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

時間:2022-06-22 04:38: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養老保險支出 增加 城鎮居民消費 影響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057-03

2016年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表明,2015年末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數為2220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1%,其中65周歲以上人口為14386萬人,占比為10.5%。60周歲以上人口和65周歲以上人口相對于上一年分別增加958萬人和631萬人,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隨之而來的是養老保險支出日益提高。2015年末全國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472萬人,增加36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支出1973.83億元,比上年增長23.2%。統計數據同時表明,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712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以Feldstein(1974)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養老保險有著資產替代效應,該理論認為年輕人預期國家會在自己退休后給自己支付養老金,而不需要現在就開始將自己的收入過多地儲蓄起來養老,從而促進居民減少養老儲蓄而增加當前消費。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大幅增加和養老保險支出迅速攀升,大量學者開始關注老齡化及養老金支出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徐勇、謝瓊(2008)通過中國養老保險的機制――由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進行了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研究,并從微觀經濟與總量經濟兩個層面進行分別研究。其微觀層面指出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有著保障效應和收入效應,而通過總量經濟層面指出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呈正影響。部分學者通過生命周期理論對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影響進行了研究,虞斌、姚曉壘(2011)和孟祥寧(2012)通過生命周期理論對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影響進行了研究,均得出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有顯著的影響,當養老保險增加時,居民的消費也會存在著相應的增加。其中部分學者認為之所以會導致養老保險與居民存在著較強顯著性的原因是在國內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不高以及居民對養老保險的收益率不確定導致的。朱波、杭斌(2015)通過實證研究認為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具有更明顯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40歲年齡以上的居民,認為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具有習慣性的影響,相比為參加養老保險的居民而言,其消費曲線更加平緩。

大量學者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對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行為影響進行分析。其中陳汪茫(2010)研究得出養老保險跟居民的消費支出具有乘數效應,當養老保險的支出增加時,居民的消費支出則會較大的提升。石陽、王滿倉(2010)通過對省際面板數據(2002―2007)的研究發現,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對我國居民消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指出養老保險對居民的儲蓄有“擠出”影響。蘇春紅、李曉穎(2012)采用山東省17地市2003―2010年面板數據分析表明,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具有較強的拉動效應,認為居民養老保險每支付1元,其中城鎮居民的消費則會對應的增加0.0197元。邱俊杰和李承政(2014)運用1991―2011年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傳統消費模型和生命周期儲蓄模型分析發現提升養老保險覆蓋率并未顯著提升居民消費率。張國海、王楓林(2015)通過2003-2012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研究認為,養老保險對居民的消費具有拉動作用,但是不同的省份,其拉動效力不同。馬曉彤(2016)也通過面板數據對社會養老保險對于居民的消費支出影響進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與前期的研究學者結果幾乎一樣,認為養老保險的支出增加,其會導致居民消費的增加。也有學者對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中認為養老保險對消費具有負面影響。如白重恩、吳斌珍、金燁(2012)在研究中指出,在考慮居民家庭可能面臨信貸約束時,養老保險與居民消費以及總消費呈負影響。

參考國內外其他學者的研究,本文根據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說構建計量模型,然后以我國1989-2012年24年的時間數列數據為基礎分析養老保險支出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情況。

一、經濟模型與數據來源

Feldstein(1974)的生命周期假說認為,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支出會產生“資產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前者會促進人們減少防老儲蓄并增加當前消費;后者會促使人們選擇提前退休并導致退休后的生存時間延長,為了防老從而增加儲蓄并減少當前消費。顯然,其假說表明消費和儲蓄是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鑒于此,我們建立如下模型

二、模型計算結果分析

1.平穩性分析。根據數據,得到C,YD,W和SSW的線性趨勢圖(見下頁)。

顯然,上述四個變量都是不平穩的。同時,ADF檢驗表明,針對C,YD,W和SSW數據序列檢驗的統計量均大于臨界值,所以均接受原假設,四個序列均為非平穩序列。由于此處C,YD,W和SSW是時間序列數據,在不改變變量的變化趨勢的情況下,為消除異方差,對這四個序列分別取對數,分別表示為InCi,InYDi,InWi和InSSWi。進一步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InCi,InYDi,InWi和InSSWi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即四個序列對應的T統計量值均大于10%的臨界值,分別記為I(1)。

2.協整分析。由于InCi,InYDi,InWi和InSSWi為一階單整序列,故其分別差分后序列平穩,差分后的序列分別記為InCi,InYDi,InWi和InSSWi,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表明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以InCi為因變量,以InYDi,InWi和InSSWi為自變量構建如式(1)形式的回歸模型,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估計結果:

InCi=0.64+0.87InYDi-0.05InWi+0.11InSSWi(2)

式(2)中所有參數估計量在0.05顯著水平均通過檢驗。模型調整可決系數R2=0.999,說明擬合程度非常好,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和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支出幾乎解釋了所有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自相關檢驗統計量DW=1.734,說明模型干擾項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問題。對干擾項的估計值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為-3.398615,對應P統計量值為0.027,檢驗結果表明干擾項估計值在臨界值為5%的時候拒絕原假設,即不存在單位根。檢驗表明模型干擾項序列是平穩的,同時表明InCi,InYDi,InWi和InSSWi存在著協整關系,由此證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之間,存在著長期的穩定關系。

由回歸方程估計結果表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呈正比,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每增加1%的時候,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率就會增加0.87%,所以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起著推動的作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推動著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長。這個結論支持經濟學一般結論,即收入增加會促進消費。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則呈反比,當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增長率每增加1%的時候,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則會減少0.05%,所以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起著抑制的作用,這符合投資增加會“擠出”消費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估計結果同時表明,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支出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是呈正比的,當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率增加0.11%。顯然,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表明我國養老保險支出存在明顯的資產替代效應。模型中所有參數估計均符合基本經濟含義,故而模型設定不存在偏誤。

3.誤差修正模型。根據協整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有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由于長期的均衡關系可能存在著短期的不均衡關系,構造誤差修正模型旨在分析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的短期失衡狀態。構建如式(3)誤差修正模型為:

誤差修正模型估計結果表明,所有系統對于t統計量在0.05顯著水平均通過檢驗,調整可決系數為0.87,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良好,方程F統計量為5.74,表明線性模型有意義。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前面系數為正,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前面系數為負,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前面的系數為正,誤差修正項前面的系數為負,說明模型建立正確,符合經濟意義。其中響應序列的當期波動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短期波動影響:受輸入序列的當期波動短期變動影響。城鎮居民消費受可支配收入序列、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序列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序列當期波動的影響。根據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序列InYDi的二次差分項系數為0.62,表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產生正的影響。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序列InWi的二次差分項系數為-0.002,表明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會抑制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支出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率的的彈性系數為0.07,表明短期類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支出增加會促進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增加。同時,誤差修正項ECMi-1估計結果表明,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29)的力度從非均衡的長期均衡狀態,拉回長期均衡的狀態。

在式(2)中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序列的系數為-0.05,而式(4)中城鎮居民的該變量系數估計值為-0.002,說明城鎮居民年末儲蓄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長期抑制作用影響大于短期的抑制作用。式(2)中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處理變量系數參數估計量為0.11,而式(4)中其對應系數為0.07,說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的長期推動作用大于短期的推動作用。顯然,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以及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相對于長期而言,短期的影響更弱,則體現出中國城鎮居民在短期的消費中仍處于比較消極的狀態,較多的城鎮居民選擇把短期的收入儲蓄起來,計劃著長遠的打算,從而導致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上不去,中國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的現象。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說,本文構建了估計養老保險支出、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儲蓄對城鎮居民消費影響的計量經濟模型。模型估計參數符合基本經濟理論和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設,說明模型設定基本正確。同時,模型估計結果表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的年末儲蓄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無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都有著均衡關系。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均促進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并且長期促進效應大于短期效應。誤差修正模型估計結果表明,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29)的力度從非均衡的長期均衡狀態,拉回長期均衡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無論是在短期還是在長期,都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存在資產替代效應的作用,當城鎮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增加時,相當于城鎮居民對以后生活的資金保障增加,即國家從某種方面上增加了城鎮居民的收入,相當于城鎮居民的儲蓄增加。

根據本文計量模型估計結果,提出以下兩點政策建議:

首先,提高養老保險財政支出,促進消費可持續增長。研究表明,國家提高中國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內需,使得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所以為了保持消費可持續增長,從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政府可以在財政支出資金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提高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補助,增加居民的養老保險的政府補助。

其次,保持收支平衡,解決“空賬”問題。由于我國過快的老年化,導致我國存在養老保險的資金上“空賬”難題,年輕人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中,雖然賬目上存在著資金,但實際資金已由國家作為養老保險發放給上一輩。導致空賬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一起管理,再加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提前進入老年化,老年人口過多,老年人所繳納的“社會統籌賬戶”不足以發放給老年人,從而挪動年輕人所繳納的個人賬戶上面的資金,去彌補發放給老年人在養老保險上面不足的資金,從而造成了“空賬”現象。由此國家可以通過實行“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賬戶”分開管理,加快全國統籌來解決“空賬”問題;同時可以提高國企的經營利潤,從而從國企獲得更多的紅利;由此使得在養老保險現收現付的體系下,收支平衡,從而解決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勇,謝瓊.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及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鄉鎮經濟,2008(5)

[2] 虞斌,姚曉壘.我國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基于城鎮居民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縱橫,2011(8)

[3] 孟祥寧.中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說模型[J].桂海論叢,2013(2)

[4] 朱波.社會養老保險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5] 楊河清,陳汪茫.中國養老保險支出對消費的乘數效應研究――以城鎮居民面板數據為例[J].社會保障研究,2010(3)

[6] 蘇春紅,李曉穎.養老保險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7] 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與居民消費:基于省際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

[8] 張國海,王楓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5(1)

[9] 馬曉彤.我國養老保險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以城鎮居民面板數據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6(2)

[10] 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a correction and upd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5)

第2篇

目前,中國的高儲蓄現象已備受人們關注,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目前養老保險制度不健全、養老保險覆蓋面小是造成居民高儲蓄的重要原因。他們大多認為,“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解決了人們的后顧之憂,居民在工作期間就可以放心消費,從而減少儲蓄”。然而,我國從90年代中期實行“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起,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逐年擴大,截至2006年底,參保的在職職工已達到14130.9萬人,是1990年參保人數的2.7倍;參保的離休、退休退職人數已達到4635.4萬人,是1990年的近4.8倍,城鎮居民儲蓄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卻分別從1990年的15.3%、增加到2006年的26%。可見,近十幾年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究竟能否降低居民儲蓄率,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因而,評價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在理論和現實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下面,本文將利用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1994~2006年的有關數據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就這一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二、 文獻回顧

國外學術界關于分析養老保險對儲蓄、消費影響的文獻十分豐富。最早可以追溯到Diamond(1965)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社會保險,從此,多年來社會保險對儲蓄和資本積累的影響就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Feldstein(1974)利用美國1930-40/1947-71樣本數據估計包含養老保險指標的生命周期消費函數,通過實證,他認為社會養老保險可消減個人儲蓄。然而Barro(1974)指出,當存在代際轉移時,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沒有影響。較早的關于研究這些問題的文獻都沒有一致的結論,例如,Feldstein(1982,1996)、Barro和Macdonald(1979)、Leimer和Lesnoy(1982)等都提出自己的觀點。Cigno和他的合作者(1992)年通過對多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認為在完全基金制的情況下,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對儲蓄有顯著正的影響。Abel(1985),Kotlifoff,Shoven和 Spivak(1987)以及Hubbard(1987)等人利用部分均衡模型分析了社會保障制度與預防性儲蓄的關系。他們均發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可以顯著減少預防性儲蓄,進而降低儲蓄率。

近幾年,研究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國外研究者考慮更多的因素,研究方法也多有創新。

戴維斯(1995)利用生命周期理論研究養老基金對個人生命周期儲蓄的影響。他認為由于以下幾個原因,養老保險制度并不會使個人儲蓄減少。第一,由于養老承諾的非流動性和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個人儲蓄不會隨著養老金收益的增加而一對一地減少;第二,流動性約束的存在使個人自由借債的能力受限,那么,個人在年輕時就應該為年老的消費積累資金,這樣,個人儲蓄就不會因為強制儲蓄而減少;第三,為了追求閑暇,職工可能希望提前退休,這會使他增加工作期的儲蓄;第四,如果從當前消費轉向未來消費的稅收方面有優惠政策,也會為提高個人的總儲蓄而提供激勵。然而,戴維斯在分析12個OECD國家、智利和新加坡的養老金后,并沒有發現養老基金對個人儲蓄有規律性影響。因此,他認為,基金制養老金計劃對個人儲蓄的影響要依各個國家經濟的具體情況而定。

在《宏觀經濟學》(1998)一書中,奧利維爾瓊布蘭查德和斯坦利費希爾采用戴蒙德的代際交疊模型分析養老保險對儲蓄和資本積累的影響。他們得出以下結論:在完全基金制下,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沒有影響;在現收現付制條件下,社會養老保險貢獻 會使私人儲蓄減少。

Zhang(1995)分析養老保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認為非基金制條件下的社會養老保險可以通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但他指出,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沒有影響。

Ehrlich和Zhong(1998)用多國數據檢測養老金/GDP這一比率與出生率、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他們發現,社會養老保險對出生率、儲蓄和經濟增長有顯著負的影響。

Alessandro Cigno、Luca Casolaro和Furio C.Rosati(2000)通過建立VAR模型,用德國數據估計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和出生率的影響。他們發現,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對家庭儲蓄有正的影響,但對出生率有負的影響。

Cigno和Werding(2003)基于家庭網絡原理,認為社會養老保險可以增加總儲蓄。

中國國內關于研究社會養老保險對儲蓄影響的文獻還不是很多。朱青(2002)對養老金計劃實行部分積累制的模式進行了經濟分析,并研究養老金計劃對家庭儲蓄率的影響。柳清瑞和穆懷中(2003)利用代際交疊模型分析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他認為,“伴隨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制度贍養率的提高,現收現付制將出現養老金需求增加和供給不足的兩難困境。同時,現收現付制將對家庭儲蓄產生負面影響”。 劉俊霞(2003)認為在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實行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從而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岳遠斌(1997)認為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無論從某一個年度,還是從整個生命周期考慮,總表現為社會儲蓄的減少,只有在現收現付制的傳統體制下,才不會對儲蓄產生太大的影響。

三、 理論模型

本文的實證分析采用了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設消費理論。他認為,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響,而且也受周圍人的消費行為及收入與消費相互關系的影響,即消費具有“示范性”或“攀附性”;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僅受自己目前收入的影響,而且也受自己過去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影響,即消費又具有“不可逆性”。根據這一理論假設,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設消費函數可近似地簡化為下式:

(3.1)

在該模型中考慮養老保險的影響,本文使用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養老保險的實施對人們消費行為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故建立模型如下:

(3.2)

其中,C表示消費;Y表示收入;fgl表示養老保險覆蓋率。

四、 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由于養老保險的相關數據只能收集到1989年到2003年,時間序列數據不足。通過近幾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年鑒》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可以得到1994~2006年各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人均實際消費支出數據、城鎮就業人數及參保職工人數。本文定義養老保險覆蓋率為參保職工人數與城鎮就業人數的比值。

(二)、模型設計

根據理論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4.1)

其中, 、 分別表示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消費支出、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以各地區1993年的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為100,從人均消費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剔除物價波動因素);i表示省或自治區(西藏除外),t表示年份; 表示養老保險覆蓋率。

(三)、模型估計

對于模型4.1,涉及到固定與隨機效應的選擇問題。考慮到各個省或自治區在政策實施、經濟進展、及消費行為上有許多不同,本文旨在考慮各自的影響因素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故不把截面單元看成來自同一總體的一組樣本,故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對模型4.1用eviews5.0估計結果見表4-1:

表4-1:模型(4.1)基于1994—2006年樣本數據的擬和結果

Dependent Variable: SJZC? Sample (adjusted): 1996 2006

Cross-sections included: 30 Method: Pooled Least Square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06.7854 32.03799 6.454381 0.0000

SJSR? 0.477065 0.025279 18.87220 0.0000

FGL?(-2) 237.9313 59.02837 4.030796 0.0001

SJZC?(-1) 0.307389 0.040986 7.499861 0.0000

Fixed Effects (Cross)

BEIJIN--C 258.0200

TIANJIN--C 24.37011

HEBEI--C -121.7037

SHANXI--C -112.2286

NEIMENGGU--C -76.06340

LIAONING--C 32.22301

JILIN--C 4.572188

HEILONGJIANG--C -109.0851

SHANGHAI--C 69.67936

JIANGSU--C -130.9523

ZHEJIANG--C 73.10777

ANHUI--C -49.16519

FUJIAN--C -7.967918

JIANGXI--C -200.9693

SHANDONG--C -153.0759

HENAN--C -159.7379

HUBEI--C 25.39022

HUNAN--C 58.26863

GUANGDONG--C 288.8604

GUANGXI--C -7.368855

HAINAN--C -80.54226

CHONGQIN--C 292.2889

SICHUAN--C 53.43304

GUIZHOU--C -27.22416

YUNNAN--C 40.11709

SHANNXI--C 103.2125

GANSU--C 33.62868

QINGHAI--C -30.13145

NINGXIA--C 48.95082

XINJIANG--C -60.19158

Effects Specification:Cross-section fixed (dummy variables)

R-squared 0.995020 F-statistic 1835.850

Adjusted R-squared 0.99447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注: SHANNXI表示陜西;SHXNXI表示山西

調整后的 達到0.9945;參數都顯著不為零。可見,養老保險的實施對人們的消費行為起到促進作用,養老保險覆蓋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兩年后人均實際消費支出增加238元。為了檢驗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檢驗:1殘差的平穩性;2模型階段性的適應性。

(四)模型合理性檢驗

1、殘差平穩性檢驗

最早使用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是Bhargava等(Bhargava et al, 1982)。他們利用修正的DW統計量提出了一種可以檢驗固定效應動態模型的殘差是否為隨機游走的方法。Abuaf和Jorion(1990)基于SUR回歸(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模型,采用GLS估計方法提出了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SUR-DF檢驗。Levin and Lin(1993)建立的LLC 法也是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早期版本。Im、Pesaran 和Shin 在1997 年建立了IPS 法,但Breitung(1999)發現IPS 法對限定性趨勢的設定極為敏感。Maddala and Wu(1999)建立了MW 法。2003 年Im、Pesaran 和Shin 在考慮異方差和殘差自相關后,建立了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W 檢驗。為了避免單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本文選擇用Levin, Lin 和Chu 檢驗、Im, Pesaran and Shin W-stat 檢驗、ADF - Fisher Chi-square 檢驗和PP - Fisher Chi-square檢驗(Maddala and Wu (1999) 和Choi (2001))。這些方法出發點很類似,都考慮panel data如下的AR(1)處理過程:

(4.2)

表示外生變量,包括固定影響及各自的趨勢。 表示自相關系數。 假定獨立同分布。如果, ,則認為 是平穩的;如果, ,則認為 包含一個單位根。為了檢測,通常對 有兩個假定:一是 = 對于所有的i,Levin, Lin 和Chu檢驗方法就包含這個假定;二是允許 隨i的不同而變化,Im, Pesaran 和 Shin (2003), Fisher- ADF 和 Fisher-PP tests檢驗方法包含這個假設。

用Eviews5.0檢驗模型殘差水平數據單位根存在情況,在檢驗時選取具有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結果見表4-2,可見殘差是平穩的。

表4-2:殘差平穩性檢驗結果

Cross-

Method Statistic Prob.** sections Obs

Null: Unit root (assumes common unit root process)

Levin, Lin & Chu t* -10.0101 0.0000 30 295

Breitung t-stat -4.62939 0.0000 30 265

Null: Unit root (assumes inpidual unit root process)

Im, Pesaran and Shin W-stat -5.80638 0.0000 30 295

ADF - Fisher Chi-square 134.058 0.0000 30 295

PP - Fisher Chi-square 141.805 0.0000 30 297

2、模型的階段性適應性檢驗

考慮面板數據模型對數據比較敏感,考慮到合理的模型對樣本內的階段性數據也應該有一定的適應性。由于在2000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確定了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政策,故以2000年為間斷點,分別以1994~2000、2000~2006為樣本擬和模型結果如下:

表4-3:模型(4.1)基于1994—2000年樣本數據的擬和結果

Dependent Variable:SJZC? Sample (adjusted): 1996 2000

Method: Pooled Least Squares Cross-sections included: 3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5.5405 84.11292 1.730299 0.0863

SJSR? 0.579703 0.035072 16.52898 0.0000

FGL?(-2) 292.2467 127.2074 2.297403 0.0234

SJZC?(-1) 0.187221 0.067279 2.782741 0.0063

Fixed Effects (Cross)

BEIJIN--C 194.6629

TIANJIN--C -67.36612

HEBEI--C -113.7160

SHANXI--C -42.34672

NEIMENGGU--C -152.1187

LIAONING--C -18.23536

JILIN--C -7.334862

HEILONGJIANG--C -91.12028

SHANGHAI--C 29.50539

JIANGSU--C -81.55497

ZHEJIANG--C 59.36932

ANHUI--C -44.54383

FUJIAN--C 40.25343

JIANGXI--C -170.0938

SHANDONG--C -90.54050

HENAN--C -61.56922

HUBEI--C 60.57644

HUNAN--C 71.32459

GUANGDONG--C 266.7200

GUANGXI--C 117.4767

HAINAN--C -133.5591

CHONGQIN--C 300.0115

SICHUAN--C 52.16358

GUIZHOU--C 32.38790

YUNNAN--C 75.32675

SHANNXI--C 40.96239

GANSU--C -2.537140

QINGHAI--C 1.434211

NINGXIA--C 19.44210

XINJIANG--C -104.9737

Effects Specification:Cross-section fixed (dummy variables)

R-squared 0.994404 F-statistic 633.0670

Adjusted R-squared 0.99283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表4-4:模型(4.1)基于2000—2006年樣本數據的擬和結果

Dependent Variable: SJZC? Sample: 2000 2006

Method: Pooled Least Squares Cross-sections included: 3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37.3374 60.33006 5.591532 0.0000

SJSR? 0.556231 0.035545 15.64855 0.0000

FGL?(-2) 171.3599 88.29712 1.940719 0.0539

SJZC?(-1) 0.173444 0.056427 3.073748 0.0024

Fixed Effects (Cross)

BEIJIN--C 334.1456

TIANJIN--C 67.76995

HEBEI--C -153.9622

SHANXI--C -178.6641

NEIMENGGU--C -62.23352

LIAONING--C 80.42176

JILIN--C 18.66479

HEILONGJIANG--C -142.6986

SHANGHAI--C 102.6244

JIANGSU--C -189.8810

ZHEJIANG--C 76.18871

ANHUI--C -68.51849

FUJIAN--C -82.69486

JIANGXI--C -290.2331

SHANDONG--C -221.1987

HENAN--C -250.6841

HUBEI--C 31.67648

HUNAN--C 87.74826

GUANGDONG--C 407.4439

GUANGXI--C -71.42074

HAINAN--C -65.65503

CHONGQIN--C 329.7631

SICHUAN--C 76.00520

GUIZHOU--C -68.37576

YUNNAN--C 29.75507

SHANNXI--C 151.9292

GANSU--C 65.71205

QINGHAI--C -56.22428

NINGXIA--C 88.13489

XINJIANG--C -45.53898

Effects Specification:Cross-section fixed (dummy variables)

R-squared 0.995132 F-statistic 1130.692

Adjusted R-squared 0.99425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從表4-3、4-4可見模型有很好的適應性,但也從看出一些問題: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的擴大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逐漸降低。

五、 小結和意見

通過面板數據實證分析,認為養老保險的實施解決了人們的后顧之憂,居民在工作期間就可以放心消費,從而減少儲蓄,但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的擴大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逐漸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目前的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依然不能達到應保盡保,見表5-1,這使得養老儲蓄依然是很重要的儲蓄動機;另外,養老保險金空賬問題日益嚴重造成的(見表5-2),也可能加劇了人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因而,作建議如下:

一方面,在“社會統籌”向“統賬結合”的過渡階段,政府應加大投資,包括對養老金支付的補貼和對個人繳納養老費的補貼。確保“統賬結合”政策實施前參加養老保險且已經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發放,確保政策實施后的個人賬戶資金不被挪用。

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展到經濟效益較好的私營、個體和外資企業。確保養老保險資金更多的來源渠道。

表5-1:中國歷年城鎮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

時間 城鎮就業人數(萬人) 參保在職職工人數(萬人) 覆蓋率(%)

1990 5200.701 17041 30.51876

1991 5653.7 17465 32.3716

1992 7774.7 17861 43.52892

1993 8008.2 18262 43.85171

1994 8494.14 18653 45.53766

1995 8737.793 19040 45.89177

1996 8758.4 19922 43.96346

1997 8670.9 20781 41.72513

1998 8475.8 21616 39.21077

1999 9501.8 22412 42.39604

2000 10447.5 23151 45.12763

2001 10801.89 23940 45.12066

2002 11128.8 24780 44.91041

2003 11646.5 25639 45.42494

2004 12250.3 26476 46.26945

2005 13120.4 27331 48.00556

2006 14130.9 28310 49.91487

注:城鎮就業人數、參保在職職工人數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

表5-2:養老金“空賬”金額

時間 1997 1998 1999 2000 2003 2005 2006

第3篇

緊緊圍繞全面達小康、實現新突破的目標,著眼于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為基本原則,從城鎮居民的實際情況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標準和待遇標準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個人(家庭)和政府合理負擔,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政府主導與居民自愿相結合,引導城鎮居民普遍參保;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屬地管理,加快建立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逐步解決城鎮無養老保障居民的老有所養問題。

二、目標任務

建立個人繳費、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城鎮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從年7月1日起,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啟動,至年底,基本實現全覆蓋。

三、參保范圍

具有本市戶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符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均可在戶籍地自愿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四、基金籌集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主要由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構成。

(一)個人繳費。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標準目前設定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100元、1200元12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根據國家、省要求和經濟發展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二)政府補貼。各縣(區)財政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各縣(區)財政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50元,有條件的縣(區)可提高補助標準,補助標準限低不限高;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和繳費年限較長的,可適當增加補貼給予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另行確定。對城鎮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縣(區)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三)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五、建立個人賬戶

政府為每位參保人員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一)個人繳費、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及其他來源的繳費資助,全部記入個人賬戶。

(二)個人賬戶儲存額,每年參照我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計息。

(三)個人賬戶儲存額用于支付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不足支付的,由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支付。

(四)參保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的,可辦理參保關系轉移手續。

六、養老金待遇

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一)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為60元,縣(區)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于連續繳費超過15年的城鎮居民,從第16年起,每超過1年,基礎養老金加發1%。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

(三)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于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四)根據國家、省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調整政策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七、養老金領取條件

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員,年滿60周歲,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本辦法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養老待遇的,可不用繳費,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并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

引導城鎮居民積極參保、長期繳費、長繳多得;引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的子女按規定參保繳費。具體辦法由市政府另行規定。

八、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財務會計制度。根據《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實施辦法》(財規〔〕24號)已開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財政專戶的地方,基金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財政專戶管理,專賬核算,單獨計息;未單獨開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財政專戶的地方,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分賬核算,按有關規定保值增值。目前,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縣(區)為統籌地區,條件成熟時實行市級統籌。

九、基金監督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流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定期公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財政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加強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結余的監督,實行基金的財政專戶管理,確保專款專用。監察、審計等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和居委會每年在社區范圍內,對參保人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十、經辦管理服務

全市統一業務經辦流程和環節,認真記錄居民參保繳費和領取待遇情況,建立參保檔案,長期妥善保存;全市建立統一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管理系統,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整合,納入全省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金保工程”)建設,并與公安、民政等部門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統聯網,實現基礎數據信息共享;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加強經辦能力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各縣(區)建立統一的經辦機構負責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切實解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必要的工作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不得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中開支。

十一、相關制度銜接

有條件的地方,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應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實施;其他地方應積極創造條件將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五保供養、社會優撫、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銜接辦法,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十二、組織領導

第4篇

1.一般參保群體

需要符合下列條件:(1)具有區城鎮戶籍;(2)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3)未參加其他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

年12月1日前年滿60周歲、未享受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養老待遇的城鎮居民不需繳費,從年12月1日起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

2.特殊參保群體

(1)繳費困難群體:①經殘聯部門確認的1-2級重度殘疾人;②經民政部門確認的上年度城鎮居民低保戶;③經計生部門確認的獨生子女死亡或傷殘、手術并發癥的計生對象。

(2)經區農林水局和市國土資源局分局等有關部門確認的被征地人員。

二、參保程序

(一)參保登記

3.符合《暫行規定》的參保條件的城鎮居民攜帶戶口簿、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居委會提出申請,如實填寫《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表》(附件1),以下簡稱《參保表》)和《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家庭情況調查表》(附件2),以下簡稱《調查表》)。若本人無法填寫,可由親屬或社區協辦員代填,但須本人簽字、簽章或留指紋確認。

4.繳費困難群體另需提供經有關主管部門確認后的相關證明材料;被征地人員應提供經農林水、國土部門確認后的《區被征地人員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障申請表》。

5.社區協辦員將符合參保條件的人員以家庭戶為單位整理齊全的相關材料,在《參保表》和《調查表》上簽字、加蓋居委會公章,并負責匯總《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困難群體確認匯總表》(附件3)和《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確認匯總表》(附件4),并上報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以下簡稱“街道事務所”)。

6.街道事務所負責審核參保人員的相關材料,及時將參保登記信息錄入新農保信息系統,在相關材料上加蓋公章一并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

(二)參保變更

7.參保變更登記的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公民身份證號碼、出生年月、居住地址、聯系電話、戶籍所在地址及繳費檔次等。以上內容發生變更時,參保人員應及時攜帶相關證件及材料到居委會申請變更,填寫《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變更登記表》(附件5),社區協辦員應在3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材料及《變更表》上報街道事務所。參保居民本人也可到街道事務所直接辦理變更登記手續。街道事務所經審核,將需要變更的信息及時錄入新農保信息系統,并在5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材料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復核。

(三)參保注銷

8.參保人員出現出國(境)定居、跨區轉移或死亡等情況的,應終止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關系,并進行注銷登記。

9.參保人員(或指定受益人、法定繼承人)應持相關證件、材料到居委會提出注銷登記申請,填寫《區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注銷登記表》(附件6),以下簡稱《注銷表》)。社區協辦員應在3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材料及《注銷表》上報街道事務所。街道事務所初審無誤后,將注銷登記信息錄入農保信息系統,并在5個工作日內將相關材料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復核。

辦理注銷登記時應提供的材料有:

(1)本人的有效身份證明;

(2)出國(境)定居的,應提供出國(境)定居證明;

(3)跨區轉出的,應提供戶籍關系轉移證明;

(4)參保人員死亡的,應提供醫院出具的死亡證明,或民政部門出具的火化證明,或公安部門出具的戶籍注銷證明,以及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的有效身份證明,能夠確定其繼承權的法律文書、公證文書等;人員失蹤宣告死亡的,應提供司法部門出具的宣告死亡證明。

(四)參保轉移

10.參保人員在繳費期間跨區轉移的,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將其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轉入新參保地,由新參保地為其辦理參保繳費手續。參保人員轉移到尚未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其養老保險關系暫不轉移,個人賬戶做封存處理,儲存額按有關規定繼續計息。

參保人員須持戶籍關系轉移證明、居民身份證原件等有關材料,到轉入地社區提出申請,填寫《參保表》和《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關系轉入申請表》(附件11),以下簡稱《轉入表》)。社區協辦員負責將有關材料上報街道事務所審核。轉入地街道事務所將參保、轉移信息及時錄入農保信息系統,及時將相關材料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向轉出地農保機構寄送《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關系轉入接收函》(附件12)。參保人員戶口在本區內遷移的,只轉移保險關系。

11.參保人員達到待遇領取年齡,需要跨區遷移的,不再辦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由原戶口所在地區繼續發放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三、養老保險費收繳

12.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費實行按年度一次性繳納,參保人員應于當年10月底前將當年的養老保險費存入銀行存折。參保人員在城居保制度實施當年應繳納本年度的養老保險費;對于達到領取待遇年齡的參保人員,到齡當年也可以繳納本年度的養老保險費。

13.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定期生成扣款明細信息,并將扣款明細信息傳遞至指定合作銀行。合作銀行根據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提供的扣款明細信息從參保人員的銀行卡上足額劃扣養老保險費(不足額不扣款)。合作銀行在扣款后的3個工作日內將扣款結果信息、資金到賬憑證等反饋給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

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在5個工作日內將合作銀行反饋的扣款結果信息導入新農保信息系統,核對扣款明細信息與實際到賬金額是否一致,核對無誤后將扣款金額記入個人賬戶,打印《個人繳費匯總表》,并從次月起開始計息。

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應及時提醒街道事務所將未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人員名單反饋給社區協辦員,社區協辦員負責對參保人員進行繳費提醒。至繳費截止日,仍未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按中斷繳費處理。

14.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時,實行按年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參保人員,允許其在年滿60周歲辦理養老金領取手續時一次性補繳不足15年的部分。補繳養老保險費的參保人員,應及時到社區辦理補繳手續,填寫《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補繳申請表》(附件7,以下簡稱《補繳表》),由社區協辦員按規定時限將《補繳表》上報街道事務所,待審核通過后,通知補繳人將需補繳的保險費存入銀行存折。

街道事務所應對參保人員的補繳資格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后,將補繳信息錄入農保信息系統,按規定時限將有關材料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心復核無誤后,應在當月月末生成補繳扣款明細清單,傳遞至指定合作銀行。

四、個人賬戶管理

15.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應為每位參保人員建立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用于記錄個人繳費、政府補貼、其他補助及利息。

參保人員個人繳費額到賬后,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將個人繳費額和地方財政對參保人員的繳費補貼同時記入個人賬戶,并打印《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地方財政補貼匯總表》。參保人員可到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打印《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明細表》以及查詢相關信息。

16.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參保人員在繳費期間出國(境)定居的,跨區轉移或死亡的、可以終止其養老保險關系,個人帳戶的全部儲存額,除政府補貼外,可申請一次性退還;參保人員在領取養老金期間死亡的,其個人帳戶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一次性退還。

五、待遇支付

17.街道事務所按月通過農保信息系統查詢生成下月本街道符合條件領取養老金人員名單,并打印《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通知表》(附件8),交社區協辦員通知參保人員辦理領取養老金手續。

18.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攜帶戶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證原件等材料到所在居委會辦理待遇領取手續,被征地人員另需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社區協辦員負責審核并填制《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享受養老金公示表》(附件9),在社區公示欄公示7日后填寫《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領取養老金申報表》(附件10),在每月10日前將相關材料一并上報街道勞動保障所。

19.街道事務所應審核參保人員的年齡、本人及其子女參保繳費情況,并將符合待遇領取資格人員的相關材料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從參保人員辦理待遇領取手續的次月起發放養老金,在每月15日前委托合作銀行社會化發放養老金至個人銀行卡。

20.參保人員在被判處拘役及其以上刑罰或勞動教養期間,達到本暫行規定領取養老金條件的,社區經辦人員和街道事務所應及時提請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暫緩辦理領取養老金手續。領取養老金的人員,在被判處拘役及其以上刑罰或勞動教養期間,其養老金停發。拘役、服刑或勞動教養期滿后,由本人提供相關材料并提出申請,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應在1個月內審核,如符合發放條件,養老金應于次月起恢復發放,不補發,不補調。

21.待遇領取人員自死亡次月起停止發放養老金,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應在其死亡后30日內持相關證明材料,通過社區協辦員和街道事務所向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申請辦理養老保險關系注銷登記和除政府補貼外的個人賬戶資金余額的一次性領取手續。經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其個人賬戶的本息余額經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后退還給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六、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

22.社區協辦員每月底應收集本社區當月新增死亡人員信息,填寫《區城鎮居民死亡人員基本信息匯總表》(附件13)上報街道事務所,街道事務所應于次月5日前將匯總上報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

23.區居民養老經辦機構按年度對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進行資格認證。每年第四季度向享受待遇領取人員發放資格認證通知,規定認證時間和方式,要求提供的相關證明資料。沒有通過資格認證的,農保經辦機構暫停發放其養老金,待其補辦有關手續后,從停發之日起補發并續發養老保險待遇。

第5篇

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根據市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和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決定從即日起開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工作,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步驟及時間安排

(一)動員部署

時間安排為10月13日。對各街鎮相關工作人員及協辦員進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業務培訓,傳達學習全區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動員大會精神,認真學習《市歷城區人民政府關于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方案》,熟練掌握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及參保登記工作中的各項業務。

(二)村級參保材料收集

1、60周歲以上待遇領取人員的材料收集

時間安排為10月13日-10月16日。以村居為單位,由協辦員對本村居60周歲以上(1951年7月1日前出生)提出參保申請人員的年齡、戶籍性質、從業狀況等進行審查,對符合居民養老待遇領取條件的人員,收集整理以下材料:

(1)填寫《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表》(參見附表1,以下簡稱“參保登記表”,每人一式四份),經參保人本人簽字或留指紋確認后,由協辦員簽字并加蓋村(居)委會公章。

(2)參保人員提供二代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正反面復印到一張A4紙上、3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戶口簿復印件(索引頁及個人信息頁復印到一張A4紙上、2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一寸照片1張。

協辦員將上述材料整理完畢,檢查無誤后上報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2、16周歲--59周歲參保繳費人員的材料收集

時間安排為11月1日-11月15日。以村居為單位,由協辦員對本村16周歲--59周歲(1951年7月1日-1995年6月30日期間出生)提出參保申請人員的年齡、戶籍性質、從業狀況等進行審查,對符合居民養老參保繳費條件的人員,收集整理以下材料:

(1)填寫《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表》(以下簡稱“參保登記表”,每人一式四份),經參保人本人簽字或留指紋確認后,由協辦員簽字并加蓋村(居)委會公章。

(2)選擇補繳且符合補繳條件的參保人員填寫《補繳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費申請表》(以下簡稱“補繳申請表”,每人一式四份),經參保人本人簽字或留指紋確認后,由協辦員簽字并加蓋村(居)委會公章。

(3)參保人員提供二代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正反面復印到一張A4紙上、3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戶口簿復印件(索引頁及個人信息頁復印到一張A4紙上、2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一寸照片1張。

另外,重度殘疾人(Ⅰ、Ⅱ級)同時提供殘疾證及復印件2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農村低保戶同時提供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證及復印件2份或民政部門出具的當年低保證明材料原件2份,加蓋村(居)委會公章。

協辦員將上述材料整理完畢,檢查無誤后上報鄉鎮(街道)保障服務中心。

(三)街鎮審核錄入及上報

60周歲以上待遇領取人員審核錄入時間安排為10月13日-10月17日;60周歲以下參保繳費人員審核錄入時間安排為11月1日-11月16日。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根據村居上報的材料對參保人各項信息進行審核,材料不完備的重新提供材料,不符合居民養老參保條件的堅決不允許參保,審核確認后完成以下工作:

1、依據參保人的《參保登記表》,配合使用二代身份證閱讀器,將符合居民養老參保條件的參保人員個人信息錄入“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層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參保人員的參保登記,信息錄入務必涵蓋《參保登記表》上的所有內容,并確保信息準確無誤。

2、整理參保人員材料:

(1)各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直接留存的材料:身份證復印件1份、戶口簿復印件1份、照片1張以及特殊人群的殘疾證復印件1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證復印件1份。

(2)報區農保處的材料:身份證復印件2份、戶口簿復印件1份、《參保登記表》共4聯、部分人員的《補繳申請表》共4聯以及特殊人群的殘疾證復印件1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證復印件1份。材料的具體整理要求參見附表3。

(四)區農保復審

時間安排為10月14日-11月18日。區農保處根據街鎮呈報材料,對參保人員資格進行復審,審核確認后將有關數據信息反饋至各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五)待遇領取人員和參保繳費人員資格公示

各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根據區農保處確認后的人員信息,利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層管理信息系統”編制《歷城區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0周歲以上人員待遇領取明細表》(每村一式三份,加蓋村(居)委公章)、《歷城區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0周歲以下人員參保繳費明細表》(每村一式三份,加蓋村(居)委公章)。

將以上兩表反饋至村(居)委會,由村(居)委會對參保繳費人員和待遇領取人員進行公示,公示期為三天。公示期間,各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要及時處理并上報群眾反映的問題,公示期結束后及時將公示說明報區農保處。

(六)人員鎖定及領保手續辦理

60周歲以上待遇領取人員公示時間安排為10月22日-10月25日;60周歲以下參保繳費人員公示時間安排為11月22日-11月25日。公示完畢后,區農保處對全區參保人員進行鎖定。為60周歲以上人員(1951年7月1日前出生)核算養老金領取金額,編制銀行報表,將養老金發放數據和領取人員身份證復印件送協辦銀行,由協辦銀行通過業務處理系統進行人員信息核查,為領取人員開設“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專用存折”。

二、相關說明

(一)關于參保人員年齡界定的說明

市居民養老啟動的時間為年7月1日,因此認定的首批養老金適齡領取人員為1951年7月1日之前出生的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鎮居民,從年7月1日開始計發養老金。其他年齡段(1951年7月1日-1995年6月30日期間出生)符合參保條件的城鎮居民需按要求參保繳費,在滿60周歲次月起方可享受養老金。

(二)關于身份證和戶口本的相關說明

按照居民養老保險信息管理系統及銀行開戶的要求,參保人員在登記時必須提供二代身份證,未辦理二代身份證的人員,請盡快辦理二代身份證。

戶口所在地不受任何行政村(居)管轄的人員,參保時統一登記在轄區派出所名下,參保的各項手續由所在地的街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直接辦理。

(三)關于人員公示的相關說明

各街鎮要指導各村(居)在顯要地段設立公示欄,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對群眾投訴問題要認真及時處理,公示期不得少于3天,公示期間要注意保存影像資料。

(四)關于檔案管理的相關說明

第6篇

國務院總理2月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消息一出,各媒體網站、微博充斥著“并軌”,但要搞清楚這次并的是哪條軌,必須先數一數這堪稱世界最復雜的養老制度究竟有幾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唐鈞曾提出,我國社保有七軌,分別是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軍人、企業職工、農民、城鎮居民和農民工;又有觀點指,實際上是九軌。對于養老制度究竟有幾條軌說法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四大養老保險體系,即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城鎮企業職工、城鎮居民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此次提出合并統一的并非關注度最高、被稱為“最不公平”的機關事業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雙軌,而是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新農保。

養老制度的N軌之所以爭議不休,主要在于“不公”二字。去年初社科院的《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被訪者2011年8月領取的養老金從200元至1萬元不等,待遇最高相差高達50倍;而同期的《社會保障綠皮書》披露,對養老保險最不滿的是參加新農保的人群,認為其無法滿足生活需要的占78.9%。實際上,新農保自2009年試點以來,一直未能擺脫待遇低、持續難的問題。有調查顯示,2012年陜西、河南、江蘇3省6個縣的新農保養老金待遇每人每月的加權平均值僅為78.64元,在目前的物價水平面前,根本無法滿足保障基本生活的初衷,更不用說以此過上有尊嚴的養老生活;而隨著農民收入的逐漸增高,新農保的養老替代率亦不斷下降,據測算,2008~2011年間該數字僅在14.11%~30.84%之間,而2011年城鎮企業職工的同一數值已達50%,待遇低很大程度降低了農民的參保意愿。

在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并軌后,基金籌集采取個人繳、集體助、政府補的方式,中央財政按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雖然基礎養老保險最低標準仍為55元,即使加上地區差異造成的浮動,原新農保參保者的待遇也不會立即出現很大的數字提升,但此次并軌是我國首次消除福利方面的城鄉差別,促進了城鄉融合,亦有助于推動人的城鎮化。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一直是個大難題,若參加新農保待遇太低,但雇主未必肯買企業職工社保,即使買了,在社保便攜性極低的情況下頻繁流動也難以持續,所以棄保現象普遍。此次并軌后,外來務工人員多了居民養老這項選擇,減少了勞動力流動的顧慮與成本。當然,福利城鄉界限的抹除只是第一步,打破戶籍制度的藩籬方為城鎮化發展的重點。

誠然,城鄉并軌只是養老制度并軌中最容易的一項。原本城居保與新農保的制度框架就是基本一樣的,且這一并軌是提升某一群體福利而不損害另一群體福利,除參數設計等技術問題外并不存在其他阻力;且2010年出臺的《社會保險法》亦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實施。”因此城鄉并軌早已開始,人保部新聞發言人李忠1月24日曾表示,全國已有15個省份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所以,此次并軌可謂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而最受爭議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雙軌卻大為不同,不僅觸及既得利益,還涉及到行政等各方面的改革,至今仍進展緩慢。

養老制度城鄉并軌固然是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只是,養老制度并軌只邁出了最容易的一步,最難的一步卻未有消息,距離終結養老N軌、建立起公平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多遠?

(稿件來源:《南方都市報》)

第7篇

(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養老待遇與待遇調整機制的銜接;跨地區轉移銜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職工社會養老保險之間的銜接。

(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可行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趨于一體化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城鄉融合是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然而,沒有合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的結合更是難以進行。由于分開的城鎮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使得一些自由勞動力的流動受阻,從而制約了社會的經濟發展,這就顯示出構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構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加強職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避免人員自由流動過程中養老保險缺失問題,才是增加城鄉勞動力的關鍵。

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宣傳力度不夠通過了解調查發現,一部分城鄉居民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知曉程度有限,一些人自身滿足參保條件卻不知去什么地方辦理,甚至有一些居民參加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卻不知道自己以后會享受何種保險待遇。這就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當地基層組織沒有做好此項政策的宣傳力度,僅僅把政策當成是一種行政任務強制執行,沒有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還不成熟,仍處在不斷完善和調整的階段,需要各地基層組織根據當地制度基礎做好宣傳和反饋工作,以便盡快完善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困難問題首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的時間不同,這就造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銜接不能做到完全吻合。其次,社會制度的建立不完善,部分地區由于城鄉制度等諸多因素使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未曾建立,這就造成跨地區保險轉移不能順利實施,因此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銜接也不能順利進行。再次,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繳費水平偏低,養老保險金的繳額及調動機制有待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轉化比較困難。

(三)養老保障水平偏低綜合各地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來看,城鄉養老保障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不能滿足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這就需要國家適當調整相應的政策法規來提升城鄉的養老保障水平。還有一點,城鄉中普遍存在年輕人不積極參保問題,他們覺得自己年輕,沒有必要過早為以后養老保障做打算,就算一部分年輕人參保也只是選擇一些層次較低或繳費較少的保障來進行參保,甚至有一部分年輕人只想觀望,想等到自己四十歲以后在參加此類的養老保障制度。

三、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各地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在國家大的政策制度下,針對一部分城鄉居民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知曉程度有限問題,當地政府機構應加大對國家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運用媒體、網絡、廣播等各種宣傳工具讓城鄉居民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當地政府不能盲目的強制執行,而是真正讓城鄉居民了解政策制度并了解此項政策法規對自己產生的受益程度,使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轉變以往的保障意識,實現逐漸向新時代的城鄉居民保障制度的意識轉變。

(二)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養老制度之間的銜接問題現今,隨著國家對城鎮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漸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已是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將會加入到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這就需要國家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完善制度的實施,各地政府應積極迎合國家制度的出臺并積極配合國家制度的實施,及時最好反饋協調工作,使國家政策真正用于人民、宜于人民。

(三)完善國家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國家應積極調整相應的財政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全面構建覆蓋城鎮鄉村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各地政府做好宣傳,提高居民對繳納養老保險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以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系,造福人民。

四、結語

第8篇

【關鍵詞】社會保險制度,城鎮居民,消費,影響

中圖分類號:F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雖然這些年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步,但是從總體上而言,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夠科學和完善的地方,對城鎮居民的消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的時期,加強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保險體系,對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社會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

1、我國社會保險與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看到,由于各國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消費與社會保險之間相關程度也不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典型的具有東方特點的比較節儉的民族。當今,我國的社會經濟制度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社會保險制度與之相適應,也正處在由舊的福利制度向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的社會保險制度轉變中。正是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目前特殊的國情和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消費需求的增長與社會保險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2、社會保險制度對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消費需求增長速度明顯放慢,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影響我國消費需求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險制度還有待于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對居民消費預期產生了較大影響。

進入9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保險體制進入加速改革階段,舊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完善,轉軌期間出現的社會保險功能弱化,不僅使城鎮居民從福利方面得到的收入減少,而且還造成了在福利制度下長期實行低工資的城鎮居民承擔了相當大的改革成本,致使相當一部分消費基金被分流。而正在進行的新的社會保險體系改革顯示出未來公共福利開支將減少,個人支出部分將增加,這對人們的收支預期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社會保險制度的急速變革,對于長期以來習慣于被政府和企業包攬的城鎮居民來說,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實際擔負能力上都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進而對消費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

農村居民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社會保險,使其在收入增長下降的情況下,為了基本生存而不得不縮減其它不必要的支出,致使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下降。因此,筆者認為,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是影響我國當前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1)福利制度從不規范向規范化轉變使城鎮居民心理感到不適應。福利本該是對低收入家庭生活起到補充和保險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低的工資制,因此職工福利發放非常具有普遍性,使得以各種福利形式獲得的貨幣和非貨幣收入成為城鎮居民個人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貨幣和非貨幣收入在舊的福利制度下,雖然很難體現社會保險對低收入者的保險作用,盡管存在著某些不合理,有時甚至是不規范和不公平,但都實實在在構成了城鎮居民的當期收入,使居民在工資收入增長的同時更能感受到由各種福利規模擴張為其生活帶來的安全感,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明顯較高。改革舊的不合理、不規范的福利制度,對于減輕企業負擔,發揮社會保險應有的功能的確非常重要,但是,一旦由個人承擔起家庭更多的消費負擔時,現期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就明顯減少,居民的消費行為就變得相當謹慎。因此,對于長期習慣于政府、企業包攬的絕大多數城鎮居民來說,改革不合理的福利制度使他們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不適應。

(2)新的社會保險體系改革使人們的支出預期發生明顯變化。社會保險體系改革主要是對計劃經濟時期的住房、醫療、養老、教育、就業幾方面舊的福利制度的改革。然而,從已實施或即將實施的政策信息看,新的社會保險體系改革向人們顯示出公費福利支出將大幅減少,個人支出將大幅增加,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支出預期,迫使居民儲蓄意愿增強,消費傾向下降。

(3)社會保險基金欠繳現象嚴重,造成部分人基本生活困難,消費能力下降。近年來,隨著虧損企業的不斷擴大,企業欠繳保險費現象非常普遍。據社會保險部門統計,企業實際繳費只占應繳費用的比例大約為90%,這種情況造成部分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困難,即期消費能力下降。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到1998年末企業實有下崗職工為877萬人,其中未領到基本生活費的有158萬人,占18%。下崗職工未能及時領取基本生活費的原因主要是企業欠繳保險費。據統計,僅1998年企業欠繳的保險費為1511億元,歷年累計欠繳的失業保險費達3712億。全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已經出現收不抵支,1998年全國各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大于收1414億元。離退休以及失業人員社會保險資金不落實,導致這部分人生活困難,消費能力下降,對消費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關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消費的建議分析

1、逐步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和運營機制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長期持續穩定的支付,對于我國社會保險體系的穩定運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個穩健運行的社會保險體系不但要有多渠道的社會保險基金籌措渠道,還需要建立一個高效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機制,一個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穩健投資和運作的社會保險基金運營機制。

2、做實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由實證分析得知,儲蓄對于消費有微弱的正相關關系。我國居民的儲蓄動機中,一個主要的動機是生命周期儲蓄動機,居民在工作期間選擇將個人收入用于儲蓄,以保證其在年老之后的消費,增加儲蓄意味著增加居民在退休之后的消費,從而體現出儲蓄對于消費有微弱的正相關關系,這反映出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不能滿足退休職工需要的事實。我國的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雖然實行的是統賬結合的部分積累制,但由于歷史債務、社會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基金混賬管理等原因,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存在空賬運行問題。因此,有必要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同時保證個人賬戶基金投資收益率高于工資增長率,從而保證我國養老保險的支付能力。

3、平衡發展各項社會保險制度

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動態調整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險待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降低由物價、教育支出和住房支出不確定性對居民消費帶來的影響。在前文分析中可以得知,除醫療支出對于居民消費的阻礙程度最大以外,教育、住房等消費支出的不確定性對居民消費也具有比較大的負作用,這就需要綜合各種社會保險政策才能消除其影響。因此,平衡發展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縮小差距,在居民遭遇不確定事件時,提高其應對能力,也是提高社會保險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逐步增加各種社會保險的支出,使得各個收入階層的人都能夠享受到基本一致的利益,使每一個居民都能生有所食,教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四、結束語

社會保險是影響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社會保險通過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促進社會公平、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等多個方面拉動居民消費,并且營造一個“安全網”,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社會保險支出中占比最大的險種。隨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養老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研究居民消費率下降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新娜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 重慶理工大學2010-09-30碩士

[2]李曉穎 社會養老保險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山東大學2012-05-16碩士

[3]鄭智峰 社會保險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0-04-01博士

[4]張曼曼 我國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 西南大學2010-05-18碩士

[5]王建華 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 山西財經大學2008-03-28碩士

第9篇

一、 江蘇省整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意義

1. 有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蘇省社會保障城鄉統籌步伐,消除影響人口合理流動的制度障礙,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江蘇省從2009年以來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充分考慮了兩項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為統一整合做了準備。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以使城鄉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標準和基本公共服務平臺,有利于在更高層面上實現城鄉統籌,從而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2. 有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在此過程中,應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與整合。如果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則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更多勞動力從農村涌入城鎮,地區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加大等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因此,江蘇省“新農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僅有利于消除城鄉差別、促進城鄉融合,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江蘇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城鎮偏低,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促進人口流動、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強社會安全感將產生深刻影響,對新型城鎮化進程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 有利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江蘇省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也是全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從江蘇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鎮、鄉村的人口數來看,城市約為252.99萬人,鎮約為177.88萬人,城鎮總和為430.86萬人,鄉村約為424.98萬人。城鎮和鄉村相比,老年人口絕對數已經大體相當。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城鎮和鄉村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來城鎮老年人口社會保障水平高于鄉村,因此鄉村老年人口的老齡化、高齡化問題及其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從江蘇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鎮、鄉村的人口數占江蘇省總人數的相對比重來看,城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蘇省人口總數的比重為3.22%,占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29.56%;鎮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蘇省人口總數的比重為2.26%,占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20.78%;鄉村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蘇省人口總數的比重為5.4%,占江蘇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49.66%。可見,鄉村老年人口不僅絕對數量大,相對比重也高。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每一位老年人都關聯著一個或幾個家庭,在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公平均等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不僅直接惠及城鄉老人,也惠及眾多家庭,可以使全體城鄉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養老保障,讓城鄉居民共同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 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整合的歷程

1. 江蘇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與發展。江蘇省的“新農保”試點起步于2003 年,省內各地結合實際紛紛開始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末,江蘇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群達189.97萬人。2007年起所有省轄市都了進行“新農保”試點。到2007年末,累計已有3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保制度建設試點,參保農民達194萬人。

2008年12月17日,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指導意見》(蘇政發?2008?105號),明確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逐步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鄉社會保險制度相銜接,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2009年12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江蘇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蘇政發[2009]155號),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到2011年末江蘇全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 55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2.8萬人。

2. 江蘇省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與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不符合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一直未被相應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所覆蓋。2011年6月13日,國務院了《關于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于2011年7月1日啟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江蘇省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蘇政發[2011]144號),全面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即“城居保”,將所有城鎮無社會養老保險的居民統一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到2011年底,江蘇省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省13個省轄市均已實施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3. 江蘇省“新農保”與“城居保”的整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是大勢所趨,蘇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經做了大量的嘗試和實踐,因此,江蘇省“城居保”和“新農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蘇省的蘇南、蘇中、蘇北13個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農保”制度上的合并,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省級標準即將推出,這意味著江蘇省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趨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蘇省政府2013年第144號文件(蘇政發〔2013〕144號),正式頒布《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江蘇省“新農保”自2009年開始正式實施以來,參保人數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參保人數分別為591.37萬人、1 514.56萬人、1 557.4萬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別為140.06億元、140.9億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別為76.45億元、100.5億元。2011年10月20日,江蘇省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正式出臺;2012年,《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已經開始將“新農保”和“城居保”的參保人數和基金收支情況進行整合統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各項統計數據:2012年~2013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 479.4萬人、1 445.4萬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別為153.5億元、187.2億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別為109.7億元、147.7億元。

三、 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較

1. 主要的相同點。三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參保方式均為自愿參保;籌資模式均為完全積累;繳費模式均為繳費確定型;賬戶管理方式均為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領取條件均為年滿60周歲按月領取。

2. 主要的不同點。覆蓋群體不同:“新農保”覆蓋農村居民;“城居保”覆蓋城鎮非從業居民;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從業居民。

基金籌集來源:“城居保”為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新農保”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均為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

個人繳費標準:“新農保”為100元~600元6個檔次, “城居保”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致,為100元~1 200元12個檔次。

基礎養老金標準:“新農保”和“城居保”均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統籌層次:“新農保”為縣級統籌,“城居保”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均為市、縣(市、區)級統籌。

四、 整合進程中面臨的問題

1. 易于做到制度覆蓋,難以實現人群覆蓋。江蘇省從2009年以來實施“新農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經考慮了兩項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為統一整合做了預先準備。由于這兩種制度的參保方式均為“自愿參保”,整合之后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參保”方式。因此,當前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蓋,卻難以實現人群的全面覆蓋。要想實現基本社會養老保險覆蓋所有人群,還需要就現有制度做進一步的調整。

2. 城鄉養老金待遇水平差異和差距較大。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將繳費標準統一整合為100元~1 200元12個檔次,個人賬戶終身有效。這使城鄉居民繳費有了同等的機會和自主選擇權,無論來自鄉村還是城鎮,居民可以在同一標準中選擇參保,并享受對應的待遇。

但是,統一制度所帶來的機會和權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鄉差異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間的差異較大,以及居民選擇的繳費檔次不同等原因,城鄉居民的養老金待遇水平參差不齊。以江蘇省蘇南的JY市為例,部分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退休人員,每月養老金可達6 000元左右;部分參加“城職保”的退休人員,每月養老金可達3 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農民加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后,每月僅有約500元左右的養老金。此外,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居民,由于主觀選擇繳費檔次不同,以及各地區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有高有低,也導致了養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較大。蘇北的SN縣,90%以上的人都選擇繳費100元檔次,繳費額偏低,目前月領養老金為100元左右,無法滿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 統籌層次低。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處于城鄉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顯,加上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提升統籌層次一直是一個難題。江蘇省目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市、縣(市、區)為統籌地區,跨越實行省級統籌管理的條件還不成熟。統籌層次低帶來的是轉移接續困難、手續繁瑣、管理服務職能分散、標準參差不齊等問題,不利于人員流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城鄉融合。

4. 銜接方式能否得到有效實施。由于長期以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城鄉分割,人員流動過程中,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轉移接續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目前,“新農保”和“城居保”在統一整合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之后,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為保障勞動者在城鄉之間流動時的養老保障權益,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人社部發〔2014〕17號),結合江蘇省實際,2014年7月7日,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和江蘇省財政廳聯合《江蘇省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就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之間的互轉和其他相關問題制定了實施意見。但不同險種之間的轉移接續,涉及的統籌地區、資金來源、給付標準等均不相同,因此,當前還面臨不同險種之間的銜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和實施這一關鍵問題。

5. 信息系統建設滯后。“新農保”和“城居保”的整合、與其他社會保險制度的銜接都有了明確的政策,當前信息系統的建設成為重點問題。做好信息系統的整合將對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處,也會為今后實現全國統籌打下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江蘇省各市均大力強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省、市、縣(區)、鄉鎮、村五級網絡互通,參保人員的信息全部進入信息系統管理,個人賬戶建帳率接近100%。但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后,對信息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鎮居民、鄉村居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等群體的基本信息資料登記和管理,養老金的計發和領取,以及不同險種間的轉移接續等方面,信息系統建設將面臨挑戰。

五、 對策建議

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于江蘇省提高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促進人員流動、應對老齡化、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都有重大意義。針對以上在整合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 變自愿參保為強制參保。江蘇省目前已經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上的全覆蓋,但由于參保方式為“自愿參保”,由于各種原因,仍有大量未參保群體游離在外。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有100元至1 200元12個繳費檔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鄉居民均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檔次繳費。因此,變自愿參保為強制參保,不僅可行,還將增強城鄉居民參保意識,提高參保率,真正實現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人群全覆蓋。

2. 縮小城鄉差異和差距。江蘇省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城鄉差異和差距由來已久,縮小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職保”、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自身內部的城鄉差距,需要多管齊下。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有能力的城鄉居民合理選擇繳費檔次,長繳多得;發揮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的引導作用,讓參保者享受到切實的養老金待遇。

3. 提升統籌層次。目前江蘇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市、縣(市、區)為統籌地區,跨越實行省級統籌管理的條件還不成熟。如果能實現省級統籌目標,《江蘇省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實施意見》將得到有效落實,有利于保障勞動者在城鄉之間流動時的養老保障權益、促進人員在城鄉間流動、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也為將來實現全國統籌打好基礎。

第10篇

8月2日,審計署首次公布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資金基本安全。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社會保險基金、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福利資金三個類別18項社會保障資金,共計收入28402.05億元,支出21100.17億元,年末累計結余31118.59億元;截至2011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合計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合計6.22億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42億人、1.70億人和1.22億人。

20多項政策規定,6億人享基本養老保險

結果顯示,自2005年,我國先后出臺了20多項社會保障政策規定,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開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新農保試點和城居保試點,歷史上首次為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建立了較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農保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2009年制度建立當年的0.27億人,增加到2011年的3.55億人,增長12.15倍;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2005年的參保人數為2.16億人,到2011年超過10億人,增長3.89倍,社會保險在農村覆蓋面快速擴大。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2005年覆蓋人群分別為1.61億人和3.45億人,到2011年底分別超過6億人和13億人,分別增長2.86倍和2.77倍。

超2.6億人參加職工養老保險

審計報告顯示,從基本養老保險看,2005年至2011年國家連續7次調增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養老金的漲幅超過了同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從2005年至2011年,全國企業職工養老金平均增長13.4%,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與同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相比,平均上漲幅度高出10.03個百分點。

近2.5億人入職工醫保

審計報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821.14億元,比2005年增長2.53倍;基金支出合計3892.93億元,比2005年增長2.72倍;2011年底基金累計結余5525.52億元,比2005年底增長3.47倍。截至201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357.67萬人,較2005年年底增長88.72%。2011年全國有115138.89萬人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比2005年增長207.14%。與此同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的報銷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達到了77%。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實際報銷比例近年來也穩步上升。2011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平均實際報銷比例為64.1%。另外,2008年至2009年中央先后兩次共安排509億元專項補助,幫助地方解決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長期未解決的問題,截至2011年底,累計將1031萬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醫療保險。

第11篇

關鍵詞:社會保險法 公平性

《社會保險法》于2010年10月28日通過并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在保持對經濟發展高度關注的同時對民生的關注已經提高到更高的立法層面。本文就其中的公平性從以下幾點做一淺析。

一、《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了享受養老金的條件,參保人只要累計繳費滿15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應當享受養老金。

從保險的基本原理看,養老保險應當繳費滿一定年限,是正確的。繳費滿十五年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門檻”,但并不代表繳滿十五年就可以不繳費,只要職工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就應按規定繳費。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在繳費至滿十五年(一次性補繳或者繼續繳費均可)后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社會保險法》第十九條規定: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難是我國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個人就業變化時,地區之間不銜接,城鄉之間不銜接,導致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能轉移接續,企業繳費不能帶走,繳費年限不能累計計算,個人待遇無法實現,只能一次性退還個人賬戶儲存額。嚴重影響職工尤其是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

由于各統籌地區收入水平差距較大,繳費基數差距也較大,如果不分段計算,將會導致勞動者選擇收入較高的地區退休。《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必需隨本人轉移,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本條規定體現了不同地區繳費的公平性。

三、《社會保險法》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以上兩條強調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結合第十六條的相關規定,三個保險制度之間相互結合、補充,是為了縮小城鄉間不公平。把農村和城鎮居民中還沒有得到社會保險的保障群體,全部納入進來,實行城鄉統籌,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體現了《社會保險法》在不同參保群體間的公平性。

第二十四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自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按時足額繳納合作醫療經費。

第二十五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城鎮中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可自愿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以上四條規定把城鎮居民和農民都納入到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之內,從覆蓋范圍(對象)的廣泛性這方面充分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社會保險法》還從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關系的轉移做出了相關規定,提高了獲取社會保險保障的使得程度,從而提高了參保人員參與機會的均等性,也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社保保險雖然要求個人履行必要的義務,但個人履行的義務要小于所享受的權利。《社會保險法》中規定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保險單位繳納比例要遠高于個人繳納比例,這是用人單位履行的社會責任。《社會保險法》還規定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承擔繳費義務,個人不用繳費。這樣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性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保險法》的公平性。

當然,我們說實現社會保險的公平性首先是政府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和企業對實現社會保險公平就沒有責任。個人和企業首先有按照政策法規的要求履行參保與繳費義務的責任,不逃避義務,也不騙取不當得的待遇;其次還對社會保險體系的運行負有監督責任。這兩方面責任的履行,對于社會保險服務公平的實現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一方面責任,更是實現社會保險服務公平的前提條件

其次,公平性原則。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這不僅表現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公平,而且體現在政府、企業與個人所承擔責任的公平。應當清醒地看到,目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是上世紀90年代為國有企業改革所設計的,沒有考慮到其他所有制企業職工的情況,因而缺陷很明顯。

當初政府試圖通過提高社保費率來解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轉制成本”問題,而高繳費率制對就業具有排斥作用。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由企業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為20%,醫療保險費率為6%,失業保險費率為2%,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各按1%。上述各險種費率相加,由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綜合費率將達到工資總額的近30%,若再加上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員工自己所繳納的份額,大約相當于工資成本的50%。如此高的繳費率,不僅會抬升勞動力人工成本,削弱企業競爭力,而且迫使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升級。

第12篇

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15年。

社會保險法實施前參保的、延長繳費5年后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補繳至滿15年。對于沒有繼續繳費或者延長繳費后,累計繳費年限仍不足15年的人員,可以申請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對于不愿意延長繳費至滿15年,也不愿意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以申請將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嗨av禁果av粉嫩av懂色av| 国产精品免费一视频区二区三区 |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97久久无色| 欧美高清xxxxx| 欧美一区二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91麻豆视频|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麻豆|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 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频| 亚洲1区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精品一区二区| xxxx国产一二三区xxxx| 久久九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亚洲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7人人澡人人爽91综合色| 亚洲欧美另类综合|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日本二区在线播放| 大桥未久黑人强制中出| 久久夜色精品久久噜噜亚 | 亚洲欧美另类综合|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亚洲精品无吗| 久爱视频精品|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中出乱码av亚洲精品久久天堂|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中文天堂在线一区|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免费|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91av精品| 日本一区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电影在线观看| 夜色av网站|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经典一区二区| 国产精选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乱精一区二视频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精品特级毛片| 狠狠操很很干| 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91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2|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99| 国产呻吟高潮|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国产91在线拍偷自揄拍| 性欧美1819sex性高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电车|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影视| 欧美黄色片一区二区| 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小说|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视频出来一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15| 毛片大全免费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亚洲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伦理| 夜夜爽av福利精品导航|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按摩|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自拍| 99精品少妇| 久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