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7 04:51: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園優秀美術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彰顯環境文化,顯性與隱性相整合
(一)、感知民俗文化
我園地處古城金州特殊地理位置,孩子們時刻受到民間文化的熏陶。我們帶領孩子們參觀了金州古建筑、金州小吃街,組織親子春游活動――爬大黑山,參觀響水觀、朝陽寺、唐王殿、觀音閣、卑沙城、關門寨等古建筑廟宇及古戰場遺址。我們開展了以“二園情 古城情 中華情”為主題的家庭攝影作品展和征文活動,共收到優秀攝影作品77幅,征文作品219篇,家長和孩子們拍下了古城金州秀美的山山水水,用優美的語言謳歌了家鄉的民風民俗,我們把這些作品編制成幼兒園民俗教育文集發放給每個家庭,孩子們觀看、觀賞、評論,充分了解了古城金州的風土人情,發現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萌發愛家鄉的情感,培養了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
(二)、創設民俗環境
孩子們不甘于欣賞現有的圖片,他們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于是在幼兒園里每走幾步你都會有驚喜地發現:有高高懸掛起的威武的龍頭,有多姿多彩美麗的花傘,幼兒園的走廊里垂吊著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風箏,大的是老師做的,家長做的,小的是孩子們自已設計制作的。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布置了富有古城特色的主墻飾,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有古香古色的古城、氣勢非凡的舞龍表演、各種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民間藝術工藝品、剪紙、繪畫、年畫……除了全園大環境的創設極具民俗特色外,各個班級也創設了“中國風”主題互動墻和各種特色活動區角。在欣賞區內有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工藝品、服飾、掛飾、建筑及節日圖片。在手工區內是民間美術的展覽及操作區,包括:折紙、剪紙、紙雕、編織、刺繡、泥塑及民間色彩、裝飾、傘畫及傳統水墨畫等等。同時提供民間美術作品,如:折扇、花傘、花鞋、花燈、各式風箏等,并為幼兒提供多種半成品材料:紙張、剪刀、針線、漿糊等供幼兒做做玩玩,鼓勵幼兒自由發揮,在玩中學、學中玩、玩所得。在表演區內設立小舞臺,懸掛多種京劇臉譜、各式服飾、樂器,準備了大量的表演道具。孩子們拿著自制的小樂器、穿著五彩繽紛的民族服裝,模特表演、音樂故事表演、音樂游戲、節奏練習…物質環境象無聲的教師,啟迪著每一個幼兒的心靈。
二、挖掘課程文化,傳承與創新相融合
(一)、篩選民間藝術教育內容,開展園本課程實踐
金州的民間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怎樣篩選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與孩子日常生活相關聯的、能為孩子們所接受的民間藝術內容呢?我們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總體構思幼兒園的課程體系,在民間藝術的眾多門類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如:民間文學(童謠與童話、傳說、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歌曲、舞蹈、樂曲、樂器等);民間美術(繪畫:年畫、版畫、印染畫;手工:刺繡、剪紙、泥塑、扎染、中國結等),民間戲劇(京劇、皮影戲、木偶戲等),對幼兒進行系統的民間藝術啟蒙教育。我們遵循“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從民間文學、民間游戲、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四個維度,采用“以一個教學內容為主題中心,多種教學形式橫向同構,小、中、大班教學內容在同構的基礎上縱向螺旋上升” 的內容編排方法,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教育的主題內容。幾年來,我們努力構建了各年齡班民間藝術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收集和創編民間教育主題54個,活動案例340多例。
(二)、開發與生成園本民間教育課程
在幼兒民間藝術教育課程主題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我們不僅認真實施預先設定的教學計劃,同時也注重課程的開發與生成,鼓勵師幼彈性靈活地執行計劃。我們根據幼兒的經驗、興趣與思考,生成了主題活動“民族村”。經過調查我們和孩子共同發現金州區居住著32個少數民族,造就了金州文化的多元化。為了幫助孩子們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班師生創設了不同的民族風情區,有:滿、漢、藏、朝鮮、蒙古……展示民族的地理、文化、服飾、飲食和風土人情。在大二班的“滿族餃子館”里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親手包起餃子,其樂融融。在中三班的朝鮮族風情區中,小朋友們和朝鮮族家長學習朝鮮壽司和包飯。大一班正在進行的是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制作和服裝展示,在大三班的漢族風情區中,孩子們興趣盎然地玩起了皮影戲……每個班級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方式來演繹著民族風情,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吸引著孩子們。在每月的游園會活動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每個班級的民族風情區去參觀、瀏覽、游戲、品嘗美食,體驗著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
例:“民族村”活動內容與流程:
漢族每年的傳統節日都是以民間藝術形式來展現的,舞獅表演、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扎彩燈都會讓孩子們看得眼花繚亂,尤其是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州龍舞,它變化多端,神奇而富有魅力,更是讓孩子們看得流連忘返。我們充分利用這個優越條件,和孩子們一起搜集金州龍舞資料;參觀龍舞基地;觀看龍舞表演;觀看金州獨具特色的百花會;觀賞社區民俗風情表演;創設獨具龍特色的教育環境。為了節省資金,幼兒園購買了竹子、薄白布、紅綢布、臘木桿、線麻,鋼絲、線繩等做龍的材料,邊琢磨邊反復操作,開始制作小龍,老師們用藤條編織龍頭的框架,利用休息時間縫制龍身、描畫鱗片。2005年,幼兒園組建了由44名幼兒組成的第一支幼兒舞龍隊,師生每天帶著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到舞龍的活動中,并請來金州龍舞第七代傳人李成家爺爺教孩子們學習舞龍,從開始簡單的龍擺尾,到后來的盤龍、行龍、龍出海……開始的時候孩子是既好奇又興奮,可隨著訓練強度、難度的增加,有的孩子手磨出了水泡,有的孩子胳膊累酸了,有時候要為了一個簡單的倒龍把動作重復上無數遍,可是孩子們在困難面前從來沒有退縮。為了讓舞龍活動更適合孩子,讓龍的精神深入到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舞走入了孩子的課堂。教師從五大領域出發,讓幼兒通過感知――表現――交流――創造綜合性地了解龍文化。教師運用了游戲化的方法,創編瑯瑯上口的歌謠,讓幼兒感知舞龍活動,幫助幼兒貫穿理解舞蹈動作、利用廢舊材料制成龍道具讓幼兒進行練習。如用童謠:“小手握一握,小手攥一攥,小手轉一轉,小手舉一舉,小手握好了”來教幼兒正確拿龍把。用“右手高左手低,伸直胳膊舉起來,我學大風刮一刮,然后放下來;跺跺右腳跺左腳,兩叉畫麻花,向左轉來向右轉,然后停下來”來教幼兒龍舞的基本步伐。用“小金龍,真可愛,飛上飛下真歡喜,尾巴像小魚兒,一甩一甩真好笑”教幼兒學習盤龍動作等。教師將盤龍、行龍、龍出海、大波浪、龍抬頭、龍擺尾等基本龍舞動作貫穿在音樂活動中進行,教幼兒創編龍舞。如:在舞蹈《夢龍》的創編中,我們就采用了大班幼兒設計的小龍和荷花嬉戲的情節,舞蹈中因為增加了這一情節而變得更富有童真、童趣,幼兒也在創作舞蹈的過程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從中收獲了快樂和自信。二園老師也刻苦學習金州民間舞蹈,將具有東北地秧歌風格的舞蹈動作巧妙地融入到舞龍的技巧當中,創編了獨具魅力的幼兒龍舞。孩子們越來越喜歡舞龍了,走進幼兒園里你經常會看到孩子們在做龍、畫龍、制龍,舞龍……這系列化的活動如一股甘泉滋潤著孩子的心田,古老的龍舞在孩子們這里傳承和延續,“龍舞”這一枝獨秀,帶動了二園滿園春色。
三、豐富游戲文化,實踐與改編相結合
(一)、挖掘民間體育游戲,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玩是幼兒的天性”“要發現、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可見,游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自由快樂的象征。因此,在開展幼兒民俗活動中,我園把民間體育游戲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來開展。
在挖掘民間體育游戲時,師生、家長一起收集素材,民間采風,網上查詢。把自己小時候玩過的游戲的名稱、玩法、規則和所需材料一一詳細記錄下來,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匯集到一起,《跳房子》、《踩高蹺》、《編花籃》、《滾鐵環》、《跳橡皮筋》……等一系列民間游戲,展現在大家面前。我們把搜集整理的各種民間體育游戲,根據各年齡班的特點,對難易不同的民間游戲進行分類,通過實踐,總結了各年齡班幼兒喜歡的戶外體育游戲:
(二)、在游戲實踐中我園對已有游戲素材進行改編、創編。
為使游戲的改編與創新更能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的發展需要,收集到每一則民間游戲,我們對內容、情節、規則及所相配的兒歌、童謠等都要進行分析,對每個游戲的改編與創新都反復揣摩、實踐,進行游戲的可行性研究,賦予新的內容、含義,使之與時代精神、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相適應。這些改編分為以下幾種:
1.對一些游戲中存在危險因素的材料進行了改進。如:發展幼兒投擲、投準能力的“打瓦”游戲材料,以前就地取材的材料是瓦片和石頭,但這些材料對幼兒來說都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再者,就目前城市幼兒來說,這些材料也非就地取材。因此,我們在進行這項游戲活動時,本著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幼兒自主選擇和激發探究意識的角度,投擲物就為幼兒提供了裝有沙、米粒、瓶蓋等各種材料的沙包,目標物就提供了積木、木片、紙板及布制的動物玩具。孩子們對這些來源于他們生活中的材料充滿著探究的興趣,從而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
2.對一些脫離幼兒生活的、幼兒不易理解的游戲中的兒歌進行了改編。如:發展幼兒圓圈跑能力的“拾棉花柞”游戲。幼兒對“棉花柞”這個脫離他們生活的植物的概念不了解,對兒歌中的方言不了解,自然就削減了對游戲的興趣。對于這種游戲中的兒歌,我們就選擇了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進行了兒歌的再創編,同樣保證了原有游戲的教育價值。
3.對一個游戲創新多種玩法,從而保證幼兒對游戲興趣的持久性以及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如:發展幼兒直線跑的“小孩真貪玩”游戲,我們在發展直線跑的基礎上還設計出了發展幼兒鉆爬能力、跳躍障礙能力、合作協同跑能力等多種系列活動,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教師對一些民間體育游戲進行創編與改造,巧妙地運用,民間游戲的資源不但沒有浪費,還讓民間體育游戲更加適合幼兒,使民間體育游戲又增添新魅力。
在有意識為孩子創設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中,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活動中,二園的孩子體驗了成功,感受到民俗活動帶來的喜悅,二園也在不斷探索過程中積累了幼兒園的園本課程。先后創編了獨具魅力的幼兒龍舞,形成了兒童化幼兒龍舞教育方法和內容,匯編了音樂節奏樂的優秀教案,并編寫了幼兒園音樂節奏樂教學的園本課程。教師制作的民俗玩具《小金龍》在全國幼兒園自制教玩具評比中獲獎。我園連續兩年參加了全國音樂教育研討會,老師執教的音樂教育活動《滿童樂》、《夢龍》在大會上觀摩和交流,活動案例和專家對活動的好評屢次刊登在學前教育和幼兒教育上,教師的論文、活動設計、案例也多次獲國家級、省市區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