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化思想

文化思想

時間:2022-05-24 17:43: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思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阿諾德文化思想 中國教育 借鑒意義

一、理論背景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英國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發展的進程正逐步加快。然而在繁榮發展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危機。隨著時間的發展,“物質至上主義”在整個社會中盛行。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詩人、批評家馬修?阿諾德認為,“工具信仰”現象是這個時代的通病,人們過分迷信物質文明而忽略了人性和諧、完美地發展。此外,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迅速轉型引發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機,其中包括新社會和舊社會銜接問題。用阿諾德聞名于世的詩句來說,就是:“現代人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已經死去,另一個還無力誕生?!毙屡f秩序并存,使英國人出現了價值觀與信仰的失衡。馬修?阿諾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他的文化理論及教育思想,試圖挽救整個社會,以實現完美的理想世界。

二、阿諾德文化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阿諾德文化思想中,“人生批評”論尤為著名。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精神在于不斷擴展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使自己趨于完美。要實現這一理想,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不僅致力于看清事物的本相,獲得關于普遍秩序的知識,而且付諸實踐,使其所構建的完美理念通行于天下,從而顯示出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社會品格。因此,他希望把科學精神和道德精神結合起來,促進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具體到詩歌領域,阿諾德提出了“詩歌是人生批評”的觀點。阿諾德認為,首先,詩歌要具有思想性、批判性。詩人“應該理解人生和世界,然后在詩中處理它們?,F代的人生與世界十分復雜,一位現代詩人的創造如果要具有很大價值的話,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評功夫,否則它將成為一樁比較貧乏和生命短暫的事業了”。①其次,詩歌還要具道德性、嚴肅性。就是說,詩歌要提供人生的解釋和評價,要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規則?!霸姼璧膫ゴ笾幵谟谒軐⒂^念有力而美麗地應用到生活中,應用到怎樣生活這樣一個問題上”。②而怎樣生活是個道德問題。因此,“違反道德觀念的詩,就是違反生活的詩;對于道德漠不關心的詩,就是對生活漠不關心的詩”。③最后,詩歌還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人生批評必須與詩的真和詩的美這兩條法則完美地結合起來。詩歌必須真實、嚴肅;“詩歌主張美、主張人性在一切方面均應臻至完善,這是詩歌的主旨”。④阿諾德認為:“最好的詩的題材與內容上的那種真實與嚴肅的優美特征,是和風格與表現手法上的那種詞匯與行動的優美特征分不開的。這兩種優美是密切結合著的,并且彼此是堅持著正比的?!雹?/p>

除了“人生批評”,阿諾德還提出了關于文化教育的獨特見解。馬修?阿諾德認為,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普遍存在著文明缺陷,是一個文化普遍缺失的時代。因此他提出只有文化才是解決社會混亂的有效手段。他希望通過教育使文明的理念滲透到每個人的心中,從而使整個民族變得有文化,達到一種普遍完美的狀態。馬修?阿諾德眼中的文化,是一種具有前瞻性、預見性的力量,它致力于人自身的、內在的轉變。根據阿諾德的理解,文化是指“通過閱讀、觀察、思考等手段,得到當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優秀的知識和思想,使我們能做到盡最大可能接近事物之堅實的可知的規律,從而使我們的行動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亂,使我們能達到比現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

在教育方面,阿諾德還大力倡導古典教育。馬修?阿諾德生活的時代,社會生活動蕩不安所帶來的混亂使大眾感到絕望、沮喪和倦怠。物質財富的豐富和精神信仰與價值觀念的缺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馬修阿諾德認為,為了使大眾更好地理解當代生活的復雜性,需要從歷史上尋找能提供人們以精神慰藉的精神養料。于是,阿諾德試圖從古典文學中尋求解決方案,以拯救當時的整個社會。他曾指出,希臘精神在人類精神發展進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馬修?阿諾德極力主張為人們提供關于希臘精神的信仰及著作。古典名著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條途徑,才能使大多數的人得以接觸古希臘羅馬的思想,進而實現思想道德各方面的提升。

三、阿諾德文化思想對當今中國教育的借鑒意義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穩步提高。伴隨著“金錢至上”觀念的盛行,一部分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傳統的美德與價值觀念逐漸被拋到腦后。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顯得極為重要。阿諾德提出的通過文化教育來實現人的知識、道德各方面完美的狀態值得借鑒。只有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水平提高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地向前發展,才能實現完美的狀態。在教育過程中,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思想價值觀念的養成更加重要,這便是阿諾德所說的文學的道德作用。

此外,阿諾德崇尚經典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經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當今,中國的四書五經、儒道釋思想、唐詩宋詞與四大名著漸漸被人們淡忘。因此,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必然要從阿諾德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物質和精神的協調發展。

注釋:

①②③LionelTrilling:ThePortableMatthewArnold,NewYork,TheVikingPress,1963:238,343,344.

④[英]馬修?阿諾德著.韓敏中譯.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上海:三聯書店,2002:16.

⑤張玉能.西方文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9-230.

參考文獻:

[1]呂佩愛.馬修?阿諾德的“人生批評”與英國浪漫主義詩人[N].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

第2篇

關鍵詞:茶文化;和諧;教學管理;應用

茶文化思想是中國飲茶人在茶香四溢,茶氣氤氳中形成的關于禮儀、品德、美學觀點、哲學、意境的一種特殊的思想體系,它的核心是和諧。和諧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之間關系的終極追求。同樣,教學管理中也需要和諧,學校與教師之間的和諧,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和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都是教學管理要實現的目標。學校適當地吸收中國茶文化思想的內涵,不但能夠讓師生在悠悠茶韻中體悟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體現學校教學管理的人文關懷,讓學校的管理中少一些行政性的強硬,多一些人性化的柔情。

1茶文化的思想內涵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這是清代鄭板橋的一首關于茶與畫的小詩,而這首小詩只是中國茶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國茶文化延續了上千年,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而這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就是和諧。欣賞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所做的與茶有關的詩文字畫,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對于管理自身品行,管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管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對于和諧的追求。首先,人們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尋求個人的內心與外在的和諧。明代文人張源在其著作《茶錄》中寫道:“飲茶以客少為貴……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庇纱丝梢?,中國的茶文化思想不但體現在以茶待客上,更體現在與茶的獨處和以茶修身上。于清凈處,烹茶一盞,輕飲慢啜,在茶香縈繞中,與茶對話,反省內心深處不和諧的思緒,并在自我叩問與心理建設中,使思想得到升華,以達到身體輕松、心情愉悅的和諧境界。其次,人們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尋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唐代陸羽以《茶經》明茶事、定茶道后,中國茶文化思想在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茶道通過洗茶、沖茶、封壺、分杯、奉茶、聞香、品茶等一系列禮儀程序,既體現了主人對客人的尊敬,以及對不同的客人一視同仁的態度,也體現了客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應和感激。主與客之間以茶為紐帶建立起了一種和諧的互動關系,并在共同品茶、賞茶中,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最后,人們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便道盡了人們在與自然相處中的方式以及想要達到的終極目標?!耙叭獰熁鸢自崎g,坐飲香茶愛此山?!碧拼娜遂`一用語言描畫出了一幅山間飲茶圖,而這不僅僅是一幅圖畫,也是我國茶文化與自然融合的真實寫照,人們在山間林泉下,茂林修竹間烹上一杯茶,用自然的寧靜祥和來豐富茶韻,用茶香的寧靜致遠來理解自然,在二者互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茶文化思想對于教學管理的意義

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和諧,而教學管理想要實現的目標也是和諧,因此,學校在教學管理方案中設置相應的茶文化課程,并將茶文化思想的核心融入到教學管理理念,教學內容、學校、教師、學生關系,教學評價等方面,這對于提高學校教學管理水平,營造和諧的校園風氣具有重要意義。

2.1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學校形成和諧的教學管理理念

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和諧,所謂和諧就是要以人為本,而學校的教學管理的主體也是人,教學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切管理手段和教學手段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管理系統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學校通過在教學體系中設置茶文化課程,讓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在教學管理理念中滲透,使學校建立起一種尊重人、尊重知識的校園氛圍,并在這種氛圍中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從而主動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不斷提升自身修養,積極地探索、發現知識的新領域,最后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之間良性的、和諧的互動。

2.2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學校設置和諧的教學內容

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存在著重理輕文的弊端,尤其是在高職院校中,務實主義之風盛行,再加上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得一些學校在教學內容設置中比例失調,過分地強調技能,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教育。而在學校中開展茶文化課程,不但可以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茶文化的意蘊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茶文化思想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課程,它打破了傳統思想教育刻板、單調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以茶飲、茶道為基礎,讓學生在“品”與“做”中體味其中真意,正所謂“道理不在嘴上,盡在做中”。

2.3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學校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

和諧的教學環境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秩序,而教學秩序的形成離不開學校、教師、學生三方的互動。茶文化思想正是通過對這三個教學管理主體的規范,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學校在進行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要不斷汲取茶文化中和諧的思想精華,而在推行校園規范與教學制度方面要以教師和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教學管理規范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思想的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通過探索新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地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及其文化精髓,并運用茶文化對自身進行心理建設,為未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2.4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學校建立和諧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對學校管理效果、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的整體驗收,良好的教學質量離不開健全的教學評價機制。我國目前許多學校,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機制過于單一,也過于功利化,導致一些教師的教學能動性和學生學習的創新意識被束縛在幾個簡單的數據上,這顯然并不利于學校教育的長遠發展。因此,學校在教學評價機制中運用和諧理念,為教師的教學探索和學生的學習探索營造一個自由的空間,從而打破傳統教學管理中“以成績論英雄,以就業率論成敗”的教學評價弊端。

3案例分析

在學校教學管理中應用茶文化思想并不只是一種設想、一句空話,而是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體系。筆者接下來就通過分析茶文化思想在教學過程管理中的應用,來闡釋和諧的茶文化思想對學校教學管理的意義。

3.1教學課題:

茶文化的和諧之美

3.2教學目標:

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烹茶、煮茶、敬茶、禮茶中體會中國茶文化的和諧之美。3.3教學準備3.3.1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根據本課主題搜集相關的資料,并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對茶文化思想內涵的初步理解。3.3.2教師自帶一套茶具,并鼓勵有條件的同學帶茶具。3.3.3教師通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制作PPT,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同學在光影、圖片、音樂中感受茶文化的意蘊。

3.4教學內容

3.4.1教師介紹中國茶葉的起源以及中國名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有關于茶葉的記載,唐宋時期,中國茶事發展到了頂峰,這一時期的中國茶葉不但影響著國內百姓的生產生活,還漂洋過海,為蒙昧中的東西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上百年的種植,我國培育出的優秀茶葉品種有西湖龍井、太平猴魁、福建鐵觀音、云南普洱等。3.4.2教師介紹茶文化的相關內容以表達茶文化的和諧之美經過上千年的醞釀、發展,中國茶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內容形式,并且每一個內容都不約而同地體現著和諧的思想精髓。茶德即人們將茶葉人格化,并從悟出茶葉“廉、美、和、靜”的高貴品格,并由茶及人,以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茶具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被簡化了,而古代的茶具則非常豐富,例如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在《茶具十詠》中就列出了茶筍、茶舍、茶灶等十多種茶具,而一整套的器具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細膩,還體現了茶文化在禮儀上的和諧。3.4.3教師指導學生親自體驗茶道的和諧之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讓學生真正體驗茶文化的和諧之美,就必須讓他們親自體驗一次茶道。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解茶道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及每一個環節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教師將學生就近分組,并設置相應的情景———以茶待友,在這一情景中分好賓主,并讓“主人”按照中國茶道向“客人”奉上一杯清茶。

3.5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茶文化的教學,讓學生體會茶文化中和諧的內涵,這不僅有利于實現教學管理過程的和諧,還能夠將這種和諧的管理理念向教學管理的其他方面延伸。首先,和諧即是協調、穩定有序,學生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進一步體會和諧的內涵,使他們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能夠以學校的整體利益出發,配合學校管理制度,以實現學校整體上的規范化管理;其次,和諧即是和而不同,學校通過吸取茶文化思想的精華,了解到教學管理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要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讓每一個管理主體都充滿創造力;和諧即以人為本,茶文化思想精髓是以人為出發點來體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學校在教學管理中要將這一理念滲透到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尊重每一個校園主體,使其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結論

第3篇

1教育與音樂教育“復雜性思維”的轉向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兩個巨大的挑戰分別是全球化的挑戰與知識相互割裂的不斷加劇趨勢的挑戰,所以決定了教育改革必須以思想改革為主導。莫蘭有說過,復雜性思維方法的訓練是人類為了應付星球時代的各種可能風險同時保障自身的主動創造精神的思想基礎。所以通過連接各種知識的目的是鼓勵與促進被教育者訓練自己的復雜性思維方式,使人類善于整體地解決與思索其面對的基本問題。所以,在教育中給予學生的復雜性思維方式是訓練他們學會“理解他人”,包括個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種族之間的理解他人的情感、行為與思想。

2以“人”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轉向

我們熟悉的當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就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思維”、注重人文學科的音樂實踐者,當地起與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同步的音樂家的稱號,是莫蘭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典型的文化個案。2007年,在中國教育部召開的新課程出臺六年后修改課標的全體會議上,有教授發言說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人與培養什么樣的人。所以培養人的首要問題是屏定“人”,這應該是音樂教育需要思考的一個巨大的問題[1]。

3音樂教育轉型研究方法

音樂教育的轉型需要眾多學科的參與,包括人文社科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與音樂教育自身的知識相結合,最終形成新的音樂教育理論。許多資料都顯示,上個世紀的音樂教育課程在傳統教學上一直影響著音樂的發展方向,可是當代社會文化思想的轉變,提出了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對于傳統音樂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當代社會自己的音樂教育新教學方式,為培養全素質多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貢獻[2]。

4結語

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的特征有哲學、教育與人的培養,這些思想一起匯聚了我們當代音樂教育思想理論建構的重要思想源泉,成為我們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本文探討的宗旨,社會文化思想的轉型對音樂教育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刻認識、探究與分析,在不斷的文化思想變化的時代中,音樂教育逐漸落后的傳統方式應該逐漸被替代與更新。同時,音樂教育也應該借鑒其他學科轉型的經驗,不斷將自身的改造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一起同步,文章通過對當代社會文化思想轉型與音樂教育的現狀與音樂教育轉型研究方法的淺析,在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也為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做努力。

作者:張志強 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中學

第4篇

關鍵詞:茶文化思想;思政教學;實踐

為了能夠推動我國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改革,近些年來相關教育部門,開始強化茶文化思想在其教學中的滲透,通過茶文化這個平臺,幫助大學生感受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精髓,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大學生的思想品質,人格修養都會不斷提升,他們會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茶文化也為思政實踐教學創造了一個更加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親近,教學質量和效率都能夠得到保障。

1茶文化思想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促進作用

1.1茶文化具有較強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內涵,這些內涵都是通過一定的載體進行表現的,這些載體也就是茶道、茶藝等。茶文化的這些載體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們在這種茶文化的影響下,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素質,使得大學生們在精神上能夠有所變化,比如,茶文化中的道德的展現,能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樹立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茶文化中的內涵雖然具有多樣性,但是卻有一個中心的思想,就是靜,這也是茶文化所給人帶來的深刻含義。這種含義的傳達使得原本簡單的飲茶活動逐漸與人的處世原則相聯系起來。進而使得人在處世的過程中能夠找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而在茶文化下不斷的衍生出新的文化。茶文化在人們眼中被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能夠給人們帶來情操和人格上的變化,使得人能夠向好發展。同時他能夠對人的健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修身養性,使得人們能夠在一個精神愉快的狀態下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品質。

1.2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茶文化的形成是來自于各種各樣的茶類活動,這與一般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茶文化具有的特色。茶文化中蘊含的這種博大與源遠的精神能夠體現出這種靜的意境,而茶文化衍生出來的各種文化故事,更是精彩紛呈,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具有更好的展現,這些元素將茶文化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茶文化中蘊含的這種重視道德以及誠實的精神思想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有一個積極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茶文化中的注重道德品質的這種精神內涵,是茶文化在德育方面所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能夠守住道德的底線,人們才能夠更好更和諧的相處,而這正與大學生所收到的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謀而合,茶文化的這種重德的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進行人際關系時不斷的樹立自己的行為準則。當大學生們之間能夠進行和平相處之后,就開始追求大家的和平,也就是說大學生們在生活中所展現的各種自身的特點時,能夠得到一個和諧的相處,因為大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勤儉,這也是大學中學不斷提倡的。學生能夠在茶文化的影響下樹立自己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并且不斷的踐行下去。

1.3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大學生在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夠不斷的從茶文化中吸收一些內涵和精神,使得大學生在面對苦難的時候也能夠堅忍面對,在對茶文化有一定的的領悟之后,就能夠對自己的心理調節做一個正確的調節,使得茶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以一個平和的心態面對精神困擾以及生活難題,同時能夠以一個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形成一個新面貌,進而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1.4茶文化精神對于學生強化思想道德修養非常有利

在茶文化中,是以道德為核心的奉獻以及和諧為兩個基本觀點的一項文化內容,茶文化反對自私自利,反對見利忘義,更看重的是道德品質以及思想的素養,強調和諧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生活和相處。茶文化對于學生的心理調節有一定的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拋開一些世俗的功利心,使得學生能夠變得更加純粹,對于自己所追求的才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同時也會在遇到不順心的時候能夠冷靜思考,面對問題。茶文化的這種思想能夠在精神思想道德上對大學生產生一個有利的作用。

2基于茶文化思想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對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實踐課程進行具體分析:

2.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想要將茶文化能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有一個良好的融入,首先應該了解到茶文化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目標和價值,這樣,才知道如何入手,才能夠將兩者進行完美的融合。第一應該讓大學生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夠認可茶文化中所蘊含的內涵;第二大學生們能夠認識到自己是茶文化進行傳承的一個主體,并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這對傳統文化的精神的延續具有重要性的意義。在這些基礎上,使得思政教育有所創新,能將茶文化進行完美的融入,使得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能夠將這種傳統文化做好傳承,除此之外,教育目標還包括在茶文化的傳承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需求進行不斷的發展創新,進而能夠發揮出大學生的潛在的創新能力,使得茶文化能夠在思政教育中發揮其價值。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時除了要明確其具有的教育目標之外還應該明確其的教育價值。因為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產生的價值是具有可持續性和無償性,這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有一個正面的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在茶文化的影響下,能夠在思政教育的學習中不再表現的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使得能夠通過思政教育的學習使得自身發生很大的變化,使得茶文化中所對思政教育發揮的價值能夠對學生的人格道德的發展有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

2.2構建與完善傳統茶文化教育制度

如果單純的將茶文化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就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沖突,所以想要茶文化能夠在思政教育中有一個良好的融合,就需要思政教育做出一些改變,使得在這個改革之后能夠將茶文化充分的納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中。同時在思政教育改革之后,茶文化融入進來之后,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以及方式就會發生一些改變,同時這些變化將使得茶文化能夠更好的在高校中進行傳播。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學校中開展了一些關于茶文化的課程,像《中國文化概論》,但是,這些類似的課程中關于茶文化的內容太少,不能夠達到茶文化所應該傳播的量,所以,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該進行一個關于茶文化的課堂的專門的設置,可以設置一些公共選修課程,同時利用多種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目光,進而使得茶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將其在思政教育中所要發揮出來的作用充分的展現出來,使得學生能夠對這門課程感興趣。

2.3創新茶文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非常的深厚,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課堂講解不能夠將其所蘊涵的精神內容完全的展示,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新形勢的教學手段,使得茶文化的思政教育能夠取得相應的效果。比如,茶文化的故事比賽等,都可以作為一種思政教育方式,還可以將茶文化相關的圖片制成動畫進行播放,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對茶文化進行了解,進而能夠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更廣的傳播性。除了在思政教育的相關課程中加入茶文化之外,還可以在一些相關的其他課程中添加茶文化,比如在心理課程中也可以引入茶文化的內容,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茶藝課程,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的實踐課程中能夠感受到茶文化的這種魅力,進而能夠加強茶文化對大學生所產生的作用。老師還可以從專題課堂進行入手,對學生進行一些相關茶文化的教學,同時在能夠幫助老師在心理教育的效果發揮出來。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實踐的活動來進行課程,比如以茶會友等專題輔導,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收獲友情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能夠變得積極健康。

2.4豐富高校傳統茶文化文化活動

茶文化在與思政教育結合之后,在大學中進行傳播的時候,不僅應該在理論層面上進行傳播,還應該在實踐層面上進行傳播,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提高對茶文化的興趣以及自愿承擔起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茶文化的實踐活動可以分為好多種,比如交流型,這需要高校邀請一些茶文化方面有名的人來對茶文化進行講解;文藝型活動,高??梢匝堃恍┥鐖F針對茶文化的一些內容進行表演,使得學生能夠在觀看這種表演的時候受到震撼,進而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同時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的進行茶文化的相關的傳播,使得學生能夠在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能夠對茶文化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結束語

文化本身就具有思想滲透性,能夠牽引人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使人形成一種慣。優良的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會有積極的影響。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其豐富的教育內涵和思想,對思政實踐課程教學有巨大的幫助。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思政實踐教育改革與創新顯得更加緊迫,接觸茶文化這個平臺,不僅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政實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促進茶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發展,總之,茶文化思想下的思政實踐課教學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研究參與到教研中去。

參考文獻

[1]黃亞果.中國茶文化對國人思想政治發展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4):362-363.

[2]安紹強.基于茶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分析[J].福建茶葉,2016(4):298-299.

[3]周慶,羅孝友,李菊順.論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2):166-167.

[4]蔣艷.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16(12):227-228.

第5篇

關鍵詞:《墨子》英譯本;翻譯策略;文本意義;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2-016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39

1. 引言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和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學在先秦時期曾與儒學并列為“顯學”,其一些根本理念已經融為中華民族特性之一。《墨子》作為墨家經典,其譯本是西方了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窗口,《墨子》在英語世界傳播的近100年中,西方人通過譯介《墨子》傳播了中國文化,同時,獨特的墨家思想在其譯介和傳播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西方視域解讀后的擴展、減損或變形的新解讀。目前,關于《墨子》在英語世界的譯介還有許多空白點。本文以《墨子》一書中反映其核心思想的關鍵詞句的英譯為切入點,考察暗含于《墨子》字義符碼轉換差異下的文化策略和歷史動因。

2. 英語世界對墨子的研究與《墨子》翻譯的基本現狀

《墨子》一書內容廣博,包括政治、哲學、軍事、經濟、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認為,墨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西方近代文化最接近的一支,其邏輯學與科學觀念,在古代中國,沒有任何其他流派能與之相提并論。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英語世界對墨子的研究和譯介卻非常有限。英國圣公會牧師理雅各是西方最早關注墨子的學者,他在《中國經典》一書中,翻譯了“兼愛”(上、中、下)三章。目前,西方英語世界流傳最廣的《墨子》英譯本是梅貽寶和華茲生的選譯本,但這兩個選譯本出版年代久遠,而且對博大精深的墨學一直未能窺其全貌。200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汪榕培教授和王宏教授翻譯的《墨子》英譯全譯本, “它體現了時代的特點,為國外更多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客觀了解墨子博大精深學問的平臺”(王宏,2007: 326)。盡管如此,《墨子》的外譯仍與《老子》、《莊子》等中國文化典籍的外譯本的異彩紛呈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有關《墨子》英譯本的探討和評述論文也很少。因此,在當前多元化的國際文化形式下,我們需要向海外全面譯介墨子的文化思想,呼喚更多優秀的《墨子》外譯本的出現,以期墨學的全貌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

3.《墨子》傳統文化內涵的翻譯策略比較

Bassnet和Lefevere在合著的序言中寫到:“翻譯,理所當然,是原文文本的重寫。所有的重寫,不論其意圖為何,皆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及詩學,并在特定社會以特定方式操控文學,使其發揮功效(Bassnett & Lefevere, 2007)。”所以說,譯者在翻譯之前,必須先確立翻譯的原則和策略,以維持譯文或風格的一致。本文選取三個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身份的譯者的譯本,尋找不同譯本表現出的整體特點與譯者身份、翻譯動機、翻譯策略、目的語文化語境等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

3.1《墨子》英譯三版本的選擇

本文所選取三個有代表性的譯本是:梅貽寶的英譯本;美國漢學家伯頓·沃森的譯本;汪榕培、王宏的譯本。本文選擇這三個譯本的原因是:前兩個譯本在英語世界流傳最廣,第三個譯本是《墨子》一書的唯一一部全譯本;此外,三位譯者的身份極具代表性,梅貽寶是天津人,畢業于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進修。其譯本緊扣原文,譯筆流暢,講究再現原文風格,用詞高雅莊重。梅譯本的出版時期,正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的時期,而傳統的中國文化鮮有傳入西方,同時它也是較早的《墨子》選譯本,時至今日,西方哲學界對此譯本仍有極高的評價,“盡管譯自上個世紀20年代,梅對墨子大部分作品的翻譯仍是研究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標準資源”(墨子,2006:26)。伯頓·沃森出生于紐約,精通中日兩國文字,專門從事中日古典哲學和文學翻譯與研究,曾先后翻譯《莊子》、《左傳》等作品。西方評論界認為其譯到了雅俗共賞,“無論是學者還是門外漢都能從他的譯文中得到好處”(墨子,2006: 28)。汪榕培教授和王宏教授都是國內著名的英語教育家和翻譯家,在典籍英譯方面取得過豐碩成果。其合譯本是目前中國譯者中最新的英文全譯本。

3.2《墨子》三個英譯本的比較

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說過“其實沒有什么最佳的翻譯,只有好的解說。任何翻譯都對原文有所改變,而且,任何一種傳統的核心概念和術語的翻譯都存在這個問題;這些術語對其文明來說非常重要,它們負載著一個復雜的歷史,而且根植于該文明所共享的文本之中”(宇文所安,2003: 15-16)。下面,筆者將比較三個譯本中暗含傳統文化因素的譯文。

3.2.1

在《非攻》(下)這章中,墨子提到:赤鳥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碧╊崄碣e,河出綠圖,地出乘黃……

梅譯本:A red bird holding a gui by its beak alighted on Mt. Qi (9), proclaiming: “Heaven decrees King Wen of Zhou to punish Yin (10) and possess its empire.” Tai Dian then came to be minister to (King Wen). The charts emerged out of the River and chenghuang (11) appeared on land……

(9) Mount Qi is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tate of Zhou before it overthrow Shang to become the succeeding dynasty in the Chinese Empire.

(10) Yin is the changed name of the Dynasty of Shang.

(11) Chenghuang is described as an animal of the family of the fox. Only, it has two horns on the back. This animal, if it ever existed, is now extinct.

沃譯本:A red bird holding in its beaks a baton of jade alighted at the altar of the Chou state in the city of Ch’i and proclaimed: “Heaven orders King Wen of Chou to attack Yin [i.e., Shang]7 and take profession of its state.” T’ ai-tien journeyed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Chou ruler, the river cast up its chart, and the land brought forth the “riding yellow”beast8……

汪譯本:One day, a red bird landed at the altar on Mount Qi of Zhou, holding in its beak a piece of jade on which the following words were inscribed: “Heaven orders King Wen of Zhou to overthrow the Shang Dynasty and take over all its territory.” The virtuous Taidian came to serve King Wen; a mysterious chart emerged out of the Yellow River; a magical yellow horse jumped from underground……

上面的段落里出現了一些中國文化典籍中常見的傳統文化詞,這些詞語經歷了歷史文化的沉淀,文化意蘊深厚。因此,用較為妥帖的方式譯出這些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詞語,是每個譯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由于不同譯者的文化背景,翻譯動機等的不同,他們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梅貽寶將“珪”譯為“gui”,采用了拼音翻譯方法。珪原為中國古代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沃森則把“珪”譯為“a baton of jade”,汪榕培則把“珪”譯為“a piece of jade”。筆者認為,“珪”乃古代中國特有的器物,采用拼音譯法能比較直接、清楚地反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器物,而沃譯本和汪譯本則采用了解釋性的翻譯,雖然易于讀者理解,但失去了文化內涵。

“岐社”原指周文王所立的周室神社。但梅貽寶把“岐社”翻譯為Mount Qi,也是采用了拼音譯法,同時譯者又在譯文后加注。沃森將其譯為“the altar of the Chou state in the city of Ch’i”。汪將其譯為“the altar on Mount Qi of Zhou”。比較三個版本的譯文,汪的解釋性翻譯更加貼近原文,而沃森的翻譯與原文含義有偏差。而對于“泰顛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等詞語的翻譯,梅貽寶均采用了拼音翻譯的異化翻譯策略,安樂哲也曾經說過“通過創造一個英文新詞,來盡可能多地展示中文原文的幾種內涵,……正是這些陌生的新詞提醒我們,已經進入到另一個迥異的哲學世界”(安樂哲、羅斯文,2003: 194)。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該策略不利于對中國文化背景不夠了解的異域讀者,因此,配以加注的方法,對該詞語進行解釋則有利于讀者的理解。但汪榕培和王宏教授的譯本則對這些文化詞語進行了解釋性翻譯,因為此譯本的讀者對象是普通的海外讀者,因為如果在一小段文字中過多注釋,則會打斷讀者的閱讀速度和興趣。

3.2.2

在句法結構上,英文和中文的差異很大。如果英文翻譯模仿中文句法結構,那么就會晦澀難懂。所以說,要在譯文中傳達東方情調,句法結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以《墨子》一書中《非命》一章中的翻譯為例:

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

When fate decrees that a man shall be wealthy he will be wealthy; when it decrees poverty, he will be poor; when it decrees a large population, this will be large; and when it decrees a small population this will be small…..(Mei, 1929: 145)

If fate decrees that the state will be wealthy, it will be wealthy; if it decrees that it will be poor, it will be poor. If it decrees that the population will be numerous, it will be numerous; if it decrees that it will be meager, it will be meager…..(Burton, 1963: 117)

If a man is fated to be wealthy, he will be wealthy; if he is fated to be poor, he will be poor. If a country is fated to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it will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if it is fated to have a small population, it will have a small population…..(Wang, 2006: 271)

原文多為四字短語,且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雖然各個譯本的譯者都試圖模仿原文的結構,但比較來看,汪譯本句式更為簡潔、有力,貼近原文文風,使讀者感到自己在讀原文,也能讓讀者通過譯文感受到異國情調。

在譯本對比中,可以看到不同譯者在典籍英譯中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以及相關的價值判斷傾向??梢哉f,譯者的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文化態度息息相關。為了傳播傳統的中國文化,梅貽寶較多采用了異化法,同時譯者也用了加注的方式,對文化缺省部分做了填補性的解釋,闡明了掩蓋在原文字面的文化內涵,方便了譯語讀者的理解,也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沃譯本更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由于其讀者對象是普通大眾,沃森在翻譯時更加注重可讀性和大眾化,注重譯本的生動性和流暢性,符合譯語讀者的文化審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譯本沒有完全地再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沒有全面傳播墨子的思想和文化內涵。

汪榕培教授和王宏教授的合譯本是一部全譯本,它把被稱為“絕學”的墨學全貌介紹給了西方讀者。該譯本多選擇比較口語化的句型和較正式的詞語來體現《墨子》一書的文體特點。

4. 結語

墨子文化思想的翻譯與傳播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文本意義,即《墨子》作為一種語言文字流傳物的學術意義。二是文化意義,即墨子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的翻譯與傳播是一種文化行為,這種行為與其思想本身一樣,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仍有積極的意義。筆者認為,這兩種意義是統一的。眾多學者研究《墨子》一書的文本意義及其翻譯研究,正是為了闡發它的文化意義。如果我們把貫穿社會歷史的文化集合看成是一個大的文本,那么文化意義也就成了文本意義。同時,在中華典籍的英譯過程中,譯者應該根據文化交融的程度以及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選用適當的翻譯策略,來準確無誤地傳遞原文信息,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Bassnett, S. & Lefevere, L. 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控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Preface.

安樂哲、羅斯文.《論語》的哲學闡釋[M]. 余瑾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94.

墨子(Mozi). Mozi. Wang Rongpei & Wang Hong Trans. [M]. Hunan: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26、28.

第6篇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 跨文化 文化氛圍 滲入形式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人們更多的是強調如何在高考中取得英語高分,卻忽視英語文化教學。英語與漢語一樣,是歷經千年的滄桑變化而傳承下來的溝通交流工具,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蘊,我們必須尊重它并且合理地利用它。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中教學中的跨文化思想的教學。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思想教學的重要性

霍夫斯坦特曾經說:“文化是生長在同一個環境中人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因此,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他們的心理程序是有差異的,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提到的文化差異。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形成是無法避免的,那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從而更好地與國際友人進行溝通交流。

例如,在中國,與人見面打招呼時經常會說“飯吃過了嗎”、“去哪兒”、“今年貴庚”,等等,這是中國人見面時最傳統的問候語。但是如果在國外,你見面打招呼時說:“How old are you?”人家會覺得你非常不禮貌,冒犯了人家的隱私。在國外,與熟人打招呼,可以直接用“Hello”或者“Hi”,與陌生人打招呼,可以使用“Nice to meet you”等,這些是國外的禮貌用語。

跨文化思想教學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溝通交流中,很多情況下,還體現在英語試卷中的常識判斷上,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將跨文化思想滲入其中至關重要。

二、在英語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就如上述霍夫斯坦特所說的,環境影響人的心理,所以,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就能感知國外的文化氛圍,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想是相當有益的。那么,怎樣才能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呢?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擺上一些國外原版的書籍與雜志供學生課外閱讀,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對國外文化的了解,還能夠擴大學生的單詞量與知識面。除了擺放書籍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國外的影片,更直觀地將國外的一些文化特點傳輸給學生。

三、將跨文化思想滲入高中英語教學的具體形式

1.感知國外文化的特點與標志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適當講一些國外的具體標志建筑與人物,也可以將國外的標志與中國的標志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幫助學生感知文化的差異。例如,教師可以將中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與法國的莫泊桑進行比較,也可以將中國的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在比較中找出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2.探討單詞的深刻含義

英語單詞與漢語詞語一樣,都是經歷了長久變化而形成的,英語主要來源于盎格魯——撒克遜語,是一種日耳曼的方言,而如今使用的英語中,還包括了許多對其他語言的吸收及新造語,如包括一些拉丁語。但是,英語單詞的組成并不是無跡可尋,它具有一定的內在含義與組成規律。英語單詞的內在含義在很多情況下與中文相差甚遠,這個時候,就要求學生正確理解該單詞在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比如,英語中的dog,大家都知道這個單詞的中文意思是“狗”,狗在國內很多情況下是罵人的話,當別人說你是“lucky dog”時,你可否愿意?其實在國外,“lucky dog”是夸你幸運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單詞的具體含義,很多情況下會分不清別人是在夸獎你,還是在辱罵你。又比如,國內可以將兒子稱作為“犬子”,但是如果你用“dogson”表述,國外的人會摸不著頭腦,不了解你想要表述的具體含義。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國內與國外的差異也是相當顯著的,它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見面時的招呼用語,對人的稱呼、稱謂,對人表示關心時所使用的方式,等等。如國外友人見面聊天時,基本上不會有很多的寒暄問候。他們的聊天,在一般情況下,都會直入主題,在國內,則反之。又比如在稱謂上,國內親戚的名稱很多,姑姑、嬸嬸、姨媽,等等,這些在國外都被稱為“aunt”,而叔叔、舅舅、姑父等都被稱為“uncle”。而表示關心的方式,差別更大,國外特別注重隱私,所以即使是關心,也不能問人家的年齡、婚姻狀況、宗教與工作等,這些問題在國內,其實可謂是司空見慣。

四、拓寬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途徑

當前多數高中所聘用的英語教師主要是中國人,而國人即使教學水平再高,也很難通過自身體現出文化的差異。因此,每個學校都可以聘用一些國外的英語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所傳遞的氣息而感知文化的差異。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啟發。

五、結語

時代的發展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而要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就要對國外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及跨文化教學的具體形式與途徑加以論述,希望通過這些論述,提高高中英語教師對跨文化教學的重視,從而推動高中英語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寶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3.

第7篇

[關鍵詞]中國教師 古代思想文化 教育 智慧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2-0232-01

近現代以來,中國教育不斷向前發展。但是中國現代教育大部分理論和思想都是西方國家的,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理論和思想的先進性和優秀性。只是當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思想和理論的時候,也應該重視本國一些優秀的思想理論。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為中國人,一定具有中國人所特有的特色,包括思想,行為等等,這些特色是西方國家所不具有的。那么中國教師同樣也可從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現代教育的智慧。

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觀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觀,它所包涵的內容非常廣泛?!皫熣咚詡鞯朗跇I解惑也”這里傳道的“道”指的就是一種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并不是傳授知識的工具,除了傳授知識,教師也應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疤烊撕弦弧敝v的是一種和諧的觀念“故人者,天地之心也?!薄抖Y記·禮運篇》,就是說“天人合一”這種和諧必須是有人主動發起的。這種天人合一不是武俠小說里面的含義,它具有內省性和道德意義,是尋求心靈的寧靜與開闊,尋求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在中國當今教育里體現在素質教育里的道德發展和心靈發展。一個教師若是能理會這種思想進而影響學生,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價值觀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中國教師把這種思想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可以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教育過程的和諧性

這主要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身心和諧;知識和能力的和諧;品德與才能的和諧;認識與情感的和諧;內心世界與外界的和諧。

(二)教育環境的和諧性

教育環境的和諧就是要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這三方面功能互補,形成三位一體、整體優化的育人環境。

二、中國古代因材施教,由博返約等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溫故知新,學思并重,由博返約等都是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現代中國教師可以從中汲取到優秀的教學智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教師應盡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學生。對于傳授知識而言,教師應更注重引導學生去思考,所謂循循善誘和學思并重就是為了在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同時學到知識,而不僅僅是學到知識。然而中國的現實卻與此相反,這也是中國學生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F在中國的學生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太過注重專業化而忽略了博學。這里并不是說不用專業化,“博”和“約”應該是一種辯證關系??鬃诱f:“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韓愈在《進學解》中一方面強調博學,提倡“俱收并蓄,待用無遺”,另一方面,又特別重視精約,提出“提其要”“鉤其玄”的主張。那么現在不是要專業化人才嗎?為什么要“博”呢?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人是要追求幸福的,不能把人當機器去進行教育。專業化的教育只會把人培養成有生命的機器人,這必然導致社會的矛盾。作為教師必須明白這一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給學生傳遞全面發展的意識。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教育,倡導最優化的教學,提倡人文教育以及素質教育,這些都可以從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找到縮影。

三、中國古代“以身作則”的思想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逼鋵嵅恢皇侨寮?,道家﹑墨家等都有提到這一思想。如果一群學生能以一個教師為榜樣,那么這個教師一定是個了不起的教師。教師的言行無疑會影響到學生。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一個教師擁有什么樣的思想境界對于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思想境界時常會表現在人格魅力上。如果教師的人格魅力能夠吸引學生,那么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如何能做到“不令而行”,需要教師不斷去提升自己,教師學習也應由博返約。而教師的精神修養也可以從“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當然這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為中國現代的教師,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但是既然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就應勇敢的擔起責任,以身作則,提升中國教師應有的智慧,幫助自己的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建輝.古代教育思想的現代傳承[J].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全忠,谷小龍,鄔淑紅.古代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實踐的啟示[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2(2).

第8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探討中外古代城市規劃中方格網結構布局中形式相同的基礎上,對這種簡單現象之后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規劃思想進行比較,希望對我國當前的城市規劃問題,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外城市 方格網 結構布局 文化思想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城市的產生從規劃建設的角度講,可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按規劃新建的城市,另一類是由于地理位置優越,長期在原地發展而成的城市。縱觀中外各個歷史時期按規劃建設的城市,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即方格網或稱棋盤式結構的大量運用。

一 古代中外城市方格網結構布局的相同

縱觀中國城市建設史,周人所奠定的井田方格網系統規劃方法,一直為后世所繼承,已發展為我國城市規劃的傳統方法。中國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遵循這套方法而規劃的。如:漢長安城的主要街道都與城門相通,寬度約在40米到50米之間,其它的街道也都垂直相交,“街街相經,廛里端直”。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把全城分成許多居住地段,稱為閭里。閭里內“室居櫛比,門巷修直”。

又如隋唐長安城的道路形成方格網形,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道路有明確的分工,以通達各個城門的為主要干道,其余的為一般的干道,而坊內另有寬度較小的道路。隋唐洛陽城的道路系統格局基本與長安相似,為嚴整的方格網形。

此外元大都也是按照《周禮?考工記》的思想規劃建成,大都的街道很整齊。當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贊揚“劃線整齊,有如棋盤”。后來明清北京內城的街道坊巷的布置,基本上沿用了元大都的一套系統。

而在西方,城市規劃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臘的米利提與其他類似的城市,也都是嚴格地按幾何規則來規劃的,城內道路系統布置成垂直相交的方格網狀。

在中世紀新建的城市中,不僅在矩形的城市中,而且在不規則的城市中,通過土地的劃分而形成明確和有規律的結構。這種結構完全可與古希臘羅馬時期希波丹姆斯的建設相比較。

當歐洲的殖民者來到美洲新大陸后,新城市的建造按照統一的模式:即城市的基本結構是棋盤式的街道網,街道兩旁是房屋――多數為四合院組成的街坊。在市中心屏除一些街坊或者縮小街坊的規模,開辟出空地作為寬敞的廣場,圍繞廣場的是最重要的建筑物包括:教堂、市政廳、富商和最富有的殖民者的府邸。

16世紀,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城市建設中所形成的棋盤式結構的模式,被法國和英國的殖民者在17、18世紀的北美的殖民化中所采納。在新的以科學為基礎的文化領域內,棋盤式結構是不同標準均可廣泛采用的規劃手段。它既可用于城市規劃,也可用于分配農田和確定國界。1785年美國的創建人之一托馬斯?杰斐遜為分配土地和殖民西部領土,設計了按子午線和緯度走向的圖示系統。這樣表現的幾何模型既可以用于構造每座城市,也可以用來確定新世界中“州”的發展。

人類文化每有共同發展的軌跡??v使地域、種族不同,或遲或早,也可能出現異途同歸的現象。希波丹姆斯創立的方格網系統規劃方法和運用,與西周的城邑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和營國制度井田方格網系統規劃方法一樣,希波丹姆斯的規劃方法對西方后世的城市規劃是頗具影響的。直到近現代,有些西方的城市規劃猶可看到這種影響的痕跡。由此可見,方格網系統的城市規劃方法,在東西方的城市規劃史上是曾先后爭相輝映的。這種現象說明的是方格網系統的科學性,由此而建立的科學的用地規劃制度,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

二 中外城市傳統規劃思想基礎的不同

一段歷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若不能看到某些現象背后之后的時代精神與人物精神,則失去了研究歷史的意義和價值。雖然中外歷史中有許多按方格網結構規劃建設的城市,但其背后的規劃思想卻不盡相同。

1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規劃思想基礎及表現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思想,是在西方現代規劃思想下產生發展起來的。但傳統的中國城市規劃思想基本上在2000多年前就確立下來了,包含如下幾個方面:“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提出了選擇城址的區位原則;“大山之下”、“廣川之上”闡述了選擇城址的自然背景方法;“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對城市的總體布局的反映;“仕者近公”、“工賈近市”體現了城市的功能分區;“經途九軌,環途七軌,野途五軌”為道路布局尺度的體現;國都方九里,公國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等,確立了城市規模等級體系系統。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城市規劃思想有所變革、發展,然而它的主體精神貫徹始終。城市規劃本屬上層建筑范疇,它所體現的規劃思想,實質上正是當時統治意識在這一側面的反映。

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一個世界一統的大觀念。“普天之下”有一“共主”,此一個共主,當時稱之為“天子”,4000多年下來仍產生影響。由此可推廣到整個人生觀,乃至整個宇宙觀,中國古代思想學術都大多發端于此。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但制度始終不變。中國古代城市制定規劃的指導思想主要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圖,在一些完全新建的都城,如隋唐長安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明中都等,這種意識形態在規劃上的體現尤為明顯。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與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有關。儒家學說為孔子所倡導,而孔子深受周文化的影響。周人敬德,故突出強調禮,而禮的中心內容固在確立尊卑等級差別,同時又具有約束一切非正當行為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看,禮,實質上是德的典型行為規范化的表現。合乎禮,也就意味著合乎德的標準。所以,周人把“禮制”作為立國的根本制度之一,建立嚴謹的禮治秩序,發揚敬德精神,以鞏固周王朝政權。這也成為西周政治思想體系的一項基本內容了。從《周禮?考工記》所述的營國制度可以看出,由于周人重視禮治秩序,城的布局頗為嚴謹,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就古代政治思想而言,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禮”即是他所頌的“周禮”,克己意謂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動能夠合乎禮的規定。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思想,直接影響城市規劃布局的“宮城居中”及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儒家提倡的禮教尊卑、倫理、秩序,也影響到城市及建筑群的嚴整、方正的布局?!吨芏Y?城制》在漢以后的一些規劃新建的都城中體現出來,是隨著儒教受統治階級的推崇程度而日益明確。

2 西方城市建設的規劃思想基礎及表現

西方國家的古代政治思想與中國古代有很大不同。在古希臘城市中,社會共同生活的新特征突出地表現為下列4個方面:

(1)城市形成統一的整體,城內既無封閉的區域也無獨立的區域。住宅分布在整個城市中,不存在只有一定的階級或階層才可進入的區域。

(2)城市可分為3部分:建有住宅的私人區,建有祭祀用神廟的宗教區以及進行政治集會、商業活動、演出和運動會等公共活動用的區域。3個區之間的差別主要在于功能的不同。

(3)城市以其整體來表現它的人工構成,這種構成又被引入周圍的自然環境,使兩者處于彼此間很少干擾的氣氛之中。這種自然與人工間特有的平衡,使每個城市都具有不易被混淆的特點。

(4)城市中的空隙地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并在一定的時候達到穩定,居民不愿以局部的改變來破壞這種穩定。人口的增長不會導致城市不斷地擴展,因為人口一旦超過確定的數字,就會在附近新建一個類似的、甚至更大的城市。

米利提的希波丹姆斯被亞里士多德評價為一種政治理論的創造者:“他確定了國家的居民數為1萬,并將居民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手工業者,第二部分為農民,第三部分是為戰爭而持槍者。他把土地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文化,第二部分為公共活動所用,第三部分是私人財產。”希波丹姆斯也被看作是“均勻分配城市”的發明者。米利提的這種新的、嚴格的城市規劃,使希臘城市的主要特點有了更強烈的效應,并將其系統化。由于這種規律的幾何模式沒有被提高成一種呆滯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循的原則,因此,人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沒有受到破壞。幾何形的模式能控制城市的發展,并能將建筑用地毫無問題地擴展到一定的規模。

希臘的城市所具有的4個特點,即統一性、內部的開放性、與大自然呈平衡狀態和自覺地控制城市的發展,至今仍被看作是城市規劃的典范,它為實現人類共同生活的理想提供了恰當而又經久不衰的物質條件。

美洲大陸關于新城規劃建設的規定,一方面來源于中世紀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相關聯。使得規定中部分是維特魯威、阿爾貝蒂等人著作中的觀點,部分是當時作為造型原則和生產性技術重要前提的幾何規律。這兩種不同時代產生的因素結合起來,在實際形成的城市類型中,表現出下列特征:

(1)在建立一座新城市時還沒有三維結構的考慮,而僅僅有二維的基本結構。在規劃時如同中世紀時那樣,人們不想把這一基本結構盡快地完全建起來,更多的是把分得清清楚楚的建筑用地許諾給單個的占有者,什么時候建房、怎樣建房,由占有者自己決定。

(2)城市必須能夠發展,但事先并不知道它會發展到多大規模。城市的棋盤式結構適宜于向各個方向發展,可根據需要以街坊為單位進行擴展。外部的城市界線總是暫時的,不必用城墻和墓地加以限制。

(3)許多城市的棋盤式結構,多數是由西班牙的官僚主義者在會議桌上規劃的,因而不可能使這些城市與其各自的風景、環境相結合。這樣,拉丁美洲城市的布局比中世紀的歐洲城市要簡單得多,由于不能準確預計今后的發展而顯得有些暫時性,城市景觀既無色彩,也無自己的特色。

在美洲大陸建立的殖民城市,是16世紀城市規劃最重要的范例。與歐洲藝術的精湛與高標準相比,其形式顯然是單調的,這是由于當時的能力所限。但是大家仍追求同一目標:即按新的對稱原則和幾何規則來構造城市面貌,而實施這些原則,就可確保歐洲人在世界各地的優勢。

三 結語

城市規劃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規劃制定者的主觀意圖,而城市發展則更多地依賴或受制于城市社會活動的發展。城市規劃是一個物質環境的靜形態,而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及市民的生活是一個動態的因素。在前工業化社會,由于生產水平低下,以農為主,促使城市發展變化的因素少,城市發展成長很緩慢,因此城市規劃適應城市發展的周期甚長。而方格網結構的城市布局是適應城市發展的最佳形式。

在后工業化時期,隨著生產、科技的發展,城市發展的動態因素活躍,城市規劃適應城市發展的周期日益縮短,以致到目前,城市規劃本身也要成為動態的規劃。城市史學若要充滿生命力地發展,就應該為制定現代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設戰略與政策貢獻力量。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是依托西方現代規劃理論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即受西方傳統和近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非常大。本文以大家熟知的方格網城市布局為例,嘗試探討這種簡單現象之后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規劃思想,希望為今后更廣泛深入的研究做一個開端,同時希望這些研究能為解決我國當前的城市規劃問題,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問題做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 鮑世行:《跨世紀城市規劃師的思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年版。

[2]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

[3] 董鑒泓:《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 [意]L?貝納沃羅:《世界城市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5] 賀業鋸:《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年版。

[6] 胡兆量、謝啟瀾:《新世紀的中國城市》,唐山出版社,1996年版。

[7] 董鑒泓:《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年版。

[8] [美]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建國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版。

[9] 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10] 沈玉鱗:《外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簡介:

第9篇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傳統文化;理念;思想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探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而現實,本文將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體含義: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從具體含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個人、社會、國家與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狀態都納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疇之內。換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諧,接著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是社會各系統、階層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以及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狀態。這一具體含義所包含的邏輯思維、思想觀點和價值取向正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鮮明體現。《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堅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道德修養方式,即首先從自我個人的點滴實踐做起,在加強自身德行的基礎上逐步惠及家庭鄰里,再進一步拓展到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當人類社會實現了以個人身心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時,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體現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則與價值追求。

二、原則特征:古代中國對道德和禮儀的價值追求

整體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相結合,現代性主要體現為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傳統性則主要表現為誠信友愛、和平正義、穩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特征。而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實現,這些原則既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指導性原則,也有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這些根本性原則?!顿Y治通鑒•周紀》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以德為本、為先的價值取向,即便是現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鑒以道德禮儀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則既是黨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禮儀內涵在新時期黨治國理政之中的深刻體現。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笔枪噬鐣髁x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更離不開以道德原則為核心根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而反過來,正如中國傳統價值觀所堅持的那樣,這又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深刻體現出對道德和禮儀的一貫追求。

三、踐行措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

十六大以來,同志針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要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實現安全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大力建設和諧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由此可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正是著眼于中國社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及最迫切的經濟、文化等問題,立足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發展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尤其是其對建設和諧文化和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做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十分契合。荀子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边@一說法從根本上體現出古代中國社會以道德為本、著眼生活實際的實踐思想,即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還是平日工作學子中的言語思想,都應該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堅持文明禮儀、落實道德原則,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社會與國家的幸福和諧。而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實踐觀的基本理念與思路方法。

四、結論與行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根基所在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支撐,無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想,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論來源、精神支撐與思想智慧的源泉。從具體含義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體含義的提出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新應用。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原則特征的形成則是古代中國史傳統思想價值體系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新體現,意味著其以道德禮儀為根本的思想追求與價值觀傾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被著重參考借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貫徹落實的具體實踐措施也深刻蘊含著中國社會傳統的“著眼現實、以德行修養為根本”的實踐觀。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借鑒參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實現的內在精神根基。由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作用。黨和國家要在堅持以為根本指導的前提下,立足中國現實,大力弘揚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著重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線裝國學館編委會編著.四書五經第一卷[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頁

[2]張文治編:國學治要(經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頁

[3](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一冊),卷第一周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頁

[5]: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4月1日第1版

第10篇

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廣大理論工作者應該深挖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將其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研究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增強其時效性,實現傳統文化價值。

關鍵詞:

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傳統文化內涵、特點及兩重性

(一)傳統文化之內涵:

“傳統文化”作為大概念由“傳統”和“文化”兩個子概念組合而成。縱向的“傳”指時間上的延續性,而橫向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統”。“文化”一詞在古代原意曰“文治教化”,《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認為是對“文化”的最原始提法?!掇o?!穼?ldquo;文化”的界定:“廣義上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即是說“廣義”上文化指人類生活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等廣泛方面。而“狹義”文化只包括精神創造及其成果,是觀念、意識等的總和。一般我們研究的主要指“狹義”上的文化??偨Y起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即植根于中華大地,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具有穩定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精神成果的總和。

(二)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是一種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統一、重道德與講修養統一的“四統一”的特點。傳統中國文化“儒”“道”“佛”三家并存,秦漢以后出現的全國大一統局面促進民族國家間溝通交流,經過“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的世界文化。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以“圣賢”作為理想人生的追求目標,激勵人們加強道德修養,追求崇高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傳統文化的兩重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幾千年興衰變遷積淀的傳統文化既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也有其消極腐朽的一面。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的繼承,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應該結合時展要求賦予其科學時代內涵,體現當代價值。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

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凝聚海內外炎黃祖孫的精神源泉,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傳統文化蘊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深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增強歷史使命感,時刻銘記歷史胸懷祖國。

(二)樹立正確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

崇尚道德是傳統文化首要價值取向,古人強調“舍生取義”,把道德素質作為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因素和最起碼的素質。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培養嚴于律己的自律精神:

第11篇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高校校園具有十分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補充,和課堂教學共同服務于高校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的現實需要,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而保證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深入總結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而探討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進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

大學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路徑

引言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茖W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應該說,高校校園文化本身具有十分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補充,和課堂教學一起共同服務于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標準人才的現實需要,對于提升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證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以此為契機,研究探索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路徑、開拓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價值功能,進而探討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功能以便更好的促進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頗具現實意義。

一、大學校園文化概念及其構成形式

文化,最重要的是“化”人,是把提煉出的精神取向和價值追求變成基本的行為準則,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不斷創造出來的有形物質財富和無形精神財富的總和。高校作為傳承、研究、發展和傳播東西方文化的重要陣地,這些來自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思想在校園內不斷對立沖突、認同重構和交叉融合,從而使高校成為匯集各種形態文化思想的中心。大學校園文化是指高校師生在長期的學習、教育、管理和生活中互相作用共同創造的,和社會發展和時代背景密切關系的,并且得到廣大師生共同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規范的總和。應該說,大學校園文化并不是各種文化的簡單堆積,而是一個組織建構十分嚴密的系統工程,其體系應該包含: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由此共同構成一種先進的文化體系。

二、大學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一)導向功能

導向功能作為新形勢下大學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一,主要指的是將不同文化要素進行融合,進而引導廣大師生積極的理解和接收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并且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進而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健康的成長。大學校園文作作為全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具有十分強大的引導力量,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日常行為的參照標準,在潛移默化中指導廣大師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精神訴求和行為方式,使廣大師生主動將個人行為和集體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廣大師生最終形成適應社會發展主旋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動新形勢下高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約束功能

文化約束功能在大學校園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各種有形無形的校園規章制度、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意識傳統等對廣大師生進行的各種制約控制和約束管理的日常行為,校園制度文化主要由高校全校師生共同制定、認可并遵守的校風、校規、校訓和校風等制度與理念。制度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嚴格的制度規范可以有效維持大學校園的良好秩序,進而規范廣大師生的日常行為。在優良校園文化的約束下,個別師生如果出現和校園行為制度規范相沖突的時就會自覺按照校園文化進行自我規范和行為調節。與此同時,對于校園內遵循規范的行為都會得到肯定、表揚和提倡,而違反規范的行為則會受到指責、懲罰和抑制,促使廣大師生正確認識那些行為是錯誤的,進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提高,最終內化為自覺的要求提高廣大師生的道德水準。

(三)激勵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激勵功能主要指的是可以幫助廣大師生內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效用,激發全體師生的進取心和使命感,從而在全校上下形成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團結拼搏精神以及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的激勵機制。尤其是當個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遭受到挫折與打擊時,大學校園文化的激勵功能就可以給予他們心理幫助和精神鼓勵,使其得到強有力的信念支撐,從而幫助廣大師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因此,不管是有形的物質文化或者是無形的精神文化,只要具備健康向上的內容和情感,都有助于喚醒廣大師生積極向上的發展動機,激勵他們努力奮斗,進而在校園內形成強大的發展動力,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從而為實現教育發展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凝聚功能

文化本身具有十分強烈的凝聚力,而大學校園文化則是由廣大師生共同創造、認同和遵守的群體價值意識,一旦形成的話就會對全體師生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一種強大的獨特的文化向心力、精神感召力和集體凝聚力,增強全體師生的內心歸屬感,幫助廣大師生樹立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正確認識到個體不能脫離于集體而獨立存在,使他們更加關心、熱愛自己的學校,并將學校視之為自身的精神家園,最終和學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將個人行為和集體主義進行粘合,進而引導廣大師生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群體心理,從而有助于整合和凝聚個體而成為一個強大力量的群體,激勵全體師生共同合作積極推動學校的持續快速發展。

(五)創新功能

大學校園文化激勵功能主要指的是其本身所包含的創新元素以及廣大師生創新思維、潛力以及能力的萌動、激發和強化。一方面,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本身不僅包含大量的人文知識信息,而且富有積極生動的創造力,以及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追求可以幫助和激發廣大師生內在的創新靈感,提高廣大師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通過各種高水平文化活動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使生活在校園的廣大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其養成諸如興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性因素,從而激發廣大師生保持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

三、實現大學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徑

內涵深厚的大學校園文化不僅僅是學校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助力學校未來發展的豐厚土壤。目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各高校發展的共識,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有效途徑,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不斷拓展更新的的社會空間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勢也決定了大學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和拓展,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發展過程,更是一個學校主動建設和共同營造的發展過程。因此,廣大師生尤其是高校領導必須重視并加強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制定和實施,進而樹立全員參與的意識才可以充分發揮大學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靈魂,是建設優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文化多元化以及倡導社會主旋律的關系。首先,雖然我們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并意味著指導思想可以多元化,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從而幫助廣大師生可以自覺抵制各種消極文化的腐蝕,進而形成正確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高校必須重視并提煉和時展相符合的校園精神文化。必須緊跟時展變遷,吸取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成分,給合自身的特點,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進而形成個性化的校園文化。最后,相關高校應重視并發揮先進人物以及典型事跡的導向作用。學校必須主動挖掘在廣大師生中的先進模范事跡,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先進典型人物事件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啟示、帶動作用。

(二)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目前,大學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必須重視并加強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念,而這并不能簡單依據于單個因素就可以實現的,是需要各種因素共同合力推動的結果。可以說,對當代大學生教育不能單純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需要輔之具有強制性、規范性的制度管理,從而將軟教育和硬約束二者有效結合起來,才可以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教育的目標。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中具有最強約束性和規范性的內容,其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并規范著廣大師生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從而成為大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首先,高校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校園制度文化的制定工作,積極融入適合時展的人文關懷理念,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于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制度支撐。其次,高校在制定、完善和執行校園各項制度時必須始終堅持公示、民主和合理的原則,鼓勵廣大師生主動參與到日常管理實踐中,從而集思廣益提高校園制度文化的品位,著力改革那些阻礙校園有效運轉的陳舊制度,從而充分發揮校園制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三)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作為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支持,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氛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熏陶作用。校園物質文化具有直接性、有形性和接觸性,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使廣大師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進而可以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和觀念。要更好的發揮校園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須構建具有本校發展內涵的建筑及其相關的校園形象,形成有品味的校園物質文化氛圍。首先,可以規范、設計和建設一些可以體現學校歷史內涵以及學術氣息的建筑,并且做好科學的規劃以及整體的統籌兼顧,讓學校真正建設成為廣大師生陶冶情趣的育人環境。其次,應注重局部細節的精益求精,建設有品味的人文景點。高校應將每一個地方都視作教育的載體,精心設計具有教育力、感染力和審美力的校園景點,從而使各種優秀物質文化信息融進校園的整體氛圍中,進而提高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質量。最后,應堅持繼承和發展的建設原則,高校應在尊重學校建設歷史的基礎之上,然后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規劃和建設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的發展前景。

(四)加強校園行為文化建設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體現在廣大師生日常的生活動態中,是人們最直接、最頻繁接觸和感受的校園文化形態,主要包括師生的日常言行以及學校舉辦的各種文化娛樂學術活動,是一個學校“動態化”的校園文化的體現。開展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大力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增加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豐富其內容就可以實現的,必須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現實訴求以及個性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和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才可以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其次,必須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性和質量水平,不僅需要吸收一些時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而且必須引進高層次、高品位、高水平的藝術活動和學術活動,使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起來,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得到教育。《詩經•序》中有“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之說,說明詩詞歌賦會對人產生無聲無息的教育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像詩一樣“風以化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靠良好外部環境的熏陶和大學生的自覺。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要使其充分發揮出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們共同參與、齊抓共管才能邁向成功之路。

作者:張昆 單位:棗莊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唐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

[2]伍思文.論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

[3]孟蘊華.試論如何強化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縱橫,2010,(7).

[4]查玉喜.高校校園文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5]楊娜.校園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第12篇

關鍵詞:高職數學;數學文化;數學素養

高職教育中數學是一門基礎課,如果數學基礎知識沒有打好扎實的基礎,那么在隨后的專業課的學習中就無法在實際運算中合理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相應問題,可見高等職業教育中數學教育至關重要。但是,現有高職學生入學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數學能力較差,對數學課失去信心,上課不感興趣。要想從實質上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改進數學的教學方式,注重數學文化教育于數學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由此,應把數學教育和數學文化相融合,體現在高職教育中。

1 數學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

數學文化,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數學知識的精神、思想、觀點、方法、語言,及其形成和發展。從廣義上理解則除上述內涵之外,還應包含數學人文成分、數學與社會的關系、數學與各類文化的關系,等等。

數學是人類在探索大自然時總結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但是大自然有著無限深奧的美,使得數學發展的動力除了來自生產實踐之外,還有人類對美的探索和追求,進而使數學具有文化和科學的雙重特性。

2 高職數學課程現狀

(1)學習內容抽象,學生興趣不濃。

數學課程是五年制高職學校各個專業的必修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基本的相關技能與能力,為今后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專業技能、繼續深造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省五年制高職統一使用了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蘇省職業學校數學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數學》教材,新教材的編寫通過了充分的調研,內容新穎,單元設置合理。但是數學本身內容還是比較枯燥、抽象的,能夠讓教師課堂發揮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甚少。而對于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信心不足。

(2)數學課程與專業知識脫節

高職數學作為公共基礎課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內容的統一標準。近年來高職的數學課程因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帶來了新的活力,學生感覺數學課變得有趣了。不過,任課教師仍然反映學生在知識系統性的認知有欠缺,學生自身缺乏一定的"數學基本功",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中蘊涵的數學文化。

(3)考核方式單一

數學傳統的考核方式是閉卷、筆試,學生習慣于套用定義、定理、公式進行答題,而高職學生的試題更多的是選用或改編書上、練習冊上的例題或者習題,題目的考核不能正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考試也不能達到真正地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目的。

3 將數學文化引入高職數學教學的方法

(1)創設人文化的教學環境,體會數學的美,理解數學的文化。

在教學實踐應用中,面對學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滲透有關數學文化層上的內容,關注學生的自身體驗,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已知與未知有機整合。 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積極向上的情緒,師生有良好的心境、精神體驗和情緒波動。

(2)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培養人才的目標就是從知識化的層面轉變到職業素養化的層面,為數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加良好的應用能力平臺、數學素養平臺,而在體現宗旨上其就是教師將數學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傳授給學生。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專業方面的數學文化背景知識需被滲透,從而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實際應用,讓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來合適選擇相關數學文化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有了充分的認知,還可以給學生體會數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用途。

在我校建筑類專業的學生中,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數學有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數學與建筑學的結合使建筑更完美,例如,許多事物若符合黃金分割的比例,就會令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金字塔原來高146m,底邊寬132m,兩者之比非常接近黃金分割之比;雅典的巴特農神廟,其正面以及柱、檐各部分的高寬比都符合黃金分割。通過這個數學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敬畏數學,他們會感到數學在自己所學的專業中非常有用。此外,數學知識廣泛運用于建筑學計算中。

(3)確定新型高職數學教育考核評價體系

針對高職數學的學科特征,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應該選擇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可以應用口試、筆試、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不光進行閉卷筆試、開卷筆試外,還可用師生對話、學生的實踐報告、討論與辯論結合、上機實操和創立數學模型解決專業問題等方式。這么一來,既能考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又可以考核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教師在引入數學文化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故而要求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經驗又要善于和學生溝通,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原创一区二区 |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观看| 久久久综合亚洲91久久98|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黑人| 国产精品精品国内自产拍下载| 91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一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麻豆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99久久国产免费,99久久国产免费大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日本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www色视频岛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堂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88| 99国产精品一区| 强行挺进女警紧窄湿润| 精品国产仑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乱码视频一二专区|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久久久777|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国产欧美日韩二区|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九九九九九九九|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 国内精品99| 高清人人天天夜夜曰狠狠狠狠|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2021免费| 国内少妇自拍视频一区| 亚洲视频h|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麻豆91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免费观看完整版 | 国产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久久电影|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 中文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二区| 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8x8x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推荐| 亚洲**毛茸茸| 99久久精品国产系列|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黑人| 免费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区视频| 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久久九九亚洲| 精品国产九九|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网站免费 | 麻豆91在线| 久久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亚洲区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大胸|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日韩不卡毛片| 精品久久二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二三在线|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