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6 17:49: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問題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挫折、負擔或困惑,大體上可以從自我心理、性心理、家庭(親子)關系、朋友關系及社會適應幾個方面來探討。
(1)自我心理。隨著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內心世界有許多復雜的事情要考慮,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關心的是對“自我的認識”,即怎樣認清自己的行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現。在日新月異、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覺得時時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發覺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在何處,交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機關報人等等。由于對成長變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煩惱,同時也對別人的批語與反應甚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評就反應強烈,而且很難過。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并增強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們常遇到的內心顧慮。
(2)性心理。隨著性生理的發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隨之發展。隨著日益增長的性興趣與愿望,如何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別”。生理上的性別取決于人的解剖器官與生理現象,倡在心理及行為上,每個青少年要學習如何按生理性別角色去講話動作穿著;怎樣才能引起異性的好感與喜歡;如何與異性朋友結交相處等等,是青少年們必須去學習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別”。只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一致,才能完全定義為男性或女性。這些心理上的問題,也常是煩惱、壓力的來源。
(3)家庭關系。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青少年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隨著思考方式的改變,年輕人改變了對父母的看法,開始批評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際隔閡。假如父母處理不當,就有親子關系的沖突而不悅。再者,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力求減少依賴父母,而有些父母卻不關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親子爭吵、家庭不睦。
(4)朋友關系。與同學、朋友交往是青少年的一種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學習、幫助,會增長知識。因此青少年們的朋友感情非常濃厚,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是否被朋友接納,很是重要。對于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有時,受到群體朋友的壓力,非采取某種行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問題根源之一。
(5)社會適應。青少年們對自己的社會環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時髦,追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最易被感染或鼓動,也容易批評傳統的社會觀念。假如民生劇烈的社會變革,價值觀念改革,年輕人常易落入變遷的漩渦當中,首當其沖受社會文化劇變的影響。
【關鍵詞】乳腺癌心理問題心理護理溝通技巧
幾年來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加,病人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癌癥患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心理特點和需求,根據他們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以及她們人格、情緒、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反應各有不同,下面從縫隙對象與方法入手,考察結果進行分析、簡要進行探討。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乳腺癌患者30例,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22歲,一般介于40-60年齡段。都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表現也各有不同。
1.2方法
有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記錄病人處境、心態;調查只需回答有、無、程度
2結果
2.1
2.2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問題與其年齡、性格特征、經濟狀況、社會及親人支持、疾病狀態等因素有關系。其表現不同:年輕人擔心1、2、3比較多;中年人擔心3、7比較多;老年人擔心4、6、11、12比較多。意志力強、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會有3、6、7的心里。脆弱的人會有4、10、11、12的心里。早期乳腺癌的病人相對心理問題會少一些。
3討論
乳腺癌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反應不同,一旦確診為乳腺癌后,患者會出現懷疑、高度恐懼、內疚、焦躁不安等心理反應。另外,這個時期患者出現明顯的信息需求,特別是晚期乳腺癌或手術效果不良的患者術后臨床不良癥狀較多,而且身體機能狀態也較差,很多患者出現嚴重抑郁、絕望、甚至有自傷的可能。恢復期主要是角色改變的不適應,應付復發的恐懼、社會交往障礙等。隨著乳腺癌病人逐年增多,每一個病人都影響著一個家庭,而且乳腺癌病人都是女性,女性對于家庭、孩子影響巨大。同時她們也受著社會與環境的影響。由于大多乳腺癌患者多是中年人,對于中年人也分逆反型、恐懼型、暴躁型等。
3.1逆反型病人往往怕拖累家人拒絕治療這類病人需要開導她。你可能無所謂,但是你必須為家庭著想,他們需要你。喚起良知,打消顧慮。恐懼型病人要耐心仔細與病人交談,把病情誠懇地講給他聽并以其身邊癌癥患者的積極狀態為例,讓其看到真實病人康復狀況。把緊張情緒影響疾病康復,心情舒暢、豁達開朗對疾病的康復的正面意義認真耐心將給他聽,消除恐懼心理。
3.2恐懼型的病人得知患病后,會感到害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須受他人的照顧,這樣的現狀讓患者會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產生自卑。護士應多關心,多與其交談,告訴其乳腺癌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么可怕、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是理想的,一樣可以再次投入社會工作中,一樣能取得成績,護士必須用語言去打開患者的心扉,使其擺脫恐懼。另外,護士在照顧患者的同時,對表示充分的尊重,從而保持患者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做好家屬工作,通過家屬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與支持,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3.3對待暴躁型病人,我們不能以硬碰硬,要語言溫柔,以誠相待,通過關懷逐漸感化。之后以柔克剛,慢慢滲透,指出發怒、生氣對身體疾病的害處,鼓勵他多到室外活動。多聊天等找一些使自己高興的事做。對于愛美的乳腺癌患者要使其認識到利害關系,孰輕孰重。生命的重要與美好。
3.4對于固執的人,不做活檢的、不手術的、不治療的。了解她們的擔心,一方面以具體事例做誘導,另一方面讓其他患者現身說法,告訴她們這是必須的。面對現實,增強信心。尤其晚期病人,我們要極其重視其心理護理。如術后應告知患者手術目的已經達到,詳細說明手術后注意事項,如鼓勵并指導患者練習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以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通過講解有關知識并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鍛煉等,使之了解相關知識,消除負面心理,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超級秘書網
3.5我們護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具有同情心,也要學習心理學、社會學、人際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言語技巧以及自控能力,對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狀態的患者,恰當地運用表情、動作、體態姿勢、語言等去引導,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要想與患者很好的溝通,關鍵是要把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把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適當地運用于實際工作中,爭取用最佳的服務面對這些乳腺癌患者,有的放矢做好病人的心里護理,并延長她們的生命。
參考文獻
[1]賈衛平,李平平,李靜.乳腺癌保乳術后放療的護理.當代護士,2004,9:59.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心理調適;人格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assumehighexpectationsofthesocietyandtheirparentsandtheythemselvesareeagertobesuccessfulaswell.Meanwhile,thesocietyproposesstrictrequirementsforthem.Allthesefactorsmakeuniversitystudentsconfrontedwithmuchpsychologicalpressure,andasaresultharbormuchpsychologicalconfusion.Thispaper,afteranalyzing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universitystudentsinemployment,putsforwardapproachestoadjustingthepsychologicalobstaclesinemployment,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persona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ir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obstacle;psychologicaladjustment;personality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成倍增長。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45萬,而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已達600多萬。這些數字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使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壓力,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阻礙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問題。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如何引導大學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擾,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表現
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配”和“包當干部”,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實踐證明,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寬了職業選擇面,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然而,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陰影和“投資教育”這一新型家庭教育觀,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擇業取向,很多畢業生在傳統擇業觀和現代就業形勢面前無所適從,呈現出各種心理表現,產生了許多就業心理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主要心理表現
1.功利心理
擇業功利心理,是指從擇業的趨利避害出發,片面擴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對就業環境的客觀評價。2007年,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對全國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和要求專業對口等個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從調查答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們求職擇業時的功利心理。
2.求“穩”心理
擇業求“穩”心理,是指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追求工作職位的安穩、清閑、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因而,畢業生對全額財政保障的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公務員考試熱度始終不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愈演愈烈,即使選擇企業也首先以企業的歸屬和大小而論,似乎不太在意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顧“人職匹配”的客觀合理性。求“穩”心理主要由于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受家庭傳統文化影響,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尤甚。
3.從眾心理
擇業從眾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時因為“跟著感覺走”而盲目從眾。形成擇業“從眾”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擇業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隨大流而造成的。
4.依賴心理
擇業依賴心理,是指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個人獨立決策能力不強,缺乏進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賴家人通融社會關系,試圖通過關系就業;依賴老師、學校送工作上門,總念著“車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會掉餡餅,試圖坐等就業;即便有就業崗位選擇的機會,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決策幫助、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擇業時機。
(二)大學生常見的擇業心理障礙
1.焦慮與恐懼心理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個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情緒狀態。分析焦慮心理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的理性認識,產生了步入社會前的心理恐懼;第二,缺乏充分的就業準備,對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的選擇把持不定,產生顧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擇業方向和擇業方法,始終不能順利就業,因擇業挫折產生就業恐慌;第四,戀愛分合,職業取舍,由于“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而產生離別傷感,進而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過度的焦慮會對大學生擇業就業會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抑制大學生的正常思維,而且使大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挫折與失敗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當一個人產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悶、失望悔恨憤怒等多種復雜的情緒體驗之中。[1]大學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時”的自我滿足心理,因此擇業的期望值也相當高。在就業地域的趨向,就業單位的選擇和就業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自我設計。而這些就業目標的選擇,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穩”心理和從眾心理等需要,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條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違背了職業生涯規劃中關于“人職匹配”的理論基礎,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必然是事與愿違,最終不能順利就業。現代大學畢業生多囿于校園,生活經歷較簡單,未曾經歷過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情緒波動性大,情感較為脆弱,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2]一次次就業失敗的心理暗示必然會導致就業挫折心理的產生,進而使大學生擇業行為發生偏差。
3.自卑與自大心理
自卑與自大是大學生較為常見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在就業中的表現是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同時對職業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就業中自卑與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織的現象,兩者有時會相互轉化。自卑的大學生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喪失就業機會。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比較順利時則容易自大,認為自己已經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任何工作都會得心應手,在求職中自覺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現求職失敗則容易陷入自卑、自責、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名牌大學學生,或者所學的是緊俏專業,“皇帝女兒不愁嫁”,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能夠得到一個理想的職業,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就業期望值,結果同樣是不能順利就業,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自我調適
(一)客觀認識自己
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期望強,社會對其要求也很高,這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級的增高而日益顯現,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無所適從。孫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不僅僅是古代的戰術,更是現代大學生求職擇業之道。第一,面對擇業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畢業生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明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分析最適合自己的崗位特征和地域范圍。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長期以來,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基礎教育的目標往往鎖定在升學率。為了高升學率,一些學校甚至削弱關系學生身心健康的素質拓展課程,普遍忽視學生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高等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對畢業生求職能力的培養,就業心理的輔導還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我國家庭不當教育是引發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普遍的獨生子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對象,然而,我國家庭傳統教育思想是對孩子統包統管、封閉保護,寵愛有加,對困難、挫折教育引導不夠。使很多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依賴感,失去獨立性。擇業時往往依賴于學校和家庭,著眼于輕松高薪的工作環境和虛榮心的滿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懼不前。因此,客觀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進行就業心理自我調適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主動適應社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就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呈現出主體性、社會化等特征。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現,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人難,另一方面是畢業生有業不就,這種結構性矛盾的產生,源于畢業生的主體選擇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沖突。由此可見,畢業生就業過程就是畢業生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化過程,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觀念就是就業力,態度決定結果,性格決定命運。因此,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取決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能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主動作出適應性調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自覺遵循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首先要明確現實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義;其次在選擇職業崗位時要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專長與社會實際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努力尋求到社會需要與個人追求的交匯點。[3]以自己所長擇社會所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正確的擇業觀指導下實現職業理想。
(三)增強就業能力
1.增強就業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障,在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中尤其應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養: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意志堅強、謙虛禮貌、自立自強、耐挫性高、自控力強、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等。[4]
大學生作為各種就業壓力的實際承受者,誰也無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敗,但是能夠選擇對待就業失敗的態度。就業成功是蘊藏于每一位畢業生心底的一份強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貧寒、教育的缺失、時運的不濟等往往會使他們置身于失敗的困境。但是,在現實世界里心灰意冷,舉步維艱時,卻常常忘了還有另一條可經由“想象”而抵達的成功之路。當一個人一無所有卻膽敢“想象成功”時,他就擁有了一份嚴謹而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樂觀自信的心理狀態;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能使心智不斷提高,而積極的心理狀態,更能給人生帶來快樂的心理體驗,并不斷催人奮進,這就是自信給人帶來的力量。由此可見,樂觀自信是促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動力之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意志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條件,大學生要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決策的果斷性,避免在關鍵時優柔寡斷、喪失良機。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性格對于正確思維、理性處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學生要善于聽取意見,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實踐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狹隘、憂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觀念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歷程。科學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人生目標,非常重要。由此可見,大學生要樹立終生擇業的觀點,切不可為了求得職業的穩定而放棄就業的機會。當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辦法,把就業過程當成取得個人職業生涯經驗的重要經歷,通過就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合理的職業流動,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取得事業的成功。
3.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也是求職擇業的基本保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還應該掌握用于創造更多、更新知識的本領,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不斷適應現代社會就業的要求,使自己能夠順應科學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擇業的需要,努力提高就業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需求必將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雖然短期內無法根本消除,但必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校科學而富有成效的就業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就業心理困惑,也將隨著日益市場化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轉變,而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只要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好環境,有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心態,具備適應社會需要的就業本領,大學生就業就不再困難。
參考文獻:
[1]方成智.大學生就業的心理障礙及調適[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康文.大學畢業生擇業心理的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33-535.
【論文摘要】:就業難已成為眾所周知社會問題,畢業前的焦躁、不安、憂慮困擾者眾多學生,對他們進行畢業前的心理調適,使他們良好擇業,迅速融入社會,這是一個亟需關注的問題。
就業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社會普遍問題,大學生從"安逸"的大學校園,走向極具競爭力的社會,工作的壓力、環境不適應壓力、焦慮、恐慌、寢食不安、無所適從。心理焦慮是指由心理沖突或個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情緒狀態。過度的焦慮會對大學生畢業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抑制大學生的正常思維,而且使大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畢業生面臨嚴峻的畢業形勢產生焦慮心理在所難免,但要實現順利畢業,就必須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轉變畢業觀念,調適畢業心態,把握畢業機會。
大學生要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了四倍多,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大學生的畢業形勢會相當嚴峻。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只有認清畢業形勢,正視畢業現狀,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
缺少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對選擇職業這一人生大課題產生焦慮屬于正常現象。在現實社會中,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固然重要,但他們的個人形象、氣質、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單位的關注。而考研、突發事件、經濟拮據等不愉快的經歷,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焦慮。事實上,部分大學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相對滯后的問題,有的學生不能正視畢業形勢,產生了素質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直接影響了大學生順利畢業。
只有正視畢業壓力,大學生才會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適度的心理焦慮能夠使大學生產生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變成動力,它可增強大學生的進取心。但是,如果心理過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時間內調整這些情緒,這些情緒就會成為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會嚴重影響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甚至會埋沒大學生的潛能,給畢業帶來額外的困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焦慮心理的評估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面臨畢業,自己正處于嚴峻的形勢之中,這時的焦慮心理是一種正常反應,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正視畢業;如果我們對畢業形勢做出不切實際的評估,即不能正視畢業形勢,則產生的焦慮心理就不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就會使我們自己感到異常緊張,嚴重時會導致焦慮障礙。
1.大學生要轉變畢業觀念,調適畢業心態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集多種特殊性于一身,存在著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其他群體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畢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特別是挫折心理,對大學生畢業影響最大。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要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加強自我理解與分析的能力培養,以平常心面對畢業形勢,冷靜地做出選擇;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諸如不滿、嫉妒、焦慮、恐懼等負性情感對正常思維、決策的干擾;要打破傳統意義上的畢業"一錘定終生"的陳舊畢業觀念,建立新型的畢業觀,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畢業觀。
應屆畢業生面對畢業形勢,回避的應對方式雖然可以緩和焦慮程度,但作為一種消極的方式因為沒有真正解決畢業問題,長此以往是要付出較大代價的,焦慮源并不會因此自動消失,反而會對本人糾纏不休,不定期還會出現,所以必須隨時戒備。如果我們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繼續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殺自信心;如果我們反復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帶來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舉步不前。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和嚴峻的畢業形勢,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廢食,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簽,徘徊在失敗的陰影中的做法不可取。大學生要進行心理調適,克服焦慮心理,關鍵是要轉變畢業的思想觀念。應屆畢業生要打破傳統的事事求穩、事事求順的思想,樹立市場競爭的觀念。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競爭就要伴隨自己一生。應屆畢業生求職過程就是競爭過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較理想的職業,如果缺乏競爭意識,不再繼續努力,也會失去這個工作。有競爭就會有風險,確立競爭意識,不怕風險和挫折,焦慮心理就會得到緩解。面對畢業焦慮,進行理性思考是基礎,根據情況的變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是關鍵。
2.大學生要把握畢業機會,順利實現畢業
畢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學畢業生擇業認知心理是指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和擇業中對事物的推理與判斷。在許多的情況下,當良好的畢業機會到來的時候,大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機會,導致畢業機會喪失。一方面,許多學生自我認知不準確,有的產生自負心理,主要表現為擇業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擔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學校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夸"的不良印象;有的產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畢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畢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對環境認知不確切,對環境估計不足會出現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機會,如果學生思想不切實際,只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金錢第一、環境條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條件差的地方,就會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具有理想化趨向的大學生在畢業過程中便會出現決策猶豫心理,從而錯過一些良好的畢業機會。
焦慮心理會讓大學生覺得緊張和擔憂,良好的心態有利于他們把握畢業機會。在畢業過程中,大學生既要適當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又要注意把握機會,不能讓畢業的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把握機會并不是越緊越好,就像我們手中的沙子,你把握得越緊,留下得就會越少。
關鍵詞:臨床運動心理學;內容分析;運動表現發展;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損害;運動退役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無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14] 王進. 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學報, 2008, 40(4): 496506.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心理協會成員,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映給圖書館、心理學教師或醫生。圖書館在閱讀、流通兩大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挑選出熱愛這項工作,并具備相關知識的專職人員,根據醫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閱讀。
【關鍵詞】心理協會成員 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反映給圖書館 心理學教師或醫生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 學術期刊論文投稿歡迎來稿
【正文】
1989年,賴爾登和威爾遜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試驗報告,得出結論說:“圖書治療是有效的,特別表現在增進自信、改善行為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一般從認同、凈化和領悟等幾個角度來解釋圖書閱讀的機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經歷著與作者同樣的心理歷程,這種歷程是從藝術形式的意識和知覺發展到潛意識的闡釋,直至引起“本我”的反響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內容與“本我”相互作用,產生了一個審美的幻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同時避開了“本我”的欲求產生的恐懼和“超我”的壓力,使讀者恢復到和諧狀態。文字作品的內容使人的內心沖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動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緒內容內化,成為人的總體行為的一部分,這種整合最終就產生了領悟。醫學生喜歡到圖書館去找“心藥”,首先是經濟、簡便、及時。高校圖書館對的服務都是免費的,不必花錢,又可以隨時借閱,同時攜帶方便;第二,圖書館是個人人都去的公共場所,到那里進行“ 閱讀治療”,不泄露任何隱私,沒有精神壓力,不會有傷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擾是難以啟齒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據調查:“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對性的長期禁錮,使得青少年在性發育成熟到來時,得不到科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產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別人啟齒,圖書館便成了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濟醫科大學張揆一教授在《愛情婚姻家庭》雜志上開設的《醫學教授談性知識》系列講座,受到了的普遍歡迎。它不僅傳播了科學的性知識,而且也使讀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老師還太少,設施也不完備,即使想尋求幫助,也往往有許多顧慮和限制,而“圖書閱讀”彌補了這一不足。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一般都能從圖書館收集的心理學著作和文章中找到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對于渴望更深地認識自己和克服成長障礙的來說,閱讀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與心理學家進行無聲的交談。有些同學正是通過讀書,鼓起了去找心理醫生的勇氣。即使沒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過讀書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增強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開發生命的潛能。可以說,圖書閱讀既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也能起到預防和促進發展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施這項工作。成立由心理學教師或醫生為指導,圖書館員、心理協會成員參加的閱讀治療機構。
心理協會成員,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映給圖書館、心理學教師或醫生。圖書館在閱讀、流通兩大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挑選出熱愛這項工作,并具備相關知識的專職人員,根據醫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閱讀。可以開辟圖書閱讀閱覽室,為了避免出現像心理咨詢這樣的閑屋”、“輕松一隅”、“心靈家園”等。環境布置要盡可能優雅、祥和、輕松,并備有諸如“解憂”、“饒恕”、“自信”、“競爭”、“悟道”、“拼搏”等導讀標志,以方便讀者自由選擇,在閱覽制度上也要有別于其他書刊閱覽室的借閱方式,盡量營造出一種輕松、自由、隨和的閱讀氛圍,讓圖書閱讀閱覽室成為最喜歡、最愿意去的地方。圖書能否象我們預測的那樣對的心理調適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引導和啟發工作十分重要,圖書閱讀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既需要具有語文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哲學、心理學、社會、教育學、醫學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因此,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必要時參加各種培訓。同時注意學生閱讀療效的觀察與跟蹤,利用日記、作文等形式與學生溝通,使圖書閱讀更加有的放矢。大力開展圖書閱讀的宣傳教育,可以組織圖書閱讀講座,向學生介紹圖書閱讀的作用與基本常識。向宣傳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一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現象,經過及時治療可以康復,如果聽之任之,也可能加重。這有助于在大學期間,乃至今后到社會上能夠自覺而有效地利用圖書這種特殊的工具來預防和調適心理障礙,使之終身受益。
【文章來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論文摘要: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新聞會上說:“素質教育當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質,一個是思想道德素質,一個是科學素質,一個是人文素質,一個是身體心理素質。我們把心理素質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們希望孩子們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這是我們的基礎。”然而,當前我國許多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相當普遍,有的甚至十分嚴重,若不及時削除這些心理問題,對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體無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內涵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當前我國許多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相當普遍,有的甚至十分嚴重,若不及時削除這些心理問題,對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新聞會上說:“素質教育當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質,一個是思想道德素質,一個是科學素質,一個是人文素質,一個是身體心理素質。我們把心理素質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們希望孩子們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這是我們的基礎。”
看看我們身邊的例子,有媒體報道,杭州9歲男孩張毅,是個學習優秀的小學三年級三好學生,還擔任班長、少先隊中隊長職務,在家里卻因為想要姐姐手中的兩塊糖果,沒有得到而上吊自殺。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更是給我們觸目驚心的警示。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還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緒、行為、自信心、人際關系、性觀念、性格等方面還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頗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建議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構建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家庭教育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視
很多家長都很關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往往不重視甚至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只要給孩子良好的物質生活,并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了。即使有些家長認識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孩子心理特點不了解,無從下手甚至越關注越亂,引起孩子的反感與抵觸。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學校紛紛響應號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專業師資力量的匱乏、經驗不足以及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學習等諸多因素也困擾著學校,雖然目前已有不少學校開始著手培養相關教師,但在短時間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環節。
3.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盡管我們的和諧社會正羽翼漸豐,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自我中心意識、拜金主義、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適宜未成年人的影視、書刊及網絡使孩子們迷失了方向。一些腐敗現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惡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確的處事原則。
三、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我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較低水平,因此我們要積極吸取國外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據國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斷探索和積累檢驗,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建設,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模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同時用社會的影響力來促進家庭心理教育的進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擁有一個有利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 微創手術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145-02
腰椎微創概念的形成是整個醫學模式的進步,是在“整體”治療觀帶動下產生的。腰椎微創手術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會、生理(疼痛)、精神風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康復,最大程度體貼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由于腰椎微創手術的出現及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患者對微創手術缺乏正確的認知。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負擔,從而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微創手術效果。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1]。我科通過對100患者進行觀察,并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取得滿意效果。
1臨床資料 觀察10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
2存在主要心理問題
2.1緊張、焦慮 80例,占80%,緊張和焦慮是患者最初的情緒變化,產生緊張和焦慮的原因主要有[2]:(1)對微創手術的不了解或期望過高,由于微創手術最近十幾年才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大部分患者對其缺乏認知;(2)對病室的環境的恐懼心理,由于自身病痛的折磨以及對醫院環境的陌生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3)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不足,有些患者反復多次就診無法徹底消除疾病,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缺乏信心。過度緊張,焦慮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身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降低手術的耐受力[3]。
2.2疼痛 64例,64%,微創手術出血少,創面小,但也屬于開放性治療手段[4],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疼痛,尤其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希望術中注射大劑量的麻藥以減輕疼痛。
2.3抑郁20例,20%,產生憂郁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還是患者擔心術后愈后不好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如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在脊椎患者擔心手術過程中損害血管,神經造成肢體活動受限,生活能力受到影響;經濟問題,因病致貧,主要表現為憂愁、多慮情緒極不穩定。
護理措施:
微創手術患者心理護理措施越早實施越好。患者入院接診護士態度和藹,熱情,向患者介紹院內環境,幫助患者減輕寂寞焦慮心理,良好的護患溝通可以增強患者對義務人員的信任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腰椎微創手術患者介紹微創手術的必要性,可靠性,術前注意事項及需要患者的配合[5]。對情緒過分緊張的患者,建議醫生給鎮靜劑;對于擔心經濟的患者,應向患者說明:您的擔心我們會認真考慮,會根據您的經濟狀況,控制高費用物品的使用,請您放心。送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與手術室護士做好交接工作,解答患者的疑問;擔心疼痛的患者,向患者解釋手術是在充分麻醉、安全、無痛的情況下進行的。微創手術出血少,創面小,手術時間短,麻醉師會根據手術需要輔助用鎮靜藥。同時,手術過程中,與手術無關人員不得進入手術間內,醫護人員的言行要嚴謹有禮,術中術后不談與手術無關且引起患者猜忌的話題。情緒過度緊張患者應囑手術室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反應,做到安慰和細心相結合,尊重、理解、體諒他們,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6]。
結論:心理護理是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腰椎微創手術患者的心理疏導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當的心理疏導不僅能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對促進患者康復的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閆柏令 心里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重要性[期刊論文]-《中華中西醫雜志》2008年(7)
[2]劉賢英 擇期手術病人術前護理研究[期刊論文]-《中華中西醫雜志》2008年(7)
[3]紀之花 心理干預用于外科手術患者術前護理效果觀察[期刊論文]-《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年第2期
[4]劉憲義 微創TLIF手術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期刊論文]-《中國骨腫瘤骨病》2011年1期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問題;防范措施
作者簡介:劉蕾(1982-),女,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大學人事處,助理研究員。(江蘇 徐州 221116)劉凱玉(1989-),女,江蘇徐州人,徐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本科生。(江蘇 徐州 221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中國礦業大學教代會工會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20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1-0121-02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人數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師隊伍的年輕化趨勢日趨明顯。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3.3%。[1]青年教師作為一支新生力量,承擔著越來越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逐步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高校青年教師特點鮮明,普遍具有學歷層次高、專業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等優勢,同時也存在著工作經驗不足、生存壓力較大等問題。目前針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對其心理問題有所忽略。事實上,高校青年教師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2007年對河南省117名高校青年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2]18.8%的高校青年教師存在輕度心理問題,0.9%的高校青年教師存在中度心理問題,25.0%的高校青年女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差、情緒失調、抑郁等心理疾病。研究當代高校青年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尋找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青年教師健康成長,對于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青年教師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成因
1.經濟壓力導致的自卑心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教師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對于機關、醫院、企業等單位的從業者來說仍處于較低水平。青年教師處于高校的最底層,由于工作時間短、崗位級別低、科研項目少等原因,工資收入更加微薄。青年教師緊迫的剛性支出較多,面臨結婚生子、贍養父母等多方面生活花銷。同時,青年教師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或職稱晉升,不得不從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搞研究和發論文。這些繁重的經濟負擔導致大部分青年教師家庭處于收支平衡狀態,結余較少,有的甚至“赤字”,青年教師對目前收入水平普遍不滿意。[3]巨大的經濟壓力使青年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失去信心,對個人的能力評價降低,工作動力減少,意志消沉,悲觀失望。在和其他職業人群進行比較時,學歷高人一等,收入卻低人一等,心理上既感到極大地不平衡,又有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原本預期的舒適的生活品質和豐富的生活方式都無法實現,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壓力,難免產生自卑心理。
2.學習壓力導致的焦慮心理
為了贏得學術同行的認可,盡快樹立自己的學術威望,高校青年教師需要不斷跟蹤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選擇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科研方向進行攻關。同時,為了站穩講臺,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青年教師同樣需要不斷學習和完善知識結構。絕大多數高校青年教師不是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就是在博士后流動站深造或出國訪學。因此高校青年教師普遍承受著學習壓力。如果短期內無法獲得教學和科研成果,青年教師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具體表現為坐臥不寧,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對未來情況過分擔憂,有的甚至出現恐懼等。焦慮心理導致青年教師思維滯澀、判斷失誤、記憶力下降、想象力貧乏,智力水平下降。
3.科研壓力導致的偏執心理
近年來,高校為了提高自身綜合排名,紛紛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科研要求,并直接和崗位聘任、職稱晉升、評優評獎掛鉤。科研工作成了高校教師競爭上崗和今后發展的關鍵。而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沒有充足的科研啟動經費,無法購買儀器設備開展實驗,很難做出高水平成果,從而拿不到項目經費支持,進入惡性循環的窘境。面對巨大地科研壓力和艱苦的科研環境,青年教師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科研工作。據統計,超過60%的青年教師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約20%的青年教師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4]高強負荷的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師和他人接觸交流的機會較少,易形成固執、刻板的偏執心理。過分堅持自己的想法,很難接受他人意見,喜與人爭論,敏感多疑,對他人沒有信任感,喜遷怒他人,心胸狹窄,忌妒心強,缺乏熱情和同情心,對業余活動缺乏興趣,缺乏體貼的情感,沒有幽默感,過度投入工作,不善享受人生。
4.人際關系壓力導致的抑郁心理
和學習、科研相比,讓青年教師更棘手的是一些高校內復雜的人際關系。青年教師在人際關系方面的障礙一方面來自于外界環境,另一方面來自于自身性格。一些高校學術氛圍不正,拉幫結派,原則性不強,辦事要找熟人、靠關系,讓青年教師常常迷失方向,在準則和人情面前手足無措。例如,學生考試不及格,同事來求情怎么辦?申請科研項目,熟人要掛名怎么辦?撰寫論文或專著,領導希望署名怎么辦?
另外,一些青年教師內向孤僻的性格也易導致人際關系問題。這部分人一般缺乏交往意識和欲望,不想與人進行交往,更難以與人進行心靈的溝通,不愿展示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欲望,與世隔絕,不合群,在交往技能和方法上也表現較差,交往容易受挫。這些人際關系問題,導致青年教師心理上形成困惑,情緒低落,甚至形成自閉的不良個性,有問題就憋在心里,不能及時排解,日積月累就會陷入抑郁的漩渦。
作者:吳曼青 單位: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
護理教育是一門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最后階段的臨床實習中,本科護生們都面臨著學業、社會、情感、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同時由于本科護生們均是青春期的少年,個人的世界觀正處于成形期,而且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對外在刺激極其敏感、心理變化復雜,而對本科護生們這么一個特殊階段的心理問題卻鮮有研究和關注。本文就此方面問題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范對策,以期對進一步改善護理教學、特別是臨床實習階段的心理教學提供幫助。
1.常見原因
1.1與壓力有關:壓力是人們在社會中所面臨的種種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由于刺激來源不同,我們所說的壓力主要包括社會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和文化性壓力源[1-2],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們的調查結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護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處于學生向護士的角色轉變中產生的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對護理實習生今后的從業道路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本科生多為獨生子女,正處于特殊的時期[3],受其年齡的影響及文化結構、邏輯思維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約,容易產生主觀和客觀的反應,而這可能是大多數本科護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1.2與理論教育和臨床護理的差異有關:羅先武[4]認為:其心理問題可能與理論教育和臨床護理的差異所致,并分析了4個原因:護理技能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滯后,護理技能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對技能的遷移能力;部分帶教老師的操作不嚴謹的負面影響,使本科護生在臨床中不能盡快適應而產生心理問題,此類問題的產生與前期臨床護理教學的質量影響有關,造成護生在實習中目的不明確,角色定位不準,理論與實踐脫節;同時不可否認與個體的受教育程度有關。
表面看來心理問題與個人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有關,實際上是我們教育存在的問題所致。
2.對策分析
2.1緩解壓力。心理問題的產生相當一大部分來自于教學的死板,使我們學生不能靈活地面對多變的世界,面臨壓力時不能正確處理,從而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Lindop研究指出英國在1981年~1986年間有30%的人因為壓力而中斷護理學習,我們擔心初期的臨床實習生因為壓力和心理問題最終放棄護理職業,造成護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我們實行多元化護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而,緩解學生心理壓力,須從剛入科開始,護生剛到科室實習時,由于環境的陌生,對帶教教師個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擔心教師、患者責怪等因素,會出現緊張與恐慌,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因此,作為她們的帶教教師,第一印象的好壞會給護生帶來很大的影響。端莊大方的儀表、整潔得體的著裝、和藹親切的語言、溫文爾雅的舉止及親切真誠的微笑,會一下拉近師生關系,在最短時間里消除護生的緊張心理,快速地緩解了心理壓力,愉悅地跟隨教師開始臨床實習。
2.2理論知識和臨床護理相結合。在學校,學生的主要求知途徑是課堂,而實習的主要求知途徑是臨床及社會實踐活動。這種角色轉換體現在學習行為上的轉變。第一,從以記憶式的學習為主轉向理解式的學習為主。第二,從課堂灌輸式的被動學習為主轉向臨床的主動學習為主。第三,從以知識發展為主的學習轉向以人格發展和角色發展的學習為主。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經過幾年的理論學習,終于可以親自實踐,應指導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
2.3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要求帶教老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嫻熟的臨床護理技術,能指導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通曉和掌握教學方法,更需要具備高尚的醫德、師德,熱愛護理工作,具有無私奉獻精神。教師在帶教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人格,一視同仁,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她們的慎獨和樂觀向上,愛崗敬業的精神,同時實行師生互評雙向教學評價的教學模式,調動師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對教學情況自由作出評價,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提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并幫助解決。
根據護理教育現狀及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隨時掌握護生每個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了解護生最新動態,熟悉她們的年齡結構、知識水平、思想狀況和知識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臨床實踐活動,同時啟發護生的主動思維和加強人格心理方面的塑造,發揮護生的最大潛能,從而培養出一批批具有高素質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 考試心理素質;考試心理問題;考試績效;中介效應;青少年學生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on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Influencing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Jiang Qi, Zhang Dajun. Scie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tation effect of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870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by three questionnaires. Results ①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amination performance(r=0.586, P
【Key words】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Mediating effect;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學生在考試期間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其考試成績之間的關系,是許多研究者感興趣的問題。但是,當前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考試成績之間關系的研究存在著極大的分歧,有的研究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考試績效有密切的關系[1-4],而有的研究則認為,心理健康水平與考試成績無關,學生在考試期間存在適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反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5,6]。考試期間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考試成績的過程是復雜的,有多種因素起著中介作用。有關心理素質的研究表明,心理素質不僅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制約其他素質(如文化科學素質)形成和發展的中介變量[7]。所謂考試心理素質,指考試者在特定的持久的壓力情境中,以一定生理條件為基礎,在主試者與應試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有利于個體順利通過考試的心理品質。研究表明,考試心理素質作為一種專項心理素質,其發展水平對中學生在考試前、考試中和考試后的心理行為表現及其考試績效具有重要影響[8,9]。本研究擬采用中介效應檢驗技術,探討考試心理素質在考試心理問題與考試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分層抽樣的方法,選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青少年學生(初一至大四)約3870人進行調查,其中初一392人,初二402人,初三112人,高一340人,高二270人,高三380人,大一521人,大二516人,大三479人,大四179人;男生1672人,女生1918人。
1.2 研究工具 自編《青少年學生考試心理問題量表》。量表采用5點記分制,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給予1~5分的評定。問卷分為9個因素,包括:強迫、自責、身體癥狀、考試焦慮、人際敏感、精神癥狀、自卑、抑郁、認知問題,由47個題目組成。總問卷的α系數為0.943,重測信度系數為0.915。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RMSEA=0.04,GFI=0.919。
自編《青少年學生考試心理素質量表》。量表包括47個題項,從理論上分為12個因素,包括:能力知覺、成就傾向、積極歸因、控制信念、考試效能、答題技巧、策略應用、樂觀主義、情緒調控、獨立性、堅持性和挫折耐受力。問卷采用Likert5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給予1~5分的評定。總問卷α系數為0.915,重測信度系數為0.913。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問卷的RMSEA=0.038,GFI=0.923。
自編《青少年學生考試績效量表》。量表包括13個題項,從理論上分為3個因素,即人際促進、任務績效和考試自主性。問卷采用Likert6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給予1―6分的評定。總問卷的α系數為0.896,重測信度系數為0.833,RMSEA=0.048,GFI=0.976,NNFI=0.971,CFI=0.963。計算學生,計算本問卷總分及各因素與預期期末考試成績與實際期末考試成績的差異值的相關系數為0.769。
2 結 果
2.1 考試心理素質、考試心理問題、考試績效的相關分析 根據已有研究者[10]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首先對大中學生考試心理素質、考試心理問題和考試績效進行相關分析,考察其相互間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用于中介效應檢驗的假設模型。結果發現,考試心理素質與考試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0.586,P
2.2 考試心理素質對考試心理問題影響考試績效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已有研究者[10]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對考試心理素質究在考試心理問題影響考試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第一步,以考試心理問題為自變量,以考試績效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存在顯著的負作用(路徑系數為-0.3,t=-19.302)。第二步,以考試心理問題為自變量,以考試心理素質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心理素質存在顯著的負作用(路徑系數為-0.487,t=-37.694)。第三步,以考試心理素質為自變量,以考試績效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考試心理素質對考試績效存在顯著的作用(路徑系數為0.586,t=44.584)。第四步,對假設的中介效應模型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在中介變量模型中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的路徑系數的顯著程度。考試心理素質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見附表1。由于不涉及乘積項,可以使用標準化解,用小寫字母表示相應字母的標準化量。由于依次檢驗(前三步)都是顯著的,所以考試心理素質的中介效應顯著,第四個t檢驗不顯著,因此是完全中介效應,即考試心理素質是考試心理問題影響考試績效的中介變量。考試心理問題通過考試心理素質對考試績效的中介效應a×b=0.49×0.59=0.289,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49×0.59/0.3=96.4%。
3 討 論
首先,在單獨考察考試心理問題與考試績效之間的關系時,本研究發現學生考試期間存在的考試心理問題對學生考試績效的顯著的負作用,這一結果支持了一些已有研究[1-4]。但是,眾所周知,學生考試成績是受到多種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考試心理問題與考試績效之間關系的考察應該盡量放在多變量的情境中進行。本研究在加入中介變量的情況下,運用結構方程技術探討了考試心理問題、考試心理素質和考試績效之間的關系,驗證了考試心理素質是考試心理問題影響考試績效的中介變量的假設。數據分析結果表明,與單獨討論考試心理問題與考試績效關系的結果不同的是,在加入中介變量――考試心理素質后,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的路徑系數從-0.3降低到-0.01,不再顯著,即在中介變量作用下,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不具有顯著的直接作用。比較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心理素質的路徑系數和考試心理素質對考試績效的路徑系數,可以看出,后者較前者大,這說明,考試心理素質作為中介變量不僅起著抑制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的影響的作用,同時,考試心理素質自身對考試績效還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對中介模型進行進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學生考試心理問題對考試績效有直接的負效應,即考試心理問題嚴重程度高的學生,考試績效水平相應較低。另一方面,考試心理問題通過考試心理素質對考試績效有間接效應。考試心理素質起著抑制考試心理問題發生,促進考試績效提高的作用。這提示我們,對學生進行專項的考試心理素質訓練,是解決學生考試心理問題、提高其應試能力和考試績效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揭示考試心理問題、考試心理素質和考試績效3個基本概念的關系出發,在概念層面上驗證了考試心理素質是考試心理問題影響考試績效的中介變量的假設。以后,還需要在維度層面上,或者在考試心理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上,在考試績效的不同水平上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考試期間學生心理健康與考試成績的關系。
4 參考文獻
[1]馬震祥,俞俊洪,連利.高中生心理狀況與考試成績關系的初步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1):78-79
[2]葉明志,吉峰,陶炯,等.高三學生心理變化及對高考成績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1):18-20
[3]王蕾.中考應激對中學生心理狀態及考試成績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3):329-330
[4]傅文青,單靜,徐輝,等.高考生考前心理狀態與人格特征調查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2):170-171
[5]陳建吉,李仲斐.師范生心理健康水平與考試成績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00,23(4):491-492
[6]羅曉路,江琦,簡福平.中學生考試活動績效影響因素模型的初步建構.心理科學,2004,27(6):1397-1399
[7]張大均,馮正直,郭成,等.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3):56-62
[8]葉明志,張晉碚,王玲,等.影響中學生學習成績的相關因素探討.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7,6(4):269-271
[9]江琦.中學生考試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6
【論文關鍵詞】尿毒癥;血液透析;心理護理
血液透析作為尿毒癥患者的一種治療手段需要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給尿毒癥患者帶來了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同時對血液透析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復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因此,護理人員應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護理,通過建立醫患共同參與模式,使護患雙方相互信任,協調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其透析質量和生活質量。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并總結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齡26~78歲,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見心理問題
抑郁、焦慮和恐懼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少數患者有敵對、不合作行為、悲觀、疑慮、孤獨、寂寞等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變
由于不能很快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而產生一系列情緒反應。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質、性格差異、社會上醫療知識的宣傳、疾病知識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質和預后而產生焦慮,甚至恐懼,終日郁郁寡歡。
3.2不良的心理情緒
因為生病而懊惱,同時為日后的經濟開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等問題而擔憂,產生不良心理情緒。患病后家庭、工作發生的巨大的改變,給患者自己和家庭會帶來重大的損失。血液透析的不間斷性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因而產生抑郁、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些壓力會造成患者情緒低落、心情抑郁、焦慮,甚至萌生厭世的自殺傾向。
3.3尿毒癥原因
尿毒癥本身引起的胃腸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不適,導致患者緊張、焦慮和恐懼。
另外,尿毒癥患者體內酸堿平衡失調,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中分子毒素的蓄積,這些都可以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引起記憶力減退、抑郁。
3.4患者對血液透析不適應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如必須控制飲食和進水量,對血液透析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如低血壓、透析失衡綜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引起的穿刺處的血腫和滲血等各方面因素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焦慮。
3.5對透析治療的疑慮
生活拮據、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對需要依賴血液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將信將疑,常常不聽從醫護人員的正確勸告和治療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藥、偏方、“名醫”等。
3.6環境的影響
由于患者脫離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參加社交活動,害怕受到冷落、鄙視,容易產生孤獨感。醫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及患者家屬的支持情況對患者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護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對尿毒癥及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缺乏,易造成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健康宣教尤為重要。對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腎臟功能的必要途徑,不必對血液透析產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過程、方法和作用,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使其從焦慮、恐懼中解脫出來。對于長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飲食、服藥方面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內瘺的保護,告知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低血壓、失衡綜合癥、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使患者對血液透析中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對長期血液透析后出現的自身形象改變,要鼓勵患者勇敢面對,不要沮喪、自卑。
4.2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病人易產生自卑感和強大的經濟壓力,認為自己只會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護作用。護理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溝通,使病人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鼓勵患者回歸社會,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經濟收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同時充實自己,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體現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態,提高生活質量。
4.3提供人性化護理
要努力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透析環境,營造一個以人為本、尊重病人、關心病人的氛圍,理解、重視患者的需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給患者以更多的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要以和藹可親的服務態度,豐富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賴,減輕病人的痛苦。
4.4心理治療
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到心理門診治療。
五、小結
尿毒癥病人對治療的態度是影響其生存質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喚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本組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處于接受透析治療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學會自我心理疏導,克服消極心理,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延長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麗潔.《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8B):2279.
[4]茹海鳳,黃榮英.《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體會》[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