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3 00:34: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會看病教學反思,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調研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存在問題:有的教師忽視學段目標或單元教學目標,忽視略讀課文在單元整體中的地位與聯系,中段和高段教學模式一樣;有的教師教學目標意識不明確,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粗淺理解就課教課。隨意性很強。導致課時任務無法完成;有的教師沒找準略讀課文教學的起點,低估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頻繁提問學生已經知道(或理解)的問題,擠占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有的變略讀為泛讀,放任學生自讀,最終了無實效;有的“精”“略”不分,對略讀課文過度精雕細琢,教師的強勢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細碎頻繁的問答,制約了學生活潑的個性、生命獨特感知、體驗和解悟。
那么,教師在略讀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如何設計,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領會內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參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有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略讀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說明精讀課文給學生以“知”。而略讀課文是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由“知”向“行”轉化的訓練基地。教師教學略讀課文時,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相關的目標和要求、學段特點;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接受水平;編者意圖一;文本、單元訓練重點、單元導語,略讀課文導語等,制定教學目標,強化目標意識。
二、注重預習 歷練自學
教師的預習引導應體現梯度:三年級起可設計安排課內預習,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課文,然后參照“閱讀提示”自主閱讀,初步體會文章內容;四年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質疑問難、領會表達方法,初期教師宜多方啟發,注重示范,還可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預習;五六年級讓學生課外自主預習,可用“審題、讀文、畫生詞(關鍵旬)、質疑解難(自能發現和自能索解)、查閱相關知識、摘抄”等方法長期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縮減課堂讀文時間,贏得“精講品讀、適度拓展、積累運用”的良機,形成良性循環。
三、板塊推進 因文而異
“略讀課更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采取幾遍讀的方法:一讀,讀對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批,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啟發、好詞佳句、文章寫法、讀書方法),積累語言。”(崔巒語)此語在闡明略讀課文教學基本步驟的同時說明:一是略讀課堂教學結構要“簡”:二是課文只是作為教學“語料”,要明晰不是課文的精讀和略讀,而是課型上呈現的方式為精讀和略讀,不同的課文,其教學目標、方式、形態方面也不一樣;三是略的是教師的教,改“圈養”為“放養”。教師在精讀課文教學中授之以“法”,學生在略讀課文中循法學習;四是要“略”中求“精”,選準著力點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其傾吐、吸收。因此,依據文本的題材、體裁、類型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1、簡化結構,板塊推進。與流線式教學相比,以板塊推進方式進行教學,開放學生學習的空間,更能遵循“以學論教。順學而導”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將會更加關注“生成資源”。采用諸如“整體感知一自讀自悟一交流點撥一積累拓展”板塊設計方式,給學生留足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辨析、歷練,培養學生潛心會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以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形成或調整教學思路,再引導學生質疑解難、交流點撥,落實語文能力訓練。
2、因文而異,選擇教法。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關注文本的題材、體裁特點,精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第三學段敘事性文章、詩歌、說明文三種文體教學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點詞句,體會其感彩和表達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3)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力度,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4)注重語言積累和運用。落實到說明文教學的要求是:(1)引導學生在獲得科學真知中得到樂趣;(2)揣摩說明文的知識理趣,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新鮮而富有新意;(3)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4)注意讀寫遷移,學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較讀。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組中《貓》和《母雞》同為老舍寫的,其寫法和情感表達有什么不同?《白鵝》和《自公鵝》同寫鵝,各寫了鵝的哪些特點,寫法有哪些異同?略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比較。如教學人教版六上《跑進家來的松鼠》時,可以讓學生從五上《松鼠》人手,溫敬知新,再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彈性設置深入(多角度)對比閱讀環節,完善認知結構。
(2)遷移讀。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往往含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教師如果找準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共生點,依據閱讀提示(含單元導讀、課文導學提示語、插圖、泡泡提示語等)設計教學目標,選好切入口,給學生指明自主學習課文的途徑,將能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點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學會看病》兩文,《慈母情深》是讓學生學會感恩母親無私的愛,同時告訴貧困家庭的孩子,讀書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方式。這篇文章文學性較強,如果采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分析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會割裂文章的整體氣韻。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勾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辛勞、深情和對“我”的支持的;體會短句成段快節奏的寫作形式?!秾W會看病》是另一種母愛的表現方式(母親鼓勵“我”獨立),側重揣摩描寫母親矛盾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帶著“母親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這個問題去感受母親的矛盾、擔心、焦急。而后對比兩篇文章:同是寫母親、寫母愛,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選準訓練著力點。教學內容宜少而精,教師應選準訓練的者力點(結構、語言、情感、方法),精講品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如王春燕老師執教《猴王出世》時從“形式”入手,引導學生將著力點放在研究語言形式、感悟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讀交流,多元解讀。閱讀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從閱讀中的心智活動來看,吸收和傾吐是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教師可設計討論、爭辯、交流等對話形式讓學生暢所
欲言,喚起他們閱讀的心理體驗,同時要善于捕捉真切的個性體驗,對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性的評價。
四、適度拓展 積累運用
一是拓展閱讀。大量閱讀有助于閱讀能力、閱讀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時也指出:“應當在讀好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盡可能地多接觸一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比纭妒澜绲貓D引出的發現》(人教版四上)涉及許多深奧的地理知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觀察世界地圖,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陸漂移說的相關資料;在課中,教師可補充魏格納去實地考察的一些情況、醫生的勸阻及他為地質事業獻身的資料;課后讓學生閱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關于科學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選讀課文也可以按內容分別插入相關專題單元,讓學生在學完略讀課文后拓展閱讀。
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提升文化品位。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觸名著,領略經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蟲記》、《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五下《水滸傳》、《西游記》;六下《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可采用定時、隨機指導兩種方式,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效率,落實“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課標要求。
二是拓展實踐。略讀課文教學還應該考慮給學生自我拓展的空間,留下舉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學《學會看病》,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讓學生到醫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讓學生以兒子的口吻描述到醫院后的經過,也學著文章描寫人物心理活動變化;描寫一件發生在醫院的事情,注意敘述和心理活動描述,促進讀與寫的有效遷移。教師還可考慮為學生搭設實踐的平臺,讓其展示才能、張揚個性。如教學《索溪峪的“野”》,可讓學生介紹索溪峪,評選“優秀小導游”;讀《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后欣賞(或學唱)帶藏族民歌風味的《天路》;教學《小木偶的故事》后,讓學生改為劇本,小組合作表演;學完《大瀑布的葬禮》,讓學生參照資料將課文改寫成演說稿,進行演講;模仿《蒙娜麗莎之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一幅名畫……教師要盡可能使略讀課文教學有聲有色,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文能力。
三是積累語言??v觀人教版教材,許多略讀課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雞》(老舍)、《祖父的園子》(蕭紅)、《我的“長生果”》(葉文玲)、《桂花雨》(綺君)、《松鼠》(布封)、《珍珠鳥》(馮驥才)、《慈母情深》(梁曉聲)、《學會看病》(畢淑敏)……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累經典規范的優美語言、精彩句段。做好讀書筆記,便于自己習作時“厚積薄發”。如,《珍珠鳥》的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北脑浽u點:“這個‘真好!’開頭起得很帶勁,這勁中有著無限的喜悅?!边@是絕佳的語言訓練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后,也嘗試在習作中將表達情感的簡短詞語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
四是積累方法。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不僅授學生以漁,更應“授學生以漁場”(肖川)。課堂教學設計要有側重于閱讀知識和方法技巧的指導環節,一課一得,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方法又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如《秦兵馬俑》可以“保存世界遺產基本資料”為名,引領學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滲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過制作“秦兵馬俑基本資料卡”,讓學生運用跳讀、掃讀、選讀等略讀方法讀懂全文(計時訓練),讓學生明白,對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資料卡的形式及時保存,初步懂得資料卡的內容及制作方法,也培養學生及時積累資料的習慣。
五、及時評價 激勵鞏固
課標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內容、過程及效果進行口頭(或書面)評價,激勵、鞏固閱讀興趣。香港教師非常重視設計課堂閱讀練習和及時評價反饋,他們的相關閱讀練習有填空、選擇、簡答三種類型的題目。填空題,往往要求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文中的詞語;選擇題,大多選擇課文中的一個語段檢查學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簡答題,要求學生對某一個現象作出判斷和闡釋。另外,教師也應對教與學目標有效達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反思采取何種補救措施來繼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趙旭東教授, 1993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F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中德友好醫院籌備工作組組長、香港理工大學名譽教授、世界精神病學會跨文化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常委、中華精神病學會常委、德國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主席等職。
從事神經內科、精神科、心理治療工作20多年。主要涉及心理治療學、心身醫學、跨文化精神病學的研究、教學和實踐。是我國心理治療學的學術帶頭人、著名精神衛生專家。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事把我氣得肚子疼”,“某人把我氣得頭疼”。疼痛,很多情況下有著非常豐富的心理內涵。有學者研究認為,中國人的“軀體化傾向”較為明顯,心理矛盾和痛苦往往不直接表達出來,很多的軀體癥狀、軀體疾病實際上可能是心理問題的結果或是心理問題的表達形式。
什么是心身疾病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精神分析理論的流行和受歡迎,在德國率先發展成了相對獨立于精神科的??祁I域――心身醫學。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和軀體功能(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理解,則強調任何疾病過程都要重視心身兩方面因素,不管它有沒有明顯的前因后果關系(附圖)。
祖國傳統醫學也有“情志致病”、“情志治病”的論述。我們認為,心身疾病的概念是雙向的,身體與心理之間有交互的影響??梢允擒|體疾病引起心理障礙,也可以是心理障礙引起軀體疾病。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疾病定義為身體上的毛病,把其他的社會心理因素當作外在的影響因子?,F在提倡把社會心理因素、軀體因素導致疾病綜合起來考慮,這些因素在一種“循環因果”的關系中交互作用。這也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最具體體現。
哪些是心身疾病
最早,有學者提出“七種經典的心身疾病”: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性皮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原發性高血壓及支氣管哮喘,并認為它們與特定的或非特異性的心理沖突有關?,F在則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在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中均有作用。
隨著心身醫學研究的發展,以前不認為是經典的心身疾病,現在也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譬如,現在認為糖尿病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雖然它的遺傳傾向非常明顯,特別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不能拿一兩代人中基因出現問題來解釋,顯然促使遺傳基因表達的環境因素改變起了重要作用,包括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壓力的增大、生活理化環境的改變等。
臨床研究還發現,糖尿病人合并抑郁的比例非常高,有腦功能改變方面的作用,也有并發癥的影響,處方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病人,比單純的抑郁癥更難治。另外,心肌梗死病人有沒有抑郁障礙,是預測病人18個月存活率高低的重要指標。
“像對待感冒一樣”
現實生活中,如果遇到失眠、頭痛、心悸、胃痛、消化不良,甚至是障礙等軀體不適,人們首先會想到去找神經內科、心內科、消化科、男科或不孕不育科醫生,較少會想到找精神科醫生,或是主動去心身醫學科就診。
以抑郁癥為例。有統計資料顯示,抑郁癥患者就診其他科的機會,在所有精神科疾病里占第一二位。大多數情況下抑郁癥患者是以身體疾病求診求助:睡眠障礙,會去神經內科、內科看病;食欲紊亂,多數是食欲下降導致消瘦,也有少數可能是貪吃,常常被當作消化方面的問題來處理;很多的抑郁癥還合并有焦慮、驚恐發作,心血管癥狀非常明顯,如心慌、心悸、瀕死感等,又會被當作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來處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心血管病門診就診的病人,40.4%伴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即是例證。以病人為中心,樹立起心身醫學的思想方法,真正地把病人當成一個完整的病人來對待,這就是心身醫學的魅力和好處。
怎樣看待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健康、理性的做法是,就像對待感冒咳嗽一樣??淳窨漆t生不是什么丟臉的事見不得人的事,是平常的事,消除有心理問題以后的“病恥感”至關重要。
做心身健康“雙面佳人”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面對生老病死,遭遇被偷、車禍、意外傷害、親人離去等“飛來橫禍”。老年化,獨生子女,升學壓力,工作壓力,人際關系復雜,貧富差距加大,現代情感危機如婚外戀、包二奶、離婚、再婚,甚至環境污染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似乎都在逼著人們抓狂。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對多數人來講,用不著看醫生。心身醫學保健方面的科普書報刊很多,感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這方面的書,進行心理的自我檢測、自我修正。如果需要專業的咨詢診治,可以去看精神醫學科醫生,或是掛牌各種臨床心理科、心理咨詢門診等。應對之策還包括:
1. 建立“健康新概念”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的完好。盡量學會識別自己頭腦中不太有利于健康的信念,學會識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比較極端的消極情緒,注意反思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有沒有一些心理的動機在驅使,生活習慣對健康有沒有害處,能不能把它替換掉。
2.了解疾病與性格的關系易惱火、激動、發怒和急躁,競爭性強,性格比較壓抑內斂,不太善于或不敢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比較典型的A型性格。心理學家研究發現,85%的心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像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也有這方面的影響因素。而83%的長壽老人屬于遇事想得開的B型性格。B型性格的特征是,容易相處、不易激動,社交適應性較好,遇事想得開,不耿耿于懷。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則可有意識地修正不利于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3.選擇健康的減壓方式一個人遇到“刺激”、“煩惱”之后,選擇什么方式去解決,也與健康密切相關。譬如抽煙、喝酒,是最常見的減壓方式,但卻是有害健康的應對之法。有的人沒日沒夜拼命地干工作,實際上生活中可能遇到了“麻煩”。健康的做法是,積極地尋求解決矛盾的辦法,而不是像“鴕鳥”一樣刻意回避矛盾。
4.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的資源”如果健康出了問題,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最近生活中有沒有相關的心理應激因素,有什么“煩惱”需要正確處理。遇到心情郁悶,可以找親朋好友傾訴,尋找情感的支持,找心理治療師幫助??傊粋€目的,就是要及時把自己情感上的壓力舒緩掉宣泄掉。
5.建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很多疾病與家庭中溝通、交流的關系模式有關。例如在門診經常會看到動不動就頭痛、肚子疼,這兒不好那兒不好,不想上學不想上班的人,若問“你跟媽媽睡覺睡到幾歲”,經常會發現有的孩子少年期,甚至成年了還跟媽媽睡覺。這些人多是比較軟弱、沒有主見,實際上也標志著心理分化程度很低下。這種情況最容易產生心身疾病,不管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的疾病。
健康,可以讓我們享受高質量的生活。要想身體健康,就要保持心理的和諧!
(趙旭東教授每周六全天在上海東方醫院有特需門診,預約電話:021-58822171)
新聞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