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桉樹種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S792.3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工業用材需求的不斷增長,促使速生桉樹成為林農的首要選擇。桉樹生長迅速,投資收效快,而且桉樹木材質量高,是建筑、裝修、造紙、人造纖維板的優良材料,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高,因此,對桉樹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措施需要做深刻研究。
1 桉樹生長特性
桉樹是熱帶、亞熱帶速生用材樹種,喜溫喜光,不耐寒,適宜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平原、山坡。生長迅速,生長量高,只要立地條件較好,溫濕條件適宜,幾乎一年四季無休眠期而能繼續生長。輪伐期比較短,紙漿用材,一般3~4a即可采伐利用。桉樹繁殖力強,在一代采伐后,撫育到位,第2代萌芽林仍然有比較好的產量,可以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東、廣西等地方大力推廣種植良種桉,良種桉是指從印尼引進的尾葉桉和從巴西引進的巨尾桉,以及篩選、改良的優良地理種源和人工雜交優良家系的總稱。在相同立地條件下,良種桉比一般桉樹生長更加迅速,有的立地條件每公頃年生長量已超過30m3。
2 桉樹種植技術
2.1 墾地備種
桉樹造林一般需在前一年的8~9月份煉山整地,而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備耕。煉山清理林地時最好不要全部焚燒,避免破壞林地的生態平衡。桉樹因為生長比較快,對肥水的需要比較大,所以適宜種植在土層比較深厚,土壤肥沃的地方。造林坡度最好在35℃以下。主要的墾地方式有:機耕全墾、人工帶墾、人工挖坑。本墾地方式主要是根據坡度的大小,當坡度較小時(一般在15°以下),可用機耕全墾,深度在20~25cm,全墾以后再進行人工挖坑,標準為30cm×30cm×30cm。如果造林地坡度在15°以上,全墾會影響水土保持,需要進行人工帶墾,深度為15~20cm。帶墾既可以疏松土壤,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帶墾后再進行人工挖坑,標準為50cm×50cm×40cm。如果坡度更大的地方,則可以根據種植的密度定好點,直接進行人工挖坑,標準為60cm×40cm×40cm。
2.2 育苗技術
2.2.1 桉樹良種壯苗
桉樹良種壯苗是造林成功的重要條件,其質量的優劣是造林后速生豐產的關鍵之一。目前采用育苗方法有:實生(播種)育苗和無性育苗(扦插、組培和以苗繁苗),均采用容器(營養杯)育苗,可依實際情況選用不同大小規格的容器。造林苗木:依實際情況,可選擇用實生(播種)苗或無性系培育的苗木。
2.2.2 實生(播種)苗培育
選擇適宜的良種,如南方大量推廣應用的品種尾葉桉、巨桉、柳桉、鄧恩桉的良種;檸檬桉(沙塘優良種源)和山口窿緣桉83002種源。采種時,要選擇優良母樹采種;采種季節,不同樹種差別很大,桉樹開花一年四季都有,應分期分批進行采種。果實蒴果,一般蒴果由青色轉為黃褐色時,果實表示成熟即可采種。蒴果經干燥開裂后篩選得種子,種子要經常晾曬再次篩選,以避免種子腐爛變質影響發芽率。播種時間,分冬播(11~12月至來年2月),3月為春播,應提倡冬季早播。在晴天時播種,種子經過浸泡消毒處理以后,均勻的播種在苗床上,并用篩復一層消毒細土或新鮮火燒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再覆蓋新鮮的松針葉或草料,用花灑淋水,苗床要澆透水。為了保墑保溫,可以覆膜處理,溫度最好控制在30℃左右為最好。播種以后,7~10d幼苗即可出土,根據天氣情況,土壤要保持濕潤。當幼苗長到3~4對真葉時再移栽于營養杯內,繼續培育30~50d,同時要注意幼苗的管理,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幼苗高15~35cm時可出圃造林。
2.3 合理密植
2.3.1 種植的密度
根據土質和用材的需要而定。如果土質較好,以培育大徑材桉樹為目的,密度可以適當減小一些,株行距為2.5m×3m,每667m2種植90株,或者株行距為2m×3m,每667m2在110株左右;如果造林地屬于貧瘠山地,則可以加大密度,株行距為1m×2m,每667m2可種植330株,或者株行距1m×3m,每667m2種220株,這樣的種植密度一般是以小徑材培育為主。無論以何種方向培育為主,一定要根據桉樹的長勢不同去確定密度,如果太密則會影響光照和水分養料的吸收,如果太疏不但會造成土地的浪費,而且會影響林地的林木總蓄積。
2.3.2 造林定植
一般2~4月份造林最好,選擇陰雨天氣進行移栽造林,便于幼苗的成活。移栽的時間還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氣候而定。因為桉樹喜濕,所以,最好在進入雨季以后進行移栽。移栽后回填土要比地表稍高一些,以防積水爛根,有利于成活。
2.4 施肥管理
桉樹對肥料十分敏感,N、P、K 3要素缺一不可。因為生長迅速,所以對肥料和養分的需要比較大。桉樹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2步:
2.4.1 基肥
以有機肥為主,各地視具體情況而定?;识嘤酶斓娜诵蠹S便、甘蔗濾泥、魚飛、垃圾肥等,每株(穴)施放5kg左右,并加施鈣美磷肥150g??梢栽黾油寥乐械挠袡C質,疏松土壤,有利于桉樹幼苗根系的發展。如果有條件,可以根據當地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進行測土配方,合理施肥?;室部梢杂脧秃戏驶蛘哞駱鋵S脧秃戏剩ㄗⅲ簭秃戏蔔、P、K總含量>35%,下同),每株(穴)施放250~500g,與泥土拌勻,用起來比較方便。
2.4.2 追肥
桉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追肥,才能保證桉樹生長需要的肥力。在初植時,桉樹生長所需要的氮肥和磷肥比較多,隨著桉樹木質化要求,所需要的鉀肥會不斷的增多。因此,在追肥的時候要根據桉樹的需要而定,選用含N、P、K數量不同比例的復合肥。追肥的時候,最好選擇在下雨后土地濕潤的情況下,有利于肥料的融化。追肥也可以結合除草松土同時進行。造林當年追肥1~2次,第1次在造林45d以后,幼苗返青,可對桉樹追施復合肥每株200g,尿素100g;相隔2月后可追施第2次肥。以后追肥可根據桉樹生長的具體狀況而定,一般連續施肥3a,第2年、第3年每年每株應施復合肥300~500g,尿素100g。均開溝施放,并選擇陰雨天或土壤潮濕時進行。
2.4.3 施肥的注意事項
施肥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施基肥的時候不管是腐熟、有機肥還是復合肥,都要把肥料和土壤充分拌均勻,以防肥效太大灼傷幼苗的根部。施肥栽植后澆透水,也可以防止肥料傷苗;施肥要均勻,最好圍繞樹苗1周作環形施肥,有利于根部均勻吸收;追肥時,不要太靠近苗木的根部。每次追肥都要用細土覆蓋,防止肥效流失。
3 桉樹撫育管理
3.1 幼林撫育
桉樹初植后,要加強管理。如果有缺苗現象,要用同期健壯樹苗補上。因為桉樹生長比較快,補苗不及時將會影響后期生長。苗木定植后要及時松土、除草除灌。松土可以幫助桉樹根部呼吸和養料的吸收,可以結合除草一起進行,甚至可以根據桉樹的長勢進行中耕式除草。造林初期,雜草和灌木生長比較旺盛,對肥水養分的爭奪較多,所以除草的任務很重。必要時可以借助化學除草劑來輔助除草。
實行間種混種,造林初可間種大豆、綠肥、地菠蘿等,收獲后,開溝將稿桿壓青,以增加有機肥料;或混種大葉相思,以利改土,可獲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功效。
幼林撫育還應該注意設置防護欄,減少人畜的破壞;面積很大的造林區要設置多條隔林帶,既可防火又可隔離病蟲,一舉兩得。
3.2 成林撫育
桉樹的成林撫育,主要是進行間伐。間伐要以“伐弱留強,伐密留疏”為原則,一些小徑材的桉樹間伐后可以用作紙漿材,不至于浪費。間伐后,依然要對土壤進行疏松,有利于桉樹的生長。桉樹屬于自然修冠,無需修枝,只是對少數的枝杈簡單修剪即可。
3.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桉樹材積的重要方面,所以,病蟲害的防治成了桉樹撫育管理的關鍵。桉樹主要病害有莖腐病、青枯病、焦枯病;主要蟲害有桉小卷蛾、白蟻、金龜子等。
3.3.1 莖腐病
莖腐病是苗期多發的病癥,防治措施是在選種的時候要注意篩選健康的種子,最好選擇抗逆性比較強的品種造林。在播種前要對種子浸泡催芽,使幼苗盡快出土。對苗床要用200倍福爾馬林液對土壤進行消毒。幼苗出土后,要用波爾多液或百菌靈稀釋后噴灑幼苗。
3.3.2 青枯病
青枯病發生時,最好把發病的植株拔除銷毀。病株坑穴也要用生石灰消毒,徹底消除病源。
3.3.3 焦枯病
焦枯病是桉樹幼林時期多發的病,并且多發于雨季,嚴重時會引起大片的苗木枯死。防治措施是在造林前,選擇便于排水的地勢,如果發現患有焦枯病的苗木,要立即拔除防止蔓延,對病穴也要用生石灰對其消毒。
3.3.4 小卷葉蛾
主要危害幼林桉樹,損害嫩梢和頂芽,使幼苗枯頂。防治措施可以人工捏殺,或者用敵百蟲600倍液加樂果1000倍液大面積噴灑,防止蟲害蔓延。
3.3.5 白蟻
主要危害桉樹的根莖部,是桉樹最常見的蟲害之一。防治措施是根據其喜甜的特性用藥誘殺??梢杂谜嵩?、糖類引誘白蟻集中在一起,然后用農藥毒殺。或者在造林初期就用克百威撒施,或者在整地施基肥時,每667m2用3~4kg呋喃丹與基肥混合使用,可有效殺死白蟻。
3.3.6 金龜子
無論是幼蟲、成蟲對桉樹的危害都是很嚴重的。對于金龜子幼蟲,在墾地挖穴時就應該做好預防工作,每667m2可用敵百蟲粉劑2~3kg撒施;防治金龜子成蟲可用敵百蟲、甲胺磷600~800倍液噴灑葉面。
桉樹的病蟲害大多危害幼林期,所以要加強幼林的撫育和管理,才能把病蟲害防治工作做得更徹底。
3.4 萌芽更新
皆伐后,機耕或人工松土1次,每蔸留健壯苗芽1~2枝,將死蔸挖掉補植。每株應施復合肥300~500g,尿素50~100g,連續施肥3a,或者使用肥效相當經腐熟的垃圾等有機肥料,均在樹蔸兩側約50cm的地方開溝施放,一般4~5a可主伐。
4 結語
桉樹種植技術的探討有利于提高桉樹的成活率和單位面積的蓄積量,有利于提高林農的經濟效益。對桉樹管理到位,可以節約投資,獲取最大的收益。所以,桉樹造林區各林業技術推廣站,要對林農做細致的講解,使林農全面掌握桉樹的種植和撫育管理技術,以取得桉樹造林的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
[1] 潘柳姣.桉樹速生豐產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科學,2007(06).
關鍵詞:桉樹種植;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水環境
中圖分類號: S78.5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8—0183—2
桉樹不僅是一種良好的經濟作物,而且還生長迅速,普遍受到推崇。桉樹在我國種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桉樹種植的不斷推廣,其在我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幾乎是普遍種植。在廣西地區,有私人種植的、也有集體承包種植的,桉樹種植規模也在逐漸擴大。然而隨著桉樹大面積的普遍種植,給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也備受關注。因此,科學認識與研究大面積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1]。
1 廣西大面積種植桉樹的現狀
桉樹、楊樹和松樹是我國的三大速生樹種。桉樹憑借速生的優勢,當年營造,即可達到當年成林的效果,享有崇高的美譽,在我國倍受青睞,尤其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再加之桉樹是著名的硬木資源和優質纖維原料樹種,而且極易制漿造紙,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社會集體與個人都在大面積的種植桉樹。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中央辦的指導和號召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國營林場大面積的開展了種植桉樹的經營活動,主要包括南寧、欽州等地區,帶來了廣西全面推廣桉樹種植的第一次。到了90年代,桉樹的種植范圍已經普及到縣、市、鄉地區?,F今整個廣西很多地區都大量的栽培了桉樹人工林,有大規模的、也有小規模的。柳州、河池、百色、桂林地區的桉樹林也不少。據初步統計,2009年廣西全區桉樹面積為153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東南地區,共種植了120多萬公頃,占全區桉樹面積的75%,約占當地森林面積的21%,占全國桉樹種植面積的46%。
2 桉樹小群落種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桉樹為常綠喬木,有著耐熱、耐旱的特質,而且生長迅速,漲勢迅猛。大面積的構建桉樹人工林,對于我國干旱地區,不僅能夠有效的防風固沙,保護現有植被,而且一定程度上還能夠降低晝夜溫差,增加降雨量,促進其他生物的增長。同時,桉樹人工林有著巨大的碳儲存能力,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還釋放出大量氧氣,能夠很好的凈化空氣,改善空氣質量。據相關研究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公頃桉樹一年能夠有效的吸收9噸二氧化碳。如此巨大的吸收性,更能相應的釋放出大量的氧氣,這對于減輕溫室效應有著極大的幫助,能夠很好的緩解部分地區溫室效應的生態問題。同樣的如果桉樹栽種于城市或者城區周邊,作為城區綠化園林樹種,能夠積極、有效的改善城區的生態環境??梢姡竺娣e的種植桉樹能夠迅速的提升大氣環境的質量。
2.2 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由于桉樹生長的先天優勢,即使在退化的土地上種植桉樹,也能夠有效的生長、壯大。在植被退化的區域種植桉樹,首先就可以增加該區域土壤承受的生物量,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雷州半島過去“赤地千里”,環境惡化,森林覆蓋率只有8%,1954年開始大量營造桉樹人工林,現有桉樹近3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南亞熱帶重要的農業大市。由此可見在荒毛之地種植桉樹,是明智之舉。其次枝繁葉茂的桉樹還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的結構,桉樹的涵養水源量占森林涵養水源總量的11.3%,位居第3位[2]。因此能夠有效的促使水土流失現象的緩解和下降。最后據有關統計顯示:桉樹對于土壤礦物質的需求較其他物種少,這對于改善土壤質量是確定無疑的。
2.3 對水環境的影響
桉樹在種植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施加一定的肥料和農藥,而且這些肥料和農藥由于釋放不當,或者其他種種因素,不可避免的會有部分殘余隨著地表水而流失,還有一部分進入地下水。[3]但這并不意味著,桉樹的種植就會破壞水環境,影響水的質量。據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桉樹種植區域附近河流、溪水種的N、P、K等含量均未超標,完全符合水質功能要求。由此可見,對桉樹只要合理的實施化肥和農藥,殘留部分是不會給水環境帶來危害的。但堅決避免在桉樹林濫用農藥和化肥。
3 大面積種植桉樹帶來的生態效益
3.1 積極影響
目前得到的相關研究調查顯示:大面積桉樹種植對生態效益的影響深遠,尤其是對固碳釋氧、凈化環境、森林防護、調節氣候等方面,生態效益顯著。桉樹大面積種植的生態效益中,尤其是在固碳釋氧、凈化環境方面,效益較多。究其原因,可從以下4個方面分析:
3.1.1 固碳釋氧 桉樹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平均每公頃桉樹一年能夠有效的吸收9噸二氧化碳。創造巨大的生態效益。
3.1.2 凈化環境 由于森林自身的凈化作用,森林是氣態污染物的蓄積庫,因此人工桉樹林對于較低空氣污染有著顯著的效果。能夠有效的吸附空氣中存在的SO2、粉塵、NOx、HF、臭氧等污染物,通過森林的生態系統,有效的進行過濾、阻隔處理,從而減少污染物。此外桉樹林還可以殺菌、防噪,減小各種噪聲污染,起到強大的凈化環境的功效。
關鍵詞:速生桉;上林縣;種植
中圖分類號:S7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52
1 引言
桉樹原產于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及附近島嶼,具有適應性廣、生長迅速、干直、輪伐期短、病蟲害少、用途廣等特點,是世界三大速生樹種之一。目前,桉樹引種栽培范圍遍及世界各地,面積1334 億多m2。我國一百多年前開始引種桉樹,總面積僅次于巴西和印度,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和福建等省( 區)。桉樹一年成林,三年成材,五年采伐利用,已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紙漿材和纖維材樹種。應該正確認識桉樹,正確對待桉樹,科學發展桉樹,在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揮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 上林縣種植桉樹人工林的基本情況
上林縣桉樹人工林種植種植起步時間為2000年,時間2009年。上林縣桉樹人工林種植總面積11698.6998hm2。其中各鄉鎮種植情況如表1所示。上林縣桉樹人工林種植形式有公司、專業戶、自主經營戶等。最初進入上林縣種植的公司有金桂公司,在喬賢、木山等鄉鎮種有466.9hm2;區營林中心在喬賢、白圩、巷賢等鄉鎮種植689.4779hm2。上林縣目前為止,最大的種植戶是黎仁權,種植533.6hm2。在主要景區、景點大約種植179.423hm2。利用耕地種植桉樹人工林的大約有86.043hm2。主要公路沿線50m內種植大約98.716hm2,景點景區內種植大約179.423hm2,公益林區內種植大約144.6723hm2。
3 上林縣種植桉樹的作用及意義
3.1 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勞動就業
上林縣屬桂中南山區,西部多山,東南部多丘陵,山區里適于種植樹木。上林縣的鄉土樹種有格木、羅漢松、天目紫莖、杉、楠等,這些樹種成林成材一般都需要10~20a,其生長速度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木材的迫切需求。根據科研工作者的測定,在同一經營期內,與松樹相比,速生桉產材量是松樹的4~5倍,經濟收入是3.5~4倍,征繳費用是4倍。經營者所得利潤是4倍。速生桉的經濟效益至今尚無其它樹種可以取代[1]。
上林縣戶籍總人口49.00萬,其中農業人口43.88萬、非農業人口5.12萬,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耕種農田、外出打工等。但由于上林縣大部分地處山區,農民耕地面積有限(耕地面積48462.16hm2),仍屬于貧苦縣。所以桉樹的種植可以提高山區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通過項目建設,使工程區大批的農民接受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林業技術骨干,可以促使部分外出打工的夫婦回村務農,照顧老人小孩,對于維護社會穩定與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3.2 提高森率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上林縣水熱條件好,植物資源豐富,通過發展速生桉可盤活一些荒地荒山(大明山、獅子嶺、岜仙山、鳳凰山四大山脈和鎮圩、岜獨、弄貶、岜森四大喀斯特峰林區以及東南、西南丘陵等)及貧瘠閑置土地利用,最大化發揮土地利用價值。上林縣1999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森林總面積有63695.4985hm2,覆蓋率36.2%。2013年縣域森林資源數據更新調查:上林縣森林面積有97943.9475hm2,覆蓋率52.29%,人均占有面積2001m2。其中桉樹人工林中幼齡林3822.577hm2,中齡林3324.6615hm2,成熟林4551.4079hm2。
4 上林縣種植桉樹人工林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桉樹雖然具有速生、干直和經濟效益好等優點,但也存在對水分利用率低,用水量大,嚴重影響到水土的保持,對其他植物樹種排擠性強,引進容易、清理難等不利于改善或維護生態質量的不利因素[2]。前幾年,上林縣沒有對生態進行充分考量,桉樹種植出現不分山區、丘陵、平地、耕地等立地條件和生態區位的敏感性,無序的大面積引進栽植,造成品種單一,布局不合理,受益面較小、危害面廣,生態失衡等問題。
由于大規模種植速生按之前,沒有對土地權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認證,造成眾多糾紛:土地權屬糾紛,如三里鎮東吳村云林莊和喬賢鎮恭睦村塘表莊的土地權屬糾紛;承包合同糾紛:如高峰林場與明亮鎮九龍村樟村莊因不履行合同條款引起的糾紛等。近兩年來,群眾反對種植呼聲,速生桉的種植也背離了退耕還林的意愿,與打造“長壽之鄉”及建設“美麗上林”背道而馳。
5 上林縣限制桉樹人工林發展的措施
根據廣西自治區林業部門規劃:對種植桉樹的基本農田,原則上應在2017年前逐步采伐還耕。對其他“禁桉”區域,屬商品林的,可主伐后更新改造為其他鄉土樹種;屬公益林的,可間伐后補植其他樹種改造成混交林,或依法采伐更新改造為其他鄉土樹種,種什么,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安排[3-6]。
5.1 強化現有桉樹人工林的科學經營
目前,上林縣桉樹人工林中幼齡林3822.577hm2,中齡林3324.6615hm2,成熟林4551.4079hm2。對現有桉樹人工林要進行科學管理和經營。對未成熟林,要做到放足基肥,連續進行3a以上的撫育追肥;加強管護工作,保證速豐林不受人畜破壞;加強預防和處理病蟲害對桉樹的侵害;采用“桉樹+木薯”、“桉樹+甘蔗”、“桉樹+花生”、“桉樹+金銀花”、“桉樹+山毛豆”等多模式復合種植模式,優化種植結構,提高桉樹林的綜合效益,增強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5.2 對桉樹人工林進行分級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
2014年6月,上林縣開展“限桉退桉”工作,建立速生桉退出機制,從采伐指標限額分配上進行控制,要求上林縣內的1.5萬hm2速生桉限期退出。同時,對十多處無證的速生桉育苗基地進行就地銷毀、清理。截至2015年3月25日,全縣已承諾退出速生桉種植面積6670萬多m2,清理在基本農田、耕地、規劃景區內種植的桉樹近萬畝,從2015年起,已沒有新種的桉樹人工林。政府要對桉樹人工林進行分級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避免出現各種糾紛。
5.3 加強宣傳和引導,加快樹種替換步伐
上林縣政府要加強引導,健全制度,原則上不再新種桉樹人工林,嚴禁在重要生態區域或利用耕地種植桉樹人工林,加快樹種替換步伐。鼓勵林農改種長色鐵杉、紫荊木、小葉紅豆、格木等喬木樹種,或者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核桃、澳洲堅果、柑橙、梧桐、油茶等經濟作物,提高物種豐富度。
6 結語
速生桉人工林建設的規模和特點決定了它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大小。廣西上林縣桉樹人工林具有集中爆發式大規模種植的特點,出現了部分群眾非法占用耕地種植速生桉的情況。要實現廣西上林縣桉樹人工林的持續經營,解決種植速生桉與打造“長壽之鄉”及建設“美麗上林”之間的矛盾,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加快樹種替換步伐,對桉樹人工林進行分級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鞏固退植還耕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淼. 做強速豐桉產業推動林業大發展[J]. 沿海企業與科技, 2008,97(06):109-111.
[2] 韋竹興. 關于宜州市速生桉發展的問題探討[J]. 農業與技術.2012,32(4):49-50.
[3] 梁發權.關于廣西速生按發展的問題探討 [J].吉林農業,2012,272(10): 209-210.
[4] 徐慶玲,巨文珍,莫奇京. 南寧市速生桉發展最大面積的論證研究 [J]. 林業調查規劃, 2013,38(6),88-91.
[5] 黃國勤,趙其國. 廣西桉樹種植的歷史、現狀、生態問題及應對策略 [J]. 生態學報價, 2014,34(18): 5143 - 5145.
關鍵詞:桉樹;經濟效益;廣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S75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3000102
1引言
1982年實施“中澳技術合作東門桉樹示范林項目”以來,速豐生產林的高效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廣西先后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國家引進了200多個桉樹樹種,500多個種源,2000多個家系。目前,廣西桉樹的基因庫收集了大量的桉樹基因,已篩選優良樹種9個,優良種源100多個,優良家系500 個,優樹2000株,獲得了桉樹雜交新種50個,雜交家系260個,培育出了高產無性系100多個,獲得國家林木良種審(認)定1個,推廣造林使用的優良無性系30多個。廣西桉樹無性系快速繁殖技術處于國內領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桉樹造林良種使用率達到100%。
2廣西桉樹經濟發展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廣西桉樹每年以13.33萬hm2的速度快速發展,廣西已成為我國速生桉樹的重要生產基地?!笆濉保?010-2015年)以來,廣西實施南方速生豐產林工程,桉樹人工林得到迅速發展,造林面積逐步擴大。2010年,廣西桉樹種植面積為123.3多萬hm2; 2011年,廣西桉樹人工林總面積約為153.64萬hm2,蓄積量約為5793.2 萬m3;2012年,廣西桉樹人工林總面積約為170.2萬hm2,蓄積量約為6853.8 萬m3;2013年底,廣西已營造桉樹人工林面積達185.23萬hm2,蓄積量8026.3萬hm2。據項東云研究\[1\],2014年廣西全區桉樹面積為201.26hm2,蓄積量為9911.0萬m3,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桉樹種植面積的38%),其中桂中和桂東南地區為主要分布區域,面積達120多萬hm2,占全區桉樹面積的75%,約占當地森林面積的39.5%;2015年,廣西全區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224.36萬hm2,桉樹商品林高達48.21%;總蓄積量接近10000萬m3,為全部樹種蓄積的45.32%。桉樹人工林面積、生長量、蓄積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
2000年以前,廣西桉樹大面積造林僅限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南寧、崇左、欽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貴港、梧州等8個市。近年來,隨著栽種效益的凸現、選育水平的提升和抗寒品種的推廣,速豐桉逐步向北擴展,如今全區14個市102個縣(市、區)都有種植\[2\]。
3桉樹與其他樹種生長比較
桉樹人工林在廣西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并取代了許多鄉土樹種種植,應用面積大,且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黃秀勇\[3\]的研究表明:桉樹成活率、地徑和苗高均明顯高于防護林主力樹種麻黃,各個方面都達到差異顯著水平,充分體現出其作為速生樹種在苗期生長時的優勢;從成活率、地徑和苗高三個指標中可以認為桉樹和肯氏相思能夠適應濱海沙地的惡劣條件。
鄭郁善、張順恒等\[4\]經研究發現尾巨桉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能夠提高沿海沙地的水分涵養能力。桉樹具有速生豐產、適應性強、抗病蟲能力強、較抗臺風等特性,符合沿海防護林防護效能的要求。因此,尾巨桉可以作為沿海防護林樹種,但因造林實驗尚處初期,后期生長情況還需繼續研究。
桉樹、馬尾松和相思人工林的生態環境比較,通過對尾巨桉、馬尾松、相思三種人工林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3種人工林層次結構分明,各層優勢植物種類基本相同。同年齡階段桉樹人工林相對馬尾松、馬占相思的蓄積量高達一半,體現了桉樹高效豐產作用\[5\]。因此,尾巨桉林生態環境最好,而馬尾松林和馬占相思林之間大致相同。
4廣西地區桉樹林分生長情況及經濟效
益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在經濟效益評價中,主要需要考慮靜態指標項目內部收益率、純利潤和投資成本,及動態指標年投資利潤率、林分蓄積等指標。結合表1可以得出,桉樹在廣西林業發展過程中,項目投資內部收益率均高于平均經濟水平12%,其中以崇左市最高,最低為南寧市,剛達到12.00%。這其中主要原因為不同地區勞動力水平不同,且管理和砍伐費用較高,其中南寧市桉樹經營項目投資成本高達17590元/hm2,為調查地第二高。且該地區林分蓄積量達到了78.64 m3/hm2的高生產水平,因此桉樹人工林項目內部收益率的高低收到了當地生活水平的限制。在觀測純利潤指標中,可以看出,以梧州市桉樹人工林經營純利潤最高,達到了 163892.8元/hm2,而林分的樹高和胸徑僅為17.04 m和13.98 cm,且蓄積量在調查地桉樹人工林項目的第4位,并不是太靠前,然而該城市桉樹存利潤遠高于其他省市,主要是梧州市廣西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之一,有效的促進桉樹人工林木材的價格。結合年投資利潤率展開分析,其中梧州市桉樹純利潤率高于其他8個城市,其次為玉林市,年投資利潤率達到了35.11%,高出了馬尾松、杉木等廣西主要用材樹種。綜合分析,桉樹經濟效益,各市桉樹人工林平均純利潤達到了143499.4 元/hm2,在廣西主要用材樹種中,桉樹人工林成熟林的你投資利潤率到達最高,標示這桉樹人工林種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發展潛力巨大(表1)。
5結語
廣西桉樹種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經營目標單一,人工林結構單一,實生種子園建設重視不夠,新良種選育研發滯后,采穗圃桉樹母樹和扦插苗質量欠佳,種苗行業管理與社會化服務需要進一步加強,經營管理難度大,人為活動對林地干擾頻繁,水源涵養林改造現象普遍。基于此,本文針對桉樹人工林發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桉樹人工林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項東云.廣西桉樹的產業貢獻[J].廣西林業,2014(5):16~17.
[2]楊欽潮, 方朱宗, 唐穎,等.桂南地區植物群落多樣性分析[J].綠色科技,2015(6):35~36.
[3]黃秀勇.福州濱海后沿沙地相思、尾巨桉和木麻黃等樹種造林效果初報[J].林業勘察設計,2012(2):86~88.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木材需求十分旺盛、林業特產稅的取消及農業稅的逐步減少等因素促進了桉樹的迅速發展。桉樹的大面積種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木材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隨著大面積營造桉樹人工林,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引起了一些爭論。本文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桉樹人工林生態問題調查分析
1.桉樹人工林地力衰退分析
從樹種特性看,桉樹具有很強的土壤養分利用能力,可消耗較少的養分而生產較大的生物量,與很多農作物和樹木相比,其單位生物量的養分消耗只有1/2~1/10。但是因桉樹生長快,生長量大,作為紙漿材進行短輪伐期甚至超短輪伐期經營,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產生更多的生物量,消耗的養分也相對多些。這樣就造成桉樹人工林確實存在地力衰退的現象。
研究結果表明:桉樹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有桉樹人工林生態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嚴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在人為因素干擾下不合理的經營。
1.1耕作方式不合理
桉樹種植大部分采用煉山的方式清理林地,然后進行整地。有的采用機耕全墾整地,可比較徹底地去除雜草雜灌,又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桉樹幼林的早期生長。但全墾整地造成土壤表土結構遭受破壞,在山地坡度大的地方,容易引起水土和養分流失。
1.2造林密度不合理
在立地條件差的林地,造林密度大,短期內林分消耗土壤養分多,使土層的土壤養分過度消耗。
1.3施肥技術不合理
近幾年種植的桉樹林分,有的采取掠奪式經營方式,不施追肥,僅靠土壤肥力維持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有的施肥不及時或不能做到平衡施肥或按配方施肥。這樣,一是達不到速生豐產;二是造成土壤養分虧損失衡和地力衰退。
1.4超短輪伐期經營
由于木材市場價格看好,部分林農受眼前利益的驅動,有的桉樹3~4年生左右就被砍伐利用。1~3年生桉樹是植株枝葉器官生長旺盛的階段,樹干生長形成較小,植株的枯枝落葉少,歸還土壤的養分極少。同時,林齡越小,主干占整株立木生物量越小,即木材利用率低;林齡越小,胸徑越小,采伐剩余物越多,在采伐剩余物沒有回歸林地的情況下,林地損失的養分也就越多。另外,超短輪伐期經營,林地耕作頻繁,對林地土壤的結構破壞嚴重。錯誤的經營方法,林地凋落物少、植被少、表土受雨水沖刷大、水土流失嚴重,加速林地地力衰退,形成惡性循環。
1.5全樹利用
桉樹采伐利用時采取全樹利用方式,將樹枝、樹葉、樹皮、樹頭、枯枝落葉全部從林地取走,致使林地的養分回歸量越來越少,造成土壤養分收支失衡,也是桉樹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
1.6人工林生態脆弱
桉樹人工林樹種種群、林相結構簡單,根系集中,對土壤水分和養分要求也集中,使一定層次土層的水分、養分消耗大,而其他層次的土壤水分和養分則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水及礦物質養分利用率低;森林生態系統種群簡單,森林生物鏈環節少,生物養分循環低,對土壤養分補充少。
2.桉樹人工林水分消耗
地質學家認為桉樹消耗了過多的水分,造成地下水分下降;而林學家認為,與桉樹的速生性相比,桉樹的水分消耗是較低而不是較高,一些學者對桉樹等多個樹種的水分利用率研究結果進行換算得出,桉樹對水分的利用效率最高,生產相同生物量桉樹所消耗的水分量最少。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桉樹與水分的關系進行探討。
2.1桉樹人工林水分截留作用
在任何森林中,阻截作用是水分的最重要耗損。這是因為被阻截的水分會再次蒸發而不能進入土壤。一般來說,桉樹阻截10~20%的降雨量,比松樹和相思等樹種要少,這可以從桉樹的樹冠比較小得到合理解釋。
2.2地表徑流
地表徑流的數量取決于有無枯枝落葉和地面植被,并且與氣候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桉樹人工林的徑流要比草地和低矮的灌叢植被要大;與其他闊葉樹種比較,并無顯著差異。但是目前桉樹人工林的地表徑流偏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絕非是桉樹人工林本身的過錯,而主要是機耕全墾整地、枯枝落葉層被破壞等這些人為的因素。
2.3蒸騰—蒸發
桉樹生長很快,因此,一般認為用水很多,甚至被稱作“抽水機”。其實桉樹的水分利用率是比較高的,利用同樣的水分,桉樹產生的干物質比相思和合歡等屬的樹種高。
引用專家的研究數據可以得出幾個喬木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較,桉樹生產1kg重量的干物質消耗的水分僅為758L,而松樹要1538L,相思要1323L的水分。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桉樹的相對耗水量少。一個造林密度適中的桉樹人工林的平均流域蒸發—蒸騰量,對于超過1200mm/a降雨類型來說,可能在1000mm/a左右;對于較干旱的地區,蒸發—蒸騰量也會減少,當降雨類型為500mm/a時,要降到450mm/a。
綜合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桉樹同其它造林樹種(松樹、相思)相比,植被蒸騰和截流、土壤水分蒸發區別不大。當然由于桉樹的生長量大,桉樹人工林總體的耗水量并不比其他樹種少,這是事實。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桉樹不可能成為像地質學家所說的“抽水機”。同其它林分一樣,桉樹人工林有一定的水源涵養功能。
3.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減弱
桉樹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下降與立地土壤退化密切相關。一方面,土壤退化使林內原有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環境遭受破壞,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下降;另一方面,物種多樣性下降后,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保護功能減退,使林地土壤的水分和營養狀況更加惡化。
3.1林間生物多樣性減弱
國內外對桉樹林林間生物多樣性減弱問題已有不少研究報道。一般情況下,灌叢帶和木本植物群落結構的植物多樣性保持原有的較高水平,但灌叢帶在桉樹人工林種植后嚴重退化,從而確定桉樹是引發灌叢帶退化的重要因素。在巴西的一些地區,由于桉樹林下植被稀少,林間鳥類的多樣性和豐富度較森林保護區顯著下降。近年來,我國林業學術界對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如:在廣西國有東門林場同一林區18塊4m2樣方連續6年的監測結果表明,第2代桉樹林植物多樣性比第1代減少50%,物種豐富度和群落復雜程度指數分別比第1代減少39.39%、17.76%。
桉樹人工林維持物種多樣性的高低取決于初始植物繁殖體組成的豐富程度,高強度干擾的連栽方式使某些高競爭力的物種和以種子(果實)傳播的物種喪失,造成下一代林地初始植物繁殖體組成多樣性的降低,從而使桉樹連栽林地的物種多樣性逐漸下降。對桉樹林分枯落物分解微生物的研究發現,在桉樹純林,無論是細菌、真菌還是放線菌,其種類、數量均較混交林低。
3.2生物多樣性減弱的成因
作為一種外來樹種,桉樹的化感作用為其在新生境的生長和定殖提供了強大保證,同時也是導致桉樹人工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減弱的重要因素。因此,從化學角度分析桉屬植物對其人工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的影響已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目前,桉屬植物化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學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測定。
在化學成分研究方面,以揮發物質和精油組成分析居多。有關專家的研究顯示:尾葉桉葉片的自然揮發物和不同濃度水抽提物對臺灣相思、大葉相思、馬占相思的幼苗生長顯示不同強度的化感抑制作用。其中,對大葉相思的抑制作用最不顯著,從而建議將其作為尾葉桉的理想伴生樹種。
巨尾桉揮發油乳液對粉蕉枯萎病菌、水稻稻瘟菌、香蕉膠胞炭疽菌、胡椒疫霉病菌等病原真菌和斜紋夜蛾、棉鈴蟲等有害昆蟲均顯示化感抑制作用。隨著巨尾桉揮發油乳液濃度的增大,其對真菌和昆蟲的抑制作用明顯增強。
以上表明桉樹的化感作用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與群落演替。
二、 桉樹人工林生態問題的對策
了解問題的實質和根源后,才能夠徹底地解決問題。桉樹人工林的生態恢復必須采取科學的技術對策,可以從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產力促進等方面入手。
1.水土保持
嚴重的水土流失是引起桉樹人工林生態退化的最直接因素。因此,開展水土保持對人工林生態恢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改變不合理的整地方式。機耕帶墾整地方式擾動土壤面積小,有利于人工林下植被的恢復和林地水分、養分的保持,適宜于營造桉樹人工林。
二是落實適地適樹的造林原則。在寸草不生的沙石地、地、土壤養分貧瘠或土層厚度不足30 cm的地方不宜種植桉樹,而應種植一些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的植物。
三是減少林地養分的流失。保護好林下的枯枝落葉層和伐區剩余物回歸土壤是防止水土和養分流失、避免地力衰退的最有效手段。既能較好地保持地面濕潤和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又能補充土壤養分。
2.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是重視采用科學規范的造林方法。從生態學角度分析, 桉樹人工林造林初植密度以1200~1650株·hm2為宜,穴位采用寬行窄株的方式。
二是合理配置桉樹與鄉土物種。合理種植桉樹與鄉土樹種混交林,對提高桉樹人工林的物種多樣性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在華南地區,桉樹與大葉相思、馬占相思、臺灣相思混交取得成功,在云南桉樹與黑荊混交也收到較好的生態效益。
3.生產力促進
如何恢復并提高桉樹人工林林地的生產力水平,我國學者進行了積極的技術探索,并取得一定的生產經驗。
一是人工修復退化土壤。提倡采用桉樹專用肥,把基肥和追肥分開,按桉樹養分需求特點做到平衡施肥。這樣不但提高了桉樹的產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肥力,保證桉樹人工林的集約經營和精準施肥。
二是進行良種選育,不斷培育出抗臺風、耐寒冷、抗病蟲害、耐干旱瘠薄的優良速生桉樹品系。加大桉樹科技開發投入,提高桉樹人工林單位面積產量。
三、 結語
對我國來說,急需發展高產的桉樹人工林,用較少的面積生產足夠的木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追求最高的經濟效益,桉樹人工商品用材林的經營必然走專業化、集約化、規?;牡缆?其生態問題將更加突出和被人們所關注。所以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桉樹人工林的生產經營,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技術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只要合理地經營,桉樹人工林必定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錢國欽.桉樹發展的社會學思維.林業調查規劃,2007(2).
[2]于??频?桉樹人工林生態退化與恢復研究進展.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3).
[3]徐大平等.桉樹人工林生態效應研究進展.廣西林業科技,2006(12).
[4]陳少雄.桉樹生態問題的來源與對策.熱帶林業,2005(12).
[5]吳炳其.福建省桉樹人工林發展概況與生態環境問題.青海農林科技,2007(2).
[6]高集美.淺析桉樹人工林生態問題與經營對策.福建林業科技,2009(6).
關鍵詞 速豐桉;抗寒抗凍;廣西環江
中圖分類號 S79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171-02
桉樹屬于速生豐產樹種,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廣、耐干旱瘦瘠、抗逆性強等特點。環江縣土地面積廣闊、資源豐富,氣候、水地等立地條件適宜種植桉樹。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規模發展,能夠提高林木成活率,增加林地面積,同時還能增加單位面積林地的產量, 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林農收入。林業的發展,能夠增加就業機會,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環江縣大面積開拓原有荒山、雜灌地,種植速豐桉,并在部分海拔達700~800 m的試驗地種植速豐桉耐寒樹種。
1 研究地區及方法
1.1 研究地區概況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南緣,九萬大山南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1′~108°43′,北緯24°44′~25°33′??偟貏轂楸备吣系?,四周山嶺綿延,中部偏南為丘陵,略呈盆地;地貌類型以中山、低山和丘陵為主,最高海拔為1 693 m,最低海拔為149 m。
環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無霜期長。降雨多集中在4―9月,其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3/4。
環江縣境內自然土壤有紅壤、黃紅壤、黃壤、棕色石灰土5個土壤亞類。成土母巖以砂頁巖、石灰巖為主,砂巖、頁巖次之;黃壤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上的中低山地;黃紅壤分布在海拔500~800 m低山丘陵和高丘陵區,紅壤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臺地或低山中下部。
土地總面積有55.73萬hm2,有林地面積為33.4萬hm2,其中桉樹人工林面積逾3萬hm2,計劃發展到4萬hm2。環江縣現有的桉樹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海拔450~700 m,且地勢開闊的山坡上。參照上述,其水熱條件具有半干燥型向濕潤型的過渡特征,更接近于半干燥的類型。
1.2 研究方法
選擇海拔700~800 m的地塊種植速豐桉,久仁試驗地(海拔800 m)在2010年11月20日種植,馴樂試驗基地(海拔750 m)在2011年4月20日種植。為做同期生長情況的比較,選擇 2011年3月在大沙坡桉樹林區(海拔450 m)種植的幼桉作為對照。分別于2011年5月10日、5月31日,2012年6月8日、6月11日在3個試驗地各選擇4個樣方進行調查,每個樣方的面積為400 m2,在選擇好樣方的基礎上對各個樣方的樹高、成活、耐寒情況等因子進行每木調查。
1.3 速豐桉造林技術
1.3.1 整地。整地是營造桉樹豐產林的關鍵措施之一,合理整地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林生長。該試驗地海拔高、坡度大,為防止水土流失,并根據造林地條件,在上年11―12月開始整地備耕。采用穴狀整地方式,沿等高線水平進行,挖明穴,穴規格為50~70 cm×50~70 cm×40 cm,株行距為2 m×4 m。桉樹喜疏松的土壤,因此根據環江造林地條件,開穴時將含有腐殖質的表土集中放在一邊,以便種植時將富有養分的表土回填穴底[1-2]。
1.3.2 選用良種壯苗。良種壯苗是造好豐產林的基礎和保證。選用頂芽完好、根系發達、健康粗壯,苗高達20~25 cm、地徑達0.2~0.3 cm以上的合格無性系容器苗木,確保苗木質量和造林成活率[3-4]。
1.3.3 適時造林。根據環江縣高海拔地的氣候條件,桉樹容器苗造林應在上半年進行,安排在春季3―5月完成,以避開干旱、高溫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及蟲、病對幼樹危害,以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林木生長。
1.3.4 病蟲害防治。桉樹主要病蟲害有青枯病、焦枯?。ㄋ追Q落葉?。㈣衩缜o腐病、桉小卷蛾、白蟻、金龜子等。本著“早發現、早防治”原則,加強出圃苗木檢疫,控制或杜絕病苗、帶蟲苗進入。發病初期應注意觀察,及時清除病株,銷毀病樹枝、病樹根、病樹干。盡量減少苗木和林木的機械、生理損傷,降低病害入侵的可能[5-6]。
1.3.5 撫育管理。桉樹是強陽性、極喜光的樹種,桉樹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狀況良好。5―6月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為桉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有利的氣候因素也為雜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雜草與桉樹爭奪陽光、水分。如果不將雜草及時清除會給桉樹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造林當年和第2年都各施1次桉樹專用肥,采取開溝追施肥料,加強幼樹的撫育管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桉樹耐寒及生長情況
從2012年冬到2013年春,試驗造林地巨尾桉和尾赤桉都安全度過寒期,長勢良好,霜凍及雪凍的危害表現不是很明顯。環江縣久仁、馴樂高海拔地桉樹抗寒抗凍能力及其生長情況測定數據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在環江縣久仁、馴樂等高海拔區的幼桉在經歷過2個冬天后,植株能正常生長,樹高增加,成活率保持相對穩定,未受到寒凍的影響。
2.2 試驗區桉樹與常溫區桉樹生長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在高海拔區選種的桉樹沒有明顯受到寒害影響,而且生長量也如低丘地帶的一樣,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生長幅度較低丘地帶稍小一點,但按這個生長勢來看,目前蓄積量51 m3/hm2,以這樣的生長速度,5年后要實現90 m3/hm2以上出材量的目標是完全可能的。
3 結論與討論
(1)對不同區域高海拔區桉樹生長情況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環江縣部分林地立地條件相對較好,海拔700~800 m的林地上,選擇優良的耐寒樹種、采用合理的密度配置方法、運用科學的營林技術種植桉樹,樹高生長和成活率并沒有受到寒凍的影響,桉樹在生長前期已成功度過嚴寒期,具有抗寒抗凍能力。
(2)部分高海拔地區種植桉樹生長也較為迅速,僅次于低丘林地。環江縣海拔700~800 m處種植桉樹更能證實其速生豐產、生長快、適應性廣、耐干旱瘦瘠、抗逆性強等特點。
4 參考文獻
[1] 張治軍.廣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9.
[2] 向明歡,章煜,衛凡.景谷縣高海拔地區桉樹引種推廣成效顯著[J].中華紙業,2007(6):26-29.
[3] 葛篩小,易明生.桉樹幼林的撫育管理[J].中國林業,2008(20):62.
[4] 魏樣金,曾添華.速生桉樹的栽培技術的關鍵點[J].北京農業,2013(21):90.
關鍵詞: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0502
1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廣西桉樹每年以200萬畝(13.33萬hm2)的速度快速發展,廣西已成為我國速生桉樹的重要生產基地?!笆晃濉币詠恚瑥V西實施南方速生豐產林工程,桉樹人工林得到迅速發展,造林面積逐步擴大。2010年,廣西全區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165萬hm2,桉樹商品林高達30.5%;總蓄積量高達6000萬m3,為全部樹種蓄積的20.9%。桉樹人工林面積、生長量、蓄積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1]。近年來,國家意識到了物種多樣性逐漸退化的問題,并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物種多樣性保護,且制定了多項法律條規限制森林的砍伐。因此,綜合國內廣大林業工作者研究成果,對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展開評述,并總結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的作用。
2 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逐漸加劇,伴隨著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也隨之降低,國內外廣大學者已將生物多樣性研究作為了主要研究方向。桉樹是我國華南地區發展最為迅速的人工林,也是人工林發展中爭議最多的樹種[2]。近年來,我國南方主要引種種植了速生桉,種植面積逐年大范圍擴大。速生桉在高速生長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生態問題,社會大量人員將桉樹定義為“吸肥樹”、“抽水機”,由于桉樹無性系人工林中林木生長較為平均,高度一致,且林下植被較少,可形象為“遠看綠油油、近看光溜溜”,同時桉樹人工林多為撫育造林,林下物種多樣性較低,經常觀測到“林下不長草、林上不飛鳥”,結合實際,將桉樹人工林種植說成了“綠色沙漠”;但許多林業工作者則表示速生桉是一種效益好的戰略性林木,是造紙業的綠色黃金[3]。
張順恒[4]對閩東南桉樹人工林展開林下植被調查發現,通過對桉樹人工林合理經營管理可有效提升桉樹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長,經松土、施肥等經營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促進林下多樣性指數的提高。劉平等[5]針對云南西南部桉樹人工林生態演替研究,發現演替的過程有助于桉樹人工林林下物種多樣性的提高,其中演替觀測中發現草本層的物種豐富度最高,個體數也居多。鄧榮艷等[6]對廣西地區的巨尾桉人工林展開了林下植物樣方調查,桉樹物種的豐富度低于灌木林,但物種的Shannon-Wiener、Pielou均勻度相對灌木林林下物種種類提升了8.9%、27.5%;在進行草本層觀測得出,Shannon-Wiener指數(1.56)和Pielou均勻度指數(1.89)相對灌木林分下降了12.32%和21.83%。鄧蔭偉等[7]將林齡10年生的廣西主要造林樹種桉樹、馬尾松、杉木人工林下的植被與土壤調查進行對比,桉樹林內植被種類的平均值為45.66,高于馬尾松林的20.19%,高于杉木林的 61.21%。溫遠光[8]在廣西東門林場桉樹人工林進行長期監測,結果表明:第1代林分(78種)>第2代(39種),連栽人工林物種種類下降了一半,連片栽植對種子繁殖的木本植物影響較大。以上研究為我國南方及廣西地區桉樹人工林種植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可正確指導桉樹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3 桉樹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質研究進展
3.1 桉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質研究
在桉樹人工林發展中,不同的立地條件對桉樹人工林土壤結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趙筱青[9]在對云南山地種植的尾葉桉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分析過程中發現,尾葉桉林相比常綠闊葉林,土壤總孔隙度下降了6.77%,毛管孔隙度下降了11.96%,土壤含水量下降了10.98%,土壤容重增加了10.14%,表明了桉樹人工林的種植顯著降低了林地的保水和涵養水源能力。劉月秀等[10]對桉樹人工林土壤分析得出,桉樹人工林受到海拔和坡度影響顯著,表層土壤的物理性質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李國平等[11]研究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認為,桉樹l代和2代容重與孔隙度間差異不顯著。
3.2 桉樹人工林土壤化學性質研究
森林土壤化學性質主要分析土壤水分的變化趨勢,在肥力研究中,主要探討土壤氮的變化動態,并且會對人工林和天然林的肥力基質展開分析研究[12]。近年來,廣大學者還探討了生物量與土壤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分析影響土壤化學性質的主要器官。楊繁松[13]曾對云南瀾滄縣的桉樹人工林分析研究得出,結合當地的立地條因子的限制,總結了土壤水分因素受到了該地區森林種類的限制,土壤肥力高的地區,土壤水分含量就較高;劉濤等[14]對桉樹人工林土壤養分和化學性質的時空效應進行了研究。
土壤肥力主要作用是給森林植株提供營養物質的輸送,保證林分正常的物質循環過程。土壤的養分維持林分正常生長需求的有機物、營養元素等,同時也受到環境和氣候因子的限制[15]。國內許多學者已開展了土壤肥力的研究。其中,段文軍等[16]結合廣西喀斯特和紅壤地區的立地條件的限制,分析了抑制桉樹人工林生長的生長環境條件,調查結果發現了喀斯特地區種植桉樹對土壤養分需求不高,可在土壤比較瘠薄地區生長,但在土壤肥沃的紅壤區肥力較大,同時促進桉樹人工林不同層分的增長。譚宏偉[17]對廣西紅壤區不同人工林展開土壤微生物分析,其中,桉樹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種類高于廣大種植闊葉樹種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其中土壤肥力大小為:天然闊葉樹種>桉樹>馬尾松。南方廣泛種植的桉樹林,通過對土壤施肥,來提供桉樹在短時間快速生長需要的有機物質,保證林分正常的物質供給,目前運用廣泛的是氮肥肥料。李睿達等[18]對桉樹林生長季土壤溫室氣體通量測定,結果表明:土壤N2O排放量隨著施肥措施的介入呈顯著的提升,而CO2排放隨著氮環境的增加得到提高。
4 桉樹人工林生態綜合評定研究進展
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綜合評定需要結合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統計學等多元化角度分析種群間的搭配關系,可有效的對特定區域植物群落的組成進行詮釋,生態系統多樣性主要研究內容為生物圈內不同類型生物相互限制與相互促進的生長變化過程[19]。葉紹明等[20]根據土壤理化性質和林下物種多樣性指標,采用灰色關聯度法探討不同連栽代次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在土壤物理性質方面,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物種豐富度與土壤總孔隙度的關聯性最大。李昌榮[21]對21個尾巨桉展開分析評價,結合生長特性、木材指標和林下物種形態指標,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分析得出DH32-28、 DH33-27這兩個無性系桉樹人工林綜合效益較好。
5 結語
綜合桉樹人工生態效益研究可見:林地隨著桉樹的種植生態效益隨之降低,林地涵養水源和土壤肥力也隨著降低,相比各地區鄉土樹種生態效益略差,為此,可通過結合鄉土樹種混交經營,可有效改善桉樹人工林生態效益水平。
參考文獻:
[1]藍 學,韋 緒,覃德文.淺談大數據分析在生態林業上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5(6):55~56.
[2]莫柳園,覃德文,鄧碩坤.廣西立體生態林業經營及經營模式研究:以廣西國有欽廉林場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5(6):61~62.
[3]伍榮善,覃德文,楊欽潮,等.廣西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及經營模式[J].綠色科技,2014(9):51~54.
[4]張順恒.閩東南桉樹人工林生態培育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5]劉 平,秦 晶,劉建昌,等.桉樹人工林物種多樣性變化特征[J].生態學報,2011,31(8):2227~2235.
[6]鄧榮艷,黃承標,何 斌,等.2種短周期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樣性與生物量研究[J].廣西科學院學報,2009(2):127~129.
[7]鄧蔭偉,李 鳳,韋 杰,等.桂林市桉樹、馬尾松、杉木林下植被與土壤因子調查[J].廣西林業科學,2010,39(3):140~143.
[8]溫遠光.連栽桉樹人工林植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長期實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9]趙筱青,和春蘭,許新惠.云南山地尾葉桉類林引種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11):1810~1816.
[10]劉月秀,李 銀,曹福亮.廣東桉樹林土壤物理性質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林業科技開發,2012,26(4):13~18.
[11]李國平,張衛強,張衛華,等.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比較[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20):67~74.
[12]楊欽潮,方朱宗,唐 穎,等.桂南地區植物群落多樣性分析[J].綠色科技,2015(6):35~36.
[13]楊繁松.桉樹人工林種植對土地利用格局影響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07.
[14]劉 濤,楊民勝,劉德桃,等.桉樹人工林土壤養分效應及其評價[J].桉樹科技,2007(1):31~34.
[15]李國平,張衛強,張衛華,等.桉樹林和針闊混交林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比較[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20):67~74.
[16]段文軍,王金葉.廣西喀斯特和紅壤地區桉樹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質對比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3(4):595~597.
[17]譚宏偉,楊尚東,吳 俊,等.紅壤區桉樹人工林與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細菌多樣性的比較[J].土壤學報,2014(3):575~584.
[18]李睿達,張 凱,蘇 丹,等.施氮對桉樹人工林生長季土壤溫室氣體通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5,35(18):5931~5939.
[19]楊萬勤,王開運,Seppo kellom,等.生物多樣性與針葉林生態系統過程的關系[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25(5):47~55.
關鍵詞:桉樹;林業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Q949.762.2 文獻標識碼:A
1 桉樹屬于優良的經濟樹種
1.1擁有較快的生長速度
桉樹是目前世界上生長最快的一種樹種。桉樹的生長速度很快,桉樹一年大概最高能夠長高10m,平均一個月大約能夠長高1m,而平均一天桉樹就能夠長高將近3cm?,F在世界上桉樹人工林生長最好的國家是巴西,每667m2每年桉樹最高的生長速度可以實現7.8m。而我們國家在海南的桉樹試驗林中,每年每667m2的生長速度最高可以達到4m。
1.2擁有較短的輪伐期
桉樹的輪伐期比較短。在南方各個省份,桉樹人工林輪伐期一般為5~7年,特別是雷州半島有的桉樹人工林伐輪期甚至能夠縮短為3~4年。相比而言,北歐的云杉人工林輪伐期高達70年,我們國家的馬尾松的人工林伐輪期也超過20年,輪伐期相對較短的杉木人工林也將近20年。因此可見,桉樹擁有極短的輪伐期,生長速度很快,由于這個優點,桉樹主要用在切成木片方面,常用為纖維板的工業原料或者是造紙。根據有關市場調查,桉樹的小徑木材短周期經營模式頗受人們喜歡。
1.3我國桉樹種植技術成熟
由于桉樹對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適合高產栽培和集約經營的模式,因此現在世界各地都在種植桉樹人工林,進而慢慢發展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栽培技術。在日常的種植過程中,只要桉樹的品種選擇適當,管理措施執行到位,通常情況下桉樹就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
1.4桉樹的病蟲害較少
我們國家大面積種植桉樹的歷史還比較短,加之桉樹是外來的樹種,因此在桉樹人工林中很少發生大面積性的病蟲害,與楊樹比較起來情況相對較好。但是近些年來,桉樹發生病蟲害的情況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還需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護。
1.5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目前在我們國家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中桉樹人工林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舉個例子,在廣東省湛江地區,桉樹種植的每公頃每年的純利潤可高達3000~7500元,有的地方甚至更高。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大力推進林業產業的建設,林業稅費每年都在降低,但是桉樹的木片價格卻在逐年增加,因此桉樹人工造林利潤不斷增加,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有人甚至愿意高價租地種植桉樹,由此可以看出桉樹人工林豐厚的利潤,經濟發展前景相當不錯。
2 桉樹對林業科學的影響
2.1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根據速生桉樹營造林的特點和技術要求,桉樹人工造林投資的費用包括清理林地、整地造林、種苗、定期種植、施肥、撫育以及森林管理保護等。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明某地區桉樹速生豐產林良好的經濟效益。桉樹的主伐期設置為6年,表1是速生桉樹營造林投資的概算,按照實際的測定以及相關的經驗估算,桉樹年均生長量是每公頃360m3,如果按照6年的時間采伐,桉樹的出材率是75%,出材量是每公頃1620m3,薪材是每公頃105t,當前市場木材的平均售價是每立方米450元,薪材是180元/t,采伐費是每立方米50元,運輸費是每立方米40元,稅金20%,核算利潤、成本、稅金等一些經濟指標,計算速生桉樹營造林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如表2。
2.2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我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只要科學合理地對桉樹進行經營,就能夠有效地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由于桉樹的生長速度比較快,1年的時間就可以成林,充分地發揮林地的三邊優勢(即林道邊緣、林區公路邊緣和林班邊緣),并且大徑材的桉樹生長周期相對比較長,能夠很好地阻擋水土的流失,同時桉樹能夠快速地美化、綠化以及改善生態環境。
2.3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速生桉樹營造林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原材料,能夠很好地推動家具制造等很多木材加工行業的快速發展,最終實現林業產業鏈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木材加工行業的大力發展,能夠加速推動發展速豐林,進而提高在我們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林業所占有的比例,最終使得當地的群眾走上富裕之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速生桉樹營造林能夠進一步有效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加快林業產業化的發展以及不斷改革集體林業產權的進程,最終實現林業產業化的目標。速生桉樹營造林還能夠增加木材的供給量,有效地降低天然林被消耗的負擔,間接層次上保護了社會的生態環境。比如在東南的沿海丘陵地帶,植被嚴重受到破壞,通過桉樹人工林能夠增加森林的覆蓋率,有益改善生態環境。
3 桉樹的合理發展
3.1堅持良種壯苗的造林方向
在速生桉樹營造林中要有效地選擇苗木。堅持良種壯苗和適種源、適地、適樹的原則。所選擇的桉樹的品系必須是良種壯苗,盡量是當地引種過的或者是試驗過的,比如當地生長比較好的,抗性比較強的桉樹的品系。現在表現比較好的,適應性比較強的無性系有巨桉、赤桉、尾巨桉等優良無性系苗木。造林的面積比較大的話應該選擇多種類的無性系,有效減少病蟲害以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要按照標準合理選擇種苗,嚴把質量關,除去一些殘苗、弱苗等。隨著組培苗技術的逐步成熟,桉樹組培苗在生長速度及抗病蟲害方面都比桉樹扦插苗更有優勢,選擇桉樹組培苗造林成為新的造林趨勢,并得到大力推廣和普及。
3.2合理布局使得桉樹健康發展
要想桉樹健康地發展,就要進行合理的布局,也就是有效地選擇桉樹的密度。通常選用的是寬行窄株的方式。寬行比較有利于桉樹進行光合作用,透光性和透氣性比較好,窄株有助于桉樹之間的合理競爭以及有效地管理桉樹的施肥撫育。按照桉樹培育的目的不同,例如大徑材、中徑材和小徑材,選擇桉樹的不同種植密度,地瘦種疏,地肥種密點。通常情況下目前桉樹通常的株行距為2.0m×4.0m或者是1.1m×2.6m,但是如果是考慮大口徑桉樹的培育還是選擇2.0m×4.0m的株行距比較好。
3.3推廣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
桉樹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撫育追肥,它關系著造林的成敗。水肥和雜草嚴重影響著幼林的生長,通常是生長三四個月時要及時撫育和追肥,最好施加尿素和復合肥,并且追肥后要加強管理,確保每株桉樹施肥均勻。根據每個地區的氣候和地質以及種植桉樹的類型,每次追肥的時候要努力做到首先測量土地,接著進行配方,最后才是施肥,桉樹高產穩產的決定因素是平衡施肥,同時也是以后速生桉樹營造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3.4加強桉樹發展的社會經濟措施
速生桉樹營造林已經慢慢成為我們國家林業的戰略方針,進而能夠促進桉樹人工造林的迅速發展。國家及地方要不斷加強桉樹科研的力度,增加研究的領域和相應的經費,引進并廣泛應用高新技術,不斷推出新方法和新品種,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國內相關的專業團隊要發揮主力的作用,加強工廠化的育苗技術等,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注重科學的管理,科學的規劃,新品系的開發,加工利用的研究,做到集約經營的模式,努力發揮社會職能的作用,促進桉樹的發展。
4 結束語
總之,速生桉樹營造林對我們國家林業科學的影響重大,我們要不斷地壯大桉樹的從業人員和研究的隊伍,認真選擇發展方向,促進速生桉樹營造林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杰鋒.我們桉樹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J].桉樹科技.2009,26(02):51-61.
關鍵詞:桉樹;營林技術;效益;分析
1桉樹生物學習性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常綠植物,多數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原產地大多在澳洲大陸。單葉、全緣、革質,樹干挺拔修長,樹冠呈尖塔狀,可長至高20m。桉樹喜溫喜濕喜光,有較強的耐旱耐熱的特點。桉樹的弱點就是不耐寒冷,對低溫比較敏感,正常生長氣溫要求在15℃以上。桉樹生長迅速,又稱為速豐桉,能夠以最快速度綠化荒山丘陵,對改善生態環境有非凡的意義。
2桉樹的營造林技術
2.1地塊選擇
桉樹喜陽喜溫喜濕,土質疏松,富含腐殖質的地塊比較適合桉樹生長。如果瀕臨水源,能夠確保其對水分的需求,桉樹生長會更強勢。桉樹在肥沃土質和貧瘠土質環境種植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在干旱貧瘠土壤環境下,生長就比較緩慢。要注意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栽植桉樹,才能確保桉樹的生長旺勢。地塊選擇后,定植前要做好整地施肥工作。要對林地進行清理砍雜,將林地里的雜灌雜草都清除干凈,條件允許還要進行煉山,然后是開挖明穴為移植做準備。明穴規格一般長、寬、深為50cm×40cm×40cm。
2.2幼林撫育
造林時一般選用小苗移栽,可以提高成活率。要選擇陰雨天或者是雨后移栽桉樹,幼苗時最好帶有宿土。移栽以后,水肥管理要跟上,及時澆灌定根水。要及時施肥,保證養料的供應。施肥可以選擇溝施或穴施。施用量為磷肥0.5kg/株,要撒布均勻,再用土掩埋。追肥次數3~4次/a,注意根據苗木的長勢而定。桉樹造林后頭3~6個月,幼林苗木比較弱小,很容易受到雜草雜灌的侵擾,特別是早春造林,幼林受影響更為嚴重。
土壤疏松,不僅保肥保水,還能夠增加其土壤透氣性,有利于桉樹根系呼吸,一旦有降雨出現,還能幫助雨水的滲透。擴穴松土要在除雜之后進行,這對保持除雜效果也有一定幫助。擴穴規格要視桉樹生長狀況和立地條件,一般為1m×1m,深度為20cm。到第2年早春再進行1次擴穴松土,注意與苗木保持一定距離,以免傷根。
2.3成林管理
桉樹生長迅速,特別是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地,一般人工林在3a后就達到林分郁閉。桉樹成林管理比較簡單,主要是適時進行間伐撫育,伐除過密、過弱和病患植株,間伐時要采取“伐弱留強、去害留益”的原則。后期撫育管理主要是擴穴松土,保持土壤疏松,可以有效保濕保肥。
2.4更新復壯
桉樹具有較強的萌芽更新功能,一般栽植1次可以連續利用2~3個周期。成林砍伐以后首先要及時松土,最好是沿老林的行溝作40cm深地松土,這樣有利于疏松土壤,釋放肥力,便于萌芽林的吸收,也有利于樹木的根部呼吸。林木砍伐以后會萌生很多的萌芽條,可以根據株距行距適時定株,把其余的芽條全部砍掉,免得爭奪營養。萌芽林的撫育要像初次造林一樣施肥。
2.5桉樹病蟲害防治
桉樹病蟲害主要有焦枯病、青枯病、灰霉病、金龜子、白蟻、卷葉蟲等。大多數病蟲害從育苗期間開始,因此,桉樹幼林病蟲害防治,要引起高度重視。桉樹焦枯病可以造成幼樹的葉子大量焦枯脫落,嚴重者導致桉樹整株枯死。焦枯病多發生在6~9月高溫多雨季節。一旦發現焦枯病的苗木,要立即拔除,用石灰粉對病穴消毒,防治病菌蔓延。青枯病可以使植株葉莖出現脫水癥狀。一般病害從根部生起,防治難度比較大,主要是預防。
3桉樹營林效益分析
關鍵詞:桉樹;生態效益;生態林經營
中圖分類號:S7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176-2
桉樹作為世界上最高產的三大樹種之一,其營林面積占世界森林面積的五分之一。桉樹的生長特點就是速生,抗性強,適宜種植的范圍廣,在我國種植的歷史較長,種植的面積較大,且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加,已迅速發展成為外來樹種中我國最重要的速生商品林。
1 生態效益與生態林的定義
森林的效益主要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三種,桉樹的樹林也不例外,桉樹的經濟效益也就是其直接效益,主要是桉樹提供的桉樹紙漿等木材纖維,以及桉樹的藥材、油料等用途。社會效益大概是指森林的愛國主義教育、文藝創作、教學科研以及旅游等多方面用途。生態效益是指森林對于環境的調節作用進而產生的有利于人類和生物物種生息繁衍的效益,推廣到桉樹林的生態效益主要是指桉樹林在對氣候調節以及在減少自然災害方面發揮的作用;同時還包括桉樹對水土的保持,水源的涵蓄以及桉樹的防風固沙和對土壤改良,改變地球溫室效應,凈化空氣并提高空氣質量。維系生態系統平衡,為生物的多樣性提供平臺,為生物的棲息提供必要環境。
世界范圍內對森林的生態效益已達成普遍共識,保護并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的重大課題,尤其是近年來水土流失的日益嚴重,生態平衡的一步步破壞,極端惡劣天氣的頻繁發生都驚醒著人類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所謂生態林是指以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兼顧其經濟效益。造林密度達到造林技術規程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其他植株數下限,有一定的植被綜合密度,利用自然地力而不是采取大面積復墾的方式以其生態功能的強弱來評定其生態效益的高低,而不是以簡單的森林覆蓋率來進行評定。
2 桉樹的生態林建設
桉樹的生態林是以單一的桉樹樹種或者是以多種桉樹樹種為主體配合其他樹種以改善生態環境獲取生態效應的桉樹人工林,是一種經營林,桉樹同其他森林資源一樣可以通過制造氧氣凈化空氣,改善氣候調節濕度,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塵暴,改善貧瘠土壤狀況。
2.1 桉樹對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對逆境的高度適應
基本上桉樹樹種起源于澳大利亞,從誕生地開始桉樹的光合作用很難達到最大化,因此,在水分充足,養料肥厚,日照時間較長的土壤條件下,桉樹光合作用的效率非常高,生長迅速。桉樹的樹冠蒸騰量較低,因此,桉樹對水分的利用率非常高,耐干旱性非常明顯;同時,在極端干旱的情況下,桉樹的氣孔會自動閉合;而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生長迅速,桉樹可在土壤肥沃以及土壤貧瘠的情況下生長,對養分脅迫表現不是特別明顯,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桉樹的耐旱、耐貧瘠、抵御風沙、抵抗病蟲害等諸多生物學特性進行桉樹林的營林??稍谝恍┥絽^進行快速高效的植被恢復,在廣西多地區已經獲得成功。
2.2 桉樹生態林具有豐富的遺傳基因以及明顯的保持生物多樣性能力
由于桉樹在不同的水分環境下進行生長,會有著不同的長勢反應,由于環境因素造就了桉樹遺傳性能的差異,所以目前桉樹屬樹種,在世界上已有超過七百種以上具有豐富的遺產基因,使得桉樹的生態系統形成了較其他森林不同的多樣性。桉樹作為一個引進的外來樹種,同本土樹種相比,生態系統較為完善。但是,作為商業林,由于其生長的速度非???,便于大規模發展,可進行機耕或者全墾的方法造林,輪伐周期非常短,利用的強度較大,致使桉樹森林的生態環境片段化,對當地原有的物種有較大的侵蝕作用。使物種的多樣性降低,因此,較為適宜作為生態林經營。
2.3 桉樹生態林的景觀價值
由于桉樹的樹冠較小,葉片密度不大,桉樹也常常作為園林觀賞、綠化樹木。由于其容易管理,可低成本進行養護,對土壤、水分的可選擇范圍較寬,繁殖率較強,氣味芳香,殺蟲抗病,有益于人體健康。所以,桉樹生態林在發展景觀效果上擁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3 桉樹作為生態林發展的優勢
桉樹較我國原有的一些針葉林相比,具有明顯的作為生態林發展的優勢,首先,其生長的速度較快,能夠迅速的對林地進行覆蓋,很快的進入生態效益發揮階段;其次,由于其基因的多樣性,可以同多種生物共生,還有,作為生態林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較為顯著,可以減輕國家在發展生態林過程中的經濟壓力,使林農以及業主共同受益;再加上其對條件選擇的寬泛性以及抗蟲抗病不至于因為病蟲害防治造成次生污染。綜合決定了桉樹作為生態林發展的明顯優勢。
4 目前桉樹生態林的類型
桉樹生態林兼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即可保護環境又可滿足經濟需要,因此,在生態林的類型中也呈現出多樣性特征:
4.1 桉樹水源涵養林
森林資源對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凈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山洪爆發、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人們認可,但是,很多人認為,桉樹人工林營林過程中需要較大的水量,長期種植會降低地下水的水位,減少地表水,但是前提是過度追求桉樹林的經濟效益,縮短其生長周期造成的,隨著桉樹樹齡的增加,桉樹對水的消耗逐漸降低,進而起到對水源的保持作用,其生態效益逐漸體現。
4.2 沿海桉樹防護林帶
沿海防護林建設是我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之一,由于沿海的諸多惡劣天氣,如海風、風暴潮等使沿海的土壤較為貧瘠,旱澇交替頻繁,土壤的鹽分含量過高,風沙的危害以及溫度頻繁變化的危害都較為明顯,而桉樹對環境的較為寬泛的選擇性決定了其在營林過程中的優越性。在降低風速、調節氣候,提高海堤安全、保護沿海農作物、增加沿海生物的多樣性等生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為沿海的景觀建設增光添彩。
4.3 桉樹的護路綠化林帶
由于桉樹生長速度較快,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非常適宜作為護林路在道路兩旁進行營林,同樣在發揮其良好生態效益的同時,發揮著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
4.4 桉樹的生態景觀林
桉樹可作為園林景觀的價值在景觀建設方面廣泛存在,以桉樹的景觀建設為目的在城市園林綠化以及城市森林建設兩個方面都較為常見,在對城市起到裝扮作用的同時,對凈化城市空氣,為城市居民提供一方凈土的作用日益顯現。
5 總結
桉樹生態林建設是指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上,保證其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需要,其經營的目標是要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做到科學經營,使桉樹同原生植被和諧共生。桉樹是高大喬木,在自然界可生長至60米甚至更高,胸徑2-3米,樹大招風,桉樹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歷來都是不平凡的,它就是這樣一種既招人愛,又惹人恨的樹種。作為桉樹科技工作者,讓我們客觀地對桉樹作一番評價只要我們尊重科學,適地適樹,科學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適當,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來經營桉樹,就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最終造福人類社會。桉樹已經成為廣西的重要的生態林物種,已列為地理經濟范疇,相信在政府高度重視的前提下,通過政策支持引進投資,依靠技術支持提高種苗純度,在發展造林、林紙結合的模式下以生態環境為衡量指標,定可發展為一個極具生態特色的經濟桉樹林。
參考文獻
[1] 凌昌發.桉樹林地土壤肥力衰退問題的調查研究[J].桉樹科技協作動態,1982,(03).
[2] 趙庭香,麥昌金.桉樹林生態環境的變化[J].桉樹科技,1988,(01).
[3] 羅建舉.用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眼光看廣東省桉樹人工林生產[J].桉樹科技,1998,(01).
[4] 邱進清,肖石海,王國祥,楊民勝,朱成慶.福建省桉樹引種及人工林改良策略[J].桉樹科技,1998,(01).
[5] 張維耀,李天會,楊民勝.桉樹青枯病的持續控制探討[J].桉樹科技,1998,(01).
[6] 桉樹紙漿材優化栽培模式研究[J].桉樹科技,1998,(02).
[關鍵詞] 桉樹人工林,水質,影響
中圖分類號: s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c)-0000-00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1],它具有種類多、干形好、生長快、產量高、耐瘠薄、抗性強、適應性廣、用途多、經濟價值高等優良特性,至今已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桉樹。中國引種桉樹始于189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種植桉樹的?。▍^)有17個,涉及600多個縣(市、區),成為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闊葉速生造林樹種[2]。目前,我國桉樹人工林面積為368萬公頃[3]。在華南地區,有70-80%的桉樹人工林屬于短周期人工林,其中絕大部分的林地采取多年連栽方式[4]。
隨著桉樹人工林的大發展和連栽方式的全面推行,其生態脆弱性進一步凸顯。有群眾反映,種植桉樹以后,林地周圍的水變黑了,桉樹林下水質有毒的說法不徑相走。而在學術界,針對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林地土壤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較多的研究[1-8],但究竟桉樹林地水質如何,在中國桉樹主產區之一的廣西,未見研究報道。針對群眾反映,設計了對比試驗。通過對桉樹造林后林地內水質進行檢驗研究,了解桉樹對水質的影響,對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環保措施指導造林實踐、實現可持續經營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
1實驗區環境概況
實驗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地貌為低丘,海拔在200m以下,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2076mm,干濕季分明,雨季4月至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2%,干季10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占18%。土壤為磚紅壤。地帶性植被為常綠季雨林,受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絕大部分已退化為馬尾松林、崗松和桃金娘灌叢及各種人工植被,尤其以桉樹、濕地松、甘蔗、龍眼、荔枝為多[4]。
2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本研究的桉樹樹種是尾巨桉人工林。為了評估桉樹種植及其連載對林下的水質影響風險,尤其是桉樹林下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探討桉樹林種植對其林下地表水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的影響。
2.2 實驗設計
在欽州市欽北區,選擇地形地貌、母巖、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相同或相近的、且種植面積大,分別為4年生正在生長高峰期桉樹林地,6年生已達到工藝成熟的桉樹林地,10年生桉樹過熟林地,第二代萌芽更新3年生桉樹林地作為研究樣地。試驗地營造尾巨桉前林地內的優勢喬木均是馬尾松,馬尾松采伐后,于同年2-4月對采伐跡地進行帶狀整地,并采用巨尾桉再造林。株行距為4 m×1.25m;造林時施基肥0.5kg/株,每年追肥2次,總施N 200 kg/hm2、P 150 kg/hm2、K 100 kg/hm2,連續追肥2年,并進行帶狀撫育。
同時選擇同區域村民家自挖井水做空白實驗對照。樣地概況見表1。
2.3桉樹造林區域水樣提取與測定
于2015年7月,在雨水充沛期,雨后3-5天,分別在林地中心,半山腰處設立采集樣點,在每個采集點用潔凈無菌塑料壺采集樣點上、中、下游林地內流出的溪水,每壺5L,設三個重復。在當地村民家自挖的水井直接抽取水樣做空白對照。
在實驗室內,分別對水樣色度、渾濁度、肉眼可見物、PH值、鐵、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揮發性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砷、鎘、鉻、鉛、汞、氰化物、氟化物、硝酸鹽等24個物理感官性狀、化學指標、毒理指標進行檢測。
3 結果與分析
3.1桉樹造林對溪水感官性狀的影響
經對比分析,桉樹對區域內溪水水質的色度、渾濁度和肉眼可見物等感官性狀有一定的影響。在色度方面,檢測標準為15鉑鈷密度單位,對照水樣和近熟林的色度均小于5鉑鈷密度單位,而以10年生的桉樹過熟林和二代桉樹林流出的水質色度最深,達到了25的鉑鈷密度單位。表明桉樹種植后,影響水質的顏色,隨著桉樹連栽年份的增加,枯枝落葉物增加,又經長年發酵后,致使水質顏色逐漸加深直至黑色。
在渾濁度和肉眼可見物方面,因桉樹林人為活動的頻繁影響,又值雨季,暴雨較多,雨水沖刷地表,少量植被、枯枝落葉及泥土隨著雨水流失,所取水樣較渾濁,有少量沉淀物,水中懸浮物和肉眼可見物多,超過了檢測標準,尤以撫育、施肥作業較頻繁的近熟林下的水質最渾濁,高于檢測標準8倍。但在臭和味方面,各個檢測點的水質均不受影響,呈無臭、無異味狀態。
3.2桉樹造林對溪水一般化學指標的影響
在所檢測的12個一般化學指標中,除PH值和鐵含量指標外,其余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揮發性酚類、陰離子合成性洗滌劑等10個指標均在檢測標準允許范圍之內。
在PH值方面,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二代林四個樣點的水樣PH值分別為6.60,6.20,4.43,6.21,超出了6.5-8.5的檢測標準范圍,均呈偏酸性,尤以過熟林的水樣最酸;這也與桉樹喜偏酸性環境有關。而其枯枝落葉物落入水后在水中腐爛發酵,也會造成水質偏酸。
在鐵指標方面,近熟林、成熟林和二代林三個樣點水樣的鐵含量較大,分別達到了0.41mg/L,1.08mg/L和1.10mg/L,超出了0.3mg/L檢測容許標準。經分析,營林過程中使施放了肥料,肥料是NPK,主要成分是:氮來源于尿素或磷銨,磷來源于磷酸一銨或磷酸二銨,鉀來源于氯化鉀,并未含鐵元素,而桉樹本身不吸收鐵,鐵含量超標有可能是當地蘊藏著鐵礦。
3.3桉樹造林對溪水毒理指標的影響
分別對四個檢測點和對照的水樣進行了毒理性檢測,發現無論是對照水樣或是四個檢測點的桉樹林下流出的溪水,在砷、鎘、鉻(六價)、鉛、汞、氰化物、氟化物和硝酸鹽等毒理指標方面,其含量均在標準內,且遠低于檢測標準,說明桉樹連栽種植對水質無毒害現象。
4 結論與討論
水質的測定結果,在24個檢測指標中,除了色度、渾濁度、肉眼可見物和鐵指標超出檢測標準外,其余20個指標均在檢測標準允許范圍之內,表明發展桉樹且連栽對水質沒有根本影響。但桉樹人工林中有大量的林下植被,流出的水大都是地表水,在經營過程中人為活動多,并會施放肥料等無機質,一般多用于農業澆灌用水,不適宜直接飲用。
在桉樹人工林種植和經營過程中,存在著新造林整地擾動原地貌、損壞地表植被等,造成地表,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在林道修筑及翻修時,由于開挖、回填,路基形成邊坡、地表,在降雨及其徑流沖刷下也極易產生水土流失;撫育追肥作業時,穴施的肥料還是會有少量隨著入滲水流的溶解而進入地表和地下水環境中等影響或污染林下地表水或地下水的現象。為保護桉樹人工林下水質, 在經營過程中應做到:(1)整地、撫育、采伐時盡可能保留地表植被及根系,減少擾動地表,防止水土流失。(2)施用化肥時,應科學配方施肥,禁止濫施化肥,采用挖穴施肥的方式,施肥后立即蓋土,禁止撒施,以防肥料流失和污染環境。(3)盡量選用抗病蟲的苗木,進行苗木檢疫,防止病蟲害傳播。(4)發生病蟲害時,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減少農藥的使用。(5)必須使用農藥時,選用低殘留、低毒性的農藥,合理安排施藥時間,盡量把害蟲消滅在幼齡階段,減少總用藥量;選擇在無風無雨天氣適時施藥,防止農藥進入水體。
關于桉樹造林區域溪水水質,目前研究不多。本研究主要在雨季期間對地表水進行水樣檢驗,但地表水的部分指標如氨氮、磷及大腸菌落等未進行檢測,后期還需針對這些項目及在冬季枯水期繼續進行研究。這些檢測結果也許有助于了解桉樹種植對土壤養分以及對水質的影響,提高人們的桉樹科學認知、科學判斷、科學發展的能力,為桉樹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祁述雄主編.中國桉樹.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梁宏溫,溫遠光,溫琳華,等.連栽對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貯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29(8):4242-4250.
[3]謝耀堅.真實的桉樹.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4]溫遠光.桉樹生態、社會問題與科學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5]黃承標,楊瑤青,溫遠光,等.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的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學報,2014,28(1):43-52
[5]時忠杰,徐太平,張寧南,等.桉樹人工林水文影響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2009,45(11):135-140
[6]周桂香,陳芳,周俊杰,等.不同經營措施桉樹下灌木物種多樣性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34(1):59-65
行風熱線問答題
(關于森林病蟲害發生防治方面)
問:桉樹是我市的林業的主產業,種植桉樹是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門路,這幾年來我市桉樹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是什?發生情況如何?怎樣防治?
答:這幾年來,我市桉樹大發生為害的主是桉樹焦枯病。近期來,由于高溫多雨,桉樹焦枯病在我市蘭洋、東成、和慶、那大、排浦等地發生較為嚴重,據調查統計,今年我市桉樹焦枯病發生面積為1.66萬畝,重度發生面積為3286畝。該病害主要危害桉樹的枝和葉,引起落葉枯黃,受害的桉樹落葉時從下部的枝葉開始,然后逐步向上蔓延為害,嚴重時可造成葉片大量焦枯脫落,甚至整株枯死。主要感病樹種有U6。
防治桉樹焦枯病最好是以預防為主,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在病害發生前期,采用(硫酸銅+生石灰+水)按1:1:100的比例配制成的藥液噴施,每12天一次,連續噴2次。同時加強施肥、清理病葉等撫育管理工作,有條件的話可在林地撒石灰粉以減少病害傳播擴散,另外在造林時要選用桉樹抗病品種和合理的種植密度,這樣可達到預防桉樹焦枯病的發生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