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10:2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安全化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跨學科;研究生教育;食品安全;教師沙龍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151-02
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頂端,旨在為社會提供各類高層次科研人才,基于現代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積極開展并努力深化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相應于21世紀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不斷充實完善國內研究生課程內容,是落實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徑。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新開“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通過對國內外食品安全課程相關情況的系統了解,并在教學理念、講授內容、施教方式、效果評估等方面積極采取一系列創新性的調整優化舉措,初步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成效,較好實現了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目的,“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課程也已成為國內跨學科研究生教育較為成功的課程案例之一。
一、了解國際態勢,找準課程定位
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層出不窮,我國的食品安全也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實施食品安全領域的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國內外食品安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趨勢。如美國康奈爾大學依托其全球有名的獸醫學院開展跨學科的研究生教育,成立了數個食品安全相關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并協同承擔食品安全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與研究生培養任務;在歐洲,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在全球率先設立食品安全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并邀請相關系科知名教授為研究生開設食品安全課程,全面培養研究生的專業素質。受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實踐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一些重點大學也陸續開始了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實踐與探索。如北京大學專門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和工學院,在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領域與化學院等系所合作開課,系統培養具有多學科視野的高層次研究生;中國農業大學,其從事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的研究生廣泛分布在食品科學、動物醫學、植物保護以及資源和環境等多個學院,可接受多個學院和不同方向導師的跨學科培養;香港理工大學還專門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開展跨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工作。通過跨學科研究生教育,上述學校食品安全相關研究生的素質普遍得到了提高,科技論文和專利技術產出數目逐年增長,不僅增進了各自學校食品學科的社會影響力,也大幅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及時了解食品安全領域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國際態勢,為北京化工大學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的精準定位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研究科技發展,更新教學理念
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是以學科交叉和科技融合為鮮明特點的。現代食品安全廣泛涉及生命、化學、材料、機電、信息等諸多學科,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特點。此外,現代食品安全科技也已逐步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從海量的知識信息中,提取出跨學科研究生教育所良好適用的資料,也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此,傳統的針對單一學科和有限方向開展教學的研究生教學理念,迫切需要及時更新以適應現代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教育實踐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學在開設“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時,努力堅持以食品安全前沿科技為先導的教學理念,及時引進在食品安全領域具有豐富分析測試經驗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師資,緊密結合國內外食品安全分析檢測的最新科技成果編撰特色研究生教學課件,同時,借助具體食品安全案例的細致講授及課堂上師生間的適時互動,闡釋抽象的分析理論,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拓展學術研究視野。譬如,在不確定度與誤差章節的具體講授過程中,通過對三聚氰胺奶粉食品安全事件這一典型案例的詳細介紹,以及課堂上相關主題問答,使研究生對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的聯系和區別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較好克服了研究生教學過程中知識單向傳授例常的枯燥和不足。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自身的學術素養,對理解并實施成功的教學理念非常重要。因此,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的任課教師也應積極“充電”并努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時補充完善教學資料,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
三、融合科技前沿,充實講授內容
目前,國內一些高校相關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講授內容大多參考流行的分析化學專著,技術知識主要偏于經典的色譜和分子檢測方法,而缺乏對生物傳感、快速檢測和高通量、多靶標檢測等先進技術的整體介紹,一些重要的內容如食品安全采樣制樣、分析檢測的質量控制、食品真偽鑒別和溯源,以及新興食品安全檢測方法和設備的應用等,也未系統納入,因此,所述課程對交叉學科知識的涉獵顯著不足,與現代科技前沿的融合也十分不夠,難以良好適應食品安全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學要求。為此,相應于現代食品安全與檢測學科的發展需求,北京化工大學在開設“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時,不僅將生物傳感分析、現場快速和高通量、多靶標檢測、不確定度評估、食品真偽鑒別和溯源、分析檢測的質量控制以及新興檢測技術等知識及時引入課程講授內容,并額外介紹了現代食品安全分析檢測相關檢測器材及儀器設備信息,良好體現了研究生課程的先進性和創新特質。譬如,課程在講授傳統的免疫檢測技術過程中,也進一步介紹了近些年來國際上時興的核酸適配體技術,通過對抗體和適配體分別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檢測優缺點的詳細比較,結合北京化工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研究室在核酸適配體傳感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課程講授內容得到了很好的充實和完善,也顯著提高了研究生教學質量。
四、注重課程效果,改革施教方式
為落實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精神,進一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北京化工大學“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也創新性地定期舉辦“交叉學科教師沙龍”,主要邀請校內生命科學、化學、材料、機電、信息等相關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就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課程所涉及的一些多學科問題,共同進行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通過相互切磋,不僅進一步活躍了學術思想,而且經教學思路的交流碰撞,也可以發現在跨學科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彼此的可供借鑒之處。譬如,在生物傳感一章的講授過程中,授課教師通過交叉學科教師沙龍了解了表面等離子體諧振傳感這一重要的分子識別手段在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中的應用原理,以及這種技術可通過光纖波導和半導體激光器實現現場檢測設備的小型化,其后邀機電學院的老師在研究生課堂上作為檢測案例介紹,研究生們非常感興趣,較好克服了傳統的一人授課施教方式的局限和不足。
現階段我國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改革,關于研究生實踐活動的規定,以及相關學位論文的課題研究要求,也是影響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為協調這些因素與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工作間的關系,北京化工大學“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在注重內容質量的同時,也努力實現專業課程與研究生的實踐活動和課題研究互相結合促進。因為,課堂教學需要走出去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發展,研究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及實際能力的培養無疑也需產學研一體化機會的支持。近兩年來,北京化工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專業碩士都被統一安排在中食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勤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國內外食品安全領域內知名企業參與食品中目標危害物的分析檢測和試紙條等快檢產品的研發等實踐活動,而學術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課題研究方法也均是基于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課程所系統介紹的各類前沿技術,相關工作良好體現了專業課程與研究生的實踐活動以及課題研究的互相結合,課程質量不僅得到良好保障,專業實踐活動和學位論文研究質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所開“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研究生課程,三年來業已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效,對我國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及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具有較為良好的參考價值。通過跨學科研究生教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可進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專業課程體系,拓寬相關專業研究生的科技知識視野,提升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高等學校優勢學科的良好影響力,帶動高校新興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進步,深入生命科學與化學、材料、機電、信息等諸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高校由單純的研究型向綜合型的成功轉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進而為高校的學科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 教學改革 教學探索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理論性和系統性的課程,該課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食品感官檢驗、食品化學分析、儀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的方法和原理。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理論知識,很多實驗是在為基礎化學和基礎生物學補課。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為主,對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及在實踐操作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實驗較少。課程設置大都以理論課為主干,把實驗課當成是理論課的附屬。單純理論和公式講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難學、厭學情緒,一些學生為了拿學分而學習,不能從學習中享受到樂趣,學習態度不端正。
(二)需要提高學生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由于學生沒有參與到實驗前期準備工作中,僅僅參與食品理化成分等的測定步驟,因此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訓練不完整,例如樣品處理、數據處理等。樣品的采集、制備、預處理及樣品的保存等重要內容成了學生的“弱項”。即便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順利地完成實驗操作,得到相應的實驗數據,但由于對數據處理方法不熟悉,誤差概念不明確,導致分析結果不可靠,很多學生做完實驗就算完成任務,從來不想為什么會得到實驗結果,與所學的理論內容有什么關系。
(三)實驗室的很多設備不能滿足實驗的需要。各專業之間、各學科之間儀器設備資源的共享問題還沒有解決。例如ATP熒光光度計、甲醇速測儀等快速檢測設備只能通過圖片、說明書和網絡知識了解,學生無法拿到這些儀器活學活用。
二、教學改革措施
(一)課堂教學改革措施。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專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簡,以基礎知識為主體,深入介紹,使學生對課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教學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注意層次分明,又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及實用性,使學生較好地把握教材內容,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為強化教學效果,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講授、提問、答疑等多種教學方法。2.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利用先進設備及多媒體,針對課程的特點,按授課知識點制作《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件,或直接播放Flas、實驗錄像片,使理論知識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理解。3.授課時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特點,開展課堂討論。主講教師根據所講內容列出討論題,所列的討論題目大部分是食品工廠或現實生活中涉及食品安全檢測的問題,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帶有研究、探討性的問題,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充分準備后再討論,然后教師對討論進行歸納總結。加強學生對食品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的學習。教研室采取定期組織教師聽課,觀摩教學,在授課結束后,主講教師寫出總結材料,并對試卷進行卷面分析和考試總結,找出不足之處,提出整改措施。4.增加實驗課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期末試卷出一些實驗操作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實驗中的重點、難點,認識到實驗課的重要性。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極其重要。在實踐教學方面,本課程以自主性和創新性為原則,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與動手能力。
1.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實驗課開設的總體思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識的掌握,又重視獨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的培養。實驗課中,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增加現代實驗技術內容,并同專業課相結合,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實驗中堅持學生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強生產實踐環節,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進入葡萄酒廠、番茄醬廠、飲料公司、農產品檢測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各類企事業單位進行生產實習,親自參與食品生產和安全檢驗的全過程,使其認識到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知識對食品品質及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和聲譽的重要性,通過原料收購、生產加工、衛生檢測等具體環節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并使學生認識到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對企業的重要性。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實踐環節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今后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及盡快適應以后的科研與生產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在進行課堂教學和基礎性實踐教學的同時,輔以課外科研訓練。實行“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在生產實習中加強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實踐教學模式。把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參加完成“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和“大學生挑戰杯”論文。通過這些實踐性環節的實施,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強化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增添新儀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對教師和實驗人員進行培訓,鼓勵教師利用豐富的科研經驗充實教學內容。《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注重食品成分含量的測定和食品中有害物質及摻假物質檢測。我院購置了氣相色譜、液相色譜、氣質聯用、原子吸收、食品物性測試儀等先進設備,建立了中心實驗室,實現與其他學院儀器設備共享,促進大學與企業公共實驗平臺建設,使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基礎理論與實驗操作緊密結合。
本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有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掌握,為學生畢業后走向食品研究、檢驗、生產及外貿等部門起到橋梁作用。通過對課程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學生對這門課學習興趣更濃厚,學習態度有所改進,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葉瑞洪.《食品理化檢驗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嘗試[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7,2:46-48.
[2]黃丹,劉達玉.對《食品理化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06,5:108-109.
[3]胡偉光.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遼寧高職學報,2005,7(3):50-52.
[4]丁建英,張根華,權英.《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0):17347-17348.
[5]袁高峰,方旭波,陳小娥.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11,1:56-57.
論文摘要:消費者安全權是消費者權利保護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針對近年來屢次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嚴重侵犯消費者安全權的情況,即將實施的《食品安全法》“重典治亂”,力圖嚴懲食品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分析了《食品安全法》對我國消費者安全權保護機制的完善,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從“監管體系”上加強消費者食品安全建設;建立食品安全監測與風險評估制度;統一食品安全標準;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嚴格管理;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意識等。對加強政府部門對我國消費者食品安全的監管、增強消費者維護食品安全權益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刺痛了老百姓的神經,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國家立法機關加快《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步伐,五年磨一劍,經反復打磨,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草案獲得通過,并已于同年6月1日開始實施。
所謂消費者安全權,是消費者在購買生產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時,為保證其自身在消費該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身心健康和安全而享有的、獲得質量保證、絕對安全可靠的衛生健康的產品或服務的權利。作為一部專門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法律,《食品安全法》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保護機制做了大量創新。
以前,為把握好消費者“吃”的安全問題,農業、質檢、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各負其責,共同管理食品安全了。但是這些部門職能交叉、責任不清,食品監管容易出現真空,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安全權。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社會上要求改變現有監管體制,真正實現有效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對實行分段監管的各部門的具體職責進一步明確。衛生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的制定,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農業部門主要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進行監管,但制定有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公布食用農產品安全有關信息則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二是在分段監管基礎上,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協調、指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是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管職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管的工作機制;統一領導、指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進行評價、考核。此外,為了確保責任對口、政令暢通,地方政府還要依法確定本級衛生、農業、質檢、工商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食品安全監管機關享有檢查權、檢驗權、查閱、復制權、查封、扣押權等權力。
四是國家鼓勵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基層群眾組織開展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益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的活動,首次規定新聞媒體有對侵犯或可能侵犯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的責任。
2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對食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的科學評估。在當前食品工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對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才能從“源頭”上維護消費者食品安全權川。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因為缺乏及時權威的聲音,各種說法相互矛盾,使老百姓無所適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幾乎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被消費者或媒體披露出來的。
為此,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和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由國務院衛生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同時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成立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衛生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可能具有較高程度安全風險的食品,應及時提出食品安全風險警示,并予以公布。
3統一食品安全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食品標準“不標準”。一方面,我國的標準太老太少,未與國際接軌,比如食品中是否含有“蘇丹紅”,歐盟標準早就有了明確規定,我們的標準卻“先出事后”,標準的預警功能嚴重缺失;另一方面,我國食品標準又太多太亂,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企業標準……各標準間重復交叉、層次不清。
為了解決目前一種食品有食品衛生和食品質量兩套標準的問題,食品安全法確立了統一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原則,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科學合理、安全可靠”。今后,我國只有一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除此之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為保障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準的知情權,《食品安全法》特別專條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應當供公眾免費查閱”。
4對食品添加劑實行“有害推定”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人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瑟’〕。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2類2022種,其中包括添加劑290種,香料1528種,加工助劑149種,還有膠姆糖基礎劑55種。
針對目前食品生產經營中存在的添加劑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問題,《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加強了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一是食品添加劑目錄由衛生部門組織專家制定,食品添加劑依據風險評估證明確實是安全的,才能加入到食品中。二是添加食品添加劑必須具有技術必要性,也就是說添加劑應對食品的質量、營養等的改善是必要的。如果沒必要,比如面粉增白劑,加與不加都不影響面粉類食品的正常食用,所以衛生部門已從添加劑的目錄中將其刪除。按照這一法律條款,添加了食品添加劑目錄以外的物質,哪怕是對人體無害,也是違法行為。這為“蒙牛”特侖蘇事件作了注解。三是食品生產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關于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和用量的規定使用添加劑,不得在食品生產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或者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5創新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機制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來的,只有當每一個食品生產經營者真正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主動把住安全關時,我們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為了從制度上保證食品生產經營者成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法創新了生產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機制。
一是創新許可證制度。雖然《食品衛生法》也規定了對食品生產經營的許可證制度,但該法只規定了由衛生部門負責的單一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食品安全法》則從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三個方面創新了許可證制度設計,原來單一的食品衛生許可變成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和餐飲服務許可。生產企業到質檢部門申領生產許可證,經營企業要到工商部門申領食品流通許可證,從事餐飲業的要到食藥監部門申領許可證,衛生部門不再負責發放食品衛生許可證。
二是建立索票索證制度。食品生產者采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出廠檢驗記錄制度、臺賬制度,把住食品的供貨進貨關。
三是規范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職工食品安全知識的培訓,配備專職或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做好對所生產經營食品的檢驗工作,依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四是增加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制度。食品安全法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明確規定了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和停止經營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發現其生產經營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經營,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食品生產經營者未依照規定召回或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縣級以上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五是生產經營者信用檔案制度。“企業必須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這是三鹿事件后社會普遍的呼聲。為加強食品企業的信用建設和管理,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記錄許可證頒發、日常監督檢查結果、違法行為查處等情況,對有不良信用紀錄的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增加監督檢查頻次。
6嚴格食品生產經營者法律責任制度
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食品安全法對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做原料生產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等嚴重的違法行為,用了十多個條款詳細規定了相關的刑事、行政和民事責任,保持了法律對違法犯罪行為應有的威懾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消費者與食品生產經營者也是一種博弈關系。消費者的懦弱就是假冒偽劣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投機專營的機會,消費者積極主動行使權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食品生產者、經營者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所以,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抑制食品生產經營者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與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的關鍵因素。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了“假一罰一”的規定,并且在“假一罰一”機制的鼓勵下,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類似“王海式”的打假英雄,讓制造、銷假行為有所收斂。由于食用不安全食品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其危害性要比一般假冒偽劣商品大得多,所以《食品安全法》從調動消費者積極維權的角度,既顛覆了“彌補損害”的民事賠償理念,也突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假一罰一”的立法規定,確立了更加嚴厲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假一罰十”,大大提高了賠償金的倍數,目的在于提高食品違法成本,鼓勵消費者積極維權。
7結語
論文摘要:著我國經濟加入世留組織的發展,面對e益激烈和殘酷的國際留易競爭,我國應如何在加強本國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妥獸處理在享受國際市場開放時一并遭受的各種非關稅壁壘,這是一個現實的向題。近年來,由食品安全方面引發的重大事件也屢兄不鮮,各國問的留易摩擦也是愈演愈烈。本文將從食品安全方面入手,探討非關稅壁壘對國際留易的影響。
一、非關稅壁壘產生的條件
(一)國際貿易協議中有關環境的條款的規定相對模糊,使某些發達國家找到了樹立綠色壁壘的借口。而當因此發生貿易糾紛時,進口國也容易從ga丁下或wto有關自由貿易原則中尋求法律上的支持。
(二)國際環境公約的提出。雖然它作為綠化國際貿易的特別規定,本質上不是綠色貿易壁壘,但是由于國家環境公約的制定者主要是發達國家,其條款規定是基于發達閏家先進的技術水平,反映的是發達國家的環境利益,因此必然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因而可能成為一種變相的貿易壁壘。月外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履約能力的差異,某些公約的實行往往會使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地位,如蒙特利爾公約限制,禁用的消耗臭氧層化學品雖然不多,但都是基本化學品種,從而影響到上萬種化學原料和制成品的生產和使用。盡管公約對發展中國家為禁用期限寬限了幾十年,但發達國家的先明運行成為事實上的綠色貿易壁壘。
(三)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的制全雖然是為環境保護,消除國際貿易中的非天稅壁壘.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但某些國家卻在貿易制定了過高的環境標準,甚賈高于本國標準的雙重標準,就形成了對出因的綠色壁壘。
二、非關稅壁壘的特征
1.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具有更大的靈活生和針對性。一般說來,各國關稅稅率制定必須通過立法程序,要求具有相對的穩定而制定和實施非關稅壁壘,通常采用行玫程序,比較便捷,能隨時針對某國的某種商品采取相應的措施,較快地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
2.非關稅壁壘具有隱蔽生和歧視生。一般來說,非關稅壁壘往往不像關稅稅率一樣嘆法律形式公布于眾,或者規定極為繁瑣和泛雜的標準和手續,或者經常改變這些措,使出口商難以對付和適應。
3非關稅壁壘的多樣性和廣泛性。非關稅壁壘實施名目繁多,十分復雜。根據關貿5協定統計,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各國實行的非關稅壁壘約有530種,到烏拉圭回合多立貿易談判開始時,已發展到2500多種。其中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在發達國家構筑的非關稅壁壘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一些發達國家的非關稅壁壘涉及的進口商品也在增加。
4.非關稅壁壘更多地考慮了生態環境和國民健康的需要,尤其在食品安全方面,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保障國民健康設的非關稅壁壘更具有殺傷力。
5.非關稅壁壘在多邊貿易體制下具有合法性,一種限制措施有時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多邊貿易體制往往是采用限制的方式來加以約束,但是由于非關稅壁壘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導致了這種貿易限制措施得到了多邊貿易體制的認可。
三、從食品安全方面談非關稅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晌
(一)食品安全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發生了食品安全問題和事件,消費者拒絕并抵制有害食品的行為將會給食品生產鏈上的個體、企業甚至國家形成影響,不僅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可能波及到國家形象,甚至影響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
1996年歐盟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病)的出現,導致了全球肉食消費和貿易增長的衰退,這些國家的肉禽業因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而長期徘徊不前。英國一直是歐盟牛肉出口大國,但自從1996年3月英國承認發現瘋牛病后,英國政府下令宰殺了350萬頭牛,其畜牧業遭到嚴重打擊,英國牧民的收入下降了80%以上。隨后,歐盟委員會做出決定,禁止英國牛肉出口,這無疑又加劇了英國畜牧業的危機。1996年英國農業收入為41億英鎊,而1999年降到不足10億英鎊。瘋牛病不僅使英國畜牧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損失,而且影響了英國的國際形象,加深了英法之問的隔閡,還導致英國與許多好友國家之間產生了新的矛盾。
(二)食品安全問題引發出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非關稅壁壘的威脅
1食品檢驗中常用的生物檢測技術
1.1生物酶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顧名思義,指的是一種聯合了生物酶技術和免疫分析技術的新型技術,這一技術集合了生物酶技術和免疫分析技術兩者的優點,在食品檢測方面有精準良好的表現,受到了檢測人員的青睞。除此之外,該項技術還具備其他方面的優點,例如檢測的效率高、速度快,這也是其能被市場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一技術并不是完美的,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限制其被推廣和普及。例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只能夠對成分固定的食品進行檢驗,如果食品的組成成分處于變化之中,則無法順利地利用這一技術。此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只能夠對一定量的化學成分進行檢驗,大多數化學成分在這一技術下是體現不出來的。同時,也無法對組成結構類似的化合物進行準確的檢驗,這是由于這樣的化合五會自發地進行交叉反應,使得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這些領域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無法涉足的,如果不顧后果強行使用,得到的檢測結果無疑會誤導市場,對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1.2分子生物技術
用于食品檢測的分子生物技術,包括核酸分子雜交、重組DNA技術和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和PCR技術可以檢測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2]。PCR技術主要判斷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并根據某些微生物特定基因的擴增來檢查食品是否被微生物污染。污染取決于遺傳背景和基因序列檢測的準確性,這是PCR技術的優點之一。分子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食品檢測技術。
1.3生物傳感器技術
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很好地檢測有害物質。該方法比較方便,能夠做到在線檢測。檢測速度快,靈敏度好。其工作原理是在某些處理后使用酶、抗原、抗體、DNA和其他物質作為分子識別元素,與被測物質特異性結合,最終通過信號轉換器產生光和熱等復合物。可以通過擴展和放大輸出來獲得測試結果。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以分析生物成分里的蛋白質與糖分,細菌中的大腸桿菌與致病菌,毒素物質中的細菌毒與素腸毒素等。
1.4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術主要通過微點或光電導原位合成有序地固化載體表面的生物分子,然后形成二元分子排列。然后,相同產物的雜交分子將產生某些信號。根據信號的強度,可以通過特定儀器測量雜交分子。檢測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通過對測定結果的分析,得出結論。生物芯片技術的特點包含多樣化、高通量、測試時間短、應用的樣品量相對較小且易于攜帶等。因此,它經常用于食品檢測。但是,該技術的應用性能需要提高,技術成本相對較高,這阻礙了該技術的應用[3]。
2食品檢驗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食品檢驗方法涉及到眾多領域的知識,例如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等。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以及過去人們對生物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少,傳統的食品檢驗方法在被研發出來時,往往只借助了化學物理知識。但眾所周知,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組成成分以及生物結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單純依靠物理化學知識顯然無法對食品進行準確的檢驗。甚至可能產生一定的誤導效果,使得食品檢驗的結果存在偏差。在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前階段,食品檢驗得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大量優質有效的生物技術被應用于食品檢驗中,顯著地提升了食品檢驗的質量和效率,為人們的生活健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接下來,將介紹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幾種常見應用,并對其優勢和不足進行詳細的分析。
2.1檢驗有害微生物
眾所周知,食物的來源途徑多種多樣,在運輸途中更是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些過程中,食物不可避免地與空氣接觸,并不斷滋生出微生物。在過去,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相當有限,誤食有害微生物的情況并不鮮少。有害微生物隨著食品進入到人體內,會對人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一些毒性較大的微生物甚至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對食品微生物種類進行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生物技術能夠對有害微生物進行比較準確的檢驗,主要是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和聚合酶鏈反應。在生物檢測合格的前提下,食品才能進入市場,保證居民的安全。
2.2檢驗殘余農藥
為了防止農作物遭受病蟲害,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農民往往會對作物噴灑農業。雖然作物的收獲得到了保障,但農藥也將伴隨著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在進入市場以前,仍然存在打量農藥殘留。農業隨著食品進入人體內,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標準,但顯然這一標準并未得到具體落實,一些農戶缺乏對農藥危害性的認識,在進行農業生產時,罔顧相關制度,生產出農藥殘留量超標的作物。因此,對農作物農藥殘留量進行檢測,能夠有效保障食物的安全。現在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酶技術和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有效測定農藥的殘留量。
2.3檢驗食品的成分與品質
食品的構成成分決定了其營養價值,也給食品的定價提供了有效依據。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食品中如果含有有害成分,則不合適進入市場販賣。例如,過期變質的食物在組成成分上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而不符合生產要求的食品更是含有過量添加劑,這樣的食品顯然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利用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精準地測定食品中各成分的種類和含量,是人們檢驗食品安全性的強有力手段。生物傳感器在食品配料檢測方面具備眾多優良的特性,例如其能夠根據食品的氣味做出合理的判斷,能夠提升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
2.4檢驗轉基因食品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食品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轉基因食品是生物學家利用遺傳學的相關知識,對植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得到的一種新型作物。與一般的農作物相比,轉基因植物具有眾多優良的特性。例如無籽西瓜,主要是用二倍體和四倍體進行雜交,得到在染色體配體期間紊亂的三倍體,這就產生了沒有后代的無籽西瓜。無籽西瓜無疑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其他的轉基因作物也具有各自的優勢,例如個頭比普通作物大等特性。這將給種植作物的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轉基因食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由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一些轉基因技術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這導致了進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不合格。有害的轉基因食品不但會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及物種平衡產生破壞。因此,在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以前,必須進行嚴格謹慎的檢測。目前常用來檢測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技術不算多,主要是一些生物技術。借助轉基因食品內部含量豐富的蛋白質,以及活性較高的酶,可以實現對轉基因食品成分的檢測,進而給食品的生產加工提供較為精準的依據,為人們放心安全地食用轉基因食品可供可能性。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長。食品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食品是否安全決定了人的身體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降低了居民的生存幸福感。在這樣的環境下,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是很有必要的。借助相關技術,能夠實現對食品各方面的檢測,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生物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劉重慧,范譽川,徐明宇等.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17,33(9):203-207.
[2]朱婭媛.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現代食品,2017(12):67-69.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出,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產生一些不良影響。食品質量安全成為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將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作為本國發展核心政策目標之一看待。要保證我國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關鍵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國家、社會、市場急需的高素質食品質量與安全專門人才,從而對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的營養檢測、質量控制、安全評價,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根據食品安全的緊迫形勢,教育部在2001年批準了“食品質量與安全”特色專業,使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迅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熱門專業。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準設立此專業并當年招生,成為我區唯一的設此專業的高校。我校教務處通過深入調研、論證,經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通過,形成了《石河子大學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綜合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2006年大學各專業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初步形成了新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有食品科學、生物學、營養衛生學、毒理學和管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在食品原輔料及成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從事分析檢驗、質量管理、安全評價、企業管理和科學研究并熟知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的“通食品、強檢驗、懂管理”技術管理型復合人才。在新的培養方案邊修訂邊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何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關鍵。因此,在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上要按照一專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級食品科技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的高校教師,見證了該專業在我校的誕生、發展及每一步成長。結合我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發展歷程,筆者從凸顯專業辦學特色角度對該專業辦學特色的構建提出建議。
2.優化課程結構體系,體現專業特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支出的一個新專業,是一個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專業,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化學工程、食品科學、現代分析科學、管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目前全國60多所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的高校中,以農業類院校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產、輕工、商業、綜合性大學、師范類、工業類、醫學類等高校。由于這些高校所在行業不同,依托學科背景不同,對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構建的本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千差萬別。所謂的就業競爭最后的落腳點是學生能力的競爭,學生的各項能力在就業和今后事業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專業能力。要把這一新專業辦好,辦出自己的特色,就應在全面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門人才需要的實際,在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制訂完善的培養計劃和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完善。
食品學院自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以來,在不斷的摸索中建立凸顯地方特色的辦學模式。分別于2009年、2013年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本著打好基礎,突出主干,拓寬專業面,增強適應性,注重專業特色的原則研究了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課、理論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特色模塊課、專業相關課程和綜合素質任意選修課的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知識結構突出四條主線:與化學相關的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與檢測相關的食品理化檢驗、食品微生物檢驗、儀器分析等課程課程,與醫學及生理學相關的食品營養與衛生學及食品毒理學課程,與質量管理相關的食品質量管理和食品企業管理等課程。在2013版修訂的培養方案中,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增加實驗課程、實踐課程的學分比例,如將食品分析實驗、食品化學實驗列為一門單獨課程;為了凸顯地方特色,增設了《新疆特色食品資源開發與利用》等課程;《食品風味化學》、《油脂化學》、《蛋白質化學》等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為該專業學生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3.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建立
對工科專業來說,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高校畢業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實的食品質量控制及品質分析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實踐能力,同時兼具基本的管理、創新能力。因此,在該專業人才培養中,通過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及主觀能動性勢在必行。
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應注重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向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轉變,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轉變,實現層次化實踐教學。在實際實踐教學改革中,我院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認知實習、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教學實習、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第二課堂(科研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組成一個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上述連貫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讓學生形成認知、動手操作、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
其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可以從改革實驗教學形式及內容入手。實驗教學課程安排本著“厚基礎、強技能”的原則,優化實驗課程體系如單獨開設食品理化檢驗實驗課,增加專業綜合實驗課;實驗課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此外,從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形式及內容改革進行研究。如在假期進行認知實習、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進行社會現象、食品行業發展狀況及人才需求調查,使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發展、食品行業生產和經營狀況及特點,增強感性認識,穩固專業思想。
一、即定目標完成情況:
1、根據中心行政業務工作考核管理辦法要求,全科同志積極參加中心的各項政治和業務學習,同時結合實際定期組織相關學習,使大家熟知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程序文件以及檢測方法標準等內容,恪守素質、質量、技術等是生存之本之理念。根據實驗室認可相關要求按時完成了質量管理體系相關工作,如設備期間核查計劃、標準物質采購計劃以及新增設備作業指導書等。
2、全科同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主人翁的精神對待每份工作。在不中斷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依托技術實力承擔了全省食品安全抽檢任務,以及工商委托樣品,此兩項工作,對我所來說,檢品數量大,項目多,檢測周期短,但大家無任何抱怨,相互協作,克服現有人員、設備的不足問題,加班加點,圓滿完成了檢測任務,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努力,總計完成各類樣品檢測7000余件,涉及參數200余個;種類包含有乳制品、肉制品、調味品、保健食品、冷凍食品、水質及涉水產品、化妝品、生物材料、空氣監測等。此外,在本身工作任務繁重情況下,還抽調人員參與了食品安全和甲流的采樣工作。
3、科研及論文是衡量一個單位發展和水平的標志,作為市級重點學科,科研一直受到重視,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進行省衛生廳2項課題的研究;申報了省衛生廳科技項目一項、市科技局項目2項,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2篇,另有2篇論文外投。
4、技術提高與創新是不斷進步的源泉,在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能力復評審中,理化科承擔了6個項目的現場實驗, 3月份參加了由全國碘缺乏病參照實驗室組織的“鹽碘和尿碘”網絡質控考核,8月份參加了由國家認可委組織的果蔬汁中“甜蜜素、檸檬黃、日落黃”與蝦粉中“鎘、鉛、砷、汞”7個項目的能力驗證, 10月份參加了由省疾控組織的水中“錳、鐵”技能競賽,并在內部參加了質管科組織的“甲醛、苯系物、pH、濁度、總堿度”等11個參數的考核工作,均取得滿意結果,充分顯示了我科是一支“能吃得苦,專業技術過得硬”的高素質檢驗隊伍。此外,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完成績效考核目標,全科同志通過自學、反復摸索,開展了18項新項目的檢測工作.。
5、按照目標要求,為了提升縣區疾控機構檢測能力,進一步規范檢測工作,舉辦了市級繼續教育項目“理化檢測新技術”培訓班,為了加強與各地市疾控機構以及與其它同行的交流,舉辦了一期全省的“原子吸收分析技術高級培訓班”和一期省繼續醫學教育學術講座“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國家標準檢測方法”;對縣區進行了硝酸鹽氮盲樣考核。
6、實驗室搬遷工作也是理化科今年的重點、難點工作,不僅涉及到大型精密儀器的拆遷、搬運、安裝調試,還涉及到大量的化學危險品和玻璃器皿的搬遷、整理,工作量非常大,但全科同志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實驗室就基本整理到位,開始投入使用。
二、明年工作思路及擬開展主要工作
1、完成各類樣品的檢測工作;
2、舉辦各層次的培訓班或學術講座、演練和技能競賽;
3、完成各類質控考核工作;
4、開展新項目,有計劃地逐步實現國家的檢測能力標準和滿足市場的需求;
論文摘要 食品安全直接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但是就目前來說,出現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事件越來越多,造成了一定的民眾恐慌出現,因此必須要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下面本文就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理念進行簡單探討。
論文關鍵詞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 適用理念
社會轉型期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外在影響沖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矛盾也會集中的爆發,這對人們正常的進行生產生活活動一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影響。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已經成為時下最受百姓關注的一項民生犯罪,就此筆者認為在對其進行司法認定時應當堅持三個適用理念。分別是始終堅持風險刑法理念,將關注的重點從實際危害轉移到對危險自身,進行認證時應當加強對行為人在已經知道風險以及風險預見性的審查;秉承行政刑法理念,將重點放置在行政程序與刑事程序的銜接上,加強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認知程度。第三應當貫徹有限刑法理念,將刑法制裁效果科學進行發揮,確定形式判斷在行為人是否犯罪上的關鍵意義,應當將客觀判斷作為此罪與彼罪的首要參考。下面本文就對其一一進行探討。
一、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有限刑法理念
刑法一直被認定是處理案件時最具備威懾力的制裁手段,它能夠有效的保障社會各項活動能夠有秩序的進行,在保證國家順利運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危害食品安全罪在現實生活中給社會大眾帶來了諸多的困擾,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其作為一項典型的民生犯罪,不可避免的成為我國刑事司法系統中所重點制裁的對象。然而,如何有效的控制好刑法處罰的度,保證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處理能夠在客觀、冷靜的規范下有條不絮的進行,筆者以為應當遵循以下兩點。
(一)判定行為人是否犯罪時,應當更加注重形式判斷
與傳統的犯罪類型相比,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更加容易受到公共政策的影響,這樣的現實背景促使刑法規范難以有效的防范風險、分配風險,要順利的進執行相關規范時需要受到社會政策等的支持。因此政策之類實質判斷在影響定罪量刑上依然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明確的是,此種判斷必須根據行為人罪狀進行形式判斷之后才可以進行。否則,在進行具體犯罪認定時,除了在倫理上無法獲得強有力支撐外,最終結論的合理性也會受到質疑。基于此,在進行評判時,必須始終堅持形式判斷處于實質判斷之前的原則,這樣才可以盡最大的可能避免將無罪的行為誤判為有罪。因此,具體工作中,首先需要判斷的是行為人在具體行為、行為對象等不可轉移的客觀要件作為判斷重點,其次,才可以給出是否侵犯特定犯罪客體的結論。
(二)將客觀判斷歸為罪行的區分的首要參考
在具體定罪過程中,司法機構還需要明確的問題還包括對不同罪名之間的劃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將輕罪的犯罪人員判定為重罪。判斷行為人應當被如何量刑、屬于哪一種罪行過程中,社會輿論的干擾通常會影響到法官定罪的輕重,這是我國法律系統中已經屢次出現的現實,嚴重的挑戰到了法律的嚴肅性、客觀性。司法人員必須明確,對于行為人進行罪行判定時,所依照的標準必須主要參考客觀標準,而非人們主觀認知以及社會公眾的干擾,這是保證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設現代化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舉例說明,在進行罪行認定時候,一旦行為人在生產、銷售活動中從事了非法活動,那么就可以對其適用本罪的權利就相應的被排除,這樣的犯罪事實下,司法部門也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對行為人是否存在主觀犯罪進行評價。筆者堅信,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流通、銷售環節中出現向食品中摻加非食品原料,都可以認定為主觀罪過形式。在對其進行罪行判定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為,行為人產生該種行為是基于報復社會還是為了謀得非法的經濟利益,從而在進一步的進行相關責任認定。
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風險刑法理念
以往進行刑罰處罰注重的是行為人對社會帶來的實際損害,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向前推進,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出現促使風險刑法應運而生,該種更加注重行為人主觀、行為的法律理念,已經越來越受到法律系統的重視。在我國2011年進行的刑法修訂中,立法機關將刑法風險正式引入到法律條文中。舉例說明,我國刑法的第一百四十四條中判定經濟活動中生產、銷售質量不合格的食品的最終評判依據已有以前的“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轉換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該種規定便是對風險刑法的現實應用。但是也需要注意,在風險刑法理念中,雖然說已經對危害食品安全風險預防進行了強調,但是并不能夠只要有這種客觀行為的存在,就能夠確定為客觀危險,并將其定位為犯罪。通常情況下,對于一般的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只需要司法者依照其具體罪狀表述,同時對其具體證據進行綜合考慮,實施認定即可,如果是在一些特殊場合,則就需要對行為人的主觀認知進行充分的考慮,同時確定這種刑法風險是不是屬于是不可預見風險,以能夠有效的避免把非犯罪行為納入到刑法規制范圍之內。其中在風險刑法執行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加大對行為人主觀明知的審查力度
明知的判斷主要依據以下兩條標準進行考察,這一過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確行為人是否明知。就食品生產、銷售來說,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其具體行為人在該方面的認知程度通常來說要比一般人熟悉很多,他們知道自己生產銷售的產品是從哪種渠道獲得的、制作流程也十分熟悉。然而與專家相比,他們的認知準確程度依然是不可靠的。如何進行評判,目前通行的標準為“外行的平行評價”,指的是,在生產、銷售過程中,行為人的認知只要與公眾的一致,他們判定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的標準符合一般人的認知,不需要完全了解食品添加物質的具體化學性質以及毒性,并且能夠對自己做出違法操作后的后果有起碼的認知,就可以作為判定內容。其次,需要認定行為的明知的水平。也就是說,需要判定行為人對不法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一定會產生的危害還是可能會引起的危害進行判定,毫無疑問,行為明知違法行為會造成對公眾損害的違法程度要比可能會造成危害的違法程度要大得多。建議在對明知程度進行判定的時候,可以對“根據經驗法則從前提事實合理地推認推定事實”進行分析,不用說行為人對其刑法危險所具有的認知程度,一定是在明知內容知曉上建立的。如果行為人對食品安全知識具有一定的知曉能力,那么對其生產、銷售環節的食品安全隱患必定會有所重視,不會不具備一定刑法危險的可能性認知。
(二)加大對刑法風險的可預見性審查力度
鑒于當今社會衛生檢查力度以及社會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知識的參差不齊,如何判定刑法風險的可預見性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就現今情況來說,評價行為人造成的風險遵從的是“允許性風險”判定方法,該種方法的原則是行為人接受判決時,可以囑托律師將自身沒有風險的可預見性作為法庭抗辯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該種維護自身權利的必要前提是行為人可以十分明確地給出相關證據,證實自己的生產、經營符合法律規范,否則行為人將無權進行抗辯。
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行政刑法理念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刑法適用理念上的應用規則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在行政刑法中,就必須要對行政執法的一些基本理念進行遵循。行政刑法,指的是國家在運作過程中,為了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那些涉及到觸犯行政法規范以及違法刑律的行為進行相應行政法律以及刑法處置的專門法律體系,違反此類法律的犯罪行為通常涉及面廣、危害程度大,一旦發生十分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是行政刑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對其進行認定必須考慮到相應的刑事程序和行政程序,加大對空白罪狀的重視程度,具體來說應當從以下兩方面下大功夫。
(一)在辦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需要將行刑銜接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現實生活中,主管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第一責任人為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他們主管的內容為從行政領域查處生產、銷售中與食品安全法相違背的活動,一旦發現行為人的危害程度已經觸及犯罪的標準下,公安機關才能將其作為刑事案件進行接手,并據此開展相應的立案偵查。這就使得同一樁案件先后設計到兩大系統,如何有效的進行銜接,筆者認為,處理該類案件時,應當遵循行政程序有限的原則。基于以下原因:最初設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便是希望能夠有效預防其對社會造成的潛在風險。因此,該程序更加的靈活、主動。不僅僅如此,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衛生行政執法的專業化程度與刑事司法人員相比,也更加專業。該種處理模式為刑事司法部門進行后期調查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前期準備工作。
(二)行政規范變化頻繁的條件下,加強對認定罪責的科學性認知
與刑法相比較,行政法律規范的變動是十分常見的,這就會造成補充規范與刑法本身經常會出現沖突。從法律層面上將,補充規范自身是屬于隱性的罪狀,它所規定的具體內容必然會干擾到定罪量刑,在處理時應當秉承“從舊兼從輕”的方針,是處理行政法律規范頻繁變動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隨著我國法律的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安全標準范圍不可避免的會進一步增大,只要刑法自身還是以前的內容,處理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時依然需要遵循食品安全標準開展認定工作。
關鍵詞: 食品質量; 食品安全; 人才培養; 四維一體; 應用型; 復合人才
中圖分類號: TS20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1)04-0121-03
Exploration of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Base of the Major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HUANG You-ru , ZHU Dong-xing , JI Hong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5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local and practical talents and talents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theory and business, the need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we have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training model for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n our school so as to train pract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food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need and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four dimensions in one is classified training for specific post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tegration of all resources, and open administration. The talents are those who can master theory, know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quality; food safety; training model of talents; four dimensions in one; practica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研究食品商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與人類健康及市場需求相關理論和方法的一門應用叉學科,它以生物學、化學、食品科學及管理學等為支撐學科,以現代檢驗檢測技術、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為主要手段,為全社會食品的安全和食品產業的市場化提供科學技術保障。因此傳統的、單一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食品安全的宏觀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必須進行相應改變。
基于以上的認識與定位,我們在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知識及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等多方面進行充分調研與論證基礎上,經過多年不斷摸索與調整,提出了以“分類定向、學工融通、資源整合、開放管理”為指導,通過優化結構、整合資源、改革課程教育體系,將培養新時期“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的“理工管結合”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探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一、創新實驗基地的目標思路
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四維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分類定向、學工融通、資源整合、開放管理”為四維,“理工管結合”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人才質量為核心,四者緊密結合,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一)分類定向――方向維
圍繞社會經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明確食品安全檢測和食品安全控制兩個就業方向,實施人才定向就業培養。
(二)學工融通――基礎維
通過校企合作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建立形成“教學聯合體”,打造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實踐實訓通路,通過頂崗實習、工學結合,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切實鍛煉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提高從業技能水平。
(三)資源整合――載體維
一方面對現行教學課程體系實行綜合改革,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定制課程,通過引進企業教師,增設技術性、操作性強的企業課程內容和工作任務,同時充分發揮各類執業資格考證平臺資源優勢,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建構規律,集成新的課程模塊;另一方面,建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和校外創新實踐能力訓練平臺,依托“教學聯合體”和教師科研資源,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項目并開展科研創新活動。通過“導師制”和“項目化管理”,結合畢業論文選題集成創新訓練模塊,鍛煉培養學生科研素質,提升本科生應具有的知識再創造能力與水平。
(四)開放管理――制度維
“以生為本”改革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探索實行“學分制”改革,推行“彈性學制”,形成服務于定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的運行管理機制。
“方向維”明確了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目標指向;“基礎維”提供了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具體措施與手段;“載體維”創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支撐環境;“制度維”則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證。上述四個方面,互為條件,相互支撐,共同構成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核心內容。
二、創新實驗基地的實驗內容體系
基于常熟理工學院的“地方性”、“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和“注重學理,親近業界”的人才培養理念,緊密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需求,結合專業特點,探索建立“四維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長三角食品行業急需的“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的“理工管”應用型復合人才。
(一)綜合創新訓練教學聯合體的構建
利用我院已有的教學科研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我院的教科研平臺組建基于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教學聯合體。教學聯合體組成:
1. 校內:省級基礎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校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蘇州市畜禽、水產休閑食品加工技術研究工程中心、蘇州市食品品質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常熟市水生動物防疫站實驗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安全師培訓考證基地、國家“公共營養師”(中、高級)職業資格培訓鑒定機構。
2. 校外:蘇州市常熟質量技術監督局常熟市農產品檢測中心、蘇州市常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常熟市衛生監督所、常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常熟市佳峰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常熟市金唐市水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常熟市圣百合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安惠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教學聯合體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知識架構與創新模塊的構建,合作完成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
(二)以教學聯合體為載體的創新設計與制作
依托教學聯合體,按照“一個大類平臺,兩個專業方向,兩組大課程模塊”的思路構建培養方案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以“加強基礎,注重應用,提升能力”為目標推進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以教學聯合體為載體的創新設計圖解如下:
(三)以實踐項目為核心的創新訓練
引入來自企業、質量監督部門等的真實項目開展實踐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除常規實踐訓練以外,特設生產實踐項目、質檢實踐項目、管理實踐項目和創新實踐項目,學生根據自身專業方向的定位,選擇完成其中的兩個實踐項目。各實踐項目的實施要求分別是:
1. 生產實踐項目:要求學生參加食品原料、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了解化驗室設備和人員的基本情況,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檢驗工作(理化和微生物檢驗),學習企業標準執行的相關檢驗內容。深入生產第一線,了解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參與食品質量安全管理。
2. 質檢實踐項目: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參加基本檢驗操作(包括理化檢驗和微生物檢驗),掌握基本的檢測方法。深入出口生產基地,了解出口食品的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要求。參與質量監督檢疫檢驗所等機構的執法活動,了解產品質量監督、檢疫、檢驗的內容、檢測設備、執行標準、檢驗結果的判寫和管理等全過程。
3. 管理實踐項目: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從事化驗室的基本操作(微生物檢驗、理化檢驗和大型儀器的使用),了解各種食品和包裝材料檢測項目和方法。了解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原則(方案)。結合實際進一步學習《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安全法》,了解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注意食品原料、廠房、設備、包裝材料、產品貯藏和運輸、污水以及從業人員的衛生要求。參與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加深對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4. 創新實踐項目:通過科研訓練活動使學生接觸學科發展前沿和動態,開闊視野,培養專業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差距,變被動學習為主動鉆研,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大力提倡學生課外參與教師科研活動或自選課題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報告、工藝產品、調研報告以及論文等。
(四)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實施途徑
堅持人才培養的層次要求和滿足個性發展需要,與食品生產、食品貿易、食品安全監管等單位組建的教學聯合體共同研究制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計劃,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及實施途徑圖解如下:
三、創新實驗基地的管理與運行
通過教學聯合體,嚴格按照培養方案的內容組織實施,加強管理和監控。
1. 實行彈性學制,采用靈活授課方式,將校內學習和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學習有機結合;
2. 開展雙證書(本科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
3. 選用與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符合、水平較高、適用性較強的國家獲獎或國家規劃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注重能力培養;因材施教,突出創新實踐能力。
4. 聘請外教、企事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教學和實踐指導;
5. 實行小班化教學,項目型課程、雙語教學等,引入來自企業、質量監督部門等的真實項目開展實踐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6. 采取課程考試、項目考核和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方式,校企雙方分工協作,綜合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實施對教學質量的全程監控;
7. 組織學生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包括科研實驗、參加科技講座或專題報告會、創業大賽、科技制作、科技競賽、小發明、小制造等在內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活動等,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8.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將化學技能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實習(含課程設計)、專業認知實習(含食品企業見習)、食品專業綜合實驗、社會實踐(調查)等實踐環節合理安排在前三學年的假期完成,最后一學年即第七、第八學期重點指導學生完成生產實踐項目、質檢實踐項目、管理實踐項目、創新實踐項目等的訓練,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
四、創新實驗基地的成效
(一)確定“分類定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理念由學科導向轉為市場導向與學科支撐相結合,培養載體由“校園教育”向“教學聯合體培養”轉變,培養手段由“教學+實踐”改為“做中學”、“學中做”,確保了應用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構建親近業界、校企耦合的“教學聯合體”網絡
圍繞定向就業領域的職業技能培養,通過資金引進、教師聘用、平臺建設等手段,對高校、企業或職能管理部門的資源有效整合,打造一系列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平臺,實現了校園有“工廠”、企業有“課堂”,為新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支撐。
(三)注重學理,加強創新能力訓練,彰顯技術型本科人才特征
本科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一定的知識再創造能力。新的培養模式既注重專業知識創建的課程模塊改革,更重視利于學生能力拓展的創新訓練模塊建設。通過創新實驗設計、企業SRT計劃、畢業論文選題等多方開展學生科學研究訓練,提升科研素質,使所學不僅會用、夠用,而且用好、用活。
(四)建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和保障體系
建立企業參與的教學過程評價機制,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建立教學過程管理的“彈性學制”、課程“學分制”、實踐“企業導師制”,實現課程體系開放運行;形成了以定向人才培養為根本的運行管理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省質譜科學與儀器重點實驗室陳煥文教授課題組最近在Nature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題為《Direct characterization of bulk samples by internal 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論文(鏈接1),首次提出了直接獲取凝聚態樣品內部分子信息的快速質譜分析方法,為復雜基體樣品直接質譜電離技術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復雜基體樣品的直接質譜分析研究是當今國際分析化學前沿熱點領域之一。但是,迄今為止,質譜技術對于凝聚態樣品的直接分析只能達到樣品的表層。凝聚態樣品內部蘊含了該樣品更加豐富的信息。長期以來,為了獲取凝聚態樣品內層深部組分的信息,需要對樣品進行粉碎、研磨或勻漿、甚至包括復雜的分離富集等預處理,耗時費力,效率低下。
陳煥文課題組長期致力于復雜基體樣品直接電離過程研究,提出了采用分步調控能量與電荷傳遞過程以達到選擇性電離目標物質的研究思路,并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No. 21225522)和面上項目(No. 21175019)資助下,陳煥文(通訊作者)和張華(第一作者)等提出了電噴霧內部萃取電離質譜技術(iEESIMS),可在不破碎樣品的前提下實現對復雜凝聚態樣品內層深部化學物質的原位直接質譜分析。該方法與前人報道的表面分析技術不同,可直接獲取樣品內部一定體積(1~100 mm3)內不同組分的分子信息,而表面的物質沒有干擾作用。通過對口香糖、植物組織、人體肺癌組織等復雜基體樣品內部物質的快速直接質譜分析,表明iEESIMS對復雜基體樣品不僅具有極強的定性分析能力,而且可以選擇性地檢測感興趣的特定組分,同時獲得痕量待測組分的定量信息,為常壓直接質譜電離技術在材料化學、催化科學、植物代謝組學、食品安全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開辟了新的應用前景。
Scientific Reports雜志的審稿專家高度評價了這項工作的研究意義,認為文章所闡述的研究發現讓直接質譜技術的分析層面從樣品表面深入到樣品內部深層的三維空間,極大地擴展了常壓質譜電離技術的研究視角,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陳煥文(通訊作者)和李明(第一作者)等于2013年2月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題為《Facilitated diffusion of acetonitrile revealed by quantitative breath analysis using 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論文(鏈接2),也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獲得的成果。該論文發現乙腈與其它小分子有機物不同,在從呼吸道排出體外時主要以易化擴散方式而非簡單擴散方式進行代謝。審稿人認為該項發現將有助于激發環境毒理學、代謝組學、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創新研究。
論文鏈接
鏈接1:
鏈接2:
關鍵詞:食品添加劑;教學探索;食品科學;食品安全;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155-02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Food Additive" on the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 Specialty
Duan Yanhong et al.
(Xinxi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Food additiv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maj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ave strong theoretical,practical and advanced,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some knowledge,therefore,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out food addi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of "food additive",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gained some experience,which is of reference to colleagu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Food additives;Teaching exploration;Food science;Food safety;The teaching case
食品I養與檢測專業的《食品添加劑》課程主要研究調色類、調香類、調味類、調質類食品添加劑、食品防腐劑、食品抗氧化劑、食品酶制劑、食品營養強化劑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化工、化學、生物、食品科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營養科學、食品安全等學科及發展。《食品添加劑》課程的教學在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并且提高學生的素質。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已經初見成效,取得一定的效果。
1 教學探索和實踐
1.1 選擇恰當的《食品添加劑》教材和相關參考書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基本素材。有關食品添加劑的教材有很多版本,如食品添加劑(第二版,孫寶國,化學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李鳳林,化學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高雪莉,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食品添加劑(第三版,彭珊珊,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高彥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遲玉杰,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基礎(第二版,高彥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郝利平,中國農業出版社)、食品添加劑(湯高奇,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等。這些教材知識點各有側重,各有優點和缺點,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教材極其重要。新鄉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2013級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選擇的是食品添加劑(第二版,孫寶國院士,化學工業出版社)教材,它涵蓋了9章內容,其中也包括食品行業的主要技術和食品科技前沿方面的內容。
1.2 優化《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內容 優化《食品添加劑》課程的教學大綱,在保證課程完整的情況下,盡量壓縮課時,增加食品科學的新進展和新前沿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教和學生學有機的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其他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既可以節約教學時間,又可以體現食品添加劑課程的完整性和科學性,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有些內容采取研究性學習,如“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找到相關資料進行學習。有些內容采取分組學習,如將2013級46位學生分成8個小組去超市調查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并寫出調查報告。有些內容采取討論式學習,如討論食品添加劑是否使用,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掌握更多的新知識。有些內容采取探索式學習,如調色類食品添加劑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探索食品著色劑、食品護色劑、食品漂白劑的知識和使用情況。有些內容采取實踐教學的方法,如去新鄉學院西餐廳進行食品添加劑課程實習,以加深對課堂內容的深入理解。
1.3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恰當利用 對于《食品添加劑》課程的理論部分內容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這樣有利學生的理解。有些實驗比較容易做,耗時也短,可以安排學生去做;有些實驗比較難做,耗時也長,在有限的時間內可能做不完,可以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演示后再做。驗證性的實驗可以適當減少,設計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實驗可以多做。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綜合性激勵,有利于提高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4 經典教學案例剖析 關于食品添加劑使用部分的教學,對于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案例可以融合在教學過程之中,如點心中的糖精、方便面中的塑化劑、豬肉中的瘦肉精、染色饅頭、紅心鴨蛋中的蘇丹紅、飲料中的檸檬黃、腐竹中的吊白塊、各類食品中的防腐劑、激素水果、蔬菜中的農藥殘留、三聚氰胺牛奶事件、面粉中的增白劑和強筋劑、食品安全和抗生素檢測以及木糖醇口香糖等案例,以提高學生興趣。
1.5 讓學生參與科研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搞好和完成自己的教學和科研項目之外,也可以指導學生參與到教師的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教改和科研項目中來,如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關系探討、新鄉學院大學生食品安全認知研究、大學生對乳制品安全認知研究、轉基因食品安全認知研究、大學生食品添加劑認知研究、蘋果醋研究進展、酸奶制作方法探討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項目,提高學生科研意識和個人素質以及綜合能力。2014年到2016年學生參與老師項目發表相關論文10篇。
2 結語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其課程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改革的好壞會對大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進行食品添加劑課程的教學探索可以為河南省和新鄉市培養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高技能創新應用型和綜合性人才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段艷紅,文博.高等院校園林技術專業(本科)教改實踐研究[J].生物學雜志,2016,,33(1):119-122,125.
[2]李小英,楊瑞,李延蘭,等.普通生物學教學與模式改革[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3):232-233.
[3]段艷紅.高等學校《普通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思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7):158-159.
[4]袁小風,柴惠,張林.普通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9,30(6):84-85.
[5]段艷紅.高等院校普通生物學課程教學的導入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5,6(22):154-155.
[6]孫全,舒坤賢.普通生物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89(2):91-92.
[7]段艷紅.高等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教改與實踐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8):357-359.
[8]宋賀,董召榮,魏鳳珍.農業生態學專業學術型和應用型兼顧教學改革淺探[J].生物學雜志,2015,32(2):100-102.
[9]段艷紅,董斌.高校食品添加劑課程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345-346
[10]楊文權,寇建林,慕小倩.高等院校生物學綜合實習課程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J].生物學雜志,2015,32(3):96-99.
[11]史剛榮,徐燕英,張錚.高師植物學綜合實習課程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J].生物學雜志,2015,32(3):96-99.
[12]李能樹,尹若春,張書祥,等.生產實習的探索與實踐――以食用菌實踐教學為例[J].生物學雜志,2015,32(2):110-112.
[13]夏瀟瀟,葛春梅,吳茜茜,等.生物工程與工藝模塊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6,33(1):116-118.
[14]段艷紅.高等院校本科應用型轉型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43:67-69.
[15]孟建宇,張峰,陶羽,等.微生物學實踐課程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生物學雜志,2015,32(1):103-106.
[16]段艷紅.園林本科專業《大學化學》課程教改探討[J].廣東化工,2015,42(309):226,222.
食品營養與衛生的理化檢驗
1953年,福建省衛生防疫站開始設立衛生組(科),隨后其它市縣亦成立衛生科(股),開展理化檢測。省內高校陸續開設預防醫學、分析化學、食品分析等課程,為我省培養了衛生檢驗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層色譜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臺,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等在地市級機構得到廣泛應用,色譜光譜與質譜聯用技術、加速溶劑萃取法、凝膠滲透色譜法和免疫親和色譜法在省級機構得到了應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獸藥殘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篩查。2003年,衛生防疫機構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0年開始,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衛生防疫站參加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的工作,并開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藥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來,按照食品安全法對衛生部門的職責要求,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全省九地市及相關監測縣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的常規監測和專項監測工作,對18大類食品樣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機污染物、真菌毒素、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質和禁用物質進行監測,監測項目近百個,基本覆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逐步建立了覆蓋全省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系統。
全省歷年監測任務的完成率和數據準確率均位居全國前列。針對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開展了養殖魚孔雀石綠、硝基呋喃代謝物和氯霉素類藥物等專題研究,加強了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業隊伍能力建設,提高了業務能力。2010年來,完成淡水魚孔雀石綠、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監督檢測,對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劑、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事件、長樂市食用鱟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蟲草食物中毒開展應急檢測。完成氰化物、毒鼠強、氟乙酰胺和溴敵隆等二十幾起鼠藥中毒事故的應急檢測。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全國首批保健食品評價機構,開展保健食品中蘆薈甙、角鯊烯和皂甙等31種功效成分的檢測,開展了原花青素、蟲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開展30 余項食物營養成分含量的測定,承擔福建省食物營養成分表的研究與制訂工作,并參加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組織的重點項目——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為全省疾控系統衛生檢驗工作的技術核心,發揮著業務指導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產品檢測評價資質的機構,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營養與功能、環境健康監測和檢測等的某些方面居國內先進水平。專業人員圍繞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機錫、多氯聯苯、真菌毒素、貝類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屬、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質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進行科研立項,針對檢測技術等開展研究,已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省級和廳級課題15項,合作開展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20余項。200篇以上,其中SCI論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檢測、評估和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福建醫學科技獎,《二噁英、多氯聯苯和氯丙醇的痕量與超痕量檢測技術的研究》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福建省食物營養成分表》等7個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食品中瘦肉精檢測技術等約20個項目獲得地市級科技獎勵。修訂了食品中三氯殺螨醇、維生素B1、N-亞硝胺、氯丙醇、黃曲霉毒素和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約20項,制訂了魚露、蜂蜜等衛生標準或衛生規范7項。合作出版《色譜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應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統每年舉辦各類理化檢測技術培訓班、研討會8~10次,以加強檢驗監測專業隊伍能力建設。
水質與環境理化檢驗
水質理化檢驗是了解水質衛生狀況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級疾控機構已長期開展飲用水水質監測、突發飲用水污染事故調查和應急監測等工作。飲用水安全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社會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來,隨著理化檢驗技術和分析儀器的進步,以及對水中化學致病因子危害認識的不斷深入,WHO和世界各國修訂了水質標準。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按照此標準,飲用水監測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這對全省疾控機構的水質檢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開始,開展農村飲用水監測,以掌握農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質衛生狀況,調查表明我省農村水質安全問題突出,水質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廠的消毒設施或措施不完善,導致微生物指標的合格率較低。在水質監測的能力方面,省級和部分設區市疾控機構的實驗室水質檢測能力較強,檢測項目達到九十幾項,省級疾控中心的檢測能力在全國居前列,在2012年衛生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舉辦的首屆全國衛生監督技能大賽的水質檢測能力比賽中,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綜合成績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驗證如水中鉛、鎘和水中無機鹽(四項)等項目檢測中,測定結果接均值,處于全國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礦業水污染物事故的應急檢測中,水質檢測項目(20余項)與國家疾控中心結果完全一致,為事件的處理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然而,縣級疾控中心的檢測能力較弱。在42項水質常規檢驗項目中,平均每個縣僅能開展27項(占64.6%)。在儀器配備方面,按全國愛衛辦要求調查的27類儀器設備統計,平均每個縣僅購置12類,購置率為43.3%。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器、萬分之一天平、恒溫干燥箱和酸度計平均每個縣僅有一臺以上,但其它儀器則不足一臺。在被調查的38個縣中,只有2個縣配置火焰原子吸收儀等較為先進的儀器,縣級均未配置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離子體質譜儀、流動注射分析儀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測定儀。部分縣級機構質控工作待加強,全省38個監測點所在疾控機構中,通過計量認證的僅占81.6%(31/38),未開展計量認證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樣考核中,指標全部合格的機構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開展城市飲用水監測工作,疾控機構根據水質衛生監測方案,對市縣城區市政水廠與自建水廠的出廠水、管網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學校自備供水進行監測。省級機構還開展涉水產品衛生學檢驗與評價工作。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上世紀90年代,省級疾控機構開展居民血、尿、頭發和胃液等人體生物樣品中有害物的監測和暴露評估,完成了《福建人群體內有害物質蓄積水平的動態》、《五氯酚對環境污染及人體健康影響》、《胃癌高發現場化學病因——微量元素與胃癌病因關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頭發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鉛、鎘含量監測》、《福州地區兒童血鉛水平監測》和《連城鉛鋅礦鎘污染與人群影響研究》等省部級課題研究。
公共場所和室內環境理化監測
公共場所衛生涉及環境衛生學的許多領域,包括大氣、飲用水、室內空氣以及噪聲、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衛生問題。通過監測,可制訂與實施公共場所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評估有關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并確定相關措施的有效性,以達到預防與控制疾病、保障公眾健康的目的。公共場所監測包括作業場所、實驗動物環境及潔凈區等場所的46項指標。省級疾控機構每年監測10家省級單位的公共場所衛生,項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項。還開展醫院手術部、保健品廠、飲料廠清潔車間的潔凈度監測工作,監測21個理化項目。設區市和縣級疾控機構也開展公共場所的衛生檢驗、衛生學評價。近10年來,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居室裝修熱的興起,裝飾材料、烹調和吸煙成為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結構密閉性能的改善,空調的普遍使用,使室內空氣質量惡化,因此,省疾控機構和部分疾控中心開展了新裝修住宅室內空氣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工作。
衛生理化檢驗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我國環境污染形勢嚴峻、食品安全問題凸顯,濫用非食用物質、食品摻雜摻假現象還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風險監測和突發事故應急檢驗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全省衛生理化檢驗儀器設備和檢驗能力與先進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關鍵檢測儀器仍然不足,前處理自動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質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檢測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的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拓展。隨著儀器精密度和檢出能力的提高,消費者對生物與環境介質中健康安全指標嚴控的渴求,國與國之間貿易保護的增加,導致食品中很多指標的檢測限由mg/kg降低到μg/kg乃至ng/kg的濃度水平,這導致檢測過程復雜。除了丙烯酰胺、多環芳烴和真菌毒素等傳統食品化學污染物問題外,當前我國禁用化學物質濫用情況尤為突出,這給我省食品理化檢驗帶來較大壓力。水質檢驗方面,專用檢測儀器設備普遍偏少,分析自動化水平不高,檢驗項目離國家的規劃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縣級實驗室。水質污染事故應急檢測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省水質安全和檢驗技術方面的科研項目開展較少,在水質檢測標準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隨著涉水產品種類不斷增多,新的衛生學問題不斷出現。個人生活用品和藥物的廣泛使用,造成對水環境的污染。這些新的挑戰都要求疾控機構開發多殘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技術平臺,進一步做好科研技術儲備。目前公共場所監測的有關法律法規缺乏、不完善,法規、標準和檢驗方法之間不夠配套,甚至時有錯誤。某些衛生指標可操作性不強。全省從事公共場所監測的技術人才偏少、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經費投入少,監測設備偏少,購置、更新和維修困難。這些因素影響監測質量和速度,在基層這些問題更加突出。
衛生理化檢驗趨勢與展望
食品衛生檢驗學科將從食品安全與營養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監控技術入手,配合國家和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規劃的要求,瞄準和跟蹤國內外先進檢測監測技術手段,大力加強食品中化學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檢測技術與方法研究,加強食品安全監測、預警與評估技術研究,提高檢測方法的通量、精確度和靈敏度等,繼續加強快速篩查方法的研究應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術支撐體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國新版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GB5749-2006全面實施,該標準大幅度增加了檢測指標,由35項增加至106項,新增71項指標,而且一些對健康危害較大的鉛、鎘、砷、四氯化碳、硝酸鹽氮等指標限值更加嚴格。檢驗方法國家標準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對儀器投入、自動化和試驗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隨著國家對飲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視,經費投入力度的加大,實驗設施和檢測設備的改善,人員技能和隊伍素質的提高,飲用水檢測工作將明顯得到提升,檢測質量再上新臺階,為飲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撐。
今后主要工作: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對公共場所衛生監測工作的重視,獲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監測儀器數量合理、人員操作熟練、維護管理科學。要增加監測人員的數量,加強培訓,提高人員能力與素質。配合實施《國家健康行動計劃》,開展對居民生活區以及公共場所PM2.5的監測。加快研制現場實時監測儀器,建立規范、快速的監測方法,完善和提高現場實時檢測技術,適應現場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求。開展空氣有機污染物的系統監測和研究,開展室內環境和公共場所污染來源、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建立污染監測和預警系統。
衛生微生物檢驗
1概述
衛生微生物檢驗通過對食品、水、環境、物品及人體等載體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進行規范的檢驗和監測,微生物檢驗既集成了各種現代分析技術,也有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從而形成從外部到內部、從定性到定量、從單一指標到綜合評價的完整的檢驗方法技術體系。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我省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微生物檢驗分別由原省衛生研究所、勞動衛生研究所承擔,環境衛生微生物后由省環境衛生監測站承擔,1983年,這兩項檢驗工作合并到原省衛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組建相關科室承擔該工作。1976年~1984年間,檢驗人員在工作環境相對簡陋和信息相對閉塞的條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適合我省情況的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對霉菌和真菌毒素檢驗研究較為深入。1984年,我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公布后,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學科得到重視,人員和設備等投入明顯增加,學科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檢測的自動化、儀器化程度越來越高,檢驗工作呈現出全面、快速、定量的發展趨勢。
1984年以來,我省微生物檢驗工作取得較好成績,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飲沙門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賓館群體細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專學校數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數次食物中毒的應急檢驗。2000年前后,各地檢驗機構在人員、環境條件、儀器設備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別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以來,我省微生物檢驗能力得到全國同行認可;現代檢測設備也有所配備,如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和細菌生化快速篩選儀。各地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總數檢測能力驗證通過率超過9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開始,多次舉辦了影響力大的全國性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培訓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殘留、維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創傷弧菌、腸道致病菌、飲用天然礦泉水和香港海鷗菌等的檢測。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方面貢獻較大,制訂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標準,研制了蜂蜜中嗜滲酵母菌的檢測方法。這說明我省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能力處于全國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隨著《食品安全法》對衛生部門職能的調整,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的需求有所減少,環境衛生微生物檢驗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舉辦了生活飲用水、化妝品、飲用天然礦泉水、公共場所、空氣潔凈度等微生物檢驗技術培訓班,對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和《化妝品衛生規范》進行了宣貫,基層機構環境微生物檢驗能力得到了規范。在滿足環境微生物檢驗需求外,在沙溪口藍藻污染事件、天然礦泉水微生物檢驗方法等飲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體現出較高的技術水平,所發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較高。省級單位在全國能力驗證考核中獲得滿意結果。開展了實驗室生物安全柜的監測工作,2010年省級機構獲得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清洗、監測評價資質,可開展集中空調清洗效果的衛生監測。
3微生物檢驗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全省農村集中式供水水質合格率比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經消毒出現的微生物問題,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合格率僅為50%,縣級機構微生物檢驗能力和質控水平亟待加強。雖然衛生微生物檢驗是基層衛生檢驗機構普遍開展的項目,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偏少,儀器設備配置不足,自動化程度低且更新維修難度大,與國家規劃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檢驗人員較少、部分為兼職且業務素質不夠高;基層技術人員教育培訓不夠多,獎勵機制不靈活、待遇較低,工作量較大,重復性工作多,開展更高層次研究的機會小,專業技術人員流動性較大。這些都造成基層單位檢驗能力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對不斷發生的突發事故應急檢測技術儲備不足,一些機構疲于應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4衛生微生物檢驗發展趨勢與展望
衛生微生物檢驗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關產品安全和公共場所衛生的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衛生微生物檢驗的作用,運用和開發各類檢測新技術,滿足食品等健康相關產品行業發展的需求。衛生微生物檢驗正朝著簡便快速、實時在線、高靈敏度、高選擇性、高通量、自動化、標準化和無損檢測的方向發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檢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發展綠色檢驗技術,研制新型檢驗儀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學重點運用基因分型技術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檢驗技術,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應用免疫學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領域。配合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及時跟蹤國際國內檢驗技術的發展潮流。推廣應用核酸技術,發展實時在線的快速檢驗技術,研究病原菌的精確定量和溯源技術,為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和食物中毒的診斷服務。食源性疾病監控研究的重點是建立起多部門、多層次和從食品生產到銷售多環節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監測體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與暴露水平的基礎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閾值。
衛生毒理學檢驗與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
1概述
衛生毒理學是研究外源化學物質的毒性和產生毒性作用的條件,闡明劑量—效應(反應)關系,為制訂衛生標準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保健食品功能學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組分與機體相互作用,并闡明其作用規律和機制的學科。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工作與國內先進省份一樣,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能夠開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的第一、二階段全部以及第三階段部分項目的評價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學學科發展偏向應用性,目前,全省僅省疾控中心從事食品毒理學檢驗,檢驗工作朝著更加嚴謹、規范的方向邁進。省疾控中心多次參加實驗室能力驗證,均獲得優秀的成績。與應用毒理學所取得成績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學科研、跟蹤國內外最新進展方面,略有不足。健康相關產品的毒理學評價包括化妝品、消殺產品及涉水產品的毒理學檢驗與評價。我省消殺產品的毒理學檢驗與評價發展多年來一直穩步發展,常開展的項目有急性經口毒性、經皮毒性、皮膚刺激、眼刺激、陰道粘膜刺激和皮膚變態等試驗。化妝品和涉水產品衛生毒理學檢測項目開展較為齊全,但社會委托樣品較少。我省依山靠海,突發公共衛生的應急毒理學檢測有其特殊性,有毒動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來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為常見,毒素種類和中毒事故數量呈增加趨勢。常見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種有河豚魚、織紋螺、貽貝和毒蘑菇等。
目前全省開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檢測的機構僅少數幾家,但在檢測的規范化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衛生部認定的全國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機構,能開展免疫力增強功能、輔助降血脂、輔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1項功能學的檢驗與評價。
我省近年來加大了對衛生毒理學、保健食品功能學科研工作的重視,在全國保健食品功能檢驗方法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做出不少貢獻。參加了國家863項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評價與功能因子關鍵檢測技術》子課題、國家藥監局《對化學性肝損傷有保護功能》、《輔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項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方法改進等科研工作。注重關鍵毒理學技術的攻關,開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學、血清流行病、癌癥早期篩查生物標識技術、致癌化學物的篩查方法和遺傳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報了致癌物篩查評價技術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達水平在評價食品化學物致癌性中的應用》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二丁基錫對人羊膜上皮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及其機制研究》獲得省衛生廳青年科研項目資助。在《CellBiologyandToxicology》、《衛生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SCI論文約10篇。
3衛生毒理學檢驗與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存在問題
目前全國疾控機構衛生毒理學工作無歸口管理和技術指導部門,沒有專項工作經費和工作會議,缺乏溝通渠道和組織協調,培訓交流少,業務技術提高慢。全省從事衛生毒理學與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的人員不足,學科發展不快。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不明確。衛生毒理學檢驗除少量突發中毒事故應急檢測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會第三方委托檢測,屬于市場調節行為,而保健食品功能學檢驗全部為委托檢測服務,以一類公益性機構從事第三方檢測存在一定困難。中毒事件應急檢測缺少統一的技術規范,檢測工作不夠規范。部分實驗動物和有證毒素標準品難以獲得。應用毒理學技術發展緩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圍內毒理學學科前沿的迅速發展,毒理學檢驗分支學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約。2010年開始,國家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機構資質審批機構與檢測機構行政主管機構屬于兩個部門,導致協調溝通難度加大,對檢測工作產生不少影響。
4衛生毒理學與保健食品功能學發展趨勢與展望
毒理學試驗方法朝著人源細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發展,研究更靈敏可靠的評價方法、指標以及篩選敏感動物、器官和組織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學試驗方法將向指標客觀、定量、更加注重人體試驗方向發展。衛生毒理學發展趨勢是分化與綜合相結合、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從整體動物實驗到替代試驗、從傳統毒理學到系統毒理學、從環境基因組學到環境表觀基因組學、從描述毒理學到預測毒理學。我省衛生毒理學科研究新方向包括開展病理常規指標量化、化學毒物聯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學的標準檢查程序和診斷方法,提高檢驗結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細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學新方法。保健食品功能學發展在立足于科學試驗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以滿足群眾保健需求、增進人體健康為目的。功能的定位將更加注重調節機體功能,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因素,針對特定人群,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功能的設立更注重科學性、適用性、針對性。功能評價方法和判斷標準將更加科學、公認、可行。我省將重點開展藥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學研究、新資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學研究,推廣應用GLP規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裝置,開展實驗動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圍的研究。開展人體試食試驗規范化、動物試驗條件控制、樣品前處理的科學性及規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檢測方法的國產化和規范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檢驗經驗探索及毒理學安全性評價等研究,開展對我省影響較大的公共衛生危險因素的風險評估工作。引進基因芯片、基因測序、基因擴增、分子雜交、單細胞凝膠電泳、圖譜圖像分析、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
質量控制
1概述
衛生檢驗機構為衛生執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關產品服務,因此衛生檢測的生命在于檢測的質量和可靠性。隨著社會各界法律意識的增強,檢驗機構間競爭的加劇,社會對檢驗結果的公正性、準確性、服務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實施規范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在近年來得到很大重視。通過對人員、環境、設備、物資、信息等技術資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樣、樣品保存、前處理、檢測和數據處理等檢測的全過程處于受控狀態,確保最終結果的可信度和準確性,加強全過程的質量管理與控制,并持續改進,使檢驗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
全省衛生檢驗實驗室共91家,61家獲得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廈門、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機構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CNAS)。原省衛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質管辦,負責計量認證等質量管理工作,1996年獲得省級計量認證,2005年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2010年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2012年獲得食品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參加CNAS的35次能力驗證活動,涉及食品、化妝品、水及涉水產品等,參數80多項,滿意率為96.3%。還參加國家藥監局、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組織的質控考核。食品中黃曲霉毒素(4種)、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國際比對考核,均獲得“滿意”的結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監委和中國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質控考核和能力驗證,參加美國ERA水中菌落總數國際比對,結果為“滿意”。質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擺上重要議程。為提高衛生檢驗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舉辦疾控系統質量管理培訓班,同時組織開展實驗室間水質和食品檢測的比對工作,包括鉛、鐵、錳、氟、亞硝酸鹽氮、二氧化硫、菌落總數、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項目。省疾控中心組織了全省食品檢驗機構的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為微生物領域能力驗證提供者單位,組織全省108家食品檢驗機構(疾控、質檢、農檢、藥檢等系統)參加了菌落總數實驗室間比對。廈門、龍巖、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機構針對轄區內機構開展了外部質量控制活動。實驗室除了外部質量控制活動,每年均制定內部質控計劃,在理化檢驗中采用加標回收率、平行試驗、空白對照、實驗室間比對復測、陽性樣品重復測試等多種方式;在微生物檢驗中通過培養基質控、關鍵試劑驗收、陰陽對照等多種方式確保檢測結果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國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質量控制方案。
3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①開展能力驗證、實驗室比對和內部質量控制等質控工作的經費缺乏來源。②檢驗人員質量意識還不夠強,質量控制工作不夠規范,未能充分考慮從采樣到檢驗以及報告出具的全過程質量控制,質控措施的針對性不夠強。③體系文件規定與實際檢驗操作協調性不夠強,甚至脫節。④與質控工作相關的有關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暢通,物資保障不及時。⑤缺乏激勵機制,檢驗部門和人員參加外部質量控制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⑥質量控制活動覆蓋的項目不夠廣,未覆蓋到子領域,公共場所監測、有機污染物的能力驗證活動少。⑦對能力驗證結果的分析總結不夠,尤其是出現可疑或不滿意結果時,對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夠。⑧年度質控計劃落實不徹底,質量監督員和內審員在本部門檢驗質控中發揮的作用不夠。
4質量控制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當前質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無論是較之實驗室質量保證的需求、政府對實驗室監督管理的需求、還是對于新領域檢測技術的需求都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如引進智能化糾錯程序。利用統計技術對檢驗過程進行連續監控,對輸出質量的穩定性進行分析,對過程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等。針對重要的、薄弱的檢測項目,有計劃地組織、參加國內外的檢測比對和能力驗證,選擇性參加國際性比對活動。能力驗證的產品將由單一的食品、水質擴大到衛生檢驗的各個領域,如公共場所、室內環境和集中空調清洗相關衛生指標或者標志物。注重實驗室日常規范化的管理和開展內部質量控制活動,把外部質控所用的技術措施應用于日常檢測,減少質控給檢驗帶來的風險。努力提高實驗室質量控制水平,根據工作需要定期組織開展全省性實驗室能力驗證與比對活動,鼓勵參加國際性質控比對活動和獲得國家實驗室認可,推動縣級實驗室通過計量認證。規范檢驗檢測工作,規范檢驗人員行為,提高檢測質量,保證各項檢驗出證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促進質量控制考核工作標準化、常規化,以平常的心態同等對待質控考核和日常檢測工作,對于能力驗證結果不滿意時,應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學習質量控制先進技術,建立適合我省衛生檢驗實驗室間比對樣品制備的管理體系,滿足質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樣、樣品流轉、前處理、樣品檢驗、數據處理、數據審核、檢驗報告等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福建省衛生檢驗學科面臨的挑戰
1經費投入少、儀器設備不足
政府對衛生檢驗實驗室的投入明顯不如其它系統同類檢測機構,公共衛生經費中用于衛生檢驗的比例也較低,缺少專項工作經費。檢驗收費標準滯后,有償檢測服務收入低,不少項目是賠本檢驗。由于經費不足,導致各級疾控機構開展檢驗技術儲備、人員培訓和質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儀器設備是開展衛生檢驗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級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儀器設備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現象,省級機構雖然接近國家基本的設備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縣級機構達不到國家要求,這已成為阻礙和制約全省衛生檢驗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氣相色譜儀、蛋白質分析儀和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系統等儀器使用時間長、老化現象嚴重。旋轉蒸發儀、冷凍高速離心機和超低溫冰箱等常用前處理設備數量不足,使實驗室難于應付日益繁重的常規檢測和突發事件應急檢測。省級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測量儀、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快速檢測設備(Filta-Maxxpress)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儀等必要的儀器設備,使得水質全分析檢測能力達不到106項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檢驗檢測的高端儀器設備仍為空白。
2人才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檢驗人員數量不夠、結構不盡合理、培訓機會少,人員業務綜合素質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檢驗市場需求和國家對檢驗工作的要求。人員在開展新項目和掌握新設備方面面臨困難。人員年齡比例不夠合理,有的機構高齡職工比例較高,而有的機構則青年人員比例偏高。學科帶頭人、高水平領軍人物少;團隊協作意識不強,論文水平和質量待加強。對檢測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挖掘不夠。
3對衛生檢驗學科認識不夠
現代衛生檢驗對儀器設備、物資和人員投入要求越來越高。衛生檢驗工作如未科學合理安排和管理,將可能是投入多、產出少,這影響到決策層在經費、人員等方面的再投入。實驗室建設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輕軟件建設和管理,儀器設備使用和維護管理不到位,部門間條塊分割嚴重,資源共享利用難。部分設備利用率偏低,甚至長期閑置,產出低下,進而影響到設備的維修與更新。設備維修更新經費不足,大型儀器設備投入后,缺乏后期維修經費來源。在檢測能力建設上缺乏統一規劃,未充分考慮地區和需求的差異,應建設區域性實驗室,分工發展各自優勢的檢測領域和項目。
4學科發展不平衡,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不夠
檢驗人員多滿足于簡單按照國家檢驗規范或標準進行檢驗,方法驗證等研究工作開展少,對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夠。食品衛生檢驗研究較多,而公共場所監測、飲用水檢測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較少。衛生檢驗人員科研創新精神與大學、研究所等機構相比有較大差距,科研立項少,論文深度不夠,衛生檢驗學科建設重視不夠。綜上所述,就我省衛生檢驗總體能力而言,不論是儀器設備、質量控制水平、檢驗項目,還是專業技術隊伍,都難以滿足我省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福建省衛生檢驗學科的主要任務和對策措施
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工作方針,以人為本,服務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滿足社會需求。深化改革,實現疾控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與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術先進、服務便捷高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省內一流、全國先進的衛生檢測機構和工作機制,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務,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保駕護航。發展思路要正確定位、機制要創新,衛生檢驗部門本質上還是檢驗服務機構,在業務開展、服務、管理等方面應考慮社會第三方中介組織的特點,實現檢測的公正、準確、及時、科學、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適合衛生檢驗機構持續發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1增加投入、改善儀器設備和設施條件
當今檢測水平和效率已經越來越依賴于先進可靠的儀器設備,各級疾控機構衛檢經費都存在較大缺口,儀器設備更新、維修費用不足,基層食品安全檢驗工作下滑嚴重。政府部門要落實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切實增加投入,提高檢驗人員待遇,改善儀器裝備和設施條件。
2加強檢測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
衛生檢驗工作的技術性較強,人才是衛生檢驗學發展的關鍵。要培養和建設一支學歷層次高、檢驗技術過硬、管理能力強,具有事業心、責任感、使命感、職業道德高尚的檢驗隊伍是保證學科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要提早做好檢驗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重點著眼于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培養,鼓勵在崗學習,強化學科帶頭人作用和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隊伍,同時有重點地培養領軍人物,鼓勵課題研究和科研協作。爭取優惠政策和提高優厚待遇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從事衛檢工作。
3研究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公共衛生風險監測與評估亟需檢驗技術
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飲用水關鍵指標檢測方法研究,應用先進檢測技術,做好技術儲備,為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飲用水監測和突發中毒事故應急檢驗服務。針對我省典型公共衛生問題,開展自主檢測技術的開發,如貝類毒素、蘑菇毒素、劇毒鼠藥和易被誤用的劇毒中藥材和野生植物的檢測技術。開發適合于現場快速檢測的便攜式儀器或技術,滿足衛生監管監測工作的需要。加強對農藥與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環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違禁化學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監測與溯源技術及設備的研究。
4開展標準制(修)訂,為衛生執法服務
積極參加國家、行業和地方食品安全、飲用水等標準的制(修)訂,使已有成熟、較為先進的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牽頭制(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及衛生規范。鼓勵參加其他機構的標準制訂活動,通過方法驗證、比對等形式,來做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儲備工作,走出加快檢驗能力建設的新路。
5加強技術交流,促進機構間的合作協作
加強與其他行業、部門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強與先進實驗室的交流與合作,推進實驗室資源向社會開放。擴大國際間學術技術交流與合作,選派優秀人才出國進修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