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5 21:5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前言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新興的、正在深入開拓和迅速發展的學科,也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是來源于地理學中的景觀學和生物學中生態學的交叉,把地理學對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對生態系統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是研究和改善空間格局、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關系的整合叉學科(傅伯杰等,2001)。在過去的20年來, 景觀生態在理論、方法論和應用上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多樣化。在我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地理科學、農林等相關專業都相繼開設了景觀生態學課程。然而,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如何針對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特點,開展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創新探索,讓學生切實理解其抽象的理論體系,掌握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技術方法,是景觀生態學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
本文結合筆者兩年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體會,面向其學科自身研究熱點和需求,探討適應新時期景觀生態學發展的研究型教學創新模式。
1.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
2001和2003 年,來自全球十幾位著名世界景觀生態學家應邀圍繞著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相繼召開了題為“21 世紀景觀生態學十大論題”的國際景觀生態學大會。面對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異質景觀中的能量、物質和生物流過程;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的起因、過程和效應;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景觀生態學中的應用;尺度推繹;景觀生態學方法論的創新;將景觀指數與生態過程相結合, 并發展能反映生態和社會經濟過程的綜合景觀指數;把人類和人類活動整合到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格局的優化;景觀水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景觀數據的獲得和準確度評價(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見,新世紀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突出理論體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觀結構和過程的關系理解,景觀格局的優化以及景觀結構中人文過程的關注;強調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創新,對數學模型和復雜性科學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實踐和應用,關注大尺度景觀生態規劃實踐。因此,傳統的偏重單純知識講授的“輸灌型”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景觀生態學的教學需求,應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學行為中的主動性、科研型、互動性和實踐性。
2.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和對策
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相對于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師以景觀生態學學科熱點為導向,以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體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專題研究和研討、案例分析、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景觀生態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構建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以及教學方法多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轉變:
1)共性知識體系嫁接個性專業需求
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既要立足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又要著眼于各個專業發展的需求。共性知識體系是指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與基礎性,構建以景觀結構、功能、動態和規劃為核心內容的知識體系框架。個性專業需求則強調突出專業特點,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做出調整,注重景觀生態學教學在整個專業培養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和銜接。
2)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主體的轉變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老師為教學主體,是一種“你講我聽”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對于景觀生態學這門相對抽象的理論性學科很難在教學中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研究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式教學和師生互動,提倡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和表達觀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3)研究專題和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
研究專題教學方法創新突出景觀生態學科的前沿性,針對理論知識框架體系下的核心和熱點命題,將學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題和研究成果展現給學生,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趨勢的把握,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專題討論的形式,打破理論學習的單一觀點,讓學生培養自己學術觀點。
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是為了增強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型,強調景觀生態規劃和社會服務需求的結合,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智力潛能、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方法的融會貫通和實際應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學方式設計
景觀生態學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研究型教學方式將多媒體講授教學、研究案例分析、研究專題研討以及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創新,綜合應用,具體內容為:
1)多媒體講授教學:以課本為載體,系統講授景觀生態學概述、理論、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體系框架的建設和核心概念的講授。
2)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理論部分,以景觀生態學領域的科研前沿和熱點為對象,結合教師自身科研課題方向或其他科研項目素材,選取1-2個研究命題,講授相關研究案例和論文,樹立學生景觀生態學的科研意識,通過科研問題的探討來理解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實踐教學部分,以景觀生態規劃的實際案例為載體,通過案例的解讀和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實際方案中總結景觀生態規劃的方法和內容,加深對規劃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理解。
3)研究專題研討:提前布置相關研究綜述類的課堂作業,要求學生通過文獻資料查閱的方式,總結和歸納相關教學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安排4個學時左右,讓學生匯報研究綜述并展開課堂專題討論。該教學形式可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形成自己對相關理論點的理解和認識。
4)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在系統介紹景觀生態學理論和規劃概述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提供給學生實際的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并提供相關基礎資料,整個課程設計分為選題和項目建議書編制、規劃報告編制、小組項目答辯三個階段,整個過程教師將提供資料和技術支持以及全程的項目輔導。該教學形式一方面將營造實際的規劃情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項目創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項目中資料分析、團隊協作以及匯報答辯等綜合素質。
4.研究型教學重點內容設計
目前,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基于目前國內外景觀生態學的相關著作,結合景觀生態學新世紀研究熱點,綜合考慮不同教學對象的專業背景,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主體包括緒論、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景觀生態功能、景觀動態、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概述以及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等七個部分(鄔建國,2007;郭晉平和周志翔,2007)。
1)緒論
緒論部分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系統了解景觀生態學科概況、理論體系框架并對景觀生態設計和規劃形成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教學內容包括景觀生態學基本概念體系,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景觀生態學不同學派特點以及景觀生態學的發展進程和研究趨勢。教學形式包括多媒體講授、研究和規劃案例分析以及研究專題研討。其中,針對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趨勢等內容,將以研究專題研討的方式,通過對近20年的景觀生態學的科研論文題目和摘要的專題研討,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相關知識點。而對于景觀生態規劃部分,教師將通過多媒體和視頻教學形式,展現實際的規劃案例,讓學生切身感受實際規劃工作的內容,并發現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2)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
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從地理學和生態學的雙重視角了解景觀生態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脈絡;重點掌握理論框架中等級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復合種群理論、景觀連接度與滲透理論等共性理論。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理論和景觀生態學問題的結合,如島嶼生物地理學和自然保護區規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把握理論的實際應用切入點。
3)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
景觀結構與空間格局是揭示景觀生態過程和優化景觀功能的基礎。該部分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斑塊-廊道—基質”的基本結構模型;斑塊的起源、分類、面積和形狀生態學意義;廊道起源、廊道結構特征、廊道分類;基質的判定、孔隙度和邊界形狀;網絡結構要素、分類和特征。在此基礎上,介紹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觀指數相關研究方法以及相應的技術流程和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專題研討相結合,對于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學,以景觀格局分析專題研究為主,選取某一類景觀類型(如城市綠地景觀),讓學生自己選取相關景觀指數,開展實際景觀格局的評價,注重景觀指數生態學意義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掌握,如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的應用等。
4)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
景觀生態流與景觀功能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過程、景觀生態流以及景觀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區別;景觀過程的基本動力和媒介物、景觀生態流的基本形式和運動格局;分析景觀結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認識景觀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多維度的功能;掌握景觀生態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評價的方法和技術工具。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可選取國內外城市森林景觀生態功能和價值評價的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景觀生態功能評價的視角、方法和技術(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觀動態
景觀動態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景觀穩定性的概念和影響因素,景觀變化的特點和判定,干擾和景觀變化的關系;景觀變化的驅動因子以及變化的生態效應;了解景觀變化的動態模擬方法。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案例分析將突出景觀格局變化的動態模擬,分別介紹馬爾可夫轉移矩陣和SLUETH元胞自動機模型在城市景觀變化模擬中的應用。
6)景觀生態規劃概述
景觀生態規劃概述的教學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系統介紹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歷程、主要流程和內容、相關技術方法等。教學形式以多媒體講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結合,在講授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通過2-3個典型景觀生態規劃案例,讓學生體會景觀規劃和景觀生態規劃的區別和聯系,總結景觀生態規劃解決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方法和技術特點。
7)景觀生態規劃實踐
景觀生態規劃實踐的教學既是景觀生態學實踐教學的主體,也是前期理論和方法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該部分將以景觀生態規劃課程設計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選取城市景觀、郊區景觀、城市綠地系統、自然保護區、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園、典型生態脆弱區等景觀生態評價和規劃命題,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查詢資料、創新設計、文本編制等綜合能力,注重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整個課程設計的運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提供相關命題的背景資料和相關素材,并從命題選擇、方案指導、技術支撐等方面提供全過程的支持和解答。
5.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已經成為21世紀應用生態學領域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其學科的前沿性和應用性一方面使得這么課程充滿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其教學過程也充滿了挑戰。研究型教學模式為探討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創新思路,然而對于該學科的教師來說,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切實把握和講授相關教學內容,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不斷加強該學科研究前沿的學習,并持續完善自身在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在實際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實現景觀生態學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的互動。
參考文獻
[1]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教學;課程改革;大學教育
作者簡介:喬衛芳(1980-),女,河南開封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聶小軍(1977-),男,山西曲沃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01157)、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B2010-4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2-0070-02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源自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交叉性和融合性很強,涉及多個自然和人文科學領域。[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在資源開發、土地利用、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旅游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發展前景,同時,景觀生態學還與“3S”技術結合緊密,使得該課程已成為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諸多資源、環境、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許多高等院校的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都把景觀生態學作為其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由于景觀生態學具有抽象的理論概念和較大的研究尺度以及先進的研究手段,所以如何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并能運用有關原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是教學工作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由于近年來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科研成果層出不窮,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給當前相對固定的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提出挑戰,無論在課程建設還是教學改革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近幾年對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生態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經歷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嘗試。
一、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特點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景觀生態學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將生態學中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研究與地理學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為一體,把區域和生態系統研究連接起來,運用地學和生態學的基本方法,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景觀為研究對象,探討物質流、物種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層的遷移與轉換,研究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景觀生態學充分體現了當前環境保護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是認識和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城鄉規劃與設計、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利用、景觀生態建設等方面具有廣闊前景。從目前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水平和研究現狀來看,景觀生態學課程具有整體觀和宏觀性強、交叉性和融合性強、實用性和實踐性強等特點。
1.整體觀和宏觀性強
景觀生態學重點研究宏觀尺度問題,更多通過分析景觀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功能關系來研究景觀的整體屬性,在研究和解決宏觀綜合問題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景觀水平上可以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綜合,以可持續的景觀空間格局研究為中心,探討人地關系及人類活動方式的調整,研究可持續的、宜人的、生態安全的景觀格局及其建設途徑,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2]
2.交叉性和融合性強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綜合叉學科,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地理學、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的現有理論,兼有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規劃管理科學等許多現代大學科群系的多功能特點,同時還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地學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強,適宜于組織和協調跨學科、多專業的區域生態綜合研究,[3]用以解決人們日益關注的人居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問題。
3.實用性和實踐性強
景觀生態學強調多尺度上空間格局和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塊動態的觀點,為解決實際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一個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構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4]同時,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關注現實問題,如優化景觀效果、規范人類活動、改善生存環境等,使景觀生態學成為解決當前諸多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環境等問題的重要手段。[5]
二、景觀生態學的教學現狀
[論文摘要]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郊景觀特點進行分析,重點突出景觀與行為的相容性分析,確定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和農產品開發利用型鄉村旅游產品為主導產品。
一、引言
鄉村旅游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態學的基本要求,是能促進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旅游產品,因此具有生態旅游產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現在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原則。參照《綠色環球: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確定鄉村旅游產品的生態化標準。一是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造成環境危害。二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保護旅游地的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鄉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風景。三是旅游產品在開發和經營階段都必須保持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觀尺度的景觀結構(空間格局)、景觀功能(生態學過程)和景觀動態,近年來這一概念已越來越廣泛地為旅游研究者所關注和采用。
1.景觀結構理論與城郊旅游開發
Forman和Godron認為,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不外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斑塊是指在外觀或性質上與周圍環境存:在差異,同時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區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農田、居民區等。廊道是指景觀中與相鄰環境不同,如林帶、狹長河流、道路交通線、峽谷等,對的線性或帶狀結構廊道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廊道的寬度、內容、形狀、連續性以及與周邊斑塊、基質的相互作用關系等。基質是指斑塊和廊帶所在的背景區域,也是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常見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農田基底等,數目多而面積小的斑塊使景區的景觀多樣性增大,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在城郊旅游開發與規劃中借用景觀生態學理論,斑塊代表的是城郊旅游產品,比如旅游景區(點)、特殊景觀、住宿設施、娛樂設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區與城郊地區的連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區內部和旅游斑內部的交通線路或旅游線;基質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鄉村旅游景觀,由此形成一個由斑塊、廊道、基質構成的網絡結構。
2.鄉村旅游景觀特征
從景觀特征來看,鄉村旅游景觀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的復合體,由村落、農田、道路、溝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類似方式重復出現,當組合方式發展變化或出現了明顯不同的新的組成成分時就形成新景觀。鄉村旅游景觀作為基質,在通常情況下面積超過現存的任何其他景觀要素的總面積。當景觀的環境背景或干擾狀況發生顯著變化,作為景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質也會產生相當顯著的變化,甚至發生基質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環境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生態旅游景觀的穩定性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關設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會對景觀造成極大的影響和破壞。在規劃設計旅游產品時,要特別注意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將景觀要素進行合理組合,以保持景觀的可持續性實現功能優化。同時根據旅游景觀的異質性原理、多樣性原理、邊緣效應原理,針對城鄉交錯帶景區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景觀生態設計模式。
三、鄉村景觀相容度分析
確定了城郊景觀的格局再對景觀的相容度進行評價。鄉村景觀相容度評價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衡定。一是行為與景觀價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為與景觀價值的匹配特征表現在鄉村景觀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程度,及景觀滿足城鄉居民引致需求行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為對鄉村景觀的破壞性。相互沖突的行為導致鄉村景觀的質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觀生態破壞,自然生產性降低和景觀類型退化等結果。減少或杜絕這種行為對鄉村景觀的破壞性在鄉村規劃上具有的積極意義。三是行為對鄉村景觀的建設性。相容度較高的行為會促進景觀的建設。
王云才將都市郊區開放空間景觀類型依照獨立景觀形態進行分類,并進行人類干擾行為的具體劃分,建立相容性判斷矩陣,以判斷值為0、1、3、5、7、9代表景觀類型與行為類型之間的不相容、幾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較強和完全相容六個等級。根據對郊區行為與開放空間景觀價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較高的景觀行為的建設性意見。
四、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類型
本人認為城郊鄉村旅游產品中比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旅游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
旅游產品包括傳統觀光和人造鄉村旅游景觀旅游。傳統觀光鄉村旅游是以自然生產和環境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系統為主體,以鄉村旅游資源和鄉村風情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感受和參與生態鄉村旅游包括生態鄉村旅游觀光、鄉村風情及務農旅游等,領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游形式。人造鄉村旅游景觀旅游的特點是以人工生態系統為主,人造景觀、景點較多,投資較大,面積有限,因此生產性能差,鄉村特征不明顯。高科技鄉村旅游觀光旅游是融觀光旅游、現代高科技農業旅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鄉村旅游資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觀賞性強的特點。
2.農產品開發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鄉村旅游下的各種農產品類型。旅游產品是旅游業和鄉村旅游生態系統有機結合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產出。在不違背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可根據旅游業的需要,優化選擇符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滿足市場需求和游客需求及興趣的農作物種植和林、牧業、漁業的各種農產品。如利用租賃、教育農園形式開發的旅游產品。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農園平時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愛的農作物類型,栽種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樂趣,并以休閑體驗為主。同時使用的農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通過這種形式,可提高旅游產品的層次,保持游客有較高的回頭率。
3.農村文化體驗型
文化體驗旅游就是以鄉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等為載體,開展民俗節慶體驗、節事活動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蘊,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產業。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過游客的親身參與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務農體驗旅游是通過親身參加農事活動,真實體驗農村生活,盡享勞動、豐收后的喜悅,真正達到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綜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種功能于一體,利用農村或山區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獲得鄉村生活的體驗和享受淳樸的鄉野之趣。近郊環城市游憩帶的短線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有非常穩定的客源市場。應注重開發康體、休閑、娛樂項目,可依托森林風景資源開展“森林浴”活動。利用森林中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含量較高的氧氣、負離子、植物精氣等,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得以康復,從而恢復人體健康。可開展野餐、露營、漂流、水上活動、康體娛樂等,在旅游項目開發時利用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野生生物種類和適宜的康體氣候特點,多開發反映自然野趣和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
五、結語
鑒于城郊地區特殊而獨特的景觀條件和生態環境,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中運用景觀生態原理來構建合理的產品結構,不但要突出鄉村旅游和農事特色,更要突出鄉村旅游的生態效益,提供豐富的旅游產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娛樂項目和接待服務的傾向,保持鄉村旅游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制定科學的產品規劃,對旅游產品實施動態管理,促進當地生態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鸝:旅游體驗與景區開發模式[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龐振剛董波:上海城鄉交錯帶生態旅游開發戰略研究[J].旅游學刊,2001(2)
關鍵詞: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
隨著城市景觀規劃生態意識的覺醒,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也被賦予了應有的生態內涵,即“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園林綠化有益的經驗,遵循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復生態系統,使其良性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謀求持續發展,以體現出功能、環境的文化性,結構和布局、形式和內容的科學性。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宜居環境的基礎。只有完善發達的城市綠地系統才有可能營造出宜居的城市環境。人們在欣賞、享受美的城市綠化景觀的同時,能夠更加自然、親近地融入到城市綠地環境中。
本文通過對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行系統的歸納,旨在分析國內外研究的現狀以及在不同區域實踐的好壞,以提出今后綠地系統規劃的具體方向。
1 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展
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為設計理論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要求的生態園林綠地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出現了“世界花園城市”和“世界最適宜人居城市”。此時,老一代園林工作者系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主張用生態理論作指導,建設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園林綠地系統[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國內的城市綠地建設就此達到了新的[2]。1986年,中國林學會在溫洲召開的“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植物造景與園林生態”研討會上,周義錄、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態園林”新概念。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建設“森林城市”的觀點,強調綠色生態環境對建設人類生存空間的調節作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來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構建的城市景觀,在功能效果上與植物群落結構設計有密切關系。21世紀初,城市綠地進入區域生態綠地及城市大園林綠地階段。生態園林觀點成為制訂城市綠化的方針和政策,也是進行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的重要依據 [3]。
國內眾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爾濱等紛紛進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和綠地系統規劃實踐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綠地景觀豐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綠化發展水平,更是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是綠地生態系統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王曉俊(2000)認為“自然式種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點,植物間或植物與環境間生態和視覺上關系的和諧,體現了生態設計的基本思想。生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提倡利用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的植被類型[5]。”聶磊(2002)提出城市生態綠化概念,并從創建生態城市的一體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態設計水平,構建合理復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討了城市生態綠化的思路和措施[6]。嚴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綠地以有生命的植物為主,構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現自然界的頂級群落為模式建成的生態綠地”[7]。宋興琴、鄒壽青(2003)提出在生態綠地建設中,創造多樣的生境,構建多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鳥、蟲等有益動物回到城市中,不僅能形成病蟲害的生態調控機制,還能大大豐富城市景觀,為市民創造一個鳥語花香的環境,讓人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8]。李妮等(2006)通過分析研究成都市園林綠化的現狀與不足,歸納現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營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營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應用于城市綠化建設[9]。郭麗(2009)提出應用人工頂級群落和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態園林的主題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擬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園林綠要使園林綠地景觀穩定、協調發展,就必須實行園林綠地類型的多樣化和園林景觀的生物多樣性[11]。
1.2 綠化不能背離生態規律
目前我國在綠地建設中有不少違背城市生態規律的現象,如:“廣場熱”、“草坪熱”、“景觀大道熱”等,為綠化而綠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壞。鑒于這種現象,不少學者提出了綠化一定要與生態相結合,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必須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綠化建設離不開生態學理論的支撐。馬少妝(2010)提出了:無論從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或是城市現代化水平,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來看,都要求城市綠化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同時發揮美化景觀、發展經濟等多種效益[12]。楊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指出綠地系統是城市內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功能的優劣,對城市這一人工生態系統的是否健康穩定顯得尤為重要[13]。韓忻德 (2002)指出:建設生態城市,要在積極搞好城市綠化的同時,在郊區建設大規模的環城林帶,抓好道路、河流綠化及近郊綠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綠色生態圈,形成良好的大環境,使我們的城市成為“森林城”、“園林城”、“生態城”[14]。胡建軍(2007)在對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中提出了“綠線”規劃的具體措施,把無錫市中心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結構定為“環、楔、廊、園”的結構模式,可見生態城市建設中綠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遠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環境綠化建設中潛在的隱患,指出人類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協調與恢復主要是通過城市綠化來實現的[16]。黃雪萍(2009)闡述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建構的途徑,主要觀點有: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系統內執行自然的“納污吐新”的子系統,傳統的綠地建設,重在挖掘單體的景觀功能。生態觀念引入城市建設,為認識和解決日益尖銳化的復雜城市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綠地,城市更需要景觀生態綠地。所謂生態綠地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植的綠地系統[18]。李昌浩(2007)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設計理論被引入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滿足城市景觀環境的生態綠地階段[19]。李興平(2004)指出城市綠化的本質就是生態建設。其次,加強城市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綠化在保護和凈化環境的生態效果是顯著的,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調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即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 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生態、經濟等因素,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處理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實現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和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21]。
1.3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內容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空間范圍有3個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區;三是城市建成區及分區。張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在全面調查分析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布局與原則[22]。趙艷華(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通過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穩定的綠地系統結構,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觀體系[23]。董慧玲(2007)通過分析城市生態綠地系統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態效應的城市綠地系統[24]。陳粉麗(2009)通過探討蘭州市綠地具體建設方面應該采取的措施,對綠化植物的選擇和優化配置提出了建議[25]。陳竟(2008)探討了在生態園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決策方法,在各類綠地規劃和綠地綜合效益兩個方面,運用生態學原理,比較分析法,多目標決策,AHP 法等多種方法進行合理的規劃決策[26]。胡英(2008)對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做了詳細的研究,進行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綠地建設規劃、樹種規劃、古樹名木保護規劃等[27]。
1.4 新技術的應用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也需要較強的技術支撐,無論是綠地現狀的調查分析,還是各類綠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確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完成。隨著計算機學科的不斷發展,不少新技術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得到運用,如: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廣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規劃綠地系統,同時也更容易協調城市綠地與城市其他用地之間的關系。目前,GIS技術與景觀生態學相結合的原理現運用如下:
辛江等(2005)對應用遙感和GIS技術對烏魯木齊市的生態綠地格局進行了分析研究,試用TM多波段組合對烏魯木齊市綠地所進行的解譯,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態綠地的信息,對烏魯木齊市綠地分布格局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建設今后應施行的策略與措施[28]。胡勇和趙媛(2004)采用衛星遙感數據,選取景觀生態學指標對南京市主城區范圍內的城市綠地進行景觀格局分析[29]。肖榮波等(2004)介紹了城市綠地生態研究中的遙感特點,并論述了3S技術在城市綠地覆蓋清查、綠地三維量估測、適宜度評價、綠地景觀格局及其動態分析、綠地生態質量監測和城市綠地景觀生態規劃上的應用現狀,提出了現存的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結
國內在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方面的研究很多,涵蓋了很多方面,有比較多的經驗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從整體而言,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更注重人均綠地指標,因而我們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城市生態園林綠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需進一步加強。
2 結語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對于綠地系統的研究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今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理論比較詳細,但城市園林綠化的總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理論在實際規劃設計時,還需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因此,我們要做好綠地系統的生態學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并把生態園林理念加入綠地系統的研究,使城市綠化能夠展示出順應自然的嶄新面貌,這將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起到極大的作用。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發展城市園林綠化事業,是城市建設的必然需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參考文獻:
[1] 王紹增.論中西傳統園林的不同設計方法[J]. 風景園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 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3] 馮彩云.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 科技建議,2002(2):15-18.
[4]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 北京,中國建筑丁業出版社,2005.
[5] 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 聶磊.城市生態綠化的發展策略研究[J]. 城市問題,2002(3):28-30.
[7] 嚴玲璋.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綠化[J]. 中國園林,2003(5):44-47.
[8] 宋興琴,鄒壽青. 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新探[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5):62-64.
[9] 李妮,陳其兵,楊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理念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探討[J]. 西南園藝,2006(3):24-26.
[10] 郭麗. 赤峰市城市生態綠化建設的合理途徑[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紅旗. 節約型生態綠地探索與實踐[J]. 新疆林業,2010(4):51-52.
[12] 馬少妝,梁玉玲,姚婷. 廣州城市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 能源與環境,2010(10),128.
[13] 楊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態建設控制性規劃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J]. 城市規劃與環境建設,2007,27(2):9-13.
[14] 韓忻德. 試論城市綠化在建設生態城市中的作用[J]. 咨詢與建議,2002,12(4):69-70.
[15] 胡建軍. 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研究[D]. 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7.
[16] 蒙光遠. 生態城市綠化建設中存在的生態隱患與對策[J]. 柳州師專學報,2005,20(1):113-116.
[17] 黃志萍. 淺議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建構[J]. 資源與環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陽. 讓城市重返綠林――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生態綠地建設探討[J]. 國土綠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曉東,潘濤. 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興平. 淺談城市綠化與城市生態建設[J]. 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49-51.
[21] 王海. 淺談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途徑――以包頭市為例[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32(6):64-66.
[22] 張菲莉. 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23] 趙艷華. 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4] 董慧玲. 淺議濟寧市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J]. 山東林業科技,2007(2):105-106.
[25] 陳粉麗,張松林,白芳銘. 蘭州市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淺議[J]. 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50-253.
[26] 陳竟. 新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決策方法研究[D]. 新疆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
[27] 胡英. 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8] 辛江,馬勇剛,張健峰. 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格局遙感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2005,34(2):53-57.
[29] 胡勇,趙媛. 南京城市綠地景觀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國園林,2004(11):34-36.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 ; 景觀生態; 金盤山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態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在欠發達國家被迫開始的,現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指科學技術的研究,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三是商業意義的,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態旅游可看作是線路的組合。其中,金盤山生態旅游區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盤山景區概況
金盤山態休閑旅游區地處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的章金村內,章金村屬于革命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村。位于上杭縣城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6°30′-116°45,北緯24°59′-25°01′。東西寬2380米,南北長3300米,面積4約6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 606 公頃,農田面積 43公頃。村有118戶519人。距離上杭縣城區1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多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無機磷豐富。它位于上杭縣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軸線上,是紅色古田-才溪-臨江樓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區風景區黃金旅游線中的重要節點。
2.景觀生態學分析
對于具體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載體,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在線路規劃中,引入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生態因素,可以使兩方面的功能更好實現[1]。本文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格局、景觀功能分區等方面出發,結合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來探討金盤山生態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
2.1 金盤山景觀結構
景觀結構是指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即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配置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空間結構分成3種基本結構或要素: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簡稱斑塊――廊道――基質模式[2]。
(1) 基質背景和景觀斑塊。金盤山的基質背景可描述為:原生態的亞熱帶自然風景、生態家園。構成這一基質背景的景觀斑塊包括:
一是植物景觀斑塊。以天然闊葉林居多,主要常綠闊葉樹有米楮、苦楮、甜楮、絲栗栲、細柄阿丁楓、楊梅、木荷等樹種,常綠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動物景觀斑塊。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盤山生態環境為飛禽走獸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樂園,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三是氣象景觀斑塊。地處金盤山風景區,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地處高處,可觀日出、云海、佛光,賞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會人文景觀斑塊。金盤山開發出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休閑健身場地、寺廟禪寺,是社會生活、人文底蘊的結合。
(2) 廊道。金盤山廊道從空間上分為3類:一是區間廊,即外部旅游者進入金盤山景區的各種交通線路;二是區內廊,即景區內連接景觀斑塊的內部通路:三是“斑”內廊,指景觀斑塊內部的旅游線路,如寺院內的游覽路。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橋、蹬道、游山石徑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觀斑塊的自然分水嶺等。
2.2 金盤山景區景觀功能分區
一定范圍的區域環境即是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在該景觀中存在廊道、斑塊和本底基質三要素。景觀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外觀上的不同或變化而導致區域的景觀結構的不同與變化。景觀結構的差異性就導致景觀功能的差異性,如使物種、能量、養分和信息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與相互影響導致生物種群的變化。因此,在景觀規劃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景觀格局進行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設計和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結合生態休閑旅游區發展要求,把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分為“一個中心,三園五區”:“一個中心”即服務中心;“三園”即果園、竹園、茶園;“五區”即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3]。這些分區模式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區規劃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據此,金盤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屬于野生游憩區;寺廟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屬于密集游憩區;果園、竹園、茶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區屬于自然環境區。
3.生態旅游線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符合生態旅游主要特點的原則
生態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作為旅游資源,并強調保護旅游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自然性、保護性和參與性[3]。
3.2 體現綜合效益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是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地規劃中實際應用的體現。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體現市場經濟需求。
4. 金盤山生態旅游區規劃設計
根據金盤山景觀格局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以及生態旅游規劃原則,將各景區規劃定位如下:
4.1 “一個中心”:服務中心
主要用于為游客提供服務和景區的日常管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窗口,擬在入村水口設置迎客門1座、接待室和服務區600、廣場2000。接待室內布置與生態休閑信息相關的石景、圖片、文字等,宣傳生態旅游文化。
4.2 “三園”:果園、竹園、茶園
充分利用現有竹園、果園、茶園,通過集約經營管理措施,修建觀光、生產體驗園,開展三園觀光、生產體驗活動。吸引游客。
4.3 “五區”: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
?休閑農業光觀區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現有的農田和荒坡地發展種植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綠色環保農副產品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使用古老農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體驗農事生產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寺廟區
選擇在金盤山處建1座朝圣廟,金盤山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景觀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進行場地平整綠化、平地修建其他輔助設施,維修改造原有小路連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在山頂處的雷壁寨建觀光塔1座,塔的建防護欄。早上可觀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賞到上杭城燈火,可極目眺望,使人心曠神怡。
?森林浴區和珍稀植物鑒賞區
燕子角山場到長坑里山場,群山綿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形成極好的山地小氣候,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蘊藏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闊葉樹林、有瀑布等,在山間荒田和游覽公路旁,設計種植珍稀闊葉樹種,樹種選擇紅豆杉、銀杏、花櫚木、竹柏等等。開展體驗森林浴,叢林探幽活動和珍稀植物鑒賞活動,開展登高攬勝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瑟皮沙山場的瀑布景點為依托,修建木棧道及涼亭等配套設施。對道路兩側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修整,于林中布設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種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過呼吸芳香物質的精氣,刺激大腦植物神經,增強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達到康體目的。通過珍稀植物的鑒賞,人們從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大自然的的意識。
?休閑娛樂區
擬將現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農業生態休娛樂閑區,布設農家樂20家。適當增加休閑娛樂廳、餐飲美食、時尚休閑等建筑。為游客提供與體驗民俗活動,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棗,舞龍燈、舞香燈、對唱客家山歌等娛樂。在民居周邊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同時又屬視覺焦點的地段,進行適當人工栽植的綠化樹如:香樟、南方紅豆杉、銀杏、竹柏、天竺桂、楓香等。同時配種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鐵樹、金心女貞等觀葉植物,營造景觀林,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和秋時紅葉漫山的效果。
?運動健身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觀老虎巖(溶洞),離老虎巖200M的彩圓背山場,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護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護欄,區內設置健身場地和器具1套。同時用福建山櫻花,山杜英,紅楓,海桐球、紅葉石楠球、紅花繼木球、金心女貞球等樹種綠化。,在彩圓背山澗匯合出口處筑壩新修建人工湖1個,沿湖修筑環庫路,沿路種植綠化樹。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適當地段修筑垂釣臺,供人們釣魚修身養性。山頂雷壁寨與老虎崠大山遙遙相對,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崠海拔582.1米),地形開闊平坦,修一登高望遠塔,不僅可觀賞金盤山整個景區,而且還可以眺望上杭縣城及客家汀江母親河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4.4、綠化美化規劃
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的植物資源豐富,以天然闊葉林居多,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種類眾多的粗大木質藤本,滴水葉尖,林冠較緊密,中型葉植物較多等,構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
4.4.(1 )規劃原則與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觀的重要基礎,必須加以保護,植物景觀布局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4.4.(1 )-2 在功能區、景點美化上,堅持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類型多樣化的原則,通過補植,適當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葉、芳香類植物,進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觀豐富多彩。
4.4.(1 )-3 通過林種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綠化美化,提高森林整體結構景觀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觀賞內容,提高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質量。
4.4.(1 )-4 本著以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布局為重點,采取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類建筑在風格、體量、造型、色彩等與自然植被環境彼此融治、相互協調。
4.4.(1 )-5 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景區的地方特色,同時又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培育發展稀有名貴品種,實行喬、灌、藤、草相結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叢、攀援、亞喬木、高大喬木的復層森林群落景觀,力求豐富棋盤石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空間美感。
4.4.(2 )功能區、景點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配置應根據功能區的特點,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綠化美化
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叢,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所有綠化都應喬、灌、花、草相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相結合,森林按風景林經營,嚴格控制采伐。通過對林種的改造,在宏觀上形成一定氣勢,以構成廣袤無垠、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根據景點開發和景觀建設要求,可種植一些樹形優美的風景樹種,點綴一些觀花、觀葉的灌木和花卉,如山烏桕、山合歡、紫薇等,使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更增艷色,更具魅力。達到春時絢爛,夏日濃蔭,秋季馥郁,冬令蒼青的效果。
4.4.(2 )-2 線上綠化美化
線上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道路沿線綠化,以綠為主、綠美結合、綠中造景,植物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土壤。重點旅游線路應充分利用現有森林風景資源,采取規則式和片段式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護路林和遮蔭林,以闊葉樹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道路兩側或一側有景可賞的地段,間隔5-6M種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綠化樹種,綠化樹種間可栽植杜鵑、梔子花、福建山櫻花、紫薇、紅葉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種植狗牙根草、蜘蛛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轉折處,配置高低錯落的花境,以簡勝繁,樸素簡練為基礎,不僅要有雄健挺拔、濃郁如蓋;還要有樸素蘊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與庇蔭兼具,顯露與幽奧并存,處處入畫,別具一番情趣。
4.4.(2 )-3 點上綠化美化
點上的植物配置以喬、灌、花、草植物群落,立體構成,遮角擋蓋,以散植和孤植組成植物景觀,花境、臺前、游道邊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調整,使游人居住和閑游間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5、小結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金盤山景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生態自然性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生態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了生態旅游的特色。根據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特點,形成了規劃思路,對該生態旅游區的近長期規劃建設有個指導性的意見,本文為決策們提供了規劃設計的依據,有些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第22~26頁,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第42頁,科學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1996年.
[4] 《龍巖市志?上杭縣志》 2012年編著.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5]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2版,楊賚麗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6] 《園林工程》孟兆禎、毛培琳、黃慶喜、梁伊任編著.中國林業出版社.
[7] 《觀光農業概論》潘賢麗著.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8] 《上杭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2012年編著.上杭縣林業局.
關鍵詞:景觀;規劃; 設計; 森林公園; 城市
Study o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urban forest park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Urban Forest Park is an important node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urban forest park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urban forest park are proposed and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Landscape division on the urban forest park are discussed.
Key words: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urban forest parks; urban
中圖分類號:G32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近年來,生態城市、森林城市[[[]孫麗娜,孫鐵珩.建設森林城市 提高沈陽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219.]]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城市森林公園隨著生態城市、森林城市建設的迅速推進得到快速發展,是城市森林體系中的重要節點,成為城市“綠肺”和“環城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建軍,趙輝,鄒瑩,等.沈陽森林城市綠地規劃[J].中國城市林業,2005,3(4):13-14.]]。城市森林公園是指以森林資源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按法定程序批準,供人們游憩、健身或進行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等活動的城市森林,屬于城市森林體系中風景游憩林類下的森林公園亞類[[[]何興元,劉常富,陳瑋,等.城市森林分類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4,23(5):175-178.]]。還有許多學者對城市森林公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但到目前為止其定義尚未統一。筆者認為,城市森林公園是位于城市內部或者近郊,以較高的森林覆蓋率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游憩為主要功能,兼顧度假、觀賞、教育、科研和生產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公園。由美國SASAKI公司設計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景觀方案——“通向自然的軸線”將城市的綠肺和生態屏障、奧運會的中國山水休閑后花園、市民的健康大森林、休憩大自然作為規劃設計的目標,以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壯麗的自然景觀終結這條舉世無雙的城市軸線,力求達到中國傳統園林意境、現代景觀建造技術、環境生態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為奧運會服務,為市民百姓營造生態休閑樂土,成為城市森林公園開發和建設的典范[[[]胡潔,吳宜夏,呂璐珊.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綜述[J].中國園林,2006,22(6):1-7.]]。上海市的共青團森林公園為改善城市生態效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密集的城市群中為公眾提供了一塊難得的親近自然的場所。廣州[[[]文道.2010年前廣州市將再建9個森林公園[J].中國林業產業,2005(10):5.]]、長沙[[[]孫志立,長沙城市森林公園建設與發展思考[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5,24(3):43-45.]]等城市都計劃建設大量的城市森林公園,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游憩環境改善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城市中公眾放松身心以及和自然進行對話的場所。
1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值得思考的問題
1.1場所選擇
我國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是伴隨著人們對森林景觀偏好的加強和認識的深入而迅速發展的。城市森林公園具有其他類型公園所不具有的獨特魅力,許多城市將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列入了規劃建設的日程表。然而,許多建設者為了快速提高森林覆蓋率,在高密度城市中進行場地拆除建設城市森林公園,造成了許多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結合城市化進程在現有城市郊區進行森林公園建設進而演變成為城市的組成部分是較為合理的建設方法。
1.2景觀特質
森林景觀的魅力是由其獨特的生態系統所發揮出來的。這需要森林專家、生態專家、景觀專家和旅游專家共同參與設計。然而,許多城市森林公園的景觀規劃則簡單地認為就是單純的植樹造林,忽略了城市森林公園為大眾服務的具體要求,使城市森林公園失去吸引力。
1.3游憩活動
遠離喧鬧是許多公眾選擇休閑場所所考慮的要素之一。隨著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中活動場所的增加和活動設施的改善,人們更多的是需要在一個靜謐、安寧的環境中使身心得以放松。許多城市森林公園將喧鬧的游憩活動引入園中,打破了自然安逸的環境氛圍,從而也喪失了其獨特魅力。
1.4教育功能
城市森林公園擔負著城市中許多青少年兒童的生態教育重任。在西方發達國家,“郊野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城市森林公園在旅游開發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兒童的森林科普知識的教育,同時通過加強教育功能也能開拓更加廣泛的客源市場。
1.5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對當地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城市居民、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城市土壤、城市水系造成較大的影響[[[]王麗紅,周青.生物入侵對城鎮生態系統穩定性影響及防治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4(3):151-153.]]。一些城市為了迅速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制定了增加植物種類的措施,引種是主要采用的方法[[[]胡運驊.開創上海綠化新局面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園林,2000,16(2):19-21.]]。這固然使城市生物多樣性得到較快的提高,但是也使生物入侵風險程度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森林公園的景觀建設需要大量的苗木,在本地苗圃無法滿足需求時,大量的異地苗木被補充進來,苗木的轉運也使異地的入侵生物被帶入城市森林公園中。因此,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應首先立足于本地植物資源的馴化、開發利用。
2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1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
論文摘要:在旅游開發的熱潮中,存在以犧牲旅游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旅游大發展的眾多問題。本文對我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正確處理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與對策。
旅游,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游業,已經成為涉及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旅游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旅游者并能為旅游業利用而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資源處于基礎地位,既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旅游實踐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條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費的客體對象。不論是文化旅游資源還是自然旅游資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之上的。
一、旅游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1.旅游開發對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的影響
非生物類旅游資源包括水體、大氣與氣候、土壤與巖石等,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構成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最基本要素。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車輛、物資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區出現了水質惡化、大氣污染、土地板結、巖石(山體)坍塌等現象,這些對旅游資源構成了嚴重威脅。旅游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尤其表現在水體資源與環境方面。
2.旅游活動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地球上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但可以單獨成為人類的旅游產業開發和利用對象,而且還與非生物類旅游資源組合,構成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的總體系。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旅游地生態系統是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同一體。與其他生態系統構成因子一樣,一方面旅游資源與環境的演變同樣也必須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可得出三個結論:
1.旅游地生態系統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資源及其各個構成因子)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動不能對旅游地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
3.旅游活動影響旅游資源與環境后會產生無數效應,其中許多效應是不可逆的。這三個基本結論給我們提出了對旅游活動進行管理時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在旅游地這個生態系統中,由于旅游區劃而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分割構成了不同類型的景觀單元(即斑塊),這些景觀單元的空間格局隨著生態過程的作用而不斷改變。
三、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通過立法建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實現對旅游活動的規范管理,是當前旅游資源保護和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立法必須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必須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資源與環境演變的自然科學基本規律,這樣才能保證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達到制定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規劃制度
旅游規劃是指運用適當的經濟、技術手段,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與物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確定區域旅游資源的經濟開發目標,實現旅游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
2.旅游資源與環境影響的評價
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早為美國所創設。《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環境質量具有重大作用影響的聯邦建議、立法方案和重大聯邦行動都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包括該建議或行動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和擬議中的行動選擇方案。實施這一制度是對傳統決策機制的變革,是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種新途徑和新方法,并已成為國際環境管理一種慣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之內,是實現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條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從這一制度出發,根據旅游承載能力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對進入旅游區(點)人數進行控制的一項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在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
旅游資源與環境共同構成了旅游地的生態系統,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普通地區相比,旅游區的環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環境資源與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旅游區旅游資源與環境消長情況的監測,并按照更加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做好旅游區的環境治理工作,保證旅游地的優良環境,給游客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參考文獻:
[1]楊貴華.旅游資源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論文摘要:以我國現階段城鄉發展的突出特點為背景,分析了傳統的區域、城市規劃重經濟輕生態、重城市輕鄉村的情況,以及“自然優先”的“反規劃”方法在現階段實施的客觀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從“中立”的視角,提出了城市規劃和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體的融合點為空間管治規劃.
目前,我國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壓力和對土地的需求更加強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護鄉村景觀、生態空間,另一方面仍然服務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是新時期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所面臨的挑戰.
1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是在生態理念指導下將生態規劃相關理論、方法運用到城市規劃中,在生態目標導向下對現有空間規劃理論、技術方法等進行改進與更新[y.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的理論就是針對生態環境的現實問題和生態建設的迫切性,側重從生態(尤其是自然生態)的角度來探索作用于空間規劃的理論Cz7.本文所指的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是生態規劃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通過應用生態思維和生態學理論,對城鄉土地和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使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協同共進的物質空間規劃,是一種落實城鄉空間規劃的生態學途徑.
雖然引進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的生態規劃理論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動搖(在某種意義上,導致生態規劃往往處于一種尷尬的“弱勢”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像歐美國家那樣留出大片的綠地作為純粹的自然景觀;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又使得生態空間時常受到蠶食和沖擊.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根據我國新時期發展的特點,不斷探索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我國城鄉空間發展的主要特點及其對生態規劃要求
2.1現階段我國的城鄉空間發展的突出特點
2.1.1城市化快速發展,鄉村景觀快速向城市景觀演替
目前,我國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自然鄉村景觀不斷向城市建設景觀演替,尤其是城鄉結合部成為土地利用性質和生態系統變化最劇烈的地區一方面,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生態規劃不能對此簡單的“打壓”;另一方面,無限制的發展又給鄉村景觀、生態空間帶來強烈的沖擊.
2.1.2繼續支持小城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小城鎮發展極快,小城鎮已成為推動具有我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這么多年的小城鎮建設也帶來諸多問題,如資源浪費、小城鎮污染等問題逐漸顯現.遍地開花式的小城鎮布局,使得人工建設斑塊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進一步加大了城鄉空間生態規劃的落實難度.
2.1.3高等級公路發展迅速
近幾十年,我國高速公路(高等級路網)迅猛發展,山脈被無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斷,破壞了景觀的連續性,人為切斷了野生動植物的流通路線,將自然生態區變為一個個越來越小的孤島,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同時,發達的交通網絡也使得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觸角伸向地球各個角落,人類對自然的干擾程度空前加大.
這些發展特征使得生態問題從以前人們認知的城市或鄉村個體的局部問題拓展到涵蓋整個城鄉系統的地區問題.此時,不是一個城市進行生態規劃與建設就能夠為人類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的,二流的區域環境孕育不出一流的城市環境,生態規劃與建設必須統籌城市、鄉村和生態空間協同共進.
2.2生態規劃必須同時滿足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需要
2.2.1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十一五”規劃建議中仍然要貫徹此精神(3].我國城市化、工業化才處于中期階段的前期,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仍然是各級政府的要務,限制經濟發展的生態規劃是不合時宜的,也是難以落實的.
2.2.2保護特珠生態資源、優化生態空間
目前,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政府的控制角色逐漸淡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的驅動力量更加強大,此時生態規劃必須能夠強有力地保護區域內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并應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優化生態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3傳統區域、城市規劃在生態方面的缺陷
受工業化時期經濟建設壓倒一切的思想影響過多,我國傳統規劃體制主要是針對城市的,或者是以城市為核心而展開的,并且主要以中心地理論、區位論、增長極等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而在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這種以發展為重的規劃方案在地方政府還是具有一定執行力度的.然而,也正是這種偏重發展的規劃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實,生態規劃在空間的落實情況往往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情況是,生態規劃被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牽著鼻子走,為了總體規劃內容的完整性,所做的生態專項規劃也只是“有名無實”的附屬品.甚至很多規劃中,總體的城鎮建設擴張、產業布局方案已經形成定論,要生態規劃從生態環境容量等方面來為總方案提供支撐.另一種情況是,生態規劃傲然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區域、城市總體規劃脫節,雖然應用一些生態學的知識和原理進行區域、城市生態空間優化,但是由于其對發展的限制,勾畫的完美圖景根本得不到實現.
4自然生態優先的“反規劃”方法在現階段過于理想化
所謂的“反規劃”不是不規劃,也不是反對規劃,它是一種景觀規劃途徑,本質上講是一種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是應對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在市場經濟下城市無序擴張的一種物質空間規劃川.
由于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建設用地對鄉村景觀、農業用地和生態空間均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加之傳統的區域、城市規劃對此力不從心,致使大范圍的生態破壞和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正成為威脅我國特別是城市生態安全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以俞孔堅為代表的景觀生態規劃學者積極引進歐美國家區域、城市規劃的生態思維,倡導“反規劃”、“生態優先”的理念和方法,試圖提高自然生態、鄉村景觀的地位,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充分尊重.
“反規劃”將對傳統的基于發展計劃的規劃在方法論上指出一條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它從建設規劃方法論轉向不建設規劃方法論;對規劃師來說,從主要進行有計劃的建設規劃方案的制定,轉向優先制定不建設規劃;從被動的因開發建設需要而進行的被動的規劃,走向主動的為土地和城市整體的安全和健康而進行的規劃
可以看出,“反(逆)規劃”類似于空間管制,主要是針對生態戰略資源的強制性保護進行控制,這種偏重于生態保護的初衷會使得實踐中出現管制與發展的矛盾.其結果要么是給發展戴上“緊箍咒”,要么是“生態優先”根本無從落實.
另外,要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潛力最大化,不是建設空間和非建設空間誰先被規劃的問題,而是兩者有沒有很好的協調和統一的問題.傳統的先規劃城市建設區域可以因為發展的需要把范圍擴大化;同樣“反規劃”實施的過程中,也可以因為發展的壓力,把非建設空間縮小化規劃建設空間與非建設空間的次序,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其實質是目前在我國發展仍然是主流,生態規劃又與城市規劃相脫節,因此缺乏實際效力,致使美好的生態規劃圖景終成空.
5與空間管治相結合—城鄉空間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融合的出路
不管是一味重視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傳統城市規劃還是“自然優先”的“反規劃”都是一種極端,顯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目標仍然是“發展”,只是其發展方式是節約的、高效的、可持續的).在這方面,馬世駿、王如松提出的“社會一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s],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深人診釋,只是由于其規劃目標體系太過龐雜,從學科體系、資料收集、規劃人員出發的知識結構等都遠遠超出了“生態規劃”所能達到的境地,以至于在城鄉空間難以落實.
但是,如果精深的生態專項規劃和廣博的區域、城市總體規劃融合為相互反饋和協商的整體,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各自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些(生態規劃的時候不要一味保護,給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建設發展規劃,考慮生態的需求),那么操作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城市規劃和生態規劃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有學者探索和研究[[n.筆者通過對規劃的實踐總結,結合理論的可能性,認為空間管治是城鄉空間規劃與總體規劃的重要結合點,解決空間管治(其實質是總體規劃在空間布局的意志體現)和城鄉空間生態規劃各自為政的病疾,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協調.
5.1規劃原則
5.1.1整體性原則
從保護區域生態服務功能的整體要求出發,統籌城鄉空間生態保護區體系,融城郊綠化、田野景觀、生態用地于一體,構筑大地園林景觀.芒福德特別強調區域整體自然環境保護對城市生存的重要性,指出“在區域范圍內保持一個綠化環境,對城市文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旦這個環境被破壞、被掠奪、被消滅,那么城市也隨之而衰退,兩者的關系是共存共亡的”[61.
5.1.2重要的生態資源首要保護原則
雖然這種方法提倡生態優化發展在空間管治的框架下進行,給經濟建設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但是對于區域內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生態戰略點(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還是要強制性保護的.
5.1.3保護與發展協調原則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替代關系”,特別是發展初期};.從我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來看,生態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應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知識找到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既不能像《增長的極限》中悲觀地主張“必須停止人口和經濟增長(零增長)”;也不能像《沒有極限的增長》中過度樂觀,認為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會使環境污染得到遏制[s].因此,城鄉空間生態規劃除了使生態空間得到保障,還應該給經濟建設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
5.1.4景觀生態學原則
在總的空間管治框架下,充分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優化城鄉空間自然斑塊、廊道、網絡、基質等景觀生態要素的空間格局;盡可能通過廊道的規劃與建設將相鄰保護區連接起來,在穿越生態敏感區域的高速公路上建設動物通道,防止生境破碎化,維護整體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5.2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空間確定的方法—經濟敏感性和生態敏感性盛加分析
生態敏感性是指在不損失或不降低環境質量情況下,生態因子對外界壓力或變化的適應能力一般選用對區域開發建設、生態系統影響較大的植被、水系、坡度、高程、農田等自然生態因子作為生態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響因子,并按重要性程度劃分等級,賦予分值,進行疊加,得出綜合的自然生態敏感區劃.生態敏感性越高的地區越需要保護,不適合經濟開發建設.
經濟敏感性的實質是對投人產出的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經濟投資、資源占用的條件下,預期帶來的經濟增長,經濟敏感性愈強的地區開發的潛力愈大.經濟敏感性分析的指標一般可以選擇經濟實力基礎、產業基礎、城鎮建設基礎、交通區位條件等因子,分級賦值,進行疊加分析.
根據生態敏感分區和經濟敏感分區(發展潛力分區)協調生態保護空間和城鎮建設、產業空間的協調,結合一般的生態目標(生態總量平衡、重要生態資源得到保護、建設空間隔離帶等)進行總體空間管治規劃.在空間管治的框架下,再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區域生態景觀格局進行優化.
5.3生態規劃與空間管治相融合的編制步驟
這種融合不是把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簡單地歸攏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仍然是分工明確的工作組,只是他們對各專項的分析、評價、方案是要相互反饋和循環前進的.
5.3.1生態調查
生態調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翔實的資料是全面掌握區域內重要生態資源、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演替過程分析等工作的關鍵,其重要性勿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國近幾十年一直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在實際規劃中,經濟發展資料往往比較充裕,而自然生態資料顯得匾乏和不成系統.因此,生態調查往往需要反復的補充調查(調查目的逐漸明晰,需要的資料逐漸具體化),需要書面資料搜集、政府工作人員座談、當地高校相關研究所座談、當地居民調查等多種途徑.
5.3.2生態分析與評價
主要對區域內生態演替過程分析、重要生態資源識別、生態敏感性分析等,以了解和認識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該過程為區域重要生態資源強行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空間管治提供參考、也是最終的城鄉空間生態優化發展的重要依據.
5.3.3經濟分析
主要是經濟敏感性分析,以便確定哪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最大、投資回報率較高,不僅能使經濟發展相對集中(避免遍地開花式的、高投人、高消耗、低回報的隨意建設與開發),又能使經濟集中在效率制高點.如前面所述,經濟分析如同生態敏感分析一樣選取一定的指標,在空間上進行疊加分析,得到區域經濟敏感分區圖,為空間管治規劃提供直接依據.
5.3.4空間管治區劃
主要是結合生態敏感分區與經濟敏感分區,作出城鄉空間總體管治分區.其中在生態分析與評價步驟中確認的重要生態資源,在這里要首先強制性作為生態保護空間.
5.3.5生態規劃
在空間管治的框架之下(注意,這并不意味著生態簡單的服從于發展,空間管治本身已經充分結合了區域內重要的生態資源以及生態敏感分區),應用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原理對城鄉生態優化發展做較為系統的規劃設想.
5.3.6融入區域、城市規劃
從前面可以看出,生態規劃在編制的過程中,其靈魂已經融人了區域、城市規劃,與經濟、建設空間是相互反饋和協調的,在最后把規劃成果(也是表現形式)融人總體規劃中,完善總體規劃成果的內容,便于城市管理者執行.
5.4城鄉空間生態規劃落實的政策引領
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對生態規劃實施的保障體制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有必要創新現有的規劃實施體系,針對性地建立生態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使生態規劃實效得以保障[2].本文所提倡的以空間管治為結合點,與城市規劃相融合的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方法,亦需要有相應的政策作為支撐,引領全區域不同行政主體、產業與生態、城市與鄉村統籌發展.
5.4.1政績考核差別化
傳統的政績考核強調“GDP至上”,如果繼續如此,勢必會造成各個層次的行政主體都在大搞工業,形成遍地開花式的污染;從全區域城鄉空間高度劃定的生態保護用地也會受到沖擊.因此,要實行差別化的政績考核制度,不同功能定位的行政單元其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環境指標有所不同.
5.4.2生態環境準入門檻差別化
根據不同空間主體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意向,通過規定性政策限制和稅收差別引導兩種方式,實行差別化的生態準人門檻.
5.4.3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
因生態保護用地、農業空間可以優化周邊建設空間環境從而使其增值,但現行價格體系下綠化、農業本身的經濟收益相對低下.所以,需要對生態、農業和各類建設空間采取差別化管理,如采用稅收、財政、直接補貼等手段,使建設空間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綠化、農業等.
關鍵字:居住小區;綠化;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city population expansion, people facing the pressure of city life, exhaustion of body and mind, want to have a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two related garden design residential and peopl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esidential gree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habitat and the people. Design sustainable when we consider people's health,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ial area to the green ecological, so that more people with nature near, relieve modern peopl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in life. In the design, as far as possible to consider can be achieved by the clean air,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adjust the body and mind for the purpose of the plant.
Keywords: residential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7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03-0001-02
城市小區綠化的發展趨勢
2012年在“中國幸福城市排行榜”中,合肥市“幸福指數”為43.4,高居首位。全國規定小區綠化率必須達到20%,但安徽省合肥市小區平均水平已經達到了25%,處于中上水平。近年來,物價上漲,房價更是如此,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城市人口日益膨脹,人們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設計師在園林綠化設計時應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所謂以人為本就是首先要了解小區住戶的要求,即小區的綠化及設施要最大程度地考慮小區居民生活和休閑的要求。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精神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每個人都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大程度的追求一個更健康、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小區綠化中,不僅要考慮到美的要素,也要考慮小區的主體 —— 人的需要,必須了解了這種需要,再從這種需要出發進行設計,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這也是當下城市小區綠化的發展趨勢。
2 堅持 “ 可持續發展 ” 的生態園林發展方向
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大家有目共睹,對環境的破壞也越發明顯 。合肥的東區是老工業聚集地,大部分小區都是原先的職工宿舍。小區環境惡劣,甚至有些無綠化而言,但人們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2011-2012年度,合肥市城區綠化大會戰實施項目222個,投資估算19.7億元,完成綠化面積 1200萬平方米。目前,合肥成千上萬的樹木花草都在等待“安家”,不少縣區都已經明確規劃,道路、公園、老舊小區、學校等將成為綠化重點區域。政府再次重申要堅持可持續發現的生態園林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第一次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1982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中,“ 可持續發展 ”瞬間在各界引起高度重視,用來指導城市小區綠化的直接表現就是出現了生態型小區綠化景觀,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合理地規劃呈現空間結構,使廊道、鑲嵌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適于人類聚居。
3 居住小區的健康理念
經濟發展飛速的今天,人們物質文明得到滿足的今天,最想擁有的是健康.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 “ 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 ” 在現在巨大的工作壓力、單調的生活、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圍繞下,大部分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我們必須重視身邊的環境問題,重視環境問題的首要第一步就是創造一個更適合的人居環境,從單純的對形式和視覺的追求中走出來,注重生態對人類身心的調劑功能。將大自然帶進小區,帶進你我身邊,以景觀學、行為學、生態學、美學等等學科理論綜合考慮、論證、合理規劃,為你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
合肥新加坡花園城坐落在合肥市西邊大蜀山腳下,董鋪水庫之濱,地處省城交通主干道——長江西路上親水是花園城的一大特色。它呈優美的U字形,向董鋪萬畝水面張開懷抱,同時,小區內還建造了130畝的人工湖,布置如噴泉、瀑布等各種水景。400畝配套生態園是小區的又一特色。 由入口生態景區、人工湖親水景區、天鵝湖景區、生態運動區、自然森林風光景區、自然山水景區6個主題景區組成的400畝生態園猶如一個皇家后花園,讓住戶隨時隨地親近自然,放松身心。在樓盤進行綠化規劃時,規定了綠化面積的標準,小區綠化應確保35% 以上的綠化率,整體綠化率要大于 60% ,也就是說綠地中的硬質景觀,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噴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積只能控制在 25% 以內,而這個數字也應越小越好。一個小區綠化質量,是不能通過數字來衡量的,但是怎么樣的設計能讓綠化率最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實施,是當下設計師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和挑戰。在設計過程中將車庫轉入地下,這樣有幾大好處:一是減少噪音,二是增加安全。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小區內有限的的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綠化戶外活動場所,這樣更符合現代小區設計的要求也迎合了人們對于現在生活居住環境的要求。
在對住宅區建筑規劃設計之時要考慮綠化對屋頂產生的承重、防漏等問題。這樣設計過的房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屋頂與墻面的綠化,做到空間的六面綠化效果,最大限度的改善人居環境,使居民更貼近自然。例如合肥市高新區的桂花園,其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室內綠化及地面綠化成了一個完整的綠色鏈,成了合肥小區歐派設計中的代表。
由于現在的小區多是小高層或高層,在小區綠化時不能只考慮樓層低的居民,也應該考慮樓層中、高的這些居民俯視時對小區綠化的景觀感受。因此設計師在小區綠化造景之時,要充分考慮樓層較高的居民的俯視感受。在景觀道路、雕塑、健身設施的設計安排時,必須將建筑的尺度、景觀小品的尺度、樹木的尺度進行綜合的考慮、合理的量化。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戶外空間,在盡量加大綠化面積的同時,所有人的參與園林的因素都應該加以考慮。因為沒有人的參與的、沒有感知的綠地是蒼白的、沒有意義、缺少品位的。小區綠地需要有公眾性、開放性、參與性,對應這樣的需要的就是盡量的使居民能夠在小區綠地中聚集,即現在所經常討論的 “ 人居 ” 與 “ 人聚 ” 的問題。景觀道路、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合理分布于綠地中正是 “ 人聚 ” 的需要。小區道路綠化對改善道路生態環境,保證行車安全,美化道路景觀,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道路環境的特殊性又影響著道路綠化苗木的成活、生長、成型以及保存。
本論文根據本人多年對城市道路設計的體會,提出一些針對小區綠化養護管理方面的想法,以期待通過總結經驗,能夠對以后的小區綠化養護管理工作起到有利的作用。
參考資料
1.陳岳堂. 園林環境建設芻議[J]. 高等農業教育, 2002, (11).
黃廈. 園林環境營造的幾點思考[J]. 寧德師專學報, 2003, (1).
3.毛學農. 園景觀的教育功效[J]. 理工高教研究, 2002, (5).
關鍵詞:景觀設計;多元系統;目標;實踐主體
客觀地講就目前的中國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正處于探索階段,從學科概念、學科性質到學科實踐范圍均缺少系統性、明確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觀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與景觀學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什么關系,在景觀學體系中它的實踐主體是什么?本文將就以上問題從景觀學的引導、多元系統設計以及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主體進行系統的論述。
一、景觀學引導下的藝術設計
景觀藝術設計依托景觀生態學,通過對自然的尊重、表達、展現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優美,依托景觀建筑學創建城鄉宜人的環境空間,依托景觀人文學,表達人類行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觀藝術設計成為景觀形象高品質化生成的驅動力。
就景觀學而言,景觀藝術設計是景觀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狹義的景觀定義,是微觀層次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在體現景觀形象的創作上常常成為景觀形象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景觀藝術設計也涉及到景觀學內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觀學的引導,關注景觀形象要素對各景觀環境系統空間進行藝術化處理,其核心任務是協調人與環境空間視覺形象的關系。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構成了一個交叉融合的設計系統,它是運用藝術融于景觀科學的手段來協調景觀形象在環境空間的發展關系問題,并使之達到最佳狀態。它融合了園林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學科的成熟經驗,以其藝術的視野,從系統、和諧、優美的角度,解決城鄉發展過程中的景觀形象的創新問題。
景觀藝術設計在景觀學的引導下,依據藝術和諧原則干預協調各景觀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均衡關系時,更強調景觀生成時對人精神上、視覺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過景觀環境空間藝術的創作,用以提升、陶冶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可以說景觀藝術設計也是一種改善人們使用與體驗戶外空間的藝術創造活動。
二、多元系統設計含義的藝術設計
景觀藝術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聚居環境空間藝術的二個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從改善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的室內設計起步,以室內室外環境一體化設計為核心,注重環境空間的自身形態,以及環境藝術的具體樣式。而景觀藝術設計更強調環境空間的綜合形態、環境藝術的復合樣式、環境表述的多層空間,具體表現在多元系統設計下的互融與綜合。
(一)綜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將城市、廣場、街道、園林、建筑、壁畫、廣告、公共設施等環境空間看成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有機綜合體,雖然它們有時是以幾組形式出現,有時是以相對單一的個體出現,然而解決上述問題卻要求兼顧到整體的環境,是在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環境空間基礎上實現的二次創造,景觀藝術設計涉及到園林設計、建筑設計、城市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平面設計以及生態學、材料學、心理學、民俗學等學科,并將這些知識納入到景觀藝術生成的總體設計系統之中。
(二)復合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是在景觀學的引導下所構成的復合設計系統,由于景觀藝術設計的綜合性特點,因此常常表現出設計內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觀空間形態的視覺系統設計,融于區域景觀精神的形象系統設計,反映區域文化特征的風格樣式系統設計,以及關注人的行為、心理的人文關懷系統設計等等。各系統之間相互融合與交叉,共同構建起景觀藝術設計的復合設計系統。
(三)多層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空間呈現為多層性的表述特點,表現在從微觀意義層面上的景觀設計為主體到中觀意義上的景觀規劃、宏觀意義上的景觀策劃的多層與協調。
(四)廣泛性系統。
景觀藝術設計的設計觀念呈現出廣泛性,《亞太景觀》一書在導言中談到現代景觀設計帶來的變化:“首先是觀念上的,宏觀的觀念、生態的觀念、構成的觀念、文脈的觀念、民眾參與的觀念等等。其次是創作方法上…….所有這些凝結成現代的、后現代的、結構的、解構的、極簡的、高技的……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廣泛的創造可能性”。廣泛的設計觀念構成了景觀藝術設計多元系統設計的哲學基礎。
三、微觀景觀為實踐主體的藝術設計
正如前文所述,景觀藝術設計學科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其實踐范圍廣泛,內容綜合而龐雜,既涉及到景觀空間的各個層面又融合了環境要素的全部內容。但是如果只是從廣義的概念出發而缺乏具體目標的限定,景觀藝術設計學科建構將會一直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設景觀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后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即在龐大的景觀學科中,景觀藝術設計的實踐范圍或者說它的實踐主體是什么的問題。
(一)宏觀層面——景觀策劃。
宏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建立在經濟、旅游、生態等專業的基礎上,包括進行大規模的景觀生態保護、治理改造、景觀資源開發、旅游策劃規劃等。這類景觀實踐主要側重于景觀前期的策劃。核心是協調土地的利用與管理。是在大規模、大尺度上進行景觀體系的把握,具體項目有區域控制性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等。策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二)中觀層面——景觀規劃。
中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是指有一定的規模,涉及到某一地域歷史、文化、生態及地方特色整體風貌內容的較大型景觀規劃,包括與人類社會、文化相關內容,以及生態、歷史等多學科的應用。規劃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三)微觀層面——景觀設計。
微觀層面上的景觀實踐主要指規模尺度較小,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景觀環境設計。包括城市地形、水體、植被、建筑、構筑物以及公眾藝術品等等。設計對象是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廣場、公園、商業街區、居住區環境、城市街頭綠地以及城市濱水地帶等,其目的在滿足景觀環境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改善提高景觀的藝術品質,已此豐富人的心理體驗和精神要求。設計是這一層面的實踐主體。
近年來,景觀藝術設計伴隨著中國城市景觀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人們對城市景觀藝術形象期望值的不斷提高,短短幾年已發展成為一門十分重要的設計門類,然而與“遍地開花”的景觀藝術實踐工程項目相比,其學科發展與理論建構顯得相對滯后,正因為這一緣故,景觀藝術設計面臨著許多課題,從學科觀念、支撐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主體,都有待做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景觀教育的發展與創新——2005國際景觀教育大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2006)
[2](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北京 2000
[3]鄭曙旸《景觀設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杭州 2002
關鍵詞:城市道路網絡 環通度 連接度指數 西寧市
中圖分類號:U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059-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ArcGIS, th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dex and loop-through index of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ayout quality evalu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onnection status of Xining city’s traffic road network.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rawbacks of traffic and road network in Xining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oa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Urban road network Circuitry Connectivity Xining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道路網絡需要不斷完善,在城市化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道路的發展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它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生活,最終會影響城市的總體發展。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擁堵的城市交通面臨巨大的挑戰,由于西寧市的地形限制,使得城市道路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為了緩解矛盾,城市道路網絡的現狀評價對道路改善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城市交通網絡連接度評價可以系統的反映城區交通道路網絡的現狀,客觀揭示交通道路網絡存在的不足,為城市道路的設計及交通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稱。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之間,地勢自北向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呈帶狀,長約35 km,南北寬3~5 km不等,最窄處僅2 km左右,是典型的河谷城市,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而東貫穿本區。研究區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城區建設缺乏系統規劃,道路網絡密而狹窄,河谷地形呈現帶狀的特殊性限制了研究區的格局,交通道路發展受到地形影響,環路建設難度大,不能形成理想的交通網絡,從城市道路建成布局看,目前四區已初步形成了沿湟水河方向的路網布局。
2 研究方法及計算
2.1 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ArcGIS軟件的空間格局分析功能從西寧市城區交通規劃圖中獲取基礎的數據,通過道路分級以及節點分級并結合基礎的路網數據,分別計算出網絡環通度指數以及網絡連接度指數。根據計算結果,分析西寧市城區道路交通網絡的連接度現狀。
2.2 西寧市道路分級以及節點分級
2.2.1 道路分級
參考市區交通道路網絡簡圖的特點,將西寧市城市道路網絡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為城市主干道網絡;第二級為城市次干道網絡;第三級為城市次干道以及支路、巷而形成的網絡。[2]
2.2.2 節點分級
參考市區交通道路網絡簡圖的特點以及道路分級方法,將所有節點也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為主干道與主干道的連接點;第二級為主干道與次干道,次干道與次干道的連接點;第三級為主干道與支路、巷,次干道與支路、巷,支路、巷的連接點。
2.3 指數計算
2.3.1 網絡環通指數測算
α指數為網絡環通路的量度,又稱環度,是連接網絡中現有節點的環路存在的程度。網絡連接度的α指數的變化范圍在0到1之間,當α=0時表示網絡無回路,當α=1時表示網絡具有最大可能的回路數。L表示網絡中實際連線數,V表示網絡中實際節點數[7]。
α=(L―V+1) /(2V一5)
2.3.2 連接度β指數測算
β指數是度量一個節點與其他節點聯系難易程度的指標,是網絡中每個節點的平均連線數。當β1時表示有較為復雜的連接度水平[2]。L表示網絡中實際連線數,V表示網絡中實際節點數。
β=2L/V
3 結果與分析
3.1 α指數分析
由表3可知西寧市路網環通率α指數都接近中等水平,一級路網為0.4,其他兩級路網均為0.6。除一級路網外,二、三級路網都有較好的環通率,環路數量相對較多,連接性也比一級路網強。
3.2 β指數分析
從表3中可以發現西寧市交通路網中二級、三級路網β指數為4.5,接近5.0,每個節點平均有5個連線數,具有比較高的節點之間的連接性。比較而言,一級路網β指數僅為3.2,成環成網率較二級、三級路網低,形成連接途徑少,斷頭路多。
4 結論與討論
4.1 環通度整體水平中等
指數在0到1的范圍內變化,值越接近1說明成網率越高,網絡的環路越大,西寧市城區交通道路的環度,其最大值為0.6。一級路網的值僅為0.4,路網的成網性不夠,通行能力弱,故一級道路網不能有效的承擔起城市動脈輸送的作用。提高一級路網的環通連接程度,增加一級道路的建設,改善一級路網的密度,優化路網的結構,使得城市主次干路協調配合,讓次級道路與主干道形成高效連通,緩解交通壓力。
4.2 斷頭路較多
β指數越大證明成環成網率越高,斷頭路越少,西寧市城市交通路網從結果中看出β指數并不高,斷頭路較多,一級路網明顯,β指數僅為3.2,每個節點平均只有三個連線數。斷頭路使得城市路網不能發揮主體運輸作用,道路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交通的便利性,致使城市交通擁堵。打通斷頭路,使道路有較高的連接度和通達性,提高路網成網率,使城市道路形成循環的路網,改善道路的通行條件。
4.3 主干道缺乏
西寧市城區主干道缺乏也較為狹窄,次干道和支路與主干道配合不合理,用于連接和分流的主干道交通壓力過大。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城市車輛增加使得交通流量猛增,主干道與次干道的連接度不夠,使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幾條貫通性主干道上,得不到有效的分流,致使交通長期集中式擁堵。今后,需要不斷完善城市主干道網絡,開發適宜的道路建設環路,在現有路網的基礎上進行路網的升級,將有條件成為主干道的次級道路進行完善和升級,促使主干道發揮城市交通動脈的作用。
4.4 城市快速路建設水平低
西寧市僅有一條貫通東西的快速道路,并且由于地形的限制不宜建設城市內、外環線,可依托地形建設城市快速軌道。城市快速道路能夠減輕主干道與次干道的交通壓力,提高路網的通達性以及總體容量,故而城市交通快速路對于緩解西寧的交通壓力至關重要。快速路的存在能夠有效的緩解主干道的交通壓力,快速分散交通流,提高通過能力,增加路網容量。西寧市的快速路應當參照市區獨特的地形條件進行規劃和建設。
參考文獻
[1] 富偉.景觀生態學中生態連接度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9,29(11):6174-6182.
[2] 李曄琳.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交通道路網絡景觀連接度評價[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3] 韓向穎.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及其規劃研究一以上海市為例[D].上海:同濟大學,2008.
[4] 唐熱情.區域公路網規劃綜合評價的方法和應用[D].重慶:重慶交通學院,2000.
[5] 王云才.鞏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觀生態評價及持續利用[J].地理學報,2005(4):645―655.
[6] 王海珍,張利權.基于GIS、景觀格局和網絡分析法的廈門島生態網絡規劃[J].植物生態學報,2005(29):144-152.
[7] 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J].地理研究,2009,28(2):284-292.
[8] 張小飛,王仰麟,李正國.基于景觀功能網絡概念的景觀格局優化――以臺灣地區烏溪流域典型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5(7):1707―1713.
[9] 王麗榮,李貞,管東生.廣州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學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8(3).
關鍵詞: 中山市,城市設計,景觀規劃,景觀生態, 景觀連續性
1 引言
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在這一景觀鑲嵌體中發生著一系列的生態過程。從內容上來分,有生物過程、非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生物過程如某一地段內植物的生長、有機物的分解和養份的循環利用過程,水的生物自凈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種之間的過程,物種的空間運動等。非生物過程如風、水和土及其它物質的流動,能流和信息流等。人文過程則是城市景觀中最復雜的過程,包括人的空間運動,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過程,及與之相關的物流、能流和價值流。從空間上分,景觀中的這些過程可分為垂直過程(vertical)和水平(horizontal)過程。垂直過程發生在某一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而水平過程發生在不同的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
尊重生態過程進行景觀和城市規劃是生態規劃的核心。生態規劃特別注意到傳統的城市與景觀規劃中功能分區方法的不足,而提出土地利用應體現土地本身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由自然過程所決定的。即自然的地質、土壤、水文、植物、動物和基于這些自然因子層的文化歷史決定了某一地段應適合于某種用途。從17世紀英國規劃學家patrick 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到本世紀50年代 i. mcharg的自然設計 (design with nature),生態規劃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論和技術,即疊加技術(overlay) (faludi 1973; steinitz, parker, 等 1976;steiner, young等1987 )。mcharg 形象地稱之為"千層餅"模式(layer-cake model)(1981)。這種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實際上體現了規劃以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應于生態過程。正如mcharg所說的"所有系統都追求生存與成功。這種狀態可以描述為負熵-適應-健康。其對立面則是正熵-不適應-病態。要達到第一種狀態,系統需要找到最適的環境,使環境適應自己也使自己適應于環境"(1981)。
然而,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忽視了景觀中的水平生態過程,千層餅生態規劃模式只能反映類似從地質-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人類活動這樣某個單一單元之內的生態過程與景觀元素分布及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它很難反映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關系,如風、水、土的流動,動物的空間運動及人的流動,災害過程如城市火災的擴散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關系。
始于30年代而興于80年代的景觀生態學則為解決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從而使城市與景觀的生態規劃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景觀生態規劃時代。景觀生態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risser 1987; turner 1989;forman 1995) 。它把"斑塊-廊道-基質"(patch-corridor-matrix)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模式。在一個人為影響占主要地位的景觀中,特別是城市和城郊,自然景觀和自然過程已被人類分隔得四分五裂,自然生態過程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已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將威脅到人類及其文化的可持續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應用于城市及景觀規劃別強調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integrity)(noss 1991; schrieiber 1991)。具體地講在城市和郊區景觀中要維護自然殘遺斑塊之間的聯系,如殘遺山林斑塊,濕地等自然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維持城內殘遺斑塊與作為城市景觀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間的聯系。這些空間聯系的主要結構是廊道,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
島嶼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都有大量的科學觀察證明維護自然與景觀格局連續性對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意義(macarthur and wilson 1963,1967; forman 1995)。作為城市與景觀規劃師及管理者來說,這也是一種道德修養和倫理價值觀,即所謂的隔離(連續)倫理(the ethic of isolation),它體現了人對自然過程的尊重(forman,1990)。美國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就是通過把城市中一系列綠地與自然地連接起來的而形成的杰作, 也是美國景觀規劃設計之父olmsted的代表作。這種自然過程與格局的連續倫理在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人居環境甚至墓葬景觀規劃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即風水說對山龍、水龍綿延連續的注重(yu,1994)。所以維持城市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包括垂直過程和水平過程)是基于科學(反映了人們對維持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認識)而又高于科學的倫理和道德(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體現了人的價值觀和文化水平)。此外,自然景觀格局的連續性還有更廣的意義,包括人類的景觀體驗及其認知學的意義。
2 中山市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從歷屆市長到城建專業人員和普通市民,城市景觀及綠地系統建設在中山市都得到高度重視,"園林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的榮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其城市景觀建設之成就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本文以中山市為例,一方面為中山市進一步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提供一點參考,這也是中山市領導的期望(吳銳成,1996),更重要的是為全國其它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注意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提供借鑒。討論只限于中山市城區范圍。
2.1 景觀格局現狀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已形成了良好的景觀,集中體現在:
(1) 在區域范圍內,普遍的大地綠化,使中山市有了一個良好的整體生態景觀背景,即郊野景觀基質。
(2) 在城區范圍內,已建成了多個面積可觀的公園綠地,包括紫馬嶺公園,孫文公園。這些新建的公園綠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綠地,形成了頗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綠島景觀(圖1-2)。
(3) 社區綠地、各類專用綠地,街頭公共綠地星羅棋布,設計講究管理精細。
(4) 道路街道綠化質量較高(圖3)
未來中山市欲求城市景觀上的長足發展,應努力克服以下幾方面的景觀缺陷:
(1)城區內外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上缺乏連續,城區與區域景觀尚未成為有機的整體。特別在城市邊緣帶,自然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不到應有的尊重(圖1,4)。
(2) 城區各綠地斑塊之間缺乏聯系,如中山公園和西山公園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圍,沒有綠色的生命廊道與外界相連(圖5)。
(3) 一些重要的自然過程與景觀格局聯系通道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圖6)。
所以,中山市未來景觀改進之重點方向應在于加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圖2. 中山市的綠島景觀(俞孔堅攝)
圖3.中山市道路綠化綠之一(俞孔堅攝)
圖4.城市邊緣所反映的城市擴展過程中對自然景觀缺乏尊重(俞孔堅攝)
圖5.城中綠島缺乏與外界聯系的生命廊道(俞孔堅攝)
圖6.水系廊道沒有的到維護,生活污水排入(俞孔堅攝)
2.2 加強中山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連續性的幾個關鍵途徑
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中山市可望通過以下幾方面改善城區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圖7)。
(1)建立水系廊道網絡
首先,市政府提出的打通岐江兩岸,建設綠化帶的決定是明智的、將使中山市區城市景觀大大改善,造福市民。有必要強調指出的是,這一綠色廊道在規劃設計時應特別注重多種功能,除了作為文化和休閑娛樂走廊外,最重要的是它應作為自然過程的連續通道來設計,切忌過于精雕細刻,亭臺樓閣之類,而應把南部和西南部郊野景觀引入城市,并使之成為中山城區南北部郊野景觀的一個聯系廊道,使生物跨越城市而運動成為可能,使被城區割斷的自然通道重新打開,也使市區腹地居民有機會接觸自然(圖7,8)。
除了岐江兩岸外,建議對以下四支自然河流及排洪水系進行治理。即城東的起灣道排洪渠;城西的西河;城南的白石涌;城北員峰山下的排洪渠,其西與石岐河接,東可與起灣道排洪渠打通。這四支水系與石岐河相貫通,使以水流為主體的自然生態流暢通連續,在景觀上形成以水系為主體的"中"字形綠色廊道網絡(圖7,8,9)。在這些水系支流的治理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否則,不利于上述理想連續景觀格局的形成。
圖8. 歧江可將郊野景觀引入中山城區(俞孔堅攝)
圖9.排洪明渠有可能改造成綠色生命走廊(俞孔堅攝)
(a)慎明渠轉暗
在治理易于污染的城區明渠的簡單做法是將其覆蓋,明渠轉暗,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對改善城市衛生面貌有一定的益處。但在蓋去明渠的同時,也埋葬了一種城里人能體驗到的自然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幾十年填埋排水渠的歷史之后,已開始回味明渠的意義,并重新考慮明渠的設計,成為城市難得之景觀(thayer 1989).
起灣道排洪渠的南段已覆蓋(圖10),而北段尚為明渠。建議不再覆蓋。在可能的情況下打通已覆蓋的暗渠,使之與現有明渠連為一體。
圖10.明渠轉暗使自然生態過程被中斷(俞孔堅攝)
(b)節制使用工程措施,還水道以自然本色
目前,國內對城市河渠的工程處理基本上都是水泥襯底和駁岸,裁彎取直,這似乎對排洪排污有效,但實際上這種工程措施是落后的。目前,國際先進國家已普遍反對河道治理的這種工程措施,包括美國洛杉機河流治理,都強調還河道以自然本色。拓寬河道使之成為一個水-濕地-旱地生境系列綜合體,節制地使用鋼筋水泥,至少有以下幾大好處:
第一,減少工程投資;
第二,利用自然的生態過程凈化污水;
第三,維護城市中難得的自然生境。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態過程得以延續,即可以成為自然水生、濕生和旱生生物的棲息地,也是聯系城市各自然棲息地斑塊以及于城郊自然基質間的生物廊道。
(c)治理污染,引注清水
除西河外,上述幾個水系都已遭嚴重污染,主要因為城市生活污水排入其中所造成(圖6)。應設排污管將污水分別處理,同時溝通通水系,引注自然清水,使污水河成為清溪。結合兩岸綠化帶,使河道兩側成為人們消暑納涼,聞花香聽鳥語之好處去,此也是中山市人民之理想(楊桂濂,1996)。
(2)連接城中殘遺斑塊
中山市城區目前保留有多個山丘而成為建成環境中的自然殘遺斑塊,并陸續成為公園綠地。這些綠色斑塊象是城市海洋中的孤島,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圖1),與城外自然丘陵山地也沒有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建立這些聯系是中山市整體景觀可望發生重大改觀的一個突破點。
建立這種景觀聯系,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a)水系廊道聯接城中綠色斑塊
以上述水系網絡結構為聯系,將城中孤立斑塊連為一體,形成一種串珠式結構(圖7),這就要求城市擴展和舊城改造過程中有意識地留出綠化用地,以保持山體與水系之間的空間聯系,這種空間聯系是山、水景觀元素之間自然過程的必然(如水源于山泉),也為生物提供一個連續空間。許多生物需要兩個以上的生物的生存,孤立的山丘就很難滿足這些生物的生存,城中自然就失去"鳥語花香"的生物景觀之美。目前景觀格局下,通過較少的改造就可使員峰山與北部水系相連;葫蘆山、蓮峰山與東部排洪渠綠帶相聯;紫馬嶺、孫文紀念公園及籌建中的體育公園與白石涌相連。這樣,基本上構成城區山水相連的整體景觀格局。
通過水系還可以把城中孤峰與郊野整體自然山水基質建立聯系。
(b)城區街道綠化作為聯系通道
目前城中綠色孤島與主要街道綠化帶缺乏空間聯系,如煙墩與城區主要綠化的街道包括孫文西路,光明路等,僅有幾十米之隔,卻被建筑物團團圍住,缺乏綠色的聯接通道(圖1,5)。綠色被迫退縮到一個令人窒息的極小范圍內。應有意識地設計這些綠色斑塊與主要街道綠地的聯系廊道,并通過主要街道綠地將城區各孤立斑塊聯為一體。如通過湖濱路可以有意識地將員峰山。逸仙湖和煙墩聯為一體,通過延齡路和蓮塘路,又可把蓮峰山一帶與上述綠地系統聯為一體(圖7)。
這在舊城區改造中顯得尤為重要。舊城區融合了中山市城市歷史的各種文化現象,如建筑、習俗,形成了中山市獨特的傳統文化景觀,在舊城區改造中應審慎地加以保護,使之成為中山市有獨特吸引力的一部分(吳銳成 1996,方敏 1996,林文輝,1996,鮑文莉,1996)。但舊城區的道路、建筑缺乏適于現代化城市發展所需要的合理的規劃,其街道狹窄、綠地空間缺乏。應該在保持舊城區原有的文化景觀風貌的基礎上,擴展舊城區內部的綠地,并通過道路和水系廊道建立舊城區與周圍的生態聯系。通過改造,使舊城區的傳統的文化景觀和自然生態過程都得以保持和恢復。
(c)從整體景觀格局出發開辟新綠地
建立城市景觀生態連續體還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增設園林綠地來實現,這需要規劃師和城市建設決策者從整體景觀格局出發,在關鍵性的局部和聯接點投子,使城市景觀格局形成一盤活棋,在中山市有許多這樣的關鍵性部位,經過全面分析可作為新建綠地的部位,對全局景觀會有重要影響。
(d)未雨綢繆,在城市擴展中維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應把維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作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尤其應注重城市邊緣帶的土地利用格局。這就需要分析景觀生態過程,通過其動態和趨勢的模擬來判別對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景觀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即景觀生態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 (yu 1995a-c, 1996,1997)。中山市城區在向東南山地擴展中尤其應注意山地與水系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作為總結,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是現代城市生態健康與安全的重要指標。象中山市這樣的園林綠化和城市建設先進城市,下一個目標應該是什麼?不應該僅僅增加一兩個公園或美化一兩條街道,而應把城市放在區域的整體景觀基質中,設計城市的景觀格局,使之成為區域整體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
致謝
本研究得到建設部城建司園林處李如生、中山市副市長吳銳成、公用事業局局長陳鵬、市建委副主任揚桂濂、規劃局副局長伍瑞家、市園林管理處主任劉炳祥、孫文紀念公園副主任劉錫求等的大力支持,謹表謝意。
參考文獻
吳銳成 1996.認清形勢,適應變化,迎接新的挑戰.迎接21世紀的到來專題論文集.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2(1-8).
吳銳成 1996.舊城更新──一個值的關注的課題.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1(1-2).
楊桂濂 1996.創造良好的綜合環境,實現碧水,藍天,綠地花鳥城. 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1(69).
葉富強 吳樓 1996. 試論中山市的城市景觀風貌.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2(12-18).
梁焯彬 鄭潔藝.1996.中山市城市性質與特色初探. 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2(59-61).
方敏 1996. 孫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旅游·文化功能篇.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1(36-37).
林文輝 1996. 中山市孫文西路建筑文化及更新的思考.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1(38-40).
鮑文莉 1996. 中山市舊城區民居建筑形式探討.中山市城市規劃研究與探索. 1(41-43).
forman, r.t.t. 1987. the ethics of isolation, the spread of disturbance,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m. turner, e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disturbance.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pp.213-229.
forman, r. t. 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man, r. t. t. and godr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new york.
forman, r. t. t. 1990.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landscapes: the role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zonneveld i.s and r. t. t. forman eds. changing landscape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harris, l. d., 1984. the fragmented forest: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macarthur, r.h. and wilson, e.. o., 1963.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ziigeography. evolution 17:373-87.
macarthur, r. h. and wilson, e. o.,1967.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mcharg, i. (1969). design with nature. john wiley & sons, inc.
mcharg, i. (1981. "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 landscape planning (8):109-120.
naveh, z. and a. s. lieberman, (1983).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pring-verlag., new york..
noss, r.h., 1991.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ifferent func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hundson, w. e. (ed.), landscapew linkages and biodiversity. defenders of wildlife. island press, pp 27-39.
risser, 1987. landscape ecology: state of the art. in turner, m.g. e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disturbanc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pp3-14.
schrieiber, k.-f. (ed.), 1991. 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logy. ferdinand schoningh. paderborn.
steiner, f. g. young and e. h. zube. ecological planning: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andscape journal, 1987 6(2): 31-39.
turner, m. g. (1989). " landscape ecology: the effect of pattern on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20: 171-197.
yu, k.-j., 1994 landscape into places: feng-shui model of place making and some cross-cultural comparisn. in, clark, j. d. (ed.) history and culture. mississipi state university, usa. pp320-340.
yu, k.-j., 1995a.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yu, k.-j., 1995b.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of landscapes: concept, method and a case.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eoinformatics'95, . hong kong, pp. 396-405.
yu, k.-j.,1995c.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and gis applicat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1 (2): 88-102.
yu, k.-j., 1996a. security pat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6(5):1-17
yu, k.-j.,1997 ecologists, farmers, tourists -gis support planning of red stone park, china.in. craglia, m. and couclelis, h., (e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atlantics. tayor & francis. pp. 480-494..
圖題
圖1. 中山市現狀景觀格局(概略)
圖2. 中山市的綠島景觀
圖3.中山市道路綠化綠之一
圖4.城市邊緣所反映城市擴展過程中對自然景觀缺乏尊重
圖5.城中綠島缺乏與外界聯系的生命廊道
圖6.水系廊道沒有的到維護,生活污水排入
圖7. 中山市綠色景觀的改進方案之一(概略)
圖8. 歧江可將郊野景觀引入中山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