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05:00: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意識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憂患意識創新意識社會責任
二戰結束以后,日本在戰爭的廢墟之上,僅用了二、三十年時間,就實現了經濟高度成長,迅速崛起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期間,日本一群優秀的企業家帶著他們的團隊,以其雄厚的實力和獨特的經營方式,取得讓世人為之驚嘆不已的巨大成功。20世紀80年代,美國眾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紛紛研究日本經濟發展的奧秘,指出日本企業發展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企業有適合自己本國的企業文化,而本田技研的巨大成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俗話說: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能挖掘潛力,發揮潛力才有了高效率和高回報。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把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注入于企業的競爭機制之中,使本田人自覺地勤奮學習,不斷開拓創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本田的兩大基本理念
1.“人間尊重”理念
日本企業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以人為本。本田公司的“人間尊重”理念即尊重每一個人。本田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從而激發員工對工作的滿腔熱情。本田的所有員工沒有職務稱呼,一律用“さん”相稱,也不需要員工對公司有任何承諾,也無派系之爭,讓員工在一個和諧輕松環境之中工作。本田宗一郎的名言“為自己工作”就是高度尊重個人精神的具體表現。本田公司用“自我申請制”來安排、調動人員,使每個人有自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方向的權利。
2.“三つの喜び”理念
“三つの喜び”(買う喜び売る喜び創る喜び)理念即購買之喜悅、銷售之喜悅、創造之喜悅三大理念。通過企業的各種活動,使購買商品的人感受到購買之喜悅,從事商品銷售的人感受到銷售之喜悅,從事開發新產品及一系列企業活動的人感受到創造之喜悅。這三大理念體現的就是讓顧客滿意、高興。與此同時,也讓企業員工把工作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去做,使每位員工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本田公司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成為世界汽車市場的一個強勢品牌,正是因為這種購買之喜悅、銷售之喜悅、創造之喜悅三位一體的文化交融,使本田公司贏得了顧客、贏得了市場、贏得了每個本田員工的心。
二、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
1.注入憂患意識,增強企業活力
對于企業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本田高層領導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工作長期固定不變,企業中有些員工多少會產生惰性,缺乏一定的敬業精神、必要的戰斗力和競爭力。如果維持這種消極狀態,就會嚴重影響公司的整體發展。其實這些員工并非是庸才,只是在疲勞期時缺乏一定的活力。所以本田公司每年會從外部“中途錄用”一些年輕有為、實力強的人才,實施讓這些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過人學識,來調動一般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只有外來的壓力,才能讓員工感受到競爭氣氛,才會有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才能使使員工充分認識到面臨的困難,積極調動員工學習各種技能的主動性,使員工洋溢在學習干勁足、創新意識強的工作氛圍中。
2.建立各種有效機制,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日本是個資源極其貧乏,并時常飽受地震、臺風、海嘯等威協的島國。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日本人清楚地認識到只有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個人才能獲得的生存、發展的條件。因此,這種不利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和創造性。
本田公司為了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建立了各種有效的激勵機制。
(1)建立合理化建議制度
經營者是靠人來進行,所以經營者要信任員工,實踐“新的人道”。本田公司自1953年起就制定了合理化建議制度,凡優秀的合理化建議,本田公司不僅在精神上得到鼓勵,還給予免費出國旅游的物質獎勵。(2)設立員工設想工作室
本田公司鼓勵員工可以“異想天開”,而給予員工一定的自由創造環境,其中員工設想工作室就是給普通員工提供了一個把設想具體化的平臺。員工在不違背公司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開發、創新,并且在一定的范圍內也許員工犯錯。
(3)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團隊
現代化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既有創新意識又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為了發揮員工最大限度能力,公司不僅給創新員工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持,還為創新員工提供必要的人手,同心協力共同去開拓創新。
本田倡導“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活動理念,讓員工在思想上精神上感受挑戰夢想的最高境界。
三、本田企業文化的借鑒意義
本田文化一直強調“喜び”(快樂、喜悅之意),本田文化賦予個人的是更多的職責和信心,這種方式有助于本田公司保持年輕和富有活力。同時在全球戰略、產品概念以及可持續使用的資源等方面本田公司堅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加快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特別是近幾年來,有一些中國企業已進軍國際市場。但是相比之下,由于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起步較晚,在企業文化定位和經營策略等方面還十分模糊,大部分企業在企業文化理論根據和規范實證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員工還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意識與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與實踐的能力,因此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加入WTO之后,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競爭,企業生存、要發展一定要靠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內涵豐富的企業文化,所以中國企業借鑒優秀企業的文化的意義十分重大。
1.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環境創造出適合于自己的企業文化同時,在合理界定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積極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優化企業員工的創造環境,全面促進企業和諧發展。管理者要抓住多種機會,利用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去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使每個員工始終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并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
一個企業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就應該努力把企業建成學習型組織,讓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把學習當作是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并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檢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此外,還應該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規范來加強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合作意識,以便充分調動每個人的創新欲,形成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大合力,盡可能把員工培養成一專多能的、適合于當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2.要營造適合于人才潛能發揮的環境和企業文化。良好的工作環境是人才潛能發揮的劑。經營者要為員工創造一個相互理解、精誠合作的良好和諧關系,從而使每個員工都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崗位上。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員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開拓創新。
強將無弱兵,名師出高徒。教師對文化意識的認知,決定了如何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在思想與文化上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了,在教學中就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熟悉和了解英語的文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才能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中西的文化差異及文化背景知識,樹立學生的文化意識滲透。
二、激活教材內容,滲透文化意識
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依然是以使用教材為主要方式,如何靈活的激活教材內容,輕松的駕馭教材,補充并拓寬教學資源,是提高和培養學生們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核心方式,它滲透于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傳授有關西方國家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其文化的感知,從而準確地把握好漢語和英語。
(一)通過詞匯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最活躍的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授詞匯的同時介紹其文化意義。如在Doyoulikeanimals?一課中,大多數的學生喜愛動物,所以教師在講有關動物的詞匯時適時地向學生滲透一些文化意識。英語中dog,在西方國家,它被認為是人類的朋友,甚至被當作寵物、孩子來養,所以才會有“Loveme,lovemydog”一句諺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是個帶有批判意味的詞,如走狗、狼狗不如的東西,等等。還有詞語的搭配,也有著迥異的文化差異。有些詞語英語中只用一個詞,而在漢語中卻有豐富的詞來表達。比如,Canyouplaytheguitar?一課中,英語中的play,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thepiano、playtheviolin、playchess、playthetape.等等,漢語卻可以用不同的字眼來翻譯。如“打”籃球、“踢”足球、“彈”鋼琴、“拉”小提琴、“下”棋、“播放”錄音等,所以教師應該多多發掘類似的詞匯,這樣不僅將文化知識滲透在教學之中,更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異域的廣博的英語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增強了英語的綜合能力。
(二)在語句和對話中滲透文化意識
初中英語課本中SectionA部分中多是一些簡單的語句和日常交際用語,在課堂教學時,除了要掌握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外,還應該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注重文化意識的滲透,避免交際中出現誤解。比如,漢語中無論是年長還是年幼,我們都可以詢問對方的年齡,而在說英語的國家,卻應該避免問及他人的年齡,尤其是在與女士或中老年人交談時,應盡量避免問他們的年齡,對于收入、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問題也應避免談及,因為這些被認為是個人隱私(privacy),不宜當成話題來談論。只有學生們了解兩種語言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充分運用環境,為學生營造文化氣氛
有位語言學家曾指出語言是在交際的內在的文化環境和外在的交際環境中得以運用的。因此對于學生們而言,他們的文化環境則是通過課內和課外兩大環境而體現的。
(一)利用課內教學環境
知識的延伸可以從各個方面開展,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都可以滲透著中西的文化意識。如教室的墻壁兩側除了中國的名人警句也可以適時地掛上Allforone,oneforall——4Dumaspere等英文版的名言警句。班級走廊處的宣傳板,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教師都可充分利用這些板報對英語文化進行宣傳,讓每一面墻壁都滲透著英語文化的氛圍。常用的英文美文,習慣用語和名言警句,英語詩歌和小幽默等都可成為版面的素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英語手抄報,內容豐富,積極新穎的一些填字游戲、英語謎語等不僅會吸引本班學生的觀看,還會吸引其他班級學生的駐留一觀。在以無聲勝有聲的濃郁文化氛圍中,讓學生感受西方國家人們的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知學習英語文化的熱情,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英語的語感能力。
(二)利用課外環境的延伸
環境吸引人,文化影響人,習慣造就人。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以課外的空間,為培養學生學生文化意識和感知而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無意識地暢游于西方國家的文化氛圍中,滲透文化意識。因此抓好校園的文化宣傳,讓學生了解西方國文化則在潤物細無聲悄然展開。在學生們必經的教學樓兩旁張貼英語校規校紀或英語的名人名言簡介,宣傳欄里張貼生動有趣的外國名人的勵志成才的故事等,課間播放一些英語的鄉村民謠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濃郁的異國風情,讓學生耳濡目染英語國家的文化。校園廣播是我校進行文化宣傳的重要工具,因此英語廣播也可以成為營造宣傳英語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通過英語廣播可以將西方國家的文體活動介紹給學生,教師也可以和小廣播員們一起收集有關各項國際體育比賽的資料,通過廣播進行介紹。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體驗異國文化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边@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各種語言實踐的機會的同時,還要設法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創設多彩而新鮮的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從而學以致用、講自己融入到相應的文化氛圍之中,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感受性和鑒別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同為同月份過生日的學生舉辦生日聚會,在平安夜組織學生聚在一起吃蘋果,唱英文歌曲,圣誕節安排學生布置教室等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真實的主題活動,感受西方的不同文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零距離”地接觸英美的朋友,或者直接與外教老師面對面的用英語交流,組織學生觀看特色純正的英語電影或錄像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一、高中英語教育文化意識的培養的要求
文化培養意識是指在學習一門語言中,對語言背后文化的交流與溝通。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溝通最為主要方式,而不同的語言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識。英語學習與交流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學習,一種文化的交際形式。每種語言都擁有著一定的文化屬性,同時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語言的差異即使文化之間的差異,思維與理解方式的不同使得在對語言的理解中,產生混亂,即英語學習中的語言障礙。在英語學習中,我們必須使得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思維存在于同一的文化層面,而不是以中文的思想去看待英語,使得學習到的只是表象中自我封閉理解的語言形式。
在高中英語教育中,作為一名老師要想真正去培養學生的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得其學習的外語可以與他人進行順利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具有文化意識的培養性,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以流利的交流和構圖去避免因背景不同的文化意識障礙。
而從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文化意識是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也是語言交流能夠順利達成的首要條件。因此,作為高中英語老師應該重視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不僅僅是應付考試,而是深層次了解使用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經濟等多個方面,了解英語語言環境下的文化與中文相比的不同之處,善于比較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從中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完成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策略
高中英語教學中,最為主要的書籍就是標準教材,這是學生接觸的作為重要的書籍,如何在考試為主體的教育中,去傳播文化意識,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向。在高中教材中許許多多都涉及介紹西方的文化,反應了文學飲食風俗習慣等差異,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具體的思想生活觀念中的差異,并且可以自己對比分析,從對比分析中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一門語言背后的歷史性與故事性。
高中英語學習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無法脫離課本的重要性,而老師的教學也尤為重要,在講授的過程中,以課本具體內容和思想觀念進行對比,如中外對待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的態度,中外吸煙的態度,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這一種貼近生活,理解生活的狀態,使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去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這是一個極為具體的方法,而這種教育方法則強調了老師在教育中對學生的授業。在課堂教育中加深不同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除此之外,老師也應該運用必要的教育器材,如多媒體器材等,給學生放映一些有意義的英語電影,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可以以更為輕松的狀態繼續學習。另一方面通過聽、說、讀、寫多種渠道學習英語知識,更易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深入其中,更為深刻的對外國文化產生積極認識和理解。
作者:林慧文單位:江蘇省盱眙中學
一、高中生議論文思維意識激發的可能性與現狀
高中生心理特點與議論文思維意識相契合。高中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求知欲旺盛,有較強的評論意識?!帮L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確實到了一個認識自我、思考未來(內察與外?。┑碾A段。會被外界的一事一物而吸引,對社會各方面的關心程度增強。在認識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往往也有積極的回應。
“不動腦子的假大空作文”是怎么形成的?高中生議論文思維意識往往呈現厭棄繼而應付的特點。高中生拒絕的往往是無法陳述主見(沒有能力清晰表達)、陳述主見無法得到認同(或理據不足或自身認識確實有局限)的痛苦,主觀錯誤地認為老師讓我寫的都是我不想寫的(我有能力寫好的、有心關注的與作業、考試無關)。是的,有不少學生的隨筆寫的很好,卻無法寫出老師要求的“好作文”,自卑的學生說“我不會寫”,自信的學生說“我不擅長寫”。應付的是讓他們生厭的“有形的”“目標明確的”系列的“議論文”寫作任務。當“學寫”完全成了形而上之物,追求如浮塵般的表象與末節,漸漸死寂的是如火山般涌動的青春的思考與表達的沖動。
二、議論文思維意識的激發與文體定格
議論文思維意識的覺醒實質上就是文體意識的覺醒。學生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寫作指導重在激發表達的潛意識。
什么是議論文思維意識?即我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并極力陳詞說服。什么是“議論文”的文體意識?文體意識是對文體本質的把握。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注重以理服人,嚴密清晰的分析推理,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可以簡化理解為表達一個觀點或一種態度并用論據來闡述理由。兩者訴求相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議論文沒有統一的范式,以固定的模式來為文體定格的方式是僵化的、不科學的文體定格方式。
三、高中生議論文思維力當著力提高
高中生心理特點與議論文思維力不相協調。1、思維的動蕩性,評論的不成熟性。高中生思維敏銳、獨立而有批判性,但還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事物的另一面,容易偏激、迷惘、忽左忽右,不知何去何從。2、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往往未嘗試換位、多角度思考。思考的動機層次提高,對權利的需求多于對自身的義務、責任和實際行動的需求。結果會出現自我內在與外在的心理沖突,有牢騷等消極情緒。
面對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信息時代,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還缺乏對客觀事物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自身較為完善的道德、價值觀念,缺乏較為準確的判斷、甄別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誘惑,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進而影響自身對生活、對學習、對老師、對社會的看法,所以,高中生當著力提高議論文的思維力,這是議論文能力提升的關鍵。
四、議論文思維張力的共性構建與文思開闊
議論文思維張力是源于思維意識生根后的枝繁狀貌,思維的繁枝伸展,茂葉叢生的百花園才能形成。議論文思維張力的共性構建有兩大層面。
(一)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的抽象邏輯層面進行分析、評論,即通常所說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層面。與通常主張不同的是,它的思維意識是有張力的。它可以是俱到式的邏輯,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樣”。比如“嘗試”這個話題,由“什么是嘗試”到“為什么要嘗試”再到“怎樣嘗試”。也可以是選擇性邏輯,如選擇其中一個邏輯層面或某兩個角度(可以由表及里縱向式,可以多側面橫向式)。比如“幸?!边@個話題,選擇“是什么”這個角度探討“什么是我們理解的幸福”。也可以是任選擇其中二個邏輯層面組合,比如“中國夢”,可以從“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實現中國夢”到“我們如何可行地實現中國夢”。它甚至可以有“倒序”的可能,比如“低調”這一話題,主體部分充分論述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等,但在最后適當地交代一下文中所倡導的“低調”在新時代的內涵也是可以的。這樣的邏輯思維呈現多樣性、變化性,富有思維的張力。
(二)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從其所涉及的自然、人生、生活、社會等生活的感性層面切入進行分析、評論。當然,四個層面還可細化至更小的切入點,比如“社會”這一角度可細分為“政治、歷史、文化”等等;“文化”有包括“教育、科技、文藝、道德、宗教”等等。比如“低調”這一話題,從各個不同的領域去探討自會五彩繽紛、精彩紛呈。還有,感性生活層面的切入依然可以借助抽象邏輯層面來縱向建構,如“學習生活的低調是什么狀態”,“有什么意義”,“如何保持學習的低調”。也可以從生活的感性層面橫向式建構,比如由蘭、梅內斂之風骨,淡遠之風韻,到人生的格調淡遠、沉潛。也可以是批駁式的時評體,如當今社會精英式的家庭教育,辨證式批駁,欲抑先揚是批駁,深入生活,理性反思。
五、思維路徑的建構與作文模式的建構的區別
思維路徑的建構的開放是過程體系,作文模式的建構是閉合的終點歸結。學生的感受不同,前者是靈魂雀躍的靈動,后者是思維機械的填塞。前者“我思故文來”,后者“文在我故來”。前者寫作的主動性強,后者寫作的被動性強。
本人目前正在移動實習,論文要結合在移動實習的經驗來寫,再根據空乘專業展開來寫。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服務人員
研究意義和內容
一、研究意義:什么是服務?服務是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從中受益。服務意識則是能自學地、主動地、發自內心地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有經濟價值的勞動。
通過此次論文設計,我更清楚的了解到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服務人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學習和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對于顧客,我們不能要求對方做什么,相反還要積極了解對方的需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從自己身上找出不足。這樣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在積累的基礎上再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尋求新的服務方法,更好地把握和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相信,通過不斷的創新和積累,我們的服務觀念一定會有大的飛躍,我們的服務定會展現另一翻風貌。并帶來客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果。
2、何謂與時俱進
職業道德,服務意識,組織紀律等隨著時代潮流而不斷的求進步。
二、研究內容:
1、首先了解論文題目,懂得其中的意義(與時俱進及服務的含義)。
2、分析當今時代服務的特殊性,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之間的關系,與時俱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闡述在服務觀念及服務技能方面如何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服務人員。
4、最后進行總結,得出此次論文設計帶給我們的啟示及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網上收集、課余實習等方式,以分析、舉例、比較、總結等手段進行課題研究以達到目的。
四、研究成果:論文
五.參考文獻
有關一些服務類的書籍
指導教師意見
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工作實踐,確定論文的選題,該論文選題角度合理,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以進行論文的撰寫。
指導教師簽名
年月日
以上只是開題報告的格式,內容大致符合要求。
以下是老師對開題報告的回復
,你好!
論文修改提綱已列好,請照這些要求開始寫論文,論文初稿在3月x日前發給我。
論文題目:淺談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服務人員
一、緒論:
1、什么是服務?服務是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從中受益。服務意識則是能自學地、主動地、發自內心地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有經濟價值的勞動。
2、何謂與時俱進?
二、克服安于現狀的思想
1、克服安于現狀的思想
2、加強業務學習,合理調適知識結構
三、努力提高服務能力(詳細舉例論證)
1、進行傳統服務能力的再教育(結合你現在的實習內容)
2、培養創新能力
3、用優質服務贏得顧客:樹立禮儀意識,使用文明服務用語,言行舉止彬彬有禮、落落大方。
四、結論。再次闡述如何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服務人員,呼應中心論點。
寫論文的中心論點不能走題,每一個分論點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舉例論證,要結合自己的實習情況和自己的所見所聞,或借鑒別的案例來求證。不能空寫大篇空洞乏味的文字充斥論文。每一個段落必須用自己的語言連接,每部分要有過度句子(承上啟下),在每一部分論證過程中要能自圓其說。
2008年1月20日
以下是我自己找的有關空乘服務方面的要點
2、關于民航服務理念
3、乘務服務的現狀及對策
4、影響民航服務質量因素
6、某航空公司服務體系分析
7、服務心理分析
8、如何做一名優秀的乘務員
10、如何培養空乘人員的親和力
11、如何培養空乘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
12、空乘服務的發展方向
13、優秀的空乘人員的素質
15、飛行中危急事件處理
16、空乘服務與乘客文化
17、航空公司文化
18、空乘服務技巧
19、個性化服務
20、特殊乘客服務
21、國內外空乘服務比較
22、未來航空服務的發展趨勢
23、關于空乘服務人才的培養
24.試論航空公司客艙乘務員應具備的禮儀規范
25.淺析如何打造高品質的客艙服務
26.試論規范的乘務禮儀對打造航空公司品牌服務的重要意義
27.論規范的乘務禮儀對客艙服務質量的影響
28.如何提高航空公司對航班延誤的后續工作質量
29.航班延誤的原因剖析
30.論“人文關懷”精神在民航服務中的應用
31.關于民航機艙餐飲、娛樂休閑等配套服務的滿意率調查
32.淺談提高空乘服務質量的對策與方法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論文關鍵詞: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關概念解析
1、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主要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認同包含了民族關系的認同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關系認同是針對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而言的,這種認同主要來自于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界限劃分;民族文化認同指的是在一個民族發展中,一種文化體系以民族為載體,而民族以文化為聚合。
2、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 形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
二、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的維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國學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認同的三個維度,來探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們的民族認同情況。
1、民族身份的認知:包括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的認知
湘西州是有著四十三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盡管這里有著不同的民族群體相互雜居,但是這里的人們對于自己民族歷史傳統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認知度卻依然十分強烈。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所居必擇高居”的居住傳統;湘西苗族的民族認同更加是能夠通過當地至今仍保留下來的“落洞”、“趕尸”、“種蠱”三大習俗來體現。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湘西州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是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的。
2、民族歸屬感:通過民族群體內部的團結情況和對本民族之外的群體的接納與排斥情況來了解該民族的民族歸屬情況。
教授曾指出一個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會增強自我的族群意識和群體歸屬感。由于湘西州是個多民族社區,在這里居住的人們每天除了要與自己本民族的人們相處共處之外,還要與當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與其他民族的人們的交往過程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當地人們的族群自我意識會有所增加。
3、行為卷入:包括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偏好、社區或民族社團參與情況等。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主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僅要參與自己本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活動,還會積極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動,這些人們在參與其他民族的節日活動的時候,更加意識到和珍惜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貴性。例如在湘西州境內,土家族的擺手舞不僅是當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舉行盛大的晚會的時候,來自周內的各個民族也都會參與在其中。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現狀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個傳統型的多民族社區,那么在這樣一個社區的各個民族之間就免不了相互之間的交往與接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這樣也勢必會使得在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會與單一的民族社區有所區別。
1.多民族社區內的民族認同較為強烈。
在上面介紹民族認同的維度的時候,我們都已經講過了,在多民族社區內,各民族的人們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會增強對本民族的民族記憶和歸屬感,從而會導致各民族的民族認同有所增強。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內,盡管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會增強各自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但是并沒有出現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結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在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還都是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區內的國家認同存在很大的對比性。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國家認同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認同的對比性,在這個多民族社區之內,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社區內部的一些政策決議必須要公平公正,否則,很容易引起社區內各個民族之間的不和諧狀態。如果州內的政府只是單純的給予土家族人民一些優惠政策,而忽視其他民族,那么這樣的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會在這些民族的心理產生對比心理,這樣一來,他們的國家認同度會大打折扣。
四、余論部分——民族政策的文化隱喻問題
我們國家目前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這些被國家化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會給予很多政策上的照顧??墒?,這些被國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帶上“自治”的頭銜,其帶來的文化隱喻就是代表著“落后”和“貧窮”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這些地方在從國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卻又使得很多市場投資機會白白流失,因為很多市場投資者是不會在落后不發達的地方進行大規模投資的。
關于如何解決民族自治地區文化隱喻所帶來的問題,在這里提供三種解決途徑,希望與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討。(1)對少數民族地區取消自治稱呼,而同樣的享有政策上的優惠。(2)深入研究與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地區文化品牌的旗幟飄得更遠。(3)調整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化敘述,比如說“貧窮”、“落后”這些用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的詞匯,在今后的官方敘述中盡可能的少出現。
參考文獻
[1]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3]寧騷.民族與國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M].民族出版社.2007.
[5]孫桂香.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學.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動試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6]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M].民族出版社.2003.
〔關鍵詞〕法律學術論文;英漢對比;引言;體裁;語步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3)02-0203-06
一、 引言
隨著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展和程度加深,中國與國際法律界的交流與日俱增,相應地,學術論文也成為中外法律界探討各種熱點問題、交流信息、完善法律制度、解決法律爭端的重要途徑。就一定層面來看,要讓我國法律研究走向世界,得到國際學術界同行的認可并占有一席之地,當務之急是在國際重要的學術刊物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因此,了解中英文法律論文的寫作差異,掌握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是法律研究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引言作為論文的開局部分,以簡短的篇幅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目前的研究熱點、存在的問題及文章的研究意義,從而引出本文的主題并激發讀者對本篇論文的興趣。因此,引言對正文起到提綱挈領和激發閱讀興趣的作用,在整篇學術論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目前法學界對法律類學術論文中引言的研究則尚顯不足,而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探討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的研究更是極其稀缺。鑒于此,本研究采用語料庫方法,選取30篇中外法律權威學術論文,修正了體裁分析的框架,對比分析英漢法律類學術論文引言,旨在準確地描述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并探討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原因,借此喚起國內法律研究者對英文論文中引言寫作的規范意識,促進我國法律學者在國外權威法學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二、理論依據
體裁是以交際目的為導向的交際事件,具有其話語社團公認和遵守的圖示結構,并且對語篇的內容和形式起著制約作用?!?〕它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可辨認的交際事件。在建構語篇時,人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需要的慣例。 〔2〕而體裁分析方法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產物,它綜合了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交際目的與策略技巧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語篇分析從描述擴展到解釋,不僅考慮社會文化因素,而且考慮心理語言因素。〔3〕
引言也是一種具有特定框架的體裁。為了分析引言的體裁結構,Swales提出了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型。該模型包含三個必需的語步(Move),而每個語步包含若干可選擇的步驟(Step)來實現語篇的交際功能,如語步一(Move 1)中包含三個步驟:指出研究重要性 (claiming centrality) ,概述主題(making topic generalizations)、評述以往研究(Reviewing previous re-search)。雖然CARS模式是分析論文引言結構的有效模式,但學術論文的多樣性必然導致引言的體裁多樣性,例如軟件工程學科論文引言的某些新語步,如定義術語、舉例說明等,無法在CARS模型中找到對應?!?〕而在不同學科的論文引言里,某些特定的語步,具有獨特的語篇功能和位置?!?〕
筆者在分析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的引言語料時發現,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的引言在回顧文獻、通報當前研究和介紹論文結構這三大語步的寫作規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更深層次的討論,本研究將它們作為單獨的語步列出。同時,筆者也發現英文引言中的一些步驟,如定義關鍵術語,陳述當前研究,陳述主要計劃,概述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假說和研究價值等,在CARS模型中找不到對應。因此,本研究將新步驟加入了CARS模型里,結合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特有的語步,以及CARS模型里缺少的語步和步驟,修正了CARS模型,提出了英文法律類學術論文類CARS模型(見表1)。
三、研究現狀
在當今國際學術界,體裁分析已被廣泛應用于許多領域,其中包括對某一特定學科的英漢論文體裁對比研究,發現某些特定學科論文引言里包含了CARS模式沒有的一些重要步驟,如定義術語等;〔6〕一些學者從修辭策略的角度,對某一特定學科的跨文化跨語言論文引言進行對比研究;使用體裁分析理論比較同一學科不同領域的論文的引言結構也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焦點?!?〕這些研究豐富了體裁分析理論,完善了CARS模式,也揭示了不同交際目的下引言寫作的多樣性。
在國內, ESP教學,寫作和翻譯研究,〔8〕以及學術語類語篇的模塊標注〔9〕等領域是體裁理論研究的焦點。與法律學術論文的相關問題也引起了學者的廣泛探討,其中有對法學論文各部分寫譯規范化的探討,〔10〕也有對當前法學論文現狀和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研究,〔11〕以及對英漢法律語篇和語言差異的研究〔12〕等等。這些探索性研究對體裁分析的應用與拓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對國內法學研究的反思并推動其發展。
縱觀以上研究,雖然它們從不同方面對法學論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多數是從理論論證,沒有進行大量實例驗證,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而且這些研究多集中于中文法學論文,對比中英文法學論文的研究涉及甚少,對于幫助國內法學學者了解國際法學刊物的寫作規范作用有限。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國內外法律權威學術期刊共選取語料30篇,創建共計30240字數的小型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語料庫。英文期刊包括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Computer Law and Security Review等。中文期刊包括《法學研究》、《現代法學》。運用英文法律類學術論文CARS模型,對30篇英漢法律論文引言中的語步步驟進行人工標注,用AntConc軟件提取,歸納各語步及步驟頻率分布特征,總結英漢法律論文中的引言語步分布以及實現形式差異,并深入探討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力求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更全面、客觀地把握英文法律學術類論文中引言的體裁特征,幫助中國法律學者寫出高質量的英語法律學術論文。
五、結果分析與討論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我們得到英漢法律學術論文中引言的宏觀語步和微觀步驟分布特征(見表2),我們將逐一分析它們的異同,并探討其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原因。
1.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的宏觀語步分布特征
(1)由表2可見,中英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語步特征呈線性分布:確立研究領域開篇-闡述前期研究成果-設置研究空間-通報當前研究-填補研究空間-介紹論文結構。但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的宏觀整體結構有較大不同,在語步的順序和分布上具有明顯差異,主要體現在語步1(確立研究領域)、語步5(填補研究空間)和語步6 (介紹論文結構)。
(2)相比中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英文法律論文引言更注重詳盡、全面地介紹研究領域。引言開篇采用介紹研究領域,研究背景這一語步,可以讓讀者能夠迅速進入研究情景,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章論證及觀點。所有30篇英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十分詳細具體地介紹了研究領域,涵蓋了相關領域的方方面面,所占篇幅較大,有的達到數千字(由于篇幅有限,作者不再舉例說明)。雖然86%的中文法律論文中的引言介紹了研究領域,但篇幅在整個引言中較短,寥寥數語,甚至有2篇引言未介紹研究領域而直接進入了“設置研究空間”這一語步。
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對于介紹研究領域的顯著差異主要源于國內外不同的學術寫作習慣。國外學者通常采用作者負責型寫作方法,這種方法要求作者詳細闡述觀點,展示邏輯推理的過程和事物的具體性,這使得文章條理清楚,目的明確,也大大減輕了讀者的負擔;而中國學者則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讀者負責型寫作方法。這種寫作方法傾向于含蓄概括,思維委婉跳躍,作者只是提出模糊的意向和幫助理解的材料,大量背景知識需由讀者自行查找,作者的觀點深意也要由讀者從文章敘述中得出, 讀者的主觀理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在例1中,作者在第一句中就直接切入研究焦點:教育權,第二句高度概括了造成不同理解的原因,并沒有展開此話題,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以待在下文中尋求答案。
例1.現代法律一般都承認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但各國的立法表述上不同,導致人們對受教育權性質的含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從國際法角度看受教育權的權利性質》)
(3)英文法律論文更傾向在引言里通報其填補研究空間的結果,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涉及極少?!巴▓笱芯靠臻g”這一語步的主要功能是直接說明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在研究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強調當前研究的貢獻。
由表2可見,英文法律論文作者一般在引言里直接提出其研究結果,解決方案,觀點看法等,80%的英文法律學術論文都在引言里通報了填補研究空間的結果,這使得讀者在一開始就對文章的立場清晰理解(見例2、例3)。在例2中,作者提出了一種常識性理論,這種理論可以很好的解決前文提出的藝術品訴訟法庭爭議的問題。在例3中,作者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文章的結論:修訂法不能根本改變被告的權利,從而回答了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
例2.In contrast to the work of such scholars, this Article, written on the verge of a possible dramatic reworking of the rule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al conflicts and judgments, posits a simple common sense theory: courts should defer to the forum exercising in rem jurisdiction will have the most control over the ultimate disposition of the chattel.(〈Crossroads in the Great Race: Moving Beyond the International Race to Judgment in Disputes over Artwork and Other Chattels〉)
例3. This Comment concludes that the amended rules are not likely to change substantially the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with respec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rior act evidence.(〈COMMENT: Oregons New Character Evidence Rules〉)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學術論文極少在引言中直接揭示其觀點立場或解決方案等,只有20%在引言里指出了研究結果,解決方案等。由此可反映出中英學者不同的論文寫作習慣:外國學者寫作直接清晰,開門見山,而中國學者寫作委婉曲折,傾向于緩慢推進寫作進程。
(4)大部分英文法律論文會在引言里介紹論文結構,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都缺少這一語步。介紹論文結構能幫助讀者掌握文章脈絡,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從而更深刻地掌握作者論證的方法過程。此外,論文結構可以使讀者更有針對地閱讀文章,有選擇、有重點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在閱讀引言時就能夠確定自己閱讀的重點(見例4)。表2表明70%以上的英文法律論文都在引言里介紹了論文結構,不僅使得文章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還使得讀者有了整體的概念,也方便讀者快速閱讀感興趣的部分。在例4中,作者用主題句、特點的語法結構,清楚地呈現了整個篇章結構,使讀者能迅速地把握文章脈絡,選取自己的興趣點。
例4.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s follows: In Part I, I briefly survey……In Part II, I analyze……I demonstrate that (a)…… (b)……(c)…… I then turn in Part III to a description of……In Part IV, I examine…… In Part V, I put forward the basic tenets of an IL approach. In this model, (〈Integrative Linkage: Combin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gulatory Approaches in th Design of Trade and Labor Regimes〉)
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幾乎都沒有包括這一語步,中國學者更傾向引起讀者興趣,使其繼續閱讀,自己探尋文章脈絡。
2. 英漢法律論文中引言的微觀步驟對比
(1)確立研究領域選用的步驟不同。英文法律論文引言大多通過概括論題內容,介紹相關背景知識來引領讀者進入研究領域,而中文法律論文則更多的介紹論題重要性來確立研究領域(見表3)。
55%的英文法律學術論文作者采用概括論題內容來確立該論文的研究領域,由此可見,國外學者重視邏輯思維和嚴密分析,通過一步步的概括和闡述論題內容,由點及面,由個體到整體的描繪出整個研究領域,引導讀者輕松進入研究情境。而近一半的中國學者傾向使用“介紹論題重要性”,是為了吸引讀者。在信息時代,高效率的讀者會首先通過閱讀引言了解文章大致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研究息息相關或是否具有重要意義來決定是否繼續閱讀文章。因此,“介紹論題重要性”就發揮了強調當前研究、吸引潛在讀者的作用。在例5中,作者通過用一些闡明論題重要性的短語,如“議論的熱點”,“熱門話題”等,突出了該話題的重要性和時效性,以達到迅速吸引讀者的眼球,并促使他們繼續往下讀的效果。
例5.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領域各種基本規范的確立,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心已逐步從“立法”轉向“司法”,與司法相關的話題也逐漸成為實務界和學界議論的熱點。“法律原則如何適用”即是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法律原則適用與程序制度保障———以民事法為中心的分析》)
(2)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步驟中,大多數英文法律論文引言都會采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而中文法律論文引言較少涉及(見表4)。回顧前期研究成果這一語步,主要是通過大范圍討論先前研究從而自然地引入當前研究來實現的,它將當前研究與以往研究聯系到一起,既可以體現當前研究的重要性和貢獻,又可以為設置研究空間提供依據。然而,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并不是單純為了回顧,而是幫助作者:(1)將論題縮小到當前研究的一個具體點上;(2)找到前期研究的局限性和問題;(3)通過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尤其是知名研究,并提出問題使得文章更具學術性,更使人信服。因此,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兼具交流和說服的作用。
中英法律論文引言在此步驟上的不同與中外的研究傳統緊密相關。西方國家個人主義根深蒂固,倡導消極禮貌策略,強調個人價值,〔13〕因此體現在學術寫作上就是回顧前期研究成果和指出研究差距,既強調他人貢獻,又指出缺陷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如例6中,作者在討論先前研究時,明確地指出了每一個觀點的作者,如Cary和Winter,體現了西方國家強調個人價值的價值觀。
例6. Noting that a large part of Delaware’s revenue was derived from the incorporation business, Cary (1974) opined that Delaware bent over backward to offer a corporation law that appealed to corporate managers. In response, Winter (1977) noted that if Delaware corporations did in fact do poorly, one would expect that their cost of capital would increase to reflect the diminished returns. Winter noted tha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is was the case.(〈The role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in shaping Canadian corporate law〉)
然而,中國文化深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提倡積極禮貌策略,折射在學術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上,〔16〕回顧前期研究成果的方式十分隨意模糊,盡量避免評價他人成果。
在例7中,作者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時,并未明確地指出是哪位或哪些學者提出了這些觀點,而是籠統地用“學者們”概括,這就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另外一方面,盡管作者指出前期研究得出“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社會法制觀念淡漠,中國公民缺乏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的結論,但卻沒有明確指出得出這些結論的文獻和作者,這也會讓讀者疑惑是前人做出的這些結論,還是作者的主觀推斷。所以,相比之下,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在回顧前期研究成果時,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作者及文獻,這使得引用更具客觀性,真實性和說服性。
例7. 學者們普遍認識到,法律的有效實施,除了必須具備一些體制內的“硬件”(包括足夠的執法力度、完善的監督機制以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群體等等)之外,還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持。如果環境不利,法律就難免在其實施過程中被扭曲變形,甚至形同虛設。然而,讓人頭疼的問題是,中國社會的“水土”究竟有哪些成分不適合“現代法律制度”的運行? 對此,學者們普遍認為,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社會法治觀念淡漠,中國公民缺乏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歸根到底,中國本土的“法律文化”與來自西方的現代法律制度之間存在深刻的裂痕,甚至在某些地方格格不入。(《法治及其社會資源———兼評蘇力“本土資源”說》)
(3)在通報當前研究這一語步的實現形式上,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采用的步驟相差較大(見表5)。在這一語步中,中文法律論文中引言采用的四個步驟比例較均衡,而一半以上英文法律論文中引言主要采用“陳述論文主要計劃”這一步驟。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法律論文中比例較高的“陳述研究價值”步驟,在英文法律論文中卻幾乎沒有。
例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warding of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light of Mastrobuono. It determines that, because special considerations are due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laims for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s……(〈Awarding Punitive Dam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 in the Wake of Mastrobuono v.Shearson Lehman Hutton, Inc.〉)
相比之下,中文法律論文引言較多地采用了陳述研究價值這一步驟。國內學者傾向于首先吸引讀者關注研究,至于具體的研究過程及問題假說則由讀者在正文中自行探索(見例9)。而且,陳述研究價值具有推銷性的特征。作者引言中采用“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為……作了重要貢獻”,“本研究對……提供了獨特的視野和指導”等結構,既使得讀者了解了研究意義,同時又間接推銷了文章。
例9.了解和研究這些保留和解釋性聲明,不僅對我國提出相關的保留或解釋性聲明有借鑒意義,而且對今后解釋和適用《公約》,完善我國的相關立法有重要參考價值。(《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保留和解釋性聲明)
六、結語
從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英漢法律類學術論文中的引言在語步和步驟的使用頻率、順序和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寫作方法的不同。國外學者傾向使用作者負責型的寫作方法。為了減輕讀者負擔,讓他們更輕松進入話題,作者詳細闡述觀點,展示推理過程,使文章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而國內學者多采用讀者負責型的寫作方法,旨在給讀者更多的發揮空間,并激發讀者興趣。在確定研究領域,通報前期成果和介紹論文結構等方面都較含糊籠統,讓讀者自行歸納,理清脈絡。
2.價值觀差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消極禮貌策略充分體現在英語法律學術論文中關于引言的前期研究回顧步驟中。國外作者在法律學術論文中既強調他人貢獻,又指出其缺陷,并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相反,東方集體主義價值觀深深影響國內作者,他們在論文寫作時采取積極禮貌策略,在前期研究回顧中為了顧及他人面子,盡量避免評價他人成果。
3.思維方式和寫作習慣差異。國外學者傾向于直接清晰、開門見山的寫作方式,更重視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而國內學者寫作委婉曲折,傾向于緩慢推進的過程,給讀者留出更大的主觀空間,同時也很重視推銷自己的文章。
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中所展現在宏觀語步結構上的不同取向以及微觀步驟上的選擇差異,反映了中西方學者潛意識中的不同的心理、寫作習慣和社會文化觀念。國內法律學者在撰寫英文法律學術論文時,必須把握英漢法律學術論文引言在體裁結構方面存有的顯著差異及其深層次原因,進而諳熟英文法律學術論文引言的體裁結構,遵循系統規范的英文引言寫作要求,從而提高英文論文引言的寫作質量。
〔參考文獻〕
〔1〕Swales,J.M.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Bhatia,V.K.Analyzing A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 Longman, 1993,pp.16-22.
〔4〕Anthony,L.,Writing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How Accurate Is A Standard Model?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1999,42.pp.38-46.
〔5〕〔6〕〔7〕Samra,J.B.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 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21.pp.1-17.
〔8〕韓金龍,秦秀白. 體裁分析與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0,(1);李俊.體裁分析法與寫作產出〔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秦秀白.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
〔9〕黃萍,沈燕.學術語類語篇模塊標注的理論整合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10〕鄧勇.法學論文中文摘要規范化探析〔J〕.當代法學,2005,(3);誠.略評法學論文篇目之英譯〔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4);張少瑜.談談法學論文的學術規格〔J〕.法學評論,2000,(3).
〔11〕周玨,周昱彤.法學專業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6);涂四益.淺談法學研究生的論文寫作〔J〕.法制與經濟,2011,(8).
關鍵詞:清代;知識女性;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228-03
嚴格的清代知識女性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發展于90年代,繁榮于21世紀近十余年。目前學界對清代知識女性的研究主要在作品解析、人物考述、思想意識、文化生活、家庭教育、婚姻與交際等方面,成果喜人。尤其是近十余年,論著日豐,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以大陸學者為主,兼顧海外學術成就,試對近二十余年來的研究成果作一綜述,以供學界討論批評。
一、大陸學述成果研究追述
清代知識女性研究是女性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清史研究的薄弱環節。為使清代知識女性受到應有的關注,大陸學者們做出了不懈的探索。
(一)知識女性專題研究
1.時期的知識女性。論及這一時期知識女性的文章非常多,大多認為時期以女學生和女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女性,已向近代轉型,他們對起推動作用,但其社會地位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的自我解放思想和政治意識開始覺醒,交際與活動空間不斷擴大。沈智在著述里,曾對知識女性的辦刊活動進行了詳細剖析[1]。李蘭萍對女知識分子的精英――晚清留日女生的特點及其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探究。魏中林、花宏艷《晚清女詩人交際網絡的近代拓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詩人的文學與交際網絡包括家族網絡、媒介傳播網絡、以學校為核心的私誼網絡和以社團為載體的會社網絡。在晚清女性自我意識和政治的覺醒、婦女解放運動和社會角色的建構幾方面論文也不少。王慶宏從清末婦女解放的背景、內容和特點及其影響都做了詳細的分析,指出婦女解放思想片面追求男女平權,婦女解放主體局限于小資產階、資產階級范疇[2]。沈蓓緋《與近代女性社會角色的建構》(《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則從女性主體意識、政治意識、家庭角色重塑方面探討了知識女性社會角色的建構。
2.知識女性的特點與生成因素。喬玉鈺《一生幾許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消――明清才女的皈依佛、道之風》(《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2期)指出明清相當一部分才女皈依佛道的現象及其原因。楊銀權認為清代知識女性的知識通過家庭、婚姻生活、交游等途徑獲得,清初和清末知識女性關注社會事務的特點鮮明[3]。郭蓁《論清代女詩人生成的文化環境》(《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認為良好的家庭熏陶是清代知識女性們生成的一重要因素。此外,郭英德認為清代女子“才德不相妨”觀念的流行,為普及女子文學教育提供了機緣。
3.作品出版與文化生活方面。張聆雨將清代知識女性的作品出版途徑歸納為:男性親屬、老師或藏書家、好友等非親屬女性、作者本人刊刻四種[4]。蔣勇軍的《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與女性意識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以知識女性為研究主體,介紹了清末知識女性接受教育、創校、辦刊、舉辦慈善事業、開展文娛活動、反對封建文化陋習等文化生活。而崔景博士論文則從文學創作、交游活動、女性形象及生存環境、女性書寫的流傳于傳播等方面進行了研究[5]。韓淑舉《明清女性閱讀活動探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年第1期)一文,研究了清代知識女性的閱讀書籍種類及其閱讀特點。
4.家庭角色與職業方面。關于清代知識女性的家庭角色問題,不少學者在論著里有涉及,但專門論述的文章不多。侯杰、秦方以《大公報》幾位著名女編輯、記者為例,探討他們的人生歷程、婚姻家庭,以此解讀清末知識女性的家庭角色[6]。逯慧娟的《略論清末民初知識女性的職業狀況》(《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指出清末知識女性向教育、醫療、出版社等領域滲透獨立謀生,總結了其職業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5.思想觀念方面。李靜、劉蔓通過對《名媛詩話》的研究,認為傳統知識女性對“貞節”觀念是十分認同的,盡管無奈,但他們還是以守寡、殉節、傷害身體的方式來表達對“貞節”的恪守,往往將不幸歸結于命不好[7]。張磊在《中國近代知識女性的教育觀》(《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9年第3期)闡釋了近代知識女性的教育觀,即興女學、男女同校、掌握知識是男女平等的基礎。 段繼紅在其論文中揭示,清代知識女性渴望尋求志同道合、同聲相應、注重精神和情感交流的理想婚姻[8]。段繼紅、 高劍華《清代才女結社拜師風氣及女性意識的覺醒》(《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指出,清代才女沖破傳統拜師結社、廣泛閱讀,女性意識開始覺醒。鮑震培的《從彈詞小說看清代女作家的寫作心態》(《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孟梅的《論明清女性劇作家的“謫仙”情結》(《藝?!?012年第9期),則從寫作心態與作品中飽含的期盼去挖掘清代知識女性復雜的內心世界。
(二)人物研究
清代知識女性人物研究已有一定數量頗見功底的文章問世,其中群體研究的文章較多,為數眾多的廣大知識女性仍被冷落于角落,個案研究亟待深入。
1.比較研究。李瑋瑋的學位論文部分章節從宗教、詞情、愛情、友情幾方面對三位女詞人做了比較研究[9]。徐莉梅《吳藻、沈善寶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通過對兩位知識女性的詩詞研究,探討了兩人迥異的創作心態及其原因。
2.個案研究。詞人:清代詞人中受關注較多的是顧春、吳藻、賀雙卿、呂碧成、熊璉、徐燦等人。對顧春的研究文章很多,其中呂菲的《論清代北京滿族女作家顧春的文學創作》(《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對其作品進行了賞析。對賀雙卿其人有無問題,學界仍有爭議,但肯定者為多數,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其人與作品的整理與研究日盛。對呂碧成的研究也不少,主要是從其詞作,其人與國際素食運動的關系,中國知識女性的轉型這些方面對其進行了探討。對吳藻的研究主要是從生平考述、其悲苦人生和作品這幾方面。
詩人:對清代女詩人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較多的是沈善寶、惲珠等人。張佳生對滿族女詩人進行了宏觀研究,列出的清代女詩人達幾十人之多,并對比較著名的女詩人進行了評述[10];朱吉吉的《清代滿族女詩人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則更為細化,采用個案方法,對清初期、中期、后期的女詩人進行研究。經過梳理,萬鵬、陳玉玲發掘出若干名不見經傳的清代無為女詩人[11]。聶欣晗的《清代女詩家沈善寶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是沈善寶研究的一部力作。高春花的《清代女詩人惲珠生平家世考略》(《蘭臺世界》2011年第23期)對惲珠的生平及惲氏家族進行了考述;杜家驥先生考證了那遜蘭保的生平、其家族與清廷的關系,對史籍和論著中的錯誤進行了辨析,并以那遜蘭保及類似史事為例探討了漢滿蒙血緣、文化交融的現象[12]。其他在專篇論述中被研究的女詩人也有不少,列舉如下:駱綺蘭、汪端、陳靜淵、王淑昭、錢鳳綸、席佩蘭、薛紹徽、楊繼端、謝浣湘、汪韞玉、佟佳氏、張令儀、錢孟鈿、方維儀、刁素云等。
畫家:白英追溯了為慈禧的宮廷職業女畫家繆嘉蕙的生平往事,開啟了對清代女畫家的研究[13]。彭建的《清姿秀骨 俊逸脫俗――清代女畫家廖云錦賞析》(《收藏界》2012年第3期)對廖氏畫韻的賞析,使女畫家的性情躍然紙上。
科學家:沈雨梧教授的集學術性與普及性合一的女科學家傳記著作,記錄了天文、數學、物理、中西醫學、紡織學等各學科的31 位清代女科學家[14]。李敏《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的成才之路》(《高師函授》1986年第1期)介紹了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的生平、家世、婚姻及其作品。
其他領域:對其他領域的清代知識女性也有專門的論述。清代女史家有清代李晚芳、陳爾士,戲曲家有王筠,清末著名辦報人有胡彬夏和晚清女權主義者唐群英等,而屠揆先的《清代女中醫曾懿及其簡介》(《中醫雜志》1981年第4期)則向我們介紹了清代女中醫曾懿及其醫學成就。
3.群體研究。有關清代知識女性群體的研究,一些論文用力較深。《清代女詩人研究》[15]一文,對詩人及其創作進行了整體和個案研究;汪青云的《清代女性詞人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研究了女性詞壇的盛況、詞人的生存狀況、創作等內容;《關于隨園女弟子的成員生成與創作》(《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和張遠鳳的《清初“蕉園詩社”形成原因初探》(《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是對詩社成員群體研究的代表作。郭蓁認為,清代女詩人群體凸顯出地域性、伉儷詩緣、家族化、邊緣化、多孀居者等特征[16]。馮曦緣《試論近代女性創作群體的分類》(《甘肅高師學報》2010年第1期) 對晚清女詩人進行了分類研究。
(三)地域性研究
清代知識女性區域研究中,江南市鎮是學者們研討的中心,對蘇州、常州、吳地、浙江、徽州、桐城、杭州、上海等地知識女性研究的論文很多,且大多是碩博論文;而對邊疆地帶知識女性的研究薄弱。在清代知識女性的分布上,付瓊、曾獻飛認為清代女詩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呈現從沿海到內陸、從南到北遞減的特點;從各省分布看,可分為名府中心型和首府中心型,清代女詩人群體的分布區與進士群的分布大致吻合[17]。王細芝《清代閨秀詩人的集中分布及其成因》(《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也對此問題進行了類似的探討?;ê昶G《晚清女詩人地域分布的近代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指出,晚清女詩人的地域分布繼承了清以來閨閣文學的地域優勢,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湖南、廣東近代化較早、較深入的地區女詩人的數量大幅增長。
(四)知識女性創作研究
總體看來,清代知識女性的研究主要是文學工作者對女性文學作品的賞析展開的,這方面的文章十分多,大多是從創作的成就、特征、藝術風格等進行探討,史學視角下的研究極為不足。王瑜《清代女性詩詞成就論》(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對清代女性詩詞的成就分類進行了探析,并對其成就的局限性和原因發表了看法;張宏生《清代婦女詞的繁榮及其成就》(《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對清代知識女性的創作成就予以贊揚,對女詞繁榮原因闡釋了自己的見解;馮曉東、饒晨曦、申國娥《清代女詞人創作特征研究》(《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第8期)一文指出,清代詞人有一門風雅、才名意識、群體唱和三特征。此外還有對女性彈詞小說和女性書信體散文書寫的研究文章,不再贅述。
二、港臺地區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來,港臺地區清代知識女性研究比較深入。香港黃嫣梨女士通過四位女詞人的創作和遭遇,透視清代婦女在國家、社會、婚姻、宗教觀等方面的思想轉變[18]。中國臺灣鐘慧玲的《清代女詩人研究》(里仁書局,2001)末章,賞析了金逸、徐昭華、汪端等閨秀的文學創作。中國臺灣女學者華瑋的《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一書,是明清婦女戲曲創作與批評的主要成果。王力堅的《清代才媛與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從詩詞、話、書簡、戲曲幾方面對清代婦女文學進行了研究;他的《從看家庭對清代才媛的影響》(《長江學術》2006年第3期)一文則探討了清代知識女性的生成問題。
三、國外研究成果
國外學術界對清代知識女性的研究視角新穎。美國學者高彥頤從女性視角進行研究,一改認為五四時期中國女性才開始解放的傳統史觀,認為明末清初的知識女性并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飽受壓迫,他們反而是舊社會的積極構建者[19]。美國耶魯大學康正果先生的《與?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一節,對清代女詩人賀雙卿做了專論?!毒Y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后的中國婦女》([美]曼素思著,定宜莊、顏宜威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通過(1683-1839)對清代江南女性的人生歷程、寫作、娛樂、工作、虔信的探討以強調女性史在中國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國女性史》([日]山川麗著,高大倫、范勇譯,三秦出版社,1987)的第七章,談及了清代知識女性的覺醒等內容。美國女漢學家孫康宜,在其著述里對清代薄命才女―寡婦詩人的文學成就進行了概括[20]。此外,美國學者魏愛蓮教授對清代才女的文學生活亦有相關著述。美國白馥蘭的《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湄、鄧京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書,指出女性科技強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女性角色與性別規則,認為婦女非男權的犧牲品,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態與社會秩序的積極參與者。
四、結語
近二十余年來,清代知識女性的研究工作成績斐然,但亦有薄弱環節。人物個案研究極其匱乏,少數民族、文學領域之外的知識女性群體研究尚需深入。地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江南,對東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區知識女性關注不夠。研究視角較窄,多從文學賞析角度研究,史學視角下的研究不足,缺少對“人”的關注。此外,研究重兩頭輕中間,忽視了對清中期知識女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沈智.前后的女子報刊[C]//紀念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1981.
[2]王慶宏.時期知識女性的婦女解放思想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3]楊銀權.清代知識女性的知識養成及特點[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4]張聆雨.清代女性著述出版途徑考[J].古典文獻研究,2012,(0).
[5]崔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學生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6]侯杰,秦方.知識女性在近代社會轉型中的家庭角色分析――以女編輯、記者為實例[J].南方論叢,2003,(2).
[7]李靜,劉蔓.從《名媛詩話》看清代女性文人的貞節觀[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
[8]段繼紅.修到人間才子婦, 不辭清瘦似梅花[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3).
[9]李瑋瑋.清代三位杰出女詞人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10]張佳生.清代滿族婦女詩人概述[J].滿族研究,1989,(1).
[11]萬鵬、陳玉玲.清朝無為女才人考證[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12).
[12]杜家驥.清代蒙古族女詩人那遜蘭保及其相關問題考證[J].民族研究,2006,(3).
[13]白英.繆嘉蕙――為慈禧的宮廷女畫家[N].成都日報,2007-02-26:B02.
[14]沈雨梧.清代女科學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5]段繼紅.清代女詩人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6).
[16]郭蓁.清代女性詩人群的總體特征――以清初至道咸詩壇為中心[J].齊魯學刊,2008,(5).
[17]付瓊,曾獻飛.論清代女詩人的地域分布―以《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所收詩人為例[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1).
[18]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M].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關鍵詞:畢業論文;寫作規范;組織能力;目的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287-02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的一個必經環節。它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學生完成本科階段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衡量自考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是否達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層次、相同專業的學歷水平的依據。畢業論文的撰寫目的在于培養自考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
論文的寫作不能簡單地被看成是由句——段——篇的一個連接過程。指導本科英語專業自考生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學生增強畢業論文寫作規范意識,努力達到論文寫作規范的過程。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數學生缺乏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所以他們對于畢業論文的完成就會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從而不知該如何下筆。因此,對本科專業自考生的畢業論文撰寫進行必要的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針對較多學生學習中所面臨的論文寫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初步建議與各位同行共同探討。
培養本科英語專業自考生獨立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我們可以分兩個步驟進行,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一、選擇課題
選擇課題,就是要確定所撰寫論文的題目,它也是撰寫論文最重要的一步;通過選題來限定論文的選材范圍,以防出現文不對題、論題范圍太窄或太泛現象;選題必須要選擇有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以及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選擇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科研論文既是一種研究形式,也是一種寫作形式。有效地寫作取決于選題具有科研價值,以及具有現實意義;本科自考生的畢業論文撰寫應該從現實的學習中選題,專業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理論上,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用已掌握的知識,去尋找和解決學習中有待解決的問題;選題應具有新穎性,要具備獨具慧眼的能力和超前意識去思考、去發現、去研究。結合自己所搜尋的資料從前人已提出的研究課題中尋找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處,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對此進行補充和完善,這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
關鍵詞:學術話語;讀者意識;功能語言學;語篇體裁理論
一、引言
英語在學術知識傳播中成為主要媒介語言,大多數全球交流的學術論文都是使用英語的。非英語母語(NNS)學者在進行國際學術對話時,就要了解為學術團體所接受和認可的學術寫作的范式,并按照這種約定的范式寫作。傳統論文寫作觀認為,客觀、非人稱和信息傳遞是學術話語的主要特征,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學術話語的交互性特征。Halliday認為語言是社會人的有意義的活動,是做事的手段[1]。Hyland也認為,寫作是為了達成某一目的:寫作是完成某任務的手段[2]。學術寫作是有寫作目的的一種寫作行為,是與讀者具有互動的寫作過程,本文將結合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意義理論和Swales[3]和Bhatia[4]的語篇體裁理論語,論討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讀者意識。
二、寫作中的讀者意識
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學家Iser提出了“暗隱的讀者”(Implied Reader)[5]的概念,這一概念符合藝術規律,也對作家寫作和創作有借鑒意義。從寫作創作角度看,所謂讀者意識,就是寫作過程假想讀者對象,寫作過程傾訴或交流的目標人群。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隱在讀者”,這一“讀者”存在于作者創作的任何一個環節。從寫作教學角度看,讀者意識是一種寫作教學觀,是從讀者角度思考,根據讀者閱讀期待、審美標準、知識水平等不斷質疑和完善寫作過程的訓練方式。從寫作“讀者”角度看,讀者包括“自己”和為不同的讀者寫作的“他者”。針對不同的讀者,結合不同的寫作目的,寫作的內容和過程也會不同,本文討論論文寫作中的讀者對寫作內容和體裁的影響。
(一)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人際元功能角度
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從系統和功能角度劃分為三個語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1]。語言是對存在于客觀世界的事物和過程的主觀反映,是說話人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被稱為語言的“概念功能”。而語言又是社會人的有意義的活動,是做事的手段,所有語言使用都表達一定的社會和人際關系,即語言的“人際功能”。用語言表達人類完整思想,概念功能與人際功能結合,即語言的“語篇功能”。
傳統的觀點認為,學術語言是用非人稱的客觀語氣傳遞客觀信息的,因此學術話語被認為是以“概念功能”為主要特征。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學術話語的交互性和目的性,學術話語與其他的語言使用領域一樣,作者在與讀者進行交流信息,表達個人觀點,進行學術對話,使自己的學術見解得到認可肯定或者討論質疑。在學術交流中,作者的目的是展示讀者其觀點的可信性,并說服讀者接受其觀點,這就要求在寫作過程中語言考究,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學術話語含有命題內容,也包含Halliday所提出的語言的人際功能。
(二)語篇體裁理論角度
以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Swales[3]和 Bhatia[4]建立了自己的語篇體裁理論。體裁理論強調語篇的功能性,語篇與語境聯系在一起為不同的語言社區服務。Swales在其所著Genre Analysis中將體裁解釋為:“一系列交際事件,交際成員共享某種交際目的,這些目的職能為該話語社團所承認,因為構成某一體裁存在的基本理論。這一基本理據形成體裁的圖式結構,并影響、限制內容以及文本的選擇?!泵恳粋€專業領域的語篇都共享一定的程序、目的和語篇形式,這些都是由該專業領域的話語社區約定承認并共同使用。Swales提出“體裁教學法”,根據語篇的“語步”和“步驟”作為語篇分析的基本單位,對語篇的各部分的體裁特征作了概括總結。
三、論文寫作中的讀者意識
大學生在應試級作文寫作中,關注寫作最終成品,讀者也只有閱卷人。論文寫作與應試作文寫作在寫作過程、寫作目的和目標讀者方面都有不同,而三者又是互相影響,并相互作用的。以科研為目的的研究生階段學習,更重視其在學術研究的發展,其論文撰寫過程也是要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應試寫作是在考試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文寫作。二者在寫作過程方面不同,前者需要經過文獻查找、文獻閱讀、形成研究問題、研究設計、論文初稿撰寫、再閱讀、修改、反饋、再修改等復雜往復的過程,才能夠形成最終的論文。應試作文寫作要經過審題、作文大綱、初稿、終稿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寫作。論文寫作的目的較多元,包括:結業畢業、學術交流、職稱評定等,其動機也可以是其中幾種的結合;應試作文的目的是完成考試考核,取得理想成績。論文寫作與應試作文在目標讀者上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強調讀者意識非常重要。
需強調論文寫作中讀者意識,是因為傳統論文寫作觀往往忽略學術話語的交互性特征。論文寫作需要說服讀者,使讀者相信其論證過程的邏輯性。論文寫作并非完全客觀、無人稱的客觀陳述,因此學術寫作是有寫作目的的一種寫作行為,是與讀者具有互動的寫作過程。
四、結語
學術話語的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交互性的交流,學術話語是作者用以說服目標讀者接受其論點正確性的手段,為了有效地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作者需要使用能夠被學術社團成員接受的方式表達其觀點,因此需要尊重該專業領域的話語社區約定承認并共同使用的范式。學術寫作是作者與讀者就學術領域的某些問題進行磋商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參與者使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語境中規約性的表達方式。在論文寫作中,強調論文寫作中與讀者的交互是達成學術交流目的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Edward Arnold Ltd.,1978.
[2]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3]Swales, J.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論文導讀::網站作為視覺文化的表征形式,和各國的政治環境、經濟情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等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主要從視覺表征和知識體系入手,分析國內教育技術網站幾乎沒有涉足的盲點,如學前兒童啟蒙教育、殘疾兒童特殊教育以及辦公室職業教育等,總結中外視覺文化內在意義以及所傳達的價值觀念的異同。
論文關鍵詞:教育技術,網站,視覺文化
一、引言
在知識表征的諸多樣式中,網站視覺表征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偨Y諸多共性:首先,知識可視化的顯著特點就是對傳統上以純文本加少量圖片充斥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進,采用表格、韋恩圖、思維導圖、知識地圖等方法加以表征實現,能夠充分調動閱讀者視覺感官的積極性和認識上的直覺性,激發閱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和思考。其次,網站視覺表征在表征方法上更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既可以按照線性的方式組織材料,也可以用非線性的表達展開。再次,視覺表征運用新技術手段來豐富知識表征的樣式,借鑒視覺文化的分析手法開發視覺表征的內容,用視覺表征的手法傳播視覺文化,不僅能夠實現技術手段和文化內涵的相互促進,而且還能在豐富知識表征手段的同時傳承民族的文化精華和思想意識形態。
“視覺文化研究”是近幾年在西方學術屆頗受關注的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這一研究針對著現代和后現代時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結構主義和精神分析為主導框架網站設計論文,圍繞著“視覺性”的問題,對現代世界的主體構建、文化表征的運作以及視覺實踐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揭示了人類文化行為尤其是視覺文化中看與被看的辨證法。【1】正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筆者通過對國內外教育技術網站進行對比分析,從界面和知識內容兩個維度的解讀中探索中外視覺文化的表現規律有何異同,教育和政治、經濟的關系,認知與話語權是如何相互依存等等問題,進而促進我國教育技術學學科知識更好的表征、交流和傳播,增強文化自覺意識與自主精神,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二、國內外教育技術網站的視覺文化特征
布局文本表征
內容