立即把剛剛復習過的單詞和句式結合運用,而且還說出了學生在本課內容以外的許多詞匯。可以說,詞匯和句型的有效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由于是新初一的學生,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強化英語句式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必要的句式練習,還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在句式練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即:把活動提高一個層次,或者說是把活動推向。
縱觀以上兩位老師的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學目標的不同,就會有不同類型的課,不同類型的課,它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需求來設計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設計合乎學生實際水平的教學活動。
三、結束語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英語基本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初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教育部.2011)
語言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交流,還要培養思維能力和任務,特別是用另一種語言思維的作用(龔亞夫.2012)。所以,教師在從事日常的英語教學中要引起詞匯教學的重視;注重激發學生圖式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教給學生閱讀技巧,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新知;同時還要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基本技能上認真鉆研,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更多地多進行問題與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英語學科 信息技術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1-112-02
一、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以及必要的文字資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或者網絡等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建構而獲得的。
(二)新課程標準
教育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文件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堅持“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程提出:高中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公民外語素質,既要滿足學生心智的和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和未來生存的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具有人文性和社會性,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能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學習了解英語國家文化,開闊國際視野,完善與發展自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備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學生學習特點分析
大部分中職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他們在文化學習上處于弱勢,基礎弱,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意識淡薄,學習氛圍嚴重缺乏,沒有過高的升學壓力,卻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目前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不僅要求求職者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也要求他們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在某些要用英語交流的場合,能獨擋一面,應答自如。學好英語是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掌握英語基礎知識,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對中職生來說是必備的技能之一。而當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對英語課堂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徹底不學, 嚴重缺乏實際運用能力等問題。
因此,在中等職業教育的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越性,就需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
二、信息技術能夠優化英語學科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
心理學家康布斯認為:積極的情感會不斷修正內容,并不斷反復回憶,保持學習興趣,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中不斷地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語境和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學案例1】
中職英語基礎模塊BOOK2 Unit4 Welcome to the party教學時,執教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相對真實的的party情境,學生一下子就被歡快的學習情境吸引到課堂中,在欣賞漂亮畫面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高漲,也就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環境,領悟本節課的主題活動,收效很好。
【教學案例2】
教學中職英語BOOK 2 Unit10 Why it was built?的課文時,教師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世界各國的風景圖,并配上了適當的英語解說詞,在風景圖與流利的英語解說詞當中,學生立刻進入了學習情境,在感受自然風光的同時,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習、生活的熱情。同時在視覺的盛宴中輕松進行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實現主體認知和情感的有效結合!
(二)搭建平臺,培養能力
《新課標》提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薄吨械嚷殬I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也指出:“文化和情感態度的培養不是采用說教的教學方式,認識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毙畔⒓夹g與英語教學整合,給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文化環境。
【教學案例3】
教師在講解中職英語(基礎模塊)BOOK3 Unit6、7、8英語定語從句的語法時,考慮到定語從句是中職學生特難以理解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的語法,不同能力的學生會出現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因此在新課結束后,教師將定語從句的有關知識點、重難點、易錯點等內容進行分類,歸納并附有說明和注釋,指導學生在運用定語從句時遇到疑惑時到資源庫去查找相關資料,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知識點,這種資源的優化和共享,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平臺,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實際應用中的靈活使用。
(三)改變理念,融洽關系。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習得是一種積極地過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權力大,威信高,學習者經常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在英語多媒體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是一種平等、尊重和合作的伙伴關系。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信任能夠構建課堂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當今的教學以追求每一個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獲得發展為內涵,所以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利于師生“教”與“學”的協調發展,才能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最大的優化。
三、信息技術的使用誤區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詞匯;跨文化;有效策略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跨文化交際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也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從以往初中英語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沒有對英語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發掘,導致學生對英語知識及其文化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這對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英語形成了阻礙。在全球化大環境下,培養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已成為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只有讓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真正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
一、直接介紹,對英語文化形成系統的認識
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通常采取直接介紹法,即根據教學需求,直接介紹某個知識點,通過全面、詳細地剖析,不斷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教師就必須適時地對相應教學內容進行直接介紹,確保學生真正了解了英語文化,從而為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綠色;青春;adj.綠色的;青春的)和“blue”(n.藍色)為例,學生腦海中對這兩個詞匯的既定印象為“greengrass(綠草)”“bluesky(藍天)”。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差異,可以引導學生對實踐中兩個詞匯的應用進行解析。教師: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學生猜測英語單詞的意思,嘗試對語句進行直譯)學生:因為嫉妒而臉色發青。教師對學生說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讓學生從書面語言角度再次嘗試分析語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語句進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這個語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應該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們嫉妒的時候臉色真的會發青。這就是語言差異,教師可以讓學生用“blue”表示情緒,學生列舉如下:學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歡指手畫腳的姻親最讓人頭疼。)學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學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沒完沒了地給我寫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見,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根據語言差異,表達出正確意思,這也就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直接介紹法的作用,對知識點進行全面、準確地解析,確保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二、對照比較,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用對照比較的教學法,即將相似知識點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理,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可以采用對照比較法,將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將學生熟知的文化與外國文化進行對比。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真正明晰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對學生學好英語,甚至應用英語,都是十分有意義的?,F以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Unit1Thisisme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涉及的詞匯比較簡單,學習難度不大。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發掘英語詞匯,加深對英語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對于“name”(n.名稱,名字;姓名;名譽)這個單詞,教學過程如下:教師:李曉明,請問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學生:姓李,名曉明。(教師繼續提問,引入話題)教師:TaylorSwift,這個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學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師:那么同樣是姓名,中國人的姓名和外國人的姓名有什么區別?學生:中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國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師通過揭示英語文化差異,讓學生對英語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為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將學生熟知的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進行對比,能使學生對文化差異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有效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導入,彰顯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還可以采取案例導入法,即根據英語詞匯,導入相關的語言背景或語言習慣,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避免學生在英語交流中出現錯誤,保證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適當導入教學案例,能夠充分彰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where”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經典案例:在一次商務談判活動中,談判雙方都帶了翻譯人員,當外方夸贊中方負責人的妻子長得漂亮時,翻譯人員將中方負責人表示謙虛的話“哪里哪里”直接翻譯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則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謙虛的客套話,但由于文化差異和語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礙。此類情況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在文化差異背景下,語言交流也存在差異。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就必須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了解英語文化。初中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案例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將實際案例導入課堂會更有說服力,可以直觀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掌握更多種語言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語是一門普及率比較高的語言,在我國基礎教育中,要注重英語語言學科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以期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英語詞匯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華.英語詞匯學視閾下的跨文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5).
[2]徐穎卓.從外語教學到外語教育的轉變———關于如何提升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曉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初中英語課堂模式初探[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19).
[4]沈泗珍.以學生為主體,打造高效課堂———人教版初中英語一節課教學案例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