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

時間:2023-06-19 16:15: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兒童心理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

第1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爭執性結論;影響因素;述評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5-0258-02

1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的研究綜述

1.1 研究爭執性結論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易造成兒童親情缺失,其原有家庭內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留守兒童需要對家庭內部撫養環境的變化進行適應。為此,多數研究者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適應情況,但研究結論缺乏共識性,甚至相互矛盾,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學習適應方面。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父母外出并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具有較高的學習獨立性。多數孩子能夠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并以此作為激勵自己好好學習的動力;另一觀點則認為,父母離開尤其是母親的離開,兒童的學業成績有了顯著下降;70%以上的教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績差了。他們中逃學、厭學、輟學、紀律差、迷戀網吧的現象比一般兒童嚴重。

情緒適應方面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父母都外出打工、單親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這三類兒童在孤獨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兒童的幸福感與非留守兒童無顯著差異。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兒童,但不存在顯著差異;相對地,有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表現出諸多情緒問題,主要涉及孤獨感、委屈難過、敏感自卑以及憂慮情緒。他們在狀態焦慮水平上要明顯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兒童,而兩者在特質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

行為適應方面。正面的觀點認為,父母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的生活過早獨立,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獨立起居和做家務的能力強于非留守兒童,能更好地理解父母,體味生活的艱辛。很多留守兒童在班上與同學們的關系較好,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能經常幫助其他同學。負面表現發現,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兒童對周圍他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表現出攻擊行為。有些兒童情緒比較冷漠或者自卑,逃避各種活動、害怕與人交往等。一些留守兒童抽煙、酗酒等,有些甚至走上了小偷小摸、搶劫等違法犯罪的道路。

1.2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的因素

1.2.1 不同監護人類型

隔代監護人易造成兒童放縱、任性,親戚朋友對孩子心理與精神上的需要很少關注,自我監護型易養成孩子奢侈、浪費、不知勤儉的不良行為習慣,自律能力較弱。通過對比流動兒童、雙留守兒童、單留守兒童、曾留守兒童及一般兒童發現,雙留守兒童社會適應性最差;與一般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自尊低、孤獨感強,雙留守兒童抑郁高,單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高,曾留守兒童的自尊低、孤獨感強、抑郁高、社交焦慮高。單親外出留守兒童的抑郁水平顯著低于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組和寄養組在親密度、矛盾性、娛樂性上有顯著差異,寄養組親密度較低,矛盾性、娛樂性較高。

1.2.2 父母的教育觀念

父母在孩子的早期生活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關愛、支持和鼓勵能夠使孩子對周圍環境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這對他們社會性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的。外出務工人員形成的多元教育觀念對子女學業會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城市或城鎮打工,使他們的教育觀點發生了變化。但到底產生什么樣的改變,卻有不同意見。有的父母認為“讀不讀書都一樣”,從而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相反,有的父母對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出去打工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能供孩子上學。

1.2.3 父母外出時間

研究發現,父母離開時間的長短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父母外出時間為一年的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很低,兩年以后升高,以后又逐年降低,到十年以上時最差。即離開時間越久對留守孩心理影響越大。留守時間在5年以上的兒童的心理失衡得分顯著高于留守時間為1-2年、3-4年的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父母在外時間的長度成反比,即父母在外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越低。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越小時外出打工,對兒童的焦慮水平影響越大。父母早期離開孩子,甚至會深刻地影響兒童的特質焦慮。

1.2.4 親子溝通頻率

調查發現,父母與孩子溝通頻率越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強、日常生活行為更好;反之亦然。對于單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而言,超過3個月與父母聯系一次的留守兒童對父親的依戀質量顯著低于一周、兩周和一月與父母聯系一次的留守兒童;對于雙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來說,與父母的聯系頻率為一周一次的留守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程度顯著高于半月、一個月和超過3月與父母聯系一次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的間隔時間越長,與父母團聚的次數越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越低。和父母聯系頻率越低,留守兒童恐怖傾向、過敏傾向的危險性增加。

1.3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問題策略研究

目前相關研究大多認為應該從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幾個方面入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家庭方面:(1)最好讓孩子跟隨父母生活;(2)降低母親“出行率”;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學校方面:(1)注重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2)積極發揮學校功能,建立健全的家校聯防育人機制;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和育子方式。社區方面:(1)發揮社區綜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立體式的教育管理網絡;(2)組建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尋找“媽媽”、“爸爸”替代他們的父母角色;積極開展對母親的教育指導工作。政府層面:(1)打破二元制的城鄉戶籍壁壘,逐步消除城鄉差距;(2)大力推進農村新課改,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3)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4)開發城市公立學校的潛力,就近入學。

2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研究評價

從上文綜述的結果可以看出,對同一研究內容由不同的研究者進行研究時,其研究結果常有爭議。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2.1 留守兒童概念界定問題

明確的概念界定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前提。迄今,“留守兒童”仍缺乏明確、統一界定,這直接影響這一領域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第一,孩子的年齡。留守兒童年齡有以下觀點: 16歲以下、14歲以下、未滿18歲、義務教育階段、未成年人、6-14歲、6-16歲。許多研究沒有對留守兒童的年齡進行明確的界定。第二,父母外出數量是一個還是兩個才算是留守兒童?有的認為雙方外出才算留守兒童。有的則認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兒童。現多數觀點認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兒童。第三,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多數研究認為留守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結果。實際上,父母外出,導致孩子留守的原因很多:經商、出國留學、打工、外出照看病人、因關系不合一方出走、離異、孤兒等。很顯然,不同原因導致的留守現象,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相差很大,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有差異的。第四,留守兒童地域性問題。有的研究把農村留守兒童等同于留守兒童,誤認為留守兒童是農村特有的社會現象,上文已介紹,留守兒童現象最早出現在城市。而且很有可能兩地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有關學者在定義上也注意到這樣的區別,并做了區分。相反,有的研究則把三者混淆,從而導致與其它研究結果的分歧。第五,父母外出的時間長度。多數研究在界定留守兒童時,未涉及父母外出的時間長度。是1年以上,還是半年以上,或者3個月以上,或者其他時間長度標準?目前,多數研究認為以半年為標準為宜。有關研究也支持這樣的標準:留守半年的兒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上都和一般兒童有顯著的差異。留守半年比留守三個月更具鑒別力,可以作為劃分留守兒童的標準。

2.2 研究方法問題

在研究方法上,以問卷、心理量表、心理測驗為工具使用定量調查研究方法的人占絕大部分;以觀察、訪談、個案分析等為手段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人占較少比例。量化的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數據,對于那些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未能觸及。許多研究缺乏理論指導,沒有明確的理論框架,對調查結果未能進行理論概括與提升,難以進行深入探討和解釋,從而難以談論其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最好把這些各個領域分散的研究力量,統一在一起,組織專家研討會,共同確定留守兒童的概念及其內涵、外延。概念明確后,再確定具體研究的內容,以適當方式公諸于世,大家共同遵守執行。

2.3 研究偏見問題

許多研究者帶著對農村留守兒童負面的假設,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更多關注與農村留守兒童有關的“負面”問題,對農村留守兒童積極一面的論述較少,研究的客觀性、中立性不夠。上文總結的有關留守兒童的一些基本結論之間存在的相互矛盾,就已經告訴我們不能帶著“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的”類似這樣的標簽去進行研究,為了尋找負面證據加以證明。有關研究的差異,也使研究者思考以下問題: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壓力,對于處境不利的農村兒童,有些發展不良,有些兒童卻發展得很好,有些甚至超出了正常兒童的發展水平。

2.4 建議和對策問題

解決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應對。研究者所提的建議和對策包括了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的層面。從上文可以發現,針對政府層面的建議很多,但所提建議,在現有條件下難以實現,無法起到高效的作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不是說改就改的,這涉及到很多因素。讓他們重新回到父母身邊,解決好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就是解決留守兒童不再留守的最好方法。這樣的方法在短時間內是難以辦到的。 學校方面,對于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條件較差等問題,這只是三農問題中的一個方面,是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有效、高效、操作性強的建議。

3 結語

綜合上面有關農村留守兒童適應研究的四方面問題,可以發現:以比較客觀中立的研究視角,給農村留守兒童一個明確可操作的界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之外的方法――質化研究,關注兒童面對家庭環境變化適應的過程和更廣泛的情景性因素,對于深入、真實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針對性強、有效的建議和對策,將十分有用。近年來逐漸興起的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對這種研究選擇,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等.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3-40.

第2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6-024-1

一、問題的提出

心理彈性理論最早是美國學者在對處境不利兒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至今為止學術界對心理彈性的研究特別是在概念及其內涵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的研究前提作為其鋪墊,即心理彈性通常是個體處于一些特殊或具體的困境和不利情景中。美國心理學會將心理彈性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把心理彈性看作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行為、思考、行動等各方面,認為心理彈性可以通過學習培養發展。

筆者考量多方面的資料,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前往其他地區超過半年以上,而被迫留在戶籍所在地無法與父母雙方一起生活的在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約有5800多萬,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是否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周宗奎等調查發現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社交焦慮和孤獨感方面上存在顯著差異;黃艷萍也注意到非留守兒童的學習焦慮傾向顯著低于留守兒童;趙紅等人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比較自卑、對自身的評價明顯偏低,特別是在外貌、主觀幸福感等方面對自身評價明顯偏低。筆者發現,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實證研究較少,鑒此,筆者對江蘇省泰州市某所實驗學校(含中小學)的362名學生進行了實證調查,試圖探討該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狀況,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試。本研究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江蘇省泰州市郊一所普通實驗學校三到八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經篩選回收有效問卷362份。其中男生189人,女生173人;留守兒童165人,非留守兒童197人。

2.研究工具。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該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修訂,共有27道題,分為目標專注、人際協助、家庭支持、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五個緯度,采用5點評分法,問卷的信效度良好。復測后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x2/df=1.584,RMSEA=0.043,GFI=0.834,AGFI=0.852,CFI=0.863,IFI=0.868)基本支持了量表的結構效度。

3.程序。對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要求被試按指導語獨立完成問卷,收回問卷后剔除作答不全和答案有明顯反應定勢者,將數據錄入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以心理彈性為因變量,以是否留守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的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總體差異不明顯。在積極認知維度方面,留守兒童的得分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差異顯著(P

留守兒童

(N=165)非留守兒童

(N=197)t值目標專注3.55±0.663.62±0.54-1.120情緒控制3.47±0.763.41±0.830.091家庭支持3.46±0.663.53±0.73-0.226人際協助3.34±0.833.39±0.85-0.522積極認知3.54±0.763.83±0.81-3.012**心理彈性3.38±0.443.45±0.45-1.212(注:*表明P

本研究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表明,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各維度上的得分均要高于非留守兒童,顯示出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要稍稍地好于留守兒童,但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總體差異不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是雖然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長時間分離,但在學校得到更多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他們能分利用身邊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成為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

第3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摸向城市遷移,在城市務工以謀求生存和發展。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自卑與焦慮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大多缺乏依賴感和安全感,雖然有祖輩們的照顧,但老人們所能給予的更多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大多愛莫能助,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導致了孩子極易產生焦慮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總覺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再加上同伴們的冷嘲熱諷以及學業不良,他們更易表現出膽小怕事,行事萎縮以及自以為不如別人等自卑消極心理。

2.任性與自我中心

兒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對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滿足造成的一種心理特征。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因代養人過分溺愛嬌慣造成的任性的現象尤為嚴重。祖輩們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往往只注重簡單的滿足,不愿讓孩子受半點委屈,積久成習,便逐漸使孩子形成任性的個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原則,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識。

3.學習滑坡、厭學逃學

遠離父母,由于臨時監護不夠,使得“留守兒童”出現學習觀念淡薄,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加之成績不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和鼓勵,出現學習滑坡,對學習喪失信心甚至對學習有一種恐懼感。有些“留守兒童”因學習成績差被教師忽視或被同學譏笑,由此感覺受到冷落或打擊,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喜歡學習,有的甚至害怕學習,經常逃學。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在農村,很多“留守兒童”因祖輩管教不力,在學習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時間耗費于看電視、與伙伴嬉戲,甚至沉迷于錄像、網吧、電子游戲,學業幾近荒廢,隔代撫養下的“留守兒童”在學習習慣培養上的疏漏,嚴重影響了其自身的學業成績。另外,隔代撫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發展偏差,另一個方面由于祖輩的驕慣,缺乏監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誘因的影響而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于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大部分農村小學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乏正確的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很多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

3.社會教育不良

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學校周圍林立的網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學習、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錯的學生,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監督,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紀意識滑坡。他們開始逃學、曠課、不交作業,后來沉溺于網吧、游戲廳、歌舞廳,以至于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一旦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們就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責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地選擇留守監護人。充分考慮到祖輩撫養和教育的勝任力,而不僅僅是選擇一個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輩確實沒有教養兒童的能力,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方 ,承擔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任務。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齡很大,身體欠佳,本身的行為能力有限,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留守兒童”的祖輩也應該轉變教育觀念 ,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方法,嚴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從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轉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主要在政府。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要組織有關“留守兒童”的專項調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要把“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提到重要決策層面上加以重視,作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作來抓。各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要積極醞釀,制定有利于“留守兒童”中貧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計劃投入一定資金資助這些孩子。

3.改進學校教育方式,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班級應成立“留守兒童小組”,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委員會,要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他們生活上的求助給予解決,對心針對“留守兒童”的個別問題和個性問題,學校還要設立相應的咨詢機構,如:設立“留守兒童辦公室”,成立“留守兒童熱線”,確定接待時間,委派熱心且懂心理知識的老師負責接待。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危及他們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筑起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立體化網絡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心理學,2008-4,3-7

[2]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張.留守兒童,t望,1994,45

[4]佘凌,羅國芬.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理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新視角,心理學,2008-4,15-18

[5]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心理學,2005-5,63-70

[6]周宗奎,孫曉軍,范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對策,心理學,2008-4,19-24

第4篇

1.個體的差異

通過本次調研得知,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個體是有差異的,這種個體上的差異,是由父母的遺傳因素決定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素質,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有影響的,有的先前體質強健,有的體弱多病、有的智力發育緩慢,有的智力發育超前,有的肢體殘缺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待不同的個體,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心理輔導方法。對體弱多病的孩子,說服教育,多少五谷雜糧,多吃有營養的食品,不要挑食,積極鍛煉身體,使他們樹立自信。對智力發育緩慢的留守兒童,教師要在上課前精心設計教案,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和他們接受能力的不同,設計不同層次的訓練題,在一堂40分鐘的課堂上盡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特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的到張揚,但對智力發育遲緩的留守兒童,教師更要精心呵護,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多給他們營養,課后多給他們補課,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多和學生交流,敢于說話,敢于表現,讓他們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對身體有殘缺的孩子,教師要多給他們愛的關懷,讓他們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活動,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通過家校合作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及時干預他們由于身體的缺陷產生的自卑癥,鼓勵讓他們多與同伴交流,多參加力所能及活動,老師要創造各種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的身心的得到鍛煉,健康茁壯的成長。

2.家庭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主要的

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子女依托于祖輩或親戚監管,祖輩由于時代的不同,他們沒有文化知識,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大多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過度溺愛,從而造成依賴性較強,怕苦怕累,主動性不強,不愛幫助別人,有的甚至蠻狠無禮,在家不聽監管人的話,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有的頂撞老師,無法無天。這是因為農村留守兒童認知上出現了偏差,他們的父母常年不到身邊,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這樣的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老師及時和他們談心、交流,和他們做知心朋友,在活動中或談話的過程中,及時讓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的不良習氣及時得到矯正,用身邊的先進事跡、好人好事、名人效應來感化和教育他們,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監管人要轉變教育的方式,讓他們在吃飽的同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勞動中鍛煉他們的意志,從而懂得自己所化的一分一厘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從小養成節儉的優良品質,要善待別人,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要尊重,養成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其次教育他們要有愛心,懂得愛,不但要愛自己,更要愛別人。在幼小的心靈上種下善待別人的種子。人人多一份愛,社會才能和諧,他們的父母才能安心的工作。讓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美德。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3.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起著推動作用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是一支龐大的特殊群體,可是他們共同生活在社會這一大家庭中,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身邊每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年齡小,心理素質較差,思想容易左右,有的正是青春的發育期,身心教脆弱,容易受到周圍不良習氣的影響,尤其在這種科技高速發展,數字化信息滿天飛的時代,網絡游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侵蝕,不容忽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有的容易沖動、有的感情脆弱、有的消極怠慢、不愛學習,有的酗酒鬧事,有的沉迷網吧,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種摧殘。見于此我們整個社會動員起來,改變我們的周邊環境,為我們的留守兒童創設一種和諧的、文明的精神樂園,讓他們在這種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健康的,茁壯的成長,不要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吧,不要讓留守兒童純潔的心靈受到污點,更要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讓網絡開發商開發綠色網絡,從源頭治理社會環境,學校要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讓學生從小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充實自己。學校心理輔導室的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輔導。對青春發育期的學生,學校要對他們開設心理健康課,使他們的對周圍所發生的社會現象,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理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是非分辨能力,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民的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體現。

4.結語

總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較多,我們通過調研列舉了主要的三條,還有好多,如家庭的貧困,造成兒童自卑的心理,這就要社會及愛心人士贊助,獻出一片愛心,讓他們順利地完成學業,增加自信心。有的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有的缺少父愛、有的缺少母愛,他們是不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孤僻,總是不相信別人,為我獨尊、自暴自棄、不求上進。我們作為他們身邊的人,更應伸出雙手,敞開胸懷,讓他們投入到我們的懷抱,感受愛的溫暖,讓他們也不缺愛,敞開心扉和他們交流、談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這就是我們調研的目的,也是結果。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繼承者、傳播者、踐行者,我們通過干預和采取各種措施,呵護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

作者:鄭萬軍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通安小學

第5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作為農村學校教育人員,我們應深刻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問題和改善措施進行分析和實踐。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較孤僻、膽怯

很多父母錯誤的認為,兒童的教育應該依托于學校,對于兒童的心理沒有進行關注,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時間,使得很多留守兒童都出現了孤僻、膽怯心理,不愿意面對陌生人,與周圍人也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兒童從嬰兒向成人進行過渡,需要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一個依戀關系,才能夠讓孩子對社會、對世界保持信任態度,并且具有足夠的安全感,為孩子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但是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和關愛,使得心理長期處于焦慮和緊張的狀態,無法對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阻礙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教師之間的情感溝通。

(三)價值觀不夠完善

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能夠補償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給很多零用錢、買新衣服、買玩具等物質上的行為來進行彌補,而不對其進行感情上的溝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無形中也受到“物質至上”觀念的影響,價值觀存在錯位現象,比較重視享樂,安于現狀,而沒有認識到學習進取的重要性。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實踐

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教育者,在“知”的基礎上,應注重貫徹落實,將理論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一)開展心理輔導課程

心理輔導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缺少與兒童進行心里交流的時間,也沒有認識到兒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輔導。在學校日常工作中,應將心理輔導課程作為重要環節去落實,使留守兒童能夠在學校中接受正確的心理輔導教育,對自己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抒發,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完善,從而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以解決。心理輔導課程可以通過集體輔導和個人輔導兩種方式進行開展。集體輔導主要是通過班會、心理課程等方式進行,以班級為單位,向班級滲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和知識,正確樹立整個班級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集體輔導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由教師與學生一對一地開展輔導,針對學生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找到學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幫助學生抒發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引導學生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二)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的陰霾。例如,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快樂的一天”為題,讓學生寫出自己生活中開心的事,有的留守兒童就在作文中寫到,“我最快樂的一天是爸爸媽媽從城市中放假回來的那一天,爸爸給我買了好多玩具,媽媽給我買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們就坐車回去了,我非常難過。”在閱讀了學生的文章之后,教師聯系了學生的父母,讓父母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并在作文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溝通感情,使學生的郁結得到疏解,使得家長更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增加與子女相處的時間。

(三)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校工作當中,少先隊工作占據了重要位置,承擔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雖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所區別,但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不過德育注重學生的社會性品質的培養,而心健康教育則注重學生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學校在組織進行少先隊活動時,應時時處處考慮到留守兒童,特別是個別弱視兒童,想盡辦法讓孤僻的孩子們活潑開朗。教師要準確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家庭動向,根據他們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給予不同的關懷。當他們沒能過上生日的時候,及時地給予祝福,提出希望;當他們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頭哭泣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安慰,多關心多開導;當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給予無私真誠的幫助;當他們因為父母的離開而黯然傷心的時候,及時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養育方式;教養環境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9—0051—05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發生率較非留守兒童偏多,對此雖有不同認識,但多數研究結論支持了這一觀點。一般研究認為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兒童早期的家庭養育方式,另一是兒童留守期間的教養環境。這兩方面究竟是哪些具體因素起作用,各自的影響程度如何,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一、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根據江蘇中部和北部留守兒童的分布情況,我們隨機抽取了6個縣(市、區)9所中小學的400名留守兒童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和查閱檔案相結合的方式獲取研究信息。最后收回有效案卷312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38人,平均年齡10.53歲。小學生共231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04人,平均年齡10.22歲。初中生共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齡13.95歲。高中生共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齡17歲。

2.研究工具

(1)研究針對留守兒童早期家庭養育方式自編了含有7個因子的調查問卷作為自變量1,主要包括出生時母親的生產方式、哺乳方式、父母的抱帶時間、其他親人的抱帶時間、親子依戀關系、出生順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等。每個因子采用4個維度的選擇辦法。

(2)研究針對兒童留守后的教養環境自編了含有9個因子的調查問卷作為自變量2,主要包括留守時間、委托監管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監管人的文化水平、父母打工地與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地的距離、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類型、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情況、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父母或委托監管人與學校教師溝通的頻率等。每個因子采用4個維度的選擇辦法。

(3)課題組自編了含有7個因子的調查問卷作為因變量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狀況,具體指與父母、老師、同學以及委托監管人的關系狀況;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發展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行為狀態、情緒狀態、人格發展傾向等。每個因子采用4個維度的評價辦法。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基本評價,所以,本研究的問卷均由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和班主任在認真訪談家長的基礎上并參考留守兒童的心理檔案及其現實表現共同作答。為盡可能提高教師作答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課題組對相關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和班主任先行培訓指導,并對典型案例作分析解剖。

二、結果

1.早期家庭養育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在早期家庭養育方式中,兒童出生的順序以及非父母抱帶時間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無顯著影響。母親的哺養方式、父母抱帶的時間、親子安全性依戀關系、親子共同生活的時間幾項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具有較大影響。母親的生產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一般影響。

2.留守后教養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從表2可知,留守后教養環境所列各項均對兒童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委托監管人的教育方式、留守兒童本人的交友類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監管人的文化水平、親子間的聯系情況、家庭學校的溝通情況幾項具有較大影響,兒童留守時間、居住地類型、父母打工和兒童居住地的距離、父母打工的城市類型以及學校老師的關注程度幾項具有一般影響。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相關性的方向,我們對其中具有等級相關的幾組變量進行了分析。

在早期家庭養育方式里,父母抱帶的時間與兒童的道德品質發展呈顯著負相關,表明父母每天抱帶的時間越少,兒童的道德品質發展出現的問題就越多。父母與兒童共同生活的時間和道德品質、學習成績、人際關系三項也呈明顯負相關,表明留守前兒童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越短,其留守后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發展就越不理想。

在兒童留守后的學習生活環境里,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兒童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分別呈顯著和很顯著負相關,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兒童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就越差。委托監管人的文化水平與兒童的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也呈很顯著負相關,表明委托監管人文化水平越低,兒童的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就越差。親子間的聯系情況則有所不同,親子間聯系的頻率與兒童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呈顯著或很顯著正相關,表明親子間聯系越多,兒童的道德品質、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就越好。

第7篇

【摘 要】留守兒童是伴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的衍生物,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留守兒童群體的數量將會持續地擴大和增

>>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 山東省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 青海省化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與思考 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農牧區留守兒童現狀探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與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關于泰順縣九峰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策略研究 農村初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等.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05(10)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吳雪琴.四川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成都雙流中和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劉正奎等.留守兒童社會焦慮及相關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

[7]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8]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9]何資橋、曹中平、劉永剛等.湖南農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6(6)

第8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

1.同伴交往障礙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當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同伴交往方面的問題和困惑時,不能從他們身上習得人際交往的能力和策略,也得不到引導和幫助,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同伴之間的沖突。同時,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由于他們的“留守”這樣特殊的、非常規性的狀態及處境,更容易沉默寡言,封閉自我,不愿意與同伴交流,出現人際關系上不和諧。

2.自卑

有些農村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非常缺乏父愛和母愛,在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他們害怕別人的目光與議論。由于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當事人也會感到沒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農村留守兒童逐漸產生了這種自卑心境,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嚴重的會導致自閉癥。

3.逆反心強

農村留守兒童逆反心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一些平時就調皮好動的學生因為父母外出,行為大膽放肆,在教師和監護人管教的時候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愛與人對著干,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4.耐挫力差

許多調查發現“心理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情緒上欠穩定,對自己不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遇到問題時又很少向他人求助,這就導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由于長期缺少父母之愛和必要而又即時的撫愛,許多兒童的心理防線十分脆弱。

另外,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非正常狀態”中,還容易導致思維方式、感知覺和意志品質改變而喪失自身控制感。因此,政府機關、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予以足夠重視。針對于留守兒童特殊的心理生活環境,并結合本研究結果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二、建議

1.政府支持

為良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工作領導模式是必須的。而具體說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及硬件設施。但因為現實環境的制約,目前很多鄉鎮中小學還沒有條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與咨詢室。因此就需要教育部門積極為在職教師培訓創造條件,使教師能夠掌握基本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夠處理一般性心理問題。其次,社會環境的良好與否也關乎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教育部門應積極聯系司法部門、文化部門,協同整治和凈化校園周邊治安環境和文化環境,大力查處非法侵害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留守兒童優化一個健康的生活教育環境。

2.學校干預

學校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一方面,它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與同學所提供的和諧的氛圍與環境可以部分彌補兒童家庭情感依戀的缺失。學校應建立三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一級,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他們樹立規范意識和行為,發展健康心理與未來潛能,主要針對生活適應、學習方法、人際關系、人格塑造等內容進行教育;第二級,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調適能力,防范出現學習焦慮、孤獨自卑、脆弱敏感、沖動傾向,以及厭學逃學、吵架斗毆、泡網吧等行為問題,預防人格偏差現象,及時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第三級,矯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主要針對心理適應障礙、學習障礙、人際關系障礙、人格障礙等問題進行糾正。

3.家庭關愛

家庭關愛與教育的缺失是導致留守兒童諸多心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這種缺失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所在。首先,從留守兒童家庭本身來說,由于母親外出的留守狀態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最為嚴重,因此在兒童幼年時母親應盡量不要外出,以使兒童早期形成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從而保證其早年心理發展的順利進行。對已經留守的兒童來說,為最大程度的減少家庭關愛與教育缺失所帶來的影響,臨時監護人應肩負起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加強在家庭中與留守兒童的交流、互動。讓留守兒童在一個新的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完整性與互動性,從而讓其可能偏離正常軌道的心理發展重新走上健康之路。其次,留守兒童家長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創造更多的機會,采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這是因為孩子在寄養期間,與親生父母的接觸是以后團聚的必要步驟。同時留守兒童家長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和學校的聯系,隨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和心理近況,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學習,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質,從而配合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

4.社會扶助

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它的解決也離不開社會的扶助。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扶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留守兒童所在村組、社區應充分提高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幫助留守兒童家長就近尋找合適的臨時監護人,并在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的過程中,擔負起監督臨時監護人的責任。同時切實加強區內治安環境,保障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并避免留守兒童被社會上的不良分子引誘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家庭關愛與教育的缺失是無可避免的,除了在學校與新的監護家庭中彌補這種缺失外,還可以在留守兒童所熟悉的村組與社區氛圍中彌補這種缺失。社區內可以征集大學生志愿者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并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此外,也可以發動留守兒童的同齡孩子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互幫互助。一方面可以加強兒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留守兒童通過幫助他人也可以獲得一定自我概念的加強。

參考文獻:

[1]蘇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以湖南省石門縣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2]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3]高亞兵,彭文波.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4).

[4]高亞兵.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7).

第9篇

關鍵詞 心理健康;留守兒童;兒童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 我國農民工數量驚人,因此在農村地區,也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存在。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的留守兒童由于年幼時期脫離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為兒童中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群體。這一群體在年幼時期和祖輩生活,由于代際差異過大,和祖輩難以形成十分親密的情感聯系。由于與父母之間的聯系較少,他們情感上缺乏依戀的對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傷害。在情緒上,部分留守兒童出現十分消極避世的情況,其性格壓抑,情感得不到釋放,且沒有進行心理輔導的條件,有的兒童心理問題越發嚴重,需要治療。

普通兒童心理問題現端倪 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這影響到我國絕大部分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成為父母之后,其行為與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兒童。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許多家庭都不甚穩固,單親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對于兒童的心理造成的嚴重損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會對兒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還有另外一種極端現象就是,有的父母過于溺愛兒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歲了還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可能會造成兒童與父母關系的過分疏離或過分親密,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寵溺,難以形成對于事物的正確認知。

兒童心理問題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兒童心理問題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問題。目前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之后,多數是在家庭或者幼兒園、學校環境中進行解決,然而效果乏力。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很多人認為心理上產生問題就是“精神病”,本身抱著一種鄙夷的態度,無法合理對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現學習困難、交往困難,染上惡習甚至走上不歸路,其長大后的風險也會逐漸增加。這使得兒童心理問題逐步成為公共衛生問題。

2 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解決路徑

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公共衛生問題,因而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此全力重視起來。從政策層面上來說,我國政府應當將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來關注,要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統籌相關工作,調配各方資源,明確權利責任,使得兒童心理問題的調研、干預、決策等工作能夠真正妥當地開展起來,方能夠為具體工作的實施明確目標,使得各項措施得力。

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 確立了相關的主管機構之外,接下來就要從操作層面上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一方面,需要做好調查研究、跟蹤訪問的工作,對于我國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實時動態的掌握,使得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基本的依據。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各地區、各個時段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的實施。在這個階段中,需要集合社會、學校、幼兒園、家庭的資源,使得社會的多種資源能夠投入到相關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傳兒童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 目前,我國的普通民眾對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還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這就需要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同時,加強相關的宣傳工作。大眾傳媒、教育部門、教育機構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關知識,加強對于兒童心理問題現狀的認識,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合理的宣傳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兒童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現狀和影響,才能夠使得全社會都重視這一問題,并且形成合力解決這一問題。

3 小結

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客觀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結力量、整合資源、貫徹實施策略,我國當代兒童才能夠在健康愉快的環境中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葛元,孫小蒙.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狀與成因研究[J].學理,2013(30):105-106.

第10篇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57-02

【關鍵詞】 精神衛生;監護;人格;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國內學者研究發現,留守現象使兒童產生較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消極人格特征[1]。親子分離,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但國內外專家認為親子分離未必會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關鍵問題不在于分離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監護人)對兒童的關心程度能否補償和代替親生父母[2]。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進行比較,探討不同監護人家庭教育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同時也為制定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湖州市南潯區菱湖一中、長興縣虹星橋中學、溫州鬧村中學、湖州南潯區練市小學、麗水市縉云長坑小學、溫州市洞頭縣城關二小共6所中小學校,從中抽取800名留守兒童和800名非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379份,其中留守兒童756名,非留守兒童623名。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281人,隔代監護374人,上代監護49人,同輩監護52人。

1.2 方法 采用自編“農村學生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國修訂本)”(簡稱CPQ)對被試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農村學生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家庭教育狀況(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的狀況、監護人的家庭教養方式)。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隔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見表1,2。

2.2 單親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留守兒童中,屬于單親監護類型的占37.17%,其中由母親單獨監護的留守兒童占77.22%,是父親單獨監護的3倍多。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單親監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只在“軀體化”和“焦慮”2項得分上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t=2.48,2.91,P值均<0.01),其余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單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只有“恃強性”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t=-2.02,P<0.05),其余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3 上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兒童中,屬于上代監護類型的比率最低,占6.48%。上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發現,在癥狀自評量表中,留守兒童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及“總分”、“癥狀指數”、“痛苦水平”、“陽性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上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的各項得分與非留守兒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兒童中,屬于同輩監護類型的占6.88%。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發現,在癥狀自評量表中,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只在“抑郁”、“恐怖”2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t=2.42,2.05,P值均<0.05)。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同輩監護的留守兒童各項得分與非留守兒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調查發現,與非留守兒童相比,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較多,且隔代監護留守兒童有較多的消極人格特征,如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較低,而興奮性、憂慮性、緊張性、焦慮感、神經過敏感性較高。相比而言,單親監護和同輩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差異較小。結合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結果[4],筆者認為,隔代監護、上代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其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有關:一是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內容狹窄,50.89%的隔代監護和24.49%的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只涉及兒童的生活,對兒童的學習和品德等方面較少關心。進一步調查發現,隔代監護人中68.98%是農民,學歷層次普遍很低(51.09%為小學學歷,35.60%為初中學歷),隔代監護人的文化水平很低,不可能對兒童的學習進行指導、督促和管理,又由于年歲較大,力不從心,對兒童的個性、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無精力管教。二是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在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方面存在溝通交流不足和對兒童情緒情感接納不夠等問題,如53.35%的隔代監護人和50.00%的上代監護人平時不能傾聽兒童的煩惱,導致能主動向監護人傾訴的留守兒童也較少(隔代監護為14.21%,上代監護為14.29%),而19.30%的隔代監護兒童和24.49%的上代監護兒童有了煩惱選擇沉默忍受。在與留守兒童的訪談中發現,90%上代監護兒童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遇到煩惱容易選擇自行解決或壓抑的方式。三是2種監護人的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問題,如隔代監護人較多采取溺愛、遷就,上代監護人較多采取不管不問的教養方式。

4 參考文獻

[1]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2] 桑標,主編.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1.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31-32.

第11篇

【關鍵詞】 精神衛生;對比研究;學生;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6-0651-03

Mental Health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Different Types in Rural Hanchuan/WANG Shu-ming, DENG De-hong, ZHOU Zhao-hong, et al. Han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nchuan(431600), Hu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arents 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2 548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6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Hanchuan.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CL-90. Results For anxiety and hostility, the scores were remarkably different among the parent migrant-work types. For the factors of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scored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parents at home. For the factors of anxiety and hostility and psychoticism, the score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mother at home scored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For the factors of anxiety and hostility, the score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father at home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parents at home. Conclusion Parents working outside will do harm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f one of parents at home as foster parents (especially mothers), it is benefit to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Rural population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長期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16歲兒童。根據父母的外出情況,留守兒童可以分為2種類型:雙親外出和單親外出[1]。留守兒童在全國的分布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湖北省作為全國的勞務輸出大省,其留守兒童數量占全國總數的近6%。兒童向成人發展的過渡階段,一方面要尋求個體的獨立,另一方面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2]。這時的個體面臨較多的心理沖突和壓力,對處于父母親情相對缺失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來說,他們體驗到的心理沖突和壓力可能比一般農村青少年更為嚴重,因此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表明[3],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良好溝通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發展需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該研究旨在通過調查,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差異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為開展健康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首先抽取湖北省漢川市2個鎮和1個鄉,在選取的鄉鎮中抽取小學和中學各1所,調查五~九年級的所有在校學生。選取的中小學校分別是城隍鎮農利小學、城隍鎮中學、廟頭鎮平章小學、廟頭鎮中學、灣潭鄉灣潭小學、灣潭鄉灣潭中學。發放問卷2 599份,收回有效問卷2 548份,其中留守兒童1 284名,非留守兒童1 264名。將留守兒童分為3種類型: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者627人;父親外出打工,與母親一起生活者484人;母親在外打工,與父親一起生活者153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自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CL-90)[4]”對被試者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留守兒童父母及其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其父母及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的狀況。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由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10個因子構成。每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0~4),分數越高,心理問題越嚴重。

1.2.2 調查程序 研究主試均由具有施測經驗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人員擔任。在施測之前,對所有主試進行指導語、問卷內容以及施測注意事項的培訓。在具體施測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每班由1名主試負責,當場收回問卷。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LSD法進行兩組間比較。

2 結果

2.1 不同打工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按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情況,將留守兒童分為3組,他們之間在焦慮和敵對2項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父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僅父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9項因子和總分、總癥狀指數、陽性項目數、陽性癥狀痛苦水平量表得分與非留守兒童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母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僅母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SCL-90 9項因子得分和總分、總癥狀指數、陽性項目數與非留守兒童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但陽性癥狀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在SCL-90量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和總分、總癥狀指數、陽性項目數、陽性癥狀痛苦水平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5 留守兒童煩心事的傾訴方式 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傾訴方式和對象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05,P

3 討論

家庭教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教育產生極重要的影響,留守學生的父母不在身邊,缺少了家庭“后盾”,如果孩子有了委屈需要父母的關心、疏導、幫助和指導時,卻不能及時傾訴,會覺得內心很難受、煩悶、脾氣暴躁,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危害。

父母有一方在家比雙方均外出打工要好,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指標間也未發現顯著性差異,主要原因可能有:父母一方可以對兒童的學習進行指導、督促和管理,對兒童的個性、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進行管教。另一方面與兒童溝通容易,也愿意主動與其進行溝通,聽取兒童的煩惱。其他研究也證實[5],父母雙方外出家庭的家庭功能顯著低于單親外出的家庭,即留守兒童與寄養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顯著低于與自己父母組成的家庭。哪怕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親密度和適應性也顯著高于隔代撫養。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雙親均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后,遇到困難時因缺少幫助,極易產生心理焦慮、抑郁、敵對、精神病性、恐怖、偏執等心理問題,這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相似[6-7]。這類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會出現某些情緒或行為問題以及社會適應不良,有自信心不足、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嚴重、自我貶低或自暴自棄等不良傾向。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還可能表現為內向、抑郁、敏感,對自己做出消極的、負面的評價時,則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因缺乏自信心而回避有競爭評比成分的活動;對別人的批評十分敏感,只要別人話語稍重,就會引起他們的極端、過激行為。

有研究發現,兒童的行為問題與母親的支持存在顯著負相關[8-9]。調查顯示,母親的心理支持能降低兒童精神性指征。在中國“嚴父慈母”的傳統教育下,母親支持更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父母外出所造成的親情缺失,更容易消除留守青少年的焦慮和敵對感。Grotevant等認為[10],母親比父親更主動,母親多是交談的發起者,母親比父親更能接受孩子的觀點。相反,父親更喜歡下斷語,不愿意傾聽,更傾向于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而不試圖去理解孩子,也不愿意與子女談論情感和個人問題。建議在條件允許時,外出打工的家庭應盡可能讓母親留在家中撫育孩子,將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正常發育。

留守兒童更傾向于把情感寄托在身邊的朋友身上,特別是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他們在最需要情感的照顧而又得不到照顧時,年幼無知的他們往往容易被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11]。高亞兵[12]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較少與祖輩傾訴,本調查中也呈現類似現象,分析原因有:祖輩年歲較大,力不從心,對兒童的個性、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無精力管教;祖輩文化程度較低,溝通交流方法不正確,對兒童情緒情感接納不夠;不愿傾聽兒童的煩惱。研究中還發現,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選老師為傾訴對象的人數都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和教師之間信任感還有待加強,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作用還未充分發揮,這與農村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知識有關,建議政府增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對中小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專業知識的培訓。

4 參考文獻

[1] 潘璐,葉敬忠.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2):5-17.

[2] 房超,方曉義.父母―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3,11(1):65-72.

[3] GROTEVANT HD, COOPER CR.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 in adolescence. Human Dev,1986,29(2):82-100.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41-244.

[5] 梁靜,趙玉芳,譚力.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7, 28(7):631-633.

[6] 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21-522.

[7] 范方.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8] 文,張文新,紀林芹,等.母親行為與兒童行為問題的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2):277-279.

[9] 趙景欣,劉霞,申繼亮.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與其抑郁、孤獨之間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1):36-42.

[10]GROTEVANT HD, COOPER CR. 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DAMON W,EISENBERG 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Detroit:Detroit free press,1983:47-58.

[11]吳澤華,曹偉華,喻潔.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法制與社會,2008,(9):260-261.

第12篇

論文摘要:以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為被試,考察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采用艾森克人格測驗和scL一9O對蕪湖一所中學16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差異。

一、引言

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加人到經濟建設的隊伍中,這必然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因此,有關這一群體的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的大多數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幾率高于非留守兒童,并且,在學習成績、社會交往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有顯著差異。桑標、范方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由于其家庭環境的改變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點:一是樂群性低,比較冷淡;二是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安[Ci]。黃艷蘋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總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均差,主要表現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z]。盧利亞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很高,具有輕度及其以上心理問題的3100,他們的SCL-90的得分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表現突出的是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和恐懼[3]。目前,大多數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都表明,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優,但對于人格對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響,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如何,等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人格類型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希望能通過人格教育來改變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一)被試

采用整群取樣法,在蕪湖市某初中進行取樣,其中留守兒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選取非留守兒童8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試年齡在13一15歲。

(二)程序與工具

采用量表測驗法對留守兒童及對照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試,用SPSS11.0進行數據處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少年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簡稱EPQ)"實測,該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種自陳量表,包括4個量表:E—內外向;N—神經持質,又稱情緒性;P—精神質,又稱倔強、講求實際;L謊造或自身隱蔽。經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計算,前3個量表代表人格結構的3種維度,它們是彼此獨立的,L則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質,也表現社會性樸實、幼稚的水平,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國的艾森克測驗由陳仲庚等于1981年修訂。

心理健康水平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編制的Hopkins癥狀清單(HSCL1973)的基礎上,于1975年編制而成的。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它對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于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統計

數據錄人完成后,用SPSS11.0進行方差分析、事后檢驗等。

三、結果

(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人格類型

根據癥狀自評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測量結果,將SCL-90中10個因子分呈陽性的被試及EPQ中典型精神質和典型神經質的被試人數統計如下(見表1)a

(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比較按留守兒童以及非留守兒童分類,對其心理健康十個因素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十個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差異。

(三)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對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由艾森克人格問卷區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間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留守兒童的氣質類型與其心理健康的十個因素均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四)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對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精神質、內外向以及神經質)以及心理健康之間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留守兒童的精神質、內外向與其心理健康的十個因素均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神經質人格類型中,焦慮因子對其人格類型產生顯著差異(F=3.45,P=0.029)。

四、討論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在SCL-90的十個因子上,留守兒童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和偏執幾個因子差異尤為顯著。在對留守兒童的人格類型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分析時,發現其人格類型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不顯著,即人格類型不能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產生以上結果的原因有:一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影響了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親或母親角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導致家庭環境的改變,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及行為問題。另外,有些留守兒童被寄養在親屬或祖父母家里,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態度也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二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留守兒童人格類型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不顯著,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從該概念中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是指十六歲以下的兒童。本研究的被試年齡在13-15歲,在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人格還在繼續發展之中,這種不穩定的因素無法來預測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另外,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兩個部分,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因此,在本研究中沒有發現氣質類型和人格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結果也說明了,任何氣質類型和人格類型的人群都有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的可能,因此,教師要全面的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日常表現,應根據不同兒童的人格類型來因材施教。

五、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av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97视频一区| 午夜一二区| 午夜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xxxx18hd护士hd护士| 欧美亚洲精品suv一区| 九九精品久久| 亚洲一二三在线| 99热久久精品免费精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亚洲综合公司| 久久91久久久久麻豆精品| 性少妇freesexvideos高清bbw| 首页亚洲欧美制服丝腿|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久久久| 国内精品在线免费|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 国产精品偷拍| 国产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久| 久久国产精品欧美| 日本一区欧美| 国产一区www|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欧美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国产在线看|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7777久久久国产精品| 91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一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 亚洲码在线| 久久福利视频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8年|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资源一区|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国产一二区精品| 午夜电影一区| 精品久久一区| 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九一国产精品| 久久黄色精品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米奇7777| 99爱国产精品| 国内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欧美精品粉嫩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一二| 十八无遮挡|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我来|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冷| 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xxxxx| 国产日韩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亚洲va在线va|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 91精品资源|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 免费超级乱淫视频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第一区| 首页亚洲欧美制服丝腿| 91国偷自产中文字幕婷婷| 性欧美1819sex性高播放| 精品国产91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