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詩經小雅

詩經小雅

時間:2023-05-29 17:46: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經小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經小雅

第1篇

關鍵詞: 《詩經》 摹聲重言 判定標準

我們將《詩經》中的摹聲重言詞分為以下幾類,并分別進行探討。

一、模擬勞動之聲

1.《大雅?綿》:褐―鏟土聲。

度之薨薨―填土聲。

筑之登登―搗土聲。

削屢馮馮―括土墻聲。

2.《周頌?良耜》:獲之―收割作物的聲音。

積之栗栗―堆積作物的聲音。

3.《小雅?斯干》:約之閣閣―捆時的咯咯聲。

林橐橐―夯土聲。

4.《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刀斧砍樹的聲音。

伐木許許―伐木時眾人共同用力的呼聲。

5.《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伐木聲。

6.《豳風?七日》:鑿冰沖沖―鑿冰聲。

按《詩經》創作的先后順序劃分后,發現早期的模擬勞動聲音的詞,在形式上多以“動詞+之+重言”的形式出現,而這些重言詞也是通過模擬當時勞動時的聲音而進行具體表義所產生的摹聲重言。到了《詩經》后期,模擬聲音的形式有所具體化,即將“之”的含義具體化,如:“伐木丁丁”,用具體的名詞“木”代替了代詞“之”,使文意表達得更清楚、明了。同時,這些模擬勞動聲音的重言詞在認為是摹聲重言的確定上,基本沒有什么異議。

二、模擬鳥獸的鳴叫聲

1.《大雅?卷阿》:其羽―鳥飛羽毛聲。(還是眾多貌。)

2.《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鹿叫的聲音。

3.《小雅?車攻》:蕭蕭馬鳴―馬鳴叫聲。

4.《小雅?鴻雁》:哀鳴嗷嗷―雁哀鳴聲。

5.《小雅?伐木》:鳥鳴嚶嚶―鳥和鳴聲。

6.《小雅?小牟》:鳴蜩GG―蟬鳴聲。

7.《小雅?出車》:倉庚喈喈―鳥鳴聲。

8.《周南?葛覃》:其鳴喈喈―黃鳥相和的叫聲。

9.《鄭風?風雨》:雞鳴喈喈―雞鳴聲。

雞鳴膠膠(通EE)―雞鳴聲。

10.《邶風?匏有苦葉》:tt鳴雁―雁相和的鳴聲。

11.《召南?草蟲》:翰莩妗蟲鳴聲。(還是描述草蟲的態貌)

12.《小雅?鴻雁》:肅肅其羽―鳥拍動翅膀的聲音。(還是整齊貌)

《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鳥拍動翅膀的聲音。(還是整齊貌)

13.《小雅?桑扈》:交交桑扈―鳥叫聲。(還是“小小的樣子”)

《秦風?黃鳥》:交交黃鳥―鳥叫聲。(還是“小小的樣子”。)

14.《齊風?雞鳴》:蟲飛薨薨―蟲群飛聲。(還是眾多貌。)

15.《豳風?鴟{》:予維音嘵嘵―因恐懼而發出的叫聲。(還是恐懼的樣子。)

16.《衛風?碩人》:@鮪發發―魚尾擺動聲。(還是盛貌。)

17.《周南?關雎》:關關雎鳩―水鳥相和的叫聲。(還是和諧貌。)

關于一些模擬鳥獸鳴叫聲的重言,歷來在確定是否為摹聲重言的問題上都有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有“鳴”字和無“鳴”字在表示鳥獸聲音的判定上。按《詩經》創作順序來看,早期表示鳥獸鳴叫聲的形式多是“名詞+鳴+重言”。《小雅》中出現的次數尤為多。大雅中表示模擬鳥叫聲的例子只有一例,但此例從舉例中可看出在判定上仍有異議:“”《毛傳》認為是形容羽毛的眾多貌,《詩集傳》認為表示鳥飛羽毛聲,而《詩經詞典》中認為是鳥飛聲。這里我贊成《毛傳》的觀點。同時,還有其他無“鳴”字后接重言詞,在重言詞義上都有歧義。如:《秦風?黃鳥》中的“交交”,《毛傳》解釋為“小貌”,《詩集傳》解釋為“飛而往來之貌”,而《詩經詞典》為“鳥鳴聲”。本文仍是贊同《毛傳》觀點。我認為把“交”看做是“小”的通假,即為“小小”,能更好地表達文義。因此,本文將所有沒有“鳴”字為標志結構下的重言都不劃分為摹聲重言。

三、模擬車行聲、鼓聲、佩玉聲

以鼓聲、佩玉聲為例進行討論:

1.《周頌?執競》:鐘鼓牛ㄍ“BB”)―鐘鼓聲。

《周頌?有瞽》:咆噬(同“BB”)―鼓聲。

《小雅?斯干》:其泣擰哭聲。―(還是形容哭聲洪亮。)

2.《小雅?靈臺》:橐鼓逢逢―鼓聲。

《小雅?伐木》:坎坎鼓我―鼓聲、擊鼓聲。

《小雅?鼓鐘》:鐘鼓將將(同“鏘鏘”)―象聲詞。

《商頌?那》:奏鼓簡簡―鼓聲。(還是形容鼓聲和大。)

3.《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鐘聲。

4.《小雅?采芑》:伐鼓淵淵,振鼓闐闐―皆鼓聲。(還是鼓聲有節奏的樣子。)

《魯頌?有》:鼓咽咽(同“淵淵”)――鼓聲,(還是鼓聲有節奏的樣子。)

5.《周頌?執競》:磬`將將(同“鏘鏘”)――象聲詞,樂器聲。

關于一些模擬鼓聲、佩玉聲的重言,形式都是具體名詞(鐘鼓、磬`等),后接摹聲重言,或是“具體名詞+“聲”+重言”,而有歧義的一些重言詞,形式與前兩種結構略有區別,都是以“動詞+名詞+摹聲重言”的結構,如:《商頌?那》中“奏鼓簡簡”,“奏”為動詞,后接具體名詞“鼓”,重言“簡簡”在《詩經詞典》中認為是鼓聲,《爾雅》、《毛傳》中“簡簡”譯為“大也”,《詩集傳》為“和大也”。這里我認同后者,“簡簡”應表示形容鼓聲很大的意思,而不是模擬鼓聲。類似的還有“淵淵”、“咽咽”、“闐闐”,都是名詞“鼓”前面有動詞“伐”或者“振”等,“淵淵”在《毛傳》和《詩集傳》中都認為是鼓聲,《詩經詞典》解釋為鼓聲有節奏的樣子,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摹聲詞,我同意《詩經詞典》中對這一詞的解釋。“咽咽”與之義同。“闐闐”在《詩集傳》和《詩經詞典》中均解釋為鼓聲,我認為欠妥。與前面“淵淵”的形式是相對的,詞性也應相同,為形容詞。同時,“闐”在《說文解字》中意思是“盛也”。因此,“闐闐”可以理解為形容鼓聲很大的樣子。還有,《小雅?斯干》中“其泣擰幣彩欽庵紙峁梗“泣”為動詞,“其”指代人,為名詞,只是名詞、動詞的順序顛倒了,因此,“其泣擰鋇摹擰庇Ρ硎拘穩菘奚很洪亮。所以,得出結論就是在表示模擬鼓聲、佩玉聲的重言中,如果結構是“動詞+名詞+重言”的形式,一般不認為后面的重言為摹聲重言。(其中,動詞和名詞的順序可以顛倒。)

四、模擬自然風雨之聲

1.《小雅?蓼莪》:飄風發發―風疾吹聲,(還是疾貌。)

飄風弗弗―風疾吹聲(還是大風揚塵的樣子。)

2.《小雅?車攻》:選徒囂囂―聲也,(還是形容聲音嘈雜。)

3.《鄭風?風雨》:風雨凄凄―寒冷的樣子。

風雨瀟瀟―暴疾貌,(還是風雨急驟之聲。)

4.《邶風?終風》:虺虺其雷―暴若震雷之聲,(還是雷將震未震貌。)

5.《衛風?碩人》:河水洋洋―水盛大的樣子。

北流活活―水流聲。(還是表示水流貌)

施B琛撒網入水聲。

關于一些模擬自然風雨之聲的重言,我認為很多都不是摹聲詞,而是形容詞。他們的結構都是“名詞+重言”。如:《小雅?蓼莪》中“南山烈烈,飄風發發”,“烈烈”為形容詞,“發發”在《毛傳》和《詩集傳》中均解釋為“疾貌”。在《詩經詞典》中解釋為風疾吹聲,為摹聲詞。這里我覺得按照《毛傳》和《詩集傳》的理解,把“發發”看做形容詞,會更恰當。其他的都由此證,應把這些重言都理解為形容詞,更符合文義及表達。但《衛風?碩人》中“施B琛鋇摹琛苯饈臀“撒網入水聲”,為摹聲詞,我覺得有道理可言。同時,“施B琛鋇慕峁掛彩恰岸詞+名詞+重言”,與其他例子的結構不同。因此,在《詩經》中結構為“名詞+重言”,名詞為自然風雨現象的詞,后面的重言不應理解為摹聲詞,而為形容詞。而“動詞+名詞+重言”的形式,其中,名詞為自然風雨現象,重言可理解為摹聲詞,但是例子不多。

通過以上對《詩經》中摹聲重言詞的整理與判定,我們對摹聲重言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為《詩經》重言的語音特點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

[3]向熹.詩經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鄧春琴,李小云.疊音詞和重疊式的區別.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

[5]孫冬妮.《詩經》疊字分析.襄樊學院學報,2003.

第2篇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2、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舝》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5、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6、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

7、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關鍵詞: 《詩經》 疊詞 表達效果

一、引言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其中含有不盡的財富供后人發掘,但是因為年代的久遠,語言的流變,許多當時的文學表達方式與現代具有很大的差別。在這些差別中,疊詞的大量使用無疑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下面就《詩經》中的疊詞的具體表達效果進行闡述。

二、舒緩語氣與抒情

在《詩經》的文本中,有許多文字沒有具體確切的含義,而是通過使用疊詞來使得語氣得到舒緩,如“燕燕,差池其羽”①中的“燕燕”的這種重復,從而使一種比較突兀的語氣得以舒展,而它的這種舒展語氣也正是與下文的送別相符合的。而在“湛湛露斯,匪陽不”②中,也是以“湛湛”二字所設定的舒緩的語氣引起下文的。《詩經》通過疊詞,特別是疊詞在文章開頭的使用,以一種舒緩的語氣營造情感氛圍,為下文構造環境與心境。

與簡單的舒緩語氣相比,《詩經》中借助于疊詞抒感的地方很多。《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③僅僅以“夭夭”、“灼灼”二字就讓人深切地體驗到了滿心歡悅的情感,讓人置身于春日桃花盛開的畫境之中。而《氓》中那位“不見復關,泣涕漣漣”④的女子也把她的淚珠送到了讀者的眼中,讓讀者心中為她或憂或喜。相比而言,“行邁靡靡,中心搖搖”⑤中的“靡靡”和“搖搖”更多的是抒發了一種家國衰亡的悲痛,雖然文章中沒有明確的言說,但是這些疊詞的運用卻已經讓我們為之所感。在“視爾夢夢,我心慘慘,誨爾諄諄,聽我藐藐”⑥這句話中,幾個疊詞的運用寄寓了深切的情感,而無限的真誠與失望也都意在言外。由之可見,疊詞的使用是作者不是語言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抒感的有效方式。

三、聲韻和諧與句子連接

《詩經》作為先秦的文學作品,自然也不可能擺脫其時代的雙音節的語言特點,因而許多疊詞的使用也與其音韻的協調有關。如在《東門之楊》中“其葉”、“明星煌煌”⑦等語句如果沒有使用疊詞,誦讀句子時語言就會比較零亂和拗口,而使用疊詞就使得語句變得十分和暢。流傳至今的“未見君子,憂心忡忡”⑧中,“憂心忡忡”中疊詞協調音韻痕跡已然很是明顯了。比照“獨行踽踽,豈無他人”⑨,今天的成語中依然保有“踽踽獨行”,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一下疊詞在補全音韻方面的不可或缺。所以,《詩經》中的一些文字主要是為了補全音節,我們不必過于穿鑿。

和補全音節相類似的是句子的連接需要。“子子孫孫,勿替引之”⑩,雖然含有形容子孫繁多之意,這樣行文卻是促進整個句子連為一體的需要。因為如果不使用疊詞,整個句子就變得比較散亂,而且意義的表達遠沒有使用之后鮮明。《云漢》中的“兢兢業業,如霆如雷”、“赫赫炎炎,云我無所”{11}也與之類似。借助于這些疊詞,既使得整個句子連接為一體,又讓各種情感的表達更加確切和深入。

四、興起與渲染

前人認為《詩經》運用了賦比興三種寫作手法,并且認為興是指先言彼物再引起此物,這里的興起并不指這個概念,而是僅僅指文章的一種開頭方式。《詩經》中使用疊詞作為文章開頭的作品很多,但并不都是為了興起。在《鹿鳴》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12},其中的“呦呦”二字很難說是對鹿的叫聲的模擬,更多的像是一種引起下面文字的方法。而《雨無正》中的“浩浩昊天,不駿其德”{13},則鮮明地表明了“浩浩”不是對于外界自然事物的模擬,而是一種引起下文的方式。因為“浩浩”若有實意,不僅與所言之天不合,也與“昊”重復。由此可見疊詞也是一種興起下文的方式。

疊詞的效果不僅在于興起下文,還表現在對于氛圍的渲染上。“風雨凄凄,雞鳴喈喈”{14}通過疊詞的使用渲染了環境的凄苦與主人等待的悲涼,突出下文“既見君子”{15}的喜不自勝。而秋日的蒹葭卻以“蒼蒼”、“萋萋”、“采采”{16}描繪了一幅凄美的圖畫,將讀者移身詩中,體味主人的希望與惆悵。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17}中,我們則深深地被其中所表述的情感所感染,也為那個動蕩的時局而憂心,因為這兩個疊詞在渲染環境的惡劣的同時,更與下文一起加深了其恐懼之情與無盡之憂。

五、描摹與強調

有些疊詞不像以上所說的那些一樣具有各自的功用,而是對于外界的事物的一種模擬。《詩經》的開篇即是模擬雎鳩的“關關”叫聲,與之相類似的還有許多其他的對于各種聲音的模擬,如“將翱將翔,佩玉將將”{18}對于佩玉碰擊聲音的模擬,“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19}對于蟲的飛動的聲音的模擬,“伐木丁丁”、“伐木徐徐”{20}對于伐木聲和人的呼叫聲的模擬。除了對于各種聲音的模擬以外,還有對于各種狀態顏色等的摹寫,如“皎皎白駒”{21}中以疊詞“皎皎”摹寫馬駒的顏色,“萋萋”{22}以疊詞描繪樹木枝葉的茂盛。如此看來,以仿真外界事物為功能的疊詞在《詩經》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另外,還有一些疊詞起了很大的強調的作用。它們或使得情感得到強化,或使得具體事物得到突出。如“采采卷耳,不盈頃筐”{23}中通過“采”字的疊用突出了采摘的時間之久,與沒有滿筐相對比,突出主人公心事的沉重。而“赳赳武夫,公侯干城”{24},則通過“赳赳”二字強調了主人公的威武雄壯。在《頌》中,“穆穆魯侯,敬明其德”與“明明魯侯,克明其德”{25}也都已疊詞強調了君侯的美德。

當然,疊詞在《詩經》中的各種表達效果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往往以一種為主,同時兼有其他的表達效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26}這幾句詩就很難將它的疊詞單獨歸為某一類作用,而更多的是多種作用的綜合。“依依”、“霏霏”、“遲遲”不僅使得語氣舒緩,更帶有一種濃烈的抒情性;“依依”和“霏霏”描摹了外界景物,也渲染了各自迥然不同的氛圍;此外,疊詞也使得其聲韻更加和諧。因而,我們需要在認識其具體效果之后再走出去,著眼于其整體的效果。

六、結語

《詩經》是用語言構筑起來的花園,其中仍有許多美麗的花朵尚未被我們認識。不斷加深對其認識不僅是探尋和發掘文學源頭的需要,而且是我們詩意地生存的需要,疊詞無疑只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個方面,但是把握這個普通方面恰恰是我們進入這個花園的前提之一。

注釋:

①風?邶風?燕燕.

②雅?小雅?湛露.

③風?周南?桃夭.

④風?衛風?氓.

⑤風?王風?黍離.

⑥雅?大雅?抑.

⑦風?陳風?東門之楊.

⑧風?召南?草蟲.

⑨風?唐風?杜.

⑩雅?小雅?楚茨.

{11}雅?大雅?云漢.

{12}雅?小雅?鹿鳴.

{13}雅?小雅?雨無正.

{14}風?鄭風?風雨.

{15}同上;

{16}風?秦風?蒹葭.

{17}雅?小雅?小.

{18}風?鄭風?有女同車.

{19}風?齊風?雞鳴.

{20}雅?小雅?伐木.

{21}雅?小雅?白駒.

{22}雅?大雅?卷阿.

{23}風?周南?卷耳.

{24}風?周南?兔.

{25}頌?魯頌?泮水.

{26}雅?小雅?采薇.

第4篇

關鍵詞:于;於;詩經;用法;區別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5-0095-01

“于”“於”兩個虛詞,在上古漢語中是通用的,如《廣雅?釋言》:“於,于也。”在《詩經》中用法則比較復雜。

一、區別:“于”、“於”主要區別是:“于”多用在動詞或名詞前面做助詞,而“於”多用為嘆詞。

(一)助詞:“于”在動詞前作動詞詞頭,如:王于興師,修我長矛,與子同仇。(《秦風?無衣》)周王即將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面對共同的敵人!燕燕,差池其羽。(《小雅?燕燕》)翻譯:燕子飛翔天上,參差舒展翅膀。(對于“燕燕”這種動物名疊詞現象的詮釋眾說紛紜,這里不做討論。)

(二)介詞:在名詞前起到介詞的作用,如:交交黃鳥,無集于桑。(《小雅?黃鳥》)翻譯:黃鳥呀黃鳥,不要聚集在桑樹上。其在于今,興迷亂于政(《大雅?抑》)翻譯:如今(時間到今天),把國政都攪亂。(“興”訓作“皆”;第一個“于”介時間,第二個介對象)

(三)連詞:句中“于”除了起到湊足音節的作用即語助詞,還有處于萌芽狀態的連詞的用法,如:至于已斯亡。(《小雅?角弓》)翻譯:輪到自己這個(道理)就忘了。京師為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大雅?公劉》)翻譯:京師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無儔,快快去把宮室修。又說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說樂悠悠。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周頌?我將》)翻譯:我將日夜勤國政,敬畏老天大威靈,保佑國家長太平。

后一句中“于時”是《詩經》中一個固定用法,即“于是”之意。這種連詞的用法仍處于萌芽的狀態,直到漢代頗為盛行。楊樹達論“于”為連詞用法時指出:“于,與也。”所引多為漢書中語句。《詩經》中未單獨用作連詞,可見“于”不僅在《詩經》中完成了實詞虛化為介詞、助詞的過程,并將進一步演化為更抽象的虛詞。

(四)動詞:郭錫良先生在討論動詞“于”起源和發展問題時,認為介詞于來源于“到、去”義的動詞“于”。《詩經》中“于”作為介詞的用法占大多數,但其中也保存了20例左右作為動詞的用例,如:我服既成,于三十里。(《小雅?六月》)翻譯:我的戎裝已做成,每天步行三十里。皇皇者華,于彼原隰。(《小雅?皇皇者華》)翻譯:燦爛的花枝,盛開在原野上。(皇皇:猶言煌煌,形容光彩甚盛;原隰(xí):原野上高平之處為原,低濕之處為隰。)

二、共通:《詩經》中“于”“於”主要在嘆詞與疑問詞用法上有共通交叉之處。

(一)嘆詞:1、於嘆詞“於”,用本義“烏”。它表示感嘆、嘆息等,如同現代漢語的“啊”“呀”之類。《詩經》里這種作嘆詞的“於”共出現21次,主要出現在句首,如“文王在上,於昭上天。”(《大文文》、《周文桓》)“於皇武王!無竟維烈。”(《周臣武》)在句中情況較少,如“獨命於繹思。”(《周臣般》)2、於乎“於”除了單獨作嘆詞外,還能與“乎”連用作嘆詞,“於乎”其實等同于“烏乎”后代加“口”作“嗚呼”,它在《詩經》中出現10次,其中9次出現在句首,如於乎小子,未知藏否。(《大蕩抑》)於乎前王不忘。(《周清烈》)僅一例出現句中: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大雅?云漢》)3、于嗟“于嗟”是先秦典籍中是很常見的嘆詞。它主要用在句首,表示感嘆如前文所列舉“于嗟麟兮!”“于嗟乎騶虞!” 《詩經》中嘆詞“於”、“於乎”、“于嗟”的意義是基本一樣,都是表示感嘆、嘆息等。

(二)疑問詞 心之憂矣,于(於)我歸處。(《曹蜉》)心之憂矣,于(於)我歸息。(同上)心之憂矣,于(於)我歸說。(同上)王力《同源字典》:“於(于),惡;烏,安也。”根據上述句子的語義,“于(於)”表示疑問,相當于“安”。這種用法在《詩經》中比較特殊,但在先秦典籍中卻不乏這樣的例子。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于”與“於”可以互訓是不可取的。據初步考察,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詩經》之前的古籍中“于”首先出現在甲骨文、《易》卦爻辭當中,那時只有“于”字,并無“於”字。“于”來源較古,“於”字后起,先秦文中才漸看到“於”的使用,并且其實“于”與“於”古音并不完全相同:“于”是匣母魚部,“於”是影母魚部。在《詩經》中可以明顯看到“于”與“於”使用的先后之別,當“于”已經從實詞衍生出虛詞的用法,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時候。“於”還剛剛產生相當于“嗚呼”的意思,表示感嘆。

參考文獻:

[1]楊樹達.高等國文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2]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J].南京:中國語文,1997.

第5篇

關鍵詞:《詩經》 農業生產工具詞匯 農業生產行為詞匯 語義分析 文化意義

自古以來,農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詩經》中有大量詞匯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葉社會的農業概況及當時農業的水平。通過對《詩經》農業生產工具詞匯和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梳理我國農業發展的脈絡,揭示我國農業發展的特征。

以往《詩經》農業生產工具詞匯及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的研究成果中,大多以描寫為主,旨在揭示其文化意義,如《中的農業生產方式淺探》(賈敏,2007)、《從看周代的農業技術》(張連舉,2009)等。本文從詞匯學的角度,分析其橫向語義聚合關系,并通過對詞匯出現次數的統計,分析《詩經》中農業生產工具詞匯與農業生產行為詞匯反映的文化意義。

一、詞匯概貌

(一)農業生產工具詞匯

1.整地類農具詞匯

1)耜:一種農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等。

(1)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國風·豳風·七月》)

毛傳:“于耜,始修耒耜也。”《詩經詞典》:“古代的一種似鍬的農具。”

2)錢:古農具名,似今之鐵鍬,單手執握除草松土的小鏟,用來翻地。

(2)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毛傳:“錢,銚。”《詩集傳》:“錢、镈,皆田器也。”段玉裁注:“云古田器者,古謂之錢。”《說文》:“錢,銚,古田器。”

3)镈:鋤頭,古代鋤草的一種短柄鋤。

(3)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毛傳:“镈,耨也。”馬瑞辰通釋:“是則镈、鎒一物,皆嫗薅所用,其柄短。段玉裁注:“镈訓迫,故田器曰镈。”《說文》:“镈,田器。”

2.收割類農具詞匯

1)铚:鐮刀。

(4)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詩集傳》:“铚,獲禾短鐮也。”《毛詩正義》:“铚,獲也。云:‘铚,獲禾短鐮也。’此則铚器可以獲禾,故云:‘铚,獲也。’”

2)艾:似今之大剪刀。

(5)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詩集傳》:“艾,獲也。”

3.倉儲類農具詞匯

1)場:打谷場,放置莊稼的倉庫。

(6)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國風·豳風·七月》)

《詩集傳》:“場圃同地、物生之時,則耕治以為圃而種菜茹,物成之際,則筑堅之以為場而納禾。”《毛詩正義》:“場圃同地耳,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成之際,筑堅以為場。”

2)圃:菜圃,種植蔬菜的場所。

(7)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國風·豳風·七月》)

《詩集傳》:“場圃同地、物生之時,則耕治以為圃而種菜茹。”《毛詩正義》:“場圃同地耳,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

3)倉:指收藏谷物的地方。

(8)我倉既盈,我庾維億。(《小雅·谷風之什·楚茨》)

段玉裁注:“谷藏者,謂谷所藏之處。”《說文·倉部》:“倉,谷藏也。”

4)庾:用草席制成的圓形露天古囤。

(9)我倉既盈,我庾維億。(《小雅·谷風之什·楚茨》)

毛傳:“露積曰庾。”段玉裁注:“無屋,五上覆者也。”《說文·廣部》:“庾,一曰倉無屋也。”

5)廩:米倉。

(10)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周頌·臣工之什·豐年》)

《通釋》:“毛傳:‘廩,所以藏齍盛之穗也。’《谷梁傳》:‘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廩人注:‘藏米曰廩。皆廩以藏米之證。’”

6)積:露積,又名庾,露天的園倉。

(11)有實其積,萬億及秭。(《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詩集傳》:“積,露積也。”《詩經詞典》:“積聚谷物。”

7)百室:泛指家家戶戶的倉庫。

(12)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良耜》)

4.運輸類農具詞語

箱:車箱,這里指車,用來運輸糧食。

(13)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二)農業生產行為詞匯

1.與“整地”有關的詞匯

1)耘:除草。

(14)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詩集傳》:“耘,除草也。”

2)耔:在苗根上培土。

(15)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詩集傳》:“耔,雍本也。蓋后稷為田,一畝三畎,廣尺深尺,而播種于其中。苗葉以上,稍耨垅草,因壝其土以副苗根。垅盡畝平,則根深而能風與旱也。”

3)發:開發。

(16)駿發爾私,終三十里。(《周頌·臣工之什·噫嘻》)

《毛詩正義》:“箋云:‘發,伐也。使民疾耕,發其私田,竟三十里者一部,一吏主之,于是民大事耕其私田,萬耦同時舉也。’‘駿發爾私’者,上意欲富其民而讓于下,欲民之大發私田,使之耕以取富,故言私而不及公,令民知君于己之專,則感而樂從故也。”

4)耦:兩人并肩用犁耕地。

(17)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周頌·臣工之什·噫嘻》)

《廣雅疏證》:“之言偶也。‘耜廣五寸,二耜為耦。’鄭注云:‘古者耜一金,兩人并發之。’”

5)芟:除草。

(18)有實其積,萬億及秭。(《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毛詩正義》:“除草曰芟。”《說文》:“芟,刈草也。”

6)俶:起土。本義是開始,這里是引申義。

(19)有略其耜,俶載南畝。(《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7)載,翻草。

(20)有略其耜,俶載南畝。(《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8)薅:拔田草。

(21)其镈斯趙,以薅荼蓼。(《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良耜》)

《毛詩正義》:“薅,去荼蓼之事。云:‘拔田草也。’”

2.與“種植”有關的詞匯

1)播:播種。

(2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國風·豳風·七月》)

2)蓻:種植。

(23)我蓺黍稷。我黍與與,我稷翼翼。(《小雅·谷風之什·楚茨》)

3)種:

①選種。

(24)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鄭箋:“將稼者必先相地而則其種。”《說文》:“種,執也。”

②播種。

(25)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詩集傳》:“種,布之也。”

4)稙:種植。

(26)稙稚菽麥。(《魯頌·駉之什·閟宮》)

《廣雅疏證》:“稙,種也。《說文》:“稙,早種也。”

3.與“收藏”有關的詞匯

1)刈:本意是小鐮刀,引申為“收割”。

(27)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國風·周南·葛覃》)

《詩集傳》:“刈,斬。”

2)獲:收獲。

(28)八月其獲,十月隕萚。(《國風·豳風·七月》)

毛傳:“獲,禾可獲也。”《詩集傳》:“獲,禾之早者可獲也。”

3)斷:采摘。

(29)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國風·豳風·七月》)

4)叔:拾取。

(30)九月叔苴,采荼薪樗。(《國風·豳風·七月》)

《說文》:“叔,拾也。”

5)納:收藏。

(31)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國風·豳風·七月》)

鄭箋:“納,內也。治于場而內之。”

6)铚:收割。

(32)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詩集傳》:“铚,獲禾短鐮也。”《毛詩正義》:“铚,獲也。《說文》云:‘铚,獲禾短鐮也。’此則铚器可以獲禾,故云:‘铚,獲也。’”

7)艾:收獲。

(33)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詩集傳》:“艾,獲也。”

二、橫向語義聚合關系分析

語義聚合關系是德國語言學家特里爾(J.Trier)提出的理論。他著眼于詞的聚合關系,認為在同一個概念場上,覆蓋著同一個詞匯場,詞匯場中的各個詞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詩經》中農業生產工具與生產行為詞匯分類下的詞語存在語義間的聚合關系。農業生產工具與生產行為詞匯的語義場中,詞匯之間主要存在橫向聚合關系中的同義關系與類義關系。

(一)同義關系

1.庾—積

“庾”,用草席制成的圓形露天古囤。“積”,露積,又名庾,露天的園倉。在表示“倉儲農具”這一語義場中,具有相同的義項“露天的倉”,所以是同義詞。如:

(34)我倉既盈,我庾維億。(《小雅·谷風之什·楚茨》)

(35)有實其積,萬億及秭。(《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2.耘—芟—薅

“耘”,除草。“芟”,除草。“薅”,拔田草。在表示“農業整地活動”這個語義場中,具有相同的義項“除草”,所以為一組同義詞。如:

(36)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37)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載芟》)

(38)其镈斯趙,以薅荼蓼。(《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良耜》)

3.播—蓻—種—植

“播”,播種。“蓻”,種稙。種的第二個義項,播種。“稙”,種稙。在“農業種植”這個語義場中,具有相同的義項“種植”,所以是一組同義詞。如:

(39)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國風·豳風·七月》)

(40)我蓺黍稷。我黍與與,我稷翼翼。(《小雅·谷風之什·楚茨》)

(41)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42)稙稚菽麥。(《魯頌·駉之什·閟宮》)

4.刈—斷—叔—铚—艾

“刈”,本義是小鐮刀,引申為收割。“斷”,采摘。“叔”,拾取。“铚、艾”,收割。在表示“農業收藏活動”這個語義場中,具有相同的義項“收割”,所以是一組同義詞。如:

(43)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國風·周南·葛覃》)

(44)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國風·豳風·七月》)

(45)九月叔苴,采荼薪樗。(《國風·豳風·七月》)

(46)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二)類義關系

類義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類義關系一般指橫聚合關系,包括同義關系、反義關系和狹義類義關系。狹義類義關系是指除了同義關系和反義關系之外的橫聚合關系。本文討論的是狹義類義關系。在與農業工具相關的詞匯中,以下一組是類義詞:

錢—镈

“錢”,古農具名,似今之鐵鍬,單手執握除草松土的小鏟,用來翻地。“镈”,鋤頭,古代鋤草的一種短柄鋤。這一組詞都處于“農業工具”這一語義場中,意義相近但有形態上的區別,所以是一組類義詞。如:

(47)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臣工之什·臣工》)

三、出現次數及文化意義

通過對《詩經》中農業生產工具詞匯與生產行為詞匯出現次數的統計,結果如下:

(一)農業生產工具詞匯

1.整地類農具詞:耜(4次),錢(1次),镈(2次)。

2.收割類農具詞:铚(1次),艾(1次)。

3.倉儲類農具詞:場(5次),圃(2次),倉(3次),庾(2次),廩(1次),積(3次),百室(2次)。

4.運輸類農具詞:箱(2次)。

農業生產工具詞匯共出現29次,整地類農具詞出現7次,占農業生產工具詞匯總數的24%;收割類農具詞出現2次,占農業生產工具詞匯總數的7%;倉儲類農具詞出現18次,占農業生產工具詞匯總數的62%;運輸類詞匯出現2次,占農業生產工具詞匯總數的7%。

(二)農業生產行為詞匯

1.與“整地”有關的詞匯:耘(2次),耔(1次),發(1次),耦(2次),芟(1次),俶(3次),載(3次),薅(1次)。

2.與“種植”有關的詞匯:播(4次),蓻(1次),種(4次)。

3.與“收藏”有關的詞匯:刈(3次),獲(8次),斷(1次),納(1次),铚(1次),艾(1次),叔(1次)。

農業生產行為詞匯共出現39次,與整地有關的詞匯出現14次,占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總數的36%;與種植有關的詞匯出現9次,占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總數的23%;與收藏有關的詞匯出現16次,占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總數的41%。

通過數據得知,生產工具種類多樣,說明生產工具在當時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農業產出是農事中的重要環節,所以倉儲在農業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倉儲”類農具詞占農業生產工具詞匯總數一半以上,反映了人們對于農作物如何合理保存的重視。農業生產行為中,“整地、種植、收藏”類詞匯反映了周代的農業活動的完整性;與“收藏”類有關詞匯占農業生產行為詞匯總數的近一半,進一步反映出農作物收藏與儲存的重要性。周代農業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相對完整的農業生產行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作物的科學種植。

四、結語

農業生產工具詞匯與農業生產行為詞匯在《詩經》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葉農業生活發展概況。本文通過對其整合分類、語義分析以及詞匯數量的統計,有助于深化我們對上古農業相關狀況的認識。但是,文中對于詞匯的語義分析不夠全面,有待進一步挖掘多種語義關系及語義背后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程俊英等.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清]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賈敏.《詩經》中的農業生產方式淺探[J].學術交流,2007,

(2).

[4]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李學勤等.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7][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

[9]向熹.詩經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張連舉.從《詩經》看周代的農業技術[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2009,(5).

[13]曾令香.元代農書農業詞匯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漢語

第6篇

1、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杜甫《戲為六絕句》

2、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5、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6、只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釋文向《過苕溪》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城中謠》

9、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

10、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11、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1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15、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17、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1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20、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21、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22、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23、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24、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戴復古《論詩十絕》

2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26、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李益《寫情》

27、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29、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

30、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31、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3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3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調張籍》

3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

35、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翁照《與友人尋山》

36、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37、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38、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9、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賈島《戲贈友人》

40、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

41、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42、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43、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劉琨《重贈盧諶》

44、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

45、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歐陽修《吊僧詩》

46、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二首》

47、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黃遵憲《雜感》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49、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李紳《答章孝標》

50、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君子行》

51、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杜牧《讀韓杜集》

52、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53、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袁枚《遣興》

54、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5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56、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

57、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杜甫《徒步歸行》

58、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5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60、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6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6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63、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晝夜樂》

64、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65、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趙翼《論詩五絕》

66、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67、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68、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69、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70、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7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7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74、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題詩后》

75、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陳亮《三都樂》

76、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77、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黎志遠《漢陽舟次》

78、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杜甫《夏夜嘆》

7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80、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81、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82、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8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8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85、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86、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87、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

88、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89、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90、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91、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9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94、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9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9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97、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白樸《陽春曲。題情》

98、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長恨歌》

9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0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10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

102、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二首》

104、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10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106、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107、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

108、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論詩詩》

109、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110、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11、不是一番梅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高明《琵琶記》

112、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1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114、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

1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16、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17、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

118、寅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少年。——李白《上李邕》

119、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1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趙翼《論詩》

第7篇

關鍵詞:《詩經》;二雅;怨刺詩;屈原;沿革

《詩經》和《楚辭》之間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前人已有許多論述,如劉勰《文心雕能?辨騷》認為,《離騷》有“典誥之體”,“規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怨之辭”,“觀茲四事,同與風雅者也。”①《漢書?藝文志》云:“春秋之后,周道寢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②明徐師曾云:“按《楚辭》者,《詩》之變也,《詩》無楚風,然江漢之間,皆為楚地,自文王化行南國,《漢廣》《江有汜》諸詩列于《二南》,乃居十五國風之先,是《詩》雖無楚風,而實為《風》首也。”③清人程廷祚認為詩騷在“陳情”、“陳志”和“體物”方面都是相通的。④今人對詩騷關系的研究更細微和具體。趙逵夫先生認為誦詩的形式在春秋以前就有了,《詩經?大雅》的《崧高》、《民》便是明證。但充分發揮語言本身的藝術表現因素以盡可能造成詩的形式美,卻是屈原的功勞。⑤李金坤《詩較新論》,楊仲義《詩騷新識》、潘嘯龍《詩騷詩學與藝術》、葛曉音《四言體的形成及其與辭賦的關系》等著作和論文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詩騷體式的特征及其演變和因革關系。總之,詩對騷有影響這一事實是肯定的。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中所說,“暨楚之騷文,矩式周人”。但風、雅、頌三體對騷的影響到底哪個更大呢?陳師道說:“子厚謂屈氏楚詞如《離騷》乃效頌,其次效雅,最后效風。”⑥本文對詩騷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后認為《詩經》二雅怨刺詩對《離騷》影響最大。而“謂屈氏楚詞如《離騷》乃效頌”之說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離騷》中的虛構世界和神話傳說已與《詩經》中的頌詩有了本質的區別。

一、“二雅”怨刺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屈原生活時代的相似性

《詩經》二雅怨刺詩多產生于厲王和幽王時代,這與厲、幽時代時局的動蕩密切相關。《國語》記載:厲王暴虐,使衛巫監視謗者,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厲王的高壓弭謗行為激起國人的反抗,最后被流放于彘地。宣王在邵公等大臣的幫助下勵精圖治,出現中興局面,但無法挽救西周社會的衰頹之勢。幽王寵褒姒而導致眾叛親離,在公元前771年,被申侯聯合犬戎、繒人所殺,西周滅亡。所以說,從厲王到幽王的一百多年中,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經歷了劇烈的沖擊。時局的動蕩激發了怨刺詩的大量產生。

四百年后的楚國懷、襄時代與西周末年的厲、幽時代一樣,其政治形勢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懷王初年尚能繼承祖業,國勢強盛,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中曾一度形成“縱則秦帝,橫則楚王”的格局,然而由于用人不當,又不能及時改革弊政,很快衰落下去。隨著楚國政治形勢的急劇變革,屈原作為楚國有著強烈的政治抱負和責任心的大臣經歷了由最初的“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到被楚王疏遠,遭饞放逐的人生遭遇。這種遭遇促使其“發憤抒情”,在被流放之后創作了《抽思》《思美人》《惜誦》《離騷》等大量充滿怨憤之情的詩歌作品。

西周末年的二雅詩歌除了宣王中興時期的一些頌美之詩外,多為怨刺現實之作,所謂的“變雅”多做于這一時期。與西周末年的二雅詩人多怨誹的抒情基調一致,屈原作品集中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幽怨之情,這種情感與對楚國的政治現狀、國家命運的憂慮以及對小人當道的社會現實的憂憤之情交織在一起。相似的政治環境、身份地位以及人生境遇使相距四百多年的詩人產生了情感共鳴,創作了相似的詩歌作品。

二、“二雅”詩歌主題與屈原作品主題的相似性

1. 怨刺上政

二雅怨刺詩和屈原作品都表現了對君王昏聵,用人不當而造成的社會動蕩、國運衰敗的憂慮與憤慨。如《民勞》是警告同列大臣并以之警戒周厲王的詩。《毛序》:“《民勞》,召穆公刺厲王也。”鄭玄《箋》:“時賦斂重數,繇役煩多,人民勞苦,輕為奸宄,強陵弱,眾暴寡,作寇害,故穆公以刺之。”《板》也是諷刺周厲王的詩篇。《毛序》云:“《板》,凡伯刺厲王也。”《桑柔》,芮良夫作,《詩序》:“《桑柔》,芮伯刺厲王也。”《十月之交》諷刺幽王寵信褒姒、任用小人,逼走了宣王朝的老臣皇父及其盟友,致使國亂政衰,人心離散。《蕩》篇,《毛序》:“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其獨特之處是模擬周文王斥責殷商的口吻表達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其詩曰:“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強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全詩用這種表述方式貫穿始終,開借古諷今之先河,表現了人民在周室衰敗環境下的掙扎和對統治者的憤怒之情。以上詩作是朝中大夫從國家興亡的角度對時政表示不滿和擔憂。下層人民也從自身的遭遇出發,抒發國政混亂對自己造成的災難和傷痛,《北山》是周幽王時一個下層官員所作,《毛序》謂“《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于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無將大車》也是周幽王時下層官員所作,詩中表達了政繁役多、勞苦憂思、感時傷亂的情感。詩人借用推大車而自招塵埃起興,告誡自己遠離紛擾,否則只能自討苦吃。《四月》是幽王朝的一位“君子”所作,他被周王派遣駐守江漢之間的南國,但因朝中發生禍亂,過期而不得歸家,于是寫下這首詩,對造成禍亂的當政者表示極大的怨憤。厲王就小人,遠賢臣。奸人當道,結黨營私,人心離散。面對這種情形,詩人禁不住怒斥小人:“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大雅?桑柔》)

戰國后期楚懷王朝中的情形也是如此。小人結黨營私,舊貴族不顧國家的前途命運,極力阻撓屈原等有遠見的大臣的改革舉措,這些小人“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而楚王又昏庸“不寤”。面對這種情形,屈原既怨憤又無可奈何:“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離騷》)。“靈修之浩蕩”與大雅中稱厲王為 “蕩蕩上帝”、“上帝板板”、“上帝甚蹈”一樣,表達了正直大臣對最高統治者的失望之情。可以說對昏庸君王的勸諫、斥責和怨憤之情是二雅怨刺詩最突出的主題。而屈原以《離騷》為代表的大量作品也貫穿著對“哲王不寤”的幽怨之情。

楚懷王十年(前319)屈原任左徒之職,他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內主張政治改革。屈原對未來的政治事業充滿熱情,但楚王前后不一,數次變化:“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離騷》)這種情形西周末年的小雅詩人早已深有體會。如《小雅?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無自焉。俾予靖之,后予焉。

有菀者柳,不尚焉?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

《毛序》:“《菀柳》,刺幽王也。暴虐無親,而刑罰不中,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魏源《詩古微》則以為是刺周厲王,他的理由是:“試質諸《大雅》刺厲刺幽之詩則了然矣。厲王暴虐剛惡,乃武乙宋康之流;幽王童昏柔惡,特后漢桓靈之比。故刺厲之詩欲其收輯人心;刺幽之詩皆欲其辨佞遠色。”又說:“征以厲王諸詩,一則曰‘上帝板板’,再則曰‘蕩蕩上帝’,與此《菀柳》‘上帝其蹈’,皆監謗時不敢斥言而托諷之同文也。”⑦魏說較之《毛序》,更合情理。詩中反復說“上帝甚蹈”,是由于厲王暴虐,監謗于人,故假托上帝,如同《離騷》之言楚王為“靈修”一樣。 蹈:變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言其喜怒變動無常”。⑧“俾予靖之,后予極焉。”意思是先使我治理國事,后來“王信饞不察功考績,后反逐放我。”這里抒發的幽怨之情與屈原“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小雅詩人不像屈原那樣欲罷不能,因為屈原與楚王同祖同宗的關系,他對楚王和楚國的命運是不能置之不理的,所以顯得格外悲憤交加。而《菀柳》的作者在遭到不公的待遇和傷害后,可以毅然決絕:“上帝甚蹈,無自昵焉”。并且大聲質問:“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這是作者和周王的親疏關系決定的,也是屈原無法做到的。

2. 斥責饞人

伴隨著政治的衰頹,讒毀和中傷行為滋生。關于讒言現象的描述和對饞毀行為的斥責是厲幽時代詩歌和屈原作品又一共同的表現主題。《小雅?青蠅》寫道:“營營青蠅,止于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于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營營青蠅,止于榛。讒人罔極,構我二人。”《青蠅》是衛武公所作之詩,刺幽王信讒言,廢申后、放太子。⑨詩中以營營亂飛的青蠅起興,表現了讒言的盛行及其危害之大,并對讒言和饞人者充滿了憤怒和厭惡之情。《小雅?巷伯》是周幽王末世,寺人孟子遭讒罹禍而作。《毛序》謂:“刺幽王也。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詩中對譖人者的憤怒之情達到了極致:“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而對譖人者羅織罪名的伎倆更是極盡諷刺之能事:“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活畫出了譖人者的蠅營狗茍、“預謀譖人”的丑惡行徑。在《小雅?巧言》中,詩人痛斥小人進讒言而天子不察,遂使國家禍亂頻生。作者遭受了讒害,悲憤的情緒難以抑制,所以用憤激之詞直斥讒佞之人。可以說對于饞毀現象的描述在西周末年的詩作中俯拾皆是。看來饞毀現象的確是厲幽時代的政治亂象之一。奸邪小人饞毀賢臣的現象歷朝都有,但西周末年對這一現象的反應之強烈和深刻確是文學史上值得注意的現象。

四百年后,饞毀現象在楚國重現,傷害著楚國的賢臣良士,進而損害著楚國的國家利益。楚懷王時期,屈原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內主張政治改革。他受命草擬憲令,因妨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受到上官大夫、寵臣靳尚、王妃鄭袖等人的讒毀。屈原是小人饞毀的直接受害者。他對讒言誤國和讒言中傷的憤懣比西周末年的詩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他更痛心的是楚王對讒言的聽信:“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離騷》)他怒斥饞人:“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離騷》)但與小雅詩人不同的是,屈原并沒有像《小雅?巷伯》那樣用咒語的形式對饞毀者進行詛咒。這是因為對饞毀現象描述較多的小雅詩人大多是中下層貴族,身份地位較低;而四百年后的屈原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又有了新的發展。屈原深知對于奸饞小人,說教是無意義的:“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離騷》)與西周末年的詩人面對饞言的態度相比,屈原顯得更理智、更清醒。屈原在經過一番抗爭之后,深知自己已無力改變外部世界,也無法改變世人,最后剩下的只有改變自己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他可以選擇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這也是后世有氣節的文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法則。班固曾經批評屈原“露才揚己,忿沉江”不合二雅,不合《左傳》,也是針對屈原的桀驁不馴和傲岸不群而言的。劉熙載謂班固此論“殊損志士之氣”(《藝概?賦概》),實在是確論。

3. 生不逢時之感和孤獨無援之嘆

時局的動亂、饞毀中傷以及不公的待遇必然使詩人產生生不逢時之感和孤獨無援之嘆。這是人遭受不公的待遇和誣陷之后的必然反映。《小雅?苕之華》云:“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意識到自己的生不逢時,就會對時間產生一種追問和思考,同時又會產生日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悲哀。《小雅?小宛》:“我日斯邁,而月斯征。”《離騷》中這種意識更強烈:“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我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人民從上古時期就對時間很敏感,產生了許多時令歌謠。但小雅詩人的有些時間意識顯然與時令時間不同,而是一種對生命時間的反思,是人生價值在時間維度上的思考。只不過這種思考還是朦朧的、樸素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小雅?采薇》)“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憂心,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怒。”(《小雅?小弁》)到了《離騷》,已經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時序主題的書寫了。在這種生不逢時的感嘆中,必然產生三種心理反應:一是孤獨體驗。二是悲傷情緒。三是產生想象和幻想,這表現在詩歌中,就是對抒情空間的擴展。前兩點在《小雅?小弁》中表現得很突出:“弁彼斯,歸飛提提。民莫不谷,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云如之何!周道,鞫為茂草。我心憂傷,焉如。假寐詠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如疾首……”《小弁》,《毛序》:“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漢代以后的學者對于《毛序》的說法頗多疑問。朱熹《詩集傳》:“《序》以為大子之傅述大子之情,以為是詩,不知其何所據也。”⑩姚際恒《詩經通論》據此駁《毛序》:“詩可代作,哀怨出于中情,豈可代乎?況此詩尤哀怨痛切之甚,異于他詩也。”{11}從文本來看,此詩更像太子宜臼自作。其中抒發的孤獨感和悲傷之情的確是代做者無法做出的。班固《漢書?馮奉世傳贊》云:“饞邪交亂,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宮刑,申生雉經,屈原赴湘;《小弁》之詩作,離騷之辭興。”{12}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通過想象來擴充抒情空間在《詩經》中基本上是以比興的暗示和聯想實現的。“且《詩經》比興的幾種主要聯想方式都很單純直觀。”{13}這種聯想大多都沒有脫離人間性和現實性。然而二雅怨刺詩在抒發憂憤之情的探索中,大幅度的聯想思維卻突破了其它《詩經》作品比興聯想的現實界限,從而使《詩經》的現實主義表現方式向《楚辭》浪漫主義表現方式的轉變邁進了一大步。

三、二雅怨刺詩表現出了由現實主義向浪漫進行思維跨越的嘗試

比興本來是《詩經》最主要的聯想方式。興更是由于某種感觸而進行的相似情形之聯想,但這種聯想都不出現實生活的經驗世界。在二雅詩歌產生的時代,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還是傳說的重黎“絕地天通”以來的秩序格局。《尚書?呂刑》和《國語?楚語》所謂的“重上天,黎下地”其實是天官系統和地官系統的政治文化模式,后來發展為《周禮》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大體系。{14}“絕地天通”其實是上古政治與原始宗教在社會權力分配中的一種共謀,其結果是形成了政權與神權緊密結合的社會秩序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只有巫祝等神職人員有權溝通天人,神的世界被賦予“神圣”的不可置疑的權威性,反映在《詩經》中就是用于祭祀的儀式樂歌(《頌》)與人間的樂歌(《風》和大部分《雅》詩)有明顯的區別。《風》《雅》之詩基本立足于現實世界,《頌》詩則立足于神靈的虛幻世界。這個神靈的虛幻世界當時從主觀上來說不是文學藝術的,而是神圣權威的世界。這種虛構也還不是文學藝術的虛構。與《詩經》相似,《楚辭》的表現內容也可以分為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兩大部分。有研究者認為,盡管屈原作品中,不像《詩經》將其明確劃分為風、雅、頌三類,但其實質性內容卻具有《詩經》風、雅、頌相同的體制特征。{15}作為貴族詩人的屈原與《詩經》二雅的作者身份相似,故其大多數作品更與雅詩相類。屈原作品可以看做是楚國的雅詩和頌詩,而在《詩經》的《周南》《召南》《陳風》和一些逸詩中有一部分作為楚辭上源的早期抒情詩歌{16},這些詩歌可以說具有楚風的性質。《九歌》即具有“楚頌”的性質{17},表現的是神靈的虛幻世界,《招魂》和《大招》也是如此。而《橘頌》和《離騷》以及《九章》中的作品可以看做是雅詩,是立足于現實世界的,盡管其中也有虛構世界,但這種虛構世界已與“九歌”的虛構世界有了本質的不同。因為《離騷》和《九章》中的虛幻世界是神靈世界的權威性被打破之后,文學思維從現實世界向虛幻世界的跨越,虛幻世界不再是神圣的神靈世界,而成了文學書寫的領地。這一思維的跨越也是文學從現實主義向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跨越的前提。

而一向被認為與《詩經》差別較大的《楚辭》的一些體式上的特點也正是在這種思維跨越的影響下產生的。不過這種思維跨越在《詩經》中已經露出了端倪:《小雅?大東》在比興的基礎上將聯想的觸角伸向宇宙空間,詩人在“西人”的壓迫和剝削下,不禁展開想象,借天上的星辰來抒發對西方統治者的不滿情緒: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佩,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雖然這種聯想方式也是“比興”,但跟《詩經》其它詩篇不同的是,詩人借以比興的事物在天上,這一過渡對人們拓展思維空間和抒情技巧打開了一扇門。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說:“從詩的內容來看,作者可能是一位精通星象的文人”{18},但這些天象顯然已經不是“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小雅?漸漸之石》)這樣的天象描述,而是一種象征,一種幻想和浪漫主義的情感表達。只不過這種浪漫主義的表達是不自覺的,而到了《離騷》,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就已經是完全自覺的表現方式了。《大東》由人間到天上的想象式抒情是后來屈原神游天界的文學思維之端倪。《大東》詩人想象天上那些人們崇拜的星宿徒有虛名,只居其位而不做實事,對其產生了質疑。這種對神圣事物由崇拜走向質疑再到完全抽去其神圣性,變為文學表現素材的轉向,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思想史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精英知識階層覺醒,這種理性精神強調人的作為在社會治亂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在哲學上,這一時期是真正的“絕地天通”,即人跟神決裂,重、黎的“絕地天通”模式已不復存在。人不再將現實治亂依托于神靈的庇佑,神的權威失墜。而在文學上正好相反,是“地天通”,神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崇拜物,人可以在想象中與神同游。神話人物和神話事物成為說理、敘事、抒情的對象和載體。這一點在戰國時代的各種文體中都有體現,而表現最突出的是屈原的作品。屈原在其極具哲學意味的著作《天問》中對神話傳說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懷疑和否定。他以實證精神將神話幻設解構了。在《離騷》中,屈原把以神為核心的原始傳統,包括神靈形象、神話境界、神的超凡能力以及祭祀神的儀式等提升為一種有意味的藝術表現形式。{19}在其憂憤之情噴薄而出的時候,詩人的思維也是天上地下,讓自己在神游天地中盡情抒發難以抑制的思想感情。他指揮云霓,喝令眾神聽從自己的命令。對于那些傳說中的神人,屈原也是大膽的予以評判。《大東》已經表現出了浪漫主義的思維傾向,在屈原作品中,這種浪漫主義思維逐漸展開:在作為楚頌的《九歌》中,與神的交通只限于巫咸,到了后來的《抽思》《思美人》《惜誦》乃至《離騷》,詩人自己開始與諸神“交通”,而且也是由試探再到全面地進行神游。在《抽思》中,其陳辭是對懷王的,在《離騷》中變為對帝舜,并由回憶變成了想象。在《思美人》中,這種從現實向想象的思維跨越更進了一步:“愿寄言于浮云兮,遇豐隆而不將”,“高辛之靈盛兮,遭玄鳥而致詒”。到了《離騷》詩人就已經完全打破時空界限,通過神游將現實、歷史、神話、幻想融為一體了。

四、《詩經》“二雅”在辭章句法和抒情風格方面為《離騷》作了鋪墊

人遇到不平之待遇后,必然言多辭長。二雅怨刺詩的篇幅明顯加長。多數二雅詩歌已是完全意義上的誦詩,只不過不象屈原作品那樣成熟和有自覺的藝術加工。誦詩就不像歌詩那樣需要用重章疊句來延長演唱需要了,大部分雅詩不做重章。另外,每一章的句數從一章四句到章十二句不等,但總體的趨向是章內句數增多,個別章節句式加長,以章八句居多。不論是章四句、章六句還是章十句、十二句,二雅的句式在章節方面完全以抒情敘事的需要來決定。不過一旦一章確定用某一句數則會一貫到底,并且基本上是偶句作結。其總體上還是處于章節安排的自發、自然狀態,不像屈原已經形成了自覺的以四句為一節的抒情形式單位,注重詩歌章節的形式結構。西周末年的雅詩已經按照抒情內容的完整性和層次性自然分章,這一點為屈原所借鑒。他“繼承了《詩經》中 ‘雅’ 詩的藝術經驗,在南楚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六言騷體詩形式”。{20}

可以說二雅怨刺詩與屈原作品由于抒情內容和風格的相似直接誘發了其在體式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表現在:篇幅的加長;以情馭文,不做重章;句式有意向規范整齊靠攏,體現了詩歌的建筑美。如果把二雅怨刺詩與屈原作品做一比較,就會發現,除了一種是四言,一種是六言;一個語言古樸,一個語言明麗之外,在情調風神方面幾乎如出一轍。如果把分散于二雅各處的有關內容集合起來,幾乎已經勾勒出來《離騷》主題的大致輪廓和主人公的基本形象。{21}另外,二雅怨刺詩抒情風格的邈遠纏綿、彷徨悱惻都開啟了屈騷作品的抒情基調。下面試將《小雅?正月》變成楚辭體的形式加以比較:

正月繁霜兮我心憂傷,民之訛言兮亦孔之將。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哀我小心兮憂以癢。父母生我兮胡俾我愈?不自我先兮不自我后。好言自口兮莠言自口,憂心愈愈兮是以有侮。憂心兮念我無祿,民之無辜兮并其臣仆。哀我人斯(兮)于何從祿?瞻烏爰止兮(于)誰之屋?瞻彼中林兮侯薪侯蒸,民今方殆兮視天夢夢。既克有定兮靡人弗勝,有皇上帝兮伊誰云憎!謂山蓋卑兮為岡為陵,民之訛言兮甯莫之懲!召彼故老兮訊之占夢,具曰予圣兮誰知烏之雌雄。謂天蓋高兮不敢不局,謂地蓋厚兮不敢不。維號斯言 兮有倫有脊,哀今之人兮胡為虺蜴!瞻彼阪田兮有菀其特,天之我兮如不我克。彼求我則兮如不我得,執我仇仇兮亦不我力。心之憂(矣)兮如或結之,今茲之正兮胡然厲(矣)!燎之方揚兮寧或滅之,赫赫宗周兮褒姒滅之。終其永懷兮又窘陰雨,其車既載兮(乃)棄爾輔。載輸爾載兮將伯助予,無棄爾輔兮員于爾輻。屢顧爾仆兮不輸爾載,終逾絕險兮曾是不意!魚在(于)沼兮亦匪克樂,潛雖伏(矣)兮亦孔之。憂心慘慘兮念國之為虐,彼有旨酒兮又有嘉。洽比其鄰兮婚姻孔云,念我獨兮憂心殷殷。彼有屋兮蔌蔌方有谷,民今之無祿兮天夭是。哿矣富人兮哀此煢獨!

同樣,如果將二雅中的許多感時傷亂之詩都變成騷體的形式,再將其整合,似乎就是《離騷》的雛形了。組合后的“召彼故老兮訊之占夢,具曰予圣兮誰知烏之雌雄”一句與《離騷》的“就重華陳辭”和“巫咸降神”之情節是如此的相似,其書寫內容和抒情風格完全具備后世《離騷》的風神。從形式上來說,八句一章的抒情單元通過兮字的鏈接,形成了令人吃驚的四句一節的“離騷體”意義單元。也許是人類抒情天性的自然節奏,二雅詩人抒情中自然形成的章八句結構正好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情感單元,雖然其中也有章十句和章十二句的,但章八句占了大多數,這是人們在文學抒情的探索過程中不經意發現的一種天然節奏和抒情單元。因為《詩經》中的一句只承載半句的意義{22},因此其兩句才能構成一個意義上的足句,《詩經》的八句一組就相當于《離騷》的四句一組。《詩經》二雅章八句的結構和節奏單元后來經屈原的改造,形成了四句一章的詩歌抒情節奏。

綜上所述,《詩經》二雅怨刺詩從內容到體式都對屈原創作產生了影響,《離騷》的出現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盡管《詩經》后的先秦詩壇似乎沉寂了許多年,沒有出現其它詩集,但沒有詩集不等于沒有詩歌創作。《詩經》是禮樂制度的產物,戰亂和禮樂制度的破壞使《詩經》之后的大量詩歌無暇收集。《離騷》的出現代表了戰國時代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先秦詩歌繼《詩經》之后的繼續發展,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詩經》的傳承和影響。

注 釋:

①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6頁。

②{12}班固:《漢書》,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56頁,第3308頁。

③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徐志嘯《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51頁。

④程廷祚:《騷賦論上》,《青溪文集》(卷三),道光丁酉年(1837)鐫東山草堂藏版,第14頁。

⑤趙逵夫:《屈騷探幽》,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第163-166頁。

⑥陳師道:《后山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13頁。

⑦魏源:《詩古微》(中編卷六),《續修四庫全書》(第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7頁。

⑧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771頁。

⑨陳奐:《詩毛氏傳疏》(卷二十一),《續修四庫全書》(第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90頁。

⑩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86頁。

{11}姚際恒:《詩經通論》(卷十),《續修四庫全書》(第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4頁。

{13}顏方明:《古詩意境的認知與闡釋機制》,《求索》2012年第6期。

{14}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7年,第300頁。

{15}韓紅宇:《論〈楚辭〉的民本思想及其時代特征》,《求索》2012年第3期。

{16}趙逵夫:《作為楚辭上源的民歌和韻文剖辨》,《屈騷探幽》,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第119頁。

{17}韓高年:《〈九歌〉楚頌說》,《詩賦文體源流新探》,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第73頁。

{18}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629頁。

{19}趙敏俐、譚家健:《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7-259頁。

{20}趙逵夫:《先秦佚詩與先秦詩歌的發展》,《江海學刊》2005年第1期。

第8篇

關鍵詞:詩經;孝道觀念;興變

《詩經》是記錄孝道觀念的重要典籍,從中可以發現不少孝祖、祭祀等文獻資料。然研究者多從卜辭、金文與典籍中追溯孝的源起,從儒家經典中明確儒家孝道,顯有學者研究孝在這之間的嬗變。筆者擬以《詩經》中記載,試圖對《詩經》中孝道觀念的興變作探討,以揭示其在孝的整個演變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孝的源起綜述

孝最早追溯于商代卜辭。但因西周前的史料甚少,資料有限且多以傳說為主,考古發現的金文、銘文相關記載少而解讀分歧多,固從第一手資料中尚難考定出孝道的起源。如李寶庫在《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中認為“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康學偉在《先秦孝道研究》指出孝產生于原始社會衰亡期;章太炎以“《孝經》皆取夏法”為論據,認為孝起源于夏朝;楊榮國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以“殷王小己死了,他兒子武丁曾為他守喪三年”為證,確認商代存在孝道;王常坤在《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中同樣認為孝產生于殷商時代;肖群忠從政治上的傳子制度和尊祖敬宗的祭禮過程兩方面來論證孝起源于周代。上述觀點論據多不充分,難圓其說,如鄭慧生在《商代‘孝’道質疑》中以商代卜辭中未發現有武丁守喪的記載及守喪之制線索等對楊榮國的觀點提出質疑。雖定論難下,說法不一,但縱觀各家之言,具有信史依據的孝道觀念在西周前出現并濫觴于西周是多數研究者的共識。

二、《詩經》中的孝道觀念

殷商時期,孝即是祭拜祖先,天、上帝與祖先崇拜交織,追孝、享孝是其主要內容和形式。西周末,國家衰敗,生活困厄,出現疑天、怨天的社會思潮,天和上帝遂與祖先分離。王慎行在侯外廬氏研究了《詩》、《書》以及金文中的“德”字后得出“德以對天,孝以對祖”的基礎上,得出周人德孝并稱,德孝的相對統一是周人孝道觀的重要特征。固西周孝道觀具有兩重涵義,即對父母先祖的孝以及對天和上帝的孝。

《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克配上帝。”

《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周頌·清廟》:“秉文之德。對越在天。”

《周頌·時邁》:“昊天其子之,……我求懿德。”

《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周頌·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示我顯德行。”

以上例中“德”換做“孝”詮釋,并無不順,且德皆是對于“天”而言,孝是德的最初概念,而德是孝的真諦。對西周諸王而言,尊崇天命,郊祀上帝,報答黃天上帝,對上天行孝即稱“德”,這就是“敬天”、“敬德”。《詩經》中不乏對王者孝行的頌揚:

《大雅·文王有聲》:“筑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追來孝。王后烝哉!”

《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周頌·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以上分別是對文王繼承先人遺志致孝思,武王永言孝思和成王永世盡孝的德行歌頌,西周將追繼先祖遺志、完成父兄事業稱為“追孝”,孝道觀念遂在西周盛行。除君王外,另有贊美西周王室和貴族享孝先人,皆有孝子孝孫的:

《小雅·楚茨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徂賚孝孫。苾芬孝祀。”

《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周頌·雍》:“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周頌· 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

除此之外,從《詩經》中又可探知西周的孝增添了敬奉父母的涵義,已由祭祖追孝向善事父母過渡。既表現出了對父母的服從和敬養,又有苦于兵役不能贍養父母的憂傷與哀痛。如下所列:

《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父母何食?”

《小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小雅·斯干》:“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將仲子》中,雖有意仲子,卻不敢同仲子相會,只是因為父母可畏。《蓼莪》是典型謳歌孝子的篇章,詩中寫出兒輩由于兵役無法贍養、伺奉在世父母的悲嘆,表現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而《斯干》又表明了周人已經對孝道觀念有了深刻的認知,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簡言之即是“父慈子孝”。

《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綜上所列,周人在孝的對象上進行了延伸,除了郊祀上帝,祭享先人,還包括奉養父母,宗廟、大宗、朋友、兄弟和神明,對象廣泛。而從孝的基本內涵來看,孝已然由最初的敬天發展到敬人,由祭天拜祖到奉養父母,這為孝的轉型與定向發展起了決定作用,是最終確定的傳統儒家孝道觀念的基石。

三、結語

西周后,春秋戰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先秦諸子對此深刻反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孝已從西周初的“追孝”、“孝養”發展到孔子所謂的精神上的“孝敬”;從“孝友”發展為儒家的“孝悌”;從“孝死”進而發展為“孝生”。無論是從對象還是形式,或是內涵上來講,《詩經》中所反映西周的孝道觀念,是中國傳統孝道觀念最終確立的重要轉型和定向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詩經譯注》,周振甫,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版

[2]侯外廬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李寶庫:《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4]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5]王常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

[6]王慎行:《論西周孝道觀的本質》,載《人文雜志》1991年第2期

第9篇

[關鍵詞]靖遠方言;北灣鎮;親屬稱謂

[中圖分類號]H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088-02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約出現在我國周代,就是所謂殊方異語。這個概念是伴隨著書面文學語言傳統的建立和鞏固而出現的。凡是不合于語言規范或標準的便是方言,所以方言和標準語(或文學語言)在人們的心目中多少含有對立的意味。幾千年來,不論中外,這個模糊的概念實際上包含三層意思:方言是同一個語音的地方變體,特別是語言方面,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覺得難于聽懂的;方言是不見于書面的特殊口語,是不夠文雅的土語;方言間在語音、詞匯、語法各個方面互有異同,一種語言往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言,就是在人口很少、分布面積很小的地方,居民的語言也可能因為年齡、性別、職業、階層和階級的區別而有所不同。那么,靖遠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究竟有多大呢?這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一、靖遠縣的歷史及文化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靖遠為羌戎游牧地,現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時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遺址――吳家川巖畫。戰國末期,靖遠為秦國的領地,秦統一中國后屬北地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始置祖厲、鶉陰縣,肇啟靖遠2100多年的縣級行政建制歷史。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西行巡游到達厲縣,臨黃河而返。南北朝時期,西魏大臣相宇文泰率部出征會師于祖厲縣,欣然置為會州。歷經隋唐宋元諸朝,境內長期處于征戰狀態,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為西夏和金朝占領,州治多有遷徙,稱謂頻繁更易。明朝因邊防需要,于正統二年(1473)設置靖虜衛,這里成為了明王朝與北元蒙古國的軍事沖突地帶。清代順治元年(1644),更名為靖遠衛,雍正八年(1730),改稱為靖遠縣。此后,行政隸屬關系多有改變,但縣名沿用至今。

而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語就是雅言的使用流行區域之一,因而,在方言中保留了許多古漢語詞。加之靖遠經鮮卑割據,吐蕃侵擾,番胡語音參加甚多。語詞之間的變化,由來已久。方言古詞語,對于研究漢語發展史,研究靖遠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特別是文化和風俗的傳承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靖遠縣北灣鎮方言中的親屬稱謂

正是因為歷史的變化,造成了這個小小的縣城里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得我們有必要對它的語言詞匯進行一些考證。對于靖遠縣北灣鎮的語言,更是有必要做一個細細的考證。北灣鎮地域不是很寬闊,和縣城的地理位置一樣,也是沿河而居,東西走向、南北相向的山脈,中間相夾母親河――黃河。在這個鎮子里,現有五種方言。

(一)稱父親為“爸”、“達”、“爹”、“爺”

《廣雅?釋親》曰:“翁公安爸爹奢,父也。”劉熙《釋名》曰:“父,甫也,始生已也。”爹在麻韻,抵些切。“爸”見之《玉篇》,布亞切。《集韻》:“吳人呼父曰爸。”《玉篇》以遮切。意為“父親”。《玉篇》:“爺,俗為父爺字。”梁史侯景傳:“左仆射王偉……請七世之諱,敕太常具祭祀之禮。景曰:‘前世吾不復,惟阿爺名恕!”字亦作“耶”。“達”,在王力的古漢語詞典中有八個意思:暢通;通曉,通達事理;表達,傳達;顯貴,顯達;通行的,共同的;幼苗冒出地面;夾室,放置食物的地方;他達切,入聲,音撻,入,曷韻,月部。在以上的八項解釋中,都沒有與親屬稱謂相關的解釋。但是北灣鎮古城村的人中則有一部分村民,將爸爸,稱為“達”。“爹”、“爺”則是在高崖和天字村的一些地域有人使用。“爸爸”這個稱謂則是夾在以上這些稱謂中使用的。

(二)稱母親為“媽”、“娘”

“母”莫厚切,上,厚韻,明。之部。母親。《詩經?小雅?蓼莪》曰:“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又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見《爾雅?釋親》。也泛指老年婦女。《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張揖曰:“母,牧也。”劉熙云:“母,冒也,含生已也。俗稱母為媽媽。”當是牧、冒之轉音,母、媽、牧、冒四字同為重唇音湍鋼雙聲字,故可通轉也。“娘”,母親。《太平廣記》劉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語女言:‘汝還努力為吾寫經?’”“媽”后起字,是母親的意思,莫補切,音姥,上,姥韻,明。以上的稱謂,用“媽”的較多,“娘”這個稱謂,只有在小鎮街道上的居民使用較多。

(三)兄稱為“哥哥”、弟稱為“弟弟”

兄,許榮切,平,庚韻,曉。陽部,意為哥哥。《尚書?康誥》:“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弟,徒禮切,上,薺韻,定母。脂部,意為“同父母后生的男子”。《詩經?邶風?谷風》:“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論語雍也:“弟子孰為好學?”妹也稱弟。《孟子?萬章》上:“彌子之妻與子路妻兄弟也。”《史記?陳丞相世家》:“樊噲……且又乃呂后弟呂林夫。”而在靖遠方言中,將哥、弟稱為“哥哥”、“弟弟”,這也是靖遠方言中的一大特色。

(四)姐稱為“姐姐”、妹稱為“妹妹”

靖遠話中的“姐”與普通話中的發音不大相同。“妹”字亦是。例如,普通話中“姐”為上聲,而在靖遠方言中是陰平。“妹”普通話里屬去聲,靖遠方言里是陰平。“姐”是一個后起字義。宋代洪邁《夷堅志賈廉訪》:“當時遣仆馳白姐姐及賈郎。”“妹”莫佩切,去,對韻,明。微部。女弟。《詩經?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

(五)祖父稱為“爺”、祖母稱為“奶”

“父”即父輩的通稱。《詩經?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諸父。”又為古代天子對同姓諸侯或諸侯對同姓大夫的稱呼。《詩經?小雅?伐木》:“既有肥羚,以速諸父。”毛傳:“天子謂同姓諸侯,諸侯謂同姓大夫皆曰父。”《玉篇》以遮切,第一,意為父親。《玉篇》:“爺,俗為父爺字。”梁史侯景傳:“左仆射王偉……請七世之諱,敕太常具祭祀之禮。景曰:‘前世吾不復憶,惟憶阿爺名恕!”字亦作“耶”。第二,對人的尊稱。《賀新郎?送陳子華赴真州》:“記得太行兵百萬,曾入宗爺駕御。”又可迭用稱“爺爺”。《宋史?宗澤傳》:“澤威聲日著,北方常有憚之,必曰宗爺爺。”母,莫厚切,上,厚韻,明。之部。指母親。《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又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見《爾雅?釋親》。又泛指老年婦女。《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奶是個后起字。舊時對女主人的稱呼。《正宮?玉女遙仙佩》詞:“原奶奶蘭心蕙性。”在靖遠的方言中,一直將祖父、祖母稱為“爺”、“奶”,與普通話中的“爺爺”、“奶奶”稍有些區別。

(六)姑母稱為“姑”、“娘娘”

姑古胡切,平,模韻,見。魚部。意為“父親的姐妹”。《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姐。”毛傳:“父之姐妹稱姑。”又夫的妹妹稱小姑。“娘”后起字,是婦女的通稱,多指青年婦女。《樂府詩集?子夜歌》:“見娘喜容媚,愿得結金蘭。”又《黃竹子歌》:“一船使兩漿,得娘還故鄉。”普通話中稱為姑母,在靖遠的方言中多稱為“姑”,而北灣鎮極少數的人,稱“娘娘”的居多。

(七)姨稱為“姨娘”

姨以脂切,平,脂韻,喻四,脂部。第一,為妻子的姐妹。《爾雅?釋親》:“妻之姐妹同出為姨。”《詩經?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候之姨。”第二,為母親的姐妹。《釋名?釋親屬》:“母之姐妹曰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繼室以其侄,穆美之姨子也。”杜預注:“侄,穆姜姨母之子,與穆姜為姨昆弟。” “娘”為后起字,是婦女的通稱,多指青年婦女。《樂府詩集?子夜歌》:“見娘喜容媚,愿得結金蘭。”又《黃竹子歌》:“一船使兩漿,得娘還故鄉。”姨和娘兩個字合在一起稱之為姨娘,則是靖遠方言里常用的,意指姨媽。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王力.王力古漢語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第10篇

在《詩經》研究中,關于"南"與"風"的關系,是二是一,各有所見,未有定論。愚見卻以為"南"既非獨立于"風"外,亦非包括于"風"中,而疑心"南"與"風",在春秋之時,音義俱同,只是用字有別。這里所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章說:"漢代有所謂'四始'之說,論理應當是'南'、'風'、'雅'、'頌'四詩的各類首篇。但是不然,他們已經不知道有'南'了。"這種將"南"獨立于"風"外的看法,實始于宋朝。蘇轍《詩經集傳》解《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二《雅》釋"雅",以二《南》釋"南",二者并立,"南"于是有獨立于"風"外的新解。其后王質《詩總聞》則明確提出"南"為《詩經》之一體。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以為"《南》、《雅》、《頌》,樂名也",倡"南"獨立之說。清人亦有主此說者,顧炎武《日知錄》肯定"《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崔述《讀風偶識》謂"《風》也,則列之于'風';《南》也,則列之于'南'",亦以為二者各自獨立。近人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釋四詩名義》,陸侃如、馮沅君《詩史》,張西堂《詩經六論》,皆主此說 (參見洪湛侯《詩經學史》)。 高亨《詩經今注詩經簡述》則說:"'南'屬于'風',不是自為一類。"這是《詩經》研究界的一般看法,都是沿用"六詩"("六義")、"四始"之例,將《周南》、《召南》歸于《國風》,卻未曾探討何以將"南"歸于"風"的問題。

宋人程大昌提出"古無'國風'之名"的問題,是很值得注意的。他在《詩論》中說:"其言曰《詩》有'南'、'雅'、'頌',無'國風',其曰'國風'者,非古也。夫子嘗曰'《雅》、《頌》各得其所',又曰'《大雅》云',又曰'人而不為《周南》、《召南》',未嘗有言'國風'者,予于是疑此時無'國風'一名。"程氏之所謂"古",倘指春秋早期,其說不為無據。從《詩經》作者,到季札及孔子,只說"南",都未曾以"風"言《詩》。《墨子兼愛下》云:"周詩即猶是也。"《墨子公

孟》云:"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 百。"墨子稱"周詩"稱"三百",亦未言及"風"。《左傳隱公三年》云:"'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左丘明與孔子同時,或略早于孔子,已在《左傳》中以"風"取代"南"了。戰國荀卿始稱"國風"(《荀子大略》云:"《國風》之好色也")。《荀子儒效》云:"《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古之所謂"四始"之說,當亦肇于荀子。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云:"《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總之,自孔子之后,說詩者多稱"風"而不稱"南"。難道真的像羅根澤先生所說的:"到荀子時代似乎將《南》忘了。" (《中國文學批評史》) 《論語陽貨》云:"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荀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怎能把祖師爺所強調的《南》給忘了。那么,《南》又怎樣演化成《風》了呢?

在上古時期,"南"字和"風"字似乎可以通用,孔子沿用《詩經》時代的"南"字,而左丘明卻改用"風"字。"南"與"風",形雖為二,義則為一,音亦近似。茲試為證之。

其一,就字義言之。"南"與"風"都含有樂歌之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毛傳云:"南,南夷之樂曰南。"《禮記文王世子》"胥鼓南",鄭玄注:"南,南夷之樂也。"朱熹《詩集傳國風》云:"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于字義的解釋雖未盡妥帖,卻能抓住本義。《呂氏春秋音初》云:"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這則材料頗有趣,把有關"南"與"風"的附會和歷史傳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南"與"風"的本義猶存。《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敘吳公子季札觀樂,為之歌《周南》、《召南》,又為歌《邶》至《陳》十一國之樂。周、召當是周公、召公分陜而治之地,其地之樂稱"南",正如金景芳《我與先秦史》所說的:"實際上,'二南'是根據周初周公、召公分陜而治,'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 (海按,語出《公羊傳隱公五年》) 來的,從周公所主各國選的詩叫《周南》,從召公所主的各國選的詩叫《召南》。"(見《學林春秋》初編)依前后文意類推,十一國之樂自然亦可稱之為"南"。《左傳隱公三年》卻說"'風'有《采蘩》、《采蘋》",所舉二篇,皆在《召南》,而這里卻稱之為"風"。可見,《左傳》所說的"南"與"風",原是一個意思,都指樂歌。"風"的詞義也在變化,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論衡明雩》引《論語》風乎舞雩說,風,歌也。《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注,曲也。"后來又由歌曲藩衍出聲教之義。即《詩大序》之所謂"風,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在"賦詩言志""斷章取義"成風的戰國后期,說詩者也就取"風"而棄"南",只保留經書里提及的《周南》和《召南》。字義的演化,促使"南"與"風"由一而分為二了。

其二,就字音言之。上古語音雖然已很難稽考,但從《詩經》的葉韻,還是可以推知"南"與"風"在上古讀音相近乃至相同。《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邶風燕燕》:"燕燕,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陳風株林》:"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魯頌泮水》:"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于征,狄彼東南。"南與欽、琴、音、僭、心、林葉韻。《秦風晨風》:"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邶風綠衣》:"絺兮绤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大雅烝民》:"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大雅桑柔》:"如彼溯風,亦孔之 ;民有肅心,荓云不逮。"(交韻)風與林、欽、心葉韻。從《詩經》葉韻的情況看,風與南同屬一個韻部,可以斷言,其音必定相近或相同。王力《漢語史稿》說:"先秦古韻分為十一類二十九部。"第二十七為"侵"部,包括《廣韻》侵、覃、冬,又咸、東之半。按,"南",《廣韻》那含切,覃韻,侵部;"風",《廣韻》方戎切,東韻,侵部。顯然,這里仍保留上古的韻部,卻以中古音分韻。中古時期,雖然"南"在覃韻,"風"在東韻,但在先秦卻屬同類韻部,且極有可能是同音。侵部,其韻尾當是m,古為閉口韻。"風",王力《詩經韻讀》 擬 讀為piuem,并非鐵定的事實。(行家李行杰兄認為是復輔音,當讀plam。海按,這種擬讀,與閩語"南"之讀音lam相近。) 其演化軌 跡,由侵部轉為冬韻,再轉為東韻,無可置疑。從今天的讀音看,我們還是可以獲得一點參照數的。倘以"南"的今音(nan)為基準,猶可驗知"風"在變化中與之同與異的現象。"風"字的構成,"凡"是音,今仍與"南"同韻(an)。"凡"旁之字,如帆、礬、釩、梵、汎等,也還保留本音,與"南"音協韻;有些帶" 風 "旁的字,如 嵐、渢、颿(帆)、楓(兩讀)等,也仍讀"凡"音,保留較多的古音。《左傳僖公四年》:"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舊注:"牝牡相誘謂之風。"已故張世祿老師講古代漢語時,這里的"風"讀"南",意如戀愛之"戀"。朱熹《楚辭集注》卷一《離騷》序末按語:"《風》則閭巷風土,男女情思之詞。"便取其愛戀之意。今音比之古音,已經面目全非,而且還在演變,"風"已由東部(ong)轉入耕部(eng),但循其蛛絲馬跡,尚可推知,"南"與"風"上古讀音必定相近或相同。

其三,就流變言之。詩是語言的藝術,作為意識形態,從字義到詩意,一經存在,就隨社會的發展演變著。正如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所說:"其流遂廣,其義遂變。"就《詩經》而言,各個時代在接受和傳承過程中,不斷賦予新的東西,在歷史性的字詞和意境中,賦予當代性的語義和內涵。所以,一部《詩經》在流傳過程中,不同時代會作出不同的詮釋。《詩經》時代是一種狀態,詩用以表現自然感情;春秋后期到戰國,進入理性時代,詩的感情被觀念化了。從賦詩言志,到引詩說理,都說明這種流變過程。稱之"南"或"風"的樂歌,多數為民間戀歌。而引詩說詩者卻有意無意地賦予觀念性的內涵。"南"字作為方位詞,是比較穩定的,很難容納新意。"風"則不然,這個字(詞)極富于包容性,可以賦予許多新義。《莊子齊物論》所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說的是流動的空氣,指的是自然現象,在流變中兼指一些社會現象,如指風俗、教化、感化、勸諫等等。很適合表現觀念形態。所以自荀卿標舉"國風"之后,說詩者只用"風"而不用"南"。《詩大序》說:"風,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便加進了不少說詩人的新觀念。詩的生命正是在不斷被曲解中得到延續的,"風"字的流變也就可以理解了。

關于"南"與"風",質而言之:"南"就是"風"。兩字屬于"通假"字。清王引之《經義述聞》"經義假借"條云:"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古人有所謂"耳視而目聽"(《列子仲尼》),上古之時,知識領域,多口耳相傳,創造文字之后,一切記錄,也因時空的易移,同一名物,常采用不同文字,保留了所謂"耳視"的傳統,同音通用假借,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現象。閱讀古籍,只得"依聲求義"(王念孫《經義述聞序》)。為此,高亨先生編著了《古字通假會典》。董治安為該書所作《前言》說:"對于假借字,欲求其理解的正確、透徹,最重要的,就是必須探索其所借代的本字。"然而,由于代遠年湮,許多通假字,很難求出它的本字。"南"與"風"通假,何者為本字?二字似乎都屬假借字,即所謂"假借字與假借字通用"。那么,還能不能找到它們的本字呢?實在說,太難了。好奇,是人的天性。不佞突發奇想,懷疑其本字與"?"字有關。"?"字見于金文(頌鼎、虢季子白盤、?女鼎)。"?",《廣韻》落官切,桓韻,元部。《說文》:"?,亂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絕也。"在中伯壺銘文中演化成"孌"。孌,又作"

第11篇

其全話是逆來悲疼多喪怙恃,意思是有史以來令人悲痛的事情,多半是喪失了父母。在古代,怙恃”為父母的代稱。出自《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小雅·蓼莪》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關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歐陽修認為所謂“刺幽王,民人勞苦”云云,“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周穆王時代樂歌證補

《毛傳》成書及定型考論

《詩經》“荒”的義項初探

《小雅·北山》“旅”字考辨

《詩經》疊字計量研究

源于《詩經》的組合式復音詞

疊音詞的陸性與水性

《詩經協韻考異》版本考辨

袁枚對孔子《詩》說的批評與改造

徐干《中論》引《詩》略考

論焦循的《詩》學思想

“興”字本義及因變考

劉歆《詩》學觀探微

《藝文類聚》引《詩》堪比

論杜麗娘習《詩》的反理學意義

民國時期的賦、比、興研究

《詩經·商頌》的語言之美

《詩經》的語言研究仍有可為

《詩經》編集過程中的傳播問題初探

淺談《國風》情詩的界定與分類

論《毛詩序》女性禮教體系及其影響

“采詩觀風”及其意義的再探討

《左傳》賦詩、引詩與春秋解《詩》之學

《韓詩外傳》所勾勒的孔子詩教觀

陳奐《詩毛氏傳疏》初刻本的文獻價值

清儒三家《詩》輯佚觀念論略

歐陽修《詩本義》學術淵源略考

關于呂祖謙對于《詩序》的態度問題

劉瑾《詩傳通釋》的撰述體例與解經方式

元代《詩經》學著作對《詩集傳》的校勘價值

王逸引《詩經》釋《楚辭》考論

韋昭《國語解》引《詩》箋補

上博《詩論》與《毛詩序》的研究

謝康樂山水詩引《詩經》典故類析

《全三國文》征引《詩經》文獻研究

“毛詩名物圖說”與“毛詩品物圖考”異同論

《四庫總目》對《詩集傳》的誤評述論

蘇軾轉化《詩經》“思無邪”為“思無所思”的斷思

《詩經正義》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及斷句本試閱一卷

朱熹“以《詩》說《詩》”之經典還原論及其意義

“詩際幽明”:王夫之《詩經》學詩學觀管窺

毛傳鄭箋對《詩經》中復現詞語的釋例發微

論《詩經》“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

“鄭風”是朱熹對孔子“鄭聲”的故意誤讀

伊尹、尹吉甫家世生平和《詩經》編訂考

《詩經》中雙音象聲詞的語義構成及其形義特征

西周銘文、《費誓》與《江漢》《常武》的互證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精华液| 狠狠色狠狠色88综合日日91| 午夜电影三级|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乱亚洲乱妇28p|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99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1看片淫黄大片91| 国产精品久久久麻豆| 国产欧美精品久久| 蜜臀久久精品久久久用户群体|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写真|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很很在鲁视频| 国产一级不卡毛片| 在线观看v国产乱人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色| 7777久久久国产精品| 一色桃子av大全在线播放| 97视频一区| 97涩国一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1久久精品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高清| 国产一卡二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粉嫩| 午夜av免费看|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少妇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免费看| 国产日韩区|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88| 清纯唯美经典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激情在线免费| 午夜激情免费电影| 岛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免费| 午夜影院一区二区| 欧美高清一二三区| 妖精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av一区| 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白浆| 日本丰满岳妇伦3在线观看 | 91看片app|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 国产一二区在线| 午夜伦理片在线观看| 午夜av资源| 亚洲欧洲另类精品久久综合| 欧美精品一区久久| 制服丝袜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尤物酒店| 96国产精品|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国产原创优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小说|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中文天堂在线一区| 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手机在线 |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 日韩午夜三级| 欧美福利三区| 女人被爽到高潮呻吟免费看 |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二区| 午夜精品影视|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四色米奇|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