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影像醫學要求

影像醫學要求

時間:2023-10-13 09:44: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醫學要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影像醫學要求

第1篇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成像技術;教學

伴隨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的逐步實現,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學影像學技術人才的培養應突出“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目標,為醫學影像學學科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專業人才。因此,如何盡快適應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 突出影像學技術專業學科特點

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物理學、工程學、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結果,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核心是為臨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圖像,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1]。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精通專業知識,保證醫療設備正常運轉,全面發揮設備的功能。

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來說,影像學技術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教學大綱要求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醫學影像學多學科交叉和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診斷課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對后期的臨床實習有直接的影響。

2 影像學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主要問題為教材滯后、內容陳舊,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新技術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沒有使用價值的技術教材未刪減。從教材內容看,仍以介紹常規X線攝影和中小型X線設備為主,數字化設備和技術所占比例很少,很難適應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要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

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影像學技術教師多為兼職,大多缺乏教學經驗和基本素質,而且很多教學醫院中,掌握先進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專業教師為數不多,這就影響了影像學技術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3 教學思路

3.1 專業課內容的擴充與刪減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模型、掛圖、幻燈等教具,并結合多媒體教學,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知識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應強調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與有關學科的聯系,如工程學、解剖學、診斷學等,但要盡量減少重復。課堂講授把教材內容分為詳細講解、重點講解和一般介紹3部分,實驗和見習課要緊跟課堂進度,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使其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給學生講解分析圖像、評價圖像的順序和方法。針對上節課講授的內容,準備幾份典型照片,利用課堂前幾分鐘,讓學生獨立閱片、分析講解,老師進行總結。學生會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很快進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強。接下來的課堂效果會非常好,學生收獲會更大。這就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判斷能力,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該學科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培養其認真、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方法。 轉貼于

隨著專業技術的進展,教學內容和方法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如多媒體軟件的開發,為醫學影像學技術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專業特點的需要,教學計劃中需增加斷層面的解剖、X線解剖等內容。

如今計算機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廣泛應用,各類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更新,特別是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進程迅速,教材嚴重滯后,這就要求我們專業人員有前瞻性,知識面要寬,制定教學計劃時有一定的超前意識[2]。教學過程中隨時增加一些相關的新技術內容,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接受新技術,適應影像學技術發展的要求。

高新技術在影像學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醫學影像學技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普通X線攝影技術逐步進入影像學數字化時代,如CT、MR、CR、DR、PACS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術已失去了使用價值,如熒光攝影、體層攝影、記波攝影、氣管造影、傳統的血管造影技術等,在教學中將這些知識只作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強化“三基”訓練,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需要有扎實的理工基礎和廣泛的醫學基礎。按大綱要求,加強“三基”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大見習課的比重,畢業實習也應兼顧臨床醫學和專業課的比例,通過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臨床實習,豐富學生的臨床醫學知識,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為今后結合病史、癥狀、實驗室檢查等做出正確的影像學診斷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專業課的實習,一方面要熟練操作使用現代化影像學設備,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能學到更多的臨床知識,為將來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應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影像學技術教學學時少、內容多,一直是困擾教學的難題。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影像學技術界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多采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指導、學生看的模式,這樣教出的學生理論課考分可能比較高,但實際操作和圖像分析成績不理想,尤其是進入臨床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獨立操作設備和分析評價照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3]。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掛圖等,結合理論講解,并通過見習、閱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采取誘導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老師講、學生想,不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和學生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所講內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圖片教學。醫學影像學技術離不開圖片,但真實圖像又比較復雜,初學者較難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簡潔清晰特點的簡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對實際照片或多媒體進行分析,教學效果會很好。

醫學影像學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在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揮設備的最大功能,發揮最大效益,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是非常關鍵的。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改進與實施,收到明顯教學效果,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對我們是一項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大綱的內容,使其更適應時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數字化成像技術、影像學存儲與傳輸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相關技術的教學課時比例,增加見習、實習教學的課時數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出適應醫學影像學學數字化時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昆成. PACS在臨床及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 醫療設備信息, 2005,2:14.

第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理學士;人才培養模式;“校院企”合作

1 專業發展現狀

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影像技術與傳統的影像技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上,存在教學內容陳舊、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不清楚影像技術崗位需求和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等諸多問題。而醫學影像從業人員普遍學歷層次低、系統理論知識缺乏、專業設備的操作單一、缺乏創新精神。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內容陳舊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高新設備的研制、開發、引進和應用,各項業務技術的開展,相關學科的滲透與交叉,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不斷開拓醫學影像科學的新領域。而早些年出版的書刊對這些知識介紹的不夠全面,許多高校開設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都處在建設發展階段,學生接受最新知識的機遇和方式者非常有限。而在迅速更新的知識面前,由于受到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局限,致使醫學影像技術人員對專業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科管理等方面均立足于陳舊的觀念,不能適應專業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還停滯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跟不上時代步伐,這也是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從業隊伍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2)教學方法單調

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材結合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單純將書本上的內容“ 灌注” 給學生,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及學習熱情;實踐能力與 理論知識不能有機結合,使學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應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缺乏,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3)專業知識單一

影像技術是一門交叉學科,是電子、機械、數字技術、光學工程等專業綜合發展的結果,各專業技術的飛速發展致使從業人員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加上分學科、分專業學習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很多單位根據醫學影像設備而非學科系統來進行專業劃分,從而使很多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單一,成為只懂某一種檢查設備知識的技工人員。這樣既割裂了專業知識的立體聯系,又束縛了個體思維,必然會扭曲整個學科的知識結構。

(4)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影像學從業隊伍學歷結構不盡理想,尤其是在縣、市及其以下級別醫療單位,招工、頂職上崗者不乏其人,而技師中則更多見。中專、高職學歷者所占比例過大,本科以上層次學歷者為數不多。大部分從事人員缺乏鉆研精神,只管操作,只管維修,脫離思考,就事論事。沒有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高層次的專業培訓,想要較好掌握、運用醫學影像新技術并使之創新和發展,并非易事。為此,加強醫學影像技術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2 培養目標的確定

目前,四年制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只在不多的高校剛剛開辦,由于在對醫學影像學理學學士培養認識上的差異, 致使出現許多學校培養目標及方向不明、 培養模式混亂,大多數學校都是借鑒甚至沿用原來五年制醫學影像學本科(醫學士)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一時也很難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導致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畢業生“醫師、技師”就業尷尬的現象。

2012年9月國家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教高[2012]9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原醫學影像學專業(四年制)更改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四年制),專業類別也于原來的“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部分)”改為“醫學技術類”,授予理學學士學位。[2]這就更加確定了其專業方向,即畢業生能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學影像技術領域從事醫學影像設備研究、管理、流通、客戶服務等,以及能在醫學院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我校于2010年開始招收醫學影像學本科(理學士)專業學生,2013年9月將招收第一屆醫學影像技術(更名后)本科專業的學生,幾年來的辦學實踐在不斷的促進我們思考,建立符合當前社會需要和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們亟待探討的課題。

3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目前醫學影像本科專業的現狀,結合我校的辦學情況,創新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育教學方案改革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向醫院、企業等用人單位發放問卷調查表,收集用人單位對近5年招聘的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的質量評價及實際工作中對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結果進行研究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結合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理學士)的服務面與職業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借鑒“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育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改革方案。

(2)完善教學計劃,整合教學內容

培養目標確定以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就應圍繞培養目標來確定。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涉及到醫學知識、操作技能、職業態度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知識,理、工、醫相交叉,因此完善的課程設置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根據醫學影像學科發展的方向,緊密結合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結合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完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突出醫學物理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模塊相關教學內容的設置。隨著現代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和自動控制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三化”已成為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方向。CT,MR,DSA,CR,DR,PACS等技術的應用需要集醫學、醫學物理學、現代信息技術、成像技術等知識與技術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

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應該更側重于理學和工科的內容,如:先讓學生掌握信號分析的基礎理論知識,為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打下基礎。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種電子技術知識的學習之后,著重讓學生掌握醫學成像設備的特點與成像原理;軟件方面,完成計算機應用和基本語言程序設計的學習后,結合醫學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培養醫學圖像分析的技能。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達到在具有較寬知識面的同時具備一定專業深度的水平。

(3)建立“校院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之前國家沒有明確四年制本科醫學影像學的培養目標,很多高校都沿用原有五年制醫學影像學(醫學士)的培養思路,因此,除了學校的理論和實驗教學外,就是在醫院進行實習與見習。顯然,這種模式無法滿足醫學影像技術(理學士)專業的培養目標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高等醫學院校的資源與醫院、企業構建三位一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創造良好的就業前景,實現“零距離”就業,穩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擴大學校的影響力,而且大大地節約了學校對實踐教學的資金投入,優化社會資源;另一方面,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以及時了解當代醫學影像的發展趨勢及社會對醫學影像技術畢業生的需求和要求,實現“按需”培養,提高就業率;同時,校院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工程師“請進來”,把教師“送出去”,可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及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高校辦學能力。此外,校院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產學研結合可讓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應用到企業實際生產中,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和諧地發展。

(4)編寫活頁教材

隨著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科學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醫學影像學設備也隨之日新月異,新的治療手段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我們在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上要與時俱進,而選用合適的教材開展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受教材需從編寫、出版到定購這個時間周期的限制,很難滿足要求。因此,高??膳c醫院、企業一起編寫活頁教材,與定購的材配套使用,不斷更新、完善、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能真正學以致用。

結束語:

為適應現代醫學發展對醫學影像的新要求,高校在醫學影像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應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培養模式,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拓寬辦學思路,積極推動“校院企”三方參與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辦學能力,擴大影響力,優化社會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

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優勢在醫學影像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曾有作者在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應用研究有過一些報告。但詳細介紹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方法還比較少。1997年以來,我們在醫學影像專業中開展多媒體教學,共進行了220個包括各系統的醫學影像教材多媒體教學文件制作,在我校醫學影像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教學中使用,反映效果良好?,F就有關多媒體制作方法介紹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醫學影像教學多媒體腳本220個,586電腦加外置光驅及其光盤,帶透掃的愛克發掃描儀一臺,錄像機、VCD機、刻錄儀各一臺。電腦安裝 PowerPoin、PhotshoP和 Record電腦軟件。制作方法:(1)打開PowerPoin軟件,選好應用模版,按照腳本內容在軟件的大綱形式下輸人文字部分內容;(2)使用掃描儀通過Photoshop軟件把腳本的插圖掃描存盤,或外置的650MB的OM光盤,掃描條件選用真彩色32位、200~600dPi。(3)在播放狀態下通過Record軟件剪接錄象帶或VCD影像內容,(4)在Powerpoin軟件幻燈片形式下進行多媒體編排、加工、加符、加色的修飾及背景的制作。(5)通過插入功能把圖像及影像文件調進PowerPoin文件并進行放大編排等處理;為了增加圖文并茂效果,盡可能在插圖的同一張演示電子幻燈片上編寫必要的文字;(6)幻燈片的動畫設計和編排;(7)放映形式下多媒觀摩,觀察放映效果。

二、結果

1、本文完成了各個系統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課件220個,共11000多張文字和4000多張插圖的和2小時的影像文件的多媒體演示圖像。2、每個多媒體課件全面地包括了腳本的內容,遵循規定的格式:“教學目的與要求一基本原理一病理一病理與影像學聯系一影像學檢查方法一影像學表現一診斷和鑒別診斷要點一小結”。3、圖像或影像文件插入快捷,恰當、生動、并能順利播放;4、演示稿播放簡單、方便;5、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成為包含圖、文、聲、色并茂,動、靜態結合的演示稿。

三、體會

1 、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課件內容制作的完整性。一個好的醫學影像多媒體課件首先應該考慮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和腳本真實反映。本文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都先把腳本的文字內容部分輸入,作為每個課件的綱和線或比喻為樹干。如根據腳本規定格式,每個課件都包括“教學目的與要求一基本原理一病理一病理與影像學聯系一影像學檢查方法一影像學表現一診斷和鑒別診斷要點一小結”等,這樣就保證了重點內容的編入。根據內容需要插入圖像、影像文件內容,使之利于演示和講解。在圖文內容中再配以適當的顏色,聲音和動畫效果的編人。使制作的多媒體保件內容全面,圖文并茂,聲像同存,動靜結合。給教師提供一個操作方便,演講自如的講稿,給學生提供一個圖文聲像全方面教育的醫學影像學習環境。

2、重視插入圖像的準備和處理。醫學影像學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就是需要大量的圖像和影像文件輔助教學。多媒體制作前要掃描并存儲大量圖像資料,需要電腦大容量空間,我們使用的650MB可擦寫光盤能夠滿足存儲要求。把腳本要求的X線照片、CT、MRI、造影等圖像以及腳本繪制的圖像、影像文件必須認真選用,適當加工和后處理才能滿足要求。我們通過PhotoshoP軟件進行掃描,掃描得到的圖像進行后處理,包括色彩模式處理、灰階處理、過濾器技術、圖像編輯等,大大提高原圖像的清晰度。通過后處理使圖像色澤、背景鮮明,清晰。易看易懂,更利于學習和吸收。

3、醫學影像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技巧。有了完整的內容,一個醫學影像多媒體制作工夫在于編排和后處理。文字編排既說明問題又要簡練,要突出重點,條理清楚。如每張演示稿都要有一個標題,標題下面還有各級小標題,給人一目了然感覺。適當的文字的大小、粗細、顏色的編排加工也襯托演示稿的內容。文字的動畫演示編排也起到輔助教學的效果,如一張演示稿的文字逐行逐行以動畫的形式飛出,恰如老師一行一行在板書,方便學生在聽講的同時,把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圖像及影像文件插入和后處理也是醫學影像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重點。插入的圖像應該起到輔助教師的講解,幫助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的目的。如對講授胃腸道鋇餐造影、血管造影等內容,我們插入一些相應造影的動態錄像,講解X線產生,我們則插入球管產生X線的實驗錄像,給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說明某一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我們則插入有關的各種影像學的圖像,并進行放大,加重點號,標說明文字或箭頭等后處理,方便主講教師全面介紹影像學檢查,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4篇

1我院放射科PACS系統的現狀

目前我院放射科實現了全部數字化,放射科的PACS系統將所有影像設備包括常規X射線(CR/DR)、乳腺鉬靶攝影、胃腸道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數字化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圖像存儲在一個數據庫中,影像醫師從數據庫中提取圖像、調閱臨床資料及完成影像學臨床工作。放射科PACS系統與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實現對接,醫院各科室終端能夠和影像科信息進行共享。

2PACS應用于教學的主要優勢

2.1豐富的解剖教學素材庫PACS數據庫中,積累了我科10多年來不同種類的影像資料(傳統的普通X射線檢查、CT及MRI檢查),既包括傳統的臨床X射線解剖學內容,又包括現代的斷層影像解剖學內容,可滿足影像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臨床影像解剖學基本知識的要求。同時PACS強大的數據庫和網絡檢索功能[15]對每一系統或解剖部位可以找到全面的臨床資料及典型的圖像。

2.2面向放射科臨床實踐的臨床解剖學教學模式目前我科PACS系統應用在放射科日常的所有臨床實踐中,從患者預約、檢查到報告書寫、審核發放均在PACS系統完成??梢灾苯訌腜ACS系統調取患者的臨床資料,如病史及申請單,顯示所有的相關影像資料及醫學影像學報告。充分利用這些臨床解剖學教學資料進行臨床影像解剖學教學,與影像科臨床培訓要求和臨床實踐一致[4-5],克服了常規影像解剖學教學中利用經典片教學及經典斷面教學因教學資料數量及質量的限制和脫離臨床環境的不足,可使培訓對象充分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加學習的樂趣,強化訓練所學內容,達到知識和技能提高的雙重目的,為影像學臨床實踐打下牢固的基礎。

2.3有利于自主學習鞏固和自我評估臨床影像解剖學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解剖學教學[1-3,13]。由于醫學影像科的特殊性,我國尚無統一的教學標準和教學時數的限制,各個學校針對影像解剖的教學內容各不相同。雖然在基礎解剖學教學階段部分院校開設了斷層解剖學課程,但只針對經典影像斷面進行講解,在醫學影像科常規臨床實踐中諸多臨床影像解剖學內容都在研究生教育或畢業后教育的臨床環節中完成[1-3]。由于臨床教學環節的特殊性,臨床影像解剖又是影像臨床實踐的基礎[16]。然而臨床帶教醫師需要在進行繁忙的臨床工作的同時進行帶教,加上影像手段和臨床需要的增加,放射科醫生的工作負荷在不斷增加,導致在帶教過程中的講解時間有限。此外,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培訓的內容多、時間少[17],這些均會影響其對臨床影像解剖學內容的掌握。當前住院醫師生源的日益多樣化[14],住院醫師的起點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同的教學內容住院醫師吸收和掌握的程度亦存在不同。因此,PACS系統的引入可以保證每一個住院醫師能夠根據自身掌握的程度不斷學習、鞏固。此外,利用PACS系統上圖像重建功能及連續閱讀功能,可以從不同的方位及斷面,以及從靜態到動態理解和記憶枯燥的臨床解剖學內容,使解剖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18]。最后,住院醫師本人可以隨機調取圖像資料評估和測試,從而達到自我評估的目的,有利于順利通過規范化培訓的考核和日后提高實際臨床工作能力和技能。

3PACS用于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臨床教學的建議

盡管PACS用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諸多優點,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應該緊扣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和要求,在保證住院醫師培訓質量的前提下,探索、探討并制定當前切合實際的教學措施和方法。首先要緊扣《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的放射科培訓細則,建立相應的臨床影像解剖學教學素材庫;其次,根據現有的教學要求和標準制定系統詳細的分層次的教學計劃和各個階段的實施步驟;然后需要根據前述對PACS系統界面進行優化,針對不同的住院醫師階段對影像解剖學的要求限定和開放相應的權限。此外,要有客觀、可行的評估及測試系統,并與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試接軌。初步的PACS教學引入方式可以采取系統講授、讀片影像解剖定位診斷和現場教學一體教學、臨床應用解剖論壇等[19-21]。系統講授建議根據解剖部位,按不同成像手段的影像解剖由主講教師收集相應的素材庫,集中進行講述,每次2學時左右。主要講授的內容為經典的臨床影像解剖學。讀片影像解剖定位診斷和現場教學為一體的方式建議在每日晨讀片時進行,每次30min左右,住院醫師與主講教師通過互動進行教學,針對具體的患者影像資料對病變進行精準的解剖學描述及解剖學定位診斷,模擬部分臨床實踐過程。此外,利用PACS的海量數據庫及與HIS系統的對接,定期(每月)進行復雜部位及疑難患者的臨床應用解剖進行討論教學。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才能明確和完善PACS在規范化培訓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的臨床影像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最終發揮PACS提高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的作用。

4小結

近年來有關PACS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報道日漸增多[8-9,11,15,19,22-23],代表性的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基于PACS的病例導入式教學在影像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8]、廣西醫科大學的PACS影像示教系統[20]、哈爾濱醫科大學的PBL教學法聯合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12]等。PACS引入規范化培訓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臨床影像解剖學,可以豐富住院醫師規范化臨床解剖學教學的內容,提高其基本知識并培養臨床應用思維和獨立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學生自我學習和評估。但尚存在一些問題:如PACS系統的維護、臨床解剖教學素材庫的構建、不同影像學科(放射、超聲、核醫學的影像解剖學)的PACS系統的整合標準化測試系統的構建、評估及反饋系統等,這些均需要較大的政策、管理、硬件及資金及師資支持。在今后教學中,我們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探討、完善并推廣其在規范化培訓醫學影像科住院醫師臨床影像解剖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恒宇,姜楊,郭林娜,等.“影像解剖學與斷層解剖學教學膠片庫”在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7):2789-2790.

[2]劉豐春.影像解剖學教學及問題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7-8.

[3]易西南,羅剛.醫學影像學專業“斷層解剖學”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解剖學雜志,2007,30(3):272.

[4]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S].2014.

[5]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修訂版)[S].2013.

[6]JoshiV,NarraVR,JoshiK,etal.PACSadministrators’andradiolo-gists’perspectiveontheimportanceoffeaturesforPACSselection[J].JDigitImaging,2014,27(4):486-495.

[7]FloydDM,TreppER,IpakiM,etal.Studyofradiologictechnologists’perceptionsof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competenceandeducationalissuesinwesternAustralia[J].JDigitIma-ging,2015,28(3):315-322.

[8]劉慧,王小宜,李文政,等.基于PACS的病例導入式教學在影像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6):637-639.

[9]李浩,李睿,袁遠,等.PACS系統在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4):697-698.

[10]樊一鳴,劉志成.全院級PACS系統的建設[J].中國醫療設備,2014,29(3):87-89.

[11]朱嘉琦,孫麗君,王藝偉,等.應用T-PACS提高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影像學判讀能力[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2):129-133.

[12]申寶忠,趙東亮,王可錚,等.PBL教學法聯合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529-532.

[13]鄭林豐,張貴祥.對編寫上海市醫學影像科(放射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的思考與探討[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7):5345-5348.

[14]鄭林豐,張貴祥.我院醫學影像科(放射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的構建及經驗初探[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36):7135-7138.

[15]張啟川,蔡元卿,鄒利光,等.PACS為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證[J].激光雜志,2011,32(5):5.

[16]SmithWL.Radiology101:Thebasicsandfundamentalsofimag-ing[M].Philadelphia: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13.

[17]董愛生,程超,肇博,等.醫學影像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1019-1022.

[18]陳柱,馬聰,肖恩華,等.醫學影像學見習應用PACS教學法與傳統讀片教學法的對比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4,35(4):86-88.

[19]胡俊,丁仕義,黎海濤.PACS在影像學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1):56.

[20]凌壽佳,黃福靈,黃鄰彬,等.PACS影像示教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3):485-486.

第5篇

【摘要】醫學影像學涉及多學科及多種技術。文章從樹立影像學在臨床學科中的地位、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建立影像學與解剖等相關基礎學科的邏輯聯系、理解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以及注重重點病例影像特征的歸納總結等討論了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的幾個最重要環節。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058-01

近20年來,醫學影像學從普通的X線迅速發展到CT、MRI、ECT、PT、PET、DSA等集診治兼備的綜合性性學科。無論是醫學影像的成像技術,對疾病的反應,還是PACS數字信息化的應用都在不斷快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將所學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知識與臨床癥狀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影像診斷思維。由于涉及的學科種類繁多,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和要求,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筆者從多年的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學中體會到,學員對影像學在醫學教學中的重要性認識、合理的教學方式、影像學與解剖等相關基礎學科的邏輯聯系、理解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以及重點病例影像特征的歸納總結是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幾個最重要的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

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毫無經驗的醫學生而言,醫學影像學對他們今后工作有多大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更認識不到影像學在臨床診治的重要性。我們選擇臨床常見的原發性肝癌病例,從患者就診,基本的臨床表現、病史和相關的生化檢驗結果提供給學生,同時把前期學過的在病例分析的過程中可能相關的理論知識提供給學生,就如何選擇合適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根據以前所學的解剖學和病理學知識應如何分析,何種影像學表現提示何種腫瘤性疾病展開討論和分析,病變的定位和診斷等,逐步介紹給學生,使其切實感受影像學在臨床病例診治中運用重要性,在課程學習之前使之形成如下意識:影像學是基礎醫學的延伸,臨床醫師在對患者進行診治時,需要決定推薦或者選取最合理的檢查方法,需要綜合分析來自臨床和各種影像設備的圖像資料,才能作出合理的診斷;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前沒有相關專業的影像學知識就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漆t師。

使學員認識到影像學在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性后,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和維持長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PACS教學具有形象生動、信息量大等優點。以三維功能處理圖像,讓教學活動顯得更生動形象,圖像信息信息更顯豐富,有利于形象演示病變的定位和多角度的形態。同時PACS系統利于學生的自習和復習,學生可自行在每個端口查閱圖像資料,提出問題,結合每位學員的不同情況和要求,予以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率,對影像學產生興趣,實現良好教學效果。

醫學影像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癥狀的聯系紐帶,它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基礎上,研究活體組織器官形態功能的臨床醫學,是一種特殊的視診手段,需要在正確掌握人體解剖的基礎上,完成立體活體組織到平面圖像的認識,由人體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認識。認識正常結構的影像表現,形成較深刻的認識,是識別病理改變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從活體組織到平面圖像、從人體解剖到影像解剖、從正常組織影像到病變組織影像的授課邏輯順序,貫徹從感覺到感知、再到認知、最后掌握的教學過程,是實現學生對醫學影像學良好掌握的有效方法。

醫學影像學涉及多種影像技術,X線、CT 、MRI等,它們的成像原理不同。對同一組織結構和器官,無論是正常還是病變狀態,在X線、CT 、MRI上成像的表現是不同的。要掌握影像背后所反映的本質,推測其組織性質,就必須了解不同成像技術的基本成像原理及其圖像特點。學生對設備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對各臟器在各種影像技術下的影像表現有所分辨,認識并理解在不同的影像檢查下表現各異,是因各種儀器的成像不同、組織表現各異所致,明白某些偽影的產生是目前的技術無法避免的,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

各種醫學影像學檢查所顯示的征象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診斷是通過對不同征象的綜合要析作出的。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各種疾病的特點。對常見病的典型和不典型表現,少見病典型表現都要通過病例的積累,最后歸納總結,讓學生加深印象。

醫學影像學本身涉及的學科眾多,綜合性強,加之現代物理化學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給醫學影像學教學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既是一個不斷的積累和總結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的過程。

第6篇

【關鍵詞】 醫學影像科 急診工作 醫療質量

醫學影像科的急診工作是臨床急診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醫學影像科急診處理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將直接影響到臨床急診的處理。急診工作要求醫學影像科醫技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檢查技術和檢查技巧,簡化工作流程,盡可能縮短患者在醫學影像科的就診時間,爭分奪秒地為患者的搶救及治療贏得寶貴時間。急診工作是高風險的工作,醫學影像科作為重要的醫技科室,對各科急癥的診斷處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為杜絕因醫學影像科檢查操作或應急措施不當,我們結合多年的醫學影像科臨床經驗,以醫學影像科工作流程為核心,探討醫學影像科急診的處理,以期提高醫學影像科醫技人員的急診工作能力,保證醫療質量。

1 了解急診患者特點是做好急診處理的前提

1.1 急 急診患者都是突然發病或意外事故致傷,其病情都十分緊急,必須爭分奪秒地檢查和救治患者,稍有怠慢,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1.2 危 急診患者大多數生命垂危,病情重,危及生命體征,必須迅速檢查、有效地診治患者,否則就會給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1.3 重 急診患者的病情除急、危外,第三個重要特點就是重,患者往往不能自行走動,不能隨便搬動,不能配合檢查。

2 良好的職業素質是做好急診處理的保證

2.1 工作態度端正,責任心強 在急診患者處理中,工作人員態度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決定了影像質量的好壞,診斷的準確性,以及能否在檢查過程中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最快、最好地完成檢查。

2.2 了解或熟悉臨床基礎知識 對于一個合格的醫學影像科工作人員來說,必須了解或熟悉臨床基礎知識,才能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才能在急診處理中正確判斷,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準確的影像指導。

2.3 熟練掌握業務技能 急診更能體現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往往在短短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內要為患者做完檢查,明確診斷,為臨床醫生進一步處理提供堅實的依據。醫學影像科醫技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積累,注重平時積累,練好基本功,盡可能多的掌握常見、多發急診病例等多方面知識,對急診的處理才能真正滿足臨床需要。

2.4 具備靈活多變的思維方法 在急診工作中,思維能力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思維不能僵化,工作流程不能按步就班,學會針對患者改變流程,針對病情優化檢查,針對臨床需要制訂最佳檢查方法。

2.5 良好的溝通能力 溝通是醫務工作中的經常環節,在急診處理中顯得更加重要。隨時注意保持與臨床急診醫生、患者家屬及患者的溝通。溝通時要掌握好語氣、語調,這樣才能有效安撫患者,掌握更多的病情,完成檢查過程。

3 規范的檢查操作是做好急診處理的關鍵

3.1 接診 接到急診攝片或CT檢查申請單時,應仔細閱讀申請單,了解患者病情及臨床檢查目的,如有不清楚的地方,馬上與臨床醫生聯系,或者詢問患者及家屬,以制定最佳處理方案。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對于一些繁雜的程序,如交費,登記等可在檢查的同時或以后進行,切不可機械地執行程序而耽誤患者病情。對于生命垂危的患者應先由臨床醫生進行急救處理后再進行攝片或CT檢查,以免在檢查過程中出現意外。

3.2 檢查準備 了解急診患者病情及檢查目的后,制定最佳的檢查方案。攝片時使用大規格的數碼板(IP板)、大規格平板探測器或片盒,盡量采用患者能接受的,避免重復檢查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時與患者家屬和患者的溝通,爭取患者配合,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以便順利完成檢查工作。

3.3 檢查操作技巧 醫學影像科技師必須熟悉設備的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熟練掌握人體各部位的檢查位置和檢查參數。檢查時速度要快,盡量縮短檢查時間,要忙而不亂,快中求穩。在檢查中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盡量用標準檢查,以得到良好的影像資料,但應輕柔、迅速、準確;對于復雜外傷或疑有骨折的患者,在能進行標準檢查的情況下,應按照標準檢查,一般應盡可能少搬動患者,少改變,充分利用X線球管及機架的移動性完成一種姿勢多部位的檢查;對于病危、昏迷患者則盡量在擔架或推送平車上攝片,減少對患者的搬動,同時必須要求臨床急診醫務人員在場。對于確實需要移動的患者,則應加倍小心,迅速準確完成檢查;胸腹部疾病和外傷患者需要了解有無血氣胸或腹腔臟器穿孔,一般要求站立位檢查,若患者病情危急站不住,則可行坐位、半臥位檢查,病情較重時可以傾斜診斷床盡量達到檢查要求。檢查患者必須絕對準確,檢查前、檢查中、乃至檢查后應認真查對,保證檢查的患者、檢查的部位與影像完全相符,避免張冠李戴,左、右混淆。

3.4 診斷報告 原則上在檢查完成后應盡快出具急診報告,診斷報告為達到迅速、準確的要求,在不放過重要陽性征象的前提下影像描述盡可能簡化,診斷一定要密切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和相關檢查,力求準確。但急診處理瞬息萬變,必要時應根據患者情況,區別病情,具體對待,如在批量處理急診患者時,要有先重后輕的觀念,及時處理病情危重需搶救的患者,病情較輕的可稍延后處理。急診報告原則上要求快速、準確,但在一些因病情危重無法取得標準檢查的患者,其影像質量會大打折扣,給診斷的準確性帶來困難,這種情況應本著搶救生命為第一要務的原則,仔細觀察影像表現,多與臨床溝通,盡量給臨床搶救提供有價值的影像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急診診斷和平時的影像學診斷一樣,是形態學的診斷,是反映病變的客觀形態改變,而非病理診斷。好比看圖說話,影像表現什么,就描寫什么,同病異影,異病同影是常見的事。急診診斷必須結合臨床及相關檢查,相互印證,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4 急診處理必須強調的細節

4.1 “穩、輕、快、準” 穩,面對較多的外傷患者,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能忙中出錯。輕,為防止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在操作中盡量輕巧適度???,是要眼明手快,在保證診斷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檢查工作,贏得救治時間。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臨床醫生的初步診斷,準確地判斷檢查部位、角度、檢查參數,準確地出具診斷報告,給臨床搶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影像信息。

4.2 具備風險意識 在危重急診患者檢查時,如腦外傷、全身多處復合傷和脊柱高位外傷等做影像學檢查有一定危險性的患者,全部檢查過程中應要求有臨床醫生陪同,隨時注意患者情況并請求臨床醫生協助處理。檢查完畢觀看影像圖像后,應立即囑其回到臨床科室搶救。

4.3 注重檢查質量 檢查參數的使用將直接影響到檢查質量,CR、DR、CT雖然都是數字化影像,可以進行圖像后處理,但是初始圖像仍是后處理的基礎,必須要掌握好準確的檢查參數,才能保證檢查質量。

急診工作是醫學影像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學影像科急診工作是速度、細心、準確三者相統一的系統工作。力求使用最簡單易行的檢查方法,力爭確診。急癥患者的檢查過程雖然短暫,但切不可輕視,往往幾分鐘的時間拖延,幾次無謂的搬動,一次微小的疏忽都會造成終身遺憾。只有集中精力迅速有效的處理好各個環節,才能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的檢查信息。才能真正提高急診工作能力,更好、更準確地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放射影像學;實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6-79-02

隨著影像專業技術和內容的日新月異以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迅速普及,實習生對醫學影像學的臨床實習要求也相應提高。目前在我科實習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有五年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有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學生,還有南京醫科大學國教院臨床醫學專業的留學生,他們實習時間長短不一,從2星期到5個月不等,面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實習時間及要求的學生,如何作出行之有效的實習帶教,我們也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曲折過程[1]。

1健全制度,提高師資隊伍

1.1建立完善的教研室管理制度

臨床實習教學是醫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教研室與醫院負責教學的科教處密切配合,在教研室主任領導下,結合醫院和學校的相關制度制訂了詳細的《放射影像科實習要求和注意事項》,由教學秘書負責實習教學的統籌安排。在實習學生進科之前,由教研室根據科室實際情況結合各個學校的實習帶教大綱特點,給學生制定在放射影像科詳細的實習輪轉計劃表。學生到我科第一天,由教研室主任介紹本科的基本情況及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提出科室對實習學生在紀律上、學習上及生活上的要求。

為了確保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我科建立了嚴格的考勤、考核制度。首先每位學生有各自具體的實習輪轉表,要求嚴格按表執行,并將每一位實習學生的工作態度、實習成績、出勤情況、考核結果記入教師專用的實習學生考核手冊,通過考核,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良性的督促;同時教研室及時與科教處溝通,了解實習同學對我科的反饋,及時糾正不足之處。

1.2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

帶教老師的素質和責任心與實習學生實習效果的好壞密切相關[2]。嚴格的言傳身教,規范的操作規程和閱片程序是我們對帶教老師的基本要求。帶教老師高尚的醫德、良好的為人師表形象、豐富的醫學影像學知識和經驗、過硬的操作技術、嚴謹的治學態度是目標實現的保證。作為有資格帶教的醫師,要明白自負的責任,任勞任怨去完成帶教任務。

2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制定不同的帶教管理模式

2.1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學生[3]

五年制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在放射影像科實習時間為4~5個月,由于實習時間較長,采取的帶教模式主要為“導師制”,“導師制”是教研室的南京醫科大學教改項目,其主要內容是采取類似于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即一位實習同學配一名高年資的醫師(第一帶教老師)和一名低年資醫師(第二帶教老師),由第一帶教老師全面負責實習學生的學習、生活等事情,如遇第一帶教老師休假等情況,則由第二帶教老師全面負責管理,偶遇第一、第二帶教老師都不上班,我們還有半月輪換一次的專門管理臨床專業實習學生的老師來負責協調管理,以確保實習學生有老師帶教。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實習目的明確、積極性高,實際帶教我們做了下面幾點:

2.1.1嚴格的考勤制度 對學生像帶教老師們一樣進行排班,每日早八點考勤并參加上午的讀片討論會,要求實習同學預先做好準備,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參加討論,讀片后再上各自的班。

2.1.2強化動手操作能力 科室寫報告都是在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PACS)上完成,由于醫學影像專業在放射影像科實習時間長,我們給每位學生都發放了寫報告專用的姓名和密碼,剛開始要求學生“只看不寫”,即對照圖像看老師怎么寫報告,自己來體會,兩周后要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報告,再后來要求學生自己單獨完成報告,通過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學會通過圖像怎么來診斷疾病,同時只有通過自己獨立寫報告才會發現問題和不足,不斷以此提高診斷水平,這也是醫學影像專業學生向放射影像科醫師轉變的過程。安排學生1周時間到技術組學習,要求熟練掌握不同部位的攝片要領,因為有些學生畢業后可能會到二級醫院工作,醫師、技師可能一身挑,這也是為將來工作打基礎。胃腸班和透視班每周安排一次,帶教老師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帶教,有條件時可放手讓學生操作,但帶教老師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2.1.3回顧性學習 科室有專門的醫師進行手術核對任務,將有影像資料又有手術、病理等資料的患者全部錄入 PACS,每一個病人都有一個固定的號,在PACS點擊“教學資料”就可以查閱患者的臨床、實驗室檢查、影像、手術、病理等全部資料,方便學生回顧性學習,不斷提高診斷水平。

2.1.4鼓勵學生參加市醫學會舉辦的各種講座和讀片會 一般每個月1 次,由不同醫院放射影像科主持,讓同學們開拓眼界,互相交流,為今后的學術活動打下基礎。

2.1.5全面考查 采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考核辦法,理論考試除筆試外還有一題為制作PPT匯報,內容為讓其談談放射影像學在某一方面的最新進展(自己選題、查資料、做幻燈片)。閱片是考試的重點,除了詳細描述影像表現、影像診斷外,還要寫出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以及如何選擇進一步檢查等,我們還計劃在不同學校間分組開展讀片競賽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五年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放射影像科實習時間一般為2 周,這2 周內主要實習普放及部分CT內容,雖然時間緊,但任務量大,以前帶教老師和學生在思想和認識上也不太重視,認為是走過場,同時管理不嚴謹,考核松散,因此放射科在臨床醫學實習學生眼里便成為“放假科”,每個月科教處召開的學生座談會,放射影像科都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如何做好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學生的帶教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4]。

2.2.1思想重視,嚴格管理 對每一批次入科的學生由教學秘書進行思想教育,要求他們認識到在放射影像科實習的重要性,然后給每位學生發一張實習的注意事項及實習要求,同時要求帶教老師明確教學大綱內容,提高責任心,重視臨床學生教學。嚴格的考勤制度:每天早八點實習學生必須參加讀片討論會,每天進行不定時的查崗;嚴格的管理模式:臨床醫學實習采取“定崗制”的帶教模式,“定崗制”即把兩周的實習時間具體到每天在什么崗位實習什么內容,每個崗位的老師負責在其崗位實習學生的帶教、考勤等內容

2.2.2計算機輔助教學兩周實習的時間很緊,遇到的病種也不全,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教學片做成電子圖庫,并編制相應的適合實習教學的軟件,讓學生在電腦上閱片,同時安排一名老師負責答疑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通過閱片可進一步鞏固見習階段所學的基礎知識,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初步建立實際閱片分析能力。

2.2.3每周1次講座學生入科第1周的講座內容是按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制作的教學片,帶教老師用半天的時間講解;第2周的講座是由高年資醫師主持的讀片討論會,采取互動的模式,主持讀片討論會的老師積極為學生創造參與討論發言的機會,比方說可以討論一些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結合病理學、解剖學知識對病變進行分析。學生可以積極參與,以提高他們在放射影像科實習的興趣。

2.2.4創造實際操作的機會除了閱片診斷外,放射影像科存在許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內容,如透視檢查,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灌腸檢查,學生一般對放射影像科的大型設備較為好奇,能親自動手操作而普遍興趣較高,而在實際操作中也更容易理解書本上有關檢查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使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增強實習的興趣和熱情。

2.2.5雙語教學雙語教學主要針對七年制學生及留學生開展,由英語口語好業務能力強的老師帶教,通過雙語教學提高了老師及七年制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又增強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及老師之間的感情。

2.2.6嚴格考查,綜合考評 實習結束時一方面進行理論考試,另一方面進行現場門診病例報告的書寫,即學生扮演放射影像科醫師的角色,寫幾份報告,由簽片醫師把關、打分。教學秘書根據實習學生的理論考試、書寫報告、醫德醫風以及出勤率進行綜合考核。

總之,要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需要醫院、學校和學生多方共同努力。只有不斷加強附屬醫院的設備和師資建設,采取合理的實習學生管理模式和恰當的施教方法,激發實習學生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才能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盧鈴銓,許民生,張林,等. 影像診斷學教學改革思路及初步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73-74.

[2] 王書智. 臨床醫學院的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水平[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53-54.

[3] 陳國平,顧建平,王書智,等. 提高放射影像學實習質量的探討[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15):1860-1861.

第8篇

【摘要】 針對《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教學中的諸多問題,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力爭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影像物理 教學 策略

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是現代醫學的支柱?,F代醫學影像學不但以其高技術和工程化的鮮明特點展示了它自身在現代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中所具有的優勢和無可替代的作用,也以其日益深入的影像理論研究,層出不窮的影像革新技術,迅速擴展的臨床應用領域,使相關專業的教學人員愈益感到搞好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醫學影像物理是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其內容是醫學影像儀器設備所涉及的物理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及醫學影像診斷中的物理現象,其任務是為學生深刻理解醫學影像的物理原理與成像過程,評價、控制醫學影像質量,分析、挖掘醫學影像蘊藏的生物信息提供必要的物理學知識,給后繼課的學生及將來所從事的醫學影像工作打好基礎。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使理工知識非常薄弱的醫學生有較大收獲,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下面根據筆者多年從事醫學成像技術和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實踐,分幾方面談談。

1 《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1.1 匯集多門學科,內容抽象復雜。四大影像技術溶合了物理學、數學、電子學、計算機、 生物學和醫學等多門學科。授課對象是未來醫學影像診斷醫生,醫學生在物理、數學、電子等學科的基礎很薄弱。但醫學影像物理學中要涉及到許多這方面的知識。比如,講授XCT、MRI、彩超成像原理時要遇到δ函數、卷積、自相關函數等工程數學知識。核磁共振原理及成像原理一章中, 涉及到量子力學及原子核物理,磁矩、角動量、進動、梯度磁場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頻脈沖、頻譜分析、調制解調、A/ D、D/ A、濾波、顯像、快速傅立葉變換等微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均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

1.2 學生的畏難情緒。醫科院校的學生由于中學物理基礎較差,學習屬于物理范疇一類的課程常有畏難情緒。大部分學生在困難和壓力面前表現出了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挫傷,在預習、聽課、復習、習題等多個學習環節上與教師配合的力度打了較大的折扣,大大增加了任課教師的教學難度。

1.3 師資力量要求高?!夺t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任務大都由醫用物理教研室的老師承擔。但是《醫用物理學》和《醫學影像物理學》兩門課程的專業性質差別很大,前者是公共基礎課,后者為專業基礎課。醫學影像物理學是醫學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物理學、信息學和醫學之間交叉和融合的學科。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較高的物理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

2 《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

針對《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在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們在已有條件下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設立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策略并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2.1 要恰當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講解盡可能的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避開復雜的數學推理。如:在“XCT原理”的“圖像重建數學原理”一節中, 從狄拉克函數和卷積算法的引入, 到圖像重建的付里葉變換法和濾波反投影法, 整個成像過程我們盡可能運用圖解法取代繁雜的積分運算及變化過程。 如果用傅立葉變換講CT 、MR I 成像原理, 難度很大, 因為學生所學的高等數學知識有限。我們摸索出了如何講解CT 、MR I 成像原理的方法, 即聯立方程法和反投影法。這兩種方法不用復雜的高等數學, 學生能夠聽得明白,能夠很好掌握CT 、MR I 成像原理。MR I 成像原理中用到的傅立葉變換、磁矩、角動量、進動、梯度磁場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頻脈沖、頻譜分析、調制解調、A/ D、D/ A、濾波、顯像、快速傅立葉變換等微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是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以定性分析為主的教學策略。對課程教學中必須具備而學生又一無所知的數學、物理、電子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用通俗易懂的定性分析給學生補課,以達到在保持課程內容基本不被割裂的前提下,繞開難度大的系統數學推導,確保學生能定性地理解授課內容的目的。

2.2 應用多媒體系統。根據生理學觀點,人獲取的外界事物信息80%~90%是通過眼睛輸入的,用直觀的圖象反映的信息更易為人所接受。多媒體課件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識,陌生的醫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直觀,生動具體的圖象再現。如自旋核的旋進,講解時以陀螺的運動為例一邊圖示一邊推導,使抽象的公式形象化、具體化,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和興趣。在“MRI成像原理”一章中,我們用FLASH將原子核受激勵,馳豫等重點內容制作成多媒體。我們還下載了大量的醫學影像照片,小電影等供學生學習參考。

2.3 注重實驗實習。實驗是本學科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 如果只講醫學影像技術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是比較抽象的, 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談不上今后的應用。開設實驗有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由于實驗設備昂貴,具有放射性,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可以建立一套計算機仿真物理實驗教學系統,如建立局域網,安裝運行仿真物理實驗軟件《大學物理仿真實驗210FOR INDOWS》,該軟件包含20多個物理實驗項目, 可選取其中部分相關實驗如: 核磁共振實驗、GM 計數管和核衰變的統計規律、 塞曼效應和電子自旋共振實驗等。由于經費、技術等原因,目前我校尚未開設醫學影像物理學實驗。為了彌補不足,我們與醫院影像科室的聯合, 多次組織學生到附屬醫院相關科室實習,請超聲、CT、核磁共振、SPECT等臨床診斷教師及技術人員給學生當場講解儀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診斷等,讓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在臨床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4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正如前面所述,醫學影像物理學是門綜合學科,也是一門新型學科。許多知識與技術對教師也是嶄新課題。為了教好學生,自己首先要抓緊學習,更新知識。教師的繼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進行短期培訓,到研究機構、大學、醫院學習或深入實際工作一段時間,以便更好的勝任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

2.5 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必須在一定的條件刺激下,才能釋放出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 小結

對《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逐步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澤寶. 醫學影像物理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第9篇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醫療影像的區域共享得以實現。PACS從科室、醫院逐漸向外延伸,走向區域。區域PACS的出現,以及在其基礎上的醫療信息共享和醫療行為對平衡醫療資源、緩解“看病難 ”問題等均有積極意義。

目前,國內多地都在進行區域PACS的嘗試,借鑒現有的區域PACS模式,探索適合自己的區域影像協同模式,是各地方醫療行政部門和大型醫院都應考慮的問題。

醫學影像的發展

1895年,德國一位叫倫琴的科學家發現了X射線,他當時一定沒有想到這個發現日后對醫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不久后,X射線即被用于人體疾病的檢查,形成了傳統的X線診斷學,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隨著超聲和核素顯像技術的日益成熟,出現了超聲成像和γ閃爍顯像。20世紀70年代末,CT、MRI和ECT的出現,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檢查技術和檢查內容都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醫學影像圖像由過去的單一方向、單一角度觀察轉變為多角度、多方位觀察。

融合,是近年來醫學影像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前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郭啟勇說:“醫學影像過去想融合,現在在融合,未來被融合”。融合,已經成為醫學影像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戴建平也曾指出,影像融合需要更好地融合包括X 線、超聲、核學、光學和成像在內的各種醫學影像診斷技術,充分發揮不同影像技術的作用和優勢,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隨著科技的進步、設備的更新換代,PACS本身的概念也在經歷著變化。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簡稱,翻譯過來是醫學影像存儲通信系統。這個詞由心血管放射醫師Andre Duerinckx博士在1981年使用,1983年發表。從字面上看,當時的PACS只是影像的存儲和傳輸。

到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應用軟件、圖像處理軟件技術的發展,專業醫用顯示器被發明出來,醫生可以不用把影像打印出來,直接在電腦上進行影像診斷,PACS增加了診斷的功能。上世紀90年代末,PACS又實現了影像三維后處理的功能。至此,現代PACS系統事實上具有影像存儲、影像傳輸、影像診斷和影像后處理等四種功能,已遠遠超過了當初簡單的存儲和傳輸功能。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在2009年《關于醫學影像診斷系統等產品分類界定的通知》,其中對“醫學影像診斷系統”的界定如此描述:對于符合DICOM標準的醫療設備的圖像進行獲取、顯示、存儲、圖像分析和處理、三維圖像提取和重建、打印及傳輸等功能的軟件。作為Ⅲ類醫療器械管理。

從以上界定可以看出,“醫學影像診斷系統”更接近現代意義上的PACS的定義。因PACS處于信息學和影像學的交叉地帶,雙方都試圖從自己的角度對其進行概念闡釋,但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未有一個彼此都認可的定義。

結合以上所述PACS的功能衍進,本刊認為可以對現代PACS系統進行如下定義:可以實現對符合DICOM標準的醫學影像的分析、處理和診斷,并可以進行圖像三維后處理的醫學影像系統。

與區域PACS相關的幾個定義

PACS行業已經在全球發展了數十年,期間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從最初的單機版PACS系統,到科室級PACS系統(Mini PACS),到全院PACS系統(Enterprise PACS),目前正朝著區域級、甚至國家級PACS系統(Regional PACS)的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趨勢一方面是由醫療影像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所推動,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國衛生部“十二五”新醫改政策中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加強跨醫療機構協同合作、影像檢查結果互通互認的要求。

隨著醫學影像檢查設備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在日常診斷過程中各類影像檢查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醫學影像數據量的急劇增長,據相關機構的統計,影像數據量已經占到整個醫院業務數據量的80%以上,這就對醫學影像數據的傳輸、存儲、管理和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間國內越來越多的醫院都已經或計劃建設本醫院內的PACS/RIS系統,實現本醫院內的醫學影像及相關醫療數據的數字化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共享,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影像檢查工作流程、提高影像診斷服務質量、提升醫院影像業務的整體效率。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的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浪潮撲面而來,作為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組件之一的區域PACS系統的建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全院PACS系統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相似,區域PACS系統的建設也是整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支柱之一。

區域PACS目前還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結合上文PACS的定義,本刊擬對區域PACS進行如此定義:覆蓋多家醫療機構的,可同構也可異構的,能夠實現區域內患者影像資料的統一管理,實現區域內規范的醫學影像服務,包括存儲、調閱和重現。支持遠程醫學影像業務,是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

與區域PACS相關的定義包括遠程醫學和遠程放射學。勃蘭斯敦(Prestom)對遠程醫學作了如下描述:“遠程醫學是利用遠程通訊技術,以雙向傳送數據、語音、圖像的方式開展的遠程醫學活動?!?/p>

第10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讀片教學;學生主導;讀片模式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集X線、CT、MRI、介入放射學及放射技術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臨床學科,是醫學專業學生的重點、必修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必須講授的專業基礎課程[1]。通過讀片進行診斷的能力是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直接關系到今后在臨床上的工作表現。在醫學影像教學中,學生應掌握獨立讀片的能力,并能夠保證讀片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讀片的能力,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醫學影像專業相關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傳統醫學影像教學模式來看,主要包括課堂中的理論學習與實習中的實踐學習兩個組成部分[2]。但由于教學內容陳舊落后,教學模式刻板單一等問題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提起興趣,容易產生厭煩和抵觸的心理。且課外實踐受到課時、場地、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基礎較弱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讀片技能,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處于相分離的狀態,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影像學前沿知識的了解與拓展。

一、醫學影像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目前大多數醫學影像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與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需求不相適應[3]。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能充分靈活運用創新型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缺乏創新性進一步導致教學模式的僵化,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學生只能在課堂中聽教師講,課堂互動性和參與性較低。長此以往學生對醫學影像的學習提不起興趣,難以適應今后的工作要求。(二)重理論輕實踐。對于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而言,扎實的理論基礎固然重要,但同時仍不能忽視必要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應用技能[4]。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播醫學知識的責任,同時應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F階段的醫學影像教學課堂多是講解理論知識,即便是以具體的例子進行讀片教學,也多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中也很少有關于讀片的針對性的訓練,缺少展示自己和鍛煉能力的機會。學生缺少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機會,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也不夠徹底。學生課堂參與感不強,導致在課上容易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另外,雖然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實習的機會,但由于時間較短,學生累積的經驗不足,且學生在工作崗位中進行實習接觸到的病例有限,很難全面了解讀片的知識。目前醫學影像專業的實踐教學不足以滿足學生臨床工作和學習的要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三)教學內容脫節。醫學影像專業教師雖然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長期在教學崗位缺乏充足的臨床經驗,因此只能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等固有規定制定教學內容[5~6],使得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與醫學影像最前沿的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在實際運用上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教學內容落后于醫學發展的問題。教學內容上的落后無法滿足學生培養目標,醫學教育中的缺陷勢必影響到醫療教育質量。(四)評價機制缺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大多數醫學影像教學仍然采用考試的形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察,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學習能力,但這種評價方式并不完善,不能全面對學生進行考察。一方面無法考察出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自主性等,另一方面無法掌握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評級機制的不健全導致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教學的針對性降低,使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此外,學生也不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清晰的認知,難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對教師進行的反饋也較少,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生主導讀片模式的重要性

學生主導讀片模式的應用有效提高了醫學影像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學生主導讀片后,雖然參與機會有限,但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首先學生能夠在讀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學習上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讀片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學生主導讀片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動的可能性。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在問與答的互動中對教學結果進行反饋。學生主導的讀片模式能夠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所思所想順利表達出來,便于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中與病患進行交流。同時,由于學生的參與感更強,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和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優良的教學環境中高效學習、快樂學習。此外,學生主導讀片模式便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根據學生的讀片表現把握教學上的不足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思路。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找出自身不足,學習他人長處,進行取長補短,進而提高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而言之,學生主導讀片模式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和各項讀片能力,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

三、學生主導讀片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革新教學理念。醫學影像教學應順應時展和醫學進步的要求,積極探索創新教學理念,摒棄傳統教學中落后的部分,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一是教師應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二是在教學模式上由過去教師主導的讀片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的模式。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讀片中來,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學術氛圍濃厚的讀片環境,充分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二)重視實踐教學。在醫學影像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同時兼顧到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利用學生主導讀片的模式為學生在課堂中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提升讀片能力。例如在學習相關疾病的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提供具體病例的相關醫學影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接著讓學生進行分析與實踐,還可以讓旁聽的學生進行提問,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科中接觸到不同情況的病例,使讀片能力在實踐中得以提升。(三)延伸教學內容。醫學影像專業涉及到的內容多且復雜,僅僅依靠日常教學和教材難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因此,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延伸,補充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之處。一方面所補充的內容應與教學緊密相連,有助于學生讀片,另一方面應銜接醫學前沿,使教學內容更加適用于現代社會對醫學影響的要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向學生更加直觀地展示相關教學實例,降低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理解難度,同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教材與課堂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主導讀片提供更多必要的保障。(四)完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對于目前醫學影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應建立健全相關評價制度。一是增加評價方式,除必要的考試外,可以將學生主導讀片中的表現作為評價方式之一,考察學生的讀片能力。同時增加評價的項目,如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學習成果等,有助于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全過程。二是應增加評價的主體,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評價,提高評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讓學生對讀片表現與能力進行自評,有利于尋找自身的不足,促使其主動學習。

四、結語

第11篇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教學;病例討論

[中圖分類號] R814.4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91-02

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應與臨床專業課程相互貫通,但其課程設置在臨床專業醫學教學中處于過渡階段,一般設置在第3學年的第1學期,此階段學生已經修完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而剛開設內外科等臨床課程,這一設置造成實際教學過程中相關的臨床課程往往滯后于影像學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通過理論課對各種影像表現加以羅列,與臨床專業相互獨立,缺乏知識的相互滲透和穿插[1]。針對這種現象的存在,我校醫學影像學教研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病例討論的引入,結合各相關臨床專業,以探討適合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

1病例討論的設置原則

1.1病例討論疾病的篩選

疾病的選擇主要側重設置在呼吸、消化、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章節之中,同時應篩選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加以設置。所謂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多發病、常見病,如肺癌、肺結核、肝癌、肝硬化、腦血管病等;另一方面是結合地方以及區域性特點所涉及的疾病,如食管癌、布加綜合征等[2]。

1.2病例庫的建立

1.2.1病例的搜集由教研室助教和講師于日常工作中搜集典型病例,完善各項檢查結果、追蹤病理學結果以及手術記錄,并收集隨訪資料。充分利用我院醫學影像學教研室所包含數字化設備和PACS設備的優勢,調取同一病人的各項檢查資料,在各工作站上對原始圖像進行各種后處理,充分顯示各病例的影像學特征,將所重建圖像與收集的臨床資料匯總存檔[3]。病例搜集完成后,于每周固定時間由助教進行讀片匯報,教學秘書詳細記錄,初步剔除資料不完整、無明確診斷結果的病例。

1.2.2病例的篩選講師和副教授、教授對初選病例加以選擇,其標準主要包括:(1)有代表性的、重要系統的典型病例,病例應具備明確的診斷,可選擇病情復雜的常見病;排除罕見、少見病例,排除影像學不具特征性診斷的病例。(2)注重常見病的典型影像學征象、易混淆征象的顯示。(3)加強比較影像學的應用,在病例教學中可以通過實例解釋不同影像學檢查的優勢和缺陷。(4)依據影像學表現,結合臨床資料,列出鑒別診斷疾病,并收集鑒別診斷疾病相關影像資料,進一步完善病例庫。(5)注重病例的及時更新,特別是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更多新的掃描方法、重建方法的引入,應注重擴大更新學生的知識面。

1.2.3問題的設置借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教學方法,問題的設置側重于加強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注重培養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4]。設置原則主要包括:(1)以問題為中心,擴大覆蓋知識面,注重臨床知識的引入。(2)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總結能力。(3)以培養臨床診斷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面對不同患者能迅速、準確地對病情作出診斷、鑒別診斷的能力。(4)加強對影像學所謂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理解,即同一疾病不同時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疾病相同的影像表現。(5)避免直接引入重要的特征性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吞咽不利2周”、“AFP值顯著增高”等,應列出對鑒別有重要意義的陰性結果。(6)誘導式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橫向對比和縱向聯系相互結合。

2病例討論在醫學影像學理論課教學中的設置和應用

2.1病例討論授課前的布置

各重要章節授課中期提前一周時間將病例的影像學資料和基本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加以公布,讓學生認真準備并查閱相關資料。

2.2病例討論的課堂教學

基本教學步驟為:(1)將病例影像學資料調出,首先由學生讀片,包括病變的位置和分布、數目、形態、邊緣、密度、鄰近器官和組織的改變。(2)總結自己所見具有診斷價值的特征性征象,列出可能需要鑒別的疾病,由支持不同疾病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3)相互討論,找出其他診斷存在的問題。(4)教師列出鑒別診斷疾病的典型影像學圖像,由學生加以讀片。(5)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只要有觀點、有看法鼓勵表達出來,提倡相互辯論、批評和爭論。(6)總結歸納,對病例做出正確的診斷,總結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2.3病例舉例

在進行肺癌授課前一周公布2例周圍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病例的完整影像學資料,包括胸片、CT平掃和CT增強圖像,交由學生提前準備,完成初步診斷。病例討論課設置在講授肺癌章節結束后,課時控制在20~30min。提問:(1)圍繞基本征象展開,看到了什么部位的什么樣病變?病變有什么樣的特點(大小、形態、邊緣、密度、和周圍結構的關系)?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影像學征象(結合病理學)?(2)需要鑒別的疾病,包括肺膿腫、肺結核和縱隔內腫瘤性病變;臨床出現什么樣的癥狀和征象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診斷?(3)周圍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的鑒別。(4)評價總結。

2.4期末考試中病例討論題目的設置

學期末,理論課考試設置2道病例討論題目,分值為6~9分,由學生任選其一加以作答。所選題目影像學資料即為本學期所進行的病例討論的病例,問題加以變動,側重于臨床鑒別診斷和影像學鑒別診斷,其中臨床分析占1/3分值,影像學分析占2/3分值。例如題目設置為分別列出胃潰瘍與潰瘍型胃癌2個病人的上消化道造影圖片和CT圖片,問題設置為:(1)良惡性潰瘍影像學診斷的鑒別要點;(2)據此特點上述2個病人分別的診斷是什么?(3)請推測并列出他們分別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

3病例討論在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階段的應用

5年制臨床本科實習生實習期一般在45~50 周左右,其重點多放在內、外、婦、兒等臨床科室上,而影像學科室一般僅有2周實習時間[5]。常規實習要求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學表現;熟悉影像學檢查從檢查病人-擬申請檢查項目-書寫申請單-閱讀報告的各個流程;了解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優缺點,能根據不同的疾病合理選擇不同的影像學檢查。除常規實習安排外,病例討論是這一階段重要的實習內容。與理論課階段有所不同,此階段重點是疑難病例的討論,要求實習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參與病例的篩選、臨床資料的收集、影像學讀片、病理結果和治療后的追蹤等各個環節。2周時間內應能參與5~8個病例討論,并要求能完成2個完整的病例討論記錄。

總之,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臨床各門學科關系密切,通過在醫學影像學課程中加強病例討論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提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希云,袁志誠,梁長生,等. 對放射科實習帶教實行目標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8):928-929.

[2] 劉秀云,陳小榮,孫樹萍,等. 理論授課及病例討論實施和質量控制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9):114,117.

[3] 吳學貴,劉雄飛,陳金雄. 醫學影像存檔和傳輸系統的研制與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3):159-161.

[4] 李穎,陳琪瑋. PBL法臨床病例討論對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23):83-84.

第1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臨床教學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教學效果

作為以圖像形象化為主的學科,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中實踐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多媒體教學以及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技術(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廣泛應用,教學方法也不斷變[1]。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病學Barrows教授創立的自主學習模式,目的是讓學習者通過合作、思考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2-3]。本研究通過對兩組學生的試卷成績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分析PBL教學方法和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實驗對象

選取本2009級臨床影像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班學生共126名,平均年齡(21.2±2.6)歲,所有學生高考成績、認知水平、平均年齡和性別比例無顯著差異。126名學生根據學號隨機分成2組:PBL教學組(實驗組)和傳統教學組(對照組)。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組學生在醫學影像學臨床實踐教學課中,采用PBL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給出病例―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6個階段。首先,將每組學生再分為若干小組,由教師提出未知病例讓學生討論,此病例與所授課程相關,但學生課前不知道具體診斷及需要注意的影像學細節。第2階段學生初步查看影像及臨床資料后提出問題,主要對臨床及影像特點及疑問進行分析。第3階段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建立假說,確定自己的診斷,并為該診斷提供依據。第4階段在課外完成,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行組內討論。第5階段,再次進行組間討論及辯論,對出現的其他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要點,對疑難問題進行分析,對各組發言進行評估。

1.2.2 對照組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即教師為授課主體,教師在實習課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模型、標本等進行課堂講授,之后由學生觀看教師所制多媒體醫學影像圖片教學庫,全程由教師進行授課并總結。

1.3 教學評價

臨床教學授課內容結束后,當堂進行課堂閱片測驗,要求每個學生對臨床病例的影像資料進行描述、分析并診斷,兩組均采用同樣病例。由一位老師進行考卷評分,評分采用盲法進行。學期末對兩組學生理論考試進行測試,考試以試卷形式進行,測試結束后也是由一位教師盲法閱卷評分;臨床實踐教學課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PBL教學法和傳統講授法的反饋意見。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AS19.0軟件進行,對課堂閱片測驗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課堂閱片及理論測試成績對照組、實驗組行兩組間的t 檢驗,兩組間對教學方法的反饋評價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考試成績比較

臨床實踐授課內容結束后進行課堂閱片測驗,以實際病例要求學生進行影像描述、分析及診斷,按要點給分。學期末對兩組學生理論知識進行考試。實驗組學生讀片考試成績(16.9±5.1)分、理論成績(84.4±14.8)分均高于對照組的讀片成績(10.2±6.1)分和理論成績(72.5±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讀片成績和期末理論考試成績

組別 閱片成績 期末考試成績

實驗組 16.9±5.1 84.4±14.8

對照組 10.2±6.1 72.5±9.7

t 3.56 3.63

p 0.000 0.000

兩組間閱片成績及考試成績進行組間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BL教學法教學成績好于傳統教學法。

2.2 問卷調查

兩組學生對教學內容評價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BL教學比傳統教學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交流能力、加強學生分析能力、活躍課堂氣氛等方面均占優勢(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的評價結果比較(%)

評價內容 實驗組(n=63) 對照組(n=63) χ2 P

對于學科興趣 54(85.7) 43(68.2) 3.894

活躍課堂氣氛 52(82.5) 41(65.1) 4.396

主動學習能力 55(87.3) 38(60.3) 6.782

知識掌握的深度 57(90.5) 37(58.7) 6.884

知識掌握的廣度 52(82.5) 40(63.5) 4.653

臨床思維能力 51(80.9) 39(62.0) 5.324

文獻查閱能力 50(79.4) 37(58.7) 7.897

綜合分析能力 49(77.8) 35(55.6) 7.347

交流能力培養 51(80.9) 37(58.7) 5.324

3 討論

醫學影像學是多學科交叉的醫學橋梁學科,影像教學最大特點是以大量X線片、CT片及MRI片等進行教學[4-5]。傳統醫學影像教學以灌輸知識為目的,基本以教師講解為主,雖然通過課件、多媒體、標本、掛圖等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通過大量閱片學到影像知識,但對臨床思維的培養幫助不大。因此在影像專業臨床實踐教學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影像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模式已成為影像專業臨床實踐授課中關注的熱點問題[6-7]。

PBL教學法目前已成為國際上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8-9],此種授課模式目的是讓學習者通過合作、思考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將PBL引用于醫學影像學實習教育,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方法。本研究結果發現將PBL法應用于影像臨床授課中,相較于傳統教學法大大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通過對病史及影像的綜合分析,培養了學生的醫學思維方式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研究中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自我表達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研究報道,PBL教學法能顯著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10-11]。在本研究中,授課內容結束后進行課堂閱片測驗,以實際病例要求學生進行影像描述、分析及診斷,并在學期末對兩組學生理論知識進行考試,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讀片考試成績、期末理論成績分別為(16.9±5.1)分和(84.4±14.8)分,均高于對照組的讀片成績(10.2±6.1)分和理論成績(72.5±9.7)分,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臨床實踐教學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及理論水平。

在教學結束后進行的教學方法效果評估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對PBL教學法對自身能力的提升普遍持贊成態度。大部分學生認為PBL教學法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知識掌握的深度廣度、增強綜合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本研究我們發現此種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分析資料、查閱文獻、整理思路、得出結論,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主動學習者。其次PBL教學也提高了學生的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因為在PBL教學中學生所面對的病例都是臨床上實際的例子,學生對病人的分析處理不僅需要醫學影像學知識,同時把基礎醫學的解剖、病理、生理以及臨床的內外科聯系起來。這種縱向構建的知識網絡,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把學生所學的知識糅合,提高其臨床分析及基礎知識運用的能力。在研究中我們發現PBL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生在組內討論時即要表達自己所想,同時對別人的分析要予評議、吸收,最后小組內達成一致意見,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PBL教學模式能在諸多方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但是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PBL教學受限于時間及課程形式,僅能就數個病例展開討論,不能對學科要求的大綱內容面面俱到,同時PBL教學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掌握醫學影像學的知識,還需要掌握基礎及內外科的相關知識,對于事前無準備的部分學生,難以融入討論中來,因此在PBL教學中我們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改變其作為“知識容器、考試機器”的現狀,同時對于部分配合度不夠的學生,可以盡其所長,安排文獻查閱或其他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學更加個體,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Zhang ZQ,Ma SY.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ing[J].Joum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2011,27(5):85-86.

[2] Thurleya P,Dennickb R.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radiology[J]. Clinical Radiology,2008,63(5):623-628.

[3]Cui XY,Li Y,Liao H,et al. The application and problems ofPBL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J]. 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2010,19(4):439-442.

[4]吳華偉,程杰軍,許建榮,等.提高醫學生影像讀片技能的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1401-1402.

[5]Lu Q,Jin JY.Divers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imagingteaching[J].Modern Medical Imagelogy,2008,17(4):216-217.

[6]楊明,劉斌,楊小慶,等. 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及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4l0-42.

[7] 易露茜,程伯基,趙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醫學教育研究與改革趨勢田[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6):641-643.

[8]祝鴻程,劉浩,王迎偉,等.基礎醫學課程PBL教學應用的新思路[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1,31(12):1410-14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搡少妇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少妇高潮ⅴideosex|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91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91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 三级电影中文| 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浪潮av网站|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欧美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 国产91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suv| 欧洲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忘忧草| 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第一暮| 国产一级一区二区| 夜夜夜夜曰天天天天拍国产| 久久国产视屏| 国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1看片app|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大片|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午夜玫瑰园| 乱子伦农村| 97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超碰|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午夜玫瑰园 |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国产日韩一区在线|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 欧美日韩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级精品视频| xxxx18日本护士高清hd|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第一暮|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欧美激情片一区二区| 91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99|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38tv| 午夜一区二区视频| 大bbw大bbw巨大bbw看看| 4399午夜理伦免费播放大全| 欧美精品六区| 538国产精品| 高清欧美xxxx| 99热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超碰久久久| 乱淫免费视频| 国产大学生呻吟对白精彩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 奇米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色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七| 精品三级一区二区| 欧美色综合天天久久| 国v精品久久久网| 午夜爽爽视频| 欧美日韩一卡二卡| 久久亚洲综合国产精品99麻豆的功能介绍| 97人人添人人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二三在线| 偷拍区另类欧美激情日韩91| 午夜欧美a级理论片915影院| 国产欧美性| 日本神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99爱精品在线| 国产人成看黄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6699| 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