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07:50: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安全管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口老齡化已逐步成為當今世界的關注熱點,而我國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1]在人口學概念中,年齡在60歲以上即可稱之為老年人,作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逐年退化、適應能力反應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隨之下降的社會弱勢群體,在住院期間的安全隱患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工作壓力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者,從而對醫院的護理水平要求也與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醫院管理編制的相對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傷等一些安全隱患不能得以有效解決。
二、安全風險分析
安全風險分析是對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護理風險的系統調查和分析。[2]經調查分析顯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間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有跌倒、走失、誤食、墜床、皮膚損傷等。其中,走失與跌倒撞傷是安全隱患問題中最重要因素。下面僅就此兩點產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風險展開探討:
2.1走失: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另一點是患者已患有潛在病癥,而尚未發現。走失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對于患者本身來說,因離開病房:耽誤治療時間,造成病情的加重;在走失過程中,患者還有可能發生一些如車禍、撞傷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對醫院而言,患者走失將打亂醫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醫務人員、護理人員工作量及心理負擔,干擾正常工作。
2.2跌倒:跌倒是由環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間常因生理和病理雙重因素影響,加重跌倒率。經調查顯示,影響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視敏度較低,立體影響知覺退化,走路步態不穩,大腦感知和自身感知應激反應緩慢,立體感減弱,加之身體協調能力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機率。
2)院方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響因素,包括患者服裝羈絆、地面濕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導致老年患者的跌倒。
3)其他因素。在飲酒過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長時間熱水泡澡、較長時間臥床后突然改變,易引起大腦短暫性缺血,這些都是導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影響因素。
三、管理及對策
3.1對患者走失的護理重在預防。院方必須針對患者所存在的風險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習慣、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促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處于主動地位,這對進一步實施具有護理措施具有積極的意義。
1)入院時管理:患者入院時,由護士正確評估患者有走失風險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屬或患者陪同人員交代其走失的危險性,要求患者24小時有人陪同,如若家屬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簽字確定;評估后根據要求給患者隨身攜帶“身份卡片”,標明患者姓名、所在醫院、家庭住址及聯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幫助其找回醫院或家屬。
2)針對性護理:對于腦受損或有精神問題的患者,應要求其家屬或請專人24小時陪同,不能讓患者獨自離開病房,值班護士重點巡視;在患者走失的高發時段,護士應加強巡視,加強注意有外出習慣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視野范圍之內。一旦發生走失,應及時匯報,通知家屬。對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應做好心理護理,同時還要及時的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
3)加強安全意識: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時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強化護士安全管理意識及預見性,護士也應向家屬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3.2對患者跌倒摔傷亦應重視預防管理,[3]可對病房環境進行改造,使室內布局合理,活動空間充裕,清除障礙物和積水,活動范圍內使地毯或地面平整。同時,要幫助老人熟悉室內布局情況,加深對室內擺設的記憶。注意囑咐老年人在改變時,避免猛回頭和急轉身等動作;服裝穿著以寬松舒適為主;對行動遲緩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襪時取坐姿,防止暈倒。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優質護理病房住院患者與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組的方法,將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0例。實驗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齡16~81歲,平均年齡(43.25±6.71)歲;對照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43.89±6.0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間護士嚴密監測患者的體征變化,落實各項常規護理工作,為患者宣傳健康安全知識,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輪休時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員落實各項治療工作,患者如發生緊急情況,立即進行救治。
1.2.2實驗組患者采取優質護理的護理模式為患者進行護理,醫護工作人員做好日常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①實驗組采用APN排班方法,減少交接班次數,同時根據護理工作量彈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時段增加值班人員,確保護理工作及時落實;②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每名責任護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治療、溝通和健康指導等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護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對固定的責任護士,增加親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險因素評估表,對住院患者意外事故發生情況、疾病的危險因素、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匯集成表后,在護理工作中進行針對性護理,加大護理力度,盡量防止危險因素的發生,以提高護理過程中的護理安全。④充分發揮護理工作的責任意識,保持積極向上職業精神,注重護理細節,用熱情的態度對待護理工作,保持病房環境清潔,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住院環境,指導患者做好日常清潔和飲食用藥,對重癥患者協助喂藥等。⑤加強護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對患者的手術傷口進行正確的護理操作,規范護理操作流程以推動患者的治療進度并帶給患者舒適感及安全感。⑥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普及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讓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護理過程中為患者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2.3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情況進行記錄和整理,記錄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意外事故發生情況以及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以分析優質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意外事故發生率,并對患者的護理舒適度、安全度及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問卷評分以相關的護理參考指標為準。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意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安全度、自感舒適度等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優質護理管理模式是指在護理過程采取針對性、專業性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在提高護理質量與護理效率的同時,并能有效保證護理安全。相關臨床數據表明,近年來各大醫院醫療事故的發生率在逐年增多,給患者個體及醫院總體都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因此加強護理工作的護理安全問題成為了改良護理工作的重要課題。傳統的護理模式具有直接性、具體性、個案性的特點,在許多情況下,該護理模式無法很好地阻擋意外事故的發生,常常引起一系列的護理糾紛,故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優質護理能有效提高護理安全,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自應用以來廣受眾患者及醫生的好評,具有十分積極的臨床意義。優質護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對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充分發揮護理工作的責任意識,加強護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和心理護理,建立健全護理工作責任制度等,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護理安全和護理效率,取得了十分積極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具有顯著應用效果和積極的臨床意義,在本院得到了積極的臨床實踐效果。本院一共有9個臨床科室,2011年開始開展2個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2013年開展3個優質護理服務試點病房,2014年全面推開優質護理服務。自優質護理服務病房開展以來,護理口碑明顯增加,護理質量日漸提高,并且意外事故的發生情況大大減少,獲得了廣大患者的一致稱贊。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