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美學特征

茶文化的美學特征

時間:2023-07-06 17:17: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美學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茶文化的美學特征

第1篇

摘要:對于茶文化體系來說,如果能夠將其應用到整個動畫電影作品設計活動中,也能夠為整個茶文化體系傳承發展提供重要的載體和空間,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茶文化元素與動畫電影作品設計活動相結合,其必然也能夠為整個茶文化體系傳承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和幫助。本文擬從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分析入手,結合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現狀以及其發展要求認知,從而探究動畫電影作品中茶文化的應用價值及美學意義。

關鍵詞:動畫電影作品;茶文化應用;美學意義;價值理念;文化元素

在我國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茶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階層中,成為集合社會科學、人文科技、自然三位于一體的全能型文化,我國人民對茶的認識也從簡單的飲用逐漸發展到藥用、待客、祭祀等方面,同時由茶文化衍生出的繪畫書法,歌舞等藝術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可以說,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價值理念和內涵元素更為豐富。結合動畫電影作品的開展狀況,可以看到如果能夠將茶文化元素與動畫電影作品設計活動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動畫電影設計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時也是為茶文化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國傳統茶文化體系的價值所在。

1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分析

我國有著豐富完善、內涵成熟的茶文化體系,可以說該體系在形成過程中,融入了多樣元素,尤其是茶文化體系實際上是社會大眾的飲茶習慣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體系化結合。通過對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諸多元素,除了物質上的元素內容外,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也是我們應用該文化體系的重要支撐。1.1茶文化的內容分析茶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在種植、烘焙、沖泡茶葉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特征,包括古老的茶道,茶詩,茶舞,茶藝表演等等內容,尤其是在我國的隋唐時期,茶文化達到發展的高峰期,而這一時期我國的詩詞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發展,大量有關茶文化的作品因此流傳下來,并且茶文化的發展與我國的宗教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結合了儒家、道家、佛教之后的茶文化,更是發展成為我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元素內容。

1.2茶文化的特征分析

茶文化由于它擁有漫長的發展歷史,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歷史有關茶文化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期,武王伐紂時候茶葉就已經成為了貢品,隨后茶葉作為貿易產品,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重要物品;此外茶文化還具有時代性的特點,新時期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讓茶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也讓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更加顯著;茶文化還有民族性、地區性和國際性的特征,彰顯出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茶文化體系不僅是一種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現的思維理念和價值內涵,而這實際上也發展成為當前我們應用茶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礎。

2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現狀以及其發展要求認知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成熟,如今人們的觀賞需要也呈現出了全新變化,而動畫電影作品不僅是一種文化元素,同時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詮釋。通過對動畫電影作品的具體設計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其整個設計過程,未能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從而限制了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效果。

2.1動畫電影的設計現狀分析

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認的動畫電影大國,兩個國家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美國的動畫電影以數字化的制作為代表,主要的特點在于運用夸張的人物形象表達出“美國夢”的價值觀點,而日本的動畫電影則是以噴筆繪制為主,人物造型設計優美,內容含義豐富。中國作為動畫電影制作的后起之秀,在不斷探索中追求創新,成功制作出一大批成熟的動畫電影作品,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國際動畫電影制作的前列。

2.2動畫電影的設計特點分析

動畫電影與其他類型的電影相比,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它善于運用人物造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注重細節的刻畫讓觀眾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數字化技術與動畫電影相結合之后讓整個畫面達到非常完美的效果,曲折的情節和大團圓的結局能夠迎合觀眾的心理需求,鮮明的主題洋溢著價值理念,配合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讓國產的動畫電影作品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愛。但是從我國整個動畫電影設計活動的具體開展狀況進行分析,其中缺乏必要的設計理念和價值內涵,特別是整個動畫電影設計時,缺乏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應用,從而大大限制了該藝術體系的應用效果。

3動畫電影作品中茶文化的應用價值及美學意義

隨著當前人們審美理念不斷變化,如今人們對美學的價值意義認知更為成熟,從以往的關注外在逐漸發展為關注文化內涵的有效融入,結合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涵和價值作用,可以看到,如果能夠將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要求與整個茶文化理念內涵應用相結合,其必然能夠實現整個動畫電影作品設計活動的最佳效果。

3.1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動畫電影作品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我國也出現了大量有關于茶文化的影視作品,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動畫電影《烏龍小子》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影視作品可以為茶文化的傳播提供合適的載體,同時通過動畫電影這一藝術形式也可以讓我們看到茶文化的發展狀況,以及在未來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借助動畫人物讓觀眾更深入了解這一文化,我國地域遼闊,茶文化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可以為動畫電影提供大量的創作素材,借助茶文化的內涵也可以開拓動畫電影的制作思路。

3.2茶文化在動畫電影作品中的美學意義

茶文化的內涵豐富,由茶文化衍生出的茶歌茶舞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利用這些文化價值進行設計的動畫人物造型可以讓觀眾有熟悉感,同時在動畫電影中穿插的茶藝鏡頭能夠賦予作品更深刻的內涵,同時茶文化對于其他國家的人們來說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借此促進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從美學角度出發,我國茶文化中的茶藝表演有著獨特的東方之美,它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也可以說是東方文化在動畫電影中具體體現。

3.3茶文化理念融入動畫電影作品的價值分析

茶文化在我國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茶文化與儒釋道宗教的結合更是為茶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內涵,變得越來越充實。近些年來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讓更多影視作者開始關注我國這一傳統文化,因此,通過從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內容和意義認知,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各項元素能夠被應用到當前所開展的動畫電影作品設計過程中,當然,認知該元素在整個動畫電影作品中的應用思路,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美學意義,從而為茶文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當然,之所以要融入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其從實際上看,也與當前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審美理念和價值內涵變化有著重要關聯。

3.4以動畫電影為載體,融入傳統茶文化理念

以茶為主題,以動畫電影作品為載體,加之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用觀眾所熟悉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讓觀眾重新認識這一文化,從而達到宣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感受茶文化溫潤的氣質。結合當前社會大眾的審美理念變化狀況,不難看出人們對傳統茶文化體系的價值作用認知日益成熟,因此,如果能將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理念,其必然能夠實現最佳設計效果。

4結語

動畫電影作品中茶文化的運用既可以為電影整體增添美好,讓電影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同時也為我國古老文化的傳承提供合適的載體,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到這一文化。動畫電影作品作為一項系統化的設計活動,在開展該設計活動時,不僅要充分注重融入完善的設計元素,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選擇合適的設計定位,通過具體元素內容的詮釋和表達,從而若滿足動畫電影作品的設計要求。不僅如此,如果能夠將茶文化元素的具體內涵融入到整個動畫電影作品設計活動中,其必然能夠在豐富設計元素的同時,提升整個動畫作品設計活動的設計品質。

參考文獻

[1]孫珊珊.中國傳統視覺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34-137.

[2]曹彥琰.傳統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動畫場景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152-155.

第2篇

關鍵詞:茶文化;電腦藝術設計;價值;應用路徑

近些年,隨著計算機在我國的快速普及,尤其是一些設計軟件的普及和應用,我國電腦藝術設計日益成為社會的主流,被各行各業中廣泛使用。電腦藝術設計一方面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藝術設計方式,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設計師”。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社會思想多元化的影響,我國電腦藝術設計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盲目推崇西方審美理念、傳統藝術內涵不足、設計方式單一、設計內容單調等等。而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恰恰能彌補電腦藝術設計的這些短板。因為其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底蘊,更是很好的藝術價值和優秀的審美取向。由是言之,將傳統茶文化融入到電腦藝術設計當中,就應當是我國電腦藝術設計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1傳統茶文化在電腦藝術設計中應用的表現

近年來,我國電腦軟硬件有了很好地發展,這使得電腦藝術設計日益成為我國設計行業的主流,各種設計軟件也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現代化的設計工具離不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熏陶及影響。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并且還能不斷發揚光大,一個關鍵原因是因為茶文化有著深厚的藝術內涵和思想價值,這二者交融互動,通過豐富的載體得以呈現,讓人在得到美的享受同時,更能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啟迪。因此,將傳統茶文化融入到當前電腦藝術設計當中,一方面能夠很好地發揚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另一方面更是能夠為我國電腦藝術設計注入更多的美學內涵,提升其藝術水準。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茶文化從魏晉時期便開始嶄露頭角,日益成長壯大,并逐漸在我國社會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區別于其他一些文化類型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其有著很強的滲透力和包容性。滲透力,指的是其能夠將自己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理念以及價值追求,潤物細無聲般浸潤到其他領域當中,讓其他領域的文化在內涵和表現形式上都能找尋到茶文化的影子。包容性,指的是茶文化并非一成不變,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借鑒能力,能夠不斷從其他優秀文化類型當中吸收營養,并根據自己的特性進行有機融入,不斷擴充和豐富自己,讓自己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始終屹立于時代的潮頭,并引領社會的審美取向、價值追求以及藝術水平。從現存的很多古籍、古詩、古畫等古代作品來看,很多內容都跟茶文化息息相關。我國傳統茶文化在融入電腦藝術設計中時,主要應從兩個維度去發力。首先是茶文化的思想價值。茶文化的思想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分別是“中庸和諧”“天人合一”以及“禪茶一味”。這三方面的思想內涵對于提升電腦藝術設計水平有著不可小覷的促進作用。因為我們討論茶文化與電腦藝術設計的融合,并不僅僅是要利用茶文化的審美取向和藝術價值,更是要充分發掘茶文化的思想底蘊,因為藝術是思想的具體呈現載體,沒有思想的藝術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將思想內涵與藝術有機融合,才能讓藝術更加充滿魅力,也更能打動人心。中庸和諧的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主張人們要在做人做事上面秉持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不做過分事、不說過頭話,要將自己的言行舉止放置于我們傳統道德和社會主流理念的范疇里。這一理念對于電腦藝術設計大有裨益。其能讓人們在設計時,秉承一種端莊而嚴謹的態度,讓自己的設計更加符合社會主流審美理念和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杜絕那種千奇百怪、嘩眾取寵的設計,即便是創新設計,也有度有道,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樣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從字面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其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其要求人們學會尊重自然并更好地順從自然規律,讓自己的行為舉動與大自然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更是要求人們要學會感悟自然之美,從一花一草、山川河流當中領略到自然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審美。如果說中庸和諧賦予電腦藝術設計的更多的方法論,那么天人合一的理念則能夠給予電腦藝術設計更多操作層面的內容,讓其更加充滿靈韻,也更具中國范兒。而禪茶一味則源自于茶文化與佛教的融合,其最大的貢獻是將茶文化升華到了哲學的領域,讓茶文化具有啟迪人心、發人深省、醍醐灌頂的精神作用。將其與電腦藝術設計相融合,能夠讓藝術設計作品在具有較高美學價值的基礎上,融入哲學和精神上的內容,讓藝術設計更具思想感染力和價值引領力。茶文化與電腦藝術設計融合另一個需要發力的維度,是茶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內涵。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憑借其強大的滲透性,將自己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內涵與各種藝術領域交融互動,讓自己擁有了深厚的美學內涵。譬如說,茶文化在繪畫中的滲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茶畫;茶文化與傳統建筑的融合,形成了典雅而充滿靈氣的中國園林藝術,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是言之,將傳統茶文化應用與電腦藝術設計中時,就要從分提煉并總結茶文化的這些美學內涵和審美價值,讓其提升電腦藝術設計者的美學功底和審美水準,從而設計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2當前電腦藝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1我國很多電腦藝術設計偏重于實用性,缺乏足夠的靈氣,不少藝術作品略顯呆板和模板化

從現實中可以看到,由于我國電腦設計發展的動力主要是商業價值,而由于我國社會主流審美理念的相對較低、廣大設計者普遍缺乏創作靈性等原因,就導致這些商用的電腦藝術設計往往只是注重其實用性———能夠使受眾群體記憶尤深即可。譬如說,前些年被輿論所詬病的腦白金廣告就是如此,其廣告片為電腦藝術設計作品,兩個老人一邊跳舞一邊宣傳其產品。這則廣告的實用性很強,能夠通過夸張的舞姿和面部表情設計以及重復的語言,讓觀眾在很短時間里記住其產品。然而其卻缺乏足夠的靈氣和美學價值,甚至是略顯低俗。諸如此類的電腦藝術設計作品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累述。應該說,電腦藝術設計當前存在的這一偏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些藝術設計專業學校的教育理念,讓其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加偏重于藝術設計的實用性,而忽略了藝術設計的靈性。這一偏差應當盡快扭轉。

2.2當前電腦藝術設計在融入傳統文化時,存在片面化的偏差

從實際中可以看到,當前很多電腦藝術設計者是比較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也想要在藝術設計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其選擇的傳統文化卻較為片面和狹窄,存在符號化、表面化、淺顯化等不足。這反映出來的是設計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還有待提升,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號,沒有對傳統文化有深入而系統地了解。譬如說,很多藝術設計在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時,往往這是局限于大紅燈籠、中國結、紅棉襖等直觀的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囊括文字、繪畫、藝術、哲學、價值理念、民俗等物質和非物質內容。這一情況的存在,也會使得很多受眾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面,因此這一短板應當盡快彌補。

2.3電腦藝術設計還存在表現形式單一、文化擴展不足等弊端

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即便是同一文化類型,也應當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設計方式。譬如說,一種藝術和文化既可以用文字來體現,又可以用圖形或是音頻來體現。但是從當前我國電腦藝術設計現狀來看,其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表現形式存在單一的弊端。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還是因為設計者的設計理念較為陳舊,導致手段單一。另外,在文化擴展上也有待提升,很多藝術設計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個文化的范疇里,沒有也缺乏能力將不同或相似的文化類型整合到一起,讓不同文化在融合碰撞中煥發出新的火花。

3傳統茶文化在電腦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路徑

3.1要從分發掘茶文化的知識內涵,將其有機融入到電腦藝術設計當中

傳統茶文化知識內涵十分博大,其體現在諸多領域,如音樂、詩歌、繪畫、建筑等等。而電腦藝術設計所涉及的領域也是多種多樣,從某種程度上講茶文化與電腦藝術設計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和重合性。由是言之,提高電腦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將茶文化的知識內容融入其中。在具體路徑上,一方面要創新思路,將茶文化的知識內涵巧妙而精準地融入到藝術設計當中。比如說,在設計一些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作品時,不妨從茶文化中汲取其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內容,以此來提升電腦藝術作品在文藝方面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茶文化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呈現載體,如舞蹈、歌曲、茶藝表演、茶道演示等,增強電腦藝術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從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針對性。

3.2要通過各種方式盡快提升電腦藝術設計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尤其是對傳統茶文化的認知和了解

設計師是藝術設計的直接執行者,他們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藝術作品的水準。從實際來看,我國當前很多電腦藝術設計師多為年輕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普遍較少,對傳統茶文化的認識更是較少。加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深,因此我國很多電腦藝術設計師們在設計作品時,往往會以西方審美觀為主,離我們的傳統文化相去甚遠。對于此,一方面要通過引導、培育、講座等方式,盡快提升現有電腦藝術設計師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茶文化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廣大高校的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程中開設與茶文化有關的課程,并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讓茶文化更好地浸潤到藝術設計學生的心中。

第3篇

關鍵詞:紫砂陶;茶文化;文人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046-01

宜興的制陶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對宜興古窯的發掘證實: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陽羨人的祖先就能制陶,到了漢代則大量生產日用陶器,發達的陶藝工業標志著歷史上宜興的繁華。紫砂的原產地為宜興,紫砂陶是由“宜陶”生出的一枝,是陶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見證。

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被注入了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蘊,在茶的種植、加工、沖泡過程中,凝聚起道德與美學意識,形成一種具有獨特的民俗禮儀特征的象征藝術。茶具——作為茶飲載體,也理所當然地在茶文化的發展與演變中,形成具有影響與推動作用的派生文化。如果沒有茶具就不會有茶飲的文化品位,如沒有茶具的發展就不會有茶文化的豐富與提高,作為中國茶具的紫砂壺,更在茶文化的發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視與關注。

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爭鳴,儒道釋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也給茶文化的發展起著原動力的影響。光從陸羽《茶經》匯錄的茶史人物來看,也幾乎全是儒道釋三家的代表人物。茶文化的柔靜思想恰好與推崇中庸沿簡、崇尚平樸自然、提倡內斂喜平的時代思潮不謀而合。表現在對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樸形象能夠體現時代思潮與茶飲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參與紫砂器的創作活動,推動了士人的購藏風尚,引導了紫砂技藝在藝術典雅情趣上的豐富與提高。

紫砂壺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經過千百年的風雨、一代代藝人杰作流傳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詠茶名篇,贊嘆紫砂壺的精妙。

砂壺宜茶。紫砂泥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形狀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強,干燥收縮率小,燒制溫度廣,變形小,生坯強度大,冷熱急變性好;紫砂泥本身無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制陶。紫砂壺的口蓋能做到配合密縫,精密合理,能減少混有黃曲菌等的空氣進入壺內,能較長時間保持住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延長壺內泡開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這是其它茶具無可媲美的。

經濟發展到宋代,在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上出現了成熟理性與自覺意識,紫砂藝術開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對于新興的紫砂壺的出現,社會名流不惜筆墨,贊嘆紫砂的精妙,此時的茶文化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華”,“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情”;這些贊紫砂的詩句說明當時的名流社會,對紫砂壺的喜愛,其中就有坡、歐陽修,文人士大夫寄情紫砂。到了明清紫砂藝術進入鼎盛的發展時期。清康熙雍正時期紫砂引起宮廷的高度重視,乾隆年間紫砂成為珍貴的御用品,此時紫砂壺在中華茶文化中已占據有重要角色;一代代紫砂大師不斷創新、探索,在紫砂中融入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在壺上充分展現他們的藝術修養與道德情操,成為完美的藝術品。

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素質,文化內涵都會在器物中表現出來。紫砂藝術來源于生活,藝人們在紫砂中揉進他們的理想,創造出人類藝術的瑰寶。紫砂興起于宜興不是偶然的,歷史上的宜興就是中國古代產茶區之一,所產“國山茶”在三國孫吳時期,就聞名江南;唐代陽羨茶更成為貢茶,名揚天下,唐詩人盧仝有詩為贊:“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同時宜興金沙泉在當時就是與貢茶同時進貢的沏茶良泉。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的茶環境、得天獨厚的紫砂資源下,造就了紫砂技藝,隨著茶飲之風的變革,掀開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賦予茶飲文化新的文化內涵;紫砂帶動著整個茶文化系統的演變,紫砂的發展也奠定了數百年來至今不變的茶飲文化程式,也擴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內涵,紫砂壺也充分體現出中國茶文化本身追求撲拙高尚的人生態度,品茗即是玩茶,文人在簡單而樸實的品飲中可以盡情發揮思想,體驗紫砂自然生命氣息帶給人的溫和、敦厚、靜穆、閑雅的精神,紫砂的精妙帶給人的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匯著天、地、人、茶的統一意念。

宜興紫砂陶,是中國茶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發展的燦爛成果,也是華夏文明進步的結晶;它的開始與興盛即是茶文化歷史演變的必然,同時也對茶藝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紫砂陶是中國茶文化的驕傲。

如今,時代的發展,競爭的激烈、經濟的刺激,使得人們對于生活的品味、質量、情趣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文化理念推動下,必然引起紫砂壺工藝的新一輪發展,相信在新時代中,紫砂壺會以他獨特的魅力,促進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的再發展。

第4篇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審美;平面設計;融合策略

我國傳統茶文化審美是建立在對儒、道、佛三家傳統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而提出的審美文化,是以茶文化為主體而歸納出來的美學思想總結。隨著平面設計與世界對接越來越頻繁,具有民族特色的平面設計作品的呼聲就越來越高。現代平面設計已經不再只滿足于信息的傳遞功能,而是更加追求能與大眾建立情感的共鳴,能喚起人們對美的認知和感受。因此,現代平面設計不僅僅只是在表達設計思想,還是在表達一種文化和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使得現代平面設計作品在設計思路和內容上趨于雷同,“特色”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最欠缺的地方。長期以來,我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都是在模仿和借鑒國外。我國有著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都無可比擬的優秀文化,一味地復制外國平面設計作品是對我國目前擁有的民族文化的一種浪費,因此,對于現代平面設計而言,設計師需要打開思路,讓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真正融入到設計作品中,從而真正實現屬于現代平面設計的“中國創造”。

1傳統茶文化的審美特點

1.1以“和”為美

以“和”為美既是茶文化的審美特點,也是我國儒家文化的審美特點,其中的“和”是指和諧。在茶文化思想中,萬事萬物都有其美學內涵,世界上本不存在絕對丑陋的東西,一件物品之所以沒能帶給人美的感受只是因為這件物品放錯了地方。在審美上,排列組合非常重要,而排列組合的目的就是使得設計作品具有和諧的美感。在一場戲里,有主角和配角,有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才會顯得戲的好看。在服裝穿搭上,一般出現的顏色不要超過三種,這是服裝搭配在色彩上的美學定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任何的美都是以和諧作為基準的。我國茶文化在各個領域上都有穿插式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遵循著茶文化以“和”為美的理念。另外,茶文化中的“和”又與儒家審美中的“和”有一點區別:茶文化的“和”在和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集中”,也就是說只有同時具有緊湊、和諧兩個特點的作品才算符合茶文化的審美。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茶畫作品或者茶類民間美術都會被設計得比較夸張,色彩也會比較鮮艷,這些都是符合茶文化審美的體現。

1.2偏愛“含蓄”的美

茶文化偏愛“含蓄”的美這一點并不讓人意外,因為“含蓄美”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特點,我國從古時候就開始表現出對“含蓄美”的喜愛與追求,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典舞蹈就是“含蓄美”的象征。具體說來,茶文化以“含蓄”作為審美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同西方相比,含蓄是整個東方人的特點,因此,有含蓄特點的作品往往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二,茶文化精神是內斂質樸的,追求的是低調和品質,因而對于具有含蓄特點的事物更能引起共鳴。在茶文化思想里,“含蓄”的含義是指在尊重其他客觀事物、不影響其他事物表達的前提下所表現出來的耐人尋味的感染力。因此,“含蓄”之美,美在其具有表達優勢的同時,也保持有謙和的態度。“含蓄”的美與“純凈”的美是不同的,后者是一種“處子”的美感,而前者是一種迂回、婉轉的魅力,能給人更多的感動。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就是首先被茶文化的含蓄之美所吸引而愛上茶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人們熱愛飲茶不僅是因為茶對促進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而且也因為茶葉恬淡的氣質是中國人所喜愛、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特點的。

2現代平面設計的現狀

2.1設計作品缺乏文化涵養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于是多元化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主要特點。受國外立體主義的影響。我國的現代平面設計也開始用一種“概念”思維來設計作品,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被普通大眾很難看懂作品,但是就是覺得作品有一種高端、大氣、有深度的感覺,大眾雖有佩服卻沒有感受到設計作品的思想內容。而這顯然是有違平面設計的初衷的。我國現代平面設計終究是要發揮“視覺傳達”作用的,其構成要素應該做到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設計主旨。然而現代平面設計師顯然忽略了平面設計最重要的目的,對現代和傳統文化進行不加思考地運用,將眾多流行元素全部集中于同一件平面設計作品中,最終制造出比較玄乎的假象來刺激大眾的眼球。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是極其缺乏文化涵養的,是一種信息利用泛濫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2.2設計理念不夠“人性化”

“人性化”是現代平面設計邁入到二十一世紀后提出的發展構想。所謂“人性化”是指設計師的平面設計理念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關注人們生活,從而設計出更加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作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平面設計本身就是為商業服務的,其商業特性無法避免,這就使得平面設計師在設計作品的思路上不得不以商家的想法為主要參考思路,以商家的利益為設計核心。企業家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經常是矛盾的雙方,二者很難做到平衡。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如果過于圍繞商業打轉就會使得其缺失“人性化”。而缺乏“人性化”的平面設計作品以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往往是缺失藝術元素和內涵的。在多元化成為現代平面設計主題的今天,我國的現代平面設計一方面要緊跟國際設計的腳步,對優秀的外國設計元素進行借鑒和學習,另一方面也應該將設計理念的中心回歸到“人”上,以人為本,讓設計作品能夠更加富有人文氣息。

3傳統茶文化審美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策略

3.1將茶文化的審美元素融入到平面設計作品中

如果我們對近幾年來的現代平面設計作品加以分析和研究就會發現,我國國內的現代平面設計大多都是對國外設計作品的模仿和復制,缺乏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而未來平面設計的趨勢就是將設計回歸到民族文化上,利用民族文化為平面設計注入新的思想內涵。傳統茶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僅為我國人民喜愛,而且在國外也久負盛名。茶文化元素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國外著名的平面設計師就對茶文化元素做了一番引用最終使得設計作品大獲好評。這使得很多平面設計師將眼光投放到茶文化元素上。我國是茶文化的故鄉,對于茶文化審美元素在平面設計作品中的應用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茶文化審美元素融入到平安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設計師應該認真研讀不同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有些現代平面設計師不懂得對此茶文化元素進行研究,只是一味地照搬,認為只要用了茶文化元素就能夠使得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民族風采,而最終造成作品脫離主旨的結果。如果這個時候,現代平面設計師反而責怪我國的茶文化元素不適合被應用到作品中,對于茶文化元素來說是有失公平的。

第5篇

茶文化最初來源于中國,但是在傳入日本之后,日本將茶文化賦予了自己本國的特色,茶道也由此產生。總的說來,中日茶文化在定義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以下,將對中茶文化進行總體的概述,以此對茶道、茶文化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

(一)中國的茶文化總說

中國的茶文化研究,當屬陳香白老先生最為精通,他在對中國茶道進行定義時,將中國茶文化分為七種義理,即茶世、茶德、茶禮、茶理、茶品、茶情和茶學說。這七種義理的總結,是從飲茶過程出發的七種品格修養,使得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引導每一個品茶者完成自身品格的修養,從而實現民族的安樂和諧這道。在陳香白先生之后,還有很多學者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研究,有人認為,飲茶是一個道德修養的過程,人們在悠閑的飲茶過程中,進行人格、道德與內心情感的訓練,從而得到一種內心平和的結果。中國的茶文化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即和、靜、怡、真,這四個字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結果。“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最早源于道家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要求的“和諧之美”。“靜”是中國茶文化中佛家思想的體現,靜是每一個品茶者“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的追求。“怡”是指品茶者精神上的愉快之意,是指品茶者在品茶時的獨特精神享受。“真”則是真理、真性情的意思,它是中國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之處。

(二)日本的茶文化總說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豐富與發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點。日本人對茶文化的定義與中國不同,也們認為: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養性,與別人進行溝通與學習的工具。二十世紀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學》中,對茶文化進行了定義,也認為茶文化是一種藝術,是以茶品為媒介而演出的一種藝術。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認為茶文化具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藝術、社交、禮儀與修行。可以說,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實用價值,從中國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觀中解放出來,將之用于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禪,這與中國古代詩詞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修行十分吻合,中國傳統的禪宗思想認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養,品茶正是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國影響很大,與中國的“和、靜、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個品茶原素。與中國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觀相比,日本茶文化則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會安定、國家和平的愿望,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國茶文化之后,進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與改變。

二、中日茶文化之異同

飲茶,是中國與日本代表的東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現象。雖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國,但當它傳到日本之后,茶文化開始發生變化,開始與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節將對中日茶文化的異同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幫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處

中日茶文化雖然在發展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視“精神內涵”的特點卻是相同的。中國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國人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國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們把茶看到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當作人與自然、人與天地的媒介,而飲茶的過程則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進行交流與感悟的過程,其精神內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終目的。在這一點上,日本茶文化與中國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時,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及時茶具的使用也是極具禪宗意味的。從茶室的布置與安裝,到茶具的選用,茶葉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無一不體現著禪宗文化中“本來無一物,勿使染塵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兩國的茶文化的相似之處還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動舒緩身心的作用,簡而言之,飲茶成為人們放松心靈的一種方式。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之下,人們背負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的重擔,每一個中國人都把家庭、民族的偉大與振興當作自己的責任,從而背負著重重重擔的中國人,把飲茶當作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希望在這種放松心靈的品茶活動中,能夠收獲更多的動力與領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應當的成為他們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這樣的特點,飲茶才成為社會中最為普遍的放松方式,無論是王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茶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喜愛。

(二)中日茶文化相異之處

第6篇

比興手法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手法,也是我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美學范疇,可以賦予豐富的現代意義。茶包裝要體現茶的自然屬性與中國茶道,將比興手法運用于茶包裝設計中,力圖使茶包裝設計在說明茶葉品性的同時彰顯中國茶道,最終在茶包裝領域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與中國味道,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

比興手法;茶包裝設計;茶文化;中國茶道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深刻的宗教內涵。在茶包裝設計中運用比興手法除了說明茶葉的品性外,還要反映茶文化與中國茶道。這樣的茶包裝設計不但能夠增加茶葉作為商品的附加值,提高茶葉的經濟效益,更是對茶文化、中國茶道的傳承與弘揚。

一、比興手法在茶

包裝設計中的適用性分析“比”“興”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歷史悠久、運用廣泛的表現手法,源于先秦儒家詩學,最早見于戰國末年的《周禮》,宋代學者朱熹解釋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1]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將“比”“興”連用,合二為一,“詩之有意,畫之有情,正是通過‘比’與‘興’的結合而實現的”[2]。“‘比興’合成一詞,一方面是因為興中有比的緣故,另一方面是因為一加一大于二,可以有更大的包容。”[3]比興手法可以比喻、比擬、寓言、詠物等,通過客觀物象而寄托、抒發及表現主體情感與觀念,是“物”與“心”的統一。比興手法不僅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手法,而且是我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美學范疇,可以賦予豐富的現代意義,其所形成的隱喻、抒情風格,在茶包裝設計中亦得以彰顯。我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本性清淡優雅,是飲中圣品,有君子美譽。茶樹生長于青山綠水間,得日月雨露精華滋養,滿腹清和之氣,被稱為塵外仙芽;茶葉自采摘后要經過揉捻、烘焙、緊壓等復雜工藝處理后才能飲用,可見茶要經歷鳳凰涅槃般的生命歷程,在淡香中重獲新生而本色如一;泡茶首選泉水,高山流水,人與自然山川在一壺茶中融為一體……茶的諸多天然屬性易于言志比德。茶從人們發現到享用,逐漸超越了消暑止渴的基本功用,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茶文化。中國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內容,充分吸收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以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形式呈現。儒家學說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儒家茶人將“潔性不可污”的茶性應用到人格修養中,把“中庸”“禮仁”思想融入中國茶道,如晚唐劉貞亮謂茶有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中國茶道精神———清、和、敬、靜,均與儒家思想相吻合。佛教在茶葉生產、茶文化發展方面有巨大推動作用。因茶具有破睡功能,佛教徒修行坐禪時提倡“以茶代酒”,繼而僧人飲茶成風。專心靜慮、頓悟成佛的禪的境界,又與質樸、清淡、純和的茶的本性相通。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與茶的關系呈現出自然人化與人化自然的境界。人們把茶葉當成與人一樣有生命、有靈性的生靈,即自然人化。人化自然在茶道中指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具體表現在品茗時對自然的親近、情感與自然的交流。“‘自然’的理念導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又是與茶的自然天性極其吻合的,因此確立了茶道虛靜恬淡的本性。”[5]中國茶道吸取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融匯三家的基本原則,體現出“大道”的中國精神。比興手法作為連接中國茶文化與茶包裝設計的橋梁,對茶包裝設計中圖案的選擇、色彩的運用、漢字的傳承、材質的確定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設計精美的茶葉包裝不僅要具有保護茶葉、便于儲運的基本功能,還要體現茶的天然屬性、茶文化與中國茶道,提升茶葉作為商品的附加值,從而促進銷售,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如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所說:“設計不僅要有一流的現代設計意識和頭腦,也要在設計中加入中國本土化的內容,如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使設計作品具有空靈、淡泊的東方水墨意境。”[6]茶的天然屬性、中國茶道,都可成為茶包裝設計中用來比喻、比擬、寓言、詠物的素材。將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的比興手法運用于茶包裝設計中,不僅能夠恰當地表現茶的品性,激發消費者對包裝內商品價值的認知,在心理層面拉近消費者與產品的距離,最終促使消費者購買茶葉,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品位,傳承與弘揚茶文化與中國茶道。

二、比興手法在茶包裝設計中的體現

(一)傳統圖案的比興手法

圖案是一種直觀、形象地傳達信息與觀念、交流思想的視覺語言,傳統圖案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特殊文化遺產,融入了傳統哲學與文化理念,蘊含著深厚的內涵,具有寓意性、象征性的特點。傳統圖案包括傳統裝飾紋樣、吉祥圖案、民間圖形與中國畫等,傳統圖案“是抽象出來的理想化的美,這種美表現為意境美,通過寓意、諧音、聯想、象征等抽象的表現形式,把人們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7]。將傳統圖案經過變化、重組后運用于茶包裝設計中,通過比興手法表現茶的天然屬性、中國茶道,表達設計師的某種意趣與情感,與接受者達到視覺與情感共鳴,這不僅是對茶葉品牌形象的定位,而且是對傳統圖案、中國茶道的傳承與弘揚。烏龍茶、鐵觀音屬于半發酵茶,綜合了紅茶與綠茶的制作方法,品性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鐵觀音沖泡后茶色如鐵,形如觀音,其歷史典故與鳳凰有關,在包裝設計中,根據鐵觀音馥郁清幽的口感,以紅色為主體色調,圖案選擇云紋與草書“清風”。規整的云紋裝飾圖案增強了整體的形式美感,體現出鐵觀音的個性與檔次。云紋寓意高升、吉祥如意,與鐵觀音的淵源相聯系,凸顯鐵觀音的歷史文化氣息與民族性。草書“清風”既是這款鐵觀音的主題,又有清廉、廉潔的寓意,是茶道精神中“廉”的表現。規整的云紋、草書“清風”與接受者的理想愿望相結合,進而表達人們吉祥如意的愿望與清正廉潔的寓意。黃山毛峰產于云霧縹緲的黃山,黃山地區“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圖案結合水墨山水、傳統云紋與毛峰造型。濃淡適宜的水墨山水,若隱若現的云氣與遠山,傳神地表現出黃山毛峰產地的自然景觀,同時“追求文人林下清談之風與瀟灑飄逸的精神氣質,把歸于自然作為美的至境”[8]。云紋裝飾圖案,強化了毛峰天高云淡的特性;一芽一葉鮮嫩的特級毛峰圖案,直觀地表現出毛峰的質、色、形。

(二)書法漢字的比興手法

漢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表意性與象形性特征,折射出古人對山川自然的敬畏,對倫理道德的尊崇。漢字在茶包裝設計中是傳達茶葉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漢字書法,更具有“意象表征”與“形神兼備”的特性,不同的書體蘊含著不同的視覺心理效果與視覺沖擊力,如楷書穩重端莊,行書婉轉流暢,隸書厚重樸實,草書豪放飄逸,篆書古樸高雅。漢字的“深刻與完美令其成了一種具有思維觀念和審美心態的語言圖畫”[9]。漢字書法作為文字標識,在茶包裝設計中的運用,不僅是對茶葉品性的介紹,更是增強視覺沖擊力的有效途徑,使得茶包裝設計更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碧螺春的包裝充分展現了茶包裝設計中對于書法漢字的運用。厚重古書的外觀,寓意博大精深,豎排的五體書法詮釋了碧螺春悠久的歷史,白色的宋體“碧螺春”置于五體書法之上,色彩與字體的強烈反差凸顯了主題,同時強調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青色的主體色調強調了碧螺春作為綠茶的品性,金色的印章肯定了包裝內商品的質量與信譽。印文化融入茶包裝設計中,也是漢字的表現方式之一。“由印面意象美和意境美所營造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遠格調,又賦予了它引領觀者步入自由夢想的空間,憑借想象的翅膀,達到理想的境地。”[10]將印章引入茶包裝設計中,挖掘印章所具有的象征性傳統及視覺聯想,與茶的品性相契合,引導消費者透過包裝確定茶葉的品質與價值,從而實現視覺傳達的寓意性特征,達到宣傳商品的最終目的。普洱茶包裝,以印章的形式突出“陳年普洱”的設計主題,寬厚的印邊框及印面圖案莊重典雅的視覺效果,與印章下仿古色調的古書頁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陳年普洱尊貴、至高無上的古代帝王般的氣魄,這種綜合文字、色彩與形式的組合,簡潔而不簡單的設計,增強了視覺沖擊力與感染力,既是對“陳年”的解讀,又是對普洱茶品性的說明,同時印章作為權力的憑信與防偽的手段,在此處轉化為對普洱茶的肯定,從而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充分展現茶包裝中獨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盡顯茶道之簡約質樸的形式特點。

(三)傳統色彩的比興手法

色彩在茶包裝設計中是最敏感、最活躍的視覺要素之一,對色彩的合理運用,是茶包裝設計成功的因素之一。傳統色彩融合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一種制度性的文化”[11]。在茶包裝設計中綜合茶的自然屬性、中國茶道的相關內容,利用傳統色彩的寓意性恰當地表現茶的品性與文化內涵,從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色彩設計。產于湖南的安化黑茶,加工工藝復雜,成品干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黃,香氣純正,養生保健圖5安化黑茶包裝功能顯著。安化黑茶包裝選擇黑白二色。黑白二色是道家哲學二元論的色彩象征,是陰陽轉化的標識,“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12],大面積的黑色莊重而高雅,意在表現茶道精神之“寂”,同時凸顯出白色的字體和圖案。白色的“禪”字,是佛家的參禪悟道,即除去欲望,放下執著,回歸本性,從而達到寧靜安詳的狀態,與老子的“滌除玄鑒”、莊子的“心齋”“坐忘”相近。黑白二色的包裝,不僅再現了傳統道家的文化色彩觀,傳達佛、道寧靜淡泊的色彩心理訴求,強化視覺沖擊力與安化黑茶的歷史文化感,同時,透過黑白二色表現出安化黑茶“涅槃寂靜”的茶道內涵。產于福建武夷山的大紅袍,屬于烏龍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耐沖泡,湯色橙黃明亮,香氣馥郁持久,加之與皇家、宮廷的密切聯系,包裝設計一般以紅色、金黃色為主。紅色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顏色,也是我國人民最為喜愛的顏色,運用于嫁娶、節日、集會等喜慶場地,象征著興旺、團圓、吉祥等,尤其是近年來的“中國紅”,不僅代表著紅相,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并且成為當今世界流行色之一。尊貴、亮麗的金黃色,是封建社會帝王的象征,具有帝王風范。紅色與金黃色的搭配,盡顯吉祥與喜氣、尊貴與特別,用色彩表現出我國的吉祥文化與民族底蘊。

(四)傳統材料的比興手法

傳統的包裝材料主要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原生材料如麻繩、竹筒、藤條、稻草等,取材于大自然經過加工發生質的變化的材料被稱為再生材料,如陶瓷器、紙等。“包裝的主題和內容是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得到體會的,材料是使其內容物化實體。包裝設計離不開材料,材料的色彩、肌理、質感等都會影響到包裝整體風格的傳達。”[13]在茶包裝設計中把握材料的物質性、象征意義的轉化與延伸尤為重要。對傳統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是對茶葉“綠色”特性的最佳詮釋,環保的包裝材料能夠貼切地體現出茶葉清新自然、古色古香的特性,也是對包裝內茶葉新鮮程度的說明,符合現代人們即買即飲的生活習慣與回歸自然的愿望。竹者重節,節者為信,竹子代表重節、重信,同時,具有高雅、虛心、廉潔等精神文化象征,是儒家“比德”思想的集中體現。用竹筒包裝的西湖龍井茶極具雅致、簡潔的特性,具有良好的防潮功用,在增強商品包裝趣味性、文化性的同時,是對龍井茶雅逸、脫俗、高尚品性的說明,傳達人們對君子品質的追求及以茶養廉的愿望,是對“清”的中國茶道精神的表現。同時,“我國自古以來對木質材料情有獨鐘,木質表現出的與人之間的親切感是其獨有的”[14]。竹筒包裝的西湖龍井茶,充分演繹著道家人化自然的境界。棉紙價格便宜,易折疊且無異味,用棉紙包裝的茶,配上中國書法與朱色印章、稻草繩,是對自然的回歸,在保護茶葉的同時增添了包裝的趣味性,較好地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特色。

三、結語

經過對比興手法在現代茶包裝設計中的適用性分析,發現茶的天然屬性、中國茶道中蘊含的豐富的寓意性和象征性的因素,運用我國傳統詩歌創作的比興手法充分挖掘蘊藏于傳統圖案、書法漢字、傳統色彩與材質中有關茶的天然屬性、中國茶道的相關內容,進行比喻、比擬、寓意、詠物,從而創造出更為貼切的傳達茶的天然屬性與文化屬性的包裝設計。優秀的茶包裝設計要將茶的天然屬性、中國茶道的內涵與現代審美習慣融為一體,在滿足消費者物質追求與藝術追求的同時說明產品的信息,使得茶包裝設計基于宗教、文化底蘊而兼具現代氣息,這是對現代設計師的要求。另外,在茶包裝設計中選擇傳統圖案、色彩、文字、材料等進行產品包裝時要充分尊重銷售地域的審美習慣,因地制宜地與銷售市場相聯系,這樣的產品才容易打開市場。

作者:張玉霞 單位: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楊飛飛.故國之思:明遺民畫家花鳥畫的“比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2.

[3]周嘯天.再論比興[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1-4.

[4]陳文華.論中國茶道的形成歷史及其主要特征與儒、釋、道的關系[J].農業考古,2002(2):46-65.

[5]李麗施.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研究[J].茶葉,2005,31(4):256-259.

[6]盧影.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裴朝軍,周玉基,景懷宇.論中國傳統圖形語境下的頤和園品牌形象設計[J].包裝工程,2015,36(12):119-122.

[8]席志新.中國茶包裝設計中的文化理念[J].文藝爭鳴,2010(16):144-146.

[9]皇甫娟.包裝設計中民間藝術元素的體現[J].包裝工程,2015,36(2):107-109.

[10]王志固.論茶葉包裝設計與印文化的融合[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3):101-104.

[11]萬文瑞.基于中國繪畫元素的茶包裝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18):112-115.

[12]老子.道德經[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第7篇

一、我國傳統的茶文化

(一)悠久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的使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在神農時期就被發掘,聞名于魯周公,在唐朝時期興起了飲茶熱潮,盛于宋代。茶最初是用于藥理,在唐朝還出現了大量研究茶文化的佳作,其中有影響最大的是“茶圣”陸羽所著作的《茶經》,這一著作廣為傳頌,對促進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展出源遠流的深厚的傳統茶文化,糅合了中國的儒教、道教、佛教等派思想,獨成一體,芬芳而甘醇。茶文化傳播范圍廣泛,在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再結合各國的文化,演變成獨特的茶文化,如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等等,都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二)茶的文化

享譽“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明珠”的茶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將宗教、詩詞、繪畫、書法、歌舞、戲曲、娛樂、工藝為一體,綜合了哲學、歷史、經濟禮儀、醫學、陶瓷、園藝等,體現了燦爛的東方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與宗教有深厚的關系,茶文化不可離開宗教而談論。道教的自然觀與茶的自然屬性相互契合,從而決定了茶文化幽靜恬淡、隨性自然的特性。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思想又體現在儒家學說上,儒家講究以禮教為基礎,“以茶利禮仁”、“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所以正是茶的潔性不可污被應用到了儒家的人格思想中,認為飲茶能夠更清醒地自省。而禪佛在茶文化的發展和推廣以及美學境界的提升,有巨大的貢獻,“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禪宗對許多名茶、茶宴等都具有十分高超的美學情趣。

茶文化的經濟實用型也體現在旅游商品中,近年來的茶文化節、茶具和茶葉包裝等等都體現出越來越濃厚的商業氣息,同單純的觀光旅游有顯著的區別,旅游者被茶文化所吸引,購買當地的茶具、茶葉等有關商品,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自身的購物需求,也能對文化的傳承和經濟的發展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三)福建安溪鐵觀音

閩人,以好茶而聞名;而閩人對鐵觀音的喜愛更是眾人皆知。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創制發明了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后傳入臺灣省。”鐵觀音因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制,先后傳遍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烏龍茶區。20世紀70年代,日本刮起“烏龍茶熱”,烏龍茶風靡全球。目前我國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等四大產區,以福建產制歷史最長,產量最多,品質最好,尤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巖茶聞名于海內外。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發現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

2004年7月,福建安溪鐵觀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地域保護”產品,這無疑壯大了安溪鐵觀音的名聲,受到廣大游客的歡迎,鐵觀音成為福建省十分熱銷的旅游商品。

二、福建安溪鐵觀音旅游商品包裝設計現狀問題分析

(一)包裝遭到市場克隆

原因是在2004年7月,安溪鐵觀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遠地域保護”產品后,“安溪鐵觀音”成為了鐵觀音的代名詞,大部分消費者將“安溪鐵觀音”作為一種品牌, 商家于是就跟隨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通過包裝等來蒙騙消費者。而大部分鐵觀音的包裝越來越追求的是將“安溪鐵觀音”打在包裝設計上,出名的鐵觀音不斷被推廣,市場上冒出了各種冒牌的“安溪鐵觀音”,在包裝設計上雷同之處也比比皆是,包裝設計上的文化元素缺乏、創新之處未被開發,忽略其中文化元素的傳播,這是“名牌效應”向負面發展的一種市場衍生。

(二)過度包裝,忽略環保,與傳統茶文化相違背

鐵觀音雖然享有如此高的名譽,本該傳遞的是追求自然,恬淡文雅的文化,而在如今安溪鐵觀音的包裝設計上一味追求富貴華麗,表面華麗和浮躁的色彩與茶葉本身的質量不相符,甚至有的使用了金銀等材質,圖案繁瑣重復,無法傳遞傳統的茶文化和超凡脫俗的氣質,會影響整個品牌的構建。過度包裝會增加茶葉包裝的成本且造成對包裝材料的浪費,同時會提高運輸成本,增加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的成本。忽略了環保的重要性,與茶生于自然、尊重自然、汲取天地之甘露相違背。很多茶葉的包裝已經違背了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的相關規定和標準。

(三)包裝設計沒有傳遞準確的信息

我國《茶葉包裝》的有關規定,包裝的標志要醒目、整齊、清晰,要有完整的標簽,要在包裝中標明茶葉的品名、生產廠家、地址、生產日期和批號、保質期、等級、凈重、商標、產品標準代號等信息。讓消費者能對茶葉有較為詳細的了解。但目前市場上的鐵觀音的包裝并沒有完全符合這一標準,只籠統的標注質量等級,更有甚者全部標上特級,產品的包裝標識極不規范給了不法商家有機可趁。

三、包裝設計與傳統茶文化的融合

(一)加強環保意識,防止過度包裝,不與傳統茶文化相違背

在對安溪鐵觀音進行包裝設計時,要考慮到鐵觀音這種茶的特點,根據鐵觀音生于自然,追尋自然,汲取天氣靈氣,是綠色飲品的特點,要給消費者傳遞關愛自然、不浮躁、有內涵、超凡脫俗的氣質,給消費者傳遞正確的商品特性,將鐵觀音的“綠色”意識展示給消費者。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符合低碳、環保、節約的理念。首先需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政府加強執法監督的力度;企業則要增加對環保包裝材料和設計的投資,通過精美的設計改進,讓環保的包裝顯得更具有工藝上的觀賞性。在加工的細節上,應該仔細考慮如何在每個細節節省包裝材料;當消費者購買時無法通過外包裝辨別真偽,讓部分消費者在購物時顧慮重重,以至影旅游者的購買積極性,探索普通消費者能夠快速識別的防偽方式,便于游客自己鑒別正品,有利于提高產品銷量的同時保護游客利益。

(二)包裝設計融入傳統茶文化的特征

在包裝設計方面要考慮地域文化的因素,各種茶葉都有其產地,比如西湖龍井、福建安溪鐵觀音。在茶葉包裝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福建安溪文化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福建安溪的許多素材,凸顯出鐵觀音的文化底蘊,這樣在流通茶葉的基礎上還傳承了當地獨特的文化。例如展現產地的旅游風光、獨特的民俗風貌、傳說等,這些都能讓游客從包裝設計上,就能一眼識別出安溪鐵觀音的產地和品種,向游客傳遞了正確的文化信息,宣傳了福建安溪的文化。其次,要考慮到茶所傳遞的口感品質,給消費者傳遞正確的商品特質。例如在包裝設計上可以結合國畫和書法來體現意境高遠和深邃的境界,國畫和書法的境界與茶文化是互相吻合的,具有很強的形象美,極高的藝術境界,在視覺上具有很強的東方情調,并不脫離傳統的中國茶文化,充分展現其高雅深邃的獨特韻味,從而體現旅游商品包裝的差異性與適宜性,提高購買者對旅游商品包裝品味需求和對商品的認知。

(三)強化包裝設計的品牌意識,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

從傳統觀念對旅游商品包裝的文化表達要素進行“有元無維”升級到“多元多維”研究。品牌是一個企業存在與發展的靈魂,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為企業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產品在包裝設計上要有自身獨特的個性,將鐵觀音的傳統文化與企業特有的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來購買,這能夠有效地建立企業形象,促進銷售,創立競爭力強大的品牌。消費者就能通過鐵觀音包裝的獨特風格來尋找到該公司生產的產品,能夠有效強化品牌印象。

第8篇

關鍵詞:茶文化;道德修養;社團

1茶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聯系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內涵很廣泛,既包含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專著、詩歌、繪畫等,也包括人們在茶活動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質等。陳平原教授曾提到,作為一種飲料,茶對人的氣質、情感和想象力的培養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見,茶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特有氣質和內涵,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反映了學校在發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風貌,不僅反映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修養水平,也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鑒于茶文化在傳承歷史文化、提高個人修養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將茶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通過開設茶文化課程以及舉辦開展豐富多彩茶文化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茶文化知識,提高了道德水平和個人修養,緩解了學習壓力。同時對大學和諧校園建設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茶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1保護健康身體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網絡的流行、智能手機的興起、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學習壓力的增大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當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當程度的傷害,很多大學生存在熬夜、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作為一種健康飲品,飲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藥用養生功能,在提神、降壓、防輻射、防衰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茶葉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葉中的多酚物質可以有效減少輻射的傷害;葉黃素和維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導飲茶之風可以幫助學生摒棄不良生活習慣,保護身心健康。

2.2提高審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種怡情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與藝術的聯系也愈發緊密。古代很多書畫、雕刻、音樂以及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關于茶文化的描述,為世人展示了一個清幽、典雅的世界,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品位。同時,茶包含了豐富的美學內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態的茶品包裝向我們展示了造型之美,肢體優美的茶藝展示更是將韻律美和動作美融合一起,還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這些都在向大學生展示一種生動而傳統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對美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因此,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活動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和品位有極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茶從自然之茶過渡為文化之茶,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其中不斷融合了儒、道、佛等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將茶的天然特性升華為一種精神象征,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例如茶和佛都主張修身、清凈,以求思想的升華和生命的開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獨特清新的品質對于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載體,大學生從事泡茶、飲茶以及茶藝表演等活動,能夠養成平和、寬容的個性,培養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4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

當前,就業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大學生就業愈發緊張,人際關系也日趨復雜,大學生心理的壓力也越來越繁重。調查顯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比例高達40%。茶文化活動在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緩解精神壓力等方面具有諸多益處。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大學生在茶文化活動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忱。另外,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注重茶的物質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價值,在飲茶過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邊飲茶、邊暢聊,抒發心中苦悶,暢談各自理想,宣泄情緒,有效的緩解了心理壓力。更多的學生開始喜歡上茶文化旅游,在觀光茶園、游覽茶博物館的過程中得到心靈和身心的釋放。

2.5提高大學生社交意識

在古代民間,茶就被當做互相溝通和交流的紐帶,“以茶為媒”、“茶話會”、“借茶引話”等都是將茶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將客來敬茶當做最高規格的歡迎儀式。甚至我國古代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長治久安,也是靠茶葉貿易來完成的。同樣,在高校茶文化活動中,高校會舉辦各種茶學術交流會、茶文化論壇等活動,這給廣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臺,在茶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茶事活動中,大學生們通過以茶會友,結交了更多的有著共同志趣的朋友,培養了大學生的社交意識,增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同時也對茶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踐行

3.1開設選修課,激發對茶文化興趣

調查顯示,目前很多大學生對中國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國茶的分類、特點、產地以及泡飲方法等,對茶文化之于大學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這也成為高校茶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此,需要高校開設茶文化的選修課,豐富大學生的茶文化知識,形成相對完整的茶文化儲備,使其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多所高校開設了茶道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論》、《中國茶文化》等課程。在課堂上,教師詳細講解中國各種茶的分布和種類,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和鑒別不同的茶葉,掌握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禮儀禮節是個人修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課程的講授重點,飲茶者的禮儀、修養,無一不體現了禮學和儒家理念,通過茶文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達到培養審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禮儀,例如鳳凰三點頭的泡茶手法代表著對客人的歡迎,雙手奉茶是表達對客人的尊重等。讓學生們懂得,茶文化的美不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學也因此喜歡上了茶,養成了品茶的好習慣,原意積極參加各種茶文化校園活動。并在茶文化知識學習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團,傳播茶文化知識

社團是大學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愛好而自發成立的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茶文化社團也是如此。隨著茶文化在高校傳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為大學生進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志趣相投的大學生們在茶文化社團的活動中,互相切磋茶藝,交流對茶的看法和心得,這也是大學生結交摯友、擴大人脈的絕好機會,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會的廣闊場所。社團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學加入,補充新鮮血液,并對新加入的同學進行茶知識方面的培訓,從內心深處培養其對茶文化的熱愛。并定時邀請茶藝師進行茶技培訓,讓每一位社團成員熟練掌握茶道禮儀和手法,當學校舉辦重大節慶活動或者接待活動時,茶文化社團組建茶藝隊進行表演,不僅烘托了氣氛,也宣傳了學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動室,由學生自主運營管理,這是一種公益性的社團組織,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培養公益意識的場所。茶文化活動室中陳列關于茶文化的書籍、茶具、繪畫等,以供對茶文化有興趣的學生學習體驗。在茶文化活動室中,花費少量的錢就可以品嘗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賞茶藝表演。再配上舒緩的音樂,成為大學生飲茶休閑的絕佳去處。

3.3多方協作,創設茶文化氛圍

弘揚茶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審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發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熱點。對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傳力度,重點關注青少年群體,為高校茶文化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全民飲茶活動,通過向市民贈茶,邀請民眾制茶、泡茶,以及舉辦茶知識講座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歡茶。并通過網絡、電視等形式將茶文化節視頻節目進行推廣。杭州舉行的全民飲茶日更是以“茶與青春”作為主題,宣傳對象定位于廣大的青少年群體。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投入資金,加大茶博物館、茶園等設施建設,為茶文化活動提供完善的保障;對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對茶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茶文化活動,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間可以結成同盟,共同組織大學生茶文化節,將茶文化知識普及作為一個重要環節,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舉辦展覽、播放教學片等形式,傳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在茶文化上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例如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將茶園旅游作為研究課題,歷史專業的學生可以重點探討我國茶文化的起源、發展以及民俗等。外語專業學生可以思考中國茶文化的海外傳播等,通過上述措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促進茶文化的傳播。總之,茶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認識方式與行為方式都有著重要影響。同時,茶文化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潛隱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應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緊密融合,作為一項長期的活動來開展,才能真正體現其育人職能。

參考文獻

[1]李佳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1):93-95

[2]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人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8(3):49-52

[3]姚曉燕,王建榮,羅曉瑩,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國茶葉博物館“嘉木苑”為例[J].茶葉,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艷,劉春麗.弘揚茶為國飲構建和諧社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陳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8,(3):49-52

第9篇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較

茶已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文化,是代表國家特征的標志。茶在中國體現的意境和在歐美國家體現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靜雅,而在英國,茶就是一種優雅的姿態,展現了紳士的風度。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展和“茶”在英語中的表現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茶文化,這對研究中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1茶在西方國家的發展

唐朝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風雅之物,當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并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再傳回歐洲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的茶西行經過廣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中國的茶走上歐洲發展道路,讓無數歐洲人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通過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東方茶葉好奇無比,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入侵中國,獲得中國最早的貿易權,得到大量的茶葉并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注重國內自身消費而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后來居上并擊敗葡萄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除了進口各種茶葉之外,還將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荷蘭將茶有效地傳播到歐洲各地,但是并沒有形成全面飲茶的氣候,只有少部分地區已經接受茶這個新的事物。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自此以后鐘愛喝茶,尤其是紅茶,更是將茶作為貴重物品招待客人,也會在聚會時品嘗享用紅茶的香甜。至此,茶的發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傳入了美國,在傳統茶的基礎上改造成風靡全球的美國冰茶。茶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僅僅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而不同,還因為受所處時期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國有了新的發展。

2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中國有上千年的發展并逐步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飲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藝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詳盡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藝和他所要表達的治國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歷史悠長,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形成了復雜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響較大的要數唐朝時期的儒釋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處事態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學者認為中庸思想就是軟弱、妥協,這是進入了誤區。中庸的思想講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寧靜致遠的意境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爭取。儒家思想還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經中茶性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茶的妙處在于修身養性,平靜心態,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順其自然”、“精”“儉”的理論

道家理念在《茶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陸羽深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追求“精”“儉”,認為茶學的靈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樸、崇尚真善美的美學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諧。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茶經中出現的茶用具代表青蓋碗。蓋碗是一種特別能體現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沖泡的每個程序如凈手、出具、開蓋、搖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內涵,講究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極其看重茶道禮儀。

2.3佛家的“悟”學說

評價陸羽的宗教傾向時,不能單一的歸納為儒釋道其中一家,他不屬于任何一派,因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華,是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經》必然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個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侶在坐禪修行時提神醒腦,被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

3東西方兩種茶文化的比較

中國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屬于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起源于中國,流傳到歐美,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帶有獨特風格的茶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就從其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幾方面具體分析兩種文化的特點:

3.1中國是東方大國,坐落在世界的東方,歐美相比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國的茶一路西行來到歐洲大陸再到美洲大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兩種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會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種類也就不同。

3.2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而英國的茶相比中國的寧靜,帶有實用性和工業化的特點。英國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許多,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貴氣,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雅的氣質和優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求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特點。尤其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實用性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速溶茶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的發達的工業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還有對茶的認識的不同。在中國,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國,最初茶是作為藥在宣傳的,他們認為茶具有很多醫藥作用,如消熱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性,提高修為。這種種要求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講究淡薄、豁達、內斂的品質。可以說,中國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種無處遁形、不可言傳的品性、情懷和美感。它散發的氣息實則為君子禮節,體現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節操。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的是貴族的禮節和儀態,在其中展現了英國紳士的風采。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點,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崇尚自然、崇尚簡樸、順其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個人品行的培養;而英國茶文化則體現了貴族們的高貴優雅,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志,伴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體現出其務實性和現代性。中國人看重茶文化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把它當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國飲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僅把它作為商品和身份的標志。

參考文獻

[1]趙淑萍,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農業考古,2013:313-315

[2]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葉機械雜志,2001(4):34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5]畢文靜,淺析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8):175-176

[8]張加明,中華茶文化與人學生人文修養[J],農業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據于道,依于佛,尊于儒—關于《茶經》的文化內涵[J],1999(04):209-210

[10]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8-211

[11]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

[12]許嘉璐,中華文化傳播之翼—關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兒次談話[J],中國電視(紀錄),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譯文中異域特色的保留與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61-62.

第10篇

關鍵詞:觀光茶園;景觀設計;景觀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為茶葉的故鄉,茶樹栽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飲茶風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的說法,自古至今深受國人喜愛,茶的發展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設,使得城市的發展逐漸與傳統的農耕文明相脫離,故而農業觀光旅游日益興起。

1觀光茶園的簡介

在農業觀光旅游興盛的潮流中,作為茶業新發展的觀光茶園應運而生。觀光茶園以傳統的茶田為景觀基礎,滿足茶葉種植的生產功能,并從形式與色彩上給人傳播景觀的美感,是一種強調景觀視覺審美體驗,在參與茶葉生產活動的同時開展休閑、娛樂、教育、旅游以及文化傳承的農業景觀類型。這樣新型的茶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發展模式,對茶資源進行了多元化的利用與發展,有效的調整了傳統茶產業結構,帶動了經濟生產的需求,促進了茶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光茶園有如下幾點特性:1.1生產體驗性茶葉生產是茶園的基本功能,觀光茶園在傳統的茶樹種植與生產過程中強調可參與性,可以讓人們體會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動,并從中獲得農耕勞作的樂趣,拉近城市與自然的關系。1.2景觀觀賞性茶園的選址通常在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礎上加入人工的規劃與設計,使得茶園更有藝術觀賞性,形成獨特的茶園景觀為農業觀光旅游提供了發展條件。1.3休閑娛樂性觀光茶園伴隨農業旅游發展而來,在茶文化體驗的同時具有休閑、度假、觀光、游樂、購物等的綜合旅游功能。可以讓游客感受田園氣息,從農田生活中愉悅身心、陶冶情操,滿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現代生活中回歸自然的質樸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觀光茶園讓人們享受茶園景觀風光之余,還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們對于精神文明追求的體現。通過觀光茶園可以學習到跟茶相關的知識,了解茶藝、茶道等茶文化藝術,對茶的物質文化發展起到傳播與弘揚的促進作用。1.5生態可持續性觀光茶園在常規的茶葉種植以外,重視整體生態環境氛圍的營造,生物的多樣性使得觀光茶園有著良好的生態平衡,并且農業觀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觀光茶園的景觀設計要素

觀光茶園的景觀營造是基于景觀設計的要素來完成的。藝術的對茶園進行設計、規劃與管理,借助科學的知識與文化的素養,運用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對茶園的自然與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終設計出令人愉悅的觀光茶園景觀環境。2.1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自然要素2.1.1地形“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基礎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響著觀光茶園景觀的美學特征、空間構成與空間感受。由于茶葉種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園多選擇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園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地形變化豐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園之選,有著自身獨特的景觀優勢,因此只需對不理想的部分進行改造,結合茶園的具體情況設計觀光景觀。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勢造景,依附自然山體營造優美的觀景區。相對平坦的地勢則適合做功能性的景觀節點,如茶文化廣場,茶業科普園等。在對地形改造設計時尊重場地條件,以“師法自然”的態度結合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其他要素構成景觀空間,盡量避免大規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組織茶園排水,還可以考慮光照、風向、降水量等因素來創造茶園局地小氣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要的景觀要素,常與地形結合構成景觀空間,營造出景觀的生機活力與美感,觀光茶園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應該多元化的選擇。茶樹從尺寸上來劃分可分為灌木、小喬木與喬木三類,設計可以依據不同類型的高度來配置茶樹品種,能夠豐富景觀層次并且不同根系長度的茶樹對土壤資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響茶樹生長的情況下,適當種植一定面積的防護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氣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氣茶樹凍害的發生。從景觀效果上講,也可以達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護林有效的劃分空間,控制了人們的視線,將所需的美景盡收眼底。茶樹間可以套種經濟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樹、李樹、柿樹、橡膠樹等,在視覺上制造出景觀高差變化,也能增加農耕體驗樂趣。茶田邊緣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最常見的是結合豆科植物種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類就是種植油菜花等觀花農作物,提升觀光茶園的景觀效果。2.1.3水體“悠悠煙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會使茶園景色更加靈動活力,并且充滿文人氣質的山水畫意情懷。茶園水景的設計可以增添景觀的觀賞性、體驗性,還可以從實際功能上做到對局地小氣候的溫度調節,削減噪音、延伸空間感的作用。對于觀光茶園水景的營造可以從水體的形態利用類型考慮。平靜開闊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體面積則不宜過大,水體中可適當種植荷花、睡蓮等觀賞水生植物。在景觀駁岸的處理上可以將自然駁岸與人工駁岸穿插設計,局部可以采用棧橋、亭榭的形式,注意水體倒影的特性,與茶田可產生呼應關系。對于流動的水體設計可以結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匯水處設計景觀,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將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組織的排出,溪流兩側以自然邊界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設計景觀疊水豐富景觀空間。2.2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人文要素不同地域文化孕育著不同類型的景觀,觀光茶園的景觀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還疊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設景觀物質條件的同時還需滿足游客在觀光茶園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觀光茶園景觀的人文要素具體體現在建筑構筑物、景觀道路與鋪裝、景觀小品三個方面。2.2.1建筑構筑物觀光茶園的建筑構筑物以服務性的公共建筑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業科普館、茶文化博物館等,通常作為觀光茶園的核心功能區,因此設計時就不僅要考慮建筑的實用功能性,還需要結合茶文化設計建筑特色,體現與觀光茶園主題的統一性。在水榭茶軒、林間茶室等觀光茶園的小型構筑物設計時需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呼應關系,構筑物從形態與細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來體現觀光茶園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鄉土建筑材料,從實際上做到綠色生態設計。由于觀光茶園具有的休閑娛樂性,為了滿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觀光茶園內可以考慮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參考當地的建筑形式結合觀光茶園特色,讓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園鄉土風情。2.2.2園路、鋪裝園路是觀光茶園交通流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主干道、次干道與景觀步道,當茶園坡度大于8%時考慮以臺階的形式處理。觀光茶園的主干道設計主要起引導與集散的作用,需要連接觀光茶園的各個主要功能片區,道路寬度設計在5-8m,考慮為車行道。次干道道路寬度設計為2.5-5m,主要為游客進一步游覽茶園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層次的觀光茶園游園步道道路寬度設計為1.2-2m,設計可以借鑒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道路設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步道、臺階、汀步、橋廊虛實變換,營造“曲徑通幽”的景觀意境。園內的鋪裝建議多采用質樸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礫石、草木等,在鋪裝題材上可以選用與傳統茶文化有關的元素符號,以增加觀光茶園的文化氛圍。2.2.3景觀小品觀光茶園的景觀小品是表現茶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觀光茶園內的雕塑、文化景墻等景觀小品來體現茶詩歌賦、茶事名人、歷史故事等,使得觀光茶園景觀在精神層面上能與游客有所互動,增加景觀文化性的同時也讓傳統茶文化得到有效傳播。此外,在觀光茶園的座椅、路燈、垃圾箱等基礎小品設施樣式設計時也應當融入茶元素,體現觀光茶園的主題性。

3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3.1注重觀光茶園景觀的形式美觀光茶園景觀以農業茶田為基礎景觀元素,將茶田生產特色與自然景觀因素結合起來,以簡單的幾何形態塑造了極具形式的景觀美感。根據茶樹的種植生長特性,茶田多以帶狀為單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勢規則排列,在形態上組成曲線式、規整式等,形成連續、重復、漸變的茶田節奏韻律美感。在茶田與其他林木的組合中,高低的對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錯的韻律,增添了景觀的空間動感。在色彩上,大面積種植的茶樹決定了景觀綠色的基調,茶田邊緣的暖黃色調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適當的調劑觀光茶園的景觀顏色。此外,對于植物顏色的豐富可以采取點狀裝飾的方法,可以種植一些具有季節色彩變化的觀賞性樹木,如櫻花、杜鵑、楓樹、銀杏等,使得觀光茶園的景觀四季不同,各有所賞,達到既有對比,又和諧統一的觀光茶園景觀效果。3.2思考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性建設觀光茶園景觀還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性。茶文化的傳播是觀光茶園景觀發展的精神層面升華,對于茶文化元素在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也是一種有效設計手段。觀光茶園景觀的文化傳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開展,如舉行傳統茶文化節、采茶節等。此外,還可以思考延展觀光茶園的景觀茶文化體現方式:一是提煉茶文化符號,從圖像形式上應用于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中;二是從傳統茶文化本身入手,結合觀光茶園的景觀空間的功能設計,在茶事文化上進行繼承與發展;三是將傳統茶文化體現在觀光茶園的體驗活動中,從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潛移默化的向人們進行傳統茶文化的傳播。

4結語

長久以來人們對田園生活都有著一種向往之情,面對現代城市發展土地緊缺的情況,觀光茶園景觀的發展可以給忙碌的都市人帶來多樣的景觀體驗,同時也讓茶園實現了生產與景觀功能的促進發展,是一種健康的觀光農業景觀發展模式,對鄉村與城市景觀的融合發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滿寧 徐 瑞 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11篇

在人類歷史演進中,精神文明發展與物質生產水平總體處于平衡狀態,兩者結合產生的物質成果就是藝術作品。工藝美術的創作理念源于設計師,因此設計作品往往受當下流行趨勢和設計師自身水平影響,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和文化烙印。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如何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化轉型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但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配合還存在很多問題。鑒于此,本文以傳統茶具設計為例,首先就文化創意產業下工藝美術新思維進行梳理和介紹;其次針對文化創意產業下我國傳統茶具設計的影響因素和發展做出探討。提出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符合新時期工藝美術發展需要的發展建議,以期對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有所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中國傳統;茶具設計;新思維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思路是創意,即通過對文化進行刻意包裝獲得經濟價值,生產的產品具有很高普遍性和附加價值。工藝美術產品是設計思路和生產技術的結合,可以幫助區域經濟帶來實際利潤,因此,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茶葉作為我國傳統飲品,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我國歷史上茶具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審美的表達,具備文化附加價值,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現階段,傳統茶具的設計開始趨于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古風設計使茶具失去新意,無法與時俱進,本文提出茶具設計工藝美術新思維,對實現現代工藝和傳統文化結合展開研究。

1文化創意產業下的工藝美術新思維

目前,世界范圍內各國均對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進行保護發展,例如:日本的木雕藝術、瑞典的金屬編織藝術等,將傳統文化與多功能設計相結合,使產品兼具現代都市的簡約理念和傳統文化內涵,是實現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1.1工藝美術新思維

工藝美術是在滿足人們使用需求基礎上出現,是手工匠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美學,操作中將技術與設計完美結合,成為兼具實用屬性和藝術審美的產品。工藝美術作品采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普遍性,以方便批量生產,是在勞動中創造的美學,例如:紫砂壺最早出現于宋代,明展鼎盛,具有不易變形、透氣不滲水、耐冷熱不燙手等優點,以龔春為首的優秀工匠創造出大量造型優美茶具,外觀上與書法、繪畫、詩詞進行結合,使好的紫砂作品具備一定收藏價值。實踐中,設計思路使生產技術富有美感,生產技術提高又為設計思路的實現提供可能,傳統茶具設計往往包含了設計者對茶文化理解。工藝美術的發展一定是與當下審美相關,傳統茶具的生產需要依賴技術但不僅僅只是技術,過分追求技術和材料的革新,無法傳達出藝術內涵,一樣不能達到打動消費者效果。從材料上看茶具不再局限于陶瓷、紫砂等常見材料,骨瓷、玻璃等形式也開始受到歡迎。當前為配合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加入工藝美術基礎課,將現代科技引入工藝美術發展,通過培養了解茶文化和工藝美術加工技術的綜合人才,使傳統茶具設計煥發新的生機。

1.2傳統茶具設計發展現狀

傳統茶具設計是我國茶文化的具象化表現,深受各級政府和茶文化愛好者重視,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階段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傳統茶具設計是否應當加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爭議,目前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茶具更多作為私人藏品,不斷推高的價格使茶具賞玩趨于小眾化,除了茶藝愛好者外,多被收藏家持有,一般民眾對傳統茶具關注度低;其次,茶具生產工藝缺乏革新,傳統手藝人掌握著代代相傳的手工制造技術,但設計理念相對單一,設計者本身也不具備對現代文化融合的能力,很難根據時展做出變通,茶具設計一般不符合年輕人喜好;再次,消費者購買茶具往往需要對茶文化的了解和茶飲品的愛好,當下年輕人對茶文化的了解不深,在飲品消費上選擇極多,選擇茶飲品且使用傳統茶具的概率不高,相關工藝美術設計傳承出現問題;最后,傳統茶具設計缺乏一定產業背景,相關人力資源配置和市場開發都存在局限,在文化創意產業下發展緩慢,很難實現經濟效益轉化,同一時期其他工藝美術產品的發展,逐步取代傳統茶具市場。

2文化創意產業下我國傳統茶具設計

2.1影響我國傳統茶具設計工藝美術新思維的因素

我國傳統茶具設計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其發展與社會文化及生產技術息息相關,使用材料從早期的石器、木器,到陶器、瓷器、紫砂和現代流行的玻璃,形狀設計流暢自然,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兼具實用和收藏價值。傳統茶具設計一般具有區域特色,即與產地及當地人的生產生活習慣有著密切聯系,傳統茶具設計工藝美術新思維的出現,可以提高人們的藝術鑒賞水平,增加普通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可,為我國新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品基礎。已有研究表明,影響我國傳統茶具設計的工藝美術新思維主要包括藝術和技術兩個方面:第一,設計方面,創意產業的發展中,設計理念的創新是產品創新的基礎,不同設計師對傳統茶文化的不同理解,會做出完全不同的產品,現代工藝美術需要在思維過程中考慮到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審美趨勢,并通過制作實踐這一理念;第二,技術方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藝,不同表現手法,對茶具的最后造型有很大影響,因此,在技術選擇上必須與設計相匹配。設計和技術不斷磨合適應的過程,會對傳統茶具工藝美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產品表現力不斷增強,加強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2我國傳統茶具設計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發展

傳統茶具想要得到發展必須與現代生活相適應,通過多樣化的設計形式,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的簡約時尚設計風格,讓傳統茶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國傳統茶具設計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首先,需要各級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門對工藝美術發展的關注,對國外先進生產技術進行引進,使工藝美術設計實踐有政策支持,并在茶葉產業發展區域進行有針對性引導,使傳統茶具設計與茶葉旅游業、特色茶產品會展相聯系。其次,在生產技術成熟后,利用多媒體平臺進行推廣,我國傳統手工藝人往往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思想,忽視市場推廣的重要性。再次,打造茶文化產業鏈,加大品牌建設,將工藝美術設計理念品牌化,實現消費者對設計的認可,幫助藝術設計快速經濟化,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趨勢,在對固有優秀文化進行保留,傳承產品文化附加價值的同時與大眾審美相呼應,在世界范圍內加強我國傳統文化傳播。最后,加強對工藝美術制造人才的培養,由于工藝美術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設計理念,因此加大傳統茶具制造工藝從業者培訓力度,打造復合型人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設計人才儲備不足問題。通過相關部門配合、市場推廣宣傳、品牌打造、從業者培訓四方面促進傳統茶具設計工藝與文化創業產業發展的適應,可以有效幫助傳統茶具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新增長點。

3結束語

現代美術設計的不斷發展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包括對產品設計思路和制造技術,涉及到工藝美術創造力和制造技術發展水平,其作品保留著一定時期的文化習俗,反映著當時技術水平和風俗民情,在擁有使用價值的同時具備藝術價值。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有效實現了創新可以對傳統文化發展的帶動作用,我國傳統茶具設計工藝美術新思維的出現,需要設計師不斷創新和制造技術發展的推動。設計形式的變化使傳統文化更加容易被普通民眾接受,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改變消費取向,打造廣泛受眾的中國設計,將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進行傳播發揚。設計文化帶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時代色彩,深挖現代人飲茶選擇和習慣,分析人們在使用上的需求,對設計的實用性有著很大幫助。現階段,我國傳統茶具設計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主要是關于特色文化的表達和創意新技術的融合還不足夠,單純產品造型的改變流于形式,沒有起到設計文化的徹底變革。在產品設計工藝改革中需要不斷深入,關注產品設計的實際意義,達到更加明顯的創新效果,為我國傳統茶具的銷售拓寬了道路,實現文化創業產業與工藝美術思維的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王寧.文化創意產業下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時代轉型[J].美與時代,2010(5):24-26.

[2]李涵,李元俊.江蘇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2010(6):85-88.

[3]王平.江蘇省民間工藝美術現展的新機遇:文化創意產業[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3-49.

[4]易璐.從日用陶瓷設計看工藝美術與工業設計的關系[J].設計,2012(10):186-187.

[5]劉薇.閩臺茶文化與創意產品品牌融合研究[J].藝術生活,2016(1):70-73.

[6]張健健.藝術的自然•誠實的設計———工藝美術運動對西方園林藝術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0(7):15-18.

[7]李旭,黃蜜.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文化特質與現代設計的發展[J].包裝工程,2010(20):160-162.

[8]武曉燕.從工藝美術教育到藝術設計教育———稱謂變遷背后的問題[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5):129-131.

第12篇

關鍵詞:茶藝教學 表演 背景音樂 選擇 融合

茶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源于唐代的燦爛文化,通過宋、明、清幾代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它融茶藝術、飲酒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和音樂藝術為一體。茶藝表演是將茶性特點、沖泡技藝、審評要求、茶藝禮儀等藝術化、形象化的基礎上,由茶藝表演者營造出優雅和諧的品茶環境和氛圍,使飲茶、觀賞的人在欣賞、品飲過程中享受茶藝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乃至領悟人生哲理。作為一名茶藝專業的音樂老師,筆者深知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藝表演中,音樂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類、主題的茶藝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選取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也應不同。在茶藝專業茶藝表演的教學當中,應該更加具體透徹地給學生分析,讓學生知道該藝術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沖泡特點、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風俗特點以及茶藝主題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結合茶藝表演和音樂藝術之美,合理選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茶藝表演及品飲環境和氛圍是筆者探者的重點。

一、茶藝表演和音樂的個性與融合

1.茶藝表演的基本內涵

大眾理解的茶藝表演是以茶道文化與美學內容為基礎,并以茶葉的沖泡及品飲過程作為藝術表演的載體,同時將音樂、演藝、書法、繪畫、文學、服飾、場景等各個細節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茶藝表演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深度的茶道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產物。飲茶儀式可以使飲茶在優雅和安靜的環境中冥想,享受茶禮的美,靜悟茶的精髓。茶藝表演源自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歷史深度,也同樣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廣度。據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思想奔騰時期就出現了茶藝表演的雛形。隋唐文化綻放時期,茶藝表演日漸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時期,茶藝表演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各地民風民俗之中,并成為了一種歷史積淀。雖然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并未出現“茶藝”一詞,直到20世o80年代,“茶藝”的稱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驟化的茶藝表演。

2.音樂的基本內涵

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蓋了器樂、聲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一首音樂都有它獨立的個性,是創作者當時全部感受的載體。在音樂藝術中存在著名的兩分法的論斷:特殊與非特殊內涵,屬于音樂藝術內涵理論的基礎論據。兩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專有”和“非專有”,相比較而言,后一組容易產生“非獨有”與“獨有”等歧義。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中,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有一種傳達情感、藝術結構、營造氣氛的場景等功能。

3.茶藝、音樂藝術層面的多樣化融合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多樣、民族風情不同,民俗茶藝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來,茶藝表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藝紛紛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如北京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摻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廣西六堡茶等,這些全國各地的茶藝表演結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涌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充分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色與幅員遼闊的地域風情。因而,在特色少數民族茶藝藝術展現中,不僅要講究沖泡技藝、品飲藝術、服飾細節、布景等,還應選擇能靈活運用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更加全面化地展現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飲茶習慣。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中,茶藝師不僅要展示沖泡茶的技巧,炮制熱茶還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這樣能夠豐富茶藝表演的民族意義。

4.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古典名曲。傳統中國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簫、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音樂,通過獨奏或者是合奏來表現的。而這其中古典名曲所體現的情感是委婉卻又纏綿、細致真切、感情細膩的。所以,在當代茶藝表演中結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圍中,心曠神怡,縱身道法自然。同時,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鄉之情、月下朦朧和禽鳥之聲的曲目可作為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兒高》《關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漢宮秋月》《燈月交輝》以及《秋胡月夜》等。這些傳統音樂能夠讓品茶客如臨其境,在觀賞湖光月色之美時,欣賞茶道、茶藝表演之美。《幽谷清風》《瀟湘水云》《匯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調,給茶客帶來自然和諧之美,煥發了品茶客對大自然的無比崇拜與贊美之情,從而引發對茶、對茶藝表演的關注。匯聚念情、念親的《陽關三疊》《遠方的思念》《情鄉行》《塞上曲》等,將其置為背景音樂,真真切切地將茶客與茶之間建立起細膩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鷓鴣飛》《空山鳥語》及《海青拿天鵝》等表現自然鳥獸的傳統音樂。能夠讓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震撼美,讓茶客進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譜寫的背景音樂。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諧柔美,《閑情聽茶》《桂花龍井》《茶雨》及《聽壺》等近代名家創作的音樂則富有意境,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們專為品茶、茶藝表演而創作的背景音樂。在茶客品茶時,伴隨這些獨具意境的音樂,能夠將茶客嘈雜的心帶入茶的優美意境內,讓茶客縱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

1.根據茶藝表演所要傳達的茶性來選擇

茶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必須根據要表演的茶類及茶性來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我國是茶業大國,目前有白茶、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及其他再加工茶,種類繁多。茶的種類不同,它所涉及的沖泡技藝及表演藝術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類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氣、滋味、加工、沖泡、品飲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明確要由所要傳達的茶性來匹配對應的樂曲。例如,綠茶的加工方式、沖泡程序相對較為簡單,茶香清淡、茶湯滋味鮮爽、顏色淡雅,根據茶性應選擇較素雅、簡潔、悠揚的樂曲,因為豎琴、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模仿清澈、 綿長的水流聲上比較突出。所以茶藝表演者可以選擇古箏或笛子演奏的樂曲結合綠茶茶藝表演。烏龍茶制作工藝繁瑣,茶湯香氣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濃厚,茶藝沖泡及表演程序復雜,所以其背景音樂應該是以舒緩柔和而又情感飽滿的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如古琴、洞簫等,從而突出烏龍茶的茶性特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紅茶相比較其他茶葉茶性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譽,可以選擇與梅花、寒冬等氣質相近的樂曲作為紅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茶藝專業教師在茶藝表演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根據茶葉的沖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運用背景音樂,將樂曲與茶葉獨特的氣質進行糅合,達到渲染氣氛,彰顯茶藝表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

2.各民族風俗與茶藝表演所需背景音樂的有效融合

我國是茶葉、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各個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風格迥異,時間與空間共同積淀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現階段,國家鼓勵發揚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數民族特色的茶藝表演也逐漸興起和傳播,成為茶藝表演的特色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茶藝表演很好地結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藝術,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廣西的龍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現出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藝表演中多數表演要求環境、服飾、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必須能夠表現出其民族民俗特點,才可以充分發揚該民族的傳統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樂器演奏的樂曲,例如葫蘆絲、巴烏等演奏的《歡樂的巴烏》《竹樓情歌》等。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對茶藝動作及表演氛圍進行了美的襯托與渲染,在茶藝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選擇當地民族樂器樂曲及民謠為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也可與當地特色舞蹈進行節奏配合,使茶藝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藝表演的主題來選擇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方都推出當地最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茶藝表演。目前茶藝表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設計新穎,主題各不相同。而茶藝表演的主題就是寄情于茶,讓茶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表達其中細膩的感情。創作者們可以根據不同茶類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點,讓茶藝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題選擇。正如寫作文一樣,可以有表達勵志、親情、學習、互現幫助等正能量主題。例如筆者學校2016年茶藝參賽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與歸盼》這一主題茶藝,是以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為表演主體,描述了忙于生計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與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過一杯功夫茶,表達了兒女的思鄉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期盼。那么前面溫洗器具、賞茶、納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樂是選擇了一首比較安靜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靜,古樸,能夠很好地敘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鄉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對子女默默的守望與支持。而在茶藝表演的分茶、獻茶與結束部分,筆者選擇一首古箏與多種樂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題推向,表達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現場氣氛。

主題茶藝合理選擇背景音樂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須結合前文3點的所有內容,再賦予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最后再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是比較需要技巧性。茶藝專業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當前,我國常見的茶藝表演多以重沖泡動作、輕背景音為主,以致很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茶藝表演都使用了一樣的背景音樂,造成了欣賞、品飲者的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對茶藝表演動作的直觀感受,無法縱身其中。所以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考驗著茶藝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茶藝愛好者的智慧。為滿足欣賞者對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藝文化的教學人員、創作傳播人員務必要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進行合理的解析,與茶藝表演相糅合,更深層次地表現出茶藝表演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許遠偉.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葉,2016(4).

[2]胥佳.淺談農村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陳力群,郭威.茶藝表演闡微[J].藝苑,2014(2).

[4]劉鐘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技藝和氣質[J].農業考古,2006(2).

[5]劉盛龍.感悟茶藝表演[J].農業考古,2004(2).

[6]張明行.帝國茶苑舉辦中國茶藝表演洋觀眾齊鼓掌謝幕場面感人[J].農業考古,200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欧美|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不能看|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白浆| 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综合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suv精品一区二区| 夜夜爱av| 热久久一区二区| 97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爽|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介绍|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 午夜影院你懂的| 久99精品| 国产性猛交xx乱视频| 精品99在线视频| 午夜av片|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芒果| 91精品系列|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国产伦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体验|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又粗| 日韩欧美国产第一页|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国产69精品福利视频| 中文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清纯唯美经典一区二区| xxxx18hd护士hd护士| 国产一区二区高潮| 97视频精品一二区ai换脸|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99re6国产露脸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 四虎精品寂寞少妇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狠狠插影院|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 日韩不卡毛片|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观看二区|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 中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伦综合| 国产99小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性色| 亚洲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影院黄色片| 91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av| 国模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图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激情综合网| 秋霞三级伦理| 亚洲区在线|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97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 亚洲久色影视| 91精品福利在线|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午夜欧美a级理论片915影院 | 国精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