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爱,揉胸吃奶动态图,高清日韩一区二区,主人~别揉了~屁股~啊~嗯,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黄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設計專業

建筑設計專業

時間:2022-03-30 09:16: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設計專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設計專業

第1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協調統一系統工程結構選型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and society to building function, modelling and beautiful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civil building design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only each professional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let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only a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an economic, safe and applic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design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study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armonious and unified system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lection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及社會對建筑功能、造型和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設計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但是建筑工程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不僅僅包括建筑設計,還包括結構設計、暖通空調設計、給水排水設計、電氣專業設計等,這些專業就像是一個機器的各個零件一樣,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才能運行起來。由于各個專業都有各個專業的特點,若僅僅考慮建筑工程的造型美觀,而忽視了結構專業,這樣就導致了建筑工程的外觀造型成為一種空中樓閣,難以實現,而若僅僅考慮建筑專業和結構專業而忽視其他相關專業,這樣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費,不適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下面根據筆者從事設計行業的經驗,總結建筑設計專業與其他各個專業相互配合,相互協作需要采取的各種措施,以供大家參考學習之用。

一、建筑設計與結構專業設計的協調統一

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都是設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極大的影響著整個建筑的外觀造型及結構穩定性。

部分建筑師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認為結構專業就應該服從服務于建筑專業,一切以建筑設計為先導,這一觀念分割了建筑工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學規律,片面地追求建筑美感和最大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給建筑工程帶來了安全隱患。

建筑設計方案對結構方案的選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材料、理論及科技發展的滯后,嚴重影響了結構設計的水平,對建筑設計來說,有時候一個看起來很好的設計方案,但是由于結構設計水平的有限,在目前無法實現。所以,建筑師在設計的時候不能設計些海市蜃樓樣式的建筑,應根據經濟、科技的發展水平,并應了解一定的結構設計知識,與結構專業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只有這樣創作出的建筑設計產品才是真正體現時展潮流的。在現實的設計中,對于建筑師來說,不應過于強調創作的美觀、新穎、標新立異,強調創作的最大自由度,而應根據業主的要求及對總體造價的控制,盡量運用有限的資源將建筑設計的更加美觀漂亮。因為有些確實很漂亮但是很奇特的建筑,在滿足人們審美要求的同時,也隱藏著其背后巨大的造價。因為建筑物本身必須承受自重荷載、水平風荷載、地震荷載等,如果建筑設計者在進行平面設計及豎向設計的時候,不依據基本的結構受力原理,也不征詢結構工程師的意見,往往會使結構工程師不能有效地選擇合理的結構體系,進行結構設計導致結構的不穩定等問題。

結構設計需要從實際出發,需要務實,建筑設計需要創新。但是兩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個項目設計都必須要協調好結構設計和建筑設計,只有協調好雙方的關系,一個建筑工程設計才能完成,所以說建筑設計和結構設計是協調統一的,在進行房屋建筑設計的時候,不能偏向建筑專業亦不能偏向結構專業,要在兩個專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用最少的投資設計盡量美觀的建筑,能為業主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建筑設計與給排水專業的協調統一

由于有設備和設備基礎,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間及水處理間等組成了給排水專用房屋,而且這些房間的荷載遠比一般房間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間需要設在建筑頂部,荷載比較大,這就嚴重影響了建筑的造型美觀。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將水泵房設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給排水管道的直徑粗且數量多,針對這個問題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對于管道的豎向布置盡量設置專門的管道井,如果不設置專門的管道井,就應該結合建筑設計,使功能用水的房間盡量保持上下一致,從而達到避免給排水管道在房間內亂設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避開水平管道,并且結合結構專業設計,使水平管道盡量不要穿過梁以及柱,以免對結構專業造成不利影響。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繞梁繞柱帶來的增加水阻力或滿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應該為管網系統創造有利條件。

在進行建筑設計和給排水設計的同事,要與暖通、電氣等其它專業一起考慮管道設置問題,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還有利于節約成本。

三、建筑設計與暖通空調專業的協調統一

有空調的建筑物,建筑設計與暖通空調專業的關系就更密切。對于高層建筑的豎向設計中,暖通空調專業與給排水和電氣等集中布置在設備層。針對建筑空調設備的以上特點,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核心區以及設備層的樓面荷載大,預留管道附件多,設備層高于標準層層高等特點。目前建筑外墻設置的室外空調板大多數僅僅是為了造型的美觀,一旦業主入住裝修的時候,空調擺放位置很隨意,導致了樓房使用后墻面造型的錯落凌亂。因此,我們在建筑設計的時候,不應該僅僅考慮造型的美觀,更應該考慮到設施的實用性。

四、建筑設計與電氣專業的協調統一

電氣設備用房包括高、低壓變配電房、發電機房、消防控制室、弱電機房等。由于高、低壓變配電房、發電機房所占用的面積較大,且對周邊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擾,所以一般設置于地下一層。建筑專業在布置平面時,在不同的防火分區應分別設置獨立的電氣豎井,電氣設備用房應避免設在衛生間、浴室或其他經常積水場所的正下方,且不宜與上述場所相貼鄰。選擇合理的機房位置,節約設備成本。

建筑層高應考慮電氣專業室內敷線的影響,應該盡量避免繞梁、穿梁。當梁上有管道需要通過的時候,為了防止在施工過程中對預置梁進行打孔而影響結構強度,就應該在預置梁期間進行孔道的預留,從而合理解決各系統的纜線敷設通道,保證系統安全和纜線的傳輸性能。

五、建筑設計與各專業設計的協調統一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設計不是指的某一個專業的設計,其是由多個專業,進行多道程序設計完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參與建筑設計的人員都會體會到,若僅僅力求滿足本專業設計的最完美,必將對其它專業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產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建筑設計中,最好的設計不是哪一個專業設計的最好,而是各個專業相互協調,找到一個相對其它專業來說都相對比較合適的一個結合點。比如,一根電纜肯定是直線最短,最省錢,但是若碰見一根梁,在這種情況下,是將梁開洞還是電纜繞過去呢,這就不是一個專業能夠解決的事情,需要建筑結構電氣等專業相互配合,共同研究找出對于整個土木建筑來說是最合適的一種處理辦法。在各專業相互協調的過程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優勢,這就在各個專業之間產生了矛盾,各專業之間的矛盾如不妥善處理,就無法設計成為一座經濟、適用、安全、美觀的建筑。所以,對一個房屋工程進行設計的過程是各個專業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各個專業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過程。而要提高整個房屋的設計質量,不是依靠哪一個專業水平的提高,而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個專業的相互協調,只是在設計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設計側重點,比如,在初步設計階段,一般以建筑專業進行協調,而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則應以結構設計牽頭進行各專業的協調工作。

三、結束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了解到,建筑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且各個系統又有各自系統的特點,他們之間是一個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關系,不存在哪個重要哪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只有各個專業相互配合好,這樣才能設計出合格的建筑工程。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建筑設計這個專業,而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擴大我們的知識面,了解結構設計、暖通設計、給排水設計的知識,在設計中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多和大家交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建筑設計師。

【參考文獻】

[1]《建筑工程設計中的知識管理》季征宇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2篇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改革

1.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結合青海省建筑設計市場人才需求特點,根據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設想是: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基礎夠用,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確立了本專業“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1.2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改革(1)課程體系的構建“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及崗位適應能力。結合建筑設計職業崗位要求,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中心,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圍繞職業崗位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圍繞建筑師崗位人才成長的規律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形成以美術系列課程、計算機系列課程和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穿插互動、相互支撐、配合,培養學生綜合崗位適應能力的全新課程體系。美術系列課程包括美術基礎、三大構成、建筑繪畫等,重點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訓練學生徒手表現設計方案的能力;計算機系列課程包括AutodeskCAD,SketchUP,3DMAX,PS等,這類課程與設計類課程穿插互動,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協同設計及圖形表達的技術能力;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包括建筑設計與表達、城市規劃、建筑施工圖設計與編制、建筑節能設計與計算等,培養學生建筑設計核心技術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以三大系列課程為核心,完善的實訓基地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實現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保障。(2)教學模式的改革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課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團隊的教師們大膽改革創新,采用了多種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邊講邊練、案例教學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教學手段與方法。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使我們的畢業生更加趨近于“職業建筑師”的崗位標準,擬將建筑設計職業領域的“工作室”這一典型工作模式,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轉換成學習領域的典型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項目化、學習情境職業化、學習過程崗位化、學習成果社會化,使學生能夠做中學,教師能夠做中教,協同推進教師與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共同提升,達到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高、社會效益增加三贏的良好效果。

1.3教學內容的改革該專業培養目標中,要求畢業生近期崗位是建筑師助理、施工圖繪圖員、效果圖繪圖員、建筑企業現場技術員。3~5年后可發展成為職業建筑師,遠期可考取國家注冊2級建筑師,承擔中小型項目負責人、技術骨干等重要崗位。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無疑是核心。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適應高職適度、夠用,滿足相關崗位的知識及能力要求,并與建筑設計市場的技術需求密切相關。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我們認真梳理教學內容,弱理論,強實踐。優化課程結構,形成由淺入深,依次遞進的大課程體系。包括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與表達、建筑節能設計及計算、建筑施工圖設計與編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的小課程。這些課程中,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與表達課程,偏重設計思維及手工表達能力培養,課程的完成應加強與美術系列課程的互動、配合,建筑節能及計算、建筑施工圖設計與編制課程,偏重建筑設計技術與計算機協同設計能力的培養,課程的完成應加強與計算機系列課程的互動與配合。

2結語與建議

總之,應密切關注地方建筑設計技術人才需求,緊貼地區建設市場發展現狀,大膽創新,扎實推進改革進程,把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建設提升到一個相對較高的平臺,為地區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建設人才。在專業建設的全過程中,確定清晰、明確的培養目標,是構造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新模式的基本保證;打造一支高素質、校企共建的教學團隊,是構建“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重視建筑師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落腳點。探索和專業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專業改革獲得完勝的關鍵。

作者:王延存單位: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第3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結構設計, 關系

Abstract: with the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more and more high, a good engineering design i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To design a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building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Beautiful modelling, and will mak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economy, reasonable of the building is every architect and architects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S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close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s ke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的概念區別

1.1建筑設計的概念界定

建筑設計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設計仟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使整個工程得以在預定的投資限額范圍內,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統一步調順利進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建筑設計工作的全過程分為幾個工作階段:搜集資料、踏勘現場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循序進行,這就是基本的設計程序。

廣義的建筑設計是指設計一個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種科學技術的成果越來越廣泛深入,設計工作涉及建筑學專業、結構專業以及給水、排水,采暖、空氣調節、電氣、煤氣、消防、防火、自動化控制管理、建筑聲學、建筑光學、建筑熱工學、工程估算,園林綠化等方面的知識,需要各種科學技術人員的密切協作。但通常所說的建筑設計,是指“建筑學”范圍內的工作。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建筑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筑物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建筑與結構、建筑與各種設備等相關技術的綜合協調,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勞動力、更少的投資、更少的時間來實現上述各種要求。其最終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適用、經濟、堅固、美觀。建筑師除了精通建筑學專業,做好本專業工作之外,還要善于綜合各種有關專業提出的要求,正確地解決建筑設計與各個技術工種之間的矛盾。

1.2結構設計的概念界定

結構設計,即:建構筑物的結構設計。一般包括上部結構設計和基礎設計。

上部結構設計主要內容及步驟:(1)根據建筑設計來確定結構體系、確定結構主要材料:(2)結構平面布置:(3)初步選用材料類型、強度等級等,根據經驗初步確定構件的截面尺寸:(4)結構荷載計算及各種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內力分析:(5)荷載效應組合:(6)構件的截面設計。此外還包括某些必要構造措施.需要依據結構專業相關規范、圖集等。

基礎設計:(1)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上部結構類型及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和當地的施工技術水平及材料供應情況確定基礎的形式,材料強度等級,一般有淺基礎(如: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等)和深基礎(如:樁基);(2)基礎底面積的確定及地基承載力驗算:(3)基礎內力計算及配筋計算。(4)考慮必要的構造措施

結構設計的成果體現在繪制的結構施工圖上,該圖紙是結構工程師的語言,是直接面對施工現場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應該按照一定的規范繪制。

2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的關系分析

建筑設計與結構設汁是整個建筑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最重要的環節,對整個建筑物的外觀效果、結構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協調、互相制約的關系。

在建筑設計中,少數建筑師總是把結構放在從屬地位,并要求結構必須服從建筑,一切以建筑公司為先導,這一觀念分割了科學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學規律,片面地追求建筑與技術與建筑藝術的結合和最大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這樣往往給某些建筑工程質量帶來了質量隱患和不安全因素。任何一個建筑設計方案,都會對具體的結構設計產生影響,而有限的結構設計技術水平又制約著建筑設計層次。因此,在做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應具備有一定的結構方面基礎,能與結構設計適當結合,相互調協,使二者相統一,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

在現實工程實踐中:(1)許多建筑設計師,強調創作的美觀、新穎、標新立異,強調創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這樣的建筑設計將會給結構設計帶來很大的困難,作為建筑物本身必須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載和活載、水平風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設計人員在進行平面設計和豎向設計構思時,不依據基本的結構技術原理和有關結構的受力特征,不征詢結構設計師的意見,往往會使結構工程師不能有效地選擇合理的結構體系,進行結構設計導致結構的不穩定等問題。比如將建筑物截面設計成為三角形,其抗彎矩力和抗側能力比圓形截面、矩形、多邊形截面要小得多。(2)還有一些建筑師缺乏對結構力學方面的基本常識,在設計過程中,往往忽視力學的基本規律.

3.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相結合的對策與建議

3.1系統全面規劃和科學設計、計算

通過上文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了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的區別,以及各自的特點。對于一個具體的建筑工程項目而言,建筑設計就是設計建筑物的總體布局,內部功能.外在形象.細部構造等的設計。滿足人們修養生息、活動和審美需求的愿望而創造的一個空間環境。設計的成果主要有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詳圖.還有必要輔助的效果圖等。結構是能夠承受荷載并且維持幾何不變的構件體系,那么結構設計就是設計能夠承受建筑荷載的結構。主要設計房屋建筑的承重構件的布置,構件形狀,大小,材料,構造等,其設計成果主要有基礎平面圖,基礎詳圖。結構平面圖和鋼筋混凝上構件詳圖,節點鋼筋構造詳圖等。在構思規劃、設計、施工過程中,應該系統、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工程數據、信息,科學地進行建筑設計,同時進行重點環節、重點部位的結構設計。考慮外觀造型對材料、承載力、剪力、延性、剛度、抗壓、平衡、抗震等的實現難度,整體構思結構總體方案,明確結構總體系與水平分體系、豎向分體系間的關系和設計要求。有必要通過概念性的近似計算進行探索優化,確定結構分體系及其結構分體系及其構件的基本尺寸,確認建筑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確保建筑空間形式與結構受力特征的協調性和一致性。

3.2同步進行質量控制和監控施工過程

在具體的建筑項目設計工作中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是一項關鍵性的工作,兩者的設計都事關建筑安全性、穩定性,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是一個集概念、經驗、計算、表現等多方面因素于一體的綜合性創造。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結構設計的同時,應該提前預測性地考慮施工開始后的質量控制和監控跟蹤問題。

建筑設計的適用、安全、經濟、美觀、便于施工是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原則。這五個方面各有所重,又互為矛盾,一個優秀的建筑結構設計往往是這五個方面的最佳結合。往往設計人員注意到適用、安全、經濟、美觀,而忽略了便于施工的實現與質量監控的難易。應該在建筑設計的同時就考慮結構設計的成本,以及考慮到以后施工中可以對進度控制、質量控制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跟蹤。

第4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改革、課程構架、實踐單元

中圖分類號:TU201-4

《建筑設計原理》是高校建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核心課程。課程開設于建筑學專業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熟悉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與規律,掌握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基本準則,了解建筑設計中外部環境與規劃、空間的功能與形式以及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建筑經濟等多方面綜合知識。本課程教學課時數雖然不多,但卻是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理論總則,也是建筑設計入門學習的理論基礎。

一、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建筑行業發展的需求

伴隨建筑設計領域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及相關建筑技術領域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更新,世界頂尖建筑學院及我國各傳統建筑名校紛紛展開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基礎實踐改革。如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出版了教材《探索:建筑學教育的試驗》(Inchoate.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提出了“一種更富實踐性的學習建筑學的方法”。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褚冬竹教授在《開始設計》一書中闡述了建筑學教育的“創造性過程”,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起點,試圖探討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設計理論基礎之間的邏輯聯系。傳統的《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仍舊還在沿用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舊教材,無論是設計理論與手法,還是引用的資料、數據與案例,都已經與時代脫軌,跟不上建筑設計領域發展的速度與潮流。

2.教學手段與考核方式

目前該課程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圖解分析、課外資料收集與抄繪等教學環節。考核方式通常以論文方式為主,結合平時成績綜合評定。由此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還停留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階段,雖然可在課件制作、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并增設了課堂討論、資料分享、課外抄繪等教學環節,但是并未改善理論課沉悶冗長、不易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熱情的常態。

二、課程改革基本思路

通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如何滿足功能需求,如何研究場地環境,如何符合技術經濟要求等基本技能。通過這些基本設計技能的訓練解決大量的技術性問題,這些都是他們在本科階段學習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但對于一名優秀的建筑師來說,還必須具有能力將定位精準的概念、控制自如的靈感以及豐富多彩的想象力注入到每一個設計之中。為了完成一個優秀且富有意義的建筑設計,建筑師必須挖掘出項目中的想象力。否則,建筑就會流于平庸,僅僅是可以接受,或者是達到了平均水平而已。概念、靈感與想象,這是一個具有更高要求的設計進程,它意味著建筑師必須持久地激發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而我們對該課程展開課程改革的目的正是在于,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調整與完善,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方法與構思能力,尋求創作的靈感與思路。

在《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試圖通過解決普遍性矛盾的哲學方法,來解決專業性的問題,即通過“分析事物本質的共性――運用一般性原則――解決普遍性矛盾”這一過程。對應到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則反映為“研究建筑的本質――掌握一般性的設計手法――獲得新的創作思路”的過程。(圖1)設計的過程本身是難以言傳身教,但建筑教育則本能地要求我們將設計過程描述并傳達出來。這也是高校建筑教育亟待解決的普遍矛盾。

相當多的建筑學專業學生會在進入大學階段后受到思維方式上強烈的沖擊,他們將要身處一個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整個五年的學習過程中要經歷兩次重要的轉化:首先是由傳統教育的邏輯推理思維方式向以視覺思考為核心的領域轉化;緊接著,又要從純視覺思考(構成、造型訓練)轉向對功能、技術、經濟等要素的綜合權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設計)。本課程開設于建筑學專業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此時學生剛剛完成《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對繪圖基礎與表現技法的基本訓練,處于為期四年的《建筑設計》實踐課程訓練的伊始,即上述兩個轉化階段的銜接處,迫切需要打下堅持的設計理論基礎,幫助他們培養專業的思維方法及構思能力。本課程的的教學目的正是銜接這兩個重要的轉化階段,解決這個突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幫助學生完成由普通學生向專業人士的轉變。

三、課程教學設計改革模式探析

通過《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學習,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習要點包括:建筑學基本問題,包括建筑的角色、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建筑的分類、建筑的發展概況;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包括建筑設計的內容、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建筑設計的依據、建筑設計的程序、建筑設計的深度;建筑外部空間及群體組合設計,建筑的功能與空間,建筑內部空間組合設計,建筑造型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原則;建筑結構與建筑設計,材料構造與建筑設計,建筑設備與建筑設計;建筑設計中的經濟問題,建筑節能設計,綠色建筑理念;建筑設計總體構思與設計手法,包括建筑創作與構思的特征、建筑創作與構思的過程、建筑設計深化流程與方法、建筑設計方案的獲得及成果表達。

通過整理、分析、比較與歸納上述的學習要點,我們將其劃分為四個部分:概論篇、設計篇、技術經濟篇和構思創作篇。四個部分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建起本課程的理論體系。(圖2)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帶領學生從外部來認識這門學科,而是經過本課程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可以從自己已經熟悉的、已經掌握的內在的東西開始,開始他們的設計之旅。因此老師的角色是挖掘這些東西,然后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背景,根據已經獲得的經驗,設計出特定的過程。這些過程的邏輯是合理的、可控的,其結果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教學內容為基礎結構的框架下,我們還需要調整教學方法與手段與之相適應。本課程32課時分16次課進行講授,將每次課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展開實踐。每個單元又由大小兩個單元組成,大單元即是我們的課堂講授部分,小單元是內容與形式均不相同的16個小練習。這些小練習可以是一次與當次大單元主題相關的激烈的課堂辯論,也可以是一次課后的案例收集、抄繪與圖解,還可以是一次實地調研或者一次模型制作。所有的小練習以兩條路線鋪開:一個是關于“如何”的問題,另一個則是“為什么”的問題。兩條路線同時進行,最初并不相互介入,它們維持著各自的獨立性,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完全相反。第一條路線側重于建筑設計中會用到的過程、工具、技能和方法。它可以是一個圖表、一張設計圖、一種模型制作的技能、一個組織戰略,或是一個空間布局的方法。第二條路線每個練習都提供了一個用以討論明確的觀點、概念或理論的平臺,根據大單元中由講授內容引發的對話,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建立起批判性的框架。我們的教學提倡討論對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參與關于方法的辯論。這樣我們的學生將獲得雙重的能力: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四、結語

對于《建筑設計原理》的教學目標,傳統的理解是,提供一個庇護場所把業已存在的學科規范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傳統的方法主要側重于通過傳統的授課與練習來發展空間形式和正規的思維模式,然后結果背道而馳。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學習這些技術之后運用它們,而是要理解它們之后進行創作。因為我們強調一個通過研究和討論,在掌握和運用這些規范的基礎是進行設計的過程。形式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被允許通過實踐進行創造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要依據作者自己設立的標準而進行評估。因此,評估與考核的重點在于創新性而不是簡單地學習運用。

改革后的《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將由一門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理論課改頭換面成為一門以鼓勵創造性過程為主以實踐性練習為手段的課程。貫通整個課程的16個實踐性練習是整個課程的靈魂主線,每個練習完成的設計或者作品將成為本課程最后評價與考核的依據。我們將以作品展、公開評圖、建筑年會等方式,邀請兄弟建筑院校專家、相關專業師生、設計院執業建筑師等廣大師生人士作為評審、指導,并在每次評審結束后展開總結、討論與交流,給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多思考、修正與提高的空間。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素養;設計;交往

一、前言

一般來說,由于建筑學學科與土木工程學科之間的學科聯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國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學科的教學大綱中,通常會開設一些具有建筑學學科特色的基礎課程,對于這些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是由于學科的差距,學生在價值觀建構和學習方法問題上常常產生困惑,“如何學”和“學了有何用”這一問題深深地困惑著學生。與此對應的是,“如何教”和“教了有何用”這一問題也值得教師思考。下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從一名建筑師所必需具備的專業素養、建筑設計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就如何開展土木工程學科的建筑學課程教學談一些體會。

二、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建筑師的基本素質,它是建筑師開展建筑設計實踐活動的基礎,很難想象專業素養欠缺的建筑師能夠設計出優秀的建筑作品。專業素養的培養與熏陶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工作以后,直至終身,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專業素養主要體現于表現素養、審美素養兩方面,下面分別闡述。1.表現素養。相對于建筑學學科的學生而言,土木工程學科的教學大綱中對于建筑表現方面的課程設置較少,這種現象使得美術基礎原本十分薄弱的學生在學習建筑設計時對于建筑表現的基本概念與要求不清,建筑表現技巧也十分欠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開設專題講座:講解美術學科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基本常識。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建筑實例講解具體的繪畫應用技巧,再布置一定的練習,這樣既不枯燥,又使學生具有感性體驗,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基本的美術理論與繪畫表現技巧。開展美術實踐: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外美術實踐環節的開展也必不可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中美術基礎知識的理解。2.審美素養。建筑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美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具有審美素養的創作主體來完成。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的理性與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而在需要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互動的建筑形式設計方面,他們經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勉強設計出的建筑形式,通常也很平淡,缺乏藝術氣息。上面的情況表明:通過一定的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給學生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建筑實例圖片,在圖片賞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審美的追求和熱情。提高審美層次。對于學生而言,應根據教學要求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余時間,可以閱讀一些中外名著,既拓寬視野,又提高審美情趣,何樂而不為?歌德說過:“我們在投向世界每一瞥關注的目光的同時也在整理著世界。”[1],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課堂獲得的審美知識去觀察身邊的建筑現象,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美學素養,為以后的建筑形式設計打下基礎。

三、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是土木工程學科的一門重要課程。從教學反饋情況看,大多數學生對建筑設計充滿創作激情,但是由于對建筑設計的方法和原理的陌生而時常陷入困惑之中。從學生的設計作品來看,在平面功能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學生對以系統論和整體思維方法為基礎的建筑平面功能設計方法的陌生,始他們在平面功能設計開始時體現出設計起步不對、過程中設計效率低下、完成后的圖紙邏輯概念不清,缺乏藝術性與美感。在建筑形式設計方面問題也不少,問題主要體現于兩種設計傾向。其一是一些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感性思維能力不足,設計時常會孤立地研究平面功能關系,而忽視了建筑的藝術性要求,或有一些形式創作欲望,但是在形式設計時,卻不知如何通過建筑語言表現設計構思,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興趣,最后設計的作品也就平淡無奇。其二是另一些學生有強烈的創作欲望,也敢于主動大膽地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現設計構思,但是建筑形式的建構不嚴謹,最終的設計成果缺少邏輯和條理。其實,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有章法的事物總是美的,做設計也是一樣。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出有章法的方案呢?下面從平面功能設計和建筑形式設計兩方面分別論述。

1.平面功能設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建筑設計的過程也不例外,也有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設計脈絡。能否掌握“捕魚”方法—設計脈絡,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以后能否勝任建筑設計實踐項目。那么,究竟設計脈絡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它是一種以系統思維方法為基礎的設計程序。這種設計程序要求設計者按照系統論的要求,從整體到局部,有條理地開展設計活動。在設計之初,設計者應進行環境分析,通過對基地內外各種環境條件的分析,合理地確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各類人流進入建筑的出入口以及“圖底”關系這兩個事關全局的關鍵問題。接下來進行功能分區設計,為了簡化設計問題,在這一步通常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把設計任務書中所要求的各種房間分為使用、管理、后勤等三個大的功能分區,再根據前一設計程序所確定的各類人流出入口條件,把這幾大功能分區放在“圖”中與各自出入口相對應的位置。接下來,再對使用、管理、后勤三個大的功能分區中的房間再采用“合并同類項”的方法細分,直到把所有房間全部合理地納入“圖”中。由于這種分析方法順應了方案的生長規律,因此不會發生房間“串區”現象。解決了功能分區設計以后,下面就可以進行水平與垂直交通設計,通過走道與樓梯的聯系使三大的功能分區中的房間成為流線清晰,聯系緊密的系統。

2.建筑形式設計。在傳統的建筑設計課堂教學中,建筑形式設計的教學一直是困擾師生的一個問題。其原因在于建筑形式設計涉及到對于形式美基本規律的理解與認識,主觀性很強,由于現代的很多建筑在形式設計上摒棄了傳統美學原則而出現審美變異,光怪陸離的造型手法體現出多元化的設計傾向,其背后突顯出設計者各不相同的價值傾向。面對這種現象,初學者由于藝術修養的欠缺,往往會一片茫然,或者是盲目模仿。因此,為了使學生少走彎路,不走歧路,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分析各種建筑形式設計的歷史與社會根源、哲學傾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形式設計觀,又要讓學生明白建筑形式的設計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建筑形式的邏輯,這種設計邏輯主要在內部功能、外部環境、幾何構成、美學價值等方面體現出來,下面分別論述。

(1)內部功能。“在追求建筑意義的同時,應兼顧建筑的功能,欠缺的功能減損著建筑形式的光輝,完美的功能與富于表現力的形式相得益彰”[2]。在建筑功能設計時,不同的功能分區空間性質不同,對應著不同的空間形態,建筑形式設計應客觀真實地反映不同的內部空間組合關系。有時,會有一些學生先設計一個造型框架,把功能硬塞進去,這不僅僅是形式與功能相脫離的不當設計方法,也是一種不良的設計態度,教師要予以及時糾正。

(2)外部環境。在具體的建筑形式設計實踐中,建筑所處的外部環境一般是客觀而真實的。從微觀層面看,場地內的地形、地勢、樹木、河流、古跡,場地外的景觀都形成建筑設計的外部條件。從宏觀層面看,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城市風貌等條件都是建筑形式設計時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建筑形式設計的目標與環境設計的目標是統一的。

(3)幾何構成。從幾何構成角度看,建筑是幾何體塊構成的實體形式,幾何體塊的構成不是隨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幾何性明確,這是對單一幾何體而言,要求幾何體塊的形狀明確,具有可識別性,例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對于初學者而言,了解這一要求可以使他們在幾何構成時避免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幾何形式。其二是幾何關系明確,這是對組合幾何體而言,要求幾何體組合時,相鄰幾何體之間的關系明確,這種關系一般是相離、相切、相交、相含等。

(4)美學價值。在設計之初,當設計者的設計構思確立以后,下一步就面臨著幾何形體的選擇和形體之間幾何關系的建構問題。由于建筑形式屬于藝術范疇,藝術具有多樣性與不確定性的特點,不可能象數學那么精確。因此能夠體現一種設計構思的幾何形體和形體之間的幾何關系通常并不是唯一的。哪么如何選擇幾何體塊的形狀以及建構幾何體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呢?這里不但要考慮上面的幾個要求,還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美學價值。對于初學者而言,能否對幾何體以及幾何體之間關系的各種可能性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選擇出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在內部功能與外部環境要求、幾何構成、美學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的幾何形式無疑是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設計綜合分析能力、一定的三維空間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審美素養。在建筑設計課程開始之前,首先,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形式美的構圖規律,讓學生了解對立統一的古典美學要求,以及現代建筑的一些手法變異。其次,教師應結合一些優秀建筑實例,講解這些藝術法則在建筑實踐中是如何應用的。最后,教師要發揮主體性地位,在解讀建筑實例過程中,總結建筑形式的構圖技巧。同時讓學生運用描述、分析、比較、評價、判斷、質疑等一系列思維方式對建筑作品進行認知與解讀,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在建筑設計課程進行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造型構思,又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建筑的自身特色。只要學生能夠說出一定的理由,哪怕并不充分,都可以讓他們試探,但不鼓勵沒有任何道理地隨意玩弄形式。在建筑設計課程后期,尤其是到了立面設計階段,要求學生運用形式美的構圖規律,同時能夠綜合考慮平面功能、結構與構造、材料與色彩、施工技術等角度,盡力表現立面設計的效果,體現立面設計的意圖。

四、人際交往能力

建筑設計活動的工作性質和方式具有開放性和社會性的特點,要求建筑師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因此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避免不了要與各種人往,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埋頭苦讀,學習圈子封閉而狹隘。當他們進入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建筑設計教學環境中,一下子很難完成角色轉換,因此教師在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提供經常性的交流與學習機會,幫助學生破除中學封閉的學習習慣,在相互交流與學習過程中集思廣益,共同成長與進步。在改圖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向教師表達設計意圖,從方案的構思、功能與形式設計、結構與構造等各方面介紹自己方案的設計特色。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從各種角度對學生方案的可能性與合理性進行質疑,以實現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應變能力的教學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土木工程專業的建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使建筑學教育既要保持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科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時代內容。

作者:葉建功 單位:河海大學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水暖專業;有效配合;發揮作用

Let a professional plumbing professional with effective play the biggest rol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u Yu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people meet the basic functions of living space not only have unconventional appearance, but also have sound internal facilities under the premise of quality comfort and ancillar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re gradually high. While the heating syste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s,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s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 cozy building not only the needs of each professional designers carefully designed to do their job,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Due to space limit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etical study and learn from experts in my many years of engineering experience, expand HVAC professional with effective drainage Analysi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Plumbing professionals;Effective coordination;Role

1. 正視建筑設計中暖通與給排水存在質量問題

(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要求越來越高,住宅的定義已從最初的“能擋風遮雨的處所”被提升為“放松心情、蓄銳養精的舒適港灣”;作為暖通、給排水設計人員,我們必然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新課題去面對,碰到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去解決。雖然近些年我國的給排水工程與暖通工程隨著建筑業的發展而取得了很大發展和進步,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改進和解決的問題。首先,從給排水工程方面看,常見的質量問題主要出現在安裝管道支架不夠牢固、給水立管同墻距離不夠、水質不合格、采用不合格的龍頭、按照前未進行消毒處理等問題。另外,由于我國目前的房屋工程在給水施工時多采用PPR管,而這類管材在使用中的缺陷主要是剛性差、易變形,從而易引發給排水管道的滲漏。而排水工程中的主要問題則是漏設管道支架、錯誤安裝或漏設伸縮節,從而導致的一系列滲漏現象。同時,我國的建筑工程在進行給排水安裝的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沒有設置檢漏井,通常只有檢查井,這樣不僅不利于工作人員的巡檢,還會引起衛生潔具的牢固性不足和平整度不高的外觀問題。

(2)其次,建筑暖通工程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則主要表現為風管漏風量大、無直角、風管表面不平整、安裝質量不高、觀感效果不佳等。除此之外,暖通工程中的空調管道還經常會出現漏水和滲水的現象,給系統的正常運行和檢修人員的維修都造成了不便。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則主要是法蘭、墊片、風管之間的閉合不夠嚴密,以及絲口擰緊不到位等。

2. 有效暖通與給排水專業配合策略探究

2.1 與建筑專業的配合。

2.1.1 對于一個功能健全的暖通給排水作業工程而言,由于吊頂凈空空間著實有限,加上不同技術工種專業的施工要求也略有不同。因此,在處理暖通專業涉及到的新風管、回風管、排風管、冷凝管等管路或管線問題時,應確保其余給排水作業中設計到的給水管、污水管、噴淋管的管網布設交叉作業時能夠順利進行。因此,在必要的建筑設計過程中,相關工程設計師或者技術設計人員應當對施工作業內的各安裝構件尺寸、構件標高、主要安裝工藝等要特別加以詳細標注,其目的是保障作業質量的同時,能夠為各個專業工種間的作業進行提供技術配合、協調的空間。此外,如果各技術工種、專業施工出現矛盾時或者不能及時協調時,也應當按照業主設計意圖、施工圖設計意圖進行合理協調,最好由業主出面作為協調人,同時在協調過程中要按照設備及構件安裝說明、土建作業施工規范、暖通給排水專業技術規范等內容加以對照分析,以保證最終協調過程中的設計及施工結果得以匹配,避免后期重修、返工或者施工臨時變更等的發生。

2.1.2 對廚房、衛生問布置的要求。建筑設計人員在建筑平面設計上應注意豎向功能,盡可能地做到:(1)上、下層建筑廚房、衛生間位置一致。(2)避免衛生間位于廚房上面,當條件限制不能避免時,應采取防護措施。(3)廚房、衛生同等用水設備不得布置在變電室、備用發電機房的上面。(4)要注意讓排水立管留有適當位置 。(5)地下室為人防,上部盡可能不設衛生 間等。如需設置,底層地面與地下人防頂之閆應加墊層 。如:空調冷凝水排放問題的解決。現在設計施工過程中更加注意空調冷凝水排放引起的問題。多采用每層室外空調機板加冷凝水排水立管的設計,為室外機設置單獨的排水立管,排水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空調排水管常選用PVC-U類型排水管,為每層室外空調機預留排水用接口三通,利于空調排水軟管直接接入。

2.2 與結構專業的配合。

(1)結構專業可以是一棟建筑設計的“生命”專業。這就要求與結構專業的配合必須周密 、慎重。作為暖通、給排水專業的設計人員,在設計一開始就應在方案成形后,盡快給結構專業提供所有設備的重量及基礎,尤其是較重的大型設備,更不能遺漏。例如:制冷機組 、水泵等設備的基礎;設備層內設備問空調機組等設備的重量;水箱間內生活水箱、膨脹水箱 的重量等等。

(2)在設計進行中,在系統范圍劃分完畢,管道走向明確以后,就要在需要穿梁樓板、剪力墻處,為結構專業預留孔洞。一般樓板上的孔洞可在DN >200ram 以上的預留,其余穿樓板的小孔洞,可以在土建施工過程中,水暖工作人員與土建人員協作預留。現在高層建筑剪力墻結構很多,剪力墻上的所有的孔洞均要預留,這就要求設備專業人員要認真配合,避免因為遺漏剪力墻及梁上的孔洞給施工帶來困難,甚至出現問題。因為剪力墻內的暗柱及結構梁有些地方是不允許開洞的。若遇此問題我們設備專業的管道走向只能改道而行。引自(至)室外的管線,需預留進(出)入孔洞;需在地溝內敷設管線的建筑,要及時給結構專業提供檢查井及地溝的位置、尺寸。需要吊頂安裝的設備,例如:大門熱風幕,吊頂空調機組,要向結構專業提供所需設預埋件的位置。

3. 總而言之

對整個建筑工程來說,暖通給排水施工作業涉及到的每項工序都是保障現代建筑基本功能、安全價值得以發揮的基本操作單元,它們之間設計安裝工程有效配合對整個建筑物的運行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建筑設計中非常有必要加強和暖通給排水有重要關聯的技術專業內容研究,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認識存在的常見問題,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先進技術以提高暖通及給排水工程質量,促進整個建筑工程更好的運行和工作,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技術 素描 造型能力

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的土建類專業發展十分迅速,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專業點數和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伴隨著社會發展對這一專業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專業教學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是本專業建筑造型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在學生的素質養成和職業能力養成中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學中,我們的著眼點往往是在學科的角度,把其作為繪畫造型相關學科的一個分支來思考并組織建筑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在不自覺中向繪畫造型學科方向看齊,追求素描教學的繪畫學科價值。素描教學為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意識不強,造成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效果不佳。雖然近年來有不少院校也在進行建筑專業的素描教學改革,但效果并不明顯。在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全新狀況下對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社會崗位對人才素質的新要求,是一個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根據社會對建筑設計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從職業能力構建的角度,筆者對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教學提出一些個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專業教師關注素描教學改革,更好地適應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職業技能養成中的重要意義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門關于造型的藝術,素描也是一門關于造型的藝術。①素描以其精謹的造型要求、簡單的工具材料、豐富的表現手段及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專業造型素質的構建過程中具有普遍意義,成為了在造型藝術學習過程中進行造型能力訓練和審美素質養成的首選。素描與建筑藝術設計有著造型和審美上的密切聯系,也成為建筑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之一。

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基礎課程是從認知三維世界的角度出發,根據建筑藝術設計的空間造型需要而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素描可以培養學習者精準的形態觀察能力、活躍的空間思維能力、嚴謹的形態構造能力和豐富的繪畫表現能力,還可以對學習者起到開闊藝術視野、加強藝術素養、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學好素描可以增強學習者敏銳的視覺感受能力,完善學習者的空間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者的空間建構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習者的形態表現能力,順利地表達設計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養方面的顯著作用,使得素描課程在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人才職業技能養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地位。

二、課程教學要以職業技能素質養成為核心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課程應該把握本專業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職業技能要求這一關鍵環節來組織教學內容,換句話說,教學應該為人才的職業技能養成服務,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專業教學要求。

建筑設計專業的學生要具有建筑設計能力和造型表達能力,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視覺感受能力、空間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視覺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視覺信息的能力以及視覺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②空間造型能力是由空間形象的構想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活動成果的形象外化表達能力所構成的。空間形象的構想思維能力我們稱之為構思,思維活動成果的形象外化表達能力我們稱之為繪畫。簡單地說,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的造型能力由兩個部分構成,即構思能力和繪畫能力。構思能力的素質要求指向空間構成的可能性與合理性,繪畫能力的素質要求指向外化表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審美能力包括審美主體對形式美感的認識與評價能力以及創造與表達能力等,認識與評價能力包括對美的感受力、對美的判斷力,創造與表達能力包括對美的想象力、對美的外化表達。這三種能力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缺一不可。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開設素描課程的目的,就是通過素描教學和訓練有效培養并提高學習者的視覺感受能力、空間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在這三者中,空間造型能力是建筑設計專業的核心技能,也是課程教學的重心所在,素描課程的教學應以空間造型能力養成為最基本核心,兼顧視覺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養成。

三、基于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要求組織教學內容

目前,多數高等職業學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課程還是參照傳統的繪畫類專業教學模式確定的建筑素描課程教學內容。一般來說素描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教學課時大多控制在80至96個學時之間。教學內容大致是作為三部分安排:石膏幾何模型寫生(幾何模型單體及組合體的寫生、浮雕柱頭花飾寫生)、靜物素描寫生、建筑與自然風景寫生。從這些內容來看,大體上是延續以繪畫學科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價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寫生為主要表現手段,以研究其形體結構、透視關系、質量感覺為主要目的,大量的時間用于探索如何真實地再現對象和相應的表現技巧上。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對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教學來說是不恰當的。

建筑的三維空間展現是其最基本的形態特點,這一點和雕塑藝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與繪畫相去甚遠。即使是雕塑,與建筑對三維空間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對空間塑造的重點在形體的空間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體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對空間塑造的重點是形體空間存在狀態和的內部空間構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內部空間的構建。“雖然繪畫中包含了幾乎所有的藝術規律,但將它作為建筑的基礎還是應有所選擇。”③傳統的素描教學力求造型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對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來說,在不到100個課時的學習時間內,讓學習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現實的,更是沒有必要的。作為建筑造型基礎的素描教學,在內容上更應該凸顯空間結構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要求組織教學內容。

把握建筑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門類的特點,基于專業的職業技能要求來構建課程,以形體特征、空間結構、透視規律、形式美感為核心來組織素描的教學內容,形成以結構研究為主的結構素描和以視覺傳達為主的表現素描兩個內容模塊。結構素描訓練以幾何體和幾何體組合為主要內容,研究形體的基本結構以及形體在空間中的透視變化,研究不同形體組合結構的構造關系;表現素描訓練以多種表現形式為主要內容,探索光影色調、質感表現、肌理感受、特征速寫、精細描繪、意象表達、抽象表現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美感特征。通過兩個內容模塊的教學培養學習者的空間造型能力、形象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四、根據學習者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學生美術基礎普遍偏低,美術基礎與高等學校建筑類專業對新生入學美術素養的要求相差甚遠。這就需要從事建筑素描教學的教師根據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程時間少、學生基礎弱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

具體來說:第一,把形體和結構、空間與透視、體量與質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開,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專題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解決特定問題。第二,在學生具備一定的造型基礎之后,進行不同表現形式的嘗試,而不是一味地通過調節光影表現。對同一表達內容,尋求多種表現方式,可以是即興速寫式的寥寥數筆,也可以是寫實式的精致描繪,還可以是興之所至式的大筆揮灑等。教師要引導學習者觀察并體會不同表現形式產生的不同情感變化和心理印象,促進學習者主動尋找恰當的表現形式。第三,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制作相應的教學器具作為教學的輔助,可以加快學習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講解幾何體在空間中的透視變化,就可以用畫框繃平一張絲網,直立在學習者面前,讓學習者透過絲網觀察幾何體,絲網纖維空隙構成為一個個的坐標方格,學習者馬上就對透視現象有了最為直觀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視變化的規律。第四,對于一些特定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臨摹練習,通過臨摹優秀的素描作品,學習者能夠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現技法并開闊視野。

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并“創造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④,能夠有效地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具體的某些問題,尤其是專題式的課題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較為顯著。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素描教學,要以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背景為出發點,以本專業的職業素質養成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傳統的繪畫型的素描教學。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科特點大膽進行嘗試,探索適合建筑設計要求的造型能力養成與藝術表現能力養成的素描教學模式,并不斷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注釋:

①③郎紹君,劉樹杞,周茂生.中國造型藝術辭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②④王中義,許江.中國美術院校教材:從素描走向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專業 建筑設計 教學改革 課程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3-0130-02

園林建筑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的必修課,作為一門基礎課在不同學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須開設。建筑是園林構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求設計師必須掌握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及房屋結構的相關知識。[1]

一、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設置及教學目標

根據我院的《風景園林專業培養方案》,園林建筑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在第二個學期進行,在此之前學生將學習建筑繪畫、景觀設計初步、建筑工程制圖和工程測量等基礎課程,為設計課程作準備。本課程一共64個學時,每周8個課時,教學時間共歷時8周近兩個月。其中包括了兩周的園林建筑抄繪,兩周的一次草圖構思及設計模型構公開討論,一周的兩次草圖定稿,兩周的正式成果圖繪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該課程重點研究處于園林環境中的建筑空間組織、功能布局、環境整合及生態保護等內容,結合景觀專業自身的發展方向,使教學內容不僅能滿足對初學建筑設計的學生的要求,同時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態方面的知識,體現園林建筑設計的生態性、地域性、環境整體性,并適當借助生態技術和工程技術的幫助,使課程緊跟學科發展前沿,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

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對園林建筑設計的學習,掌握小型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了解工程實踐知識,對后續景觀設計、景觀詳細規劃設計的課程學習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導,符合培養復合型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園林建筑設計的課題選擇及教學內容特色

選擇郊外自然風景環境良好的獨棟小別墅設計作為題目,擬定一地塊內建獨棟別墅,供一個家庭長期使用。本項目總用地面積約為20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0平方米,四周環境幽靜,樹木成林。地塊北部有一小區內部道路經過;南面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緩可親近水面;東西兩面為景觀綠化;地塊內部有一古樹,需要設計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場地環境的建筑設計

在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別提出了建筑面積可有10%的浮動,鼓勵學生設計屋頂平臺、屋頂花園、室內外花園及地段內場地環境。將建筑設計放到景觀環境中進行設計,做到室內室外貫通融合,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塑造整體空間意識,將建筑設計與場地環境設計兩條線同時進行,集中解決功能動線,綜合處理空間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設計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義即是讓學生在設計初必須確立設計主題,并將其設計主題貫穿、統領整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作為在人文地理學院中的風景園林專業,挖掘人文主題融合到設計思路中是學生的強項,場所精神的主題設置也是該建筑設計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因此任務書對該住宅的居住人群沒有進行特別的指定,要求學生自我設定居住人群。假定一個“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點,并把這些分析、探究作為設計的依據。再根據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將使用空間、形體塑造、結構與材料工藝等有機地組合成一棟別墅住宅,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務。

(三)強調材料與建構的建筑設計

由于我院對風景園林專業同時開設有園林建筑構造專業理論課程,學生在設計前已對建筑構造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該建筑課程設計中要求學生積極探究空間組織的變化和界面材料的應用;積極嘗試有特點的結構與構造做法,并通過手工模型制作體會功能、技術、藝術、經濟、環境等諸因素對建筑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四)鼓勵生態技術運用的建筑設計

根據風景園林學科的前沿發展融入新的知識點,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技術水平加入部分3D技術、生態技術等工程技術實作理念,加強設計理念與技術實踐的融合。鼓勵學生運用生態技術和電腦技術解決設計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對所設計的建筑合理性進行有效論證,使得該課程設計全面面向工程實踐,注重設計的真實性。

三、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相關專業結合的教學模式

由于園林建筑設計的課程實踐要求,教學第一周的內容通常安排為現場踏勘及對小型園林建筑進行測繪,培養學生面向實際工程的實踐能力。學生首先將完成測繪圖的繪制,對建筑設計的制圖規范及設計要求進行一定的了解,再結合園林建筑的任務書要求,對適合基地的建筑進行設計,將理論知識與現場實踐感知相結合,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和對設計理念的掌握。

(二)師生互動啟發教學

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周兩次的課堂看圖講評,或者學生上臺自我匯報的方式,鍛煉學生匯報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膽量,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促使其對自己所做、所畫、所講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認識,作圖也更加規范,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快速運用所學到的設計方法,更好地理解設計概念,理清設計邏輯,非常直觀、適用。

針對部分與設計內容相關的技術難題,以專題討論的形式,發動全體學生共同討論,啟發思維,引導并鼓勵其找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平時的積累,提出全新的設計方案或思路,學會自己做設計。

(三)多媒體教學及模型輔助設計

由于該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與實際工程項目結合得也比較緊密,需要在教學中大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和現代教學手段。電子課件中不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圖片,還需要播放視頻及動態解說等多種媒體,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現代園林建筑的經典案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園林建筑設計的魅力,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同時也配合直接板書的細節講解,使學生清晰地看懂設計細節,了解設計概念。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觀、真實地模擬環境空間、建筑造型,培養體會空間尺度感,幫助設計理念的表達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也鼓勵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軟件)、圖紙繪制(如CAD制圖軟件)和剖斷面設計,必須建立起尺度標尺:環境要素(如街道、綠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規模、體量大小)、內部空間尺度(家具、人體尺度的對應關系)等等。

(四)建立廣泛的橫向交流平臺

設計需要溝通,需要交流,在課程中設置公開評圖的環節有助于系內各個專業(如城市規劃、人文地理、GIS)的同學進行相互學習,跨專業交流,避免培養模式單一、關注重點的局限,增強師生之間多層次和多環節的互動交流,營造全新的創新型教學環境。

四、課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驗收

本課程實施開放、啟發和研討的教學方法及開放式成果的考核機制。最終成果要求以圖紙和手工模型呈現,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簡要表達周邊環境,不再另行作理論考試。其圖紙設計成果的具體要求為:總平面圖(包括總體環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單體各層平面圖1:100(重點注意:一層平面需包括室外平臺及庭院環境布置,各層房間家具、潔具、廚具必須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圖、剖面圖1:100各2個,同時參考一些建筑圖解相關的手繪分析圖,清楚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功能分配及環境布置的繪圖思路,直觀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種構成關系,運用所學的美術手繪技能完成建筑整體透視圖,準確表達建筑及周邊環境關系的全貌。

文字說明部分字數不少于100字,簡潔闡述設計者對設計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點為自己的方案特點描述,語言應清晰、準確并與圖紙相吻合。此外,必須有該建筑的經濟技術指標。對設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如總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建筑覆蓋率、綠地率及車位數等)運用建筑工程測量知識進行詳細測算和說明。

通過本次進行的教學改革的課程實踐發現,這種與專業實踐方向相符合的靈活的教學模式在學生中引起廣泛好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意義是,在園林建筑課程設計中對空間邏輯、功能邏輯、結構邏輯等的訓練,對不同材料與建構關系的把握,在系統、科學的建筑設計引導下,均能指向外部環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的核心內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著人類明天的城鄉空間環境品質,基于風景園林學科的建筑設計教學,也必須向著學科發展的時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學體系的創新性和示范引領的普適性方向不斷發展與深化。[2]

[ 注 釋 ]

第9篇

關鍵詞:民用建筑;給排水;電氣專業;水位報警

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s, to the combination of drainage design and electrical design more closely. In the electrical design, to be capable of binding to drainage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provided to realize active design, many aspects of the water level alarm, water pump, valve and power supply monitoring and fire control system, described in detail to the drainag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for carrying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Key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draina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ater level alarm

中圖分類號:TL35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在現代高層民用建筑的設計中,給排水設計與電氣設計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工程上常有水電不分家的說法,即雖然兩者分屬不同的專業領域,但之間的關系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電氣設計師在進行有關給排水方面的設計時,常常是根據給排水專業的技術人員提供的資料進行被動設計,這樣就很容易出現設計不合理或者出現漏項現象。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出色的電氣設計師,要適應現代化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就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不僅要在本專業領域內有所建樹,同時也要涉獵橫向的其他相關專業,在其他專業進行資料提交時,能夠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發現其中存在的不當之處或者漏項,能夠及時反饋個相關人員,確保設計工作的高效。

2、給排水總體提資要求

給排水總體提資要求在建筑設計中有明確的規范,比如每層層面標高,有立管的地方還要標明平臺面高度;只要是有水泵的圖紙,都要詳細標明電機型號,并交代電機是否備用以及臺數;給水系統如設有水箱標定出止回閥的位置;消火栓要交代水柱的股數、龍帶口徑以及噴槍口徑;依據城市自來水壓力情況確定是否要設置加壓水泵;詳細的水泵、消防按鈕等等。本文不做贅述,只是針對特定的電氣專業提供一定的資料。

3、給排水對電氣專業提資要求

給排水對電氣專業的提資要求,主要集中在水位報警、水泵的啟停和供配電、閥門的監視以及滅火系統等方面。

3.1水位報警

在高層民用建筑中,不管是高層用戶以及防水箱,還是底層用戶以及消防水池,都需要裝設水位報警裝置。因為,進水閥在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后,很容易出現無法將水閉死的現象,這樣自來水就會出現溢流,不僅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對于人們的生活也是會形成諸多不便。因此,就需要裝設一個水位報警裝置,在水出現溢流之前,能夠及時檢測到溢流情況,通過控制器將報警信號傳達到值班室,及時進行搶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排放消防廢水或者洗車用的廢水的集水坑不用設置水位報警裝置以免加大投入,因為集水坑的水位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通常情況下也是處于人們的監督中,如果集水坑由于管道堵塞或者水泵異常而出現水位上升或者無法下降時,可以停止沖洗汽車,如果是因為消防原因所致,在集水坑溢流之前,消防隊員早就到達事故現場,所以對于集水坑的搶修不需要專門設計水位報警。但是糞便集污坑則需要設置專門的水位報警裝置,因為集污坑一旦出現堵塞或者潛水泵無法工作情況時,不容易被人及時發現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后果,因此要設計水位報警。

3.2水泵的啟停

電氣設計師在進行水泵的啟停設計時,要注意消防水箱穩壓泵和消防主泵的聯合控制。通常情況下,當水壓要求高壓力時,就要將消防水箱穩壓泵進行關停,當水壓要求低壓力時,就要將消防水箱穩壓泵開啟。當水壓要求超低壓力值時,說明發生火災,這時肯定需要大量的用水,消防水箱穩壓泵已經失去了穩壓作用,因為穩壓泵起到穩壓作用的條件是水壓的降低僅僅是由于管路中的泄露引起的,這時就需要開啟地下室的消防主泵,同時關閉穩壓泵,并利用控制器將火災信號傳送到消防值班室。對消火栓泵進行啟停設計時,其設計要求一般是,所有的消火栓泵都可以利用一個啟動按鈕進行單獨控制,同時進行報警,而且消防值班室能夠對消火栓泵進行遠距離控制。對噴淋泵進行啟停設計時,同樣要求可以通過消防值班室進行遠距離控制。噴淋泵一般是自動噴水系統的動力裝置,在對其進行啟停設計時,要充分利用濕式報警閥上裝設的壓力表,如果壓力表持續下降,而且達到某一值時,則通過控制器自動開啟噴淋泵,同時對水流指示器進行誤動作保護,只用于進行報警不能因為水流指示器的動作導致噴淋泵自動開啟。此外,還有潛水泵以及生活泵的啟停控制,地下室潛水泵在進行啟停控制時,一般的控制邏輯就是:高水位,泵開啟;低水位,泵關閉,控制裝置一般采用水位繼電器。給排水專業在給電氣設計師提供的資料中顯示供水方式是地下水泵與屋頂水箱的聯合供水,而且泵是工頻泵,那么就依靠裝設在屋頂水箱中的水位繼電器來進行控制,跟潛水泵相反:高水位,泵關閉;低水位,泵開啟。如果采用的是變頻泵,則利用壓力表來控制,壓力表的數值一旦處于給排水給定資料里面設置的一個壓力范圍,那么水泵就關閉或者開啟。需要注意的是,不論建筑中采用的是哪一種供水方式,如果生活水池處于低水位,就必須將泵關停,避免水泵空轉燒壞電機。

3.3水泵的供配電以及等電位設置

在對水泵進行供配電時,消防泵、潛水泵以及噴淋泵都必須是兩個電源,即一個作為正常供電電源,一個作為備用電源。而對于生活泵、糞便集污坑和淋浴廢水坑內的潛水泵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比如說建筑的設計標準等確定電源,通常情況下,一級負荷要設置兩路電源,而二級或者三級負荷可以僅僅使用一路電源。在民用建筑的衛生間內,電氣設計師要根據給排水專業人員提供的資料設置等電位,一般情況下給排水專業的技術人員會強調衛生間水管多為塑料管,但是電氣設計師不能要考慮到其他金屬構件,安全起見,要預留等電位連接件。

3.4閥門的監視以及氣體滅火

在對閥門進行監視時,如果建筑單位沒有特殊的要求,給排水專業提供的資料主要在自動噴淋系統上要求進行閥門的監視。因為自動噴淋系統自動化程度高,閥門一旦出現無法工作的情況對于其他零部件的工作影響很大,這就要求電氣工程師能夠對閥門的監視進行控制。如果閥門無法關閉時,能夠及時將信號傳達到消防控制室,派相關人員立即進行搶修。

在一些不能用水進行滅火的地方,比如柴油發電機房、配變電房、圖書館檔案室以及電子計算機控制室等,通常情況下使用氣體滅火。一般的氣體滅火系統中,采用的滅火介質為七氟丙烷和二氧化碳。不管氣體滅火系統采用何種氣體,它的啟動方式一般都要同時包含兩種:氣動和應急機械手的聯合啟動,電動和應急機械手的聯合啟動。滅火系統的控制原理一般是:火災探測器(包括感煙式探測器、感溫式火災探測器等)檢測到火災,然后發出報警信號的同時關閉排風機并開啟門燈;然后延時30秒后,開始啟動滅火。

3.5水炮系統

在現代高層民用建筑中,有時也會用到水炮系統來進行滅火。因為建筑空間太高,簡易的自動噴淋系統已經起不了作用。水炮系統在進行滅火時,對于探測報警裝置和定位裝置是非常依賴的,這就給電氣設計工程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可靠的實現水炮系統的開停是十分關鍵的。電氣工程師需要根據給排水專業的技術人員提供的資料對水炮系統進行設計,一般在前段探測部分使用雙波段火災探測器或者線性光束圖像感煙探測器。這種探測器具有曲面式覆蓋的特點,對于干擾光源就有很好的辨識作用,而且響應時間短。對于信息的傳輸,最好能夠選用視頻同軸線纜,這種線纜傳輸速度快而且耐用。水炮系統的控制流程一般是:火災探測器檢測到火災已經發生,然后將檢測信號通過線纜傳送到控制中心,同時做出聲光報警,開始實時錄像,然后根據控制中心反饋的指令,啟動消防水炮,并自動掃描瞄準火源點自動滅火。

結語

在現代化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中,給排水的自動化控制越來越廣泛,電氣工程師在進行這方面的設計時,往往根據給排水專業的技術人員提供的資料進行被動設計,從而產生諸多不合理設計。本文結合筆者的經驗,對高層民用建筑設計中給排水對電氣專業的一些提資要求做了分析,希望能夠對高層民用建筑的設計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給排水或者其他專業與電氣的結合會更加緊密,各個建筑單位應該對電氣設計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劉新星. 對多層住宅建筑給排水設計的探討[J]. 四川建材. 2009(02).

[2] 何卓均. 影響建筑給排水設計的相關因素[J]. 沿海企業與科技. 2009(01).

[3] 陳大棟. 淺談建筑給排水環保設計[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09(05).

[4] 劉金平,張敏,姚海峰. 建筑室內給排水節能的幾點措施[J]. 科技創新導報. 2009(04).

第10篇

關鍵詞:剖面設計;與結構、設備專業的關系;

1導言

樓梯作為豎向的公共交通空間,對住宅戶型設計的影響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經濟合理的豎向關系,因為樓梯的平面布置常會成為影響層高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帶核心筒的樓梯間;二是滿足各專業合適尺寸的設備管井,因為設備管井的大小會影響樓梯平面的布置;三是盡可能的減少公共面積,因為這個面積會進入公攤面積。特別指出的是,樓梯平面的調整會引起戶內平面的相應調整,這就需要建筑師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及時比較并定案。

2.1剖面設計

a) 因豎向交通牽扯建筑層高的確定,單純的住宅因層高相同樓梯設計比較簡單,但對于帶剪力墻核心筒的高層商住樓,筆者建議應進行樓梯豎向分析和樓梯平面排布,特別是帶核心筒的剪刀樓梯,要讓各種功能的不同層高都在核心筒內解決其豎向交通,這就需要建筑專業在第一次給各專業提作業圖時提前校核樓梯是否能跑的上去,如不能話就及時調整層高,以免給各專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筆者在2004年做的 “深圳龍華錦繡江南E區”項目,地下汽車庫4..1米高,1層商場5.4米高,2層、3層為5.1米高,4層屋頂架空花園5.2米高,5~32層住宅為2.8米高,樓梯為剪刀樓梯(圖一),以上不同層高的豎向交通均在此核心筒內給予解決。

(圖一) (圖二)

b)對于出屋面的樓梯間,因為室外屋面一需做定厚度的面層而造成出屋面的門洞處會有門檻出現,如果出屋面樓梯間的高度控制不好的話,扣除梁高和門檻高度,往往會造成洞口高度小于2米的情況。建議將出屋面樓梯平臺結構標高抬高至少400高,確保出屋面標高高于室外屋面標高至少不小于100高。

c)對于地下室帶人防口部的樓梯間,如果人防門設于樓梯平臺之下,則需要注意平臺的高度應滿足人防門的吊裝要求,除考慮人防門門檻的高度還需考慮安置吊勾的高度,考慮到樓梯平臺面層的厚度筆者建議平臺達到2800高度為宜。(圖二)

d)對于有些建筑的不同層高讓核心筒內的樓梯不好排布的話,可以嘗試使上下樓層的樓梯門左右對調,筆者在做“南京昆侖沃華置業有限公司中央金地”項目A棟的核心筒設計中就采用了這種做法,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不受層高的限制,梯段做成二跑或者三跑均可。(圖三)

(圖三)

2.2與結構專業的關系

樓梯的結構設計,一般有梁式樓梯和板式樓梯兩種做法,對于板式樓梯,一是因梯段板太厚會影響上下梯段之間2200高度的規范要求,二是造價不經濟,所以設計中采用梁式樓梯居多。

a)在樓梯設計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碰頭,這取覺于梁的高度和梁的平面定位。大多數住宅梯段梁的經驗值是400高左右,對于梁下不滿足高度要求的梯段梁須讓結構專業特別處理。但大多數樓梯碰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梁的定位問題,特別是對“踏步前緣300”的理解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建議梯段梁盡量離踏步前緣遠些,因為梯段梁是通長的,須校核沒剖到的踏步前緣距梯段梁的距離,當然最好的辦法是請結構的同事校核建筑樓梯圖。

b)樓梯大樣的比例一般為1:50,筆者認為面層線和粉刷線圖中應有所表達。接觸了很多年輕的設計人員,一是畫詳圖時30厚構造面層圖中不表達,二是畫樓梯板厚時,不論梯段多大跨度,梯段板的板厚統統按100厚畫,住宅梯段板厚結構一般取值120,三是不畫20厚粉刷線。筆者曾在電腦上按實際構造層次畫了4.8米層高的四跑樓梯,結果發現梯段之間高度為2048高, 5.0米層高的四跑樓梯梯段之間高度為2140高,5.1米層高的四跑樓梯梯段之間高度為2186高,5.2米層高的四跑樓梯其梯段之間高度為2232高,畫完無語了。(圖四)

(圖四)

c)樓、地面面層的厚度結構一般預留50厚,但設計中樓梯平臺和踏步的面層預留30厚,這樣在戶門入口處正好有20高的門檻。不知大家發現沒,建筑圖畫的上下梯段的臺階在平面上是左右是一平的,但實際中你會發現貼地板磚的樓梯踏步臺階左右不在一條線上,是因為結構設計常左右做一平,貼面層時就會造成左右有幾公分的差距,但如果刷地板漆的話則看起來會基本一平。

d)對于地下室樓梯間消防上需要做地上與地下之間的防火分隔,因樓梯疏散凈寬有要求,所以常采用在梯井位置砌筑墻體,墻體可以砌筑在地下室底板上,但如果地下室層高比較高,就需要在下地下室的第一個梯段挑個“耳朵”來支撐防火隔斷墻體,因為建筑圖上不好表達,這就需要建筑專業及時同結構專業提前溝通。

2.3與給排水、電氣專業的關系

住宅建筑的水管井和強、弱電井大都設置于豎向交通附近,水管井常常和電管井一并設置。對于封閉樓梯間和防煙樓梯間,消防原則上是不允許設立管井的,對于不帶電梯的開敞樓梯間管井的位置一般設于入戶平臺處(圖五),對于帶電梯的開敞樓梯間管井的位置大都設于靠入戶門梯段側墻處(圖六)、樓梯半層平臺處(圖七)或設于電梯井兩側(圖八),但無論那種設置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戶型的平面布局,到底設于何處需要綜合判斷、比較和取舍。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a)水管井:井內主要布置供水干管和水表,水專業一般會要求提供不小于面寬800x進深600的管井,面寬墻上設檢修門,而實際上進深做到400也可滿足施工要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消防栓位置和水管井相結合,消防栓下部安置水表,連同消防栓的供水立管也設置于水管井內。

b)消防栓箱和立管:箱子和立管的布置僅對開敞樓梯間的平面布置有影響,消防栓的位置常有兩個地方選擇,一處是候梯廳附近,一處是樓梯間半層平臺。消防栓箱的安裝有明裝、半明半嵌、嵌墻和暗裝四種方式,明裝和半明半嵌的方式無論消防栓箱安置于何處,其厚度應不影響消防疏散凈寬的要求,完全嵌墻則需要考慮局部墻體加厚到300厚,采用暗裝的方式會增加公共面積,卻帶來了美觀。消防栓的供水管一般采用明裝的方式。

c)電管井:井內用于橋架和電纜的敷設,另外還有端子箱和配電箱等,復雜的高層建筑往往強電井和弱電井分設,但對于住宅建筑往往強弱井合一。一般情況下強弱合用電井的凈尺寸不小于面寬1000x進深500,前提是在面寬墻上設檢修門,影響電管井尺寸的最大因素是檢修門開在電管井的短邊還是長邊上,如果檢修門開在短邊墻上其短邊凈寬要求不少于1000。因電管井要求的尺寸比較大,建筑和電氣經常會討價還價。

2.3與暖通專業的關系

a)采暖管井:寒冷地區的采暖住宅需要設立采暖管井,設計中常采用的是采暖管井和水管井合而為一的做法,管井面積要比單獨設立要大一些,經驗值是約一個平方米左右。與水、電管井一樣,對于住宅建筑采暖管井同樣常設置于豎向交通附近(參圖五~圖八)。

b)加壓風井:住宅的樓梯間與防排煙有關的是防煙樓梯間加壓風井,需要注意的是加壓風口應避免門開啟后被遮擋,這樣加壓效果會大打折扣。

最后說一下管井的布置最好在正層位置,這樣管線的進出會方便的多。

3結束語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整合思想;問題;設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整合思想常被應用在企業管理當中,應用于建筑設計中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對于一項完整的建筑項目來說,包括多方面復雜的系統、甲方以及復雜的多專業協作。如今建筑項目的復雜性使得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整合的思想使得在整個前期策劃一直到交付使用甚至到養護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專業問題,需要建筑設計師運用整合思想來對各個系統進行權衡調控與平衡,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1多維整合思想是建筑發展的需要

目前建筑項目中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是理所當然的。倫納德?R?貝奇曼的《整合建筑》中將工業時代前后建筑的發展趨勢分為了五類,分別是:從手工制造的建筑到成套工具系統;從形式限制到技術限制;從結構問題到環境問題;從感覺到最優化;從紀念性到可持續性。總的來說,如今對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本身所涉及的領域和問題已經超出了傳統建筑師獨自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筑項目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一個有機的系統進行有機的運作。如今的建筑師所扮演的角色是需要對整體的各個子系統進行權衡調控和平衡,并導向各個子系統向建筑項目的目標前進,而這種能力所需要的則是建筑師運用“整合思想”來整體考慮建筑項目這個有機系統,協調各個子系統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2多維整合思想

2.1什么是多維整合思想

本文所說的“多維整合思想”是指用整合的方式把本來無序的事物通過系統的方法使其各自成為一個有機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并使其彼此之間產生聯系,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有機整體。對于建筑項目來說,將項目本身的參與方:甲方、策劃、設計、施工、使用五個方面組織聯系在一起,作為建筑項目這個有機系統的五個子系統,彼此協調控制的考慮。最終綜合各個子系統的影響,達到建筑項目有效的成果,便是在建筑項目中的“整合思想”。

2.2“整合思想”在建筑項目中的分類

建筑項目所需要的整合可以分為兩類:1)建筑過程的整合。即將前期策劃、建筑設計(包括所有專業)、建筑施工、使用養護這一系列建筑全周期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區別于目前大多數建筑項目中將各個過程獨立處理的方式,以避免產生各過程缺乏聯系和一體性造成的資源損失;2)建筑設計(包括所有專業)的整合。這類整合則是將建筑設計、結構設計、水電設計、暖通設計、室內設計等所有專業的整合。目的是建筑設計專業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在進程中通過獲得其他專業角度及時的反饋和建議,在設計過程中整體考慮解決建筑的問題,避免出現設計過程中的不合理和返工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并使得各專業之間的配合更多是向目標協同并非其他專業來被動補救建筑設計專業造成的問題。

3建筑設計專業如何應用“多維整合思想”

3.1與建筑全周期過程互動

建筑設計專業在對建筑項目全周期的過程中僅僅參與了建筑設計這一過程,這使得建筑設計在對整個建筑項目的考慮方面難以全方位地站在更高的視角去審視建筑的前期、設計、施工、使用這些過程,這也是目前建筑項目建設中的不足。“整合思想”則要求建筑師將建筑設計作為整個建筑項目的全周期這一個有機整體作為設計對象,而非原有的建筑體本身,這樣帶來的優勢則是建筑師能更好地理解在建筑體和建筑學專業之外的建筑價值,如甲方利益,養護成本,使用者的實際情況等,并對專業之外的這些因素做出反映,這正是目前建筑設計專業在建筑項目過程中所缺乏的。這個缺失使得建筑設計方與甲方產生矛盾,與施工方產生矛盾。

遵照“整合思想”,設計出這樣一個模型,建筑設計過程參與前期策劃過程,并對前期策劃進行專業建議和修正,產生影響。這樣做,一方面使得前期策劃過程中產生的建筑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得以避免,使得建筑設計過程更加順利。另一方面,建筑設計過程參與前期策劃過程,使得建筑師對項目的內涵有更全面的理解,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減少與預期目標的偏差(見圖1)。

圖1 建筑項目過程的互動模型

3.2建筑系統的整合

在建筑設計本身的這一層面,為了使得建筑師對建筑本身的考慮能涵蓋其他專業的視角,使得建筑的設計進程屬于各專業有機合作的結果而非各個專業獨立工作后的拼貼,建筑可以按照“整合思想”,將建筑的各個要素間的功能,視覺,結構系統整合成為5個系統,這5個系統分別是:

1)圍護系統。即主要以墻,窗,屋頂為對象。這個系統擴展其在建筑設計專業中的圍護要素這一特性,是將其所具有的圍護、結構、熱工、照明包括聲學等屬性整合到一起,是具有關注多專業的綜合系統。

2)結構系統。結構系統則是將傳統由結構專業負責的建筑的主要基礎、梁柱、屋頂結構等支撐建筑物的系統與視覺空間、管道機械這些其他專業所重視的要素整合到一起綜合考慮。例如仙臺媒體中心的空心柱子,內部成為機械設備管道通風和交通空間,同時也成為建筑物視覺形象的組成部分,更是其建筑思想的重要表達。

3)機械系統。機械系統是指將暖通、水電、照明等平衡建筑內部環境的設備和管道網絡整合到一起的系統。

4)室內系統。室內系統則是指在建筑基本結構竣工后,對建筑的室內裝修和內部隔墻布置,空間劃分的系統。這部分目前往往是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才開始的設計和施工,室內系統概念的提出則是將室內的設計和裝修加入建筑設計這一過程,與整體的建筑項目有機結合,使得內部的設計與整個建筑協調,減少各方面造成的問題。

5)用地系統。用地系統則是將影響建筑設計的環境元素如地形、朝向、風向日照、市政管網等整合到一個系統中,在宏觀的角度考慮整個環境要素,協調彼此的重要性,同時在建筑本身的設計中綜合對環境要素進行考慮。

3.3建筑設計過程的模式

建筑設計的對象被整合為5個建筑系統,而每一個系統的問題都并非單一專業能夠全面應對和解決的,這就需要原有的建筑設計模式改變以對其適應,是“整合思想”下的建筑設計過程的模型。建筑從方案設計開始,就必須讓其他專業參與其中,建筑師作為主導,綜合考慮了前期策劃的要求和方向,并為建筑設計任務定出模糊的方向,在一開始的過程中,結構專業,設備專業就可以在方案上提出本專業的建議和所預測的問題,建筑設計專業則將這些其他專業視角所給出的設計方案和建議作為其考慮的要素。也就是說,從建筑方案開始的部分,就是多專業協作的共同設計(見圖2)。

圖2 建筑設計過程的互動模型

以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的代表作品仙臺媒體中心為例。在仙臺媒體中心中,建筑空間、結構、設備、管道等被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無法分割。中空并且彎曲的束狀結構既是豎向的空間聯系,又充當了結構的豎向與橫向承重作用,設備和管道與樓板和束狀結構整合到一起,使得整個建筑類似一個有機體,各部分共同作用于功能方面和藝術方面。而在內部的設計方面,各個樓層均呈現性格特異而又與整個建筑協調的面目。其最終成果水平之高,正是由于在設計過程中,建筑師運用了“整合思想”將各專業在設計過程中運用了這一模式。從而能從最全面的角度去考慮設計,整合空間、視覺、資源。

4結語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在建筑設計中,越來越復雜的客觀情況必須使得建筑師在今后的設計中灌輸“整合思想”。對于不同的情況,同一種模式是不適用的,但其根本的“整合思想”是不變的。只要把握住這一思想,就能根據不同的情況變化操作的方法,更優化的利用建筑項目過程中的資源和提高建筑設計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美]倫納德?R?貝奇曼.整合建筑―――建筑學的系統要素[M].梁多林,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日]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建筑的非線性設計:從仙臺到歐洲[M].慕春暖,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第12篇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778153);西北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基金項目(2009gjy03)

作者簡介:劉煜(1968-),女,西北工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綠色、生態及可持續建筑研究,(e-mail)liuyu@nwpu.edu.cn。

摘要:在當今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在建筑學專業教育教學中,有效啟發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設計策略和措施,成為引發更多關注的研究課題。文章通過傳統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設計特征的比較分析,結合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的實踐經驗,從“觀念”和“方法”教育的角度,對綠色建筑設計課中與“能源”和“環境”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討,旨在對相關建筑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學;綠色建筑;能源;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13704隨著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包括建筑學專業在內)眾多專業領域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研究顯示,建筑的生產和運行能耗占各國總能耗的30%~45%,其排放的污染物占各類污染物總量的10%~20%,因此,建筑對全球的能源與環境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興起的“綠色建筑”,是建筑領域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方向。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對“綠色建筑”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已經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在高等建筑教育領域,如何將“能源”與“環境”問題與 “建筑設計”有機結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傳統建筑與綠色建筑設計的比較

(一)設計內容的比較

傳統建筑設計的主要內容涉及建筑的尺度、色彩、質感、流線等方面,同時也兼顧與建筑使用者相關的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其所關注的重點,主要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例如:中國在20世紀50~60年代曾提出“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其中前兩項原則與“功能”直接相關,后一項原則與“形式”直接相關。西方社會在現代建筑發展早期,也出現過“形式追隨功能”等主要圍繞“功能”與“形式”特征,影響深遠的設計理念。

與傳統建筑相比,當代綠色建筑設計更加強調對“能源”和“環境”因素的關注,并且提出“設計結合自然”等更加關注自然環境的新的設計理念及表達[1]。根據中國2006年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 ,所有綠色建筑必須考慮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等方面內容。比較而言,在傳統建筑設計中,是否考慮上述內容,以及考慮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建筑師的個人認識、意識和偏好。

(二) 設計過程的比較

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一般由建筑師主導。其主要流程包括方案策劃階段、方案設計階段、施工圖初步設計階段、擴大初步設計階段和詳細設計階段。設計過程基本上可以描述為單一方向的工作流程。在這個流程中,雖然項目立項之初就會組建由建筑、結構、水暖、概預算等多專業人員構成的設計團隊,但只有建筑師的工作自始至終貫穿項目設計全過程,其他領域專業人員大多直到施工圖階段才會真正加入設計團隊,展開具體設計工作。同時,在線性工作流程下,各專業領域人員加入設計團隊開展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深度都基本固定并可預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劉煜,等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能源與環境教育探討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與傳統建筑設計的相同之處,主要在于通常都是由建筑師主導設計過程。其不同之處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首先,在設計團隊中,除了建筑、結構、水暖電、概預算等專業人員之外,一般還需要能源工程師、環境工程師、生態咨詢師等更多特殊專業領域專家加入設計咨詢團隊;第二,綠色建筑設計過程并非單一方向的線性流程,而是螺旋式推進的非線性流程。它是基于多專業參與的多因素復雜決策過程,相比傳統建筑設計需要更多的檢查、評價和決策支持;第三,從綠色建筑設計的最初階段開始,就需要多專業領域人員的密切配合。隨著方案的進展,在不同設計階段可能需要咨詢不同領域的專家,而所需咨詢的專業領域,以及不同專業加入設計討論的時機,可能隨著方案性質的不同和具體進展情況隨時發生變化,并無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可以參考,有時很難預期。

二、基于綠色建筑設計特征的課程教育

>

既然綠色建筑設計具有顯著不同于傳統建筑設計的內容和過程,在針對綠色建筑的教育和教學中,必然需要探討新的、更加適應這些特征的理念和方法。鑒于綠色建筑關注的重點內容在于“能源”和“環境”問題,下文從觀念和方法的角度,分別探討如何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程中開展能源與環境教育。

(一)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能源教育

1.關于“能源”的觀念教育

要做出好的設計,首先必須具備好的設計觀念。關于綠色建筑,目前在社會上存在不少錯誤的觀念。例如:節能建筑就是采用了太陽能、地源熱泵等新能源技術的建筑,綠色技術多的建筑就是好的綠色建筑等。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而言,“能源”領域的相關概念,在其主干專業課程(建筑設計)中很少接觸。學生平時從網絡、報紙、期刊等不同渠道接觸到大量與節能相關的概念和信息,對這些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也有可能形成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念。

根據筆者多年主講綠色建筑設計課程所積累的教學經驗,在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課中開展與“能源”相關的教育時,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以下3個方面理清基本觀念。

(1)建筑能耗的基本構成。建筑能耗的基本構成包括“運行能耗”(operation energy)和“隱含能耗”(embodied energy)2個部分[3]。“隱含能耗”也稱“含能”,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需特別探討的是 “隱含能耗”的概念。將學生的視野,從建筑建成后的“運行能耗”,擴展到其建成之前各種建筑材料和部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和安裝使用過程中的能耗以及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其從節能環保角度,具備選擇建筑材料的“獨到”眼光。 (2)建筑節能的基本途徑。建筑節能有“設計節能”和“技術節能”兩大基本途徑。在綠色建筑設計教學中,首先,需要強調“設計節能”的重要價值和巨大潛力,并將其視為建筑節能的首選途徑。引導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設計途徑和方法,探索實現建筑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和自然調節室內溫濕度等目標,進而達到經濟節能的目的。其次,需要使學生明確,節能技術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只有適用的才是最好的。此外,鼓勵學生在探索設計節能途徑的同時,從集成設計的角度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進行探索。

(3)建筑節能的全生命周期經濟分析。經濟性無論何時都是決定建筑設計及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這對于傳統建筑和當代綠色建筑同樣適用。

在綠色建筑設計課中,有必要使學生明確,雖然節能設計及節能技術都有可能增加建筑的初次投資費用(造價),但同時也會減少建筑的運行和維持費用,因此,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總體費用往往更低。也只有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和合理性。

2.關于“能源”的方法教育

“節能”是綠色建筑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傳統建筑學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除了建筑物理課程的熱工章節內容以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接觸到的建筑節能理論和設計計算都非常有限。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建筑節能設計方法的教育,至少可從以下3方面進行引導、加強和拓展。

(1)基于基本原理的邏輯分析方法。“邏輯分析”是任何科學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以“形象思維”培養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建筑學教學中,其重要性往往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教學實踐證明,綠色建筑課程教育中,在具備建筑熱工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和“邏輯”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討設計節能的各種可能性,相比課堂講授而言,可以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在設計節能領域深入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設計成果往往也具有更多的新意。

(2)建筑能耗的模擬方法。與傳統建筑設計不同,當代綠色建筑設計中,可以借助軟件分析和能耗模擬,對設計方案的能耗表現進行定量評價。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能耗模擬軟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并鼓勵其探索和初步掌握簡單建筑能耗模擬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建筑能耗的實驗方法。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往往借助工作模型,推敲和完善建筑的造型及功能;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建筑師應用“造型軟件”進行造型和空間分析;在當代綠色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通過“模擬軟件”,對建筑能耗進行模擬和分析。然而,現有能耗模擬軟件大多是針

對工程專業開發的,對于大多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掌握模擬軟件的原理和背景,并熟練應用其進行能耗模擬分析的難度比較大。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建筑學專業學生,完全可以基于對熱工原理的基本理解,通過工作模型的制作,結合簡單的實驗方法,實現對節能設計效果的初步比較和分析。例如:利用電吹風、蠟燭、鋸末、碎紙屑等工具完成的簡單吹風實驗,就可以在模型中初步驗證和比較不同設計方案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的實際效果;使用手電筒、紙板、布簾等工具完成的簡單照明實驗,也可以初步驗證和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等。實驗與軟件模擬的結果,可以互相驗證其有效性,并共同為設計方案的改進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綠色建筑設計課中的環境教育

1.關于“環境”的觀念教育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看,綠色建筑設計與環境相關的內容,主要為建筑設計與“環境負擔”的關系,以及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需要引導學生在這2方面建立正確的觀念。

(1)建筑設計與環境負擔的關系。傳統建筑設計一般不涉及“環境負擔”的概念,但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議題。在綠色建筑教育中,必須使學生建立并明確“建筑有可能對自然環境造成負擔或危害”的觀念,并引導其分析建筑在建造、運行和拆除的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負擔或危害的各種潛在途徑,以及避免和減少環境負擔或危害的各種設計策略和技術方法。

(2)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傳統建筑設計與當代綠色建筑設計都涉及“環境質量“的概念。前者主要從定性角度,分析建筑設計與室內外空間的功能利用、流線組織、視覺表現等環境質量的關系;而后者則從定量角度,強調建筑設計與室內外“空氣質量”“熱舒適度”等物質環境質量的相互關系,包括建筑設計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大范圍環境質量的相互關系。

可以說,建立從宏觀(全球環境)到微觀(建筑內環境)綜合全面的環境觀念,并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正確理解建筑設計與環境質量的關系,是當代綠色建筑設計課程中環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2.關于“環境”的方法教育

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環境”質量是與“節能”同等重要的問題。在綠色建筑設計課教學中,提高環境質量的方法教育,主要涉及以下3個方面。

(1)環境分析方法。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更加強調設計初期的多學科環境分析,包括從場地環境的氣候、地形、地貌、動植物群落、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角度,分析其與建筑設計的相互關系,包括潛在的相互影響和利用的可能性等。對不同環境的分析,既可以采用基于邏輯推理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相關學科領域的特殊方法。在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應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鼓勵、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并探索多種不同的環境分析方法。

(2)環境模擬方法。在綠色建筑設計中,常常需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建筑設計方案的熱環境、光環境、風環境等進行模擬。和能耗模擬一樣,環境模擬已成為常見的設計輔助方法,因此,在綠色建筑教學中,同樣有必要引導學生掌握常見環境模擬軟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模擬結果的比較和分析方法。 (3)環境評價方法。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外已經建立一批綠色建筑的環境評價體系或工具。其中包括breeam(英國)[4]、leed(美國)[5]、casbee(日本)[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國)[2],以及被稱為第二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dgnb(德國)[7]。這些體系或工具中的評價指標、標準和權重,對了解“綠色建筑”概念、內涵以及環境與能源問題重要性等國際建筑界的共識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在綠色建筑設計課的環境教育中,有必要向學生介紹現有國內外主要環境性能評價體系,引導其在設計中正確理解并科學參考和應用這些評價體系或工具。

三、結語

“能源”與“環境”是綠色建筑設計中需要面對的兩大主題。文章結合筆者多年相關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從觀念和方法的角度,對綠色建筑設計課中“能源”和“環境”主題下需要特別關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和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多學科教學的授課水平、多學科教學團隊組建能力,以及多學科教學團隊管理機

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綠色建筑教育所倡導的多學科集成化設計模式,在具體操作中面臨諸多困難。如何突破限制,使綠色建筑在“能源”與“環境”等多學科領域的教育主題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還需要在今后的綠色建筑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作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 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6.

[2] 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 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006.

[3] 方仲賢,劉煜. 淺論建筑能耗構成之建筑含能[j]. 新建筑, 2012(4): 57-60.

[4] r baldwin,a yates,n howard,s rao, eds. breeam 98 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s[s]. 1998,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ltd. by permission of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ltd., uk.

[5]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s]. 2001.

[6]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be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asbee)[s]. 2002, 2004 edition, 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

[7] 盧求. 德國dgnb——世界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體系[j]. 2010(1): 105-107.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

liu yu, li jing, liu jinghua

(school of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nowa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spire students to develop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a research task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 design, we discussed some concrete issues in views of bo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s and related to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99| 在线国产91| 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糖心|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五月天 | 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足控福利视频一区| 免费超级乱淫视频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国产女性无套免费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欧洲在线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久久综合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一二三四| 国产一区二区麻豆| 性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特级毛片| 国产精品1234区| 91高清一区| 四季av中文字幕一区| 91九色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优势 | 8x8x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推荐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www.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91av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国产原创优播| 日日夜夜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 日韩av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 91avpro| 中文字幕1区2区3区|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男女性高好|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欧美三区| 久久99久国产精品黄毛片入口|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97精品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另类| 99视频国产在线| 欧美精品五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99| 亚洲国产精品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婷婷六月| 国产精品亚州|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的张开腿让| 99re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小说 | 91精品系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 亚洲欧美一二三|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久久久| 欧美福利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xxxx9999片| 91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对白刺激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